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武术课程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全省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多层次培训任务的落实以及各级组织与部门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推进,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水准实施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条件。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出发,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为了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有效指导和不断规范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水平和实施质量,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定本纲要。
课程的基本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一、基础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区别于一般社会机构开展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其日后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二、技术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并逐渐积累必要的技术应用经验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使学生初步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概念与原理,开始体验其技术思想和方法。
三、综合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他部分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四、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信息技术活动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为每一个学生获得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对公民信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课程要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出发,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
信息技术课程既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也强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动建构,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方法、技能,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形成与信息素养内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又是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良好工具。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要在重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的同时,注重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去,使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成为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信息化学习平台。
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促进他们参与信息化社会活动,了解和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初步形成投身于信息化建设和创新活动的愿望。
五、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愿望;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技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主动防范不良信息,抵制不良信息行为,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以下是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分目标。
一、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体验与学习,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实际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形成健康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勇于积极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富于个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了解信息的价值;
2.认识常见的几种信息技术工具,知道相关硬件及软件的名称,了解它们的输入、处理、输出各个部分的基本功能,并根据需要进行基本的操作与简单应用;
3.学会使用几种基本的信息加工工具与通讯工具,并根据需要利用它们开展交流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综合地从几个渠道收集信息,并筛选和评价信息;
2.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或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
3.能够围绕特定主题,综合利用相关工具或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作品;
4.在展示与评议中认识作品,反思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过程中感受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作用,产生并保持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2.初步形成有目的地选择、判断信息和有个性地表达信息的意识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责任意识,具有初步的对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人际关系的良好认识。
(四)行为与创新
1.能够规范、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并注意维护与保养;
2.形成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
3.能够主动思考和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方法,并能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二、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经验的积累与积极的反思,达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协调提升,初步学会思考信息技术的价值并初步形成积极而健康的态度。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趋势,初步了解信息、数据、编码等知识;
2.熟悉几种典型的信息技术工具并能通过比较和探究说明其特点,掌握其基本应用技能;
3.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与严重危害,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需要确定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获取信息,并能够甄别信息;
2.熟悉信息获取、管理、加工、并交流的几种基本方法;
3.熟悉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了解几种不同的工具、技术,能够利用它们完成任务或设计制作作品,并能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开展深入持续的网络合作与交流,拓展学习空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热心参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2.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和技术创新的使命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四)行为与创新
1.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信息活动中能够合理地引用他人观点或使用他人成果;
2.积极参与各种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活动。
课程内容
一、课程的总体结构
在课程内容上,小学和初中阶段都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完成基础模块的学习。基础模块小学分为两个阶段、初中为一个阶段,小学和初中各68学时。拓展模块分别设置为拓展I“主题活动”、拓展II“程序设计”和拓展III“机器人”。拓展I为34学时,一般在小学开设,部分初中也可以根据入学学生情况选择开设;拓展II为34学时,主要在初中开设;拓展III的内容,小学和初中相对独立又互相衔接,各34学时,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开设。
各个模块的结构关系如下图:
学习模块(学时数)
小学
初中
学习
要求必修选修
二、各模块概述
