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概述

旅游概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概述

旅游概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中国;理论概述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264-02

引言

20世纪中后期,旅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或行业的依存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龙头产业和核心产业,并且在它的周围也集聚了一大批相关产业或行业。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1.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供应商、服务机构、与产业相关的公司及社会团体(大学、贸易机构等)在特定区域内,既竞争又合作所形成的地理集中。产业集群并非全新的学说,新古典经济学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对这种现象做出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阿尔弗雷德·韦伯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论文数量逐渐增多,甚至在美国出现了研究产业集群的热潮,一些负有盛名的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的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大量研究成果由此产生,如波特等。

2.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是指由旅游要素企业、关联企业以及辅助企业和相关机构,围绕优势旅游资源或区位条件优越的旅游目的地而形成的空间地域集聚体,它是旅游产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集群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现象,是旅游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大量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联系密切的行业或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由此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能够促进区域旅游内聚力的提升和区际旅游产业的和谐共生。

3.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企业和旅游相关企业从乡村文化和乡村资源的特色出发,为满足旅游者体验乡村性的文化、景观和乡村生活的需求而相互结网互动,创新旅游服务的乡村旅游产业链的集群。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最早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钱津研究员在对中国产业集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后提出的。对乡村旅游来说,主要由独特的乡村文化和景观、充足的体验乡村生活的旅游市场需求、配套完善的旅游相关支撑产业、产业链上的企业为满足旅游者体验乡村生活的旅游需求而相互结网和互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扶持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等导致产业集群。

二、当前研究内容

1.旅游产业集群。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竞争优势,集群中就业和劳动力分配,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网络和社会资本,旅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和合作等几个方面。

通过对国外学者的研究分析可以得知:(1)在旅游业发达,旅游发展历史较长的地区的确出现了明显的旅游产业集群现象,用集群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2)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旅游产业集群的企业间联系、社会资本等方面,对旅游产业集群企业竞合机制、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和演变以及集群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

龙勤在《建立云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簇群的意义与构想》一文中,将波特的集群理论应用到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这是现今所能见到的关于旅游产业集群方面最早的研究;有的学者的针对“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如刘恒江在《上海旅游产业簇群研究》中,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上海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旅游产业集群能有效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这就要求各地实施旅游企业集群战略,以有效提升区域旅游业的竞争优势,实现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的学者重点分析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机理和细部架构,如尹贻梅和刘志高在2003年中国地理学会年会的发言提纲《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中提出,将企业集群战略引入到旅游目的地发展中来,认为这是一种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新的战略模式,并给出了旅游企业集群的定义、分析了旅游企业的优势、讨论了旅游企业集群的构成并提出了发展旅游企业集群的战略;有的学者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带动作用角度分析旅游产业集群现象。如郭荣朝在《物流业与旅游业互动研究》中,阐述了物流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整合对策;有的学者还从创新的角度来对旅游产业集群加以了分析。如麻学锋在其题为《旅游业产业集聚的创新研究》一文中,着重分析了中国旅游产业集群的现状,旅游产业的集聚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时意义,并且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措施。

总的来讲,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界定旅游产业集群并辩证其存在性、研究其形成条件和集聚机制、阐释其形成机制和构成、分析其结构类型和竞争优势等。研究的特点表现为着重于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的应用和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框架的初步构建,在研究方法上相对而言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学科角度。

2.乡村旅游产业集群。钱津认为产业集群将在服务领域遍地开花,由工业产业集群和商贸产业集群向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是必然趋势,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到产业集群化的高度,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平台和更好的产业规范保障。乡村旅游只有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才会获得根本出路,而走向这一条道路,必然会形成新型的产业集群。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要想更好地发展应注意以下四方面的基本点:一是政府主导,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就是在某一个县、市内开发出十几个甚至是上百个村寨成为乡村旅游点,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不仅应在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在日后的运营当中也应该起到统领作用;二是品牌同质,产业集群不是进行差异化生产,而是追求同质产品生产的集中;三是度假旅游,乡村旅游形成产业群,必须是乡村能够赚到较多的钱,即有好的收益,要达到这一点,只能是创造条件发展度假型乡村旅游;四是规模适当,太小了形不成产业的号召力和市场的吸引力,也不能超越市场需求去盲目发展。

杨伟容在《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一文中,根据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理论与方法,构建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分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以武汉黄山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刘冬认为随着上海都市乡村旅游产业链逐渐完善,产业集群模型初步形成。作者顺应上海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上海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上海都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策略,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上海都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冯静在《贵州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组织模式研究》一文中认为,以产业集群的组织模式来实现贵州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是提高贵州旅游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结论

