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化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奥苏贝尔,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其总结出来的认知同化理念,对当代的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是在对奥苏贝尔教学理论的研习和剖析,结合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教学现阶段及所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的现状,分析了认知同化理念在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可行性,阐述了该理念对高校体操专业教学的一些启示。该理念对优化高校体操的教学内容和合理使用教学方法;转换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体操专业 教学 认知同化
体操是阶层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如:力量、灵敏、柔韧、协调等,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精神和对视觉感官的陶冶都起着极为重要的功效。随着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等,对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关系到新课程标准顺利实施与否的关键。因此高校体操专业的教学质量要提高,间接地要求高校必须转换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式;对培养体操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
戴维・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1918-2008),是美国当代教育界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不管是在理论医学、临床医学、精神病理学,还是在教育心理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在他的研究领域中“学校学习理论”对世界的贡献由为重要。1963奥苏伯尔提出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他借鉴于与他差不多同时代的知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认知同化理论和结构论设想,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特别注意语言教学和有意义接受学习。其创设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化、先行组织者等学习论思维,使学习论与教学实践论进行了有机结合,开创了学习论与教学论谐调统一的先河,对当前的创新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启发。
在众多学者的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能够推断出,在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教学过程当中,讲授方法过于单一,教学内容偏于陈旧,学生练习和学习体操积极性不大。在许多高校中,体育专业体操教师普遍单一地运用讲解示范法,学生枯燥地模仿练习;室外的授课内容以基础体操为主,难度一再减低,学生难以提高积极性。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念能间接地减轻体操教师的负担,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学习体操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动作进行分析新技术动作,并进行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延伸学习基础体操以外的,有竞技体操成份的技术动作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小学和中学体育教育的人才,高校学习过程中能熟知并利用这一理念,这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念
认知同化理念其所持的基本观点是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必需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奥苏贝尔认为,在进行对新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本人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关联的熟知知识,并且有进行再熟知加以“固定”或“归属”的一种动态的过程。其进行过程的结果将会致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分化和再整合,从而使得学习者可以重新获得新知识或得到清晰且稳定的认识经验,原有的知识结构也在这个同化过程当中产生了意义的转变。奥苏贝尔认为,在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获取和保持的过程中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一)认知结构中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可利用性;(二)新知识与同化它的原有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程度;(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程度。上述中的认知结构三个影响因素称为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正是这三个变量的认知结构左右着对新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而且也影响知识学习的迁移。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施展认知结构中三个变量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增进学习的有效迁移;奥苏贝尔还提出了一个“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何为“先行组织者”?它是指在学习任务时进行之前就呈现给学生的引导材料,其抽象的概括程度不仅高于新知识,同时又能清晰明了地同原有的认知结构保持相关联,以此作为架设于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在“先行组织者”提供的上位观念下,从抽象性较高的概念和原理经过不断分化成为包容性范围较小的内容或片段通过演绎地进行;简而言之,即由抽象到具体,分化过程中穿插足够的通俗易懂的材料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在逐渐分化的过程中,注意整合协调,将前面分化中出现的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统一起来,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念移植体操技术动作教学的可行性
在认知同化理念阐述中,奥苏贝尔还提出了学习组织的四大原则:一是渐进分化原则,二是综合贯通原则,三是序列组织原则,四是巩固性原则;将其移植到体操的教学上并将其细化,我们可以延伸得出属于体操技术动作教学独特的教学模式:教师用简单、清晰和概括的语言介绍新技术动作内容和特点;学生接受新技术动作,教师引导学生对新动作进行分解,使之成为动作碎片;学生根据新技术动作的碎片,挖掘旧的相关技术动作;辨别新技术动作碎片与旧技术动作相同之处;利用旧的相关技术动作分析和回忆其肌肉感觉,用旧技术动作一一重组成新动作;对重组所得的技术动作进行练习;对所做的技术动作进行评价和反馈;如果发现与所学的正确动作相驳,重返第二或第三步;如果与之相一致,则对技术动作继续练习,加与巩固。
三、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念对体操专业教学的启示
论文摘要:基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现状和认同困惑,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的内容、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探讨和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一、研究背景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表现出差异性和多样化,民族文化认同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威胁。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强势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造成了文化次序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失衡。英语已成为了全球通用语,美英等西方国家借此推行语言和文化霸权,借以影响和控制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已被英语同化,据估计下个世纪全球6000多种语言中将有80%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许多专家都开始呼吁通过教育来加强民族文化认同。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撇开母语及母语文化而独行,无论是外语教育大纲的制定者,还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都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失语”的产生。川在各种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文化是影响我国大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长期对西方文化接触较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学习的任务是打好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以及具备灵活应用该语言的能力,而达到此目的的前提是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需要从英语国家各民族文化中获取养分,唯有如此,才能大大提高其文化素养及英语水平。在长达四年的英语学习中,他们热衷于追逐外国文化,而对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缺少以民族传统文化修身养性的意识。西方文化逐渐左右了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和行为理念,很容易使学生的文化立场产生变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产生困惑。大学生面临的这些种种文化困惑最终可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而中国文化的缺失将严重影响到对民族文化精华的传承,最终导致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这无疑是与我们国家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