基础模块为必修模块,划分为四项内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与交流。它们中的每一项在纵向上互相衔接,高年段内容是低年段对应内容的自然延伸;每项内容又都在不同水平上整合了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硬件)、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规范、社会意义等。各项内容在横向上互相联通,内容也相互交融,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重新整合。
拓展I为“主题活动”,开设时间以小学为主,其规定学习形式为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生活和学习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品质。它又分为硬件使用拓展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两类。硬件使用拓展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将部分常用计算机外设以及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融合其中,让学生同时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中,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工具,使学生通过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课程学习方面的作用,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其未来生活的巨大作用。
拓展II为“程序设计”,开设时间以初中为主,分为算法与问题解决、程序结构与设计两项内容。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适时地为他们引入程序设计的思想,介绍一些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方法,让这部分学生加深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为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拓展III为“机器人”,小学和初中均有具体设计,它分为构件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制作三项内容。与基础模块相似,这三项内容在纵向上构成小学到初中的学习序列,在横向上既各自陈述一个方面,又在内容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本模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借助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这个实验平台,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初步认识和接触与机器人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
(一)基础模块
信息识别与获取信息存储与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与交流
小
学第一阶段1.感知生活中的信息,知道其作用;
2.尝试从多渠道获取信息;
3.开始形成对电子读物的阅读能力。1.能够说出计算机输入、处理、输出设备的名称;
2.初步掌握使用键盘和鼠标器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方法;
3.能够创建文件夹存放文件。1.熟练掌握键盘操作方法,并学会使用一种中文输入法;
3.能使用常用绘图工具进行简单的创意绘图。1.获取一个网络身份,尝试信息并参与网络交流;
2.注意网络交流中的文明礼貌。
第二阶段1.结合需求辨别信息的有用性和时效性;
2.积累提取关键词的经验,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络信息;
3.学会下载网页及文字、图片等网页元素;
4.尊重他人的信息作品;
5.树立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1.能够合理地对文件进行分类;
2.能够操作、管理文件和文件夹,尝试在局域网内共享文件;
3.会利用浏览和搜索功能查找计算机中文件;
4.养成及时备份文件的习惯;
5.在文件的复制、传递与共享中加强安全措施。1.会进行文字、段落及文档格式的设置;
2.掌握在文档中插入表格的方法,并能根据需求进行编辑;
3.通过集成文字、图片等创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4.进行作品的展示与评价,并思考作品的表达效果。1.学会使用至少一种常用的网络通讯工具,通过网络交流拓展生活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2.形成信息与交流中的责任意识并注意安全。
初
中第三阶段1.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总结提高搜索效率的经验;
2.了解和使用几种常用的下载工具;
3.养成从权威网站获取可靠信息的习惯;
4.尊重他人的著作权。1.了解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构件及其作用;
2.使用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
3.初步了解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方法;
4.会使用工具对文件进行压缩和解压缩;
5.做好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工作,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并查杀病毒。1.会综合运用标记与格式等功能编辑常见的应用文档;
2.了解图像基本常识,初步学会使用一种专门的图像处理工具;
3.学会使用一种动画制作软件,尝试制作简单的动画;
4.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与直观表达;
5.会对音频、视频文件进行简单的编辑。1.初步了解网络是怎么工作的;
2.能够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辅助学习
3.能够对所熟悉的主题网站的内容、结构、风格及质量进行分析;
4.能够制作简易网站,能够使用一种工具简易网站,并尝试参与网站的维护;
5.能够结合实例说明网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畅想未来。
基础模块内容详细说明
第一阶段
以兴趣为主导,学习基本的鼠标器、键盘操作,处理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并能利用光盘和网络等资源辅助学习,初步参与网络交流活动,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应用产生初步体验。
1.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1)联系生活实例,感知信息的存在,知道其作用。
(2)知道信息有多种来源,尝试根据信息需求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3)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阅读多种形式的电子读物,初步形成阅读能力,并体验多媒体在呈现信息方面的优势。
2.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1)能够说出计算机基本的输入、处理、输出设备的名称,认识常见的计算机外部设备。
(2)初步掌握使用键盘和鼠标器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方法;
(3)能够根据需要创建文件夹保存文件,并学会给文件夹和文件作有意义的命名。
3.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1)熟练掌握键盘操作方法,并学会使用一种中文输入法。
(2)能够在文档中对文字进行插入、删除、分段等简单编辑。
(3)能够使用一种常用绘图软件进行简单的创意绘图,并能对图片素材进行修改、调整等处理。
例1:围绕一个主题,利用简单的绘图工具创意绘图,体验使用计算机绘图工具表达信息的乐趣。
例2:在半成品图片的基础上,通过增补信息或调整图片,使其满足表达要求。
4.信息的与交流
(1)尝试使用一种网络交流工具,了解其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通过参与网络交流活动,体验网络身份的虚拟性。
例:登录一个儿童网站,申请网络通行证,对网上作品发表评论,还可以到BBS参与交流讨论。
(2)在网络交流中注意文明礼貌,对别人发表的观点、作品不恶意攻击。
第二阶段
通过学习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基本技巧,提高网络交流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信息技术应用中的相关问题。
1.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1)能对收集的信息做有用性和时效性上的判断,对信息进行初步筛选。
(2)了解关键词及其意义,积累提取关键词的经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络信息。
(3)能够使用菜单中的“另存为”、“图片另存为”、“目标另存为”等命令将网页及网页中的图片、文件等保存到本机上。
(4)尊重他人的信息作品,获取他人信息时注意及时记录信息来源、作者等信息,合法地的使用他人作品。
(5)了解病毒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在获取网络信息时,注意防范计算机病毒。
2.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1)认识常见的计算机文件类型,根据文件分类的需要,创建文件夹保存多种文件。
(2)了解文件的重要属性信息,能够操作、管理文件和文件夹,尝试在局域网内共享文件。
(3)学会利用浏览和搜索功能从本机或其他存储设备中查找所需要的文件。
(4)知道由于硬件损伤或病毒侵袭会造成信息丢失,养成及时备份文件的习惯;
(5)在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复制文件或与他人传递、共享文件的过程中,认识可能存在的病毒感染,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3.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1)根据表达和文体格式的需要进行文字、段落及文档格式的设置。
例:综合使用字体、字号、对齐方式及段落设置,编辑常见应用文档,如通知、留言、书信和小报等。
(2)掌握在文档中插入表格的方法,并能根据需求进行编辑,体验利用表格组织与表达信息的特性。
(3)能够使用一种信息集成软件,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集成文字、图片等素材创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4)对作品进行展示与评价,并思考作品所使用的各种信息表达形式在表达主题上的效果。
