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风险基本概念

审计风险基本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风险基本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风险基本概念

审计风险基本概念范文第1篇

在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中审计工作存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加大,因此加强审计工作风险防范,找出相关防范的措施,也是目前我国企业中审计工作中非常受到重视的问题。下面本文首先对于我国审计风险的主要定义和其特点进行研究,经过探讨发现,审计风险一旦出现在企业中,就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潜在性的特点,随后还在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分析其审计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并且在最后提出建立健全法律审计环境,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相应的人员素质的具体方法。同时也提出关于应对企业审计风险的能力,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改革手段。由此能够看出,在企业的审计工作中,还需要进行良好的改革和创新,加强审计风险的管理措施,使审计工作能够更好为企业服务,同时也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审计风险;防范问题;形成原因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企业和政府中的审计制度在逐渐恢复,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将近20年的历史。在这20年期间,我国的审计制度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发展的阶段,首先培养和锻炼出一个政治坚定、法律严明的审计队伍;其次以相关制度为核心的情况下,建立起相关的法律体系;最后发现和探索出以审计制度为主的方针体系。审计风险在广义上指的就是与审计活动共同出现的情况。所以审计工作还需要在审计制度的监督下良好而合理的进行。目前为止我国审计风险的问题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审计风险的工作已经开始进行和展开,本文在审计风险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对于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采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防范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和解决,以期能够更好的加强审计风险工作的控制和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保证审计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合理的展开。

1、审计风险的涵义

(一)审计风险的基本概念审计风险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来讲是具有一定的特征的。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审计风险属于审计活动的内在属性,并且已经被人们所熟知。目前为止,我国对于审计风险的理论还是一个初级的阶段,所以很多人对于审计风险的认知度还不够。审计风险的具体定义归纳总结起来具有几点,首先就是审计风险是对于审计行为的一种不良行为的主要产生;第二点就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具体的操作,最终产生的不良结果和错误的判断;第三点就是审计人员在对于财务等的相关事项中,发表了错误的意见和建议。所以对于审计风险这一情况的表述,不仅仅能够较为系统和准确的表现风险中存在的内在关系,同时也表明审计风险中存在的危害,与其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方向[1]。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审计风险主要存在于运动和相互之间联系的事物的过程中,并且主要是存在与现实的生活中,审计风险是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种风险,这一点也表现出风险中存在的共性,这些情况都能够有机的构成审计风险的特点。因此审计风险中主要存在的第一点情况就是其客观性,这也是现代审计工作中风险具有的显著特点,还有一点就是审计风险存在普遍性,由此可见,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取决于企业中对于各种风险的控制。还有就是内部存在的潜在性、偶然性、可控性等风险,这些风险的主要特征最终形成了审计中的风险。这也是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同时想要控制审计风险的存在,以及减少审计风险的出现,也需要减少审计风险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和特点[2]。

2、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因素在现阶段的社会中,人们对于经济生活的发展情况越来越重视,因此审计工作也逐渐受到重视,在现阶段的经济生活中,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存在的影响范围也正在逐渐的扩大,因此人们对于经济过程中的决策,以及审计意见和结论有着越来越高的依赖程度。这样的依赖性也是审计风险客观存在的主要因素,因此如果在审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审计意见出现不适当的情况,并且与被审计单位的发展情况出现严重的不符的现象,还需要对于使用者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也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一旦没有合理的管理和规划,还会将影响扩大,这样的情况也会导致审计风险随之加大[3]。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因素随着我国经济情况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情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的现象,就导致企业中的会计部门中会计人员所使用的信息系统也在日益变得复杂化,因此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和几率也在不断的加大,这一点也随之增加了企业审计部门的工作风险。除此之外,审计工作所涉及的范围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截止到现今阶段,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已经和传统的审计工作远远的拉开的距离,在这其中也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在审计工作和审计对象的工作状态还停留在传统方式的阶段,审计内容却在不断的变广泛,审计工作的难度也在加大,因此审计风险也就变得越来越大,这也是审计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因素。(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因素在现阶段的经济环境中,以及被审单位中存在经济活动的具体特点,以及企业中的技术发展的趋势,还有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和强度,对于管理人员的拼字和素质的控制因素都会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具体过程产生严重的影响,进而也会影响到审计工作风险的出现。这也是审计工作中审计风险模型需要首选考虑的具有风险情况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现代审计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于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全盘进行合理估计的重要理由。并且对于被审计单位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对于审计风险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在审计费用的情况中合理的表现出来,并且西方的审计职业中,对于确定审计的费用的时候,也考虑到审计风险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审计工作中固有的风险以及经营的风向[4]。

