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 背景
在崇尚回归自然的如今,生态水景在水体设计中被广泛应用,是一个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水体景观。亲水景观是园林水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的特殊性,决定了依水景观的异样性。利用水体丰富的变化形式,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亲水景观,园林小品中,亭、桥、榭、舫等都是依水景观中较好的表现形式。
1.2 设计理念
受现代人文主义的极大影响,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水的魅力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而为人所感受,因此,应提供更多位置能直接欣赏水景、接近水面,满足人们对水边散步、游戏等的要求。
1.3 设计内容
对张家港乡土公园景观设计,本项目位于张家港香山风景区,总用地121043平米。香山冈景区位于张家港市西陲南沙镇境内,西接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和江阴市区。自古以来香山就是有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本项目为一市民休闲活动公园,要求能结合香山景区特色,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合理安排功能区块,场地要求包括,停车场、游客中心、儿童游乐园、烧烤区、活动表演区、广场区、纪念馆、公厕、运动区块,要求充份利用园区地形,在以自然生态的环境下,创造一个适合市民休闲、渡假、娱乐的市政公园。通过工作组的资料调查、场地分析、集中讨论等环节,最终确定了以“乡土生态”为主要思想来贯穿整个场地,并且运用各种乡土元素来点缀和完善整个场地的景观设计。
二、设计特点
2.1 总的概念想法
我们将“生态”、“乡土”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结合本项目为一市民休闲活动公园,所以在水景设计过程中,除了要体现生态化,还需满足市民休息、观景以及点景等功能要求。本设计中涉及到的景观建筑类型包括:亭、廊、花架、茶室、码头、拱桥等;景观小品包括:置石、坐凳、栏杆、指示牌等。湖中的偎清小埠,湖边的弧形长廊,岛上的茶室,亲水平台上的花架,穿插在小溪间的木栈道等等,设计时都考虑进乡土,自然等元素。当然,滨水绿地景观风格的选择,关键在于与区域的整体风格的协调。建筑小品的设置应该体量小巧、布局分散,将建筑小品融于绿地大环境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来。
2.2 生态水景规划
公园中的水景布置以“面”为主,“点”、“线”结合。“面”指的是人工湖泊、 “点”指的是喷泉!“线”指的是环绕整个公园的瀑布和小溪。如此点、线、面结合,使水景设计主次分明,层次丰富,空间富于变化。在水体形态设计时,尽量符合自然弯曲形态,避免死角区域的存在。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以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变化,底部多孔质化,造出水体流动多样性,以利生物的多样性。在本次设计中的驳岸处理上,采用了自然缓坡型驳岸,水陆之间通过自然缓坡地形,弱化水陆的高差感,形成自然的空间过渡,地形坡度一般小于基址土壤自然安息角。临水可设置游览步道,结合植物的栽植构成自然弯曲的水岸,形成自然生态、开阔舒展的滨水空间。
2.3亲水景观的设计
2.3.1 喷泉
在生态水景的设计中,要注意动静结合,喷泉会有水溅、泡沫、水光产生,生气勃勃。同时,喷泉的运动,可以增加水的含氧量,推动整个水系的循环。在本次方案中,喷泉位于公园主入口,是整个河流系统的一个节点。在对它们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人的参与性。人们甚至能进入到喷泉之中,并顺着它走到与之相连的木栈道上。所以说,喷泉在这里不仅是水景系统的一部分,也是道路系统的一部分。
2.3.2 木栈道
木头是一种自然的装饰材料,它们的材质和纹理和整个环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非常自然。它不仅是一种环保材料,更有种乡土的韵味。在整个设计中,设置了形态、功能各异的木栈道。最大的笔触莫过于贯穿整个北面农田的复式栈道。此栈道的特点是双层设计,人们在观赏时既可凌驾于景观之上,也能融入景观之中,蜿蜒的形态让人仿佛望不到尽头。栈道的末端挑出水面,形成了栈桥式亲水平台,并与另一形式的栈道相连。这种栈道在公园的四周都有设置,特点是造型曲折,横跨水面,起到桥梁的作用。而在此地我们运用中国古典造园手法一曲桥 连接休闲岛与湖岸。轻巧的桥身,简约的护栏扶手,舒适的板材… … 在这里应该称得上是“一桥驾越彩虹”。