4.信息的与交流
(1)学会使用至少一种常用的网络通讯工具,通过网络交流拓展生活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2)在网络交流中产生对自己所信息的责任意识,提高对虚假信息和恶意活动的辨识能力,注意个人信息的保密。
第三阶段
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复杂问题,将技术的文化特性与个性表达融为一体,通过信息的加工、组织,体验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利用。
1.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1)了解常见的几种搜索引擎的特性,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总结提高搜索效率的经验。
(2)了解远程登录、FTP等不同下载工具,了解他们的特点,利用多线程、断点续传等功能提高下载效率。
(3)综合多种因素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养成从权威网站获取可靠信息的习惯。
(4)尊重他人的著作权,包括对其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等。
例:在引用受著作权保护的网络资源时要取得著作权持有人的允许,并以恰当的方式表示感谢。
2.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1)了解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构件及其作用,知道计算机是如何通过这些构件工作的。
(2)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能够使用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
(3)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意义,知道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方法及信息的度量单位,能读懂信息存储空间及文件的大小。
(4)会使用工具对文件进行压缩和解压缩,以节约存储空间或方便传输。
(5)做好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工作,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并查杀病毒。
3.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1)会综合运用标记与格式等功能编辑常见的应用文档,并通过字处理软件中的处理工具提高文字处理的工作效率。
例1: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字处理软件制作带有封面、目录、页眉、页脚等特定格式的文档,利用项目编号、分隔符、本样式等工具提高文档的可读性,并能够尝试设计报纸、杂志版面。
例2:字处理软件中提供了“查找与替换”、拼写检查、修订文档、机器翻译(繁简转换、英汉互译)等工具,体验其功能及解决特定问题的效果。
(2)了解图像基本知识,初步尝试使用一种专门的图像处理工具修改、调整图像或实现简单的艺术效果,运用技术辅助创新设计、个性化表达。
(3)学会使用一种动画制作软件尝试制作简单的动画,了解动画生成的基本原理。
(4)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与直观表达。
例:在电子表格中输入关于家电销售的数据,利用其计算功能分析处理数据,从数据统计结果中发现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5)了解常见的音频视频文件格式及播放软件,使用一种音频、视频编辑软件,尝试采集与简单编辑音频、视频。
4.信息的与交流
(1)初步了解网络是怎么工作的,知道一些常用网络术语的意义。
例1:结合身边的网络环境,初步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主要硬件及其功能,如服务器和工作站、传输介质、集线器等。
例2:了解IP地址与域名的基础知识,知道常用的网络术语,如URL、HTTP、WWW等的意义。
(2)能够根据学习与研究的需要,综合使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辅助学习。
(3)能够对所熟悉的主题网站的内容、结构、风格、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
(4)综合多种素材制作简易网站,并提高对网站规划、设计与制作过程的科学管理意识,能够使用一种工具简易网站,并尝试参与网站的维护。
(5)能够结合实例说明网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深化认识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与差异。
(二)拓展模块
拓展I:主题活动
适合学段:小学为主
拓展类别项目活动建议
硬件使用
拓展信息采集如以“我身边的植物”为主题,到室外观察或参观植物园:①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各种植物的图片;②利用图书馆或博物馆获取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③访谈植物学专家、教师或其他人员,用录音笔、MP3或其他语音设备记录访谈材料。以恰当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以班会或者板报的形式进行展示。
信息转换将现场采集的数字信息传输到计算机中,通过扫描仪将纸质信息转化成数字信息。体验数字化资源的特征,及利用计算机加工与管理数字化信息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拓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如在“国家的名片——货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各国货币资料,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研究,制作多媒体作品,展示小组研究成果。
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其他学科的教师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并以合理的方式组织管理信息,做教师的“信息小帮手”。
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资料,拓展学习交流合作的渠道和范围。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管理个人信息资料,加深对信息管理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拓展II:程序设计
适合学段:初中为主
内容项目算法与问题解决程序结构与设计
要点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算法思想及其意义;
2.学会使用流程图等方法描述算法;
3.知道算法的多样性,能有意识地设计与筛选算法,优化问题解决的方案。1.了解程序的基本知识,知道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
2.选择一种容易掌握的程序设计高级语言,掌握其基本的命令及语法规则;
3.结合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分析算法,选择程序结构,并尝试编写程序解决问题。
4.能够读懂简单的程序,分析其功能,并知道如何调试和修改程序。
程序设计内容详细说明
1.算法与问题解决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算法思想及其意义,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算法。
例:我们到商店买东西,首先确定要购买的东西,然后进行挑选、比较,最后到收银台付款,这一系列的活动实际上就包含了算法。
(2)学会使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来描述算法,知道流程图的基本图例,了解自然语言和流程图的区别和联系。
(3)知道算法的多样性,能有意识地设计与筛选算法,优化问题解决的方案。
2.程序结构与设计
(1)了解程序的基本知识,知道程序控制的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2)选择一种容易掌握的程序设计高级语言,掌握其基本的语法规则。
(3)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分析算法,选择程序结构,并编写程序解决问题。
(4)能够读懂简单的程序,知道程序表达的基本意义,并学会调试程序。
例:给出一个“10米折返跑”的小程序,能够判断这个程序及其中语句的意义,并能调试运行。
拓展Ⅲ:机器人
适合学段:小学、初中
构件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制作
小学阶段1.了解机器人的相关概念及发展状况,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机器人的兴趣;
2.知道电路的概念,会连接简单电路;
3.知道几种传感器的功能,掌握其基本使用方法;
4.知道电池和电动机的作用并学会使用;
5.简单了解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的工作过程,知道其主要用途;
6.了解教学用机器人的基本构成,会使用功能模块拼装这种机器人。1.能用自然语言描述简单问题的处理过程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举一反三;
2.了解流程图的相关知识,并能用流程图编写简单程序;
3.了解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并结合实例形象地描述其实施效果;
4.能在模拟系统上编写程序,会将程序写入单片机或控制系统;
5.会根据模拟运行结果或实际运行结果对程序进行调试修改。1.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需要解决并可以借助机器人技术解决的问题;
2.能提出利用动力、传动或传感等功能部件组合制作应用系统的合理方案;
3.了解控制系统的作用,能提出其与动力、传动、传感部件组合制作简单应用系统的合理方案;
4.能够与他人分工合作,设计并制作具有一定功能的简易机器人,初步形成积极动脑动手的习惯。
初中阶段1.了解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前沿,分析我国在此领域的差距,树立民族责任感;
2.知道动力系统的构成,会根据需要拼装动力系统;
3.知道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会根据需要拼装不同类型的传动系统;
4.知道几种简单机械构件的基本功能,会根据需要利用它们组装实用系统;
5.了解多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能够综合使用各种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
