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能源研究报告

绿色能源研究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能源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能源研究报告

绿色能源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该项研究在圣地亚哥大学Burnham-Moores房地产中心学术主任兼教授诺姆・米勒(NormMiller)博士的督导下,由世邦魏理仕可持续性发展部董事大卫・波格(David Pogue)先生和美国区研究部董事Ray Wong先生协作展开。该报告的初步研究发现已于2009年11月13日在美国凤凰城召开的绿色建筑年度大会上公布,全文将于2010年2月中旬后发表。

这项调研走访了全美10个市场中由世邦魏理仕管理的154个建筑楼宇,总面积达5,160万平方英尺,租户达3,000人。该调研把绿色建筑定义为获得各级能源与环境建筑认证(LEED)的建筑或带有美国环保署(EPA)“能源之星”标志的建筑。调研分组中所有带“能源之星”标志的建筑均为2008年以后获得的此项标志。调研中的大多数建筑还采用了其他可持续性发展措施,比如回收再利用、绿色清洁和节约用水。

研究发现,在绿色建筑中工作的租户生产力更高,此结果依据两个衡量指标,即租户的平均病假天数和自行上报的生产力变化率。受访者报告称,与以前的非绿色办公室相比,在绿色办公室里工作,一年的病假天数平均减少了2.88天,而且大约55%的受访者指出其生产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基于绿色办公室用户的平均工资、人均占用办公空间250平方英尺(约合23,26平方米)以及一年工作250天这三项数据来计算,减少的病假天数可折合成约每平方英尺5美元(约合每平方米367.1元人民币),生产力的提高可折合成每平方英尺20美元(约合每平方米1,468.39元人民币)。

该项调研还发现,与市场上其他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空置率降低了3.5%,租金则提高了13%。18%的租户愿意为绿色办公空间支付更多的租金,同时租户相信健康的室内环境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可提高员工保留率(61%)和客户印象(70%)。此外,71%的受访者认为,绿色租赁条款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据调研显示,“能源之星”级别每提升1点,其用电率将减少0.8―1.0%,采用独立温控装置也将实现21%的节能降耗。这些发现与其他有关课题的调研不谋而合,由此可以断言,带有“能源之星”标志、获得LEED认证及通过其他可持续性发展项目认证的建筑将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绿色能源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促使银行业不断创新信贷模式促进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而节能环保产业是绿色低碳经济中备受关注而又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目前来看,包括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城市环保产业,土壤修复、地下水治理等生态修复行业及工业节能行业未来资金需求量较大,急需财政金融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节能环保资金需求大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凯军教授认为,随着垃圾处理、节能减排等一系列“十二五”规划的出台,这些行业的融资需求非常大,但是这些行业的直接信贷化较低。

建设银行研究部的研究报告指出,在节能行业方面,我国节能服务业发展时间短,近年来虽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节能服务企业,但大多数公司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注册资本较小、财务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在银行贷款审核过程中信用评级较低。另外,节能服务公司虽拥有技术,但普遍缺少土地、厂房等接受程度高的抵押品,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

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说,部分环保行业的商业可持续性较差,投资周期长、回报少,具有较大的风险。他认为,《意见》体现了政府产业政策的一贯用意,鼓励商业银行对授信模式进行创新,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满足产业政策的要求。

他认为,在环保行业,授信模式的创新需要处理好政府、金融机构和环保企业的关系,而不单单是信贷融资的问题。金融机构应给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而不是由政府直接经营。基于此种逻辑,我国现在已经探索出BOT、合同环境服务、合同能源服务等模式。

推动银行业务创新

《意见》提出,需加强授信机制、业务流程产品开发等领域的创新,积极改善金融服务,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信贷业务,不断增强银行业以绿色信贷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目前浦发银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等已积极介入节能服务业,为其他银行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案例。

绿色能源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现今,中国资本已经进入全球扩张的时代,中国不仅是传统的商品输出大国,也正在逐步向海外投资大国转身。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亚太区内外并购总额已达1600亿美元(包括海外、国内以及境内),同比增长49%。而一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额已超过145亿美元,占到全球并购规模的近三分之一。

随着中国资本进入全球扩张时代,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将视线移向海外以谋求发展,中国企业家走向海外也已从趋势变为现实。海外投资并非易事,对于企业投资者而言,如何把握海外投资机遇,找到合适的海外投资渠道?

中国企业要抓住机遇积极进行海外拓展

首先,根据世界银行的《2030年的中国》研究报告中预计,在未来20年里,中国的城镇化率将会从现在的50%上升到70%,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同时,中国的服务业会从现在的43%提升到61%。城镇化将创造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这两个指标的变动,会为中国的投资带来巨大商机。

其次,国家开发银行预计,我国城镇化未来三年,投融资的需求量为25万亿元。国家财政部预测未来6年,城镇化投融资的资金需求量将达到42万亿元。有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对十个省市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中国的民间资本可以在九个方面为新兴城镇化发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过去中国的竞争武器是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以及低端市场,但付出的是高能耗和高污染。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是快而不优,企业需要通过转型使产业从低端向中端和高端发展,同时这也为国内的投资带来很大机遇。

第四,推动绿色发展所形成的低碳产业发展,其前景非常广阔。2020年前中国将投资2万亿发展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累计产值预计超过10万亿元,新能源汽车则有望进入上万亿产值行业,这些都是绿色发展或者低碳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第五,企业的信息化,一方面要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推进新兴的经营模式和互联网对接。现今,中国的电子商务平台不断完善、支付环境不断优化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网络购物快速发展,从而增大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市场机遇。同时,互联网也会改变城市的信息化,未来可能将会出现更多的智慧城市。全国体制的智慧城市有400多个,这也会为投资带来巨大商机。

