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融合教育专题讲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传统医学教育强调基础与临床各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过于死板地遵循传统老三段教学模式(基础、临床、实习)。基础理论和临床课涉及到众多学科,而且每个学科都十分强调各自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学生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全部基础课的学习,从基础课到临床课中间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跨度,进入临床课教学时学生们所学的很多基础知识已经淡忘。比如,麻醉系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参与胸科肺叶手术麻醉时,基础阶段所学习的肺的组织学如气血屏障结构、呼吸生理学、呼吸病理生理学如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知识很多都已淡忘,在面临如“单肺通气时低氧血症的处理”这些具体临床问题的时候,常常由于基础知识的薄弱而限制了临床分析能力的提高。传统的老三段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体现在:①理论课的学习以大课讲授为主,仍延续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②理论课与临床见习、实习存在时间差,课程衔接不连续,容易遗忘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③由于需要全脱产带教,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④长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式教育,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2]。
系统整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实行系统整合教学是改变上述状况和实现基础与临床教学一体化贯通的重大改革举措。它的特点是应用系统论的观点重组、整合教学内容,遵循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通;以器官系统重组课程内容,以知识点整合教学内容,以新进展更新教学内容,以临床问题带动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社科、基础医学知识的衔接与渗透。它所强调的是系统模块内各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基础学科之间及基础与临床学科之间的双向渗透与重组[3]。
我院在麻醉学实习教学中以临床麻醉亚专业为基础,设立了7个模块:①麻醉学总论;②泌尿外科麻醉;③骨科麻醉;④神经外科麻醉;⑤胸科及心脏麻醉;⑥产科麻醉;⑦小儿麻醉。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相应的7个系统整合课程小组。为达到课程纵向整合,加强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按照整合课程的要求,各个课题组重新编写了整个课程体系全部7个大模块的课程教学大纲,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各相关板块的有机融合。课时分布为临床操作及技能培训45%,学生理论自学20%,专题讲座15%,PBL训练5%,病案讨论15%。将实习学生分为7个小组,在每个课程小组进行1个月的学习培训。
以产科麻醉课程小组为例,该课程组的教师编写产科麻醉实习教材,教材内容整合了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妇产科学、理学、麻醉生理学、危重病学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为期1个月的学习期内,从事产科麻醉生产实习,下班后自学实习教材。学生边学习,边接触病人,既可以及时理解、消化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再回到书本上寻找答案,在学习方法上逐步形成良性的循环。鼓励学生在理论自学与生产实习中提出问题,及时与带教教师交流,课程组教师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两个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并选择一个在临床中遇到的重症产科病例进行病例讨论。教学目标是实现基础与临床知识的贯通,使系统整合模块教学内容成为有一条明确主线的一体化教学内容。这条主线就是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和能力为目的,模块教学的所有内容都将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从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学生对系统整合课程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超过95%的学生认为授课效果优秀而且非常有必要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学生毕业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来看,总体成绩优于既往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的学生,说明采用系统整合模式对麻醉系实习生进行教学已初见成效。
关键词 STS教育 士官教育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根据第十五次全军院校工作会议精神,全军院校被划分为岗位任职教育院校和生长干部院校两大类,任职教育将成为士官教育的主体。新时期的士官任职教育具有鲜明特点:明确的岗位指向性,鲜明的适时性,注重提高实践能力,并要按任职岗位的需要逐级实施。面临教育改革的浪潮,在应用操作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其地位和作用受到了质疑。如何改革物理教学,使之适应于任职教育模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1 士官物理教学的必要性
士官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士官人才,即具备了熟练操作、维修、管理等综合素质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性人才。而目前士官学员的现状是知识储备薄弱,学习能力不足,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和自觉自主的学习意志。物理课程作为一门科学文化基础课,在培养士官学员上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传授科学基础知识,更能够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开拓其视野,使其清晰地认识科技在当今社会和军队的地位及作用,从而培养出会用、善用、会学、善学的、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士官人才。