6.理解控制系统的构成和作用,会利用其控制各个功能模块。1.知道流程图及程序的基本知识,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并画出流程图并编写程序;
2.了解算法及其意义,能够用算法表示实际问题的处理思路;
3.掌握将算法转化为流程图的方法,明确“确定算法-程序实现”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4.综合利用三种基本结构设计程序并可以结合实例形象地描述其实施效果;
5.掌握程序编写的一些简单技巧;
6.知道如何将程序写入单片机或控制系统,并根据运行结果调试修改。1.能够利用零部件构造各功能模块;
2.会根据需要选择、更换、组合配件构建性能不同的功能模块;
3.能够利用自行设计的功能模块制作出切合实际的应用系统;
4.初步了解机、电器件的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养成正确使用机器人的良好习惯;
5.通过合作设计制作多功能的简易机器人,形成积极动脑动手的习惯。
机器人内容详细说明
小学阶段:
1.构件与功能
(1)了解机器人技术的相关概念、分类、应用及其发展状况,通过这些机器人技术相关内容的介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机器人技术的兴趣。
例: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慧和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
(2)理解电路和电路元件的相关知识,并能根据这些知识利用相关元件连接简单电路。
(3)了解红外、声音、光敏和碰撞等基本传感器的基本功能,知道其基本用途。
例:利用红外传感器制作一个简单的防盗装置,手靠近时,就响。使学生体验红外传感器的功能。
(4)知道电池和电动机的作用并学会使用,并学会将电池和电动机接入电路。
(5)简单了解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等基本的传动方式的的工作过程,并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说明其主要用途。
(6)了解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的基本功能模块,会使用这些功能模块拼装简单的机器人。
2.算法与程序
(1)能用自然语言描述简单问题的处理过程,然后根据所学的方法描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2)了解什么是流程图以及流程图的表示方法,并能用流程图描述简单问题的处理过程。
(3)了解程序的顺序、选择和循环这三种基本的结构,并结合实例察看其执行效果,并能举一反三。
(4)能在模拟系统上通过图形界面的形式编写简单程序,会将程序写入单片机或者控制系统;
(5)会根据模拟运行或实际运行结果对程序进行调试修改,发现实际运行与模拟运行的不同并知道其原因及解决办法。
3.设计与制作
(1)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机器人技术解决问题。
例:声控灯解决楼道的灯光控制问题、用红外传感器制作防盗系统等。
(2)了解控制系统的作用,能提出其与电动机、传动结构、传感部件组合制作简单应用系统的合理方案。
(3)通过与他人的分工合作,设计并制作出具有一定功能的简易机器人,从而逐步养成积极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初中部分:
1.构件与功能
(1)明确机器人的基本概念,知道机器人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的典型事例,了解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现状,树立民族责任感。
(2)掌握动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能够根据原理拼装简易电动机。
(3)理解传动系统的基本分类和工作原理,并根据需要拼装变速箱,完成动力的传递。
例1:一对啮合的齿轮其模数必须一致,否则无法正常运转。
例2:组装变速箱(齿轮箱)。
(4)知道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和生活中一般结构中的简单机械构件的基本功能,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它们组装具有实用功能的简单系统。
例1:了解机器人的底板、主板、轮子等机械组成部分,并且能根据机器实物的结构图将这些机械设备拼装成实用系统。
例2:用继电器和声音传感器组装声控灯。
(5)了解几种常见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能利用传感器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将其运用到简易系统的制作过程中。
2.算法与程序
(1)知道算法的概念及其意义,了解算法的基本特征,能够用算法描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2)理解并掌握“确定算法-程序实现”这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能简要描述具体问题在计算机中的解决过程。
(3)掌握算法的基本表示方法,特别是流程图。
(4)知道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并能综合使用,然后可以结合实例形象地说明其实施过程。
例:编写一个小程序,使教学所选用的机器人能够完成如下任务:遇到红、黄灯的时候制动,遇到绿灯的时候继续行驶;当发现障碍物的时候能发出警报,并且转向。
(5)掌握程序编写的一些简单技巧,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了解主程序和子程序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能根据教学所选用的机器人的运行状况说明程序各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
(6)知道如何将程序写入单片机或控制系统,并根据运行结果调试修改。
3.设计与制作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用不同的配件组装所需的功能模块。
(2)能够利用自行设计的功能模块组装出贴近实际的应用系统。
(3)初步掌握机、电器件与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知识,养成良好习惯。
例:保养和维护常用的机、电器部件;电池若长时间不用应从电池盒中取出;轻拿、轻放各电器部件等。
(4)明确控制模块及其他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基本作用,能基于控制模块设计较为复杂的应用系统。
例:用闭环电路、红外传感器、继电器制作自动冲厕器并画出组成方框图。当人走近便池时,自动冲洗厕所,当人离开后,再次自动冲厕,整个过程始终在检查是不是有人走进使用便池。
(5)能够通过合作设计并制作多功能的机器人以完成稍复杂的任务,养成积极动脑动手的习惯。
课程实施建议
一、课程开设建议
各市要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依据本纲要提出课程开设规划,各县(市、区)可根据规划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各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置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根据学校硬件条件、传统特色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等方面因素来确定,可以是硬件或者软件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横向拓展,也可以与其他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其它内容结合实施,教学上可以采用主题活动、兴趣小组或一般的课堂教学形式。开设时需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工具来对待,特别注意保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认知状态的健康发展。
本纲要针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整体设计,初中课程必修模块不再基于“零起点”或“低起点”。考虑到设备、师资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原因,最近几年内我省还会有少部分初中一年级学生存在“零起点”或“低起点”状况。建议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适当的补偿措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为小学3年级。根据本纲要所提出的内容,3~4年级完成基础模块中的第一阶段学习内容,5~6年级完成第二阶段学习内容,初中1~2年级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内容。拓展模块的开设可以根据情况穿插在基础模块的开设过程中,或在高年级集中开设。课时安排量可以采用每周1课时常年开设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每周2课时隔学期开设的方式。
在拓展模块的选择开设中,除拓展I以小学为主,拓展II以初中为主,拓展III小学和初中都可以选择外,部分有条件的小学,在选择一个拓展模块的基础上,可以在部分班级或以小班形式尝试开设拓展II;部分初中可以根据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开设拓展I。
在开设拓展I时,整合类主题的选择以基础技术准备、资源收集、学习管理或其他辅主题为主。
拓展III中包含一些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部分小学如果已经选择开设拓展III,则拓展II可以不再选择;选择拓展II而没有选择拓展III的学校,建议使用比较直观的编程工具或软件。
二、课程资源建设建议
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又是学生发展的工具。教材的编写应当以新课程观、新教学观为指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对教学的引领作用。教材的编写应当以本纲要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为基本依据。一般情况下,基础模块可以分小学和初中两学段编写教材。拓展模块可以编写相对独立的教材,也可以编写与基础模块相整合的教材,或者不编教材。
同时,应当做好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可以通过配套光盘、教学辅助网站等多种形式建设立体化课程资源。
为了兼顾小学阶段学习过机器人和没有学习过机器人两种情况的学生,建议针对初中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采用低起点、高终点的方式安排初中拓展III模块的教材,也可以用光盘或其他补充材料的形式为起点较低的学生提供帮助。
