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资源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在现代教育视野中,教学一般是指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交往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帮助、促进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全面提高素质。而生活,一般指的是生物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对人而言,它包括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物质生活和具有更高价值意义的精神生活。作为有意识的独特存在体的人,更多追求和享受的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生活。至于“化”,本义为转变,可引申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基于此,所谓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应指政治教师充分挖掘政治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政治学科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联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寻找可能生活,不断改善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的教学状态。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思想是以生活为中心,将抽象的形式化的教学建立在学生丰富而生动的生活背景之上,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理解基本原理,通过系统掌握知识体系、思维方法以及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动态的育人过程,借助这个过程,师生在生动的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感知多彩生活,丰富情感体验,锻造多样技能,最大化育人效果。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特点
1 立足现实生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泉和载体,鲜活的现实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一方面,现实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活教材”。赋予课程时代内容。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体系只有融入广泛嬗变的现实生活中才能有血有肉、有气有力,才能充分展示其生命力和学科价值。另一方面。现实生活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好的“催化剂”,也是学生改善生活、走向未来生活的基础。只有做到日常生活课堂化、现实生活学生化,思想政治课才能引起学生学习和接纳知识的积极性、自主性,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价值目标。
2 着眼可能生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理想化”极端以及简单沉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庸俗化”极端都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力避的错误倾向。“教学生活化”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和体验来发展其在未来生活中的能力,培养其改造现实生活、适应未来生活的正确价值观。因此,教学生活化必定要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树立起一个价值标杆,即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和超越,使学生为了未来的理想生活做好准备。
3 凸显学生主体: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模式和手段。从众多关于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中看出,“主体间性”应当成为现代教学的思维模式,“教师中心”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应在教学中得以凸显。因此,教学“生活化”应始终坚持“双主体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样作为教学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提高。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以生为本,勇敢“退出去”,适时“站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民主平等开放的双主体互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三、思想政治课“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
1 本本相接,构建“双轨制”教材体系。新课标提出,教材的编写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反映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求”,“倡导联系生活实际、活泼生动的呈现方式”。这些要求决定了思想政治新课程在教材体系的建设上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机融合,在体现出学科独立的理论体系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应变机制,即建立包含学科知识精髓的“硬教材”和反映时代变化、从生活中精选的热点问题的“软教材”共行的“双轨制”教材体系。
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或者说经典性的内容,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常规教材、基本教材,不妨称为“硬教材”。其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法律规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常识等。这一教材的内容一经确定,可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与此相适应,选择新课标要求中与现实生活最为接近的部分,如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完善的现实方针、政策等内容,加上时事政治内容等,形成活页式的思想政治课的补充教材、现实教材,称为“软教材”。“软教材”可根据情况变化,反映最新理论和政策要求及国内外大事,每学期或每学年变换一次。
建立这种“双轨制”教材体系应把握和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保持基本常识、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性,确立相对稳定的价值参照系,从而提高课程的信度和效度,确立学生坚定的政治道德信念和稳固积极的人生价值体系。二是要根据社会及政治、经济变革的新情况和新精神,让学生了解社会变革的“窗外事”,避免成为象牙塔中的“隐士”,从而促进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双轨制”的优势在于,一是使思想政治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发展结合起来,体现思想政治课的现实性和时代性特点;二是使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心及学习常规化和制度化,力避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
2 多管齐下,采掘丰富的课程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就需要丰富的多层次的课程资源。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专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建议。但从目前来看,不少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尚未形成清楚的认识,开发和利用的能力也较欠缺。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迫切需要教师课程资源观的彻底转变。
一是广辟路径,牢固树立“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但
不是唯一资源”的理念,把学科、学生、学校、社会等作为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和来源,广泛搜集生活化的课程资料。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是一项复杂的思维创造活动,一方面,教师应该富有想象地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类人士,他们能使学生感兴趣,有助于学生学习,他们可以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可以请他们给学生现身说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如书报、杂志、广播、影视、互联网、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调查等学习资源。此外,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教育需要、学生特点和教学原则,筛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建立相应的课程资源筛选机制;共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利用网络资源,整合网络信息,构建网络课程等等也显得十分必要。