3、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工作氛围,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战略计划。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当要求审计工作的外界环境进行相关的配合,并且严格要求审计工作的内部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相关的工作操作,以此确保审计工作的良好进行。针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判断,采取切实有效的科学防范手段,是未来发展审计工作的重点。转变人们在传统观念下对审计工作的认识,进行风险的预测与判断,采取专业的人员培训工作,是提升审计工作整体效果的重要内容。以下内容是针对我国审计风险提供的防范策略具体内容。

(一)完善审计法律环境如何完善一个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是确保审计工作准确进行的关键,也是发展和监督审计工作进行的标尺。树立审计工作者的专业精神,需要依靠良好的审计环境进行。目前,我国的审计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但是由于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审计的具体工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导致原本健康、公平的环境受到了不公正因素的影响,原本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了侵害,导致实际的工作内容受到阻碍。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才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违背道德和法律约束的审计工作执行事件影响了整体的工作内容顺利进行。要确保社会和政府部门对审计工作的支持,坚决否定不良因素的产生和影响是未来营造审计环境的工作重点。坚持明确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要求严格执行相关内容,确保审计工作准确性[5]。

(二)转变人们对审计的看法转变传统社会对于审计工作的认知,转变人们对审计工作的看法,是有效深入强化审计工作防范意识的重点工作内容。在发展的过程中,审计工作执行人员需要树立良好的审计工作形象和品牌,为审计工作和审计部门打造一个品牌效应,成功优化审计工作本身的发展路径,进而满足社会对审计工作的需求,成就良好的审计工作形象,成功转变社会大众对审计工作以往的看法。面对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的作用越来越大,随之审计工作的风险也越来越严重。规范审计工作的制度和操作执行,都是有效完善审计工作的重点,也是完成审计工作任务的重要内容。

(三)做好审计风险预测做好审计风险的预测工作就是提出防范于未然的理念树立过程,通过工作前期的努力能够更好的进行相关工作的执行,也能争取的评价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这是审计工作体系完善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进而实现对审计工作内容的熟悉,可以降低消费者面临危机的几率,这也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和工作实际出发点。想要完善一个体系的重点就是制定相关的体系制度,进而实现对工作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将审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很多问题,采取风险预测的评价体系和方式,能够充分的实现对审计工作的扶持作用。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强化审计工作力度的重要操作。定期为审计工作人员提供职业工作培训,在审计工作人员基础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操守以上,进行更加优化的工作提升。除了相关的工作职能培训外,审计工作职能部门还应该针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内容的宣传和讲解,让审计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秉持良好的工作操守和责任性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不以个人得失影响工作的质量和公正性。还可以以法律、法规之外的道德内容约束审计工作人员,通过素质的提升完善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的主要问题的观察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并且进行防范问题的相关研究。本次研究从审计风险的相关涵义入手,通过了解和掌握审计风险的基本概念,进行审计风险的特征的分析。观察审计工作中存在风险的问题的影响因素,考虑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因素,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因素,以及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因素等内容,进行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的研究。存在于审计工作中的风险问题需要积极的面对和解决,采取有效的审计风险防范策略,可以优化当下我国社会的审计工作质量,并有效的提升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具体的审计工作优化和防范内容包含完善审计法律环境,转变人们对审计的看法,做好审计风险预测,并积极的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促进我国社会审计工作的良好进行。保证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条件。积极地投身到审计工作的体系当中,以此实现更加科技化的工作目标,是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欣.审计视角下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新金融,2012,06:45-48.