为更好地开展拓展III模块的教学,建议学校选用综合设计的教学用机器人。综合设计的教学用机器人既是一个教学用机器人的标准件组合,又是一个可以让学生动手进行机器人及其相关技术实践的综合“实验箱”(可以称之为“学生机器人”)。机器人的选用除了考虑经济、实用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如机器人配置中的零件的质料、形状及所采用的拼接、安装技术等等,都必须符合相关质量、卫生及安全标准。
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设和选用过程中,应注意信息技术装备的合理配置、合理使用和适时改造,应注意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价值出发,适度增加信息技术软件选用的开放度,加强不同风格、不同特征软件的合理配置与选用,以为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背景和可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同时也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提供更好的条件支持。
三、教学建议
(一)鼓励教师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建议适当采用主题活动的方式。主题可以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来源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但主题选择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可以综合其他学科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展开信息技术的教学,如键盘训练与拼音学习相结合;多媒体应用与辨物分类及自然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网络浏览与社会常识的学习相结合;益智游戏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等等。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重点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良好行为习惯。
鼓励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形式进行积极的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从拓展模块内容的特点及每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出发,拓展模块的教学可以灵活地采用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甚至是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
要通过提供补充材料、集中补课、异质分组等方式,切实解决初中生起点不一的问题。
鼓励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加强沟通,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与学科教学形成更紧密的联系。
(二)注重培养学生个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要达到本纲要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保证全体儿童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发展。同时,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出发组织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通过兴趣小组活动、个别辅导等方式,为一部分具有特殊兴趣与能力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
(三)基于实验仪器设备或者实践环境展开教学
所有模块的学习,都必须尽量基于真正的仪器、设备或基于真实的实践环境,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及实践能力。机器人模块的学习,建议尽量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作为实验平台。在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利用机器人仿真环境引导学生领会机器人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评价建议
信息技术的评价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紧密围绕课程的基本目标展开。应当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由“学会信息技术”到“会学信息技术”;应当充分利用课程评价本身的教育功能,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引导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应当充分体现课程评价对教师教学及其改革的调节功能,指导信息技术教师科学认识课程评价的各项结果,合理地设计和调节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过程性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性,既关注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也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应有一定的标准,但标准要有所侧重,不宜过于复杂。评价标准可以在活动前提出,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由师生共同确定。
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作品的收集与评价、学生活动过程的现场观察与记录等形式。班级或学校可以建立学生档案袋,以记录学生发展的过程。
过程性评价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师个别指导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学生反思回顾学习过程、促进自身发展的依据。
(二)总结性评价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物理课程整合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 ,促进教学的最优化。”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已不仅仅是学科教学的辅助工具,它贯穿于学科教学之中,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有机”结合以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呢?围绕着组成课程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这四个要素,下面就学习内容的组织、思维导引、学习活动设计、资源组织、学习环境创设、学习评价设计等方面来谈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几点看法。
一、集中指向教学目标,恰当组织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经常遭遇的一大问题是教学时间有限,无法按时完成事先确定的教学任务。因此,围绕学习目标,通过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主题单元,能够较好地处理单元内容之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将分散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比如在复习电压表和电流表时,可以将学习目标定为理解电流表和电压表,让学生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表示符号、单位、作用、读取数据的方法、使用过程中的共性及不同等方面来组织学习内容。
二、深入改进问题设计 激发高级思维技能
所谓“思维引导”属于课程要素的“过程”部分,它是基于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需要而设计的一组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问题链”,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展开和提升,最终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后,需要考虑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以促进他们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从而达到优化整合的目的。比如在进行“电流表”部分的教学中,我将该节问题设计为:“1.电流表为什么要串联在电路中?如果并联在电路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2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为什么不能接反,如果接反了,会出现什么情况?3被测电流为什么不以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如果超过了,会有怎么样的状况?”这样的问题比原来的“电流表在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更能有意识地引发学生的思维技能,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结合学习活动特性 多样化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属于课程结构要素的“过程”部分。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技术工具,使教学过程活泼生动,富有趣味,优化和促进教学效果。比如在《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先自己测量,然后同伴展示,在展示中学生可以反思自己测量方法是否恰当,读取数据是否正确;在《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中,则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组内及班上交流,分析设计方案中的优点及不足,然后分组操作练习,接着组内反思本次实验的经验与需改进处,再进行班级交流,效果良好。总之,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设计,使教学充满生机。
