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国爱眼日,提高人们对保护眼睛的重视。职业小编分享全国爱眼日活动总结,提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全国爱眼日活动总结一
早上
二2中队的周xx 、方xx同学用稚嫩的声音为全校师生做了《预防近视,关注眼健康》的国旗下讲话,呼吁同学们:为了能继续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为了能拥有更明净的天空,每一位同学都要把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信念牢记心中,都要把爱护眼睛的要求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读写姿势要端正,背部要伸直,颈部保持直立,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手距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
下午,
我校特别邀请了xxxx医院的金xx主任医师为二年级师生做《小学生眼保健常识》的知识讲座。金主任图文并茂地为孩子们讲解了眼球的基本构造,发生近视的原因、近视的危害、怎样预防近视、如何科学用眼及眼部的运动等爱眼护眼的知识,分析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不良用眼习惯,让同学们深刻地了解近视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同时帮助同学们明确了科学正确的用眼要领。
金主任还要求同学们要做到:
1.定期到医院检查眼睛(半年一次);
2.保持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
3.每天坚持2小时的户外运动;
4.减少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建议看书写作业每次30-40分钟,看电视也不超过20分钟;
5.不偏食,营养要均衡;
6月5日下午,各班利用队会课时间师生一起学习《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班主任通过从眼睛的结构,近视的原因、危害,以及怎样预防近视等方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近视的严重性及产生的危害,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好眼睛,预防近视是非常重要的。为预防近视一定要做到:
“三个一” :眼离书本一尺,手距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
“三要”: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连续看书、写字30分钟~1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或者向远处眺望一会;要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不要”:不躺着看书,不在行进中看书,不在光线暗弱或过强的地方看书、写字;不要用淡色铅笔写字 。
“两加强”:加强体育锻炼,保证睡眠充足,减少视近的环境,多看远处,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尤其现在实施双休日,更可利用假日到郊外踏青;加强饮食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A、钙、锌的食物。
全国爱眼日活动总结二
20xx年6月6日是第24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为了普及眼疾病和康复知识,增进人们眼健康的保健意识,市医院利用电子屏进行宣传,并派疾控科工作人员及五官科医师于上午10:00,与市卫健局宣教股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华阴市华峰幼儿园,开展了全国爱眼日宣传活动。首先由卫健局工作人员为幼儿开展了一堂生动的眼健康知识培训,给孩子们讲解了近视的预防与保健知识,与孩子们进行用眼健康知识互动,并奖励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们一些小玩具;
接下来由我院五官科医师教授孩子们正确的眼保健操做法,对不正确操作的幼儿进行逐一纠正,并给孩子做了基本的辨色分析;最后将关于“爱眼日”宣传手册交给教师,由教师放学时统一发放给幼儿家长。参与活动的教职工学生共50余人,纷纷对此次活动表示好评,本次培训圆满结束!
这天,爸爸对我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蒙眼找爸爸。”游戏开始了,我的眼睛被蒙上了黑布条,眼前一片漆黑。
我心想:客厅又不大,我一定找得到你。“爸爸,我知道你在哪儿!”我从沙发上站起来,试探着向爸爸走去。“爸爸,我会抓住你的!”奇怪,老爸怎么不吱声?我急于抓住爸爸,越走越糊涂,搞不清东南西北了,手脚有些不听使唤,“咚”一声,我的头碰在了墙上,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我想放弃了,妈妈也心疼地说:“算了吧,别玩了!”可爸爸坚决反对:“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可以言而无信,说到就要做到。”妈妈沉默了。“谁说我做不到!”我逞强地说。
我慢慢地前行,就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耳朵里没有了父母亲切的呼唤,我陷入了无助与恐惧。我心想:“如果我真的失去了双眼会怎么样……”我被这个念头吓住了。
瞬间,我认识到了眼睛的重要性,产生了对光明的渴望,更发现了我对五彩世界深深的热爱,“我明白了,爸爸!”我扯下布条。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实践体验感悟发展
品德课是陶冶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阵地,因此,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感知认识事物,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与他人交流感受,想法和活动收获,不断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细心去体验,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美好艰辛,分享奋斗的成功乐趣……从而真正丰富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边的敏锐、机警、活跃。
1走近生活,感悟人生点滴
“活动――探究――体验”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课标》里就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 ‘纯道德生活’ 。”因此,在活动中,我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感受、探究、领悟,让他们通过自己来增加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学习《可爱的动物》的时候,我通过孩子自己搜集的一些与动物有关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存价值,知道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大自然的必然生存法则,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从中明确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又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天气》一课中,我布置孩子在课前,通过自己的观察或者收看天气预报等方式来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以及自己如何应对天气变化采取的措施,然后通过教师创设的展示表格,讲述体验以及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孩子根据自己记录的天气预报得出结论,知道该如何照顾自己,看天气穿衣服,小心着凉。这样一来,通过让孩子贴近生活,所得自现,既避免了教师枯燥单调地说教,又给予了学生自我观察调查的机会,得到的教训又令学生记忆深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体验生活,激发丰富情感
蒙台梭利说过:“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在教育教学中,要让孩子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在学习《黑眼睛 亮晶晶》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自己体验眼睛的重要性,我设计了蒙上纱巾让孩子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一环节,立足于学生独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现身说法,去挖掘生活经验中所隐含的生活价值和品德价值。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说说哪些行为对保护眼睛不好,哪些行为对眼睛有危害,怎样做才能保护好眼睛,进一步发现自己和他人平时用眼方面的一些不良习惯,体验眼睛近视造成的不便,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
3学会生活,在生活中求发展
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践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基础,品德与生活教学就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而应该更进一步落脚在道德认识的外化上,外化为道德品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捕捉有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
一、依学定材,整合变通
教材是授课的蓝本,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发挥教学的艺术性,就必须灵活变通,对教材进行必要优化与整合,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北师大版第6单元“眼睛”这一主题,在领悟课标精神,充分解读文本时,我发现第3篇课文《永生的眼睛》,多个版本均有收录,这说明教材编者认为这篇文章很重要。确实,器官捐献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社会生活中很自然、很普通的事了,可在我国,却面临举步维艰的状况。依据自己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对器官捐献的事情可以说是少有见闻,更不用说有任何见解。即使人们对捐献事宜认识有所转变,但文本仍有不可替代的人性光辉方面的价值。我认为编者最主要的目的是借这一例子,让学生感受捐献器官的意义所在,感受琳达的骄傲,本课教学也注重这一人文性的张扬。