审计风险基本概念范文第2篇

传统的审计是与传统的经济环境及在此背景下对信息的需要相适应的。现在,人类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技术也得到空前的。因此,审计是在知识经济、高的背景下,适应现代信息需要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所谓知识经济,根据1996年经合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的解释,是指直接根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成为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首要资本,而传统的货币资本与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不再是第一要素。这样,知识经济就导致了企业资产结构的深刻变化,在企业的全部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如专利权、商誉、机软件及人力资源的投入和运用等;同时,知识的不断更新、迅速扩散和运用,也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都大大增加了。

与知识经济相对应的是技术的空前发展。这些技术包括如INTERNET的发明和广泛的运用。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初,INTERNET的用户已突破1亿,1999年12月31日,上网人数已达890万。不仅如此,使用INTERNET这个工具来交流公司的信息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INTERNET的不断深入的运用,经济来到人们的面前。现在,以网络为基础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这种经济、技术等审计环境的变化,必然对审计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那么,其影响究竟有哪些呢?面对这些影响,审计工作又该采取什么对策呢?下面,笔者就对这两个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其影响主要有:

(一)对审计基本概念的影响

传统的审计是对财务报表进行的审计。但在现代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环境下,审计的对象不再仅仅是财务报表了,现代审计要对整个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由于财务报告除了财务报表外,还包括许多不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因而财务报告审计势必导致审计的扩展,如前瞻性信息审计、不确定性信息审计、非财务信息审计等,这些审计是传统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概念所不能适应的。因此。对相关的审计基本概念和审计假设等基本需要重新。

(二)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审计之所以能够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就在于审计的超然独立性,它贯穿于审计的始终。但是,由于审计内容增加了,尤其是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调查,信息使用者需要审计的评价。同时,对预测的财务报告还要进行审计,发表审计意见。这样,审计人员就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企业管理当局,因为只有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的未来计划及发展前景具有权威的发言权。这就导致了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问题的重新思考。,虽然我国企业提供预测财务报告的还不是很普遍,但是,对财务报表组成部分的报表附注的审计,同样需要审计人员对企业管理当局的依赖,即同样会带来审计独立性重新思考的问题。

(三)对审计风险认识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发展,无疑使得审计内容扩大了,审计对象越来越复杂,审计目标也走向多元化,所有这些必将增加审计风险。因此,对审计风险的防范是国际审计的共同趋势。这些风险主要有:

1.来自于可选择信息的增加,实时报告和数据安全的风险;

2.由于现在和将来不仅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来传递财务报告信息,而且还可能利用网络生成财务报告信息。因此,来自于系统网络及其安全性风险将会增加;

3.财务报告内容的增加所带来的风险,如因为无形资产在价值的计价上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对审计造成了新的风险;

4.来自于社会责任报告的风险。为了促进企业认真履行其社会责任,仅仅靠企业对外提供社会责任报告还不够,如果没有审计的监督,其可靠性值得怀疑。但企业的社会责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用来衡量,所以,这就给审计的取证、对比、判断和表达意见带来困难和风险。

(四)对注册会计师责任认识的影响

一般注册会计师职业界认为,只要遵循了审计准则,做到了职业的应有的严谨就行了,但法学界则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法学界往往强调的是财务报告的真实和公允,从而对注册会计师更强调其鉴证作用,如这种情况在对财务报表的审计下就大量存在。现在由于审计内容的扩展,势必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在我国,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和信息使用者意识的不断加强,审计责任感将会越来越强。

(五)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一般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表达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情况表达自己的意见,以便使谨慎的信息使用者不至于因使用了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财务报表而引起误解。但是,审计环境的发展使得财务报告成为审计的对象。又由于财务报告的发展增加了财务报告的内容,这些内容既包括货币性的信息,也包括非货币性的信息,既有定量信息,也有非定量信息,而且还包括有关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及其不确定性等信息。这些内容许多是过去的财务报表所不曾包括的。这样,建立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基础上的审计目标,就不再适应发展后的社会对审计的需要了。因此,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就需重新确定其审计目标,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六)财审计对象的影响

这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于:

1.被审计单位的变化。网上实体将不得不成为审计的对象,这样就使得审计的对象由在工业经济下审计对象的清晰可辨性变为知识经济下审计对象的模糊性。

2.被审计内容大大扩展。正如上文所述,现代审计已经从财务报表审计扩展到了对财务报告的审计,从而增加了许多新的审计内容。

3.信息载体的变化。过去信息载体以纸张为主,审计往往是以载有财务信息的账薄、凭证、报表等进行审计;而现在信息的载体则由过去的纸张变为以滋质媒介为主,从而增加了信息载体的不可捉摸性。

