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概况
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热门资源,到现在为止,对民俗旅游资源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认定。一部分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指能吸引游客、具备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族民间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习俗,如:岁俗节日、生活习俗、习俗礼仪、民间艺术、婚姻习俗等。也有人认为,民俗旅游旅游资源,是那些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和居住地特征的因素的总体,其中包括建筑、饮食、生活方式、节庆活动,以及需要细心观察、理解的心理特征、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也有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能促使游客从客源国到旅游目的地的因素,能被企业利用,具有一定的价值与功能,能产生经济利益的各种民俗的总称!综上所述,我认为民俗旅游资源与其他的旅游资源一样具备旅游价值、功能、吸引力,从内容上看,它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表现的形式有饮食、岁俗节日、婚姻民俗、建筑等;从特色性来看,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与每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有联系,民俗具备非常强的地域性。
二、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概述
陕北民俗是陕北地区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生活现象。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风格、原生态文化的风格、生活属性的风格、动态积累风格、历史传承的风格、地域变异风格、社会阶层变异的等风格。它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接下来我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民俗进行一个简述。
1.民居民俗旅游资源的概述
陕北的民居一般都是窑洞为主。窑洞主要较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各省、自治区的土地上,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多达4000多万,是陕北的传统民居。窑洞建筑在陕北存在的年代久远了。2004年在陕北吴堡县发现的
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史前人类聚落遗址“后寨子峁遗址”,证明在4500以前的先祖就开始居住窑洞。陕北的窑洞样式有一定的差别,突出不同的风格,就用料来说,大致分为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人畜还可以在窑洞上行走、可以走大型货车。自古就有“车马还从屋上过”的诗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大漠风情,居窑洞宾馆”已成为游客的必修课了!
2.婚姻民俗旅游资源的概述
婚姻民俗是陕北民俗的一个重要部分,讲究复杂,意义众多深奥。结婚前:讲究门户,讲究人气,看对方家庭的人品,是否出现过名声不好的人等。结婚前讲究没有媒人不能相亲。
结婚中:迎人那天一般带上一对宝瓶,用红头绳拴住,插上两双筷子,瓶子装上些米、香、艾,表示相爱的意思。宝瓶代表天生一对,两双筷子表示一块生活。饭后举行上头仪式,一般由姑父主持,让新人背靠背坐在水桶上,头发放在一块梳,边唱边梳: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三木梳夫妇常和气,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梳完将红枣,核桃从新人头顶倒下。祝福新人早生贵子,接下来就是闹洞房。
第二天中午吃宴席,新郎新娘挨个给亲戚倒酒,一时表示感谢,二是给新娘介绍新郎的亲戚,以后亲戚之间要多来往。表礼就是男方事主给女方及其亲戚8个或6个馍,以示带菜,女方送人亲戚回家,男方要在大门口不远摆上酒,菜送行,祝一路保重,并且鼓乐送行。
3.节日民俗旅游资源的概述
正月初一吃饺子,拜年,走亲戚,一天之内不劳动。初五迎财神,初六小年,和过年相差不多,有时候夫妻两人过年在新娘娘家过或在本家过,初六调换一下,体现对家庭团圆的美好向往。初七“人情”,十五元宵节,转灯,即“转九曲”,九曲像一个迷宫,没有重复的路,又称“九曲黄河阵”,晚上来临,360盏油灯同时点亮,敲锣打鼓,秧歌带头进入九曲黄河阵。转九曲男女老少皆宜。老人常说:“转九曲,消灾祛病,人活九十九”。正月十六“燎百病”,打上一堆篝火,把家里的枕头,被子在火上燎燎,边燎边说:“燎百病,燎过去了么,燎过去了”。
十二月最早的节日是腊八节,“腊月里腊八,冻死哈巴(狗)”,气候非常寒冷。到了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归天,买一张黄裱纸,叠一个口字型,用面糖粘在灶火口边上的墙上,给灶王爷一点甜头,不要给玉皇大帝胡说八道。最后一家人坐在一起美美吃一顿。大年的前一两天,要进行一次大扫除,里里外外打扫干净,门窗重新糊纸,贴窗花。大年三十,贴对联,挂灯笼,给灶王爷蒸个宝塔式的白面嵌枣的枣山。
三、陕北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社会价值
1.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
