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业的含义

服务业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业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服务业的含义

服务业的含义范文第1篇

(湖北工程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摘 要:每个地区都在地域环境、经济基础、政策重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得进一步研究区域服务业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相关课题变得更加重要,这种研究不仅具有极其经典的理论知识,也在制定决策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区域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界定了区域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相关内涵,并综合分析了区域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相关影响因素,构建出一种以武汉市为例的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关键词 :服务业;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0.003

收稿日期:2015-03-16

1 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分析

1.1 生产要素

服务业的提升是由物质、人力、知识、自然四种资本以及基本设施、产业发展水平、活动单位的数量和规模等决定,并且商业信誉度、诚信体系等也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1.2 需求要素

服务业的规模和效率被它的一系列需求要素影响着,对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创新也会起到促进作用。区域内经济的差异化与区域内外对服务的需求决定了服务业发展的高度,比如说,消费人群的受教育程度、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当地人群的消费能力。

1.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所有的产业性的消费都是属于服务行业,只是区别在于传统型的服务行业指的是在平时生活中为人们服务,直接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更多的便利,而一些相关与支持性的产业是间接地属于为直接产业做准备的服务,比如说,产业消费分层性问题,产品直接供应商与店面对于消费者的服务性销售。

1.4 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

中国服务行业对于非价格性的竞争手段较为轻视,比如说最重要的服务质量。所以,在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的评价之中,除去对于“钻石模型”的分析以外,还需要加入产业的竞争策略和服务质量等因素。产业要参与市场竞争,最基本的就是严谨的组织结构,因为判断选择能力及产业变化直接被组织结构决定着。另外,服务产业需要建立自身竞争优势,才能在行业中有一席之地,其中产业产品质量、创新的动力、原材料成本的减缩等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1.5 机会

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牵制着服务业的提升,所以,区域之间的一些产业的交流、合作共赢、跨区域竞争决定了服务业提升的机会。

1.6 政府

对于每个国家的服务产业,政府都会根据现状出台一些相关经济和管理政策,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宏观调控,用来使其更好更快更加良性健康地发展。在经济方面,尤其是对于新兴服务业的推广与市场化进程的部署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管理政策方面,对创新以及竞争机制有着很好的完善,对于产业的规划布局也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

2 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

2.1 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评价指标选择

2.1.1 竞争优势评价指标选择

考虑到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评价的客观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将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动态提升的路径与规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映,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等相关问题,所以,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同业竞争、需求、企业运营、生产等关键要素,通过对关键要素指标的分析和判断来复制竞争优势动态演化的全过程,然后依据层次结构关系,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竞争优势评价体系。

2.1.2 评价指标测试方法

考虑到各个评价指标之间会因为其经济意义、作用方向、表现形式以及量纲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以此消除对量纲的影响。综合评价时还需要使指标同趋势化。本课题采用功效系数方法对指标中的相关定量进行处理,其计算公式如下:

设I=[I1,I2……Ik] 为数值型指标集合,Xi是Ii的测试值,无量纲的效用值为ωi,ωi是Xi的函数。其公式为:

经过功效系数法无量纲化处理后,定性指标的评价值转化相对应的评价分值,其映射关系为: [好,一般,差]=[90,80,60] (2)

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利用模糊关系合成将评价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再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评价方法。评价的基本步骤如下:

2.2.1 隶属函数的建立

本课题采用X=(X1,X2,X3,X4)来表示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假设评语集合λ=[λ1,λ2,λ3],基于λi是从Xij角度做的评价,构建三个级别的隶属函数。对区域服务业竞争力优势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一个综合评价分析。

2.2.2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时需要用C指标来评价B分类因素指标,然后量化每一个因素上成为评价物,确定子集的隶属度,从而获得矩阵:

其中,rij表示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ri称为单因素评价矩阵,可看作是因素集和评价集之间的一种模糊的关系,即影响因素同对象的“合理关系”。模糊评价矩阵主要用来计算关于对象的模糊矩阵A,确定因素指标后,记为B={b1,b2………bn},经归一化后,就可以确定对象的评判等级。

