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范文第1篇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论文,在反思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明确阐述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1],标志着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生态经济协调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无时无刻不在与生态系统发生关系,且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始终建立在生态系统基础上,并与生态系统构成了耦合关系复杂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在该系统中,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资源环境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环境供给的局限性构成了连续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矛盾,该论断同样适用于海洋生态经济这一特殊复合系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不断加深,人类社会开始了以捕鱼、海运、盐业等为重点的初级海洋产业发展时代,国内外关于海洋生态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力、食物链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不断增多,海洋经济学研究也逐渐萌芽。20世纪90年代,海水养殖的普及、海洋油气资源的大面积开发以及海洋旅游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促使人类进入了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时代。然而,随着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的规模化推进,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状况却愈加恶劣,人为因素引起的海洋灾害不断增多,海洋资源枯竭、水域污染与生境破坏日益严重,海洋自然净化能力、平衡能力不断衰退。鉴于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生态保护矛盾的日趋尖锐,20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国内外对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不断增多。

纵观已有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国内外学者研究对象涉及到沿海国家、沿海城市、海岸带、海岛、滨海、近海、海洋、渔场等众多地理空间区域,研究视角大多从海洋(包括沿海、海岸带、海岛等研究对象)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出发,基于海洋经济需求与海洋生态供给这一根本矛盾,形成了多种海洋生态与经济发展关系模型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并在海洋生态经济综合协调管理措施上不断创新突破,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为海洋实际开发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支持。总结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外关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主体研究逻辑思路为:以海洋的生态经济价值贡献为起点,剖析当前海洋生态经济矛盾和危机,评估海洋生态安全及产生问题根源,构建海洋生态经济关系模型,进行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海洋生态经济问题协调、治理或综合管理的办法与措施。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涵盖:系统分析方法、生态经济学方法、地理学方法、数学模型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管理学方法等。由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起步较晚,各方面研究目前仍处于交叉进行阶段,不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按现有研究逻辑和内容划分,本文将该领域的国内外论文研究成果分以下五个方面综述。

1海洋生态经济价值和贡献研究

海洋生态经济价值与贡献研究是海洋生态学、海洋经济学以及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乃至人类开发海洋的基础,国外学者关于海洋生态经济价值和贡献的研究已积淀了较为深厚的理论成果,并初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如Costanza等[2]在构建海洋生态经济价值类别体系的基础上,详细剖析并评估了全球海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得出全球海洋生态经济价值为461220亿美元/a;Martinez等[3]研究了沿海区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重要性,提出应推进继续海洋生态经济评估工作,以确保沿海实现最有价值的可持续发展;Beau-mont等[4-5]识别并定义了海洋生物多样性所能提供的物质与服务,提出该物质和服务的有效利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转能够起到基础性作用;Kildow等[6]探讨了衡量海洋对国民经济贡献的重要性,指出由于各国相关定义和方法的差异,以现有资料测量、比较与海洋有关的经济活动价值仍较为困难。

在海洋生态经济价值和贡献研究方面,国内学者最初主要从理论探讨的角度进行定性分析,近几年许多国内学者开始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并将生态经济学有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方法(如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引入,形成了诸多定量实证性结论,尤其是随着2005年国家海洋局启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计划的实施,国内学者相继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界定、经济属性概括、服务类别划分及经济价值实际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如张朝晖等[7]从海洋生态系统的组分、生态过程及生物多样性等3个方面分析了海洋生态系统能够产生和支持的生态系统服务,并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归纳为15种类型;高晓路等[8]研究了天津市海岸带环境的空间价值差异,并对海岸带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天津海岸带工业开发通常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而渔业开发则能带来正面综合效益;石洪华等[9]以桑沟湾为例对养殖型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价值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2004年桑沟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为10.51×108元;卢霞等[10]根据TM遥感影像及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结果,采用国外学者Cost-anza分类系统和服务单位价值,估算出连云港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总价值为22.55亿美元/a;王丽等[11]应用条件价值法对罗源湾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持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并指出家庭年收入、对生物的了解程度和环保意识是影响生态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