四、合理优化资源组织 优化资源整合利用
优化教学资源组织,促进教学资源实用性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优化资源利用的重要问题。资源太多等于没有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组织的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是低效和无意义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习目标,教师策划,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学习资源,既可以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有引导、支持作用,也补充了学习内容,还能够提高资源实用性,将离散杂乱无意义资源碎片“化腐朽为神奇”。相对于学生漫无边际地查找学习资源,这种有效指导的高效性是不言而喻的。
五、选择创设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学习环境在课程结构中属于“过程”部分。在整合过程中,基于学习目标达成的需要,我们可以根据各类学习环境的不同功能特点作出选择或设计,通过创设合适的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六、采用多样评价方法 正确导引物理教学
【关键词】药物制剂技术;项目化教学;探索
引言
项目化教学就是要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以项目为主要实践形式,自主在项目实践中利用理论知识完成相关计划,教师则不直接参与其中,而是仅仅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服务。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运用于实践活动。因此,作为一门应用型的课程,药物制剂课程教学必须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做好实践锻炼。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探讨了项目化教学在药物制剂课程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相关问题。
一、现有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教学模式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当下,在药物制剂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沿用以往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偏重于理论教学,忽略实践应用,理论和实践基本处于割裂状态。这就导致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毕业以后所学理论无法在实际岗位中得到有效应用。学生普遍的直观感受就是在学校一无所获。
(二)现有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在现有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站在讲台单纯的进行理论性讲授,而学生则是单方面的在课堂倾听。课堂中与学生的交流非常缺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有效的被带入到所讲授的内容当中。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教学效果差等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广大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现有教学模式与用人岗位需求不相适应
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要把对口的人才输送到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方面,教学课程设置与社会生产岗位需求的适应性要求极强。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就是这样一门实践运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它的教学质量的优劣程度直接关乎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性。然而,从现实来看,这种教学方面目前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实践中岗位的需求。
二、项目化教学方式运用要点
(一)项目选择要适当
采取项目化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对课程内容的实际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设定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口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设定,不要太简单,也不能太难,最好还有些趣味性,同时要注意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自信,而且可以使学生高效的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项目设计要围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操作能力为出发点,详细了解社会岗位需求对学生技能和综合条件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有侧重的进行项目的选择和设计,只有项目与学生职业规划、社会岗位需求条件相适应了,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通常情况下,职业院校在学生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比较欠缺,因此科学的项目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既要达到提高学生技能的教学目的,也要综合考虑项目成本。
(三)项目要以学生为主导
因为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在项目设计中要注意让学生成为项目全过程的参与者和主导者。对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要结合企业需求设计实际模拟情景。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要鼓励学生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其成为项目实施的主导力量。而作为教师则仅仅提供适当的咨询帮助。教师应当全过程监督学生对项目设计和过程的实施,对于出现偏差的要及时予以纠正。
(四)营造现实工作场景
为了使项目更加贴近现实工作场景,教师可以把参与项目的学生分组分类,将项目流程划分橄质瞪产中的几个板块,以此增加项目的趣味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并对每个小组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其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
(五)进入对应企业进行见习训练
在前期项目模拟训练的基础上,学校要依据教学安排,为学生适度安排几次到企业见习训练的机会,以此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学校也可以创造条件把教学课堂移动至企业生产现场,通过实地讲解企业生产流程、工作原理等,增强学生的学习直观感受。
(六)以项目论文升华理论所学
由于项目化教学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化过程,每一个阶段完成以后的小结不能总体上检验出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通过项目论文的写作,找出各环节数据之间的关系,找到项目各模块间的因果联系,不仅进一步加强了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更深层的了解分析项目的实施成果,站在理论的高度来回顾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这样不仅巩固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还可以使学生今后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进而贡献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价值。
三、采取项目化教学的优势
(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激发
本课程主要设置在职业院校,而这类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对于课堂的理论学习也缺乏兴趣。项目化教学把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形象直观的在实际中掌握和应用课程内容,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检验学习的效果,学生在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等整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资料检索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化教学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增强课堂知识与企业需求的岗位适应性,有效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技能。
作者简介:马莎(1984.8-),女,民族:回,籍贯:云南省蒙自市,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中药药剂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作过程 课程设计 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李刚(1963-),男,河北献县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汽车运用工程系汽车贸易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汽车贸易和工商企业管理。(湖北 武汉 430205)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项目化、模块化课程改革研究”子课题“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结构”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B32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30-03