3 提升武汉市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对策

3.1 正确认识与处理发展服务业与发展工业的关系

武汉市目前处在工业化时期的中期阶段,这是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正确认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辩证关系,使之互相促进、一起发展,这对于武汉市目前而言十分重要。首先,工业化和经济服务化都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规律,那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服务业增加的价值比重逐步上升而农业增加的价值比重逐步下降;其次,工业正处在一个十分稳定的上升时期且没有出现排斥服务化曲线的同步上升。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工业化曲线大体呈倒U型,而服务化曲线则会在到达制高点后呈现平稳滑行;第三,转变服务业发展模式,特别是生产业,从过去鼓励传统服务业到现在全力进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也是目前提高地区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3.2 提高服务业供给及需求集中度

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城市是产业及人口都较为密集的区域,其生产性及生活需求较为旺盛,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化水平以及城市的规模结构。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快城市化进度,全面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是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退二进三”,让城区经济实现整体转型;二是要把服务业的发展情况与施行城市化的战略相结合起来,把握市场机制来加速和引导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调整规模结构,扩大服务消费群体;三是以城乡结合部为重点,通过加快道路、供水及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城乡流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增强城市经济对周边农村区域的商品、技术和信息的辐射功能,统筹城乡服务,以城带乡拉动农村服务业发展;四是加大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服务业投资和建设的力度,完善城市的功能,增强城市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3.3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制定完善政策,通过进一步清理各种政策的制约和体制的障碍,降低市场准入,形成多种所有制平等准入、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服务业分工和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中去,大力引进外资投向金融保险、现代流通、旅游设施、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增强市场化水平。针对服务业存在的结构落后、行业发展不足等相关的各种问题。首先应制定出合理的企业政策,对于具有较高关联度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企业必须要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比如加强信贷的支持力度。其次,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所占份额要远远高于其它企业,而武汉地区在长期的障碍等多种原因的干扰下,中小企业严重缺乏活力,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来鼓励和促进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制定出专门的有关方针,满足企业的需求,提供支持以及管理的咨询,为中小企业创造出优良的生存环境。

4 总结

本文所进行的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不仅仅对于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也为区域经济的决策者——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一种新的分析参考方案,并且这种关于行业竞争力的研究对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建设更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研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比其他区域产业方面的研究成果更为清晰、全面地揭示出服务业的战略地位。笔者在阅读了大量有关于服务业竞争力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后,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以武汉市以研究对象,探究其服务业发展的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同时构建了一个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 李江帆.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估依据与评价指[J].经济管理,1997(8)

2 敖惠,刘莉.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9(2)

3 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2)

服务业的含义范文第2篇

1、保安服务的含义、保安服务业的含义 ;

2、保安服务的起源与发展,保安服务的萌芽,保安服务业的雏形;

3、保安服务的任务和特点,服务的对象,从业单位的类型及含义;

4、保安服务业的管理,公安机关对保安服务业的管理,对保安从业单位的管理;

服务业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服务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N949

1.引言

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竞争力水平,不仅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能 够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十二省 区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 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与发达国家和东部省区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总 体发展水平偏低,现代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服务业国际化水平较低等。正确、客观评价研 究西部十二省区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深远 意义。

服务业竞争力是一个涵盖服务业本身以及相关要素关系和行为多个方面的综合系统。一 个地区的服务业竞争力是该地区服务业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科技、 文化、人才等环境和条件下,相对于其他地区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 合[1]。因子分析法是在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不仅可以给出 排名,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影响排名次序的因素,从而找到改善和提高西部十二省区服务业竞 争力的方向和途径。

2.地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关于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很有限, 而其中比较权威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建立的包括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 力、成长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管理竞争力 5 个一级指标的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2]和吴士 元在《我国省级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一文中从经济实力、服务业总体情况、主要服务 业行业发展和科技实力四个方面构建的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

影响地区服务业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人均 GDP、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人口 密度、居民的消费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外部政策和经济环境等。

服务业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系统,要从多维多角度对地区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根 据前人对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参考地区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将从四个方面 进行分析:一是经济基础;二是服务业总体情况;三是主要服务行业发展状况;四是科技实 力,具体指标见表 1。