为了适应新时期士官培养目标及要求,物理课程也需要适当调整。笔者认为,在士官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可有效提高物理课程的实用性、技术性,并减少现有物理教学中理论知识繁琐、推导计算复杂,及教师主体地位的灌输式教育等不利特点。
2 士官物理教学中的STSA教育
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教育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在科学教育注重渗透技术教育,渗透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掌握科学知识、熟练技术,充分认识科技的社会价值,能够应用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STS教育注重把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参与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的过程结合起来,更强调教育的实践环节,因此适用于任职教育改革下的物理教学①。
对于士官学员这种特殊的教育对象,可以再加上字母“A”,组成STSA(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and Army)即科学、技术、社会与军队的教学模式,把物理知识的传授,与军队及生活中物理科学技术的常见应用联系起来,采取过程式、综合式、实践式、学员主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员由知识到技术、由技术到应用,获得全面、充分、系统的学习。
2.1 士官物理教学中的STSA的教学模式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②,结合军队士官教育的特点及STSA教育的主旨,主要可采用“二、三、四”的教学模式组织STSA教学:(1)同时实施两个计划。即以院校教育大纲和士官培养目标计划为主线,以各专业结合实际,选择与物理教学同步的STSA教育计划为补充,全面开展和安排物理教学。(2)组合运用三种课型。根据两个计划及学员专业实际需求,优化组合教学课、实验课和实践课三种课堂形式,达到最有效的知识、技术、实践的教学目标要求。(3)做好四个结合。即物理知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部队实际的结合;物理知识与学员专业课程的结合;学员主体地位下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学校与部队,教学与部队训练实习的结合。
2.2 士官物理教学中STSA教育内容的选取
STSA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实施STSA教育的前提,其中确定适合的STSA教学切入点是选取STSA教育内容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重视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但教学重难点未必适合STSA教学切入点。笔者认为STSA教学切入点主要有两个基本原则:
一个是紧扣课程体系,各阶段教学紧密结合各阶段STSA教育。按照教学内容分类,对STSA知识素材也进行分类,巧妙地将知识点融合于课程体系中,以使学员获得系统、全面的物理教育。例如在大专物理第二学期的授课内容中,结合课程标准,对静电学、电磁学和电磁波的教学要求,可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加入压电陶瓷与压电效应;在电阻定律教学中加入光电传感器、地层电阻电测仪;在电场教学中加入静电屏蔽、静电喷涂、防雷技术等STSA知识点。
二是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设置适合的STSA知识点。比如针对通信专业添加军用车载微波通信、光纤通信等知识及马可尼对无线电通信的贡献;针对测控专业特点,添加飞行器发射窗口选择、航天器返回轨道、太阳帆等知识点。
2.3 士官物理教学中的STSA教育的实施方法
可采取学科渗透式的STSA教育方式,选取部队中实用性强、使用频率高、应用广泛的物理知识、技术,有机组织课堂教学、实验活动和专业实践三种课程形式,渗透STSA教学主旨,形成开放性、实用性的物理教学,实现学员的和谐发展。具体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中STSA的有机渗透。要求教员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合适的STSA内容(物理史材料、小型实验、参考阅读材料),在课程中切实主动地把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比如设置习题时,避免大量抽象思维的练习,注重选取解决实际问题或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
(2)专题讲座。由教师、专家或者高级士官组织专题讲座。结合学员某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从科技军事应用出发,比如介绍电磁武器的发展历史、导弹末制导中的星光匹配和红外制导、军队中常用的发动机型号及构造等等。这类专题讲座可以有效提高学员学习的起点,扩展学员视野,增强物理学习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3)实验实践探索法。即设置开放性探究实验,提供条件,由教师命题,鼓励学员设计实验、假设论证、动手操作,培养其综合能力;或者设置实践课题任务,如设计一个小型电子门铃,研究废旧IC卡的电路,带领学员实地参观导弹仓库中起吊设备的电动机,拆装镍镉充电电池等。实验和实践探究学习的方法,可以建立其物理抽象知识与现实应用的紧密联系,培养学员的发散思维,鼓励学员养成大胆想象、敢于动手、严密推理的良好习惯。
(4)资料收集与交流活动。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意识,鼓励学员自行查找、搜集、整理资料并相互讨论交流。比如将学员分组,提供给他们不同的大量的参考资料,要求其找出与学习过的物理知识相关的科技应用,例如在学习能量时,搜集各类核能、水能、风能发电厂的资料。并可在课前五分钟组织“STSA会”,鼓励学员将总结归纳的资料写出科学报告,在会上展示。这种活动还可培养学员对海量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和归纳整理的能力。