(七)审计国际化的影响

由于企业跨国经营和国际合并会计报表及跨国公司财务报告的发展,审计也必然面向全球并开展跨国审计。但是,在国际审计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

1.审计概念的差异。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甚或发达国家之间,对审计的基本概念尚存在着差异,这也导致了各国审计准则和审计要求的不一样,这样在国际审计实务中就会导致行动上及其结果的差异。

2.审计报告的多样性问题。由于国际审计中常常会存在着如审计报告的格式和语言的多样性的问题,而这种多样性最容易引起误解。

3.审计的化问题。审计越来越受政治的影响,最为明显的证据是,在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英美等国的影响力量很强,可以说这些国家实质上在左右着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

与此相适应,审计组织也不再局限于本国范围,审计组织也将走向国际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审计组织更是如此,当然,我国也不例外。

(八)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的主要有:

1.审计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机及技术,这将成为每个审计人员必备条件;

2.审计人员应更加熟悉的经营业务和管理活动,这是对企业财务报告全面评价的需要;

3.为了能够做到准确,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相当的沟通能力。

4.审计人员应具备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在现代审计环境下,审计职业判断将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审计师所要做的专业判断无处不在。

二、审计工作对策

面对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诸多影响,审计工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适应变化后环境对审计的需要,改进审计工作。在新的环境下,审计工作应采取的对策也有许多方面,其主要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为了更好地指导审计业务,需要制定新的审计准则

这一方面是审计内容的扩展所必须的,另一方面这种需要也是信息生成和传递手段变化的必然。例如,从情况来看。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均制定了有关计算机审计的准则,国际审计准则中也对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技术和等进行了规范。在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中也对有关这些方面的内容作出了规定。但相对日益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以及出现的许多新的,现有规定尚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指导现代审计工作,还需要制定和完善许多新的审计准则。

(二)研究和运用新审计方法或审计手段,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

1.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尤其是对联机系统或数据库系统的审计。因此,现代审计人员不借助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进行审计,仅来用常规的审计方法,就很难达到审计的目标。

2.审计方法应更加注重预测分析方法的运用,更加注意对企业管理当局财务预测基础进行分析和验证。因为,未来的会计信息中,财务预测数据及有关企业未来的信息必将大大增加。而这部分信息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技术进行审计是很难成功的。因此,至少说应该运用新的方法来开展这部分审计工作,这些新的方法中,最适当的方法就是分析技术的运用。

(三)不断扩展、增加新的审计内容

在新的和技术环境下,审计应增加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1.审计除了对现行企业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审计外,审计还要对如分部信息、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知识产权、创新工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审计。

2.更加注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为了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将审计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另外,会计信息内容的大量增加和通过网络传输会计信息,从而不仅使得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受到怀疑,而且信息是否安全也同样值得人们去关注,所有这些又都使得审计比过去更加困难。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对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同样也被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所重视。

3.对不确定信息的审计。由于现代财务报告中包括了如或有事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和无形资产等有关内容,因此,审计就不能不对这些内容进行审计。

4.在审计报告中应增加分析性评价的意见,尤其是有助于评价企业收益质量的信息。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调查,绝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和有关企业的情况,因此,他们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其审计报告中增加有关分析意见。这些信息一般包括:

(1)审计范围和发现的问题;(2)在备选的会计原则中,企业所选择的会计原则,特别是一个行业的其他企业采用的会计原则;(3)企业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作出的重大假设及估计的合理性;(4)与现有资产进行变现的有关风险。

5.开展安全审计。安全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网络环境及其有关活动所进行的系统审计,并进行评价的活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使得会计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迅速地在世界各地传输,甚至直接传输原始会计资料,从而使得企业的信息能够最大范围地被信息使用者共同享用。但这种共同享用的基础是安全。由于计算机技术及人文方面的影响,网络信息的风险将会增加,如利用网络及安全管理的漏洞获取用户口令或账号,冒充合法用户作案;或通过网络远距离盗取企业的商业秘密等。因此,现代审计必须积极开展安全审计,并将其作为审计的中心内容之一。

6.开展预测信息审计。因为现代财务报告中将大量增加有关企业未来的信息,其中包括大量的财务预测信息,而对这些预测信息必须要有相应的质量保证机制。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