2海洋生态经济问题与危机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海洋自然科学研究推进,人类对各类海洋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新兴海洋产业陆续崛起,然而,面对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不断枯竭、水域生境持续破坏的现实状况,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海洋生态稳定运行与人口急剧上升、消费超常增长的矛盾已接近不可调和的程度,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海洋的关系,改变海洋经济原有粗放式发展模式,以扭转当前全球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危机。

Costanza[12-13]认为人类活动已开始接近海洋的限制,有必要制定海洋可持续利用的共同愿景,同时提出沿海灾害对生态、经济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目前受人类经济利益盲目驱动的经济体系可能正在破坏人类的可持续福祉;Clausen等[14]从跨国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全球海洋和淡水鱼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人口、经济和生态因素,提出海洋和淡水鱼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由此也导致了全球渔业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Kildow等[6]认为当前海洋生态与各产业正面临诸多困难与麻烦,亟需对海洋和沿海不同地区采取经济、生态恢复措施。国内学者关于海洋生态经济问题与危机的研究主要应用归纳演绎方法,从现有海洋经济效益和生态问题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涉及内容较多、层面较广,但学者们也普遍认为我国海洋经济需求无限与生态供给有限的矛盾愈加尖锐,局部沿海区域和海域生态经济危机已十分严重。如杨金森[15]从海洋荒漠化危险、海洋产业衰退、沿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的威胁、海洋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等多个方面系统剖析了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当前正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危机;楼东等[16]在分析我国海洋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系统法对海洋产业进行了关联分析和预测,认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贡献率低、海洋灾害影响大,是制约我国海洋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吴次方等[17]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我国沿海城市的生态危机在不断加重,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堆积、热岛效应、地面沉降、湿地消失、水资源污染与短缺、近海污染、赤潮频发、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p#分页标题#e#

3海洋生态安全评估及机理研究

为深入研究海洋生态恶化的程度与产生的根源,国外学者在主张推进海洋资源环境普及调查的同时,也将海洋生态安全评价与机理作为研究重点,研究成果呈现出细致、深入的特点。如Garry等[18]计算并分析了新西兰地区历年的生态足迹;Bolam等[19]全面评估了英格兰和威尔士海岸线周围疏浚物处理的海洋生态环境后果;Vassallo等[20]应用微观泥沙和底栖生物群落评价了亚得里亚海南部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性;Borja等[21]综合回顾了全球河口和沿海生态完整性评价的工具与方法;Day等[22]应用GIS系统和空间分析法,对澳大利亚海域斯潘塞湾的生态分级进行了空间分布研究,为澳大利亚的海域治理提供了辅助支撑。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衰退,国内学者关于海洋生态安全评估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现有研究大多借鉴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模型,但研究成果通常偏重于某沿海地区或海域生态安全的现状评价,缺乏细节性、跟踪性、系统性的研究结论。如杨建强等[23]应用结构功能指标法对莱州湾西部海域海洋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得出其健康程度一般,部分海域已达较差状态;吴次方等[17]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评价了我国沿海城市的生态问题,认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认识论、科学技术发展、资源产权不明晰和制度缺陷;刘伟玲等[24]利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出辽宁省及其沿海6市2003~2005年的生态足迹均超过了生态承载力,且生态赤字有逐年增加趋势;王晓红等[25]应用EwE5.1软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演变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近20a的过度捕捞已导致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逐渐退化;陈斌林等[26]在对连云港近岸海域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运用因果链分析法,阐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机理;吝涛等[27]通过探讨响应力与生态安全问题因素的作用机制,建立了用以分析海岸带生态安全响应力反馈效果、反馈效率和充分性的定量评估体系,并以厦门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发现厦门整体生态安全响应力尚处在较理想水平。

