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稳定性冠心病;健康管理;治疗依从性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1.092

定性冠心病是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病情比较稳定, 心绞痛发生频率、持续时间、诱因及缓解方式均相当固定的一类冠心病[1]。因其治疗时间长、用药种类多、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低, 患者预后不够理想, 并可引起多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4]。本研究就健康管理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进行分析, 预期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改善预后, 现报道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76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SIHD)患者诊断和管理指南》诊断标准[5],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8例。对照组中男23例, 女15例, 年龄48~76岁, 平均年龄(65.6±8.9)岁。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8例, 年龄52~78岁, 平均年龄(67.5±10.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治疗, 扩张冠状动脉以增加冠脉血流量, 降压降脂降糖, 控制心率, 阿司匹林抗凝治疗, 嘱咐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 按时服用药物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管理:①密切监测患者各项机能指标, 评估患者身体及心理状况;②针对不同患者, 制定合理的干预计划, 包括饮食搭配、作息规律、不同强度的运动、戒烟戒酒等;③发放冠心病知识相关资料, 定期开展讲座[6-8];④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减轻其心理负担及不良情绪, 树立正确的治疗理念;⑤建立患者健康档案, 定期电话随访, 了解患者服药情况、日常饮食及作息规律、危险因素的规避情况等, 给予相关指导, 监督其按时服药, 及时更正不良习惯及治疗误区等[9, 10]。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12、24及48周内相关指标(健康行为、CHD知识熟知度、不良情绪控制评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住院次数及患者依从性。其中健康行为包括合理的饮食搭配、作息规律、适当强度的运动、戒烟戒酒四项, 每项计1分, 共4分;CHD知识熟知度分熟知、了解、不知三个等级, 分别记3分, 2分, 1分;不良情绪控制分完全控制、基本控制、不能控制三级, 分别记3分, 2分, 1分;总分为2~10分, 分数越高越好。采用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11], 1~7题分别计0分或1分, 第8题计1.00分、0.75分、0.50分、0.25分、0分, 满分8分, 总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12、24及48周内健康行为、CHD知识熟知度、不良情绪控制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12、24及48周内健康行为、CHD知识熟知度、不良情绪控制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住院次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住院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依从率为76.32%, 高于对照组的52.6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健康管理的概念由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首次提出, 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 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10]。老龄化及慢性病问题推动着我国健康管理的兴起和发展。研究发现健康管理能有效控制慢性病病情发展,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健康理念,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11]。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12、24及48周内健康行为、CHD知识熟知度、不良情绪控制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住院次数低于对照组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就健康管理对稳定型冠心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健康管理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习惯, 有效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再次住院次数, 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小强, 张明理, 贾鹏飞.中国冠心病抗栓治疗的探索与展望.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5(7):230.

[2] 万龙, 万强, 吕振宗.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与药物治疗效果.生物技术世界, 2014(11):135.

[3] 任丽娟. 优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0):130-131.

[4] 王春华. 优质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18):110.

[5] 李艳芳.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稳定性冠心病及心血管病伴糖尿病指南解读.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6(2):221.

[6] 刘霞, 张文娟.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26):105-106.

[7] 纵慧珍. 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5):76-77.

[8] 王文华. 双心治疗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生存质量的影响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8):158.

[9] 俞广芹.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3):163-164.

[10] 田莉萍, 陆婷. 健康管理在中年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现代医药卫生, 2015(16):2522-2523.

[11] 武云, 阿里旦・艾尔肯, 米娜瓦尔・胡加艾合买提. Morisky问卷测量维吾尔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信度和效度.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3, 16(2):145-147.

[12] 李曼琴, 张爱莲. 社区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应用健康管理的临床探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17):222-224.

心理健康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田径运动 心理健康 促进作用

一、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趋向明显。对于健康的定义,最权威的定义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在身体(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健康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高级人才的预备队,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习任务不断加重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我国,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有的大学已达到30%。20世纪末国家教委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3]。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成为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等多学科所关注的课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田径运动的关系

1.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据调查,在总体大学生中,有35%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有32%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有33%的大学生可能有心理障碍。另据调查,在参加田径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共有59.6%;在非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共有68.8%。对运动与非运动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t检验。从这些调查中我们明显看出,经常参加田径运动的大学生明显心理状态要好于不经常参加运动的大学生。

2.参加田径运动与不参加运动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压力状况

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在生理反应、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维度均显著高于运动群体大学生;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在行为反应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说明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躯体上的不适症状,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和认知上的偏差都少于不运动的学生;但运动不能缓解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等。

3.大学生情绪状况

总体大学生在各维度上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在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自尊感维度均高于全国常模。说明,目前总体大学生在消极情绪维度(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上,情绪水平较差;但在积极情绪维度(精力、自尊感)上,情绪水平较好。运动群体在抑郁、慌乱这两个消极情绪维度上的得分非常显著或显著低于非运动群体(P= 0.003< 0.01,P= 0.010< 0.05),在积极情绪维度(精力、自尊)上的得分均非常显著高于非运动群体。说明经常参加运动比不运动学生的抑郁、慌乱水平低,精力旺盛、自尊感强。