二、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逐渐深人,人们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文化教育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方面得到了语言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外语教师的普遍认同。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我国外语教学在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有种倾向是只注重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而不重视中国文化。而真正的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不能只重视外国文化而忽视甚至牺牲中国文化去迎合西方文化的需要。所以国内专家学者开始重视语言中国文化的密切联系,以及如何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提出了在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过程中,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而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人研究也开始出现从单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学习转向关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间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面对外部世界,反思民族传统,从而实现个人素质的综合提高。而人的素质的综合提高则是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深层动力。在不断加深的国际交往中,中国人应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与其他民族平等对话。在外语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认同教育不但不会冲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相反它能使学生在中外语言文化的比较学习中兴趣更大、积极性更高,并可以从中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世界观。引导学生从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审视西方文化的优劣,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提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对策研究
(一)确立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内容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大纲修订说明》指出,“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政治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把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内容确定如下:为了强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识,避免外语教学成为西方文化统治的工具,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不断渗透中国文化元素,实施双向文化交流,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提高学生本土文化的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立场。使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更好的把握自身的文化特点。
至于具体的中国文化内容,季羡林先生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具有现实性,反映时代需求,对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具有启发及促进作用,因此,应注重导人影响中国社会至深、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仍具有积极影响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当然,对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知识。希望大学生能在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后,从中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使他们得到理论思维的训练,从哲学的、历史的、审美的层面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原创性。
(二)确立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基本原则
1.文化创新原则
把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放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在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世界各族文化日益从原本封闭隔离的状态走向了与其他文化的交汇交流,并在这一融合中不断获得文化新质。在这种形势下,所谓的文化认同只能以文化创新的姿态出现。创新决定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新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和认同,也是对文化糟粕最有力、最深刻的批判。我们应该坚持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兼取各文化之长,并加以融会贯通,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化。
2.对比性原则
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对比原则就是让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教师鼓励学生在中西文化发生冲突或表现相同时进行对比,并告诫学生实事求是,不进行优劣方面的评论。通过对比,让学生既可以深刻体会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差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又能够加深对中西文化的理解,这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持中国文化身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就是要求导人的中国文化内容与大学生所学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与学生的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联系。要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文化知识的实用原则,从教学实际出发,在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导人相关的文化内容。
4.循序渐进的原则
文化教学不能独立于语言教学之外,讲授的重点、程度、方式、分量,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课型的教学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在初级阶段,多教一些普及性的文化知识,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和交往方面主体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交际中的具体表现。到了中高阶段,则要多讲一些专门性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民俗心理和民族感情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在语言形式中的具体表现。
5.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量和教学方法的适度。在这里指的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中国文化输人的量和度。毕竟我们这是外语教学,要学好一门外语,首先要了解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外语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先让学生掌握外语文化,在学习外语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输人。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适量的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知识积累,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提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途径