4海洋生态经济关系模型与可持续研究

近几年,国外学者越来越多地应用数学模型模拟并分析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评价各类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初步形成了若干规律性总结及共识,为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如Grasso[28]分别运用动态优化模型与模拟模型建立了海岸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渔业生产的生态经济模型,研究了两种模型方法在解决红树林资源使用问题时的交叉及融合;Jin等[29]通过合并生态与经济分析模型,开发出了用以研究沿海地带生态经济系统的输入输出模型;Verdesca等[30]从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能量交流的视角出发,应用有效能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描述生态系统状态和其经济附加值之间关系的指标体系,并应用该指标体系对SaccadiGorolagoon海岸带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Claire[31]深入研究了海洋保护区的生物经济模型,但认为当前学者对海洋保护区的生态经济关系分析结果较为悲观;Finnoff等[32]构建了连接生态与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濒危斯特勒海狮的替代品及配额制定,提出应改变所有人口和经济变量以恢复海洋生态系统;Ho-agland等[33]对全球64个大海洋生态系的社会经济、海洋产业活动、渔业和水产养殖、造船和石油开采、海洋旅游业五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全球各个大海洋生态系的海洋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之间的关系曲线,并对64个大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产业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分类;Ian等[34]认为海洋生物物理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并由此提出了一个研究海洋系统的生态经济方法和模型。

随着海洋生态危机与海洋经济增长矛盾的日益尖锐,国内学者也开始意识到将海洋生态与经济视为统一整体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依据海洋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不断延伸海洋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内涵,并引入多种计量模型,深入剖析海洋生态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机制,评价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使研究成果不断深入。代表性成果有:陈东景等[35]基于生态足迹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构建了可持续性评价框架,并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显示1991年到2003年我国的渔业资源开发以粗放投入为特征,对生态经济系统运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苏伟[36]通过对1996~2005年北部湾广西沿海区域经济系统和水环境系统13个指标的计算,得出泛北部湾经济区广西近岸海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属于协调类型;李怀宇[37]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法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运用DEA法对天津市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得出无机氮类污染物对天津地区影响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污染物,而天津市海洋生态经济尚有潜力可挖;岳明等[38]在建立海岸带生态经济耦合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了海岸带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反馈机制,探讨了海岸带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演变;狄乾斌等[39]运用复合生态系统场力分析框架对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演进特征及其系统耦合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由于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加强,1997~2005年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5海洋生态经济协调治理与综合管理研究

进入21世纪,西方国家更加关注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并逐步将海洋生态经济的综合管理纳入国家日常工作范畴,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学术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得该领域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如Costanza等[40]探讨了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及其当前面临的问题,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海洋生态、科学和政策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一套海洋可持续管理的核心准则;Bene等[41]关注了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在危险状态下的生存能力,建立了有关海洋可更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管理的动态模型;Cicin-Sain[42]从海洋保护区的角度回顾了沿海和海洋综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认为海洋保护区对海洋综合管理的有效实施意义重大;而Lloret等[43]通过对近50a来影响地中海沿岸CapeCreus区域各种生态要素的人类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在当地建立海洋保护区并不足以保证海洋资源和物种的可持续性,应将其与综合海岸带管理规划相结合;Chang等[44]将海岸带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在对各子系统内部要素进行协调的基础上,建立了海岸带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应用其对垦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Garmendia等[45]认为传统自上而下的官僚管理方法并不足以解决海洋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冲突问题,提出应将不同专业知识和价值观进行整合,应用社会多准则评价方法作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决策支持工具,以避免管理过程中的价值冲突和不确定性。#p#分页标题#e#

海洋生态经济协调治理与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创新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尤其是许多国内学者将管理信息系统理念与技术引入海洋生态经济协调治理和综合管理研究中,对以往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定突破。如陶建华[46]介绍了基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岸带管理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天津海岸带管理中;叶属峰等[47]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及其对海洋生态的依赖性进行深刻剖析,阐述了海洋生态修复建设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海洋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李纯厚等[48]在系统分析我国海水养殖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总结了已有的海洋生态修复技术,具体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等;郭嘉良等[49]为实现对海洋生态经济健康相关因素监测值系统化管理,尝试性地构建了海洋生态经济健康管理信息系统;陈豫等[50]在分析了数学模型的输入、输出和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利用ASP.NET技术和SQLServer设计开发了一个基于数据库的海洋生态模型管理系统;阳立军等[51]在分析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和经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在海洋开发过程中需维持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应当实施海洋开发的集成战略;倪一卓等[52]以东海海岸带综合管理为例,基于C#语言和ADO.NET技术等构建了东海海岸带管理协议支持工具。