表 1 地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因子分析法分析评价西部十二省区服务业竞争力

在众多评价方法中,因子分析法可以较大限度地克服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评价结果的影 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4]得到以上各指标的相应数据,运用 SPSS15.0 统计分析 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5],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计算出相关系数阵的特征值、贡献 率、累计贡献率,因子载荷矩阵等,最终求得综合评价值,并据此进行排序。

第一步,利用 SPSS15.0 对原始数据(见附录 1)进行计算,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可知

10 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第二步,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取公共因子。

在 SPSS15.0 的运行中,选择以主成分法作为因子提取方法,选定因子提取标准是:特 征值≥1。由表 2 可知,有三个满足条件的特征值,它们对样本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

81.687%,代表了绝大部分信息,因此提取三个因子便能够对所分析的问题进行很好的解释。

表 2 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第三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因子载荷矩阵。

同样利用 SPSS15.0 求得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从表 3 可以看出,各公共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不是很突出,各指标前几个公共因子上均有相当程度的载荷值,难以合理解释其实际意

义,所以要进一步进行旋转。选择方差最大化方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 阵如表 4。

表 3 因子载荷矩阵

Component Matrix

表 4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 4,可将指标集分为三个主因子,第一主因子在人均 GDP、

服务业从业人员比率、人均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人均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人均金融保险 及房产上具有很大载荷,从各指标的经济含义可知反映了地区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将其 定义为服务业发展动力因子;第二主因子在服务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服务业从业人员 年工资总额、服务业城镇专业技术人员数上有较大载荷,从各指标的经济含义可知反映了服 务业在资本、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将其定义为服务业发展投入因子;第三主因子在人均城镇 居民消费性支出、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上载荷较大,从各指标的经济含义可知是反映 服务业竞争力提高的潜力指标,将其定义为服务业发展潜力因子。

第四步,构建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算出因子得分并排序。

利用 SPSS15.0 得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一个地区相对于第一主因子的得分如下计算:

F1=0.303﹡X1﹢0.061﹡X2﹢0.038﹡X3﹣0.022﹡X4﹢0.090﹡X5﹣0.009﹡X6

﹢0.280﹡X7﹢0.296﹡X8﹢0.197﹡X9﹣0.042﹡X10

根据各主因子的特征值得出各主因子的权重i ( i = i /  i ),其中 i 为第 i 个主因子 对应的特征值(i=1,2,3),可以构造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

F= 1 F1+ 2 F2+ 3 F3=0.402F1+0.393F2+0.206F3

其中,Fi 是各个主因子得分矩阵。由此可得每个样本相对于三个主因子的得分(见表 5)。

表 5 中西部十二省区的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只代表在本文构建的指标下各省区的相对 差别,得分数值越大,代表竞争力越强,正值表示其竞争力高于平均水平之,负值则表示低 于平均水平。

4.评价结果分析

表 5 中的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得出了西部十二省区服务业竞争力的量化描述,可从不

同角度对各省区服务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比较。 从综合得分和排名来看,西部十二省区服务业发展很不平衡,竞争力水平差异较大。12

个省区服务业竞争力的排名依次为内蒙古、四川、重庆、广西、陕西、云南、新疆、西藏、 宁夏、甘肃、青海、贵州。综合得分在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之上的只有 6 个省区,仅占 50%。 其中,内蒙古的服务业竞争力最强,主要得益于它在服务业发展动力方面的绝对优势。四川 虽名列第 2,但其在 F1 上的得分为负值,处于西部平均水平之下。与四川综合得分相差无 几的重庆在三个主因子上的得分均为正值,这说明重庆在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服务业发展的 投入和服务业发展的潜力方面在西部地区表现突出但略显平均,其服务业竞争力在西部地区 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综合得分在平均水平之下的其余 6 个省区之间的差距也很大,三个主因 子得分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的省区就有 3 个:甘肃、青海和贵州,也因此决定它们的综 合得分排在最后三位。三个主因子的得分至少有一个为负值的省区有 8 个,这说明西部大多 数省区的服务业在发展的动力、投入和潜力方面发展不平衡,竞争力水平不高。