7.开展对报表附注的审计。现在及未来,财务报表附往内容将会大大增加,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审计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目前审计工作中针对有关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与审计的规范是相当欠缺的,也正由于对会计报表附往没有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制约,所以实务上对会计报表附往部分的审计,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做法。为此,应制定会计报表附注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完善法规制度,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审计,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审计的责任得以更好地完成。

8、从重视有形资产审计到重视无形资产的审计。因为在知识经济中,以知识、信息及人力资源为主的无形资产的信息在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中的比重必将大大提高,这也就导致了审计的重点由重视存货等有形资产的审计向重视知识、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审计的转变。

审计风险基本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司绩效风险;内部管理;外部监管;审计收费

一、引言

美国会计学会(AAA)审计基本概念委员会于1973年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中定义:审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即通过客观的获取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认定的证据,以证实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并将结果传达给有关使用者。

审计收费分为三部分:一是审计成本费用,二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正常利润,三是风险溢价,是指由于各种风险的存在,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发生的预期损失费用。这里的风险包括很多,比如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治理风险等等企业中存在的,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失败,而使利害关系人向会计师事务所索取赔偿,由此导致的会计师事务所经济、声誉等的损失。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就在于审计的业务量及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的业务量不但在于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很大部分也在于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高。根据企业存在的风险确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业务,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决定审计收费时,主要考虑被审计单位中存在的各种潜在的风险。

在实务中,审计风险是否受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关注,在审计收费中是否体现出对于审计风险的价格补偿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样本与数据说明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9~2011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但是本文剔除了以下公司:①未披露当年财务报告的公司;②当年新上市以及年报中数据不完整的公司;③金融保险行业公司。经过筛选,最终得到总样本数为2035个样本。样本公司的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和中国证券网—数据频道。对于公司违规处罚数据来源于证监会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本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1.模型选择

根据本文理论分析,构建如下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

2.变量说明

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表1所示。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公司的公司综合绩效指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差别较大,综合绩效指数最高值约为69,而最低值不足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少则持有4.49%,多则持有85%的股份前十大股东关联度均值为2.56,即在前十大股东中存有关联关系的股东约为3。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人数的比重的均值为0.6,最小值为0,说明仍然有上市公司没有遵守证监会关于独立董事要占到董事会三分之一以上的规定。两职合一的均值为0.14,表明总样本中有367家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两个职位由同一人担任。公司违规的的比例较低,均值仅为0.02。另外,资产规模的均值为21,18%的公司所处行业为高风险行业,29%的公司地处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有33%的公司的审计结果为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以有限公司之居多。审计费用相差较大,审计费用的对数区间为11到17。

(二)多变量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结果见表3。方程的R2为0.541,可见该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F统计量为238.497,整个回归方程有显著统计意义。共线性诊断结果表明,除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其平方项的方差膨胀因子VIF较大外,其余均接近于1,因此认为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对相关假设的检验结果如下:

1.内部风险

(1)公司绩效风险。从表3中可以看出,综合绩效指数与审计收费在5%的水平上正相关。这就验证了审计师在对公司进行审计业务时,会考虑被审计单位内部存在的绩效风险,因为绩效风险中不但包括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债务风险,还有发展能力风险,可以说是企业重要风险的集合。采用综合绩效指数能够全面的衡量这些风险,避免了采用单个独立的指标造成的片面性。

(2)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其平方项分别在1%水平上负相关和正相关与审计收费,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审计收费呈U型关系。这与郭梦岚等的结论一致[7]。这说明了审计师在确定审计

2.外部监管风险

公司违规风险与审计收费的相关性不显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市场的监管制度仍然不完善,处罚力度过低,处罚率较低,对于公司经营运行的影响力不够。事务所在考虑此种情况下,没有过多考虑外部监管风险所引起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另外,资产规模、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地域、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十大”及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是否为合伙制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审计收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审计意见与审计收费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在划分行业的标准不同带来的差异。