此外,为解决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还从海洋资源产权管理(如贺义雄[53]等)、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如韩秋影[54],张继伟[55]等)以及海洋产业升级优化(如Smith[56],朱坚真[57]等)等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为海洋生态经济矛盾的缓解提供了借鉴和支持。

6已有研究成果评价

纵观国内外对海洋生态与经济的关系研究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都十分重视海洋生态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协调发展,深刻认识到现有问题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领域研究分析了生态、资源、经济在海洋系统中发展的若干重大课题,并采用各类技术支持手段、多种定量模型、各类评价指标体系等辅助工具使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不断更新与完善,研究领域不断延展,但总体而言,关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理论体系尚不健全。理论研究成果是客观实践的主观反映,由于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现有海洋经济与生态数据统计体系尚不健全,尽管已有海洋地质学、物理海洋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海洋环境科学、海洋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一系列学科理论支撑,但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资源消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沿海人口激增与生态容量有限等诸多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间的矛盾还未在整体上充分展开,海洋生态与经济相互作用关系的本质规律尚未全面暴露,使得该研究领域的诸多基本问题不能达成统一共识,研究成果分布零散,未能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概括、形成全面的海洋生态经济学理论研究框架体系。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范文第2篇

马培华指出,研究中国海洋生态文化,就是要让广大民众找回文化自信、文化自豪,树立文化自觉。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对世界海洋事业的巨大贡献,加倍地关心、关注、关爱海洋。

江泽慧说,中国是一个陆海双构的大国。陆地与海洋的交互作用、人类与海洋的依存关系,奠定了中华海洋文明的物质基础和人文精神。海洋生态文化着力于建构人类社会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机体系,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支撑。21世纪的中国,守护好中国海蓝色国土并走向深海参与国际合作,需要将海洋生态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海洋强国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立足国情、放眼国际、总揽全局、陆海统筹,从更大范围和更宽视野上来谋划海洋经济发展,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资源。

孙书贤表示,海洋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海洋,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逐渐成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组织撰写《中国海洋生态文化》专著,加强海洋生态文化精品创作推广,有利于挖掘海洋生态文化思想精髓、倡导海洋生态文明理念和推动构建人海和谐关系,意义十分重大。

彭有冬表示,《中国海洋生态文化》一书全面梳理了中国海洋生态文化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中国海洋生态文化发展的传统智慧,科学分析了中国海洋生态文化发展现状,研究提出了中国海洋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内涵丰富,表述全面,阐述科学,可谓我国海洋生态文化研究之集大成,是不可多得的海洋生态文化“百科全书”。

江泽慧和国内海洋生态文化研究领域的4位专家学者周秋麟、韩兴勇、苏文菁、曲金良,代表《中国海洋生态文化》研究撰写团队分别作了题为“中国海洋生态文化的理念与精髓”的主旨报告,以及“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及其分布和地理特征”“中国海洋生态文化发展的传统智慧”“中国传统海洋生态文化信仰与海洋生态文化艺术”“当代中国海洋生态文化发展局势和发展战略”等专题报告,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中国海洋生态文化研究成果的主体内容。

中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海域疆土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部分海域,相连太平洋,呈弧形环绕着大陆;拥有黄海、东海、南海和黑潮四大海洋生态系统和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海湾、湖、岛礁、上升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海洋生境类型,至今已记录到的海洋生物有2.8万多种,物种数量约占全球总数的11%,是世界海洋生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虾;氨基酸;组成;东平湖

中图分类号:O657.63;S9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9-2149-02

食物联系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表达形式,初级生产的能量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转化为各营养层次生物生产力,形成生态系统资源产量,并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和产出及其资源种群的动态产生影响;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的东平湖生物资源以多种类为特征,同时又有明显的优势种。东平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途经的最后一个大型蓄水工程,必须保证东平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资源种青虾在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特征监测是认识东平湖生态系统资源生产及其动态的关键生物过程。以氨基酸含量为研究参数,研究营养质量在食物网中的作用,为评价东平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水平提供理论依据[1-3]。