1.中西文化对比法
英语专业教学中应把中国文化融人文化教学,合理配置文化教学内容,找出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文化对比教学。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根据课文话题直接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对比去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别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文化意识。教师通过适当的形式对比中西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异同,最终使学生理解交际行为各个层面背后所隐含的中西价值观念的异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会尝试用本族人的眼光看待目的语文化,从心理上认可其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的合理性,调整自我观念,达到文化理解。这也有助于学生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模式,保持跨文化交往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法,它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且促进有效的国际交流。
2.翻译法
翻译是语言的艺术。翻译的作品如果能够让读者的感受与作者写作时的感受达到近似或酷似的程度,才可视为成功之作。所以,译者须对两种语言的本质、特点和变化规律都有很好的把握。同时,翻译也是两种文化的转换,文化意蕴的缺失牵制了翻译的水平。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信息的转换与编码时,译者只有具备了双语言能力和双文化能力才有可能译出高质量的作品。任何外语文化的学习,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语文化为基础。
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翻译技能的训练。除了在教材中通过现成的文章和译文反映中国文化外,教学中还要注意把翻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遇见不知道英文说法的事物时,可以采取意译、音译加解释、模糊翻译等方法用英语最大限度地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神韵和特色。如果处理好中国文化与翻译教学的关系,目的语的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传承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认同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包容多元,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在译作中传播我们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
3.值日报告法
英语专业中《综合英语》课是学生必修的英语主课,学生也比较重视这门课程。综合英语课程上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做英语值日报告已是老师们使用已久的方法,因为富有创意的值日报告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学英语、用英语的氛围,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良好平台,一个练习口语的机会。现在每次综合英语课前15分钟左右的中国文化报告时间,为学生提供了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交流平台。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有关中国文化的PPT材料,各学习小组派成员轮流上台作汇报,汇报形式不限,大概10分钟左右。汇报完后,师生共同参与答辩和评论。这对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4.综合实戏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综合实践课外活动,加强中国文化渗透是我们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一大方法。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获取信息。为了更多地进行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渗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聘请一些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课程教育。在授课过程中要循序渐进、英汉相辅,以扩大学生视野,获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像著名导演李安的《推手》、《饮食男女》,收听收看中央电视9台英语节目,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中国文化英语演讲竞赛、戏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
除上述具体的教学策略外,英语教师自身内涵提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承担着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教师不但应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并在课堂上能注重两种文化的对比讲解,注意补充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等。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敏感性,势必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和文化修养。首先,教师应立足本土文化,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特别是关于中国文化的外文书籍、报纸和杂志,促使他们时刻注意吸取、积累有关母语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母语文化以及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法的自觉意识‘其次,英语教师作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中介者和传播者,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有深厚的目的语文化与主体文化的修养和开放性思维,以及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认同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语言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具有“本体的性质”。所谓本体性,指其有本质的、不可动摇的首要地位;它既是教学永恒的基点,又是教学不变的主题,还是教学根本的出发点归结点。离开或偏离该本体,也就谈不上外语教学。而文化教学则是外语教学的特有形式,并不具有一般语言教学所有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因此它在外语教学中属于第二位的或次要的或“辅助的性质”。它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语言教学之根本目的服务的,它从属于语言教学。要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摆正它们各自的位置,既不可用语言教学来替代文化教学,犯“文化缺乏症”;也不可“本末倒置”,以文化教学来冲击语言教学,犯“泛文化症”。
(二)正确处理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同时,我们应尽力培养学生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识。减少学生民族中心主义态度,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的标准去衡量,评判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是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使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得体地进行交际。
(三)避免把英语文化教学变成中国文化课