二是因时因地,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所谓生成性教学资源,不是教师预先准备好的静态的备用资源,而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在课堂上即时产生,有时甚至是在教师预想之外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首先要构建互动平台促进课堂生成性资源生成,做到适时而启、适时而发、适时而导;其次要敏锐捕捉,防止生成性资源的流失,在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时应懂得取舍,用教育机智捕捉它,用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来整合它;最后要注重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引导与升华,对于生成性资源中富有个性与特色的部分应立足课堂,引导学生从本地实际、本人生活出发,突出本地、本校的人文资源优势,把地区区域的人文与社会资源价值上升为整个课改所需的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的特有价值。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来教学生,上升为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来发展学生。只有这样因时、因地开发课程资源,才能有效彰显思想政治课堂的个性化,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
效率就是生命。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追问,促成了相对于“科学世界”的“生活世界”这一话语向思想政治课堂的快速渗透与融合。审视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政治课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并不“幸福”。因此,关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生活化问题,这不仅是理论上的合理探求,更是实践的客观需要。思想政治课与生活世界的进一步契合,“生活大课堂,课堂小生活”理念的进一步落实,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有效利用,成为当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走出现实困境的可能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松林,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含义;分类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是物理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物理实验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提高物理教育质量和全面实现物理课程目标。因此物理教师应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和有效利用物理实验教学资源,本文就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含义和分类略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教学是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途径,物理实验教学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知道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内涵,应先搞清楚课程资源的含义和分类。目前一般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或者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电视节目、工厂、农村、科研院所、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比较典型的有教材、学科知识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概念。因此,物理实验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物理教学目标,在实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它包括物质的,人力的;校内的,校外的;传统的教材、图书馆和现代信息网络等。因此,物理教师应强化教学资源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确保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及整个物理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物理实验教学资源进行不同的分类,如实验教学资源类型,素材性教学资源,条件性教学资源,校内教学资源,校外教学资源,文字资源,实物资源,信息化资源等。
应该指出的是,以上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的物理实验教学资源并无明显的界限,它们是互相交叉的。如校内的教学资源、校外的教学资源都可以包括素材性教学资源,也可以包括条件性教学资源。下面介绍几类典型的物理实验教学资源:
1.物理教材。物理教材既是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也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活动的主要材料。它主要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学生实验用书、挂图、投影片、音像教材、电子教材等。其中,物理教科书是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但不是教材的全部。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由过去的“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围绕教科书多渠道、多方式地设计开发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物理新课程的目标和理念,突出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独特作用;形象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前人的探索过程,对物理事实、概念或规律等通过形象的、具体的、明确的、感性的实验获得,而不是“听”物理,“背”概念、定律。
2.物理实验室。物理实验室是物理实验教学最重要的条件性资源,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场所,是实施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保障。新课程对物理探究活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验。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实现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
3.社会课程资源。社会化物理实验课程资源是校内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也是人们经常忽视的一类教学资源。社会化物理实验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报刊、电视、科技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以及工厂、社区、农村、家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当前学校物理教育对社会化的物理教学资源关注不够,造成大量的社会化的教学资源的浪费。新课程特别强调积极发掘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同时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除了利用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外,还要因地制宜有效地、充分地利用和开发社会教育资源,逐步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4.网络信息化资源。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等特点,为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了更方便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成为物理实验教学的新资源,是其他教学资源无法代替的。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演示常规的教学手段很难准确反映,而且学生接受困难的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定理、微观和宏观的现象、物理知识、物理过程通过实验重新模拟演示;通过网络访问世界各地的物理实验教学站点、物理实验教学资料数据库等;利用校园网建立实验教学案例、参考文献、检测评价等数据库和虚拟实验室等;通过信息的共享、交流、反馈等方式,为师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教学资源,使物理实验教学不只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而是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发展。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96-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空间不断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从书本和课堂获取信息外,更多的是从计算机、Internet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学组织者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科学整合,系统开发,努力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