渗透STSA教育的士官物理教学能够很好地适应士官教育改革,符合专业实际需求,以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为目的,以实用技术为媒介,以物理知识为基础,能够提高学员对军队发展的责任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形成学员科学探究、技术改造和决策管理能力,为学员最终成为高级技术应用型士官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融合教育强调普通学校在不影响普通学生教育的原则下,做出改革以适应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强调“有意义的融合,共同成长,主动的改变(包括教师的重新教育)”。在我国,除了特殊学校外,对残疾学生较为普遍的安置模式是“随班就读”和“特殊班”,随班就读是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特殊教育儿童的一种安置。如何做好随班就读生的融合教育呢?我校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实践。
一、加强学校的环境建设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要走向人本化、生态化,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融合有意义,特别需要营造以人为本、以关爱为核心的校园环境。署前路小学重视校园的环境建设,改善校园的环境,重视物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的整体建构。具体做法是:
1.加强学习交流,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学校人际环境的核心,是搞好随班就读工作的关键,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更新观念,才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制定了学习、培训、竞争、研究的教师发展机制。
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完成了心理健康C证和B证的培训学习,还组织部分教师参加市、区级的随班就读工作培训和学习,了解随班就读工作的发展趋势。通过学习和培训,教师的随班就读工作理论知识有了很大提高,教育观念明显转变。此外,学校每学期都会邀请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教师们普遍反映这些专题内容听着亲切、用着贴切。讲座内容不光有新理念,还有教师教学的具体实践,全体教师能在参与讲座的过程中了解随班就读工作的新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付诸实践,有利于更好地搞好随班就读工作。
本学期,学校又组织全校教师参加了广州市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导论”的学习,通过这一次系统而全面的学习,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有了一次更大的提升,明白了特殊学生不是没有学习能力,只要教师选择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们,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当然,教育特殊学生对教师、学校和家长都是极大的挑战,通过学习,教师们对特殊学生的身心特征与教育需求有了新的认识,也学到了一些教学策略与班级管理的办法,提升了他们的融合教育技能。
2.开展多彩活动,形成温馨环境
随班就读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自卑、胆怯、孤僻、自闭,或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甚至执拗、偏激。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要凸显“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校注重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为随班就读的学生创设展示的舞台,如劳技竞赛让随读生郭同学大展风采;体育竞赛让随读生徐同学体验成功;学校组织“踏青节”活动让学生们一起手拉手去感受春天;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还有清明节扫墓、运动会、“六一”儿童节、少先队员入队仪式、植树节等活动,都能让特殊学生充分体验校园生活,感悟集体荣誉。活动给随班就读生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环境,让他们体验生活、增加自信、丰富内心世界,在充满关爱的校园里真切感受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愉快地接受教育。
3.设置资源教室,建设支持性生态环境
为促进特殊学生更好地与普通学生有意义地融合、共同成长,我校把为随班就读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在学校教室数量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在环境方面作出了最大努力,设置了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学校注意充分发挥资源教室的作用,弥补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不足,制订教育方案,安排好时间表,尽量满足各类随班就读生的特殊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这些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建设随班就读支持性生态环境打下了基础。
二、加强班级环境建设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不论普通学生还是特殊学生,班级都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最佳的环境,因此,加强班级管理的教育环境建设是帮助随班就读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加强班级管理,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呢?学校的措施如下:
1.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主要指随班就读生在所处的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即教师与随读生的关系、随读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游戏等活动之中。班主任从接手随班就读生开始,就根据随读生的个别差异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实施分类教学,帮助随班就读生在学习活动中消除畏惧、紧张情绪,克服自卑感。如随读生徐同学平时沉默寡言,遇事畏缩不前,不敢尝试,总说“我不会”“我不行”。针对他的这一特点,班主任鼓励其他学生与班主任一起多与他交往,多为他提供表现的机会,一旦发现他有困难,大家就伸出援助之手助他闯过难关,发现他有一点进步、取得一点成绩即予以肯定,及时表扬鼓励。渐渐地他不再自卑,树立起了自信心,性格也变得开朗乐观,与同学相处也很愉快,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心理。