毕竟我们这是外语教学,要学好一门外语,首先要了解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因此,外语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先让学生掌握外语文化,这对学生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我们没有必要极端地阻止外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教学,而在英语课上只谈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应该是在学习外语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教育。而且英语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多提倡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适量的中国文化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知识积累,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照国内各级各类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及多所院校的教学计划,考虑环境科学专业后续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等专业课程的内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将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化学类课程分设为现代化学基础及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现代化学基础分两个学期完成,理论课时共计136学时。课程的学科内容包括现代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通过对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物质结构理论、胶体和表面化学、环境科学相关的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现代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学生学习后能以化学的观点、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创新意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以化学观点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对一些涉及环境科学及生活、社会实际的化学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和创新的能力。
分析化学单独设课,其一,是因为分析化学素有“科学的眼睛”之称,是环境科学甚至其他任何与化学相关的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生打下扎实牢固的分析化学基础是非常重要而必需的。其二,分析化学的课程特色主要是“量”,与其他基础化学相比较,更强调“量”的概念,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和理念。系统学习这门课程可促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结合实验牢固树立准确“量”的理念,并掌握获得准确“量”的正确操作技术。这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科学研究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其三,分析化学也是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的重要基础。采用上述课程结构体系,避免了教学内容的无谓重复,节约了大量的教学课时。同时也使一些环境科学专业非常需要的化学知识如胶体化学、表面化学、电化学、分析化学等得到了加强。
二、教材改革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一本好的教材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完全与我们的现代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相配套的教材。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结合本校的课程结构体系,我们对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地删减和补充,采取了教材为主,补充讲义为辅的使用方式。目前选用胡忠鲠主编的《现代化学基础》作为主教材。但其中元素化学,有机化学两部分教学内容则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编写补充讲义。元素化学部分侧重于讲授常见重要元素、重要污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学部分则系统地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对于有机合成则不作要求。通过上述调整后,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得到了提高。考虑到现代环境监测方法中经常需要使用仪器分析和检测的特点,我们选用了华东理工大学及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编写的《分析化学》(第五版)作为教材。这本教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学内容包括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与我们的课程结构体系相吻合;二是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编写注重应用,简化了某些公式的推导,加强了数据处理和仪器分析的内容,能满足环境科学专业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国内一些非化学化工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虽然在结构体系方面与化学专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但由于教材编写者基本都是纯化学专业出身,缺乏对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与背景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基本沿用化学专业的内容,只是在深度和难度上作些调整,没有结合专业特点,脱离生产实际,学生认识不到化学知识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前景与重要性,难以激发学习兴趣。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一)夯实基础,注重“双基”扎实牢固的化学基础知识是与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进而将其应用于认识解决本专业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始终不渝地坚持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化学基础,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和应用。为达到此目的,我们有针对性地精选了近1500道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习题,编写成课后练习集,让学生通过习题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制药专业 化学实验 教学策略
一、制药专业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制药专业学生要接触各类化学药物,同时要对各类化学药物有清晰认知,避免出现因认识错误等问题导致学习中出现危险。而制药专业中的化学实验教学,则是帮助学生认识相关化学药物性能,进而更好地学习制药专业的一个重要助力。
首先,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各类化学药品的认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研究,能够准确了解和掌握化学要求的性能等知识,进而增强记忆力,促进其对本专业所要涉及的一些化学药品的认识。
其次,化学实验教学有助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的步骤操作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主动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进而促进其职业技能发展。
最后,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中职制药专业教学中,很多理论知识都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必须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制药专业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以乙烯的实验室制法为例,探究中职制药专业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的要求和步骤如下:
1.药品:乙醇、浓硫酸。
2.装置:圆底烧瓶、温度计、铁架台、水槽、集气瓶、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石棉网等。
3.步骤:
(1)检验气密性。在烧瓶里注入约20mL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1:3)的混合液约20mL(配制此混合液应在冷却和搅拌下将15mL浓硫酸满满倒入5mL酒精中),并放入几片碎瓷片(温度计的水银球要伸入液面以下)。
(2)加热,使温度迅速升到170℃,酒精脱水变成乙烯。
(3)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乙烯。
(4)再将气体分别通入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
(5)先撤导管,后熄灯。
通过分析该实验,从教学实践情况和效果看,中职制药专业中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下列几个问题。
1.实验内容与学生专业及能力之间的问题
首先是实验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不对等,制药专业中的化学实验教学,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制药专业的相关知识,因此要加强实验教学和制药专业之间联系的紧密性,但是从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看,往往自成体系,并没有和制药专业的相关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致性、体系化的教学发展,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其次是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的能力不对等。在中职学校,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都比较差,因此,化学实验教学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但在实际教学中,化学实验教学都比较难,学生一时难以掌握,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例如在上述乙烯的实验室制法中,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配制需要按比例精确,但是大部分学生比例配制难以掌握,乙醇和浓硫酸添加顺序无法把握。