从三个主因子的得分和各自排名来看,在第一个主因子上得分最高的是内蒙古,其得分 远远高于其他省区,得分为正值的只有 4 个省区,即排名前四的内蒙古、重庆、新疆和宁夏, 说明它们的服务业发展动力强大,这主要得益于这四省的人均 GDP 位于西部十二省区中的

前 4 名,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四川在第二个主因子上的得分 排名第1,是排名第 2 的云南得分的近 3 倍,这说明四川对服务业的投入远比其他省区多, 而四川凭借其在服务业投入方面的优势使其综合排名位居第 2,这充分说明服务业投入的多 少直接影响到该省区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在反映服务业发展潜力的第三个主因子上只有西 藏、重庆、云南、四川在地区平均水平之上,其中西藏的得分以高出第 2 名 69.55%的优势 排在首位,说明西藏的服务业消费水平高且服务业在该省区经济发展中所处地位显著,服务 业竞争力得以改善和提高的空间很大。

表 5 主因子得分及排序

5.提升西部十二省区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对策建议

西部十二省区根据其综合得分可进行分组比较(见表 6),根据分组提出如下相应的对 策建议。

表 6 西部十二省区服务业竞争力分组比较

对于服务业竞争力相对较强的内蒙古、四川、重庆而言,它们在西部十二省区中处于经

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人均 GDP 处于高水平,主要服务行业的发展状 况良好,但是它们至少有一个主因子的得分排名位于 5 名及以后。内蒙古在 F3 的得分上为 负,处于平均水平之下,主要是因为该区人均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相对较少,服务业增加值

占 GDP 的比重相对较低。四川在 F1 的得分上为负,说明该省的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究 其原因是人均 GDP 处于低水平,主要服务行业的发展状况不乐观。而重庆则在服务业发展 的投入方面表现逊色。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以和成渝特区为龙头,积极引进复 合型、国际型的服务人才,促进西部地区服务业协同发展,同时,向高技术、知识密集型的 现代服务业渗透,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内蒙古要重点培育服务业对外输出能力,发挥伊利、 蒙牛等企业的品牌优势,带动产业链上其他服务企业的发展;同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出 台优惠政策鼓励服务业的发展。四川和重庆要充分利用成渝特区的政治优势,吸引外资,加 快传统服务业的改组改造,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广告、咨询等现代服务行业,并 充分利用地区旅游资源,制定以旅游业发展为导向的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

针对处于相对中等水平的广西、陕西、云南、新疆、西藏、宁夏而言,它们在服务业发 展的动力、投入和潜力方面各有特色和优劣势。对于在 F1 上处于劣势的广西和云南而言, 应该大力发展地区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开发更多 旅游产品,加大市场宣传力度,完善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机制。对于在 F2 上得分不具竞争 力的西藏和宁夏而言,应该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如信息经济升级改造商贸、餐饮等传统服 务行业,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政府外购能力,购买信息管理、研究咨询、业务培训等服务。 对于在 F3 上表现逊色的陕西和新疆而言,应该加大高素质人才和高新技术的引进力度,改 变经济增长潜力不足的状况,加大服务业比重,调整产业结构。

甘肃、青海、贵州在西部地区服务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因为这 3 个省区地理条件不好, 交通困难,基础设施落后,科技能力较弱,经济比较差。它们在三个主因子的得分上至少有 一个排在最后三位,且均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提高 社会收入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工业和农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结合地区资源优势选择 重点服务行业优先发展;加大政府政策的导向性,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加快基础设 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多方筹资,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

参考文献

[0]免费100paper.com

[1] 雍红月.评价服务业发展状况的几个指标[J].内蒙古统计,2005(2):10-11.

[2]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1.

[3] 吴士元.我国省级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3(10):57-58.

[4] 中国统计年鉴编辑部.中国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5] 朱建平,殷瑞飞.SPSS 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5-170.

Evaluation on Servic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 the West

Regions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Hu Kaili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 School,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RC (100083)

Abstract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and enhancing its position in

national econom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rections of the economic policy of our government.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Regions, all circles concerned start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over there.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ervice industry and its competitiveness, this research makes use of factor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ervice industry in twelve western provinces and regions, and then bring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upgrade their competitiveness, which is on the base of the results of factor analysis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west regions.

