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VR;口吃矫正;言语康复;虚拟现实
口吃矫正属于康复医学,因为口吃矫治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康复过程。在康复过程中,口吃者需要不断提升自我认知,适时地找到自己产生口吃的原因以及自我矫正口吃的方向,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矫正效果。在传统口吃矫正中多采用教师示范、口吃者模仿,遇到难点以图例来简单示意,这种教学方法使很多口吃者难以听懂、学明白,这种传统授课方式不直观、呆板,完全靠“自悟”。
1 VR虚拟现实技术
VR(虚拟现实)又称“灵境”,它是由三维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模拟真实世界效果的特殊环境,并通过各种传感器设备,使用户“沉浸”在这个虚拟环境中并进行操作和控制,以达到特殊的目的。VR具备3个特性即immersion(沉浸性)、interaction(交互性)和imagination(构想性),它为处在该环境下的用户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
2 传统口吃康复治疗的局限
传统口吃康复治疗通常是矫正师与患者一对一形式的训练,存在诸多局限性:第一,教学图形不直观,在康复教学训练中,要经常使用的发声器官原理图平面挂图,由于受二维空间限制表现不直观、不清楚。第二,石膏模型道具沉重,移动不方便,这些模型大多制作简陋,静态呆板。第三,突破环境恐惧训练中,受时间、人员、场景、资金限制,训练环境多为学员自我扮演练习,难于达到真实场景训练效果,降低了康复效率。第四,由于视觉盲点,口吃者在训练时难于理解呼吸发声原理与错误的呼吸方式,以及错误的发声位置。
3 口吃康复治疗结合VR技术的必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把口吃定义为一种言语节律障碍。在说话过程中个体确切知道他希望说什么,但是有时由于不随意的发音重复、延长或停顿(中断),而在表达思想时产生困难。口吃者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的发音模式,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病理兴奋灶,要消除这个病理兴奋灶,就目前医学水平还不能靠手术和药物去消除它,只能通过长期的康复训练,强化口吃者的言语训练模式,来建立新的兴奋灶,从而达到口吃的康复治疗的目的。
在口吃康复治疗中,是基于不断通过言语训练提升口吃者的认知、情绪、言语行为不断康复的过程。VR口吃康复系统可以打破传统训练方式的局限性,它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不同的言语虚拟训练服务平台,使口吃者以做游戏或完成趣味性任务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以此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另外,VR康复系统能够通过数字影像将心理引导与生理治疗结合起来,通过音乐、画面、文字和语音提示等多感官形式给患者以正面的激励反馈,帮助口吃患者构建一个康复训练的虚拟平台。因此,将言语康复训练与VR技术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 VR虚拟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优势
VR虚拟技术,在口吃矫正治疗中的应用,目前在同行业内尚未发现。它将对未来的口吃矫正方法和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4.1 训练便利优势
VR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满足口吃者足不出户,完成呼吸发声训练。利用互联网、新数字媒体,如,iPad、手机等移动设备,下载该版APP客户端,用户不受时间、空间和教师条件的约束、在任家中接受言语训练。
4.2 训练直观优势
传统的口吃矫正训练多以书籍为主,书中在配以简单的插图说明,由于印刷技术及空间维度限制,呼吸发声口腔结构以及动态表达,都不能及时准确的表现各器官的结构以及直观的呼吸与发声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口吃用户的讲话时的口吃症状的气息流畅度的表现通过3D动画仿真模拟出来的真实效果。让用户,更加直观真实的观察到器官结构与发声原理,从而使用户更深刻了解口吃的根源,理解自己在讲话时,发生怎样不该发生的错误。
4.3 矫正效果优势
不仅适合口吃用户独立体验训练,而且,可以由矫正老师授课时使用,也方便用于当面咨询时,讲解不易表达的训练内容,通过把难于理解的呼吸发声原理用3D动画表现,同时又具备交互式360度角度观看,寓教于乐,易学、易懂、易会、易唤起口吃用户训练的自信心和调整消除口吃者的自卑不良情绪,从而更大幅度提高口吃矫正的效果。
5 基于VR虚拟技术在口吃矫治康复中的应用
5.1 VR技术在认识发声器官中的应用
在VR三维可视化应用中,可以根据医用人体发声器官解剖结构图,比例关系,模拟出发声各器官,如,口腔、鼻腔、胸腔等结构相关细节。根据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采用3D软件建模技术模拟三维仿真结构,清晰直观表现发声各器官结构及关系,通过VR系统,灵活生动的交互形式,沉浸式的体验方式呈现。
5.2 VR技术在呼吸发声训练中的应用
在口吃矫正中口吃者难于理解自己的难发、中阻、连发、痉挛原因,很难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发音器官运动方式和发声位置的错误,所以可以通过3D虚拟仿真动画技术模拟口吃者常见的错误发声习惯。
通过三维动画虚拟表现出口吃者错误的呼吸发声动作,简单易懂地表现出气息与发声的复杂关系。当人不紧张时呼吸与发声的状态与流程,当人紧张时声带瞬间闭锁的状态;首音难发伴随痉挛的状态与流程;当顺利说话时中途突然卡住受阻的状态与流程;连发型口吃的状态与流程。
5.3 VR技术在模拟训练环境中的应用