最后,经营的国际化为企业提供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重机遇。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累积已超过5千多亿美元,平均年增幅超过40%,直到今日中国对外投资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并且中国对外投资有望在2020年贡献一万亿美元。中国已经由传统的商品出口大国,逐步向海外的投资大国转变。

另外,海外投资也面临风险和挑战。海外投资和海外并购有一个规律,即“七七定律”,海外并购的70%不可能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而在这70%中,并购失败有70%是文化原因。所以海外并购不仅仅是资产的整合、品牌整合、技术的整合和人员的整合,最重要的是文化的整合。

链接: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四大挑战

绿色能源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正当人们还在为此困惑时,霍金爆出惊人言论: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因为“人类基因中携带着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对地球的掠夺日盛,资源正在一点点耗尽……”而人类要想继续存活只有一条路――移民外星球。

霍金的“地球终结说”再次引发了人们的讨论。能源告急、资源告急、环境告急……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到2030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将出现衰退,除非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减少使用地球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无疑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霍金的预言。

那么,在霍金预言的世界末日到来之前,地球到底还有多少“家底”可供挥霍?

探底地球资源

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幸福的时代,然而一只拦路虎正在不远处窥视着我们。这个拦路虎,就是能源危机。

化石能源:地球花了46亿年为我们积累的煤、石油和天然气,我们只用了几百年就差不多开采殆尽。据估计,世界化石能源可维持的年数是:石油46年,天然气65年,煤169年。美国能源部信息局乐观地预计,石油极限产量最早将出现在2021年,最迟是2112年。

水资源:可以说,地球上除了空气,没有哪一种物质比水对人类更重要了。前段时间,国际科研小组了一份报告称,人类每年对淡水消耗的底线是4 000立方千米,当前每年消耗2 600立方千米,预计本世纪中叶将接近底线。

矿产资源:和石油一样,矿产资源是地球上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02年,地球上已经探明的有色金属储量如果按现在的开采速度计算,可供开采的年限分别为:铜22年、铝164年、镍77年、锡28年。原生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正在趋于枯竭。

稀有金属资源:科学家发现,许多不可再生的稀有金属资源仅可以用十来年。比如铂,全世界的所有铂金属在15年内就将被用光。和石油或钻石不同,这种金属无法合成,一旦我们用完了所有的铂,地球将不再有获得铂的办法。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很多其他稀有金属上。被用作制造阻火材料的锑金属15年内就将被用光,银在10年内就会被耗尽,锌可能在26年内被用光,而铟和铪这两种重要的计算机芯片原料金属在6年内就可能被用完,用来制造荧光灯的绿色磷光体的金属铽在2012年前就会被用光。

未来艰巨挑战

世界自然基金的报告指出,地球拥有114亿公顷可利用的土地和海洋,目前全球60亿人口中,每人拥有1.9公顷的可利用土地。每个人对全球生态范围的影响,或者说是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达到2.3公顷。然而,在1999年,每个非洲或亚洲人所产生的生态影响还不到1.4公顷,而西欧人则已达到5.0公顷,北美人则是9.6公顷。试想,如果人口达到90亿时,将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世界上人口越来越多,将会引发连串“爆炸”,必将导致“资源危机”“粮食危机”“生态危机”,这种状况如果不迅速得到控制,人类将面临犹如原子弹、氢弹爆炸那样可怕的毁灭性灾难。

地球已被逼到绝境

人类自身的行为,时刻挑战着地球的忍耐力。根据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所作出的预测显示:到2050年,人类将消耗掉地球上的180%到220%的生物生长能力。

我们面临着继650万年前恐龙灭绝后最大的一场生物多样性危机。据国外的科学家估计,物种丧失的速度比人类干预以前的自然灭绝速度要快1 000倍。

绿色能源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随着“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我国农业、制造业、基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等产业还需不断提升改造,未来十年,我国能源消费量预计还将逐年递增。在政策扶持和环境问题倒逼的双轮驱动下,清洁能源及技术行业整体都将有一个大的飞跃。

4月25日,普华永道《2015年中国清洁能源及技术行业投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清洁能源及技术行业的投资热度较上年略低。

根据《报告》,2015年的PE/VC投资案例数从2014年的96起增至143起,但投资金额小幅下降。同时,因为资本市场波动和A股IPO暂停的多重影响,机构和投资者对资金投入更加谨慎,并购案例数与并购金额,以及成功上市企业数量较2014年均有所减少。

从中国清洁能源及技术行业整体发展来看,在2015年,新能源行业子行业发展各异,从多个维度看,光伏行业仍受热捧;节能环保行业的顶层设计仍存在不足:如尚未形成有效监管,行业发展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展缓慢等;新材料行业由于起步较晚,政策关注度相对较小,目前呈平稳发展状态。

在新能源行业,海上风电有望成为风电进一步发展的新蓝海。海上具有更强更稳的风力资源,海上风机具有更大的单机容量以及更高的利用小时数。此外,海上风电场紧邻负荷中心,无弃光限电的忧虑。因此,海上将成为未来风电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方向。我国具有约18,000公里海岸线,海上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达500GW,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环保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十三五规划”首次将“绿色发展”纳入到五大发展理念中,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随着“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的陆续颁布,环境三大战役也将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从多个方面吸引社会力量共同改善环境质量,国家陆续推出了新环保法、环保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环境监管垂直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在这种大环境下,环保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