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简介:孟万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心理健康,不同的心理健康观决定着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高度对心理健康赋予了新的内涵,做了新的诠释。
一、传统心理健康观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精神医学者孟尼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学家英格里斯给心理健康下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做恰当的满足;(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对心理健康的相关界定还有许多,但综合各家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一般有三种不同层次的标准:一是较为客观的心理健康的底线标准,即心理健康就是心理的非病状态。如果按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不能确认某人有心理疾病或症状,那他心理就是健康的。二是认为心理健康就是良好的适应状态,即一个人能适应自身及环境的种种变化,他心理就是健康的。三是要求较高的标准,这一标准要求心理健康的人符合更理想的状态,比如负责任的、成熟的、勤奋的、能够爱和被爱的、独立的、智能良好的、快乐的、有成就感的等,指向高效学习、工作、生活和幸福指数的最佳心理状态。这些界定尽管从某一层面解释了心理健康的内涵,但都没有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深刻认识心理健康的本质及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健康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心理健康是指心理机能正常,富有活力,能为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心理环境和积极心理力量;心理健康不是指没有心理偏差,而是指能够通过积极的心理力量有效控制和化解各种心理偏差,实现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心理平衡,并且这种平衡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发展的,与内外环境相互联系的。
心理平衡是心理两极性矛盾运动的结果,表现为内心世界的和谐,通过内心世界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实现。内心世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获得、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动力。心理偏差甚至心理疾病本身只是心理不健康的指征,而有效面对、调控心理偏差并使整体心理朝向个体成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提升,进而实现对立统一的心理过程及平衡和谐的心理状态,才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在内心世界的诸多矛盾中,对心理健康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其中,社会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主导着心理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个性化主要是自我取向,极端个性化容易滋生心理问题、心理偏差甚至心理疾病;社会化主要是集体取向,极端社会化容易丧失自我。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应该是社会化主导下的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即两者之间的平衡和谐。
心理平衡是在一定时空、一定情境下的平衡。一旦达到平衡,个体主观和客观世界将孕育新的斗争,斗争达到一定程度,将会打破旧的心理平衡,进而构建新的心理平衡。因此,心理健康的本质不仅是由不平衡迈向平衡,而且是由低层次平衡向高层次平衡不断转化。这种平衡的获得和进一步转化是在社会化导向下主动进行的。可见,完整的心理健康是个性化心理与社会化心理的矛盾统一体,双方的对立统一推进了潜能开发和心理发展。因此,心理健康的本质不仅可以概括为社会化主导下的心理平衡,而且这种平衡处在螺旋上升发展之中,每一次旧平衡的突破和新平衡的建立,都遵循事物的否定之否定发展规律,都是心理健康质的飞跃。
综上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的心理健康要义有三:第一,它是内心世界矛盾双方的斗争,其中个性化和社会化构成主要矛盾,社会化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二,这种矛盾运动促使矛盾双方在对立的过程中实现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统一,从而达到暂时的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心理平衡和谐状态;第三,这种心理平衡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旧的平衡不断打破,新的平衡不断建立,从而促进整体心理不断产生质的飞跃,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
心理健康观的思想基础
心理平衡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它最早体现在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中。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 所谓“时中”,朱熹注:“能随时以处中也。”“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则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中庸章句集注》)意思是说,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面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平衡。孔子身体力行,表现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的人格特征。同时,他还要求别人善于维护心理平衡,以实现“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的理想人格。在如何谋求心理平衡问题上,孔子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思想。这对纠正“嫉贤妒能”“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不健康心理偏差都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1 新兵心理活动的特点
1.1 思家情绪较重,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当代军营中独生子女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李典富等[3]在200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独生子新兵组的躯体化、焦虑、偏执和SCL-90总均分等高于非独生子新兵组,说明独生子新兵对环境改变和军事基础训练适应能力较低。这与大部分独生子女新兵在入伍前受父母呵护较多,自己独立承担较少有关,一旦离开父母,遇事时便茫然不知所措,选择用哭泣、沉默等方式来应对问题,对环境的适应较慢,在军事训练过程中更易出现躯体化、焦虑、偏执、抑郁等症状。
1.2 学历较以往提高,但易有怕苦怕累厌训思想。军事动作的训练往往是对基础动作进行反复强化,力求在反复中达到动作的娴熟和统一,当下入伍的不少新兵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认为基础军事动作的训练内容枯燥,模式单一,且逐渐加大的训练强度也易让新兵在心理上产生退缩,形成厌训思想。而对于每天打扫卫生、帮厨等活,很多新兵觉得脏、累、苦,在心理上也容易对部队生活产生抵触情绪。
1.3 人际沟通能力较弱,易产生自卑和孤独感。军营是个大家庭,参军入伍的新兵往往来自五湖四海,如何与领导及战友相处,是每一个新兵都要面临的必修课。一下子由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环境,在人际交往上难免会显得手足无措,产生思家情绪和孤独感。有的新兵因为个人形象、说话口音、卫生习惯等与众不同,常常会被其他战士孤立或拿来当作嘲笑的对象,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往往会产生自卑、愤怒的情绪。
2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举措
2.1 重视新兵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健康促进的环境支持系统。为新兵构建个人心理档案,重视新兵心理健康,防止带 “病”入伍。李浴峰等[4]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促进的环境支持系统建立可以有效帮助新兵解决基础训练期和第二适应期的适应问题;促使官兵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帮助新兵与干部班长之间建立信任,有效缓解新兵的心理压力;帮助新兵正确认识部队的严格管理和艰苦训练。
2.2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握恰当时机进行心理干预。根据刘弘等[5]调查研究显示,新兵心理干预后的SCL-90 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怖分值显著低于心理干预前,但人际关系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心理干预前;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均分、躯体化、人际关系和偏执因子分值与全军常模比较,差异显著。这就为我们有重点的开展心理干预提供了依据,对因子分值较高的同志进行关注,适时开展一对一的心理疏导或团体心理活动,帮助其及时化解心中的不良情绪。
2.3 扩大心理学知识普及面,让新兵学会自我调适。在军网上设立心理健康专栏,借助网络平台,用文字、漫画、视频等的形式传播心理学知识,也给不便前来咨询的战士构筑了另一种沟通渠道。定期派专人下基层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教,树立健康的心理行为模式,阐述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在卫生队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等对维护战士的心理健康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4 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更好的提高部队战斗力。基层多数官兵对心理学知识并不十分了解,往往分不清楚什么是思想问题,什么是心理问题,直到有问题的战士出现割腕、跳楼等自杀倾向时,大家才意识到可能是心理问题引起的,但为时已晚矣。如果一个政治思想工作者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能区分人的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那么政治思想工作就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好地预防犯罪、减少肇事肇祸等问题。 [6]