为此,我从整体出发,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完第二篇课文后,将“畅所欲言”部分“人们常用‘要像爱护眼睛一样……’表示珍惜。说说你是怎么样爱护眼睛的。”及“初显身手”让学生感受眼睛的重要性后,再让学生学习《永生的眼睛》一文,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中琳达一家令人敬佩骄傲所在,从而激发学生懂得关爱他人,珍惜眼睛,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实践证明,这一重组设计,先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盲人生活的艰辛与痛苦及怎样卫生用眼,再进行保护眼睛资料搜集。在整理交流中,既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使学生深刻感受眼睛的重要性,从而为《永生的眼睛》学习做好铺垫。
二、移花接木,丰富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落实课标要求,教师要重视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语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对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应设法以课内容为契机,逐步向课外延伸、拓展,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8单元《丑小鸭》后,我便向学生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集》,让他们利用午后和其他课余时间阅读,并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童话向同学推荐,在家里练习讲述给父母听,每月我又特意挑一节课在班级内开展“我喜欢的故事”比赛。此项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大家都准备,使得每次活动都能顺利圆满完成。
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智谋”时,我相机向学生推荐《三十六计》,总之,只要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同一内容或同一作者作品,我就尽量推荐给学生,层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长期不懈地坚持,常常根据课堂上的内容,向学生不断选择性地推荐一些与之相关的书籍,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养成了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从而不断拓宽了知识面,课外知识越来越丰富。有家长还向我反映:孩子自我接手以来,就喜欢上了看课外书,有时看得废寝忘食。
三、善抓空白,妙“补”生花
“空白”原是美术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作品形神兼备,虚实相映,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空间。教材中,许多课文也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教学实践证明,老师善于挖掘,巧用空白引导学生填补,能使学生在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
教学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时,我发现课文第2、3自然段的结尾处都是省略号。于是,教学时,我紧扣这两个点作“补白”训练。我是这样引导的:“这位小姑娘这么爱学习,联系你们的生活实际,你们觉得她还生怕漏掉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在第3自然段,课前据我了解,班级学生现在生活条件大多较优越,很多是独生子女,对贫困山区孩子怎么会渴求学习而感到不解(课伊始,有学生也扣题提出这个问题)。于是我相机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呈现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的图片,“此时无声胜有声”,面对鲜活的画面及老师动情的解说,孩子们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本所描绘的情境。此时我又相机引导学生:“现在你们能用‘虽然(),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来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有的说,虽然有时候得冒雨手拉手趟过水库,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有的说,虽然只能石头当桌,席地而坐,可是就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会担心会失去……答案可谓精彩纷呈。
四、有效拓展,课尽意浓
《课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能力,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落实课标要求,教师就必须学好教材,并超越教材,并能巧妙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搭建更为广阔的天地。
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7单元“特产”时,旨在通过一系列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的丰富特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感。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和学生一起动手搜集资料,并设计成集图、文信息一体的,以中国地图为主体,将有关特产资源链接到各省、各市、各县,通过超级链接,制成幻灯片,使信息呈现多样化,使网络资源真正体现多媒体化,从而为学生创造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开放学习环境。课堂上,我则当“导演”,而学生当“小导游”介绍特产,我只作适时补充和解说,从而使学生思维火花不断绽放,在不知不觉中认识我国特产。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品德课堂;学科特点;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从课程目标看,具有人文性和方向性。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纯学科的逻辑,这就决定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它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品德学科的特点:活动性,德育性,实践性,生活性
1.教学过程以活动为主线(活动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过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会生活的道理。
2.教学目标以育人为主旨(德育性)。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加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题,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品德与生活》的“内容标准”要求:“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这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目的就是使儿童学会关心、学会爱、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
3.教学方式更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实践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行为训练,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我们知道,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过程。其中,“知”是基础,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前提;“行”是关键,是衡量学生思想品德好坏的标准;“情”和“意”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因素。道德行为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形成道德习惯。
4.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生活性)。
这个特点是由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决定的。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课堂所呈现的学习内容,不应局限于教科书中的教材,还应引导儿童回到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去,去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充实学习内容。课堂所呈现的活动方式,应是老师根据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设计活动。
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教育理论的研究、教师教学的实践都告诉我们,现存的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每一种都有其优点和不足,采用哪一种教学策略,完全取决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选择。
1.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性学习主要指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生活》总目标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强调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亲历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从教材来说,教材本身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天地。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冬爷爷在哪里”一课中的“冬日疑案”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乐乐猴惊叹地说:“呀,雪人不见了!”康康熊疑惑地说:“青蛙和蛇也失踪了。”;黑猫警长说:“小朋友,你们能帮我一起来破案吗?”课文为学生呈现了探究的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体验式的教学策略。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品德体验课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只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品德课运用体验式的教学策略,是实现品德回归生活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