四、结论

本研究采用2008~2011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对公司内部管理风险和外部监管风险,包括公司的综合绩效风险、股东集中度风险、董事会特征风险与外部监管风险,与审计收费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审计收费与公司绩效风险、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即事务所对于综合绩效高、股权集中度适中、两职合一的公司收取了较低的审计费用;独立董事比例、前十大股东的关联度等其他治理变量和审计收费不具有显著性关系;外部监管风险和审计收费的相关性也没有通过验证。这一结果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在决定审计收费时,高度重视公司内部绩效风险与内部治理风险,对于审计风险收取相应的价格补偿,而对于外部风险没有给予过多关注。另外,除了考虑审计风险因素外,确定审计收费的其他依据是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公司所在地、事务所的性质、并且“十大”会收取声誉溢价。说明在中国审计市场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在审计市场被分运用。对于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审计风险,事务所确定的审计收费包含了对于这些审计风险的价格补偿(见表3)。

收费时,充分考虑了被审计单位的股权集中度,认为只有适中的股权集中度,才有利于降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治理风险。

本研究在对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时采取的是财务指标评价,没有考虑非财务指标,可能对企业综合绩效的评价造成一定的误差;虽然力求尽可能的考虑企业的各种风险,但是不可避免设计的相关因素并不能涵盖公司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深度,有待于日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洁琳.关联方交易及其审计风险防范[J].财会月刊,2010(10):35.

[2]刘小年,郑仁满.公司业绩、资本结构与对外信用担保[J].金融研究,2010(4):65-68.

[3]郭梦岚,李明辉.公司治理、控制权性质与审计定价[J].管理科学,2010(12):50-56.

[4]赵立三.风险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7(6):80.

[5]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7(3):26-30.

审计风险基本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准则;共同点;中外差异

一、 中外内部审计准则差异比较

1、 内部审计准则有关概述

内部审计准是有关各类政府机关、各级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所应遵守的原则,是衡量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准绳和尺度,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2、中外内部审计准则的框架差异比较

中国内部审计准是中国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体系的关键部分。2003年4月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中指出,三个层次构成了中国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三个层次分别拥有不同程度的权威性和限制性,构成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框架。

本文中的“外”所指的主要是国际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并不是和具体到某个国外国家的比较。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以下简称IIA)规定的内部审计准则框架分为三个部分:强制性指南、实务咨询、发展与实务支持。在这一框架中,第一部分的强制性指南具有法定约束力,实务咨询起指导性作用,而发展与实务支持则仅供参考。

3、结构差异比较

从结构上来看,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共分为六章二十七条,IIA的最新内部审计职务实务准则(以下简称SPPIA)共分五个部分。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一章为总题,接下来依次是一般准则、作业准则、报告准则、内部管理、附则。SPPIA第一部分是导言,接下来依次是属性准则、工作准则、执行准则与术语。

在结构上,SPPIA的内容更加具体。不仅涵盖了我国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大部分内容,还包含了国际审计领域的发展趋势,内容更加丰富。

4、基本内容差异比较

从内容上来看,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职能着重于监督和评价的传统职能,审计目标是促进组织目标实现。而国际审计准则已经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过渡完成,内部审计目标也发展成提升价值、完善组织经营,推动组织实现目标。我国仍处在这一转变的过渡阶段。

在SPPIA中,规定了内部审计的权力、责任和目标都正式写入IIA。我国的基本准则中没有专门规定,只是在定义中有所提及。

SPPIA中对于审计独立与客观性的定义和规定都比较具体详细,并列举了几种可能情况加以界定。我国的独立准则中对独立性与客观性的解释不够具体、并且较抽象。

对于内部审计过程中的监督指导,SPPIA对不遵循规则做出了规定,该情况出现时要向管理者和董事会通报,我国对于此则没有规定。

二、 中外内部审计准则的相同之处

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所基于的概念及原则内涵在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和国际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都由“增加组织价值”、“系统化与规范化”、“独立性与客观性”等基本概念贯穿,同时都遵循着“防弊、兴利与增值的共存”的基本原则,都具有“增值的特点。”我国对“控制”的定义与IIA定义的基本理念一致,对“控制的概念与责任重”中对控制的界定一致。我国所提出的内部审计范围为“内部控制与经营活动”,其中控制与经营活动不可分割,经营活动的审查以控制为核心,对控制的审查又依附于经营活动。

我国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体系涵盖内容基本一致。迄今我国内部审计体系准则的体系框架已相对完整,有关内部审计国家实务准则框架(简称IPPF,是内部审计规范体系的标杆)内容的绝大部分我国的准则体系也都已经做了规范。虽然在具体内容上有些差异,但是在涵盖面上来说协调程度很高。