2.引导实验的方法问题
在中职制药专业的化学实验中,存在教师引导实验方法不足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能力把握不清楚,容易出现引导与学生需求脱节。此外,教师在引导实验的过程中,缺乏循序渐进的良好意识,而是直接进行思维跨度比较大的实验教学,导致学生理解和学习困难,不利于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作用发挥。又如在上述的乙烯实验室制法中,教师通常是在演示结束后让学生自主实验,但是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可能解说不到位,原理解释不清楚,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错误。因此首先需要加深学生对于原理的理解,了解混合液温度需要迅速上升到170℃,是因为温度在140℃时分子间脱水而生成过多副产物乙醚。对于温度计的水银球要伸入液面以下、放入瓷片及为什么要先撤导管后熄灯等有一个深刻理解才不会出现失误。
3.实验设备的问题
实验设备是教学开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开始实验的前提,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设备的相关工作,但是在实际的中职制药专业化学实验中,实验设备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
首先是实验设备短缺问题。中职学校制药专业的实验设备配置不全,一些必要的实验都无法开展,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和落实。
其次是实验设备的老化问题。现有的实验设备,大部分都已经过时,缺乏最新实验设备,不能体现出时代感,也不能进行一些最新实验。
以乙烯的实验制备看,由于乙烯实验是一个常见实验,因此设备上并不存在短缺问题,但是乙烯实验用到的导管、石棉网、双孔橡皮塞等普遍存在老化问题,对于实验的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
4.对于实验教学的认知问题
在实验教学认知方面,普遍存在对实验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有些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制药专业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而是将之作为一个可以忽略的教学。具体表现就是,无论是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还是教师的实验教学授课及学生的学习,都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导致实验教学的效果难以发挥。
从学校层面看,对于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就容易导致在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等方面出现课程课时少、课程要求低等问题;从教师层面看,对于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就容易导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真正将精力投入实验教学中及创新教学方式,进而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忽略对于学生实事求是、客观真实的实验精神的培养;从学生层面看,由于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在学习中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效率低下,造成教学资源和学生精力的浪费,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养成不了重视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精神。从这三个层面看,对于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到位,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提升和效果发挥。
三、提升制药专业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1.实验内容的科学规划
从制药专业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看,实验内容必须与制药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相统一,避免由于实验内容和授课内容不一致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在这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学校教务系统在进行课程排课的时候,要把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和制药专业其他课程设置结合起来,进而有效地达到互补的效果;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与其他课程的进度保持一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课程;最后,在内容难度上,要综合考虑到中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基础差、底子薄等实际情况,进行适量的难度下调,避免难度过高导致学生难以有效学习。此外,在实验内容规划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实验内容的不断更新,即伴随相关科研的进步和发展,实验内容也要相应得到发展,不能始终停留在老旧的知识层次。
2.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要摆脱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实验教学方法,转变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发展。
具体而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实现课堂主体的转变,即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重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学习,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在具体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原来那种思维跨度过大的教学,而应循序渐进,一点点地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预习、授课、复习相统一的教学过程,不能将所有教学目标都集中在授课环节,也要对预习环节和复习环节予以重视,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上述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实验中,教师要对一些细节的原理讲述清楚,如为什么要放入瓷片、温度计的水银球为什么要伸入液面以下等,这样有助于学生避免实验中的错误。
3.实验设备的更新
在实验设备方面,要改变以往实验设备不足或者实验设备老化的问题,进行实验设备的更新。
首先,完整的实验设备是保障实验教学的基础,因此应该加强实验设备的采购和管理,引进学校实验教学所需的实验设备,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实验教学的开展。
其次,要加强对于实验设备的更新管理,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都是根据教材的改变进行更新的,不存在长期不变的实验,而实验的逐渐改变,也就意味着实验器材的改变,此外,应该注意到,伴随人类科技的进步,很多和高科技技术相结合的实验器材逐渐被制造出来,因此,要注重实验器材的更新,根据需求对实验器材进行新换旧的管理。
4.实验教学认知的转变
加强对于实验教学的正确认知,是促进实验教学发展的前提,只有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够促使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关注实验教学,进而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首先,从学校角度看,加强对于实验教学的正确认知,有利于学校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进行充分考虑,进而确保实验课程在课时、内容等方面体现出科学合理的特征,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其次,从教师角度看,教师加强对于实验教学的正确认知,能够促使教师在具体实验教学中,更加投入地进行教学活动,并且能够促使其主动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实验教学效率提升。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精神和意识的培养。
最后,从学生角度看,使学生增强对于实验教学的认识,能够促使他们对实验教学的学习更加投入,更加积极主动。
总之,在中职制药专业中,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有很大帮助,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理解力。因此,我们在转变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及更新实验设备等手段,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使中职制药专业实验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刘尧.化学(基础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129-130.
[2]化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121-122.
[3]姚艳训.职业高中制药专业化学基础课课程的优化―借鉴“CBE理论”优化和整合[D].首都师范大学,2006.
[4]孟令波,李淑敏.生物制药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医药,2012,03:421-423.