通过3D建模,可以模拟出口吃者比较恐惧的讲话时的紧张环境,比如当众讲话演讲现场、领导办公室、课堂上的环境等虚拟环境,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置添加观众或者与环境相匹配的人物,如单位领导、警察、老师等虚拟人物。口吃者用户在进入环境前可以根据自己训练的目的进行虚拟选择环境及人物。用户可以佩戴VR头盔,沉浸式体验到现场的演讲说话前的紧张气氛达到训练讲话的克服紧张情绪系统脱敏目的。并且,虚拟环境中的人物或环境气氛,会通过传感器,根据用户的声音流畅度、肢体语言表现等反馈,三维虚拟环境会出现模拟真实的现场反应,比如,当口吃者言语训练表达的非常流畅时,在场的观众会有热烈的鼓掌声。
6 结语
VR技术自身优势弥补了传统口吃康复治疗的不足与局限。针对口吃矫正中的视觉盲点问题通过三维可视化与虚拟动画模拟仿真完美体现。通过视觉、声音等传感器,将用数字虚拟场景还原讲话场景,使口吃者得到虚拟场景突破训练。VR技术在言语康复领域中结合临床应用研究能够在言语康复领域的数字化矫治水平起到推动作用。虽然。目前由于VR技术在语音识别方面还存在一定技术局限,人工智能与情感传感方面还不能达到完美交互,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口吃患者很有可能所面对是一个接近人的智能机器人来进行口吃康复训练,让我们期待这一天尽早到来。
参考文献:
[1] 卢春明.发展性口吃者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学习引起的脑的可塑性变化[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连续性护理干预;脑卒中;依从性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生存患者有一半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1]。尽管随着临床诊疗技术和急救技术的提高,脑卒中患者救治成功率有所提高,但绝大多数脑卒中患者仅在医院接受短期治疗,带着残疾回家康复,因而家庭成为脑卒中患者治疗、康复的主要场所。患者脑卒中后往往存在认知障碍,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脑卒中知识的欠缺、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往往影响其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影响了其神经功能的改善。因此探索适合于医院、家庭、社区的延续性治疗护理模式己成为脑卒中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连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加快肢体功能恢复,更好的回归家庭和社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011年09月至2012年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65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均经CT或者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随机将患者分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入院后两组同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患者住院后第1天,由患者或家属填写相关问卷的调查,第二天发给患者和家属由研究者设计的《脑卒中患者连续护理指导手册》,对手册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并针对每位患者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服药指导、康复锻炼、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方面作个体化指导,直至患者和家属理解为止。出院前三天对患者再次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教育和指导,强化巩固患者接受的知识。给患者发放“脑卒中患者饮食服药及康复锻炼记录表”,指导患者如何在家进行饮食服药及康复锻炼记录。同时告知患者,可以随时打电话向研究者进行咨询。出院后每周两次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干预,继续根据指导手册的内容对患者进行指导。6个月后回医院病房随访,再次填写相关问卷。
13研究方法治疗依从性评价标准:主要从以下6方面于随访结束时进行评估。①是否遵医嘱治疗。②是否按时服药。③是否按时康复锻炼。④是否合理膳食。⑤是否保持乐观情绪。⑥是否按时复查。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对于脑卒中患者,设计一个适应患者需要、有效的护理干预计划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了采用连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指导,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在院单纯护理模式,根据不同个体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指导计划,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康复训练模式,拓展了护理服务范畴,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增加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理解,促进患者遵医嘱治疗、按时服药、按时康复锻炼,合理膳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帮助患者控制一些危险因素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加快肢体功能恢复,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社会效益,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诸多人力、物力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本研究仅限于郑州人民医院,样本小,样本的代表性受到一定影响,今后应扩大研究范围,进行更广泛的研究。另外,连续性干预实施的效果评价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但由于随访时间有限,今后仍需进一步地探讨。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失语;金津玉液;语言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032-02