国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于近几年,目前研究成果集中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基础研究上面,如旅游产业集群的界定、形成条件和聚集机制、旅游产业集群的结构、类型和竞争优势等,仅有少量的研究涉及集群发展空间布局模式及培育途径、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旅游产业集群的演进、集群内产业间和企业问关系、集群内部竞合机制等方面,对乡村旅游集群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而且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定量研究。再者,由于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较为滞后,政府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关注度不够,支持力度不足。

参考文献:

[1] Sara Nordin.Tourism Clustering& Innovation- Paths to Economic Growth & Development[EB/OL].http://etour.se.2006-12-21.

[2] Patrice Braun.Creating Value To Tourism Products Through Tourism Network and Clusters:Uncovering Destination Value Chains [EB/OL].http:// /data o ecd /27/3/ 6886079.pdf,2007-12-21.

[3] 麻学锋,吕白羽.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9):6-8.

[4] 杨竹青.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5):79-81.

[5] 杨伟容.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6] 冯卫红,苗长虹.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7,(5):16-21.

[7] 龙勘.建立云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簇群的意义与构想[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4):43-46.

[8] 刘恒江.上海旅游产业簇群研究[J].上海经济,2003,(5):25-26.

[9] 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Z].2003年中国地理年会发言提纲.

[10] 郭荣朝.物流业与旅游业互动研究[J].物流技术,2004,(10):37-38.

[11] 麻学锋.旅游业产业集聚的创新研究[J].市场论坛,2004,(8):62-63.

[12] 钱津.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J].中国纵横,2005,(12).

[13] 钱津.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及其反贫困意义[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5).

[14] 钱津.产业集群与乡村旅游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2007,(4).

[15] 里白.乡村旅游形成产业群化走势探索[J].经济师,2007,(8):6-7.

[16]] 冯静,邹显强.贵州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组织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09,(5):153-156.

[17] 蒲姝.以乡村旅游价值要素为基础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探索[J].商业时代,2010,(22):129-130.

旅游概述范文第2篇

一、东北民族服饰

东北主要的民族服饰包括满族服饰和朝鲜族服饰,他们是对当前社会文化影响较大的两种服饰文化。满族服饰有被称之为旗装,包括男女两种样式。清朝初期男性旗装表现为腰中束带、大襟、圆领、剑袖,其中剑袖则是为了方便射箭,四面开叉则是为了骑行。女性旗装与男性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位置附加花边。相对于满族服饰的精致,朝鲜族服装则更加强调色彩的艳丽和质地的轻盈,其最大的特点在与短衣长裙,其衣袋通常束于胸上部。朝鲜族服饰通常给人以善良、纯洁的感觉。

二、东北民族服饰旅游的市场前景

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需要一个又一个增长点的支撑,随着东北旅游发展的深入,传统的冰雪项目的吸引力已经步入往时,东北旅游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发掘新的有效增长点。东北地区居住着我国最多的朝鲜族人口,他们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的传统的生活习惯。近些年,韩流一次次影响着我国的民众,而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人民和那些韩流明星一样能歌善舞、一样聪明坚韧,最重要的是他们穿着一样色彩绚丽并且极具特色的服装,图1为朝鲜族女装。所以东北旅游业的未来发展中,应当将朝鲜民族服务文化作为重要的发展点,让各地游客在国门里就能够领会朝鲜族的服饰文化。此外还可通过朝鲜民族服饰与特色民俗体验等旅游资源的结合,实现东北民族服饰旅游资源和其他旅游资源的共同发展。当前,在东北地区也居住着大量的满族同胞,他们的民族服饰相对于朝鲜族服饰毫不逊色,精致的做工和合理的设计也同样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近年来清宫剧的播出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这为人们接受满族服饰打下了基础,再加之满族同胞对旗装的演绎和东北地区仿清建筑的渲染,旗装定会在东北民族服饰旅游中大放异彩。东北地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种服饰应当就是大花棉袄了,这个过去东北普通民众的服饰元素被一次又一次运用到国际舞台上,并且收获了良好的效果。如图2,我国著名影星张馨予将我国东北传统的服饰文化就逮到了法国时装周上,期间收获了强烈的反响。这个过程中国内的民众对于大花棉袄、大花被面已经突破仅仅是土的认识,逐渐确认其地区文化的地位并且更加认同。可见东北民族服饰旅游具有广阔的前景。