陕北民俗的形成来自于陕北文化源远流长,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造就和精炼的生活形式和艺术形式,是陕北人民对自己生存环境和生命延续得到保障而需要信奉和想象的物质与精神结晶。陕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陕北文化的钻研、开发、可持续发展对中华民族文化史钻研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陕北文化除有型的物质遗产外,更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陕北民歌、秧歌、说书、腰鼓、窑洞的建筑方法、婚姻习俗、岁时节日。剪纸技术等。陕北剪纸以其艺术特色和古文化价值被称为“群芳之母,民族之魂”,有“地上文化”和“文化活化石”之称。陕北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意义的地区之一,它的民俗文化展现出了黄土高原文化的无穷魅力。
2.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在陕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特定的旅游资源数量、存在方式、资源结构进行分析。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未来的旅游业的发展中,发展空间更广。陕北民俗中的很多的民间习俗、人物传说,充实了旅游者历史、地理、文化各方面的学识,满足旅游者好奇的心理,扩大了旅游者的视野,实现了自我完善。此外在暂时的流动过程中,既可以带来游客所在地区的文化,也认识了旅游地的民俗文化,无意间成为了民俗文化交流的使者了,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各地的融合与发展。多样化的民族风俗习惯、徇丽多彩的生活方式、独具一格的地域饮食风俗以及地方风土人情是发展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能为陕北的旅游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带来更大的价值。
四、陕北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1.民俗旅游资源生存环境受到冲击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旅游资源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迁,受到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原来口传心授传承的一种种文化艺术、技巧、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慢慢的流失。网络、电视、电脑的普及,让陕北民歌、秧歌、说书等听众越来越少,信天游、小调等不再是人们劳动过后抒发爱和恨的感情依靠了,这些都淡化了人们对民俗活动的参与性,削减了那种文化传承的氛围,使陕北民俗文化的技巧的提升受到了阻碍。大多数机械化和高科技等取代了原来效率低下的手工操作的技术,使得陕北民间工艺的发展存在“老龄化”“稀薄化”“老年痴呆”的困境,这种民俗文化生态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对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
2.民俗旅游资源流失严重
陕北的民俗旅游资源一般自成体系,就像“黄土高原”一样深厚宽广,古老而淳朴。造就了陕北人民衣、食、住、行与其他民族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民俗也独具一格,除了这些之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闹秧歌、安塞腰鼓。剪纸、民歌、泥塑、农民画等。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城乡结合、全球化的发展的影响,陕北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地越来越少了,它在黄土地上的主导地位已经被削弱了,大量的民俗旅游资源的慢慢的缺失和没落。如头戴白羊肚手巾、身上穿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里面穿着白褂子红裹肚、脚着千层布底鞋的这种传统的陕北服饰装束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陕北特色的民居建筑格式窑洞也在现实生活中慢慢的被现代化的建筑楼房所代替,其他的婚丧嫁娶的习俗也受到西式习俗的影响,正在慢慢简化,甚至逐渐消失。剪纸贴窗花这个习俗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慢慢淡化出去,其原因有二,一是人们的贴窗花这个习惯不被人们重视;其二是剪纸的原料的稀缺。还有许多地方上的神话故事、道情、节日和礼仪礼节没有流传到今天,以至造成我们节日生活的单调,缺失了原来节日中该有的某些文化氛围,对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境。
3.民俗旅游资源传承人才缺失
我国民间文化旅游资源的抢救工作在2005年3月开始起步并实施,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推荐和专家的辩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先后决定命名涉及舞蹈、说唱、年画、刺绣、剪纸、泥塑等方面的民间艺人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其中陕北地区榆林市陕北民歌艺人王向荣、安塞县剪纸艺人薛玉芹、安塞剪纸艺人高金爱、安塞剪纸艺人李秀芳、安塞腰鼓表演艺人高向成荣获这个称号。根据以往的对民间艺人的采访和对当地民俗文化作品纪念馆的参观,充分感觉到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魅力。同时也感受到现在陕北地区存在着民间艺人的稀少、民俗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后续的民俗文化接班人紧缺的窘境。陕北民俗旅游资源传承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使有国家命名,但民间传承人才需求量远远大过这些少数人,传承条件不具备,政府与民间艺人之间工作没有很好的接合,对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困境。