用GC-MS分析氨基酸的国内报道很少,采用三氟醋酸酐与酸性正丁醇作为氨基酸的衍生化试剂,对衍生化条件和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样品中氨基酸的分离及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分析速度快、样品处理简单、分离效果好、定量准确。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试剂与方法

样品中的氨基酸测定是在Agilent 6890N气相色谱仪与5973N质谱仪联机(GC-MS)上进行的。丙氨酸、赖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苯丙氦酸、组氨酸、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缬氨酸、丝氨酸等14种标准氨基酸样品均为分析纯,购自美国Sigma公司。盐酸、异丙醇、二氯甲烷、乙酰氯、三氟乙酸酐均为分析纯,购自国药集团上海试剂公司。

1.2 GC-MS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对东平湖关键种青虾定量分析了14种氨基酸成分,影响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因素主要是其氨基酸组成。如图1所示,天冬氨酸、苏氨酸含量较高。丙氨酸、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在青虾中的组成相对比较大,必需氨基酸中蛋氨酸在青虾中含量偏低,蛋氨酸与天冬氨酸相比,蛋氨酸仅为天冬氨酸10%左右,又由文献[8]可知,动物对其他氨基酸的需求量的比值越低,说明其缺乏的程度越大,对其他氨基酸的限制程度越强,组氨酸、赖氨酸在青虾中相对含量也偏低,可能对上行动物造成与蛋氨酸相类似的限制作用,从而影响食物链的营养质量,而亮氨酸在青虾中的含量比较高。

青虾作为东平湖食物网的关键种,是大型鱼类的饵料,其氨基酸含量组成直接影响着大型鱼类的营养状况,进而影响整个食物网的健康水平,起着巨大的作用。饵料中氨基酸组成的平衡性不但能提高蛋白质效率、降低饵料系数,还能提高适口性,减少饵料的浪费。Silfer等[9]比较了多种氨基酸组成的饵料,发现氨基酸平衡饵料的诱食性最强。研究结果也表明,早期资源种摄食阶段的死亡率是资源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青虾是优势性较强的饵料种类,它作为东平湖的关键种,在食物网能量传递和食物网营养平衡方面处于重要地位,其氨基酸含量水平对整个东平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

3 小结与讨论

采用化学衍生法和GC-MS分析技术,测定了东平湖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青虾的氨基酸含量。东平湖关键种青虾在食物链氨基酸传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青虾氨基酸含量丰富均衡,作为蛋白质主要成分的氨基酸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是动物最主要的一种营养过程。青虾氨基酸组成特征的测定将有助于研究营养品质在东平湖食物网中的作用,为进一步评价该水域的生态稳定性提供了科学数据。

参考文献:

[1] 唐启升,苏纪兰.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5-49.

[2] 房英玉,尹起范,姚艳红,等.熊胆等几种动物胆中氨基酸的色谱-质谱分析[J].分析化学研究简报,1997,25(12):1442-1445.

[3] 黄 权,孙兆和,赵 静,等.数种鱼类肌肉中氨基酸成分及含量的比较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6,18(1):37-42.

[4] 马英杰,张志峰,马爱军,等. 黄渤海几种海产品无脊椎动物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分析[J]. 海洋科学,1996(6):8-10.

[5] 侯瑞民,赵相宝.南四湖六种鱼类矿物质和氨基酸含量分析[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1,7(3):260-261.

[6] 邱丽氚.大螺旋藻氨基酸成分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81-83.

[7] 王成刚,唐学玺,郑 波,等.臭氧处理海水对小球藻蛋白质、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1,25(2):15-17,23.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范文第4篇

 

0 概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我国开始重视城镇森林建设的整体规划[1-4]。岱山县高亭镇位于岱山岛东南部,东与长涂镇相峙,北与东沙镇、岱东镇接壤,南与秀山岛隔海相望,西与岱西镇相连,是岱山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旅游中心。全镇陆地面积50.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0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47.56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0°07'-30°31',东经121°31'-123°17'。高亭镇处于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要道,面向西太平洋经济带,国际航线穿越县境;离定海11海里、宁波46海里、上海洋山港20海里,是全县政治重镇、地域大镇、海洋经济强镇。