立体化教学资源是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适合远程传输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软件为教材,以Internet/Intranet为学习和管理环境,以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以媒体素材为基础,适用于多层次教学对象,覆盖教学的全过程各个环节而构建的教学资源体系。立体化教学资源从纸质教材到数字教材,从传统教室到现代化网络,从简单媒体到高技术多媒体;按预定目标设计,对相关的教学资源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整合,构建了立体化、数字化、实时性的教学空间。
图1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模型
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系统化,教学环境数字化,教学对象层次化三个方面的内涵。立体化教学资源模型如图1所示。该空间就是我们要建设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系统,对上述内涵可细化为
立体化教学资源=[教学信息1,…]*[教学环境,…]*[教学对象1,…]
系统化教学信息=电子教材+纸质教材+…数字化教学环境=教学支持环境+教学管理环境
教学支持环境=信息交流环境+实验模拟环境+教学评价环境+…
教学管理环境=教师管理环境+学生管理环境+课程管理环境+…
系统化教学信息包括数字化教材和纸质教材,数字化教材包括辅助授课系统、辅助学习系统、电子教案、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必须覆盖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包括课前预习环境、课堂讲授环境、课后复习环境、辅导答疑环境、实验模拟环境、学生自测环境、教学评价环境、信息交流环境等。层次化的教学对象为学科教学、远程教学、学习培训,适用各学科的教学和学习等。
在概念学习中,要明确相关概念引入的目的。如"速度"是贯穿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物体的位置变化可用位移表示,但不同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位移不同,位置变化不同,有的物置变化快(如汽车),有的物置变化慢(如自行车),为了区分不同物体的位置变化快慢,就必须引入"速度"这个概念。只有弄清引入某一概念的真正意图,才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说真正地掌握了一个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根据物理现象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如共点力、受迫振动、内能、点电荷、光谱等,它们不但直接影响对物理问题的表达,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如"共点力"概念不清,静力平衡以及动力学的问题就难以处理;另一类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概念(又称为物理量),如加速度a=Δv/Δt、动能Ek=1/2mv2等,对这些量的表达式,要明确式中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各量的单位及其适用条件,如重力势能的表达式E=mgh,是基于物体的重力恒定这一条件,只在高度及纬度变化不太大时才成立。
明确概念的内涵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或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对于定量概念其内涵一般包括: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是否矢量?它的大小和方向(对矢量)是如何定义的?单位是什么?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如何测量?等等。如加速度引入的目的是为了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定义式为a=Δv/Δt,国际制中的单位是m/s2,是矢量,一个物体的加速度由它所受的合外力与质量决定,教材专门安排了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加速度的实验(测量方法之一)。
横向分析物理概念,可以是对概念作横向比较,例如位移和路程、速度与加速度、动量和动能、电场强度与电势、电势与电势能等都有本质的区别与联系,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横向分析也可以是对相似概念采用类比的方法学习,例如学过电场线的概念,理解电场线的性质后,再学习磁感线,可利用表格将电场线与磁感线类比,得出磁感线的概念和性质。这样,可达到对概念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
立向的能力提高,一方面要通过正确地运用概念,有针对性的解决有关问题,使物理的抽象上升为理性的具体。另一方面,要注意物理概念发展的阶段性,通过反复加深认识的过程,在越来越广泛的知识和背景上来把握概念。
注重引入设计增强教学魅力
王晓琳
(辽宁省本溪市南芬中学辽宁本溪117014)
摘要:引入是教学之始,新课之端。新颖、生动、活泼的新课引入会大大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望。新课引入应精心设计。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生物教学;新课;引入;设计;方法
论文摘要:当前,职业学校教学资源库正以其强大的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承担了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职责。本文通过对教学资源库内涵和特征的揭示,阐述了职业学校资源库的特征,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
目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推动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实现科学发展已成为职业学校的共识。加快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发挥教学资源库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可以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资源库是学校的知识聚集中心和知识传播基地,是门类齐全的知识信息服务机构,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机构,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内容更丰富、功能更强大的资源库是职业学校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1 教学资源库的内涵
如果说传统的图书馆是书的海洋,获取知识的殿堂,那么教学资源库则是一个内容更丰富多彩,声像结合,图文并茂,无边无界的数字化空间,是将多种学习资源,通过科学的手段,集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所谓教学资源库,就是拥有多种媒体、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是一种能为读者方便、快捷的提供信息的服务机制。资源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分布的、大规模和有组织的数据库组成,用户可以通过统一的检索界面,对系统内的数据库和知识库进行一致性的访问并获取自己所需的最终信息资料。
教学资源库收集数字化的信息源(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文献资料,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并利用这些数字化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有效的服务。
2 职业学校教学资源库的特征
教学资源库具有动态发展、学教并重、共享性、交互性、仿真性、虚拟现实性、信息存储的海量性和异步通讯、远程传输等特性,只有正确认识教学资源库的内涵,才能在信息时代的教与学活动中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开展有效教学;发挥智能的数字信息资源的全文检索使师生方便获取资源;利用其强大的信息传播和服务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
职业学校教学资源库是教学资源库范畴中的一个子类型,是为开展职业教育活动提供信息资源与相关教育服务的组织,也是知识传播的管理机构。它具有资源性、学习性、专业性和完备性四大特征。