2.3.3 拱桥
拱桥,因其独有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在景观设计中被广泛应用,有对比造景、分割水面层次作用。在亲水景观的设计中,梁桥除起到组织交通外,还能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形成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耐人寻味。在香山公园里多处运用到,形态各异,有跨过大块湖面的翁桥,有架与小岛上的双桥,还有曲桥,南桥等。
2.3.4 亲水长廊
从亲水平台处延伸出一条长廊,直至湖中的一个亭子为止,从平面上看长廊,犹如伸入湖面的一道弧线,从陆面延伸出去穿插错落的小道,显得整个画面饱满许多。给这个亲水长廊取名为芦苇荡,因为这里我布置的植物是充满乡村野趣的芦苇,游人可以沿着小道穿梭于芦苇丛中,别样的风景。
2.3.5亭
亭,亲水景观设计中经常出现的景观建筑。通过木质长廊,将亭引入湖中,人们可以 “走”在湖面上,坐在湖中央,尽享亲水的乐趣。这亭有个诗意的名字叫偎清小埠。此亭不仅可供游人观赏湖中美景,更是一个湖中码头,人们顺着台阶就能下到水面,乘坐小船摇浆其中,真正置身湖光山色当中。亭子、倒影、小船、船桨以及身处其中的人,构成了一幅写意的自然画卷。
2.3.6小岛
湖中由两段曲型栈道所连接的是人工岛,游人临岛眺望,可遍览周围景色。岛上设有咖啡馆,面向水面敞开,伸出水面的枕木平台,可供游人休憩观景,一眼望出去,湖面开阔,并与湖心偎清小埠相对,遥相呼应。
为了突出体现公园的特色,这些景观设施的选材都使用了环保且充满乡土韵味的木材。在造型上,园无直路,模拟自然界的蜿蜒小道;木栈道、拱桥形成了高低错落的空间关系,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让人们感受踏足自然的快乐。
三、结束语
从各优秀园林的设计方案不难看出,亲水景观以它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美学表达方式,在园林水景规划设计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 位。它表现形式多样,易与周围景物协调统一,同时它灵活,巧于变化,能够丰富水景的设计。为了让依水景观充分表达我们的设计意图,在各种设施的设计上都做了相应的改变,以求达到充满“生态”、“乡土”意味的、具观赏性与参与性为一体的生态水景系统。
致 谢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圆满完成了毕业设计。能够顺利完成,我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张挺,从初步的构思到方案的确定再到细节的处理,张老师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其次要感谢所有教育过我的老师们,是你们给了我完成设计所必须的专业知识;最后感谢我的组员们,在设计中大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携手完成了这次设计!感谢你们!
参考文献
1、 海伦.纳什《庭园水景设计与建筑》 [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40-141
2、 戴维.斯蒂文森 《花园水景》 [M]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56-56
3、 朱钧珍 《园林理水艺术》 [J] 北京:林业出版社 1993.26-28
4、 毛培琳 李雷 《水景设计》 [J] 北京:林业出版社 1995.26-30
5、 詹姆士.埃里森 《Water In The Garden 中国水景》 [J]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6-30
关键词:35中学;校园景观设计;新中式;北京韵味。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校园的环境设计是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校特色和校园风格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现代的教育是希望通过开放的、全面的、互动教学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仅是用分数来唯一评价的人,而是具有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创造出真正符合时代的校园景观,需要立足场地的现有条件、校园文化渊源,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并且有活力的现代校园。本文通过对北京三十五中高中部新校址的景观方案设计对当下的校园景观设计加以探讨。