3 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缺乏专一性。由于现有部队编制并不十分健全,大多数单位的心理医生均为其他编制的军医兼任,没有专职的心理医生,这对心理工作的推进不免产生一些影响。
3.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缺乏专业性。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由于部队人员的紧缺,大部分心理医生(咨询师)只是短暂的参加了几个月的院校培训,便开始接手心理工作,在知识的掌握方面不免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不能很好的胜任心理工作。
3.3 健康教育相关经费短缺。一些宣传展板、知识手册的制作,音像作品及相关书籍的购买等由于缺乏相应经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使得现行的健康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大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 结论
军人的心理素质是构成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维护部队内部安定团结,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力普及心理学知识,加强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对摸清新兵心理状况以及新兵进行自我心理调适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中仍存有制约因素,使教育效果打了折扣。
参考文献
[1] 董效信,单守勤,徐军明,侯方高,刘晓春.疗养院开展特勤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53
[2] 张丽萱,艾旭,陈春杰,等.某部新兵心理卫生状况调查与分析[J].预防医学杂志,2003,21(5):355~356
[3] 李典富,郭占胜,张莎莎.独生子与非独生子新兵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6,20(4):56~57
[4] 李浴峰,陈峰,曹春霞.某部新兵心理健康促进效果评价[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6,15(6):521~524
关键词:心理辅导;健康教育;病因
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也已纳入意识日程,以其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何处入手呢?我们首先应究其“病因”。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多处于中心的地位,父母及亲人对他们溺爱有加而缺乏应有的教育,他们望子成龙心切的高要求,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分数,让孩子做许多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对于心理素质则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很多家长对孩子身心发展中的问题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因而不能对孩子有效地指导,这样,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一些独生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着一些孤独、自私、软弱、情绪不稳等多种性格缺陷。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造成对其一生都不利的行为。
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一个“特殊学生”才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我们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他们思想上遇到的困难,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化。在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方面,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论断对我们教师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特殊学生”不一定就是坏学生。但长期以来,我们可能习惯给一些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戴一些“笨蛋”“捣蛋鬼”等“帽子”,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自信、自立、自强,从而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分析现实,审定目标,就要认真分析主客观原因,以使他们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良好的学习措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一)学校注重专业课程、忽略心理教育课程
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都比较晚,致使一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够认识和了解,在他们的心中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强,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更高,因为觉得专业课程才是对他们最有用的东西,加之学校学习这门课时仅仅用分数来衡量课程的好与坏,而不注重学生的实际主体特点,也忽略了他们在年龄上的一些因素,这样的教学制度不仅不能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还反而刺激了一些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呈现出叛逆状态,最后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失去兴趣,也让师生的关系处于不和谐状态,最后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阻碍。
(二)课本内容缺乏“三性”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本都比较死板,没有灵活度,缺乏“三性”,所谓的三性指的是渗透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这三性在心理健康的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考核课程,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付诸实践,做到活学活用,让学生将心理健康教学与其它课程的内容综合起来学习,这让一些学生又产生了另一种错觉,觉得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让他们会有一种增加了压力的思想,由此对心理健康教学这门课程越来越反感,这种缺乏渗透性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使很多学生丧失了信心和动力。另外加之现在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规范统一的课本,都是一些待用课本材料,所以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根本就没有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换一种角度的证实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开展失败。
(三)单调的授课模式
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模式还遵循的是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在这期间,学校依然只是重视课本的知识,而不注重教学的实效性。让一些学生在其它专业课程的压力下更增加了一些负担,从而让学生更加厌倦心理课,这就与起初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逆向而行了。由此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开展具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推进心理健康教学的开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以及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结合中学学生的年龄与心理,帮助他们客服在这一阶段的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错位,防止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现在的刑事案件都是由青少年犯罪的偏多,都是由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没有做好教育和宣传,中学学生处在青春期,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压力也较大,情绪激动,容易走向犯罪的边缘,但是现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不大,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意识薄弱,教学形式的单调,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的内容发挥到实处,都比较倾向形式化,在学校里面,教师要从学生的各方面实际出发,找到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进行教学,以达到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成长,为国家的素质教育事业做贡献。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学校教育都比较注重素质教育,而心理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在21世纪,学生要从全方位出发,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此期间,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对学生开通各种途径,让他们有什么心理上的障碍都可以立即得到解决,让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制止学生犯罪。中学生正处在思想意识的关键时期,就更需要一个思想健康的心理,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学会与他人相处,为人处事等,因为中学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薄弱,他们经不起打击,客服困难的能力比较弱,遇到问题容易产生激动情绪反而不能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在现在是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必要措施,让学生能够展示自我,学会为人做事。
