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逻辑思维的定义

逻辑思维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逻辑思维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逻辑思维的定义

逻辑思维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

一、逻辑思维能力简述

互动百科()的定义: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定、推理的能力。百度百科()在互动百科定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本文所指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趋向于互动百科的定义,是一种综合性的逻辑思维能力。无论作出什么样的定义,至少可以肯定,逻辑思维能力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在个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探究新领域所必不可少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涉及到技巧问题,不能完全反映事物之间的规律,因而不能解决所有疑难问题,但一个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几乎很难拥有科学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逻辑思维能力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言文字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产生之后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一门传授语言文字运用、传播语言文化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的实践活动。根据新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以提高思想文化素养并促进自身思想的成长。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但要强调其教会学生初步运用我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目的,还要通过语文教学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要实现这个教育目的,离不开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师搞好语文教学、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搞好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而,二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语文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根据逻辑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在语文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观察能力

(1)定义。百度百科认为,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1。互动百科:是构成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它不只是单纯知觉问题,而是包含着理解、思考,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人的多种感知觉的综合2。对于这两种定义,百度百科的定义较为通俗,而互动百科的定义较为规范和概括。可见,对于观察力,主要强调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眼睛对事物进行信息收集,然后运用大脑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合目的性的加工处理的一种认知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是人认识世界并进而改造世界的重要基础,也是搞好学习生活及各种活动的重要前提。观察能力的培养方法很多,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识习惯来看,应该遵循以下的一些顺序:由表及里、由上到下、由左到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到大、由点到线到面等。另外,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重点的、能反映被观察对象本质性的东西。同时,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习惯,因为很多细小的区别就存在于细节当中,特别是一些关键的细节,决定着被观察对象质的区别,应当引起重视。比如文学作品中一些人物在长相、服饰、性格、习惯、语言、动作、仪表仪态等方面的细小差别,都会影响到人物的个性形象。在语法教学中,一些看似相似的修辞手法,实则存在着细小的差别。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同样的观察对象,不同的观察主体从相同或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所得出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提高其观察事物的能力。

2、比较能力

(1)定义。比较能力是指能通过运用人的各种器官对被感知的事物进行认识、比较鉴别和判断的一种能力。比较能力的形成,建立在人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收集外在信息的基础上,然后运用大脑的分析鉴别系统进行区分进而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最后以备指导下一步活动。

(2)比较能力的培养。没有比较就很难发现纷繁复杂的事物之间存在的不同,也就很难发现矛盾的特殊性和事物的个性特点,也就谈不上搞好复杂的工作,可见,比较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在阅读文章、观察事物、知识归类等活动中进行锻炼。比如比较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不同属性、比较两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个性、比较两种修辞手法的不同、比较两种文体的异同等,通过这些形式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比较和鉴别事物的能力,从而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家庭、认识学校和认识社会。

(3)分析与综合能力

(1)定义。互动百科认为,分析能力是指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单独进行剖析、分辨、观察和研究的一种能力3。由于每个事物都具有其内部结构,对于一些庞大和复杂的事物,要将其认识清楚,需要从局部着手,将整体分成部分并对其进行观察和思考。分析不仅仅是为了解剖,更是为了进一步进行综合,形成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因而需要运用综合思维能力。所谓综合能力,也即是指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事物的部分信息进行整合以获得事物整体性全局性认识的一种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往往是联合使用,其中,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结果和目的。

逻辑思维的定义范文第2篇

随着新教改一轮又一轮的来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

新,教材的改编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就现在所用的人教版物理教材而言,我想它也是对物理课堂教学提出的一次重大的革命。下面笔者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1的第一章:静电场的教学从两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物理

学科的逻辑思维。

一、从定律的得出与类比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案例:库仑定律的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牛顿成功地描述了物体的机械运动之后,18世纪的物理学家们很自然地把带电物体相互作用中的表现,与力学中的作用力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们以“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展开讨论,进而得出库仑定律。在学生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并通过探究实验延时对此问题进行定量的讨论的思路就显得更加的自然、流畅。我们知道尽管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与库仑定律的得出不完全相同,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二、从概念的引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本章的教学中,为了认识并研究静电场,我们需要引入描述静电场性质的概念和物理量有:静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匀强电场、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电势差和电容等等。而概念和物理量的引入是必须的。因为我们为了描述我们想要认识的东西(这里指静电场以及相关的性质)就必须对相关的东西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所以在研究并认识的过程当中对某一个量的定义尤为重要。其实定义是反映我们认识世界上的某种物质和现象的一种更加规范和深刻的体现。