学习领域来源于典型工作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某个职业可能包括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相应的学习领域。所以,某个职业对应的学习领域有若干个,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综合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学习领域模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统一。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打破按学科边界设置课程的传统技术路径,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课程,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重视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关注学生通过实践或行动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表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行动的自主性学习为主;学生全面参与信息收集、计划制订、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结果等教学全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的特点。下面通过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设计的分析,浅析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的方法和过程。
一、课程设计的步骤
(一)企业调研
为了更好地完成企业调研,邀请了十多位汽车企业的专家,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按照专家座谈会一典型工作任务一学习情境的工作程序,邀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参与,广泛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其对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毕业生专业技能要求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征求专家意见,结合专家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
(二)职业描述
在专家座谈会中首先介绍背景、目的、方法和基本指导思想;明确基本概念后,请专家描述职业发展阶段,典型工作任务等;举出从初学者到专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最多5个),每个阶段请专家举出3~4个有代表性的任务;确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汇总成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汽车销售顾问职业是汽车技术服务领域的一个技术类职业,其职业活动特征体现在以下核心区域:汽车销售顾问在汽车技术服务行业如整车销售企业、汽车配件销售企业从事汽车产品销售工作。除为客户提品技术咨询外,汽车产品的销售成为其专业工作重点。在分析和认同自己职业的基础上,汽车销售顾问在其工作领域作出符合专业要求以及可信的决策,向上级和顾客阐述工作计划选择和方法选择,这都属于汽车销售顾问的任务要点。同时,汽车销售顾问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保的不同要求以及由此引起的对职业行动的要求,在对工作任务进行整体性观察并在完整的工作过程背景下对其进行组织。汽车销售顾问将广泛的汽车销售技术专业知识和经验性知识与具体的工作过程相联系,并对工作的计划和实施进行反思应用,以完成职业任务。这些必须根据顾客的愿望、重要的企业经济标准以及有关规定实现最优化,同时考虑对自身职业行动不同专业的、社会的和生态的要求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主要包括确定工作及工作领域,确定若干学习领域、教学项目或学习情景等环节。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及过程的设计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合上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能反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行业职业特征的教学模块。如“汽车及配件营销”课程设计,见表1。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首先,依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的实际工作流程,结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安排教学内容,将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按照教学需要分解成若干模块;其次,对每一教学模块本着突出学生对技术应用能力掌握的原则,以实践教学为主,将课程的基本理论按照模块教学的需要进行重构,不追求理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理论知识讲授的系统性;最后,对模块中反映职业特征的要素进行分析提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重组。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学项目来源于汽车销售的实际工作任务,教学过程包括项目导人、项目剖析、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验收、项目评价六个步骤。与行动导向的六步教学法相对应,使学生在做中学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项目导入。是指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以够用为度,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课程设计能够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专业课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合理设计实验、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首先明确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任务”的各项知识。然后确定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任务”知识内容。
2.项目剖析。是指学生依据任务要求,对具体工作情景进行分析,了解应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操作要领。先根据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情景,引出问题。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或操作)。如情景:一对年轻夫妇带了一个3岁小孩来4S店看车。活动过程:模拟汽车销售面谈全过程,包括顾客接洽、需求分析、车辆介绍与推荐和顾客异议处理等。活动要求:风采展示,亲和力,商务礼仪,语言表达,需求分析,产品推介异议处理。
3.项目策划。是指学生根据给定的工作任务,独立制订完成“任务”的工作计划和方案。确定工作步骤,填写设备、资料、工具、材料、资金预算计划单(工作页);填写检查计划表(工作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独立计划、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4.项目实施。是指学生实施完成“任务”的工作计划和方案。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或理实一体化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
过观看实物、观摩工作过程,完成实训操作。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5.项目验收。是指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学生将实施结果以论文、报告、演讲、现场演示等形式汇报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首先由小组自己评价,检查工作过程是否满足要求,归纳质量控制点和技术要领,学生填写自评表(工作页)。然后教师对各组学生(或个人)的工作过程(或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下次工作过程要修正的内容,对同类型但在本次工作过程中还没有涉及的知识及技能进行拓展练习。
6.项目评价。指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精讲内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1.实证性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以讲故事、看录像等形式,生动、具体、简要地介绍某一方面的实例,说明某一观点、原理和方法。主要形式有两种:演绎法,首先讲清基本原理,然后以实例加以说明;归纳法,先举出实例,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总结出基本原理。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2.分析性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向学生提供能运用某部分知识进行深入剖析的案例,让他们根据案例的提问和角色的扮演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层分析,通过讨论、争论,阐明各自的观点及理由。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构进行总结,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评述,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研究企业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模拟性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工作内容的要求,学生充当各种角色,根据所提供的背景资料,利用模拟教学软件和情景再现,进行模拟性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运用模拟实践教学法,由教师事先设计好模拟项目的背景资料,交给各小组分别进行准备,并参加模拟实践活动,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判小组进行评定。模拟实践教学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实验室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目的是通过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小组集体活动中锻炼领导能力、协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各方面专业知识进行决策分析,巩固所学理论,激发学习兴趣。