1.项目概况:
北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23年,其前身为志成中学,革命先驱曾任学校董事会董事。在志成精神的激励下,35中培养出了王光英、邓稼先、等优秀人才;现在的三十五中学是西城区的重点中学,2005年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北京市示范性高中。作为全区优质教育布局调整的重要组成,北京35中学高中部从现在的金融街整体搬迁到赵登禹路。新址占地4.6万平方米,南到前公用胡同、北到西直门内大街、西至赵登禹路,东与西城少年宫相邻。新址原貌是平房和一些胡同,在拆迁后保留了鲁迅故居和八道湾胡同的原址,还有一些现状树,其中不乏挂牌古树。
2.方案特色:
总理于2009年9月到35中进行调研,提出35中要坚持“三个面向”,更要与时俱进,力争把35中办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学校。这是35中的校园特色也是校园规划设计的总原则。
2.1.挖掘校史文化,传承“志诚精神”
通过整理现状和挖掘历史文化,梳理出三条轴线:文化轴线、历史轴线和蓝色轴线。(见图2-1)
图2-1功能分区图
2.1.1.文化轴线
从西侧主入口砌有“志成”字样的砖雕镂花门洞(见图2-2)开始到铭刻校训的三江石到教师办公楼的北端浮雕长廊(见图2-3)到纪念亭(见图2-4),这条文化轴线是整个校园最开阔的地方(除了操场外),是整个校园的形象空间还是入口的集散广场,也是整个校园里最重要的纪念空间。这一区域既是一个能与阳光绿地接触的公共交往空间又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校园中心,还是举办各种活动以及校园宣传展示的场地。
图2-2主入口门区方案模型
图2-3浮雕长廊方案模型
图2-4纪念亭方案模型
2.1.2.历史轴线
沿保留下来的八道湾胡同贯穿校园南北的是历史轴线,它迂回约300余米。首先通过不同的铺装提示八道湾胡同的肌理,铺装尽量保留原来胡同里的老砖。在轴线的五个节点上塑有青铜塑像的人物小品体现胡同文化,小品主题有春日风筝、灯杆下的读书人等。通过串联这些生动活泼的雕塑唤起人们对北京胡同的记忆。
通过旧物再利用建立新校园和历史积淀之间的联系,把收集的一些石墩石鼓,置石,石凳,水缸等“老物件”在园中陈列展示,增加京城韵味。
2.1.3.蓝色轴线
还有一条轴线就是蓝色轴线。它沿教学楼东侧长廊脚下的水溪,时而与历史轴线交叠,时而与历史轴线并肩而行。溪流的源头源于纪念亭,水从南侧“鼓”形石雕里涌出来,充满活力,蜿蜒绕到建筑外廊外侧,随空间变化时宽时窄,或遇汀步或石桥,或是化身以水渠。溪中或岸边有一些湿生植物千屈菜等。溪水的终点在北端以跌水影壁作为收尾,流入下沉庭院中间。影壁采用自然石块错落堆叠,创造“缩千里江山于方寸”的山水意境。
2.2.建筑融于自然,创造宜人空间
建筑和环境是有机关联的,建筑外部空间采用与建筑物相同或者类似质地的砖、瓦、石等中国传统材料,作为建筑的延伸和拓展,使得“建筑融于自然”;在建筑内部(如连廊、内庭、步行桥、室外楼梯等)采用一些传统园林的布置手法(障景、框景等)把“园林融入建筑”。
2.2.1.庭院空间
庭院空间散布在校园各处,北侧教学楼的三个内庭,采用中式风格布局和细部装饰,提供矮墙坐凳、自然条石和石墩坐凳。内庭的主题分别为桃花、梨花和石榴,塑造荫下读书,花中漫步的意境。
另两处下沉庭院,由于小气候较好,可栽植老校区的早园竹,配以木质铺地,塑造“绿竹入幽径”的雅致庭院。
2.2.2.屋顶花园
校园内主要有三个屋顶平台可作为屋顶花园提供师生们安静休息、交流阅读的场所。选用一些低矮灌木和开花地被(矮紫衫、黄栌、紫叶李、大叶黄杨等)或者纹样栽植,或者自然栽植,创造一个沐浴阳光、感受自然和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校园的建筑决定了校园的整个风格走向,建筑是青砖、灰瓦、红柱子的新中式风格,布局有开敞活跃的开放空间,也有相对私密的庭院空间,突破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的弊端,通过置石、景墙、植物的设计创造步移景异、互相掩映的古典园林的精髓——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2.3.植物造景
在需要规划中,北侧是新中式风格的教学楼,南边是北京传统建筑风格的四合院落作为生活区,东侧是运动场和音乐厅。由于建筑限高,建筑的布局较为松散,建筑分隔出来的空间也较为零碎。而且建筑青砖、灰瓦、红柱子的中国特色与环境对比强烈。所以植物是调和环境和建筑,使风格一致的关键。