同学的关爱、团结和帮助能给随班就读生强烈的潜在影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成果。我们在有随读生的班级要求学生要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让随读生能在一个得到帮助、心情舒畅的班级中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今年,六年级随读生高同学生日那天,班里其他同学把备好的生日礼物送给他,小小的礼物承载着同学们的真诚与关爱,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同学之间真情,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满怀信心地抬起头做人,挺起胸前进。
2.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直接影响着随读生的心态,没有教师的爱心、恒心和耐心,就没有学生的进步,这就要求教师要关爱随读生,尊重、期待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凭着高度的耐心和深沉的爱心启发学生,引导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在愉悦的气氛中与同学交流情感,获取知识。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方案时既要考虑班级的集体教学,也要兼顾随班就读生的个别教学与辅导,可以制订个别教学计划,采取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的教学形式。例如三年级随读生王同学患有自闭症,注意力无法集中,不敢大胆发言,恐惧心理比较严重。在教学中,教师鼓励他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肯定他的回答,教师一次次的表扬和鼓励逐渐地增强了他的自信。同时,根据对他在课堂上情绪变化情况的分析,我们又专门制订了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刚开始一天需要几个小时在资源教室由资源教师单独辅导,而一年半后的今天,只需每周3次、每次40分钟在资源教室由资源教师单独辅导,其他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在班级上课,并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经过教师们的努力,王同学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人格也得以健康发展。
三、加强协伴环境建设
协伴,顾名思义,就是互相协作的伙伴,这里体现的是一种平等互助的理念。为了缩小随班就读生在学校、社会适应等方面与普通学生的差距,我们采用“同伴指导,互相协作”的方式,一方面,同伴与随班生的年龄相当,心理基本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比起教师、家长而言更容易相互沟通、相互接纳;另一方面,通过团结协作,建立起互相协作的伙伴关系,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普通生的社会责任感。我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校内成立“爱心小伙伴”小组
我校为每位随班就读生专门成立“爱心小伙伴”小组,这是随班就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小组成员分别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和帮助每一位随班就读的学生,让随班就读生在与小伙伴的交流中消除孤独、感受友爱、开阔眼界,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会适应生活和社会,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爱心小伙伴”一般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每组选配2~4人,选配的助学伙伴必须是品学兼优、有热情、有耐心的正常学生,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包括课前帮助预习要学习的新内容,课中帮助完成课上的练习作业,课后协助完成作业;在生活中加以协助,包括带领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帮助行动不便的同学等。
2.社区安排“阳光玩伴”
让特殊学生以随班就读的形式进入普通学校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因此特殊学生所生活的社区也是实施融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专家对社区感的环境因素作过研究,发现社区感与社会认同对特殊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Bramston曾经研究了智障青少年社区与邻里支持的关系,结果表明智障青少年的归属感得分与邻里支持的得分成正相关,如果社区没有给特殊学生以关怀,这些学生就容易缺乏安全感,社区感普遍较低。这个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和社会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在专家研究的引领下,我校十分关心随班就读生的社区感与社会认同度,对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所生活的社区进行了调查,并与其家庭沟通,与这些特殊学生所在的社区交流合作,开展了“阳光玩伴――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的系列活动。这些做法使特殊学生的社区感和社会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的毕业生数量的持续性递增,使得医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才交流市场在整体上已经倾向“买方”市场,医学生能否实现成功就业,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取决于用人单位。然而,大多数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时,只注重毕业生的学历和技术,看重他们的外语和计算机的过级情况,但忽略了对毕业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核,导致部分医学生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课对他们来说“无大用”,甚至干脆就“无用”,进而把主要精力都投在对专业课、外语和计算机的学习方面。