4.调研性案例教学法。为配合某部分理论知识的运用,要求学生通过有目的的实地调查,取得所需要的资料,并整理成案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找出实践中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根据讨论所得出的结论,写出调查报告,供有关部门参考。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及观察、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5.作业、考试改革。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强调师生的互动,采用理论与课内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考核方法采用学生考核量表,分阶段、按模块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考核,给出综合能力评定成绩。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在每个环节都能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合格率。如“汽车及配件营销”课程分为五个模块考核,各模块内容及权数,见表2。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
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现代技术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模拟教学软件仿真教学,对现实4S店营销环境进行全面仿真,创建与现实市场类似的环境,将学生置于一个竞争的环境之中进行营销运作,解决了情景化和交互性学习问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挑战意识、协作意识和成就意识。
课程设计的创新要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物理 优化整合 策略探讨
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信息技术的影子。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积极大胆的把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这种形式下,初中物理和信息技术的优化整合,已经成为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确能提升教学质量,但是由于一些老师急于求成或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特性,导致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初中物理和信息技术优化整合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观念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将他们认可的知识或理论一脑门的的灌输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用考虑学生的感受,也不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更加深刻的物理内涵,甚至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还会遭到教师的训斥。在信息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以及新课改的要求下,一些物理老师并未充分理解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他们只是在其物理课堂教学上运用了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来应付检查。在他们内心深处并未认可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提升的作用,他们依然想当然的认为自己讲的好就行了,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即便教育部门或者学校要求其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他们也只不过是把填鸭式教育的手段换了一种而已,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
2.过度迷信信息技术的作用,主客移位
随着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V泛运用,有的老师过于相信信息技术的作用。他们将原来的备课时间都用于多媒体课件的设置和制作上,盲目片面的想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形象与生动,在所有的课件上都设置无关紧要的动画或者音乐。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他们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向学生演示多媒体课件,这样就减少了讲解分析的时间,导致学生对教材的使用率大幅度下降,最终把物理课堂变成了美术或音乐欣赏课,主客移位,本末倒置。类似这种情况,乍一看是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完美整合,但实际情况却仍然是对信息技术应用理解不够深入。
3.老师本身讲解和引导职能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在,大部分老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只是为了变化了老师“教学”的方式,将多媒体当成了一种教具或解释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了解语言无法表达的一些知识。但是,也有一部分老师太过于注重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减弱了老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引导职能。缺乏老师引导就相当于学生在自学,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思维活跃而且不固定,这就使他们学习的思维方式和作为成年人的老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有的老师为了按照自己预设的多媒体讲解思路进行讲解就必然会极大地限制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优化整合的策略探讨
1.学校和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整合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以书为主,以书为准,老师与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来源于教材,所以老师无法将其他新的知识填入其中,学生也就不能学到想要学的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浪潮下,要实现初中物理和信息技术的高度整合,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现存的教学观念。只有转变了教学观念,信息技术才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整合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扩展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成果。
2.确立健康的态度,科学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在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我们不能想当然的忽视信息技术的作用,将其置于可有可无的辅助位置;但是也切忌不要盲目夸大其作用,让其凌驾于教材之上处于主导地位。初中物理是很多学科的基础,涉及的内容丰富,覆盖层面广阔,这使得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上的应用有着很大的拓展空间。老师在初中物理和信息技术整合中,不能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而应该深刻的了解初中物理和信息技术两门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通过对多媒体等信息设备的应用把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引入到物理知识领域中,突破学科壁垒,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中,如何实现初中物理和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已经被很多的国内外专家研究和探讨过,并且获得了相应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确的认识到,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非常深刻的认识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的作用,采取有效的策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军庭.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14.
[2] 柴忠华. 中学物理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