三、开展东北民族服饰旅游的模式

在开展东北民族服饰旅游时,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有效模式。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有馆展陈列式,这个方式在景区较为常用,这种方式应当将宣传民族服饰文化作为重点;民族服饰装扮;这个方法经常在旅游接待区、住宿区使用,这个方式主要是向民众展示服装的形式、特点等内容;服装表演,这个通常在旅游区举办大型活动时采用,这有助于实现民族服饰资源的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民族服饰体验,与其他方式相比该方式更加强调让游客感受服饰的实用性。服饰商品,相对于其他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应保证这些商品的质量。

四、结语

旅游概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垃圾邮件过滤概述

中图分类号:TP393.0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3-0000-00

1、概述

1.1垃圾邮件定义

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以下四种“垃圾邮件”定义:(1)收件人事先没有提出要求或者同意接收的广告、电子刊物、各种形式的宣传品等宣传性质的电子邮件;(2)收件人无法拒收的电子邮件;(3)隐藏发件人身份、地址、标题等信息的电子邮件;(4)含有虚假的信息源、发件人、路由等信息的电子邮件[1]。

1.2垃圾邮件的现状

据英国著名网络安全公司Sophos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美国的垃圾邮件总体数量仍高居首位,占全球垃圾电子邮件的11.3%,其次是韩国(占9.6%)、印度(8.8%)、俄罗斯(7.9%)、巴西(5.7%)和中国台湾(3.8%),而中国大陆垃圾邮件总量并未在12名之列。近几年国内的排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最初的前几名,跌出前十名,这主要归功于国内企业,增加了邮件系统设备的投入,安装了反垃圾邮件网关设备,加大对垃圾邮件行业的打击力度。 2011年11月上旬我国垃圾邮件发送情况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知,11月上旬,国内垃圾邮件发送服务器IP地址主要集中在湖南、广东、北京等这几个地区。其中,湖南位居十大垃圾邮件发送地榜首,服务器IP地址数目高达208个。

从中国互联网反垃圾邮件协会11月上旬统计的各大邮件运营商对垃圾邮件举报处理来看,谷歌、微软未对举报的垃圾邮件采取措施。而网易、新浪、搜狐、TOM、21cn、雅虎等几家邮件运营商都对举报的垃圾邮件账户做了相应的处理。

综合所述,2011年第三季度我国垃圾邮件发送形势仍不容乐观,虽然各大邮件运营商都能积极主动地及时处理被举报的垃圾邮件,但垃圾邮件发送服务器IP地址数目却有增无减。可见,在垃圾邮件治理工作依然紧迫。

1.3 垃圾邮件危害

垃圾邮件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垃圾邮件危害互联网发展。垃圾邮件占用大量的传输、存储和运算资源,且一旦垃圾邮件占到互联网总数据流量三分之一,将造成巨大的存储需求,还损害了ISP的市场形象,造成无形资产流失。据悉,国外许多邮件服务商曾以垃圾邮件过多为由,一度封杀了国内一些ISP的邮件服务器IP地址。(2)垃圾邮件损害用户利益。由于垃圾邮件具有反复性、强制性、欺骗性、不健康性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浪费用户的时间、精力和金钱。(3)垃圾邮件危害现实社会。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垃圾邮件散播各种虚假信息或有害信息,严重危害社会稳定。

2、反垃圾邮件技术

目前,一般采用在邮件传递过程中对垃圾邮件进行过滤的方法来反垃圾邮件。这个过滤过程包括SMTP配置、IP过滤规则设置、用户过滤规则设置以及邮件过滤规则设置等4种。其中邮件过滤规则可分为邮件内容的检查过滤以及接收邮件过滤。由于用户过滤规则设置是基于特定用户的过滤,较简单,这里就不介绍了。下面着重介绍另外3种过滤规则。

2.1 SMTP协议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能够可靠高效地传送邮件。针对用户的邮件请求,发送SMTP建立与接收SMTP之间建立一个双向传送通道。接收SMTP可以是最终接收者也可以是中间传送者。SMTP命令由发送SMTP发出,由接收SMTP接收,而应答则反方向传送。管理员可以通过web管理界面设置特定的过滤规则,查看统计数据和监控smtpproxy的运行情况,修改配置等。