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而医学生也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其思想、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均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们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和竞争意识,注重自身的感受和体验,看重的是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喜欢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平等的、双向式的教学方法,以及以自我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反感“强迫式”的知识灌输;他们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喜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大多数思想政治课教师仍然采用灌输方法;教授的内容与医学生思想实际、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脱离和重复叠加的现象;考核方式单一,缺乏新意。这无疑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特色和针对性,教师也就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弱化了教学的实效性,影响了其教书育人功能的发挥。
2加强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对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用。高等医学院校应对原有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考核方式,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如黑龙江省某医学院校采用“3+3+3”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把整体教学活动设计为“课堂理论教学、专题讲座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3个模块,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专题讲座教学为补充,以社会实践教学为延伸,实现内化、检验、运用相结合;其次这种教学方法是将课堂教学设计分为“案例引入、讨论分析和理论归纳总结”3个模块,并实施案例教学和PBL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另外,这种教学方法是把考试环节设计为“期末理论试卷考试、社会实践考核和日常操行(包括课堂出勤状况)考核”3个模块,实现理论素养考核与行为考规范考核相结合。为了检验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效性,黑龙江省某医学院校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任务结束后进行了相关实验实证调查,并对其教学成效进行检验与分析,具体做法为:①确立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2009级药学专业和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共121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60人作为实验组,药学专业学生61人作为对照组。2组学生在年龄结构、性别分布、接受专业教育程度和环境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故本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②设计教学成效评价指标和调查问卷。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第一次提出信息素养概念至今,信息素养已经走过近40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教育形式、方法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数字社会的到来,信息和知识与所有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作为适应信息社会特质及与外界沟通所需要的一系列能力,信息素养其实已成为立足社会的一种竞争力。信息素养教育作为赋予个人有效搜索、选择及评估信息资源能力的过程,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等技能的培训,而且是对学生进行一种更高层次的、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涉及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媒体素养、信息道德及终身学习。信息素养教育是多学科的综合教育,涉及综合教育技术学、图书情报学、心理学、伦理学及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不是通过一门课程和几个培训就能完成,更不是简单的技术和方法。高等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其拥有的信息资源和专业馆员优势自然成为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承担着它应尽的教育职责和义务,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得角色。目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一个需要向公众开放的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也需要全方位展示其对学校的贡献与价值,信息素养教育成为高校图书馆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目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形式有3种:
(1)非专业性通识课程,即面向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学分课程;
(2)嵌入专业课程的整合式教育,即将信息素养内容与专业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完成学科作业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能;
(3)专题培训,主要包括新生图书馆利用指导和各类专题讲座。信息素养教育经过长时间的规划、实践和发展,其内容不再局限于信息检索能力、图书馆及计算机素养范围。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内容已经不再是文献和网络信息的检索,而是培养学生分析、利用、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信息道德,其教学内容较为完整地涵盖了获取信息的意识、知识(含媒体素养)、能力及道德等多个方面。目前,国内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大多还处于通识教育阶段,其形式主要以信息检索课和图书馆资源的检索使用讲座为主,如新生入学教育、常规专题讲座、图书馆在线教学等,其提供主体一般为图书馆,对提升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用户行为习惯的改变,现有模式逐渐暴露出很大的弊端:
(1)相对于庞大的师生用户群体,面对面的信息检索课或讲座的受众比例非常小,有限的讲师资源也导致现有模式难以覆盖全校;
(2)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吸引新的学生群体主动参与;
(3)现有的在线教学模式基本是原课堂教学的网络化再现,有些会加入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让学生可以在线学习、提交作业及测试等,具备一定的交互性,但其传统的教学框架(学与用的分离)及模式对用户学习环境的限制(用户需使用计算机进行持续地学习),导致用户体验差,难以吸引用户主动、系统地学习;
(4)非系统化的教育模块难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人才。
2构建多层次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实践
面对新形势和新需求,有些高校图书馆,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均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拓展。为了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及学习的各类需求,浙江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浙大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实践,从需求发展、人员分类等角度出发,针对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科研团队及科研管理人员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系统化、层次化的教育服务,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2.1多级分层的新生信息素养教育
新生信息素养教育历来是各个高校图书馆的一个重点。图书馆一般在新生入学之际,通过举办“入馆教育”主题讲座、发放新生手册、制作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图书馆宣传,让新生充分认识图书馆。浙大图书馆非常重视新生入馆培训,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不同的培训,并根据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尝试创新,希望新生从了解、感受到享受大学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使其更好地为适应数字时代做好准备。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需求和能力的不同而进行分级设置。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以普适性教育为主,注重信息意识教育培养,让本科生初步了解图书馆功能、布局、服务及资源和意识到图书馆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如“信息达人”系列活动。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则注重告诉他们信息素养对其未来几年的学科和科研的重要性,使其能在未来研究生生涯中主动培养自己的信息评价和利用、信息道德与伦理、专业资源了解与获取、论文写作规范等信息素养能力。
2.2共性与个性并存的专题信息素养教育
共性专题信息素养教育是指无专业限制的通用信息素养知识传播,教育内容包括常用数据库的使用、OFFICE等软件的应用及文献管理工具的利用等,一般通过常规讲座来实现。个性化的专题培训(个性专题信息素质教育)是指具有学科特色、特定人群需要的信息素养知识培训,教育内容包括医学文献的查找与利用、博士点基金的申请等,这类需求主要通过定制讲座来实现。常规讲座主要面向学校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科研人员开设,一般在图书馆内每周举办一次,旨在帮助学校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在确定研究课题、立项、开题、研究或实验、论文撰写及投稿发表等学术活动的全过程中有效查获、组织管理及利用文献信息。定制讲座旨在满足学校各院系、研究所、学术团队、学生部、团委等社团的特定需要和个性需求,其组织形式一般是院系或团队向图书馆提出定制讲座的请求,图书馆根据其个性化需求(如学科竞赛)定制指导性讲座,讲座地点则根据需求设在院系或图书馆的小型研究空间。
2.3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公共选修课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是教育部要求高校图书馆承担的唯一课程,浙大图书馆主要承担面向研究生的《计算机信息检索》和《生物医学研究信息快速获取和评价》两门课程。课程主要考虑系统化和层次化原则,采用课堂面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这也是当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所采用的主流形式。
2.4面向“卓越”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离不开灵活的学习和创新性的思维、熟练运用各种信息获取技能,以借鉴前人的经验,探索研发的捷径,直至产生创新的灵感。在此背景下,浙大图书馆以培养具备卓越工程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将教学对象划分为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然后根据对象不同分别采用“嵌入启蒙”“融合成长”及“拓展提升”3种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通过实体传授和虚拟平台两个途径展开教学,期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1)嵌入启蒙:针对高年级本科生,采用播放自制动画视频和PPT演讲的方式开展嵌入式课程教学,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起飞打下扎实基础;
(2)融合成长:针对硕士研究生,采用融入课题组的学术研讨和科研进程,以专题形式带动同学边学习边实践,扎实掌握查找和利用文献的技巧,从而让其信息获取能力伴随其科研过程共同成长,避免学过就忘的现象;
(3)拓展提升:针对博士研究生在科研和学习中遇到的个案问题,开展“一对一”的服务,从而全面拓展提升其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竞争情报的分析能力等。
2.5泛在的新型信息素养教育