服务业的含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算;现状;对策

(一)

在县级GDP核算工作中,从目前国内现在分析,可以看出,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核算源头数据缺漏,GDP核算依据不足。国民经济核算实行区域在地原则核算。伴随着企业集团化、总部经济的发展,县级财务不独立的所属产业活动单位资料缺失。如县级电信、邮政、银行、保险、公路段等垂管、直管、代管单位及集团公司的分公司,在县级没有独立核算单位,县级只能依靠上级反馈资料核算,基础资料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县级对相关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有些部门资料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如卫生、教育、水利、税收、工商等部门统计资料,数据的逻辑性和连惯性差。如税收资料因行业划分不规范,口径的调整,数据大起大落较为严重;如私人诊所、幼儿园,在部门统计中基础比较薄弱,资料的可比性和可用性不高。

二是经济指标的考核使县级核算工作陷入两难。以GDP为首的县级经济指标考核,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县级经济工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县级党政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认识,解决统计部门经费、人员编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县级核算工作造成了压力,陷入两难,一难是系统专业的核算方法和大众、部分管理部门认知的方法难统一。有些人仅仅通过其掌握的浮于表象,片面化的行业知识,衡量GDP及其增速,对GDP数据提出质疑。二难是经济指标的考核、排名,对县级核算工作的干扰加大。随着GDP被列为考核当地党政领导政绩指标后,县级之间对GDP总量和速度的排名较为关注,在考核的这把双刃剑面前,县级GDP核算工作有一定程度上的压力和干扰。

三是属地统计概念模糊,不仅重统漏统,而且难以准确反映出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如:目前相当一部分法人单位上划成为上级直管部门,县一级不再是独立法人,不再实行独立核算,统计制度不够健全,统计力量有所削弱,县级统计部门很难及时从这些部门获得GDP核算所需资料。如:移动、联通、电信等属于上级直管单位,这些部门在县级都没有独立核算单位,上报给县统计部门的数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些部门上报给县统计部门的数据与上级统计部门反馈的数据差异性较大。又如:交通运输业周转量的统计,上级反馈数与部门上报到县级数有很大的差异,上报的数据对地区GDP核算利用价值偏低。县级核算往往在临近上报时间才得到上级反馈到县核算该行业的基础数据,县级对GDP评估十分仓促,严重影响县级对地区GDP总量的把握和发展趋势的判断。

(二)

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为服务业的核算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基础资料,但由于基层人手紧张,时间紧,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一,调查单位财务制度不健全,配合程度差等多种因素,统计数据会受到一定质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仅这次普查对今后第三产业统计是不够的。所以要以经济普查为契机,不断加强服务业抽样调查的范围和深度,尽快完善服务业的统计调查制度和核算方法体系,不断加强第三产业核算,特别是县级地方的核算工作。

在现行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报表制度中取消工业增加值的指标,在工业企业的报表中增加与工业增加值计算相联系的成本费用指标,由县级工业专业人员根据企业本身填报的成本费用指标计算生产法的工业企业增加值。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减少基层统计误差的发生,提高工业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

部门统计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顺、规范部门统计工作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特别是提高第三产业核算数据质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应及时出台关于加强、规范部门统计基础工作的管理制度,同时强化部门对其主要经济数据的评估审核,并要求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及时向政府统计机构报送各种统计资料和财务资料。这样既可以减轻基层核算人员从部门收集统计数据的工作量,也有利于提高基层核算数据质量。

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加强部门协调与指导,把住数据资料来源关。部门统计资料及财务资料是县级GDP核算的基础也是市级、省级、国家级核算基础数据的源头,建议应从国家到省、市自上而下的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完善部门基层数据的收集、审核、整理渠道,建立规范的部门统计上报、审核制度,使部门资料的范围、口径和核算工作所需资料的范围、口径实现对接。淡化县级GDP在考核中的作用。GDP列入经济指标考核中的负面效应,掩盖了其真正作用,因此各级考核中应改变考核方法和机制,取消经济指标排位,尤其是GDP考核,多关注以科学发展观为重点的民生类、环境资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类的指标考核。