五、陕北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1.注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协调
发挥“唯我独有,你无我有”的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要充分体现本地区的特色。第一,要认真的挖掘藏在民间旅游资源中的精华,其中的可观价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中的精华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设施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相互衬托的效果,如:民俗主题餐厅。第二,对那些已经消失的民俗旅游资源通过查找、整理、建设、重现,还原当时的一种民俗氛围,让游客充分了解过去的民俗旅游资源,如同穿越一般,满足原来游客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建设一个“活人博物馆”,再现陕北100年前的生活环境。第三,保留原生态的文化,营造一个非常真实的文化背景,树立一种陕北民俗的文化形象。如:在一个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相对集中、民俗特色保留较好的区域当中,选择一个交通较为便利的村落办一个民俗村,用村民每天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表现形式,能极大地满足游客猎奇和体验的心理,让游客更喜欢陕北人民这种淳朴的、热情的氛围。
2.建立专门的机构收集、完善文化资源相关资料
陕北地区教育部门要进一步的普查摸底,在榆林、延安市范围内进行全面广泛的老艺人的调查,用录像、照片、录音、文字记录等方式,增加对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保留更完善的资料,建立更为完整的档案,制定完善的保护手段。建立一个专门的部门,配备民俗旅游资源的专职保护人员,把上级的一些政策及时的传达,能有效的执行,落实,防止民俗旅游资源的流失。如:提倡人民继续保持原有的婚丧嫁娶的习俗,可以通过现代媒体,对每天发生的这些民俗事件,经过当事人的同意,出现在媒体上,不仅仅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还可以宣传这种民俗现象,了解并喜欢上这种习俗。
3.重视民俗旅游资源传承人才
对已有的杰出传承人才,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给予最好的保障,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让他们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作品。通过专业的人才对他们原来那种不被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争取留下文本让后世人民也能学习到这种特色文化。也可以与导游和专家探讨关于各种学识上的见解,能更好的发展民俗旅游资源。如:传承人才中的导游人员,陕北导游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规范的专业队伍,在对传承陕北民俗旅游资源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整体上旅游人才还是缺乏,素质也有待于提高,要发现和培养当地人才是现实的选择。建立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机构,邀请这方面的专家定期开个讲座和对导游的培训,对可持续发展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标准进行培养,让导游人员树立生态旅游的意识,以身作则,再去影响游客,达到全民生态旅游的意识。
4.科学对待民俗旅游资源的发展
对待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第一,要树立节约型发展观念。陕北旅游自然资源丰富,但大多数为不可再生资源,旅游资源的储量与经济开发对资源的需求呈反比趋势,客观要求走一条节约型的发展道路。第二,要确立环保、生态发展道路,陕北水土流失严重,关系到陕北社会经济的发展,且现在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逐渐增加,限制了陕北经济质量的提升,所以,要走一条生态、绿色、环保的资源发展路线。第三,发挥民俗旅游资源的连锁效应,通过这个产业的带动能力,发挥连锁效应,与其他产业整体发展,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对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更能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进一步的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健.区域民俗旅游现状与开发策略——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
[2]史正涛,雷志义.区域多种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战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6).
[3]雷润峰,耕牛.陕北文化研究论文[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292.
[4]袁占钊,姚正宽.古朴的陕北民俗文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2.
[5]汪东峰,李延梅.陕北民歌与陕北民俗[J].广西社会科学,2005(9).
[6]吴晓隽.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困境[J].思想战线,2004,30(2).
[7]王树村.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1.
[8]谷鹏飞.论陕北民间秧歌的现代社会功能[J].榆林学院学报,2006(1).