2.3.1.因地制宜,北京韵味
场地内保留若干植物,毛白杨、国槐、刺槐、白皮松、海棠、玉兰、石榴等长势较好的可移植再利用。
在植物品种选择上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大量选用乡土树种和传统四合院植物:国槐,毛白杨,栾树,白蜡,元宝枫,枣树,油松,白皮松,玉兰,桃树、梨树、石榴,丁香、早园竹等。乡土树种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具有缓苗快,长势好,成活率高,养护成本低的优势,能在短期时间内形成绿化效果,还能体现北京韵味。
2.3.2.复式种植,增加绿量
根据空间场地的不同采取丛植、孤植、列植的种植方式。尽可能的大量运用复层种植,通过乔木、灌木、地被的合理配植形成高低错落、郁郁葱葱的自然植物群落,不仅增加植物观赏性,同时增加单位面积绿量,具有更高生态效率。这一点对对于35中校园中狭小零碎的绿地空间更为重要。
3.结论
作为一个用地面积4.6公顷的校园项目,虽然面积很小,但是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却是让我们花了大量精力进行现场调查、整理资料和方案比选,综合出最终方案。方案通过文化历史轴线的塑造,保留历史记忆、传承文化;同时提供一个现代简洁又人性化的校园,通过对庭院空间、建筑过渡空间、屋顶花园的细致设计,真正做到“建筑融于自然”;在保证活动空间和消防通道的基础上,尽量挖掘绿地面积,结合建筑的结构功能设计屋顶花园,增加竖向绿化,最大限度的弱化建筑青灰色硕大的身影;充分利用植物材料创造自然生态空间。虽然现在还没进入园林施工阶段,但希望将来建成的35中学新校园是一个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具有中国特色,潜移默化育人无数的新时代校园。
参考文献:
刘钱健,《建筑外环境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陈孝青,“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规划模式探讨”,中国园林2002年03期。、
“北京第35中学学校介绍”,35中宣传册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新校区景观概念设计方案”,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公司方案设计说明。
关键词:滨海城市;道路绿化;生态;景观;绿色廊道
1项目解读
1.1 项目背景与区位
1.1.1 区位。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位于台州东部沿海,纵贯临海、椒江、路桥、温岭四区县,是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重点片区,本次道路设计位于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东部新区的核心区域,是集聚区建设的启动区块。
1.1.2水文气象。本案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季节变化明显,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春末夏初为梅汛期,连绵阴雨天气;夏秋季节为台风期,经常发生大暴雨;秋冬季节为非汛期,除出现少数雨雪天气外,基本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
1.2上位规划衔接
根据《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市区东部组团绿线规划》(以下简称《绿线规划》)的提示,本案的性质为道路防护绿地,是城市区域呈网络绿化的重要用地,是体现入城景观和机动车观赏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设计范围
本案的设计红线范围(左图)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东部新区内的6条主要道路单侧或两侧的绿地,总面积约为40万m2。
1.4现状分析
集聚区园区建设尚处启动阶段,基础路网建设已展开,急需进行绿化建设。园区因地处围垦区域,土壤条件较差,以盐碱土为主,不利于植物生长,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5 小结