同时应该加强专业统计,提高专业统计人员素质。加强专业统计,尤其要加强服务业统计。服务业涉及整个第三产业,统计范围广,目前县级从事服务业的统计人员少,全面统计难度大,不能为GDP核算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只有加强服务业人员力量,才能做好服务业统计工作,提高数据质量。另外要加大核算人员以及各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熟练了解和掌握专业与部门统计中的指标含义与口径的变化,以利于专业统计与核算的衔接,提高核算数据质量。

建立服务业长效统计机制,夯实服务业统计基础,建立健全县级统计调查制度。一是建立覆盖全行业的、以财务经营性指标为主的价值量统计指标体系,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二是利用部门现有的统计渠道和统计资源,对各部门现行业务统计报表和指标进行充实、整合,进一步健全服务业行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满足服务业行业发展管理的需要。在调查方法上,针对服务业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不同特点,以国民经济小类行业为基础,将服务业单位划分为限额以上、限额以下及个体经营户三个调查总体。对各行业限额以上单位进行全面调查,对限额以下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分别实行抽样调查,夯实第三产业核算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小川.中国的GDP及其若干统计问题[J].经济研究,2007,(8).

[2]赵如.对GDP缺陷的再认识[J].时代金融,2007,(1).

[3]袁捷敏.刍论GDP指标的局限性[J].商场现代化,2006,(32).

[4]钟超.论绿色GDP的理论内涵及发展实践问题[J].兰州学刊,2006,(1).

服务业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务业 标准化 政府作用 政策

一、引言

服务业特别是以信息、物流、金融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也日益加大,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标准化方面。

二、我国服务业标准化的现状

我国服务业标准化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的服务业国家标准已经超过了100项,列入标准制定计划的相关项目也超过了60项。涵盖了服务业中的各个具体行业。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政策支持以及统筹规划

我国目前的标准化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于1988年颁布,其中大部分条文都是针对技术标准,对服务业标准基本没有提及。长期以来我国致力于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生产制造业的标准化工作,对于服务行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少中长期的规划。

(二)服务行业标准存在结构性不平衡和质量问题

首先从数量和结构上看,我国目前正在执行的服务业标准中,传统服务业标准的比重远远大于现代服务业标准。从现存标准的质量上看,部分标准存在着内容简单、原则性强,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部分标准没有很好地反应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充分体现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和人文关怀精神。

(三)企业对服务标准化的认识不足,标准化的热情不高

服务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特征,以满足顾客需要为目的。以顾客的满意程度作为质量的衡量标准。因此,部分企业对于是否进行标准化存在怀疑。另一方面,从我国服务业的体制上来看,与制造业相比,中国相当多的服务业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严格管制,垄断性因素强,而市场化程度低、市场竞争不充分。

三、服务业标准化以及政府作用分析

(一)标准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与服务业标准体系

一般认为标准制定的出发点是获得最佳秩序、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而且其在某些方面具有公共品的特性。然而标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品。根据David,Greenstein(1990)的分类,根据标准制定者的不同,可以把标准分为四类。即(1)无发起者的标准;(2)有发起者的标准;(3)非官方标准制定组织所制定的标准;(4)政府管制机构制定的强制性标准或规则。从这种分类来看,政府管制机构制定的强制性标准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可以看作是公共品,而其他标准,由于缺乏强制力,标准的价值往往通过使用该标准的客户和厂商的个数体现出来,使得标准的消费往往带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事实上尤其是在技术标准领域中标准越来越成为企业间结成战略联盟或者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广义上看标准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

Sirilli,Evangelista(1998)认为,服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生产和消费的界限模糊;(2)服务产出的高信息含量和无形性;(3)服务提供中人力资本具有关键因素;(4)对公司绩效而言,组织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内容应当有:(1)行为能力的标准化即市场准入以及上岗资格的认证;(2)服务流程的标准化;(3)服务结果的标准化;(4)外部因素和环境的标准化。如提供服务的时间和地点的标准化等等。这些内容和从国家标准到企业标准的各级标准共同构成了网络状的标准体系。