从这些物理量的引入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场强和电势分别反映的是电场具有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的物理量,它们跟试探电荷的正负及带电量的多少无关,但是可以通过试探电荷加以研究并认清它们。

同样一个电容器的电容概念的引入也是如此。实验表明,一个电容器的带电量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成正比,比值Q/u是一个常量。但不同的电容器,这个比值一般是不同的,可见,这个比值表征了电容器储存电荷的特征,所以就定义了电容的概念。并且强调一个电容器电容的大小只由电容器本身的性质决定,与两极板的带电量多少和电压的大小无关,它反映的是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

除此之外,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用比值定义法的物理量,还

有速度、加速度、功率、磁感应强度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提取出定义某一个物理量的必要性,引入这三个物理量就更容易为学生接受、理解。对此认识更加深刻,学生在运用它们解决问题时会更加的自如。如不加以突显,仍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且绝大部分学生的认识会是模糊的,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显得手足无措。故在此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能一步步地加以引导,设置情境,以致最终达到有引入并定义物理量的必要时再定义的时候,不但过程自然流畅,更加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的是用比值定义法定义一个物理量的思维过程。它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乃至研究奠定了基础。

逻辑思维的定义范文第3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任何教学改革都是搞不好的. 于是在学习正课之前,最好首先上两节预备课,主要谈几何的作用,从古希腊的测地术到今日的高楼大厦,从工农业生产到日常生活,到处都可以看到几何的踪影,到处都可以看到数学家的功绩,几何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更是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新起点,可以介绍几何的发展史,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动思维,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分三个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直线、射线、线段、角几部分的教学来培养. 要求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直观图形能有根据地作出判断,如“对顶角是相等的角”、“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等等. 这个阶段,应该看到学生从“数”的学习转入到对“形”的研究,这是很大的变化,而对形的学习开始又接触较多的概念,所以让学生理解过多的概念是一个难点,学生难以适应,不少小学时的优等生适应不了这一转变,以致学习掉队. 解决的办法主要是注意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从感性认识出发,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再提高到理性认识,从特殊的具体的直观图形抽象出一般的本质属性. 并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清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论证的能力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定义、定理、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几部分的教学来培养,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辨别条件和结论,掌握证明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做法是:(1)分步写好证明过程,让学生在括号内注明每一步的理由;“加注理由”的练习题,主要在第二章,这无疑把学生引入逻辑推理的王国,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它的作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每个例题,认真完成教材中每一个练习,并强调推理论证中的每一步都要有根据,每一对“”,“”都言必有据,都是有定义、定理、公理做保证的. (2)让学生论证一些写好了已知、求证并附有图形的证明题,先是一两步推理,然后逐渐增加推理的步数,主要是模仿证明. (3)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并自己画出图形来证明,每一步都得注明理由. 另一方面通过例题、练习向学生总结出推理的规律.

3. 培养学生对较复杂证明题的分析能力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全等三角形以后的教学来培养. 要求学生对题中的每个条件,包括求证的内容,要一个一个地思考,按照定义、公理或定理把已知条件一步步推理,得出新的条件,延伸出尽可能多的条件,避免忽视有些较难找的条件,同时不要忽视题中的隐含条件,比如图形中的“对顶角”,“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外角”等.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初二仅仅是一个开始,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学会推理论证的方法.