本案所处地理区位、上位规划及现状,决定了其道路绿化景观设计需从“低碳、生态、防护、滨海”等角度出发。项目背景及区位要求我们设计的出发点必须与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这个大背景联系起来,凸显“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绿线规划》将本次道路绿带做了定性,以“防护功能为主,兼顾景观”。项目所在的地理位置“城市新组团、滨海生态城、休闲游憩地”,要求本次方案需突出其独特的滨海风情。场地现状、土壤及水文情况,要求本案需从抗风、耐盐碱、易养护等角度出发,进行树种选择。
2总体构思
2.1 设计原则
本案坚持生态、低碳、环保的设计思想,根据场地特定的区域位置,突出滨海风情,进行自然的、立体的、生态式的道路景观绿化设计。设计应坚持如下原则:①生态优先,适地适树。道路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已驯化的外来树种或者抗风、耐盐碱、速生植物。②多样统一,主题突出。道路绿化整体以绿色为大背景,根据周边不同的用地性质,以植物造景为特色,展示台州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独特的滨海风貌。③功能结合,经济实效。道路绿化以人为本,在满足防护功能的前提下,使道路绿化更具观赏性。考虑到经济效益,植物造景需要考虑“易养护、粗管理”。
2.2设计理念
“绿廊水韵、风情台州湾”。
①绿廊:廊是连接事物不同组成部分的重要廊道,生态学意义上的廊道是连接不同斑块的线性空间。方案将本次道路定义为绿廊,目的在于着重突出其生态绿色廊道的设计理念,同时也是将其比作联系城市不同功能空间的“沟通”廊道。②水韵:台州的历史文化悠久,江海文化在其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从江海文化出发进行思考,突出其水文化特色的一面,并以“水韵”为创意,将水的韵律做为设计元素融入到道路绿化设计方案中,突出设计的文化特色。③通过“绿廊”与“水韵”的结合,打造具有滨海风情的魅力台州湾。
2.3地域文化的表达
在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将六条绿带通过植物配置及水景观元素的植入,形成“一路一景”的绿色景观长廊,凸显滨海风情。①聚海大道――绿海聚彩(财)。②台州湾大道――棕林探海。③聚洋大道――柳浪报春。④开发大道――杏林。⑤十塘坝――樟林寻幽。⑥蓬北大道――秋实环樟(章)。
3详细设计――以“聚海大道”景观绿化为例
3.1 聚海大道
设计范围:聚海大道(台州湾大道――三山路)西侧20m景观绿化,道路长度约9531m,设计面积约169663m2。设计思路:设计以“绿海聚彩(财)”为主题,以 “海滨气氛、立体景观、生态效益” [1]的绿色廊道为设计风格,并契合道路周边不同的用地性质,营造收放有度的植物景观空间序列。从而使聚海大道成为整个集聚区四季景观丰富、空间变化多样的绿色景观长廊。根据道路所穿越周边用地性质的不同,将道路分成3种不同类型的区段(图3),分别为工业用地区段、公园用地区段以及行政用地区段,并以此进行标准段设计。
3.1.1聚海大道标准段一(工业用地区段)。设计思路:要求对厂区有一定的隔离,因此设计以较为郁闭的立体复层自然植物群落为主要造景手法。以经济型乡土树种为绿化主力,力求营造“四时”之景,达到春花夏荫秋色冬绿。背景以密林空间为主,前景则以大尺度的林缘线勾勒出开合有致、疏朗大气的疏林草地空间;并运用银海藻起到点景作用,凸显滨海气氛。
3.1.2聚海大道标准段二(公园用地区段)。设计思路:与未来的湿地公园相呼应,因此设计采用留有开放空间的植物景观营造手法。设计以香樟、水杉、无患子、女贞、石楠等树种为背景,搭配垂丝海棠、美人梅和海滨木槿,营造四季景观;在标准段中每隔150m留出70m左右的开敞空间,在视线景观上与湿地公园相联系,同时,在开敞空间上采用银海藻丛植的方式,与道路的滨海主题风格相一致。
3.1.3聚海大道标准段三(行政用地区段)。设计思路:不仅局限于道路本身的绿化,更应服务于其内部的人群。因此,设计采用通透式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手法,上层采用香樟、黄山栾树、白玉兰等高大乔木,下层采用丰富的开花地被,给路人良好的林荫景观视线。设计采用华棕树丛与花镜相搭配进行点景,凸显新区“开放、大气、现代”的海滨气氛。
3.2 小结
在进行详细设计前,本案对场地所处的特殊地理特性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如土壤盐碱化的防治、林带抗风性研究、植物、竖向、夜景、城市家具等的研究,以求绿色生态廊道在满足防护功能的前提下,兼具景观的特性,凸显台州滨海的景观风貌。同时,道路景观绿化结合绿道系统,通过绿道驿站与小广场的结合,优化绿带本身的功能,为市民提供足够多的休闲游憩场所。本案绿化道路均为防护林带,故其树种规划必须保证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为6:4;乔木、灌木、草本比例为7:2:1,其景观防护林带构成树种如下:①基调树种:香樟、女贞、木麻黄、中山杉、黄山栾树、石楠。②骨干树种:银海藻、华棕、桂花、榉树、金合欢、无患子、湿地松、红玉兰、枫香、沙朴等等。③一般树种:垂柳、夹竹桃、垂丝海棠、鸡爪槭、花石榴、美人梅、海滨木槿、紫薇、二乔玉兰等等。④常绿及半常绿灌木:金叶女贞、夏鹃、春鹃、红花继木、红叶石楠、小叶栀子、金丝桃、南天竹、阔叶十大功劳。 ⑤落叶灌木:结香、红瑞木、棣棠、金钟花、八仙花、迎春花、兰花三七。⑥球类:红叶石楠(球)、龙柏球、海桐球。 ⑦藤本:中华常春藤。⑧草本:吉祥草、红花酢浆草、矮生百慕大、麦冬、多年生黑麦草。