关键词:化学;本科教学;生物化学;课程设计
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科学观念的更新,知识的融合,学科之间的划分没以前那么明显,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的趋势越发的明显。生物化学是一门涉及知识范围广,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也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非医学的很多重要领域。在生物学和化学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很多非医学院校的化学系专业没能开设生物化学课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的空间,使很多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适应能力遇到严峻挑战,本文就非医学院校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生物课程的必要性做一浅谈[1-2]。
1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化学专业的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生物的化学组成,探讨蛋白质、糖、脂肪三大生命元素的结构和其在生命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变化,从分子水平解释生命科学的现象。从早期对生物大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如今通过对分子结构的精细研究。目前,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学上主要依赖于分子生物学和化学。在化学方面,应用光谱技术分析生命物质的结构,同位素标记技术标记不同生物,同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观察生命的组成,通过化学分离的技术对重要的生物分子进行分析来说明生物大分子特定的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的关系,通过对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揭示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生命的奥秘中的化学变化。使学生在化学专业基础上通过生物化学的课程,认识化学领域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乐趣。
2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系统
生命活动的本质就是生物分子在机体进行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从化学元素到分子物质的化学组成,再到生命活动进行的化学反应。生物化学课程中,学生能认识到的生物分子的不同化学组成会有特定的生理功能,C、N和O等元素的相同的组成成分但不同化学结构会有截然不同的生理效果。相同的化学基团与其他元素组成不同的生物分子,亦能显示出相同化学基团的功能,蛋白激酶通过磷酸化的化学反应才会有酶的活性,去磷酸化会功能沉默。由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组成的糖类物质,有些能直接提供能量,而有些通过糖原储存能量。同是脂类油性物质的脂肪,有的化学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在特定环境下能够通过化学反应转变为糖类物质,有些化学结构使其具有存储、和保温的功能。学生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不但认识到物质组成性质和结构的变化规律,亦能了解生命机体内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机体的意义,加深学生对结构与功能统一性和特殊性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系统。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启发化学专业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思路。近年来逐渐兴起一门学科叫化学生物学,是通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的现象、生命过程的化学基础。以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学信息学、生物物理化学和仿生高分子材料为研究方向、发展方向,探索和调整生命机体过程的途径和机理,为新的化学药物的发现提供必要的理论证据,化学生物学使用小分子作为工具解决生物学的问题,正在由化学分子学、化学遗传学而且向化学基因组学的方向扩展,构成了现代生物学与遗传学的重要技术基础[1-3]。
3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拓展化学生毕业后就业渠道
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都是从事农业、牧业、医疗、环保或食品营养等相关行业,这些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有牢固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化学基础知识,还要求从业者掌握和懂得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很多化学专业的科研工作者亦经常碰到与生物知识有关的化学问题,毕业后还得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补充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化学专业设置生物化学课程知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化学专业毕业生,让学生在化学专业原有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具有坚实的化学与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较广泛的化学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知识,具有熟练的化学与相关生物学实验技能,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能成为在化学生物学、化学、生命、医药、材料、化工、环保等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2,4]。遗憾的是化学专业开设生物化学课程的难度和教材皆不尽如人意,生物化学是涉及知识范围广的学科,教材主要针对生物学或医学专业的学生,因此花费过多的篇幅介绍相关的基本化学知识,容易使化学专业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教材生物学知识的起点较高,化学专业学生对体内代谢等缺乏系统的掌握和了解,导致化学专业学生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这样的学习失去了生命科学的特色,学生的收获也会不大[1,6]。因此适合化学专业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显得很重要。
3.1教学形式和方法上要灵活
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巧妙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展讨论式、提问等互动式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课堂的主动性。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站提供的一些类似于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动画和蛋白及核酸等分子的三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图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性。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纲要信息图表法出示比原有知识更为简洁的纲要信号,以简化信息,提高学生认知的清晰度,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教学时通过一些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在讲糖代谢和三羧酸循环时联系我们日常的糖尿病患者,因其胰岛素不足或发生胰岛素抵抗,糖原转化功能受诉,导致血糖的升高,把复杂的知识生活化,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物的学习热情。
3.2教学内容上要适宜
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上对化学专业已经学过的糖、蛋白质和脂类结构等内容上简单性回顾精讲适宜,不宜花很多篇幅和时间。增加生物学基础知识,如细胞结构,细胞器的功能等内容,让化学专业学生打好学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机体生物转化和规律,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内容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与原有化学专业的知识体系衔接,在突出生物性的前提下,将庞杂的知识点分成难、中、易三个等级,因人制宜,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不同区别对待,使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适应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化学专业开设生物化学课程是知识交叉、学科渗透的科技时代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化学人才的社会需求,是化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迫切需求。但是,对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生物化学课程的授课方法和讲授内容上还必须不断的研究,使这门课程的教学体系设计能够符合化学专业的实际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聂俊琦.化学专业开设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初探[J].广东化工,2014(22):150,161.
[2]苏欣.浅谈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J].才智,2015(30):151.
[3]唐咏.谈基础生物化学教学的体会[J].高等农业教育,1992(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