关键词: 补充养老保险;实证分析;税收优惠;精算模型
中图分类号:F81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3-0062-008
一、 引 言
补充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一起构成了养老保险的“三支柱体系”。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起到补充作用的养老保险计划是一种与职业挂钩的退休保障计划,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企业和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障计划,是国家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障的重大制度安排;是社会养老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福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的是基金运作模式,是一种纵向的个人收入调节机制。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它逐步成为缓解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导向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冲击,作为第二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分散和转移国家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风险,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和资本市场发育成熟,稳定劳资关系,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5年以来,中国补充养老保险业务得到较快发展。据统计(1),截至2011年,中国补充养老保险市场总规模突破5000亿元,但远低于1万亿元的发展预期,其中,税收优惠不明确是重要因素之一。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同政府税收政策具有很强关联性,制度税收优惠是关系到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约束条件(2)。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政府都对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计划采取鼓励性优惠措施,总的来说体现在3个方面[1]:在补充养老保险金支付时免税;补充养老保险缴费在“税前列支”;基金投资运营取得的收入免税(或延迟纳税)。由这3个税收优惠方面可以衍生出征税和免税的各种优惠类型的税收。国际社会福利研究领域的税收优惠主要是围绕两个概念展开的:一个是缴费与投资收益免税,支付受领征税的模式(即EET);另一个是缴费征税,投资收益和支付受领免税模式(TEE)。从研究领域的导向来看,目前缴费与投资收益免税,支付受领征税的模式(EET)为主流导向。目前发达国家中,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大都采取这种税收优惠模式来激励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二、中国目前补充养老保险所处的境况
发达国家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税收优惠政策已为我们提供了实践经验,税收优惠政策作为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激励机制,激励着雇主及雇员加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世界银行则预测(3),至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约15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然而中国补充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却存在众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对于企业缴费环节的税收优惠问题,各省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针对企业缴费环节的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但财政部尚未实施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上述提到的从缴费、投资收益和补充养老保险金领取3个方面的税收优惠问题,目前仍无任何税收优惠政策公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收优惠模式缺乏合理性,优惠税率低,激励效果差。在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上往往缺乏针对不同地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性而给予不同的对待,从而缺乏合理性。这种无差别税收优惠制度的表面性的公平成为江苏省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目前,江苏省企业税收优惠采取的是ETT模式,(4)企业缴纳的税前扣减限额仅为工资总额的4%(5)。与发达国家相比,4%的税收比例显著较低,难以起到激励效应。从长远来看,容易造成制度的僵化,且不具有递延纳税给个人带来的收益。
(二)补充养老保险税收优惠环节单行,可操作性很差。中国补充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只是从缴费环节进入,其他环节却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所以对于个人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征税模式是TTT,这样对于调动职工个人参加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积极性极为不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明确规定补充养老保险税收优惠的专门规章,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是参照2007年1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草案)》。规定企业在缴费环节扣除工资额的4%,而有关补充养老保险投资与发放阶段的税收优惠问题仍缺乏详细的规定。
(三)缺乏与基本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的衔接与协调机制。现行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的是EEE模式,补充养老保险对个人采取的TTT征税模式;补充养老保险对于企业采取的是ETT模式,且对于企业缴费的税收优限额规定为4%。从纵向来看,两者在税收优惠政策上差距甚远,不会对企业职工参保产生激励效应。
(四)税收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监管。补充养老保险在运营、监管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缺乏规范性,缺乏对税收优惠主体的审查与限制规定,且税收政策的执行不到位。在给予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缴费4%的税收优惠时无任何审查和限制规定。[2]致使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成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特殊福利。对于中小型企业由于其自身运营的原因,实施企业年金计划很难达到其预期的收益目标,所以经常通过缴费的逃税来回避补充养老保险计划。
鉴于此,笔者将针对补充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已有研究所不能解决的上述问题,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证模型;根据各省市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悬殊的状况,用精算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各省市补充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的区域化差别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找到改进举措。
森林公园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场所,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人文景观为依托,已经成为森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河北承德森林公园为例,浅谈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
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1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与不足
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基础上有效认识到自然资源开发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1.1河北承德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
河北承德地处燕山山脉与蒙古高原的交界过度地带,是山地丘陵地势。森林草原资源丰富。河北承德的森林旅游资源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得到小部分的开发,与皇家园林资源的开发相辅相成。除此之外,河北承德的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还有人工林的分布种植,人文气息更加浓烈,适合旅游资源的开发。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为河北承德的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带来巨大的贡献。河北承德处于京津冀的经济区中,便利的交通优势,巨大的客流量都成为河北承德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
1.2河北承德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
河北承德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在开发创新上具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河北承德在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管理上政策法规还处于不完善的状态。法规的针对性和目标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有效利用和保护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加上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监管评价机制不到位,导致在开发利用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中不能科学的评估旅游资源的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影响。除此之外,河北承德的森林旅游资源在基础设施方面还不够完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有效结合发展方面有待改进,不能做到自然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发展战略探究
2.1整合创新森林公园旅游资源。
河北承德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资源,在其可持续发展中应大力整合各种资源,进行综合资源开发与管理,总体规划与设计其开发利用的发展战略,拓宽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发展的优势空间。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态旅游资源的布局开发,有针对性的做到资源整合创新、合理分区分层利用,做到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完善森林资源发展的整合与升级。
2.2加强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基础性建设。
进一步加强河北承德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大基础性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人文本为核心,开发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合理评估游客量,做到接待游客量的科学有序状态,加强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和措施,进一步完善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性的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设施,整合森林自然资源与其它生态旅游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做到自然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完善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监督评价管理机制。
在完善现有的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相关管理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有针对性、目标性的管理法规,进一步规范生态旅游的开发、运营、服务等行为。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切实做好森林公园旅游景点的科学调查、环境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规划,增强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可行性评价。完善相关的监督评价机制,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在资源开发利用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对自然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和对生态环境发展造成影响。
3开发利用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现实意义
合理有效科学的开发利用河北承德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交通信息、人文景观等的一体化发展,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进一步促进生态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生态观光、旅游体验、休闲度假、陶冶性情、科普文化的功能,达到生态旅游的目的,做到自然环境效益和经济文化效益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增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滨.浅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承德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J].经贸实践,2015(06):47~48.