4总结
随着现代城市人口膨胀、群楼林立、汽车尾气与烟尘弥漫,城市人居生态系统逐渐失调,环境质量下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人们对绿色生态环境愈发重视。城市道路绿化在城市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它欣赏它。自然、生态、立体的道路绿化设计手法已成为现阶段绿化设计的时尚,本案运用并融入台州独特的滨水景观元素,通过对植物综合生长习性、色彩、季相、叶色等的充分了解,进行植物配置,打造具有海滨风情的、绿树成荫的、生态绿色廊道。
参考文献
关键词:道路景观;设计分析
1设计思路
1.1切合周文化,突出特色
项目区位于岐山县东大门,其景观绿化设计应适宜于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并展示其深厚的地域文化历史底蕴。
1.2考虑功能性,兼顾兼顾
绿化工程的设计应遵循安全行车和可持续理念,让道路功能和景观绿化融合成为一体,形成道路景观特色,促进道路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1.3多元化搭配,适地适树
在设计中,要做到适地适树,适宜当地环境,适宜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喜好,以乡土树种为主,多元化搭配,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发挥植物最大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形成反映地域文化的景观环境,赋予景观鲜活的生命力。
2设计原则
2.1生态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即“大绿”原则。道路绿化的主要功能是生态防护,防止浅层岩石塌方和滑落,保持公路边坡的水土流失。因此,在绿化形式和植物选择上,针对植物的特性,突出生态防护功能。
2.2植物学原则
充分考虑施工地点的气候特征、立地条件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宜环境的植物,增强生态效果。要求植物具有特点是:抗旱耐瘠薄,根系发达,耐粗放管理,种子丰富,发芽力强,容易更新,育苗容易并能大量繁殖,生态防护效果好。
2.3景观学原则
道路绿化属于线性绿化,空间跨度比较大,景观设计应追求大的节奏和韵律的变化,采用大手笔,形成大景观,即在整体上体现大景观,形成赏心悦目的景观绿色长廊,营造舒适优美的行车环境。
3设计方案
3.1东大门十字设计
东大门位于北环路与关中旅游环线、西宝北线交汇处,由1处圆形交通大环岛绿地和4块三角形绿地及道路外侧绿地组成。环岛绿地采用十大功劳形成一圈绿带,将金叶女贞均匀布设绿带之中,并配置黄杨球等。采用置国槐、五角枫等乔木树种作为骨干树种,并选用树形较好、耐修剪的景观树种修剪成一定造型景观。
3.2西宝北线堰河段丁字路设计
西宝北线堰河段丁字路设计采用两侧对称布局,运用丰花月季、金叶女贞、紫叶矮樱和珊瑚树进行植物构图,形成植物群落,营造大气、美观的景观环境,并行列式配置樱花和女贞,散植红叶李进行点缀。
3.3道路设计
道路绿化设计主要设计了两种配置模式,可根据不同道路特点进行选用。第一种模式采用自然式对称布局,以雪松作为背景树种,采用丁香、石楠、锦带花、珊瑚树和红瑞木进行植物构图,形成景观色块,采用樱花和女贞行列式配置进行点缀。第二种模式采用规则式对称布局,以杨树、樱花单行种植作为背景树种,采紫薇和白皮松阵列式种植,形成整齐、统一的景观效果。
4树种选择与植物景观设计
4.1树种选择的原则
①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②选择观赏性强的树种,形成美丽的植物景观;③树种选择应多样化,以多样化的树种形成景观丰富、结构稳定的植物景观;④以常绿树种为主,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结合;⑤根据环境特点,选择耐寒、耐旱、适应性强的树种,既能提高达到绿化效果,又能减少后期管护成本。
4.2树种选择
绿化设计拟选择植物20余种,主要有:雪松、白皮松、大叶女贞、杨树、紫薇、紫荆、樱花、碧桃、金叶榆、五角枫、丁香、石楠、锦带花、珊瑚树、红瑞木、丰花月季、金叶女贞、紫叶矮樱及混播等。