SMTP使用模型参见图2。在SMTP发送操作中有三步,操作由MAIL命令开始给出发送者标识。一系列或更多的RCPT命令紧跟其后,给出了接收者信息,然后是DATA命令列出发送的邮件内容,最后邮件内容指示符确认操作。

发送信件时防范垃圾邮件可以通过以下9种方式进行:SMTP认证;限制第三方转发(relay)信件;收信人不能同时包括发信人;系统接收信件大小限制;单封信件的收件人数限制;HELO命令后的字符串限定;信头内容的限定;接收人限定;基于关键字查找的信件内容(支持正则表达式)和大小限定。

在SMTP的配置选项中提供了多达28种过滤规则,来对垃圾邮件进行防范。如SMTP验证;允许收件人等于发件人;ACTION不为PASS的延迟;检查附件中的ZIP文件;禁止密送;ZIP文件递归检查的最大层数;MAIL递归检查的最大层数;信件允许中转的最大次数;旁路目录根路径;系统间隔时间单位;用户SMTP出错频率阀值;用户RCPT出错频率阀值;用户RCPT出错比率阀值;用户信件被拦截的频率阀值;用户信件被拦截的碧绿阀值;用户默认连接数限制;用户默认连接频率限制;用户默认流量限制;用户默认信件最大字节限制等。

2.2基于IP的过滤方法

基于IP的过滤方法主要提供以下16种过滤规则:特定IP的Mailfrom出错频率阀值;特定IP的RCPT出错比率阀值;特定IP的信件被拦截的频率阀值;特定IP信件被拦截的比率阀值;IP默认拦截数限制;IP默认连接频率限制;IP默认RCPT数限制;IP默认流量限制;IP 默认信件最大字节限制[2];IP黑名单/白名单(禁止访问/允许访问);指定允许连接的IP范围;来自相同IP的客户端在smtpproxy服务器上的最大同时连接总数;来自相同IP的客户端的最大连接频率;来自相同IP的客户端的一次连接中执行RCPT命令的频率;来自相同IP的客户端一封信中执行RCPT命令的总数;来自相同IP的客户端的一次连接中最大的流量大小;可以对特定的IP范围做特定的最大同时连接数量,最大连接频率,RCPT命令的频率和流量的限制。

通过IP过滤规则可以方便的达到垃圾邮件的过滤。对固定发送垃圾邮件的IP进行限制的主要出发点,在于用户发送大量垃圾邮件后系统根据统计结果检测到发送垃圾邮件用户的IP地址会对其进行相关的限制和控制,将其的IP地址进行特殊限制来达到控制发送垃圾邮件的目的,在基于IP规则条件控制中提供了如下7种控制选项:适用IP范围;同时连接数限制;连接频率限制;RCPT数目限制;RCPT频率限制;流量限制;邮件最大限制。

用户在使用IP的限制功能时,通过IP统计信息查询到IP后在IP配置规则中进行限定。263内部反垃圾系统为方便用户管理系统,配备了统计功能,在该统计功能中分别提供:每条规则的触发次数;某段IP的发信次数与流量大小:查询根据IP产生的记录;User的发信次数/流量大小统计:查询特定用户产生的记录;事件触发的统计:查询事件触发产生的记录。根据统计的结果可以方便的发现发送垃圾邮件的IP,在适用IP或IP范围内添入已知的IP地址,同时连接数限制处添入“0”将其设定为黑名单即可达到拒收的目的。

通过配置IP过滤规则来达到对某个特别IP段做特殊规则。设置IP/IP范围来实现过虑垃圾邮件,是通过配置IP地址的过滤规则来实现,通过IP的过滤设置可以实现:IP黑名单/用户禁止访问;限定允许连接的IP范围;限制限定的IP连接发送邮件;来自相同IP的客户端在服务器上的最大同时连接总数;来自相同IP的客户端的最大连接频率;来自相同IP的客户端的一次连接中执行RCPT命令的频率;来自相同IP的客户端的一次连接中最大的流量大小等。

263内部反垃圾系统配置基于IP过滤规则对以下6项按照需要进行设定:IP范围:被限制的IP地址和IP地址范围;连接数限制: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尝试的连接次数其中同时连接数限制的设定值设定情况为(-1表示不限;0表示黑名单,以下项目无效);连接频率;RCPT限制;字节书数限制;大邮件限制等。

2.3邮件内容过滤

邮件内容的检查过滤的限定主要是针对邮件的内容进行设定字符检查,采用关键字查找信件内容和大小限定来限制邮件发送,对于满足过滤规则的邮件管理员根据设定的处理方法使邮件拒收、转发有关部门、或直接断开,以此达到限制垃圾邮件的传播。