将我科2010年至今脑卒中后语言障碍的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针刺金津、玉液复合语言肌肉运动功能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失语与传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60例住院患者均有语言障碍,经头颅CT和MRI确诊,病情稳定,意识清楚,无明显视听障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颁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和北京医院《汉语失语症检查法》确诊为中风失语症患者。
1.2 排除标准严重视听障碍者,老年抑郁症患者。
1.3 分组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的的办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8~72岁,平均55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45~75岁,平均53岁。两组患者性别经X2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年龄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病程均低于2月,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治疗组:主穴:金津、玉液,配穴哑门、廉泉、通里(双侧)、太溪(双侧)。操作方法:患者清洁口腔后,取坐位,用普通毫针点刺金津、玉液不出血或少出血为度。各4~5次,不留针。体针配穴均采用毫针直刺,平补平泻手法进针。
治疗组根据语言功能测评结果制定一对一人工个性化康复训练治疗计划,包括心理行为干预,基础训练包括口唇的运动训练、舌的运动训练、软腭抬高训练,渐进性语言训练法,针对性语言训练。治疗组每天针刺1次,连续针刺4周,体针留针30分。语言康复治疗每天1次,每次不低于1小时,共治疗4周。
对照组: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操作方法: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凿法、三阴交用提插补法,极泉、尺泽、委中用提插泻法。体针配穴取穴及操作方法同治疗组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
1.5 疗效评定
1.5.1 功能评分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用北京医院《汉语失语症检查法》的记分标准进行评分测定,分别记录谈话、理解、复述、命名的得分前后对比。
1.5.2 失语程度 采用波士顿诊断失语症检查法(Boston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来对失语症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定。分级标准:0级:无意义的言语或听觉理解力;1级:言语交流中有不连续的言语表达,大部分需要听者去推测,询问或猜测,可交流的信息范围有限,听者在言语交流中感到困难;2级:在听者的帮助下,可能进行熟悉话题的交谈,但对陌生话题常常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使患者、检查者都感到进行言语交流有困难;3级:在仅需少量帮助下或无帮助下,患者几乎可以讨论所有日常问题。但由于言语和理解力的减弱,使某些谈话出现困难或不大可能;4级:言语流利,但可观察到有理解障碍,但思想和言语表达尚无明显限制;5级:有极少可分辨得出的言语障碍,患者主观上可能有点困难,但听者不一定能明显感觉到。
1.5.3 总疗效的判定疗效标准采用北京医院失语症检查法可以分为基本治愈:失语症的严重程度进步2级以上;显著进步:失语症的严重程度进步2级;进步:失语症的严重程度进步1级;无进步:失语症的严重程度进步不足1级。
1.6 统计方法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自发言语、理解、复述、命名等方面的功能评分比较,在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 失语程度的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失语程度有显著改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2.3 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针刺与康复结合的治疗方法在国内的使用和研究有限。当下需要为这种新方法找到更多的理论及实践的证据证明本方法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本研究结论证明针刺与语言康复结合起来可以取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的疗效。为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在临床使用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证据。希望能够为这种全新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技术的推广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2]高素荣.失语症[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32—33,265—280.