三、狠抓几何语言训练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数学要通过一些符号和字母来表达,它抽象精确、简便,这是数学语言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要跨入几何的大门,首先就要过好“语言关”,为此,我作了如下训练:(1)要求学生理解和熟记几何常用语. 几何教材开始就明确地给了一些常用语,如“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A”、“直线AB经过点C”,经过即通过,对某些字“咬文嚼字”,加强学生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熟记“几何常用语”,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和学说,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由基本语句画出图形. 给出基本语句,要求学生画出图形,把语句和图形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熟记语句,如延长线段AB到D使BD = AB,在线段AB的反向延长线上取一点C,使AC = AD,等等. (3)将定义、定理等翻译成符号语言,并画出图形,符号语言能将文字语言与图形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也为文字证明打下基础,如点M是线段AB的中点,翻译成符号语言:AM = BM或BM = AB或AB = 2AM = 2BM等. (4)编写范句,形成规范的书写:如延长___到点___,使___=___.

逻辑思维的定义范文第4篇

一、细化概念教学,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运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有目的、深入细致地观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概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创设情境,引入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并为得到某一概念而积极思维。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讲清概念的基本含义,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必须通过思维才能实现,学生的思维只有接受老师的指导,才能按正确的思路进行思维,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跟上老师讲课时的思路。因此,在概念教学时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然后使学生按照你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概念的讲授过程中,要使学生弄清楚一个基本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运用正确的分类规则使学生掌握一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对于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要使学生掌握“种概念”和“属概念”之间关系和定义概念中的具体内容,这样在根据这一概念进行推理中,就会不仅考虑它本身的特点,而且还会考虑到这种概念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它也具有,由此,教师在推理过程中应注意加以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会得到更开阔的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长方体这一概念的教学时,出示教具,让学生观察这个几何体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它的特点一共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矩形,它是一个四棱柱,它是一个直四棱柱等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它是一个底面是矩形的直四棱柱这个结果,然后定义出凡是底面是矩形的直四棱柱叫做长方体。然后让学生举几个长方体的例子,这样就使学生基本上掌握了长方体的概念。另外,在长方体的教学时,还要指明它是棱柱的一种,所以它具有棱柱的特点,这样可以把棱柱的特点过渡到长方体上,从而使学生在掌握长方体概念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夯实基础知识,有效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思维的发展具有某些规律性,它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培养、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仔细分析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来拓展思路,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有的是一个条件可以得出多种结论,也有时一个条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达到某一固定的结论,因此,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及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节课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和结构各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绝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激励学生思考,有效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中极为重要的是所谓思维的志向水平,即思维的兴趣、动机、意向。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动机,使学生获得思维成就带来的欢乐。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教学时,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学生们想一想,最简单的多边形是几边形,学生自然会想到三角形,那么,能不能多边形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问题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构想”,通过构想,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或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思维的条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往往为学生作了详尽的考虑和安排,如哪些概念易混淆,哪些公式在运用中可能出现问题,在问题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全盘托出,包办代替,势必剥夺了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只能事倍功半。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思维错误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师怕学生犯这样的思维错误,或是学生思维方法不符合自己原来设定的方向,就立即加以“引导”,这样做只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出一定的时间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多给学生创设思维的条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找出正确的方法,这比教师直接或提前告诉他们将更为有效。同时这样做也使学生懂得,任何一件事情成功的背后都包含着探索思考的艰辛,从而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

四、强化解题训练,有效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数学教学是离不开数学题的,而数学题是无尽无休的,每道题都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每解一道题都要求进行分析题中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确定解题方法,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途径。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从简单类型出发,让学生逐步理解解题方法形成思维定势,待学生完全掌握这一道题以至这类题的解法后,再增加题的难度,这样经过反复训练、深化,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重视复习课,有效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的定义范文第5篇

一、排除数学语言障碍,为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数学基础知识是思考的依据,不熟悉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形成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将是一句空话。而数学语言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初中数学中出现了很多小学里没出现过的数学语言,再加上初中数学概念比小学严谨、抽象,不少初中生难以适应这个阶段的学习,一些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数学语言,只会机械地背诵,导致学习基础知识时碰到困难,解题时推理无据,不严谨。