接收信件过滤器的主要功能是针对发信人为非本站用户而言的,在该模块中提供了“信头内容限定”“收信人限定”“信件内容及大小限定”三种模式限制,该三种模式主要实现方式是通过电子邮件信头和内容进行基于地址和特征字符串过滤,从而达到控制垃圾邮件的目的,同时对所过滤到的垃圾邮件提供转发、丢弃、或断开等处理操作。接收信件的功能模块在263反垃圾配置处的内容过滤规则中,进入内容过滤配置规矩对需要进行控制的信息进行关键字设定,从而达到特征字符串过滤,有效的防范了垃圾邮件的过滤。

设置信件过滤规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信件的信头、信件收件人、信件发件人及信件内容特殊字符的过滤来实现对垃圾邮件的控制。内容过滤所提供的规则设置包括:邮件主题包含设定关键字;发件人字段包含设定关键字;收件人或抄送人字段包含设定关键字;邮件头包含设定关键字;信体包含设定关键字;全文(包括信头和信体)包含设定关键字;全文大小小于/大于设定值;信头大小小于/大于设定值;信体大小小于/大于设定值;客户端IP等于设定值或属于某连续IP段;信件所经过的服务器及源客户端IP是否属于某设定值或某连续IP段;附件的数量小于/大于设定值;存在文件名为指定字符的附件等。

邮件主题包含的关键字:主要针对邮件主题内容进行关键字的设定和过滤。

发件人字段包含的关键字:发信人限定主要是针对邮件发信人进行设定字符检查,对于满足过滤规则的邮件发信人,管理员根据设定的处理方法 可使邮件拒收、转发有关部门、或直接断开。

收件人(或抄送人)字段包含的关键字:与发件人字段包含关键字的说明相同需要注意收信人与发件人包含的关键字在实际应用中有同关键自不同域的情况,此处提供的匹配规则是精确匹配,所以在对该处设置时,发件人、收件人关键子设定书写必须完整,关键字设定包括xxx@domain才可。

信头包含的关键字:主要针对信头内容的限定进行设定字符检查,对于满足过滤规则的邮件信头,管理员根据设定的处理方法 可使邮件拒收、转发有关部门、或直接断开,限制某些带有非法标题内容的垃圾邮件大量传播。

信体包含关键字:在邮件中通过设定信体关键字的做法来过滤邮件,对于满足过滤规则的邮件管理员根据设定的处理方法使邮件拒收、转发有关部门、或直接断开,以此达到限制垃圾邮件的传播 。根据全文包含的关键字的设定和过滤可相互组合的操作包括信头写入日志、信件内容写入日志。

全文(包括信头和信体)包含关键字:全文包含的关键字设定主要是针对邮件的内容进行设定字符检查,采用关键字查找信件内容和大小限定来限制邮件发送,对于满足过滤规则的邮件管理员根据设定的处理方法使邮件拒收、转发有关部门、或直接断开,以此达到限制垃圾邮件的传播 。根据全文包含的关键字的设定和过滤可相互组合的操作包括信头写入日志、信件内容写入日志。[3]

3、结语

垃圾邮件过滤是一项长期的斗争。在我们对付垃圾邮件的同时,垃圾邮件制造者也在不断制造更“合理”或者严重干扰过滤器的垃圾邮件。因此,对垃圾邮件的预处理和垃圾邮件过滤器的不断更新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在真正的实用垃圾邮件系统中,综合各种方法(包括各种机器学习方法、黑白名单人工规则方法甚至图片分析方法等)和各种特征(除正文内容外,还包括群发特征、元信息特征等)是垃圾邮件工具研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曹麒麟,张千里.垃圾邮件与反垃圾邮件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2.

[2]唐靖飚等,周良源著.Unix平台下的c语言高级编程指南.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0-2.