4.3植物景观设计
4.3.1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根据区域气候、植被特点和景观的需求,结合树种的生态学习性,植物景观设计以乔、灌、地被合理搭配,形成大乔层、小乔木和花灌木层、地被植物层三个层次结构,既满足植物对阳光强度的不同要求,形成了生态功能完善、群落稳定的植物景观,又满足了景观的层次感,丰富了观赏效果。
4.3.2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充分考虑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适宜本地的外来树种,设计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树种,以多样化的植物搭配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
一片圣地,一片海岸,造就人类最完美葡萄酒浪漫之旅。
烟台・蓬莱、威海、青岛,这胶东半岛最著名的葡萄酒圣地,正以顶级的葡萄酒、葡萄庄园,为游客构造出一条美丽的葡萄、葡萄酒旅游风景线。
旅程中有庄园浪漫之游,绝对是件写意时尚浪漫的事。满面春风,激情洋溢欣赏葡萄园美景,颇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葡萄酒园问”的意境。
美酒仙境――瑞事临酒庄
烟台瑞事临酒庄于2004年落成于山东蓬莱18公里葡萄长廊解宋营东南部,距烟台40公里,蓬莱25公里。酒庄坐落在生长8年的600亩优质葡萄园中,依山傍海,毗邻烟蓬旅游观光大道。
酒庄布局为酒堡、绿色葡萄种植园和文化休闲服务山庄三个部分,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其中酒窖面积占2500多平方米。酒庄生产车间为透明设计,游客可亲眼看到葡萄酒的主要生产流程。
今年,瑞事临酒庄将用自有葡萄园、晚收的优质葡萄酿造高档甜味型葡萄酒,为游客提供有产区特色的优质葡萄酒品尝。
目前,瑞事临酒庄主推项目有葡萄酒工艺流程观赏、葡萄采摘、葡萄和葡萄酒品尝、酒窖参观和家庭自酿葡萄酒工艺传授等。
欧陆情调――百利酒庄
在青岛景色秀丽的崂山九龙坡,鳞次栉比的绿色葡萄藤掩映着一座白色别墅式建筑群,宛如一幄古老的欧洲庄园画卷,这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家葡萄酒庄”的青岛华东葡萄酿酒有限公司。
该公司创建于1985年,是由英国人迈克・百利先生按欧洲酒庄模式建造的中国第一座葡萄酒庄园。1982年,34岁的百利先生踏上了中国这块土地,开始实现梦想的“勇敢”行动。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最后,他认定了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质构造都酷似以酿造葡萄酒扬名世界的法国波尔多地区的崂山腹地九龙坡。随即,他从法国引种薏丝琳、莎当妮等13个品种共4.2万株葡萄,分别栽种在九龙坡和平度大泽山的葡萄基地。
1986年底,企业成功酿制出第一瓶葡萄酒,华东庄园生产的“薏丝琳”、“莎当妮”干白,在法国波尔多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等世界葡萄酒精英大赛中屡获殊荣,被载入《世界葡萄酒百科全书》。
英国人的希望之梦在执著与勤勉中实现了,美丽的“鹰冠庄园”携同那质朴的庄园文化,赋予了华东庄园新的内涵与生机。
文化悠久――张裕酒文化博物馆
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坐落于烟台市芝罘区大马路张裕公司原址,1992年,张裕公司在百年大庆前夕,投资450万元建设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并于1992年9月对外开放。
2000年,在张裕公司老厂址的基础上,仿照111年前建厂初期的建筑风貌,按照清华大学的设计方案,改建、扩建了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并于2002年9月8日――张裕公司110周年大庆上,正式对外开放。
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主体面积近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博物馆景区占地面积约为30OOO平方米,大酒窖占地面积2666平方米。以张裕公司一百多年历史为主线讲述企业文化及酒文化知识,介绍中国葡萄酒业以及中国民族企业崛起的艰辛历程,是全球葡萄酒行业中为数不多的世界级水平的专业博物馆。
东方神韵――中粮君顶酒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