[2]程理,林奕汉,宋春喜.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优化与开发策略探究[J].南方农业,2015(27):78~79.
关键词:新疆;可续续旅游;战略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态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可持续发观念已经迅速普及到全球领域及各行各业。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许多种,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产生不同的认识,给予不同的定义。但是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而可持续旅游是可持续发展观在旅游业的应用,它注重社会、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到目前为止人们所认可的、唯一的可持续旅游的实现方法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偏重于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可持续旅游也引起许多学者与旅游者的关注,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为保护本地旅游资源并提高收益而大力支持可持续旅游业替代传统旅游发展模式。
一、新疆发展可持续旅游的优势
(一) 新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环境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八个国家接壤,接壤边界约5 600公里。新疆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地域幅员辽阔。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远离海洋的干旱环境塑造了许多世界罕见的奇特景观。新疆有沙漠、高山、冰川、草原、河流,还有生长在不同环境的植物与生存在不同地域的野生动物。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六大类型旅游资源新疆都齐备,并在68种基本类型中拥有56种,占全国实体旅游资源数量的83%。其中,国家特批的动植物保护区有29个。因此新疆被国内外旅客誉为“天然博物馆”。这些特有的自然景观构成了新疆的旅游资源体系。
新疆还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新疆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居住着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锡伯族、满族等13个主体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民族习俗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在天山的南北分布着许多岩画、草原石人、历史文化名人的墓穴、烽火台等历史文化景点。
除此之外,新疆现有的22个城市中有13个城市在1998—2007年间先后荣获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称。它们各具特色,例如:库尔勒市—梨城、吐鲁番市—葡萄之园、乌鲁木齐—亚心之都、喀什市—维吾尔故乡、哈密市—哈密瓜之乡、克拉玛依—两游之城(石油与旅游)、阿勒泰市—黄金宝石之都、伊宁市—花城、阿克苏市—20世纪60年代的小上海、博乐市—草原春城、昌吉市—乌鲁木齐的卫星城、阜康市—新疆的形象与旅游的代表作。这13座城市如同13个辉眼明珠闪烁着魔力,得到中外旅客的认可、引领者新疆旅游业的腾飞发展。
(二)政府对新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新疆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为新疆带来了许多发展旅游的优惠措施。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新疆旅游业已经准备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渐形成,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旅游宾馆、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配套设施等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六大要素齐备的综合产业体系,能够为今后发展可持续旅游提供条件。近几年来,当地旅游局为了提高旅游业的地位,牢固树立“以保护家园为最终目的,发展可持续旅游”的理念,进行了“一卡通”、“旅游绿色通道”、“新疆人游新疆”等好政策来帮助新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三)社会的关注与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有了变化。“出去旅游”变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大大促进了旅客的数量。对于新疆来说国际市场上是客源市场的主体。2009年全疆共接待入境旅游者35.5万人次,同比下降2.8%,创汇1.37亿美元、同比增长0.63%;接待国内旅游者2 0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6.7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了4.4%和10.7%。在充分考虑新疆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治区旅游局制定了2010年旅游发展目标,接待入境旅游者50万人次,同比增长40%,旅游创汇1.93亿美元,同比增长40%;接待国内旅游者2 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9%,国内旅游收入220亿元,同比增长24.5%[1]。新疆旅游客源的扩大为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 新疆发展可持续旅游业的意义
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满足现代人的旅游需求,也不危害后代人的利益。这对像新疆这样的地处内陆又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地区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新疆的旅游最初是以自然资源为源头,以水域风光和民族风情为吸引力。人文资源与自然环境脱节,自然环境与古代人工建筑只是某些主要生态因素简单组成的产物,所处环境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保留不完整。新疆旅游资源的这种“天性”和“不完整”特征,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所在。
(一)发展可持续旅游有助于新疆实施扶贫战略
《中国问题探究》中显示,新疆的贫困县有25个,多数位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 [2]。而消除贫困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对于广大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但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即使是生态旅游也会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多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对旅游资源采用的是“掠夺式”的开发,使得旅游活动范围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只有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确保新疆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促进新疆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保留民族历史文化