[3]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0.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脑梗死;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06-1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对37例糖尿病肾病脑梗死合并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37例均为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糖尿病肾病性脑梗塞合并功能障碍患者,男24例,女13例,年龄46~71岁,平均62.1岁;左侧偏瘫21例,右侧偏瘫16例;肌力(O-1)级9例,(2-3)级28例。选择同期28例相同诊断病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治疗时间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1]和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
1.2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胰岛素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康复治疗组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加用Bobath康复技术进行康复锻炼和治疗。康复锻炼的主要方法如下,卧位:(1)保持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的抗痉挛,并定时更换。(2)被动活动各关节。(3)主动翻身、移动。(4)搭桥运动训练。(5)躯干活动训练。(6)独立完成由卧位至坐位的转换。坐位:(1)爬行位或跪位训练。(2)坐位平衡3级训练。(3)独立完成坐位至站位的转换。站位:(1)站位平衡训练。(2)患侧下肢负重训练。(3)反复练习伸髋下的屈膝、踝背屈。步行训练:站位相时训练在患腿负重下,健腿做向前向后的小幅度迈步,训练平衡和控制站相时的每一过程。摆动相时,在不提髋时,屈膝迈步,踝背屈,足跟着地。以上训练为康复治疗师每日以一对一方法指导训练2次,余重复项目可由病人自己或在家人监督帮助下完成,每周6d,每天1次或2次,每次(30--45)min,疗程3―6个月。
1.3研究方法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0d由同一个医生分别进行Fugl-Miyer运动功能(FMA)及ADL能力评价。ADL评价按改良Barthel指数(BI)记分法评定[3]。所有数据录入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P
2结果
康复治疗组治疗后FMA和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肾血管硬化。肾血管硬化加重了糖尿病,严重的糖尿病又进一步使肾血管硬化加重,继而形成恶性循环。长期的高糖血症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使糖尿病肾病成为脑梗死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我们在胰岛素和其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37例糖尿病肾病性脑梗塞合并功能障碍患者应用Bobath康复技术进行康复锻炼,治疗后FMA和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提示康复锻炼对于糖尿病肾病性脑梗塞合并功能障碍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
Bobath技术是近年来才逐渐兴起的康复治疗手法技术之一,国外应用较早,在中枢神经系统病损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如偏瘫、脑瘫等疾患的康复治疗上应用较广泛,但是国内目前仅停留在对Bobath技术的理论理解上,对于实际技术及其应用了解甚少。我们临床实践证实,康复治疗可明显减少脑梗死继发功能障碍如肌萎缩、关节痉挛、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足内翻等的发生并减轻其程度。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可促进糖尿病肾病性脑梗塞合并功能障碍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病人痛苦和家庭负担;由于Bobath技术康复治疗时“一对一”的训练,方法简便,易于操作,而且效果明显,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汉熙.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3.