三、针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措施
1、教学内容要达到科学与规范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学,要求做到科学化与规范化,科学化是指授课要讲究科学性,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和措施,改变从正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要间接或委婉的指正学生的错误,另外一方面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统计与心理老师的档案管理等都要采取规范和统一的范畴。
2、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的老师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任课老师通常是教其它课程的,因为心理学得不到重视,所以学校会任派一个老师来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让一个教师担任多门课程,但是这些老师都不是专业教心理学的,也没有通过心理学的培训,所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了多大作用,反而有可能起反面作用。
3、要将系统化与整体化结合起来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以及老师的事情,而且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要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系统的结合起来。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多开展一些心理咨询中心,让有烦恼的学生都能打开自己的心扉。要将专业知识与心理健康整体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国家素质化教育的推动力和源泉。
现在一些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一种手段,一切围绕提高学习成绩,偏重于学习心理教育。比如,进行智商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试前的心理调适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应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抗挫折耐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还有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误认为是心理治疗,将学生视为有心理疾病的患者,用测量病人的量表来测量学生,用医生记录病史的办法建立心理治疗档案,有的辅导教师甚至穿上白大褂,给学生造成心理紧张和压抑。更为严重的是,有的竟然给学生用药物治疗。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问题,是伴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交际范围扩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适应,而并非是心理疾病。所以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消极的它不是目的,而预防和发展才是目的。学校要科学地使用量表、解释量表,心理辅导不只是防治学生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而是要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个性、性格的完善发展,心理潜能的最大开发。预防胜于治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坚持以下六项原则:一是发展性原则,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而不仅仅限于心理健康的一般要求;二是坚持主体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是相容性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场”,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四是活动性原则,要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五是成功性原则,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六是协同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要懂得心理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协同发展。
二、统筹规划,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学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建章建制,做好组织、计划和措施的落实工作,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明确此项工作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学科教学和家庭教育中,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设立热线电话和知心信箱,建立心理辅导室,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努力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搭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积极开展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探索研究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发挥优势,形成合力稳步推进。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根本。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为此,要十分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培训要采取行政与科研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形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使教师能够率先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有效指导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还要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定时参加研讨会,不定期选派分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去外地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请大学和教科院心理学专家教授分别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等骨干教师作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不断更新全体教师的育人观念,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三、着眼研究,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创设活动课教育模式。各学校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以活动课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在实践中摸索并完善“活动式”、“诱导式”、“情境式”、“体验式”、“聊天式”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模式,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结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能力与水平。
2.创设以心育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模式。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之中。目前不少中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这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的课程。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心。开发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育网。“心育”网站共有:心海拾贝、心育课堂、心语亭、心育论坛、百宝箱和知心屋。“知心屋”里设有“学生在线”与“家长在线”两块,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热线进行心理咨询,寻求辅导和帮助,搭建的这座“心桥”,使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老师间心心相连。银川市不少学校开设热线电话、知心信箱、或网上“QQ聊天室”,直入学生心灵,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撞击,产生共鸣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心理困扰、常见的心理障碍、自卑倾向、学生孤独倾向、人际冲突等问题。学校根据不同学生选择,通过热线电话的开通、心理信箱的设立和“知心小屋”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沟通了感情、增强了自信,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有许多教心理健康的老师充分施展“真情倾诉”的技巧,提高了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这一切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氛围,搭建学生成功的桥梁
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就意味着信任和鼓励,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这样,教师才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