不管是中国还是国际审计准则体系,都没有将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明确纳入审计准则体系。但是职业道德规范在中国和国际审计准则体系中都居于最高地位,都拥有法律约束效力。

三、 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的优缺点及其发展建议

1、 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之处

在具体内容方面,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存在下面三点创新: “三性审计准则和” 控制自我评估准则、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准则、针对内部控制以及沟通问题的准则。

我国的第21号具体准则《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及其定义对控制自我评估准则有了明确的定位。作为主体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内控审计前的控制自我评估,是为了寻找审计的重要部分,对“软控制”做出评估。工作人员如果熟练掌握了控制自我评估法的应用,内部审计就可以在控制自我评估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IIA中对此则无详尽的实务公告。“三性”准则即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三项审计准则则是我国的独特创新,对于世界的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也是一大贡献。

审计中最为关键的技术问题之一便是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由于其复杂性,IIA在审计准则中对于此的定义进行了回避。但我国具体审计准则第19号则《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对这两个概念做出了界定。此外,对于如何运用、确定重要性标准评估风险有了详细规范。

控制和风险作为我国具体审计的核心概念。该准则中对于“内部控制”的见解是非常广泛的: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公司经营的目标,组织内部进一步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并积极遵循国家的法律规则,提升组织运营的效果及效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与程序。第5号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是总纲,规范了内部控制的定义、要素、内部审计控制的目标、方法等,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准则》对存在于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要素的具体评价与审查加以规范。IIA虽然曾有过关于控制的恰当界定,但在后续的准则在改革过程中并没有遵循。

2、 落后于国际的部分

从空间范围上来看,显然中国的内部审计准则只能在中国使用,不具备国际性。但SPPIA具有很强的国际性,能适应各种法律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

受我国经济以及理论起步时间的影响,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有一些落后于国际的部分。SPPIA在导言中提到:适用于内部或外部的审计人员。即内部审计主体可以由组织外部的审计工作者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可以由组织外部的专业审计人员或者机构任职。此理论于90年代在西方兴起。我国则是近几年对于此问题的理论才开始研究,尚未付诸实践。

3、 发展建议

应该修订内部审计准则,一方面要紧跟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注意吸收国外现有的成果,使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不断发展和完善。吸收外国先进成果具体建议有:一、制定有关独立性的具体准则,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的重视;二、开展风险评估;三、强调专业胜任能力;四、加强内部管理。

紧跟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则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注意预测未来风险;二、从审计的角度对组织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多角度考虑问题;三、内部服务人员应该掌握真实的经营知识以提供有效的服务;四、开展增值性审计。

四、结论

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内容和发展来看,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将国际内部审计的先进原则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暴露出落后的弊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应该继续吸收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先进之处,立足中国国情,打造先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时展需求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作者单位:绵阳市涪城区审计局)

参考文献:

[1]孙立 《内部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 当代财经 2003年12期

[2]刘晓莲 《国际内部审计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审计风险基本概念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深和我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正成为大势所趋、潮流所向。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内控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方法。从内部控制评价出发,以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为基础,首先回顾了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评价理论的发展演变,继而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我见。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内部审计;COSO框架

1 内部控制评价理论

1.1 内部控制概述

(1)内部控制溯源。

①“内部牵制”阶段。

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时期属于“内部牵制”阶段,是内部控制的萌芽时期。内部牵制是指将一项业务交由多人去执行,同时规定业务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客观上造成了业务执行者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从而减少了错误及舞弊行为的发生。

②“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在内部牵制制度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主要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重点在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③“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跳出了“制度二分法”的限制,不再区别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并强调了企业经营活动中控制环境的重要性,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上的突破性成果。

④“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财务舞弊案件的频频发生,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法规文件,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步入成熟时期。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机构委员会颁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即COSO报告),并于1994年进行增补,COSO报告堪称内部控制理论发展上的又一里程碑。

(2)内部控制的发展:《萨班斯法案》。

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法案》。纵观整个法案,最主要的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新的更严格的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及财务成果的披露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失效提出了严厉的处罚。

(3)内部控制的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2004年9月,美国正式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础上,该框架将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增加到八个: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