4.运动与人际关系的状态

假设认为运动会影响人际关系,而心理健康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则人际关系是中介变量。人际关系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4个t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应,即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运动通过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即运动能改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5.运动与情绪的中介效应分析

运动与情绪存在一定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并且相关研究显示情绪是中介变量。很明显,运动对情绪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所以,情绪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4个t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应,即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运动通过情绪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即运动能调节情绪,情绪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三、关于田径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节的几点建议

1.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状况不容乐观,这一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从各方面加以疏导。如对新入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建立跟踪式心理档案,并定期进行心理监测,开办多种形式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讲座和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工作等。

2.应对不同群体加以的引导。对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应引导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周至少活动两次,每次30min以上,最好参加多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对运动和非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应加强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的心理辅导。

3.应根据不同性别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的体育活动方式,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针对女大学生交际交友、交谈、与异往较不理想的情况,可多开展一些必须通过合作、交流才能完成的体育活动:即活动所设计的任务是单人无法独立完成的,必须多人参与(有男有女)、互相配合;活动中必须进行交流、沟通;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完成任务的焦点;使学生在交流、沟通、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4.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关于世界卫生组织,http://who.int.世界卫生组织中文网站.

心理健康的定义范文第3篇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完好状态;1989年又进一步指出,健康的定义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明确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根据这些论述,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生活、心理上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和谐的状态。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不仅需要没有心理疾病与心理障碍,而且要具有一种努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在后一层意义上才能够真正显示出来,因为个体要在身心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协调,就须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没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不仅不能做到这一点,还可能在不断发展的社会面前出现种种失衡,最后连没有心理疾病和障碍都不能保证。

想一想,你周围的同学有没有这样的状况:虎背雄腰,可就是性格孤僻,缺乏朝气;体壮如牛,可就是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膀大腰圆,可就是心胸狭窄,空虚颓废;这能算是健康?据了解,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扭捏、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对上海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的调查表明,1100名学生中有上述问题的比例最低的是10%,最高的达40%。

心理健康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⒈心理健康有利于个体生理健康

健康的心理对生理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减少心身疾病的产生,而且可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促进疾病康复。

⒉心理健康使个体形成良好品质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视现实,展望未来;能注重实际,不胡思乱想;能接纳挫折,积极应付;能有理有情、情理相融,这些对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⒊心理健康能够促进个性的形成

心理健康的人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倾向,对于自己各种个性特点有客观的认识,而且能够努力地进行自我锻炼,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⒋心理健康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地处理主客观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活动中自觉性、坚持性都较高;善于调节自己,应付各种复杂情境,这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人乐观、富有情趣、充满活力,这样的人的生活质量也是很高的,情趣盎然,格调高雅。

⒌心理健康促进良好的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悦纳自己,也能接纳别人,在和各种人的交往中既能热情、宽容,又能把握自己,有理有节,容易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能在在复杂的社会条件下找到与社会相适应的生活道路。

⒍心理健康体现着精神文明水平

一个成员之间充满嫉妒、争斗、冷漠、悲观等不良品质的社会或集体,精神文明水平不可能高,反之,成员之间充满友爱、谅解、宽容的社会或集体,一个个成员都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社会或集体,必然体现出高度的精神文明。

心理健康的定义范文第4篇

1、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3、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4、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来源:文章屋网 )

心理健康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极限运动游乐性极限运动运动项目

 

1 前言

极限运动是风靡世界的新型的体育运动形式。而游乐性极限运动更受青少年朋友所喜爱,它的运动特点迎合了现代人最大限度的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并从中得到愉悦感和成就感的本质特征。同时由于游乐性极限运动项目的难度较低和娱乐性更强,近几年便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速度征服了青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觉醒,游乐性极限运动的娱乐性和挑战性更会让人们所追捧和喜爱。

2国内外(游乐性)极限运动的研究现状

2 .1国内外极限运动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国外主要以美国为主对极限运动的各方面研究较成熟。关于国内对极限运动的研究,目前都集中在宏观研究上,大家都从极限运动的概念、发展的源头、传播的途径和发展兴起的原因等对其进行不甚详细的总结。

极限运动通常来说是指高度地调动人自身的潜能,同时运用一些装备和器械所进行的,富于技巧并带有一定冒险的运动。比如高山探险、攀岩、漂流等。[1]郑浩然、刘嘉丽认为极限运动追求的不是用人体的生理极限去破记录和获得奖牌,而是完全属于个人身心的成就感、刺激感和满足感,实际上它追求的主要是一种心理的极限,一种超越自己感觉阈限的感觉。[2]