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区,在这片沃土上生活着47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及文化艺术,如享誉中外的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麦西来甫”、哈萨克族的“姑娘追”、“黑骏马舞”、克尔克孜族的名诗“玛纳斯”等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景观。但由于被忽视,出现了“民族文化的淡化”、“失去本质” 等现象。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留好这些宝贵的民族遗产。
【关键词】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关系
在全球旅游不断发展的今天,旅游资源的保护以及其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性的论题。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态、文化、经济现象,与旅游之间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良好的资源环境、健康的生态环境和健全的社会环境制度,是全球旅游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是支撑旅游业健康向上并且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什么是资源,资源是可以为人类利用并产生效益的物质与因素。旅游资源顾名思义也就是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利用并产生效益的物质与因素。只有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平衡旅游业的发展。才能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出于两性循环状态。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
1.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旅游资源的开发是环境保护的进一步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不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所有地区的资源保护其实是我们开发和发展的前提,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开发。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发挥其为游客提供观赏、游玩、猎奇、探险等方面的功能,从而实现经济效益。资源保护的意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开发能够宣传景区文化,还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没有保护好的环境资源,那么这一切也将不复存在,一定要保护性的开发,建设性的开发。这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社会发展使旅游需求多样化和复杂化,开发能反映民族特征的旅游资源和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例如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就以中国来说,我们的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其中有不少是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景点。这些资源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要想很好地进行开发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先对它们进行保护才是上策,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开发。
2.二者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开发的过程,一定会经历景区的重塑,对原有环境的改造,需要有修建道路,连接水电,建造房屋等一系列的开发,一定会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由于不经意的破坏而产生了矛盾。从人为角度来看,不正当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会对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之前的景观,花草树木,动物植被,都会被改变。因此,对旅游承载力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迫切。最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由于旅游资源的文化性,不正当的开发而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只要一次,就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有些游客会随意乱扔垃圾,采摘植物,乱刻乱画,这都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二、开发和保护的对策
1.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我们每天看着由于旅游环境的开发,很多游客最大程度上享受着旅游带来的乐趣,确实,旅游过程中可以欣赏自然生态,欣赏花草树木,欣赏野生动物,但是与此同时,景区的开发,是否是按照对该地区的影响最小而进行着。可持续旅游发展势必应该成为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关系问题的衡量标准之一。
WTO,WTTC和EC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提到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中说到:“在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的同时满足现时旅游者和东道区域的需要。每个人都知道,旅游产品是与当地环境与文化所一致的产品。我们相信,这些产品应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永久的受益者,而不应成为牺牲品。如何保护我们的旅游资源,同时更好的发展下去,并最大限度给予游客们享受乐趣,给当地带来更好的收益,是发展旅游项目和旅游资源开发的负面影响的地区保持在最低限度,这将是一个可持续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向。显然,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核心旅游可持续发展。这种辩证关系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不矛盾。可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重要的措施之间的关系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
2.正确的政策引导,加强开发管理。每个地区环境的开发,都需要地方部门的审批,和政策性的支持,引导和管理。这些都是为了规范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而政府部门在其中起到了什么角色呢?政府需要规范,协调,规划,组织整个旅游区的开发和保护。旅游单位自身,也要吸取经验教训,对于过往的景区开发利和弊进行研究分析,采取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式进行最大化的景区建设。同时,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交通、林业、建设、宗教、文化、历史等相互关联,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调整、改进,对于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研究、协调、解决。要让这个旅游区综合发展,就需要人为的组织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