近年来,通过聋儿康复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实践,聋儿康复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逐步形成了以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康复和发展为目标,以学前教育为基础,听力干预、听觉言语康复、言语矫治等专项技术为支撑的全面康复模式。针对人工耳蜗手术之后的儿童和一些需要配戴助听器的儿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符合汉语言系统的、科学的适合我国学前聋儿康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完整体系。下面笔者就该体系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操作模式进行了简要叙述,旨在促进更多的人对该体系的了解,帮助更多的聋儿患者参与康复治疗。
一、HSL理论的简要介绍
HSL理论是根据现代的听力学、言语病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而提出的。HSL理论包括三个部分:H――听觉康复;S――言语矫治;L――言语教育。其中,听觉康复一般是在听力补偿和听力重建的基础上进行的,该疗法是通过循序渐进的逐级训练来促进聋儿进行听觉恢复,主要是为了解决聋儿学生“听得明白”的问题;言语矫治则是语言教育与听觉康复的中间环节,主要是为了促进聋儿学生的言语技能,解决其“讲得清楚”的问题;语言教育是在听觉康复与言语矫治的基础上通过聋儿的语言学习,促进聋儿的说话能力与认知水平。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聋儿康复教育系统。
1、H――听觉康复
听觉康复是整个聋儿康复过程的第一个阶段。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诊断和干预手段也不断提高,现在的医学干预已经超越听力补偿,即单纯靠助听器验配的阶段,发展到了听力重建的阶段,也就是人工植入耳蜗的阶段。这一超越为聋儿康复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康复教育的基础条件,为语言教育与言语矫治做了很好的铺垫。听觉康复有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听觉识别与听觉理解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听觉康复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听觉康复的最终目标。其主要形式是指个别化的康复,主要手段是依靠现代化的听觉恢复治疗设备,在针对性的治疗过程中,实施科学性地训练。
2、S――言语矫治
作为HSL理论治疗的中间性环节,言语矫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聋儿接受过听力补偿与听力重建之后依旧会存在一些言语性的交流障碍,所以仍然需要进行言语矫治。言语矫治通过发音训练使聋儿的呼吸、共鸣与嗓音系统更加协调与统一,使整体发音功能更加协调,可以舒适自然地发音,准确的读出音节,提高语言的清晰度,为聋儿开口说话奠定坚实的基础。此矫正过程有三个部分组成:语音训练、构音训练和言语训练。其中言语训练治疗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训练与功能异常的治疗。基本训练内容有:嗓音放松训练、呼吸放松训练、鼻腔放松训练、口腔放松训练与口部运动训练。功能异常的治疗内容有:嗓音障碍的治疗、呼吸障碍的治疗、构音障碍的治疗、共鸣障碍的治疗及其语言障碍的治疗。其治疗形式多样,例如,促进、重读、口部运动矫治;构音训练的治疗过程强调音位的训练,其主要训练内容包括:音位获得、音位感知,以及声韵调的组合与训练等;语音的治疗过程还强调音位之间的对比,主要训练内容为:音位对比、音位巩固、词语学习和音位转换等训练项目。
3、L――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是语言和听觉康复结果得以发展和巩固的主要手段,也是聋儿康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聋儿康复的语言训练过程中包括句子和句群训练,以及应用训练三个内容。其训练的形式有:认知训练、主题训练和语文学习训练。在这过程中包括18个主题以及拓展主题的训练。认知训练则包括数字推理、图形推理、记忆策略、情景认知和逻辑推理等多项内容与项目。语文学习要从小抓起,循序渐进,只有做好这些训练要求的项目,才能看到聋儿康复训练的效果。
当然,无论是在哪个环节,哪个训练项目过程中都不能忽视个别性,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要根据治疗对象调整治疗策略,使其发挥最大的治疗效力。
二、HSL的实践操作模式
任何理论的价值都在于指导实践,HSL理论也不例外。为了发挥HSL理论的最大价值,必须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操作模式。该模式必须和HSL理论形成严谨的逻辑关系。在对HSL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1+X+Y的实践操作模式,即集体教学(1);个别化康复(X);家庭康复(Y),三者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每个聋儿的个性,根据其个性制定出集体和个别相结合的矫正方案,实现个别化的康复,此外,家庭康复对于患儿的治疗也十分重要,家庭要对于前两者的治疗进行大力支持与配合,尽可能的促成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在1+X+Y的模式里,三个部分具有双向性联系,三者构成了一个十分完整并且非常稳定的系统。该系统中的关系综合起来有四种: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之间的联系、集体教学和个别化康复之间的联系、优秀传统的康复教育经验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之间的联系、康复教育和全面发展之间的联系。只有正确认识、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HSL模式正常、有效的运行,这是实现聋儿康复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