(二)标准化过程的政府作用分析

1 宏观环境的构建

标准化实际是一个过程,标准化的实施过程其实也是对一个国家多方面实力的综合考验,而在服务业标准化过程中,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构建起适宜标准化活动开展的宏观环境。宏观环境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图所示的几个相互协调的组成部分:

2 政府机构在标准发起与制定过程中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标准化过程是竞争性产品研发过程的延伸,(weiss1990)。在服务行业中,可以表现为在一项新的服务产品或者一种新的服务流程出现后,企业就要面临是否标准化的选择,标准化意味着有关产品以及服务流程合同文本等描述性文件将要变成公共知识,与技术标准中的技术往往可以通过申请专利来得到保护不同,服务流程、服务产品创新的保护力度则要小得多,这就意味着“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这样的分析同样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在一个垄断因素相对较大的市场(如邮政、电信等),往往由占主导地位厂商发起的标准化比较容易获得形式上的成功。这样的标准会成为垄断企业进一步提高垄断地位,获取更多利润的工具。因为消费者成了被动的接受者。而小企业因为承受不了转换成本的冲击而退出市场。

此时政府选择一是直接加入市场,成为标准的生产者,即花费人力物力进行国家标准的制定,但是服务业的内涵广泛,各个行业的标准从信息的采集、指标的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无疑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二是鼓励企业或者第三部门组织进行标准的制定。然后通过明确其产权归属。由国家或者其他使用者以购买或补贴的方式来保证其参与发起标准化过程的收益。比起上一种作用方式,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更小。美国的标准化就是采用了后一种方式,直到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国家标准化战略讨论中仍然对美国传统的基于市场机制的标准化模式给予充分肯定,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标准化的法律环境还没有构建完成,服务业相关法律也不完善,服务业中各行业的市场结构复杂,有竞争比较充分的,也有依然处于垄断的行业,所以对不同的行业要采取不同的作用方式。制定过程中还必须尽可能的消除制定者、使用者和服务产品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

3 标准更新过程中的政府作用

标准是一定技术水平、需求和政策条件下的产物。随着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政策导向的变化,标准的变化在所难免。标准的制定与更新时机主要依据市场的变化。即通过市场机制来确定。但正是由于市场的“滞后”以及存在“失灵”的可能性,所以政府在这个环节中必须起到调控的作用,如果一项标准的执行已经阻碍其行业的发展,即使其能够为厂商和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收益。也必须从避免“技术锁定”的角度给予强制废除。

国家标准在更新的时候往往存在着更新来源的选择问题。更新标准(包括新设标准)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官方渠道即政府部门自行投入制定成本进行更新:另一种为非官方渠道即从行业协会或者企业标准联盟中选择合适者上升为国家标准,其无疑各有利弊,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所选择。具体如下表所示。

除上面提到的以外,事实标准(虽未成文但是又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即我们常说的所谓“行业惯例”或者“行规”,其负面效应在近几年来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一些新兴行业中,一些行业惯例在国家标准尚未出台的情况下也曾经对市场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所以目前关于正式标准和事实标准的互动问题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

四、政策建议与结论

(一)加快构建服务业标准化的法律政策体系

一方面,我国的《标准化法》已经不能适应标准化活动的要求。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制定标准化战略,对《标准化法》进行修订。同时也应当将长期以来被忽视的服务业的标准化上升到战略的层面加以扶持。

(二)改革标准制定与管理体制,实行标准有限市场化

充分发挥企业和消费者在标准化过程中的作用。真正提高标准本身的质量。可以逐步试点通过(1)召开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共同参与的听证会;(2)授权行业中提供服务较好,顾客满意度较高的企业或相关的行业协会制定标准,并以签订合同的形式加以规范;(3)采用招投标的方式来制定标准。政府下设的国家标准化机构由标准化的全程参与者逐渐转变成标准化过程的监管者。对于标准要实行期限制,从而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公共利益。

(三)推进建立多层级的标准体系

多层级的含义中既包括了从国家到地方、行业、企业的标准体系,也包括了在一项标准中建立多个级别(比如一级服务水平、二级服务水平等等)。实行标准的升降级制度,可以保持标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保留商家产品的个性,同时也便于消费者根据标准选择适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