初中生数学语言学习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数学语言理解障碍,数学语言转化障碍,数学语言表达障碍。数学语言理解障碍是指初中生不能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比如“对边”,“互为相反数”,“任意非零整数”,“直线AB经过一点C”,“有且只有”等。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的感性材料,这决定了他们学习数学语言时,只能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循环渐进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用具体的模型,学生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比如:讲解“平行线”概念时,教师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例子:铁路上两条铁轨是笔直延伸,都在同一平面内,而且处处隔得一样远,所以永不相交;教室里窗的左右边框也有同样的特点。又比如,讲解“两点之间确定一条直线”这一命题时,教师可以把一个图钉固定在黑板上,在图钉上系上一条细线,将细线拉紧,绕图钉左右上下旋转,这时再用另一个图钉把这条细线上某点固定住,则细线就不能动了。先通过具体例于对数学语言描述的对象进行感知,学生会理解更透彻、牢固。此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定义,命题等中数学语言的含义,对某些语言要“咬文嚼字”。数学语言转换障碍是指学生对于不同表达形式表征同一数学语言时,或者在同一种表达形式的数学语言的内部进行转换时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符号语言、图像语言和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产生障碍。比如:对三角形高的定义中的文字语言“顶点到……垂线段……”,不能转换为图像语言,导致了记住概念后却依旧不会作出三角形的高;不[第一 lunwen。1KEJIAN。com]能将“不小于”转化为“大于或等于”等。为克服学生这一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多练习、多动手,比如要求学生能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将数学语言和图形结合起来;能将定义、定理、命题等翻译成符号语言;能将实际问题中的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等。数学语言表达障碍主要表现为学生不能正确或全面地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可分为口头表达障碍和书面表达障碍。针对口头表达障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回答问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多鼓励、表扬。针对书面表达障碍,教师可通过具体例题的解答书写过程演示,让学生体会如何将心中所想转换为清楚的数学语言;教师也可以给出解答同一道数学题的几种不同书面表达,让学生比较哪种表达更清楚,哪种表达有误,不全面,有歧义。

二、排除“推理不严”,做到推理有据

小学阶段的数学结论主要靠观察,经验获得,再加上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对直观图形依赖性太强,导致了初中生往往凭观察和经验创造出一些“想当然”的结论。比如,在解有关三角形的题目时,如果题目中的三角形看起来两腰相等,学生会凭观察直接把题中的三角形当成等腰三角形,并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进行求解。同时,初中生往往认识不到证明的必要性,他们困惑:为什么还要证明能直接观察出的结论?

考虑到初中生的认识发展规律,要消除这种思维习惯,教师只能逐步培养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跟学生强调证明的重要性。比如,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折纸,拼角,度量等方式提出猜想后,可以先用几何画板验证猜想,同时展示出不同形状、大小的三角形内角和,直观形象地体现出三角形数目之多。这时再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显然三角形是罗列不完的,那么,我们能只对一个给定的三角形动手探究就得到普遍结论吗?但即使我们对每个三角形都进行验证,我们能否全部验证完呢?此时,学生就会意识到凭实际操作是行不通的,迫切想知道解决的办法,教师再引入“数学证明”的定义,方法,作用。然后,再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示范,学生就会初步认识到证明的意义。其次,通过例题示范,让学生了解推理证明的方法、要求,做到推理有据。对例题的选择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提高的原则,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判定时,在遵循教材学习顺序的基础上,先只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条件,证明某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可要求学生在证明某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再证明另一个四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先只要求不必添加辅助线的,再要求需要作辅助线才能求解的题目。这种由简到繁、逐步过渡的方法能让学生便于接受。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画图要有依据,不能把任意三角形画成等腰三角形,把矩形画成正方形。此外,在讲解题目时,教师要深入分析每一步证明的已知是什么,结论是什么,用了什么定理、公理。细致剖析证明过程,让学生明确逻辑推理的步骤,减少对图形的依赖,能避免学生思维混乱,形成清晰的思维层次,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排除“思维不缜密”,周密思考问题

由于小学的数学学习缺乏思维缜密的训练,到了初中后,学生考虑问题不全面,逻辑思维不缜密。比如:初中生习惯在非负数[第一 lunwen。1KEJIAN。com]范围内讨论问题,容易忽视字母取负数的情况。这是由于初中数学中引入了字母,用抽象的字母代替具体的数值。而小学生接触到的数都是取定的自然数,受此影响。又比如:在解答“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35°,则其余各角的度数为多少?”这道题时,学生会出现这样的误解:把题意中的内角只当做顶角(或底角),导致出现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