 

1 特色与优势

 

高亭镇处于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要害,面向西太平洋经济带,国际航线穿越县境,是岱山县的政治重镇、地域大镇和海洋经济强镇;人文景观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以慈云禅院为中心的磨心山,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依托自然山海骨架特征和山、海、城、林的优越条件,突出海岛特色,以“现代海洋经济特色的海岛港口森林城镇”为目标,努力把高亭镇建成“山海相联,林水相依”、“山、海、城、林”有机融合的“海岛型森林城镇”。

 

2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理论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十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围绕“扩面提质”目标,结合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以“现代海洋经济特色的海岛港口森林城镇”为目标,充分利用高亭镇山、海、城、林的优越条件,突出海岛特色,科学编制,合理布局,高规格、高标准实施绿化工程,建设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森林生态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5-6]。

 

3 建设原则

 

森林城镇建设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3.1 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原则

 

城镇森林是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生态安全保障。森林城镇建设首先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树立城镇与自然互惠共生、共存共荣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城镇森林在生态、环保、景观游憩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空间。

 

3.2 突出重点、强调整体效果的原则

 

以营建建成区绿地系统为重点,通过实现镇区与村级绿地的相互补充,建设林水结合的开放式城镇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城镇森林对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作用,提高城镇森林整体生态功能,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3.3 因地制宜、体现本土特色的原则

 

根据高亭镇的自然条件、地方特色、历史文化,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建成区绿化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提升、森林村庄建设等工程,构建以乔木为主体的城镇复合森林生态系统,体现本土特色,构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森林意境与生态格局,打造森林城镇特色。

 

3.4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

 

森林城镇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积极发挥政府在森林城镇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将森林城镇建设规划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相适应,协调好森林城镇建设中各部门的关系;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森林城镇建设的积极性。

 

4 总体布局

 

根据高亭镇绿化实际情况并结合高亭镇总体规划,在建设区范围内建立“一心、一屏、多带、多点”的森林城镇森林生态系统格局。

 

4.1 “一心”

 

“一心”以建设建成区完善的绿地系统为核心,通过对建成区公共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绿地系统的补充和完善,建立类型完善、功能全面、布局合理的森林城镇绿地生态系统;大力建设公共绿地,提高建设品味和档次,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4.2 “一屏”

 

磨心山生态绿屏建设。磨心山位于高亭镇建成区北部,是整个高亭镇的最高点。由于磨心山的存在,使整个高亭镇形成从北向南阶梯式降低的地形地貌,同时也使高亭镇建成区形成背山面海的整体态势。磨心山生态绿屏在制氧固碳、促进大气海陆循环,减轻热岛效应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态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包括自然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建成区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海陆间生态系统。磨心山生态绿屏建设是整个高亭镇绿化体系建设的支撑点。

 

4.3 “多带”

 

包括海岸线、道路沿线、山体沿线等带状绿化建设。高亭镇为海岛乡镇,三面靠海,而且包括多个岛屿,因此海岸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森林城镇建设的特色和亮点;道路绿化是整个森林城镇绿化体系的脉络,由于境内没有高速、铁路、国省道等重要通道,但遍布整个建设区的县、乡村级道路网络是森林城镇绿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整个建设区山地面积较多,山体、山边绿化是森林城镇建设的核心。

 

4.4 “多点”

 

“多点”包括森林村庄和一村一景特色景观等点状绿化建设。高亭境森林村庄、一村一景特色景观建设是森林城镇绿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高亭镇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各村庄应根据自身特色和文化渊源建设相应的主题公园或节点绿化,对于展现各个村庄自身形象、提升全镇绿化品位有重要意义。

 

5 结论

 