旅游概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 旅游目的地形象 形象形成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市场供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旅游业在经历了资源驱动、产品驱动、市场和营销驱动后已经进入了“形象驱动”阶段,形象的设计直接决定了目的地旅游开发的方向,如何策划鲜明、独特、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特色形象,已成为一个旅游地或旅游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旅游形象研究对于提高旅游地和旅游企业的知名度、识别度、美誉度及引导旅游者的出游行为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1.“形象时代”来临

伴随着形象时代的来临,形象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王晞在2005年对23位专家进行了深度访谈,结果无一例外地表示在选择旅游地时,除了考虑时间、交通方式和履行成本等因素外,旅游目的地形象是非常关键的吸引因素。

2.旅游规划进入形象驱动阶段

在目前的形象驱动阶段,旅游形象设计将在旅游业发展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关注,同时促进了旅游形象实证研究快速发展。

3.各级政府及学者对旅游形象问题的高度关注

旅游形象建设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密切关注旅游地形象策划和传播,积极开展区域和城市的旅游形象主题口号和旅游标示系统的设计,广泛开展旅游形象公众征集活动。

4.“形象贸易”促进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各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贡献,区域旅游形象也已经成为一种高效的区域自我推介的工具。“旅游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招商引资、对外宣传的惯用手法,各种旅游“大篷车”、旅游交易会、推介会遍地开花,在国内外树立、传播、改造区域旅游形象的行动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形象贸易”在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研究内容

自20世纪70年代初Mayo提出目的地形象的概念以来,众多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

1.国外对旅游形象的定义

国外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定义往往依据“image” 的定义。image是一个广泛使用而定义模糊的概念,一般认为image是人们对所认识的事物的个人的、主观的、概念性的理解;或者说image是建立在人脑信息处理过程基础之上的,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信念和印象,因此旅游地的形象就是由旅游地的各种旅游产品(吸引物)和因素交织而成的总体印象。有代表性的是:Hunt将形象定义为个体或群体对非居住地的印象;Crompton将形象定义为个体关于目的地的信念、思想以及印象的总和;Embacher等将形象定义为个体或群体在实地旅行之后对目的地的印象总和,包括认知成分及情感性成分;Fakeye 等将形象定义为潜在旅游者在基于大量可选信息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构建;Gartner认为形象由认知成分,情感性成分以及复合成分三种层次相关的成分所形成的;Kim 等将形象定义为个体关于目的地的印象、信念、思想、期望以及感情的总和。总的来看,多数文献从主观、个体的角度研究目的地形象,即研究感知个体如何看待目的地,研究个体所接受到的目的地形象如何影响其原有的观点和选择行为。

2.国内对旅游形象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旅游形象有多种提法,如旅游形象、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区形象等。较具代表性的有:张建忠认为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区域内各种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旅游要素的综合感知和印象;邓明艳指出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在经历了旅游地旅游后,或潜在旅游者通过电视、杂志、广告、网络信息等媒体,获得的关于旅游地的总体印象;黎洁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成因素,如旅游目的地的政治经济状况、自然环境、人文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设施等;廖卫华将形象定义为现实和潜在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认知,是对旅游地各要素产生的印象总和,是旅游地特征在游客心目中的反映。概括而言,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公众对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区域内在和外在精神价值进行提升的无形价值,是旅游地现实的一种理性再现。

3.研究启示

不论从国内外学术领域的研究差异,抑或区域发展的现实要求,都迫切需要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全面、综合、系统的研讨和总结,为数量众多的各级旅游城市建立和推广其旅游形象,以及探索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因素,为促进区域开发和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以桂林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2]吕帅.区域旅游形象绩效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 Hunt,J D.Image—A Factor in Touris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D].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1971.

[4]Crompton, J.L. 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e Imag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79,18(4):18-23.

[5]Embacher, J., and Buttle, F. A Repertory Grid Analysis of Austria’s Image as a Summer Vacation Destina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9,28(3):3-23.

[6]Fakeye, P.C., and Cromopton, J.L. Image Difference Between Prospective, First-Time,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1,30(2):10-16.

[7]Gartner, W.C. Temporal Influence on Image Chang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6,13:635-644.

[8]Kim, H., & Richardson, S. L. Motion picture impacts on destination imag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30(1):216-237.

[9]张建忠.旅游区形象建设的初步研究[J].泰安师范高等专科学报,1997(2):134-137.

[10]邓明艳.峨眉山旅游形象定位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4):177-179.

旅游概述范文第5篇

机率密度函数即概率密度函数,是一个描述这个随机变量的输出值,在某个确定的取值点附近的可能性的函数。而随机变量的取值落在某个区域之内的概率则为概率密度函数在这个区域上的积分。当概率密度函数存在的时候,累积分布函数是概率密度函数的积分。

对概率密度函数作傅里叶变换可得特征函数。

特征函数与概率密度函数有一对一的关系。因此知道一个分布的特征函数就等同于知道一个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