1.2 内部控制评价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建立之后,企业应该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因此,为促进企业全面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规范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评价报告,财政部等五部委专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南》。指南第二条规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1)内部控制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内部控制评价真正受到关注并得以发展,是与审计需求的不断提高息息相关的。

①内部控制评价引入审计领域。内部控制评价最初受到关注,是因为外部审计师在审计实践中发现可以将内部牵制系统的评价与审计范围、重点等的确定联系起来,利用这种评价可以减少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

②制度基础审计下的内部控制评价。

19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制度基础审计也逐步发展起来。在制度基础审计下,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审计程序的一部分,其目标主要是为审计服务,确定审计范围,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③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内部控制评价。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管理舞弊的盛行,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不确定性的增加、竞争的激烈等因素导致了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经验风险越来越大,制度基础审计的弊端逐渐暴露,制度基础审计已不再适合于新的环境。

2 内部控制评价概述 1 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COSO框架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

(1)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企业的基调和氛围,是其他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基础,决定着企业员工的内部控制责任意识,包括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政策及实践、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参与情况,以及权力和责任的分配等。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对企业内外部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的过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风险评估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和内部审计人员在必要时采取行动来管理风险。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一系列的政策和程序,存在于整个机构的所有职能部门,为管理层指令的贯彻执行及风险的有效管理提供合理的保证,具体包括批准、授权、查证、核对、经营业绩评价、资产保全及分工活动等。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立足于企业中信息的获取和流通。沟通信息应该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得以传递,以帮助企业管理层掌握公司运营情况,同时有助于企业员工更好的了解自己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责任,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企业经营成本的提高。

(5)监控。

监控是指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估,以保持其有效性。具体可以通过持续监督、独立评估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 2 审计需求下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

内部控制评价目标随着审计的发展而变化。早起的审计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审计人员从公司的账目、凭证出发,进行全面详细的账账核对、账证核对,在那时内部控制评价对于审计的作用尚未受到重视。

而在当今风险导向审计的需求下,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是通过对控制风险的评价来确定相关的审计程序,从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师的主要目标为向公众揭示被审计单位诸如经营风险、现金流风险等潜在风险,揭示企业未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利益相关方的决策有效性,避免报表被误读。

2.3 内部控制评价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1)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发现并克服内部控制缺陷。

内部控制本身是不完善的,这不仅仅有制度本身的原因,也因为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漏洞。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找出内部控制的缺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克服。

(2)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寻找并改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

(3)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内部控制评价既是维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企业成功的动力机制。内部控制评价提高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保证组织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4)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途径。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独立监督、评价活动,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途径。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对企业及各部门组织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帮助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二是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从而不断完善企业的内控系统。

3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内控意识薄弱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监管机构监管力度的加大,不少企业制定了内控制度,并组织企业内部控制的梳理工作,但大部分企业只是在形式上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并未将内部控制融入到日常经营活动中。事实上,多数管理者认为实施内部控制增加了运营成本,使得内控制度流于形式,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错误认识往往使得内控制度残缺不全或是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在这种条件下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存在很大困难,也达不到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最初目的。 2 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独立性较差

简言之,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通过协助管理者监督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以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笔者曾经对企业内部审计实效性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43.3%的人员选择了“一般”或“很差”,可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未发挥实质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下几点:①由于资金及人事约束,我国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依附于公司管理层,故而不能客观、真实、有效地开展工作;②由于企业管理层的不重视,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与内部审计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正确识别风险,这将造成企业内控的弱化。 3 内部审计的评价标准倾向于定性标准,对内部控制的现状反映不够充分

我国以COSO框架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建立,但并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评价提供实质性的指导,从而导致不同公司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大部分公司的内控评价规范也只是停留在定性标准,很难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内控体系的整体现状,从而使得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4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之我见 1 加强内控意识

大部分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最初动机都只是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由于其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认识不到位,导致内部控制收不到实效,从而造成成本的增加,却得不到应有的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更进一步使得管理者无法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作用。事实上,健全的内控体系将内控理念融入日常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各部门的高效运行及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其次,企业管理层可能仅仅考虑到实施内部控制的成本费用,而忽视了内部控制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因此,企业应该由外部推动转为内部主动,使管理者加深对内部控制内涵的理解,将内部控制无缝嵌入到企业业务活动之中。 2 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