1)城镇森林是集生态、社会、自然、文化为一体的林业生态体系,是生态化城镇的基本支撑。建设森林城镇对于改善桃花镇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形象和品位、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2)高亭镇森林城镇建设规划从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森林生态保护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对高亭镇森林城镇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对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特色的海岛港口森林城镇”,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海洋体育;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017-0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海洋开发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体育作为国家软实力代表之一,理应在海洋领域大展宏图。纵观世界海洋体育发展状况,我国目前与西方各国比较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军团在帆船、赛艇与沙排等竞技项目上也有斩金夺银的表现,但毕竟是“举国体制”带来的结果,国人海洋体育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拥有300万km2海洋面积和18 000 km陆地海岸线以及6 500多个岛屿的海洋体育资源尚待开发。为此,大力发展海洋体育是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海洋体育文化是当前文化兴国应有之义。

1 关于海洋体育的定义

鲍明晓[1]认为:“海洋体育是人们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有目的地开展运动休闲活动的总称。”黄文浪[2]认为:“海洋体育是以提升人们身心健康为目的,依托海洋资源及环境开展的,具有浓厚海洋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具有原生态、亲自然、高参与、深体验性的体育活动。”滕海颖[3]认为:“海洋体育是人类依据海洋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组(套)锻炼身心并使其健康的运动项目。”其核心内容是依托海洋资源和环境,为增进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具有生态性、娱乐休闲性和海洋特色的体育运动。

近代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者提出一个口号:“向生命索取它所能提供的一切东西。”[4]所谓生命索取,是人类自身为了自我需求而打破与生命之间保持的相对稳定,即打破低层次需求跃入更高层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开始追求健康保障、娱乐休闲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需求目标,加上闲暇时间增多、科技与经济水平提升等多因素连锁反应,致使带有原始体育基因的海洋劳动、游戏、祭祀等社会活动形态逐步演化成当代海洋体育活动;强调海洋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核心价值,即遵循“健康第一”的理念,增进身心健康,追求身、心、社会适应三维健康核心价值观,对于健康不仅要从生物性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状态,更主要的是促使人融入社会的能力;突出海洋体育的空间性特点,一般说来,人们对于海洋体育的认识往往局限在海滩、海面上,但从开放的、立体的视角观察海洋体育活动,其区域空间应拓展为海上(中、底)、海滩、海岛(礁)、海空,形成一个完整的相辅相成的海上体育生态系统;不仅如此,体育的文化属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海洋体育也应视为社会文化活动的要素之一。为此,本文将海洋体育定义为:以海洋生态系统为活动空间,以满足大众休闲娱乐和健康需求为目的,依托海洋资源而进行的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梳理海洋体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应包涵自然环境、时间、设施、经费、人员与制度6大要素,其中自然环境是不为人的主观意识所改变的,它对海洋体育活动起决定性作用,而其他要素需通过体育组织起作用。制度是一个动态因素,它与活动、组织相互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 形成海洋体育文化的相关概念链接

2.1 文化与海洋文化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5]。分析200多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无论是从何角度审视都带有趋同性。首先,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其次,文化不是随意的意识建构,而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再则,文化是人类适应、联系环境过程中借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的创造体现。了解文化属性是认识海洋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即从一般到个别,普遍到特殊的规律来看待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殊关系。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陆地文化提出的,从进化论观点解释,原始生命诞生于海洋,陆地生命包括人类都是海洋生命经过漫长岁月进化而来的。就历史根源与逻辑起点来看,海洋是陆地文化的泉眼,海洋文化理所当然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故海洋文化拥有文化属性的共性外,因其生态环境与生活背景的不同而具有海洋文化的特殊个性。比较众多专家对海洋文化概念的论述,笔者较为认同曲金良先生[6]的说法:即“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2.2 体育文化与海洋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下位概念,依据文化的相关定义而引申,从文化的普遍性过渡到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存有类似和特有的文化要素。卢元镇[7]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体育文化与海洋文化同属文化空间中两个并存的文化体系,在文化共性的作用下,海洋文化与体育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海洋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海洋体育文化泛指与海洋有关的体育文化,是人类受海洋影响逐步孕育、创造、形成的具有海洋特性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海洋体育文化指人类以海洋环境为依托,在长期与海洋生态相互作用的体育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以海洋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文化意识形态。海洋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新文化在形成时的选择与重构,表现出一种数学逻辑,即包含和被包含关系。

3 海洋体育文化内涵与外延

3.1 海洋体育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