由于其文化发展的历史较短,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如果把极限运动于大众化的社会体育比较,前者对参与者的身体状况和技术水平的要求比后者的要求要高的多,并不是所有年龄段,所有性别的人群都能参加的。因此,极限运动决不会是“大众化”。谢弥青对极限运动的认识多了“冒险性”一词,本人认为非常可取。王米娜、舒盛芳(2006)认为极限运动是特定人群参与的、个性化的、充分调动心理生理潜能的、带有冒险性质的休闲运动。[3]根据前面的有关理论,本文对极限运动定义为特定人群参与的,能充分发挥自我生理和心理潜能,从而体验到极大幸福感和愉悦感,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的一种休闲运动。本文研究的极限运动范围为活动场所固定的主要分布在大型的主题公园,分为游乐和游艺两种项目,并且有专门参加过安全培训的工作人员,为活动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本文研究的极限运动,它的范围缩小很多了,便于研究。

从极限运动的微观研究,、张建两人作为中国极限运动的专家对极限运动从最初的概念解释道各个项目等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4]

现在研究的不足:研究数量很少,研究内容太宽泛,大都集中在文献研究,就是概念介绍、发起原因和项目介绍上,都与传入中国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对于极限运动的研究尚在引进阶段,缺少对此项运动的实际需求的研究,也缺乏从实际需求到理论构建全面的。完整的、系统的研究。更缺乏结合我国的实情进行实证研究和从体验的角度来论述更少。

2.2 国内外(游乐性)极限运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国外许多学者对于极限运动的研究较多,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探讨参与游乐性极限运动很少,本文从体验的角度并参考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研究来进行相关研究。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积极影响的研究较多,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研究较少,关于极限运动对心理艰健康的研究则很少。

纵观近年来我国有关学者对于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的关系研究,国内学者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其中使用文献综述法较为普遍。主要从研究的对象、研究测量工具选择等方面来研究。论文参考网。国内大量研究认为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积极的。苏英认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治疗身心疾病、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消除疲劳、改善影响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5]但是也有些人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李国金等人认为对于本身身体素质不好而又不敢通过运动来放松,由于评价标准单一造成的经过努力分数却不理想以及那些因运动造成伤病的同学来说,却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6]

目前参与游乐性极限运动的人数逐年增多,特别是青少年的参与人群尤为明显,这跟青少年闲暇时间的增多和他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是分不开的。但是参与游乐性的极限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2.3 极限运动的定义及项目分类

极限运动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通过对运动器具的掌握和控制,最大限度的发挥生命潜能,在挑战自我和自然的过程中,获得身心健康愉悦,满足新鲜刺激感,实现个人价值的新兴休闲运动。极限运动迎合了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走向自然、寻求刺激、实现自我的需要,因而又被称为区别于传统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另类体育”。最常见的极限运动分类方法是季节和空间分类。(一)按季节分类。夏季项目主要有滑板、单排轮滑、速降单排轮滑、小轮车特技、极限攀爬、空中冲浪、水上运动等。论文参考网。冬季项目主要有滑板滑雪、雪地自行车、攀岩、滑雪等。(二)按空间分类。水上项目有滑水、潜水、激流皮艇、摩托艇、冲浪等。陆上项目有街区特技、滑板、攀岩等。空中项目有蹦极、空中冲浪、滑翔伞、悬崖跳水等。[7]

2.4 游乐性极限运动的定义及项目分类

本研究依托马斯洛高峰体验理论和体验式学习理论,参考前人对极限运动的定义和分类,笔者认为游乐型极限运动是特定人群参与的,能充分发挥自我生理和心理潜能,在挑战自我和自然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满足新鲜刺激感,最后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情感体验。本的游乐性极限运动范围为活动场所固定的主要分布在大型的主题公园,分为游乐和游艺两种运动项目,并且有专门参加过安全培训的工作人员,为活动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体系。主要项目有:过山车、摩天轮、蹦级等运动项目。游乐性极限运动与极限运动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游乐性极限运动的参与者范围更广更大,项目的难度系数和不利的安全因素大范围降低,这样有利于项目的开展和发展。

3 结语

游乐性极限运动风靡世界,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教猛,参与者逐年上升,特别是像嘉年华这样大型游乐场的项目更加受到青少年的喜爱。但是目前对于这类项目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数量很少,内容也不宽泛,大都集中在文献研究。这与游乐性极限运动刚传入中国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缺乏对此类运动的实际需求的研究,也缺乏对此类运动实证的研究。论文参考网。目前,对此类活动运动前该做些哪些准备活动,运动频率多少比较适宜,适不适合青少年朋友的参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 谢弥青.极限与极限运动.体育大看台.

[2] 郑浩然.广州、深圳极限运动(B3街道项目)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136-137.

[3] 王米娜、舒盛芳.我国可开展极限运动的研究综述.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4).

[4] 张健、.极限运动中国学校体育,2002,(1);48-49.

[5] 苏英.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

[6] 李国金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正负效应.四川体育科学,2007,12(4).

[7] 胡小明等主编.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