资源性。职业学校教学资源库作为社会中重要知识、职教特色信息资源的保障和传承系统,是对知识资源进行分类、编目、加工、储存和利用。
学习性。职业学校资源库加工、存储、管理知识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被学习者掌握。
专业性。职业学校资源库突出职业教学的特色,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服务职业教育的需要。
完备性。职业学校资源库是一个对知识进行综合管理利用的场所,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特别是向学生提供人文素质教育、社会热点问题、专业行业标准动态、研究成果、教学研究、专业知识、技能训练以及就业服务等信息,满足所有学生学习的资源需求。
3 职业学校资源库的服务功能
资源库是一个将收藏、服务和人集成在一起的一个环境,它支持数字化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活动,包括生成、、传播、利用和保存。是主动式服务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职业学校资源库根据师生教学方面的各类信息的需求分析,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导读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教学科研服务;个性化服务;特色服务。
4 职业学校资源库的教育功能
资源库不仅是存放资源的地方,而且还是教育的机关。对于职业学校资源库,其教育的功能更为显著。例如:强化学生信息素质的锻炼、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塑造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辅助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增加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职业技能的形成、进行职业技术的仿真训练等等。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一、网络教学资源的内涵
所谓网络教学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施教方以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并以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网络教学资源从广义上讲是指支撑网络教育的三项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基础和资源基础;从狭义上讲是指网络学习资源,即能通过网络环境获取、开发设计的教学信息资源。现阶段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网络教学资源,又可以阐述为:在以校园网为主,校园网与互联网相结合的环境下,由以教师为主的、课程专家、教育科研人员、软件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相结合的设计开发小组共同开发的,可以通过网络环境实现师生共享的教学资源。
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
1.建立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应该是开放的,使用者为资源需求者,其服务范围包括信息整合、管理、检索等,主要任务为提供有关某个领域的主题资源或综述报告。此外,数据库资源信息应及时更新,并提供资源排行。对于检索结果还可提供附加服务,如下载、复制、统计、标引等。
2.开发学习网站
学习网站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一课题或专题而开发制作的资源学习型网站。学习网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还为学生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协作学习区和专题讨论区,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利用学习网站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自主、互动型的环境中形成一种崭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3.制作网络课件
网络课件指的是网络教学应用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其原理是依托互联网、基于B/S、公开性CAI课件,本质是一种Web应用程序。网络课件所提供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授课的主动性上,其所提供的应为教学部件而非成品,这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以及灵活组合。
三、网络教学资源的分类
如前所述,网络教学资源具有纷繁复杂的特点,我们很难对其作出明确的分类。如果以网络教育中学习模式的不同为出发点,我们则可将网络教学资源分为如下类型:
1.基于个别化网络学习模式的网络教学资源
在个别化网络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可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即网络主要是学习者的“学具”。可见,基于这种学习模式的网络教学资源必须能为学习者提供海量的信息以便于学习者能进行选择、组织和加工,同时这对资源的检索及管理也有较高要求。
2.基于交互式网络学习模式的网络教学资源
在交互式网络学习模式中,网络既是教育者的“教具”,又是学习者的“学具”。基于这种模式的教学资源,为“教”与“学”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互功能,并为这种交互搭建了便捷的平台。
3.基于协同式网络学习模式的网络教学资源
协同式网络学习模式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来完成学习任务,其要求学习过程中要能有功能强大的协作平台来支持合作,同时还要为学习者的专题研讨、交流和学习成果的展示、评价提供良好的舞台。毫无疑问,专题学习网站是最适合于协同式网络学习模式的网络教学资源。
四、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策略
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研究必须以科学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实践证明,学习理论对于指导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以及教学效果、信息交流等具有很大意义。
1.以建构主义为指导
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形成,并产生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全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时,一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及内容”来进行;二是整个教学资源设计必须能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欲望;三则是要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资源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
以桑代克(Thorndike)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有四个基本的要素:内驱力(如对赞许的需要)、线索、反应和奖励(或强化),并由此总结出三个学习的基本原理:(1)内驱力演化为动机作用;(2)反应演化为积极反应原理(3)奖励(或强化)演化为即时强化与反馈。在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中,教师应随时应用这三个原理来采用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资源不仅具有情境的创设和意义的建构的作用,还具有诱发学习的内因、提供学习外因的功能。
3.强调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其基本观点为:(1)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物的形成过程。(2)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3)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创造了“接受”的气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资源设计要以需要为基石,从教学需要和学生需要出发设计资源,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教学资源设计的核心。此外,教师还要注重资源的个性化与多样性。
五、结语
在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该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当前,网络学习环境不再是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而是帮助学生探索、发现、学习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设计应该围绕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来展开。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生现在学到的信息技术在若干年后将很可能被淘汰,因此,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智.网络教育基础[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