在泛在信息社会的环境下,信息资源内容、信息设备、信息需求、信息行为、信息应用等莫不存在泛在性。笔者认为,在如此环境下,需要泛在的信息素养教育来实现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包括泛在的教育方式(如“云中课堂”)和泛在的信息内容(如“精品讲座”)。“云中课堂”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基于学校的无线网络,通过云技术,实现信息素养课程的云端教学,是云服务与教育云(以云计算的方式来提升教育的效率和质量)的结合,体现了信息素养教育可以随处实现的特点。它将信息素养课件拆分重组,以情景模拟为主;它提出问题或者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并设计方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工具来解决问题;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终端利用学校的高速无线网络访问云服务器,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喜欢的学习模式;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信息意识、信息工具使用能力及信息资源分析组织评价能力,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用户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时地与教师及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加深学习印象。“精品讲座”则体现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泛在性。例如,浙大图书馆以打造系列“精品讲座”为核心,为配合讲座举办相关的导读图书展、藏品图片展等活动来营造图书馆文化氛围,如浙大图书馆举办了“寻找失落的文明——浙江文化系列”“艺术史系列”“国家记忆系列”“马一浮人文讲座系列”等精品讲座,吸引了大批听众的参与。通过这种系列精品讲座、文化讲堂的方式,吸引更多读者到浙大图书馆来,激发师生对内容的兴趣,进而引导读者在听完讲座之后查阅相关资源、进行延伸学习。与直接的信息素养教育授课相比,这种方式吸引了更多本科生的参与。
2.6质量反馈及评价
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选修课程仅仅是其中的一项。因此,虽然考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评估方法,但在浙江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质量评价反馈中,它仅作为一个方面的内容。由于浙大图书馆的教育体系更多地是通过各类讲座、活动等非强制性方式来实现,因此其质量评估与反馈需要考虑较多的因素,质量评价指标包括PPT质量、参与人数、讲座活跃度(互动程度)、课件点击率、下载次数、用户反馈信息等,图书馆还根据质量考核小组定期考核结果,不断改进教育内容、提升教育质量、完善教育体系。
3保障体系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人力资源等的保障。浙大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保障体系由人员保障、宣传保障及空间保障组成。
3.1人员保障
培训人员队伍主要包括馆员讲师队伍、学生信息专员队伍、专家队伍等。馆员讲师队伍建设将图书馆的个人馆员(PersonalLibrary)选拔与青年馆员业务素养培训相结合,材、统一培训,借助馆员技能比拼大赛等活动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择优选拔一批业务素质过硬、工作积极性高的馆员讲师队伍。学生信息专员队伍建设则借助院系团委、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选拔一批对图书馆工作和服务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到学生信息专员的队伍中来,由馆员讲师对其进行定期的统一培训,并设立相应的认证,学生通过认证后方可成为信息专员并为院、系、所的同学进行信息素养培训、图书馆业务的推荐等,特别优秀者也可被纳入到馆员讲师队伍中来。这将大大扩大图书馆业务宣传和培训的人员规模,确保将图书馆的各项业务辐射到学校师生。专家队伍是培养高水平且与时俱进的馆员讲师的保证,其职责包括指导图书馆各层次信息素养具体教学计划及实施,负责信息素养各类课程、讲座及项目等的督导工作,旨在促进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与效果。专家队伍分为馆内专家队伍和馆外专家队伍。馆内专家队伍由图书馆咨询部、读者服务部和资源建设部负责人及具有丰富信息素养教学经验的专业馆员和学科馆员代表组成。专家组根据需求组织内部试讲,帮助主讲者改进课件及讲座质量。由主讲老师完成的课件和教学内容,必须经过专家试听这一程序,主讲老师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修改课件和教学内容,由专家确定后,主讲老师才可以向读者进行宣讲。馆外专家队伍由院士、教授等组成,由图书馆聘任或临时聘请,策划主讲“寻找失落的文明——浙江文化系列”等讲座,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和文化素养、启迪其人生发展。
3.2宣传保障
浙大图书馆成立了专门的应用与服务推介部门,指定专人负责信息素养宣传海报的设计、制作与张贴以及制作讲座所用的PPT系列模板;指定专人根据讲座内容向不同的学科及用户(老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新生等)进行Email主动推送、通过网站讲座信息;指定专人做好现场摄影等资料的收集、新闻报道工作等。这样的宣传保障机制既可以让信息素养培训人员专注于内容建设,也使宣传工作做得更加专业、到位,进而保证讲座成效最大化。
3.3空间保障
环境的“熏陶”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好的培训环境将会吸引更多师生的参与。因此,浙大图书馆除了使用各类大、中、小型会场进行信息素养培训外,还专门建设了研究空间、学习空间等,给用户提供一种创意性学习环境、创新的学习模式及共享的交流社区。研究空间是独立、全封闭的研讨室,每间可容纳6~10人,配有投影机、白板、会议桌、网络接口等,图书馆对其采用每间的使用者不少于4人、使用时间不超过4小时的方式进行预约管理,可在研究空间专门对某科研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并现场演示、交流。学习空间则为用户提供了相对独立的个人学习环境,配置大屏输出设备,用户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上网获取资源、进行自助网络学习,并在需要时求助馆员进行相关辅导。知识空间则充分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特殊要求,为学习、科研提供全面支持,计算机中预装各种常用的软件,还安装NoteExpress(一种参考文献管理工具)、化学公式和数学公式编辑软件等专业化应用工具软件,用户在此可以上网、自主打印、扫描、复印,进行工具使用和信息检索咨询等[7]。这些不同类型的空间为用户提供研究、教育及学习等活动所需的不同载体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提升了信息素养教育成效。
4实践成效与延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