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设计文化的概念
设计与文化之间的交融构成了当代文化发展的新景观―― 在当代信息社会中,我们对设计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在物质的、技术的、理性的层而上,还应该在精神、情感、心理层面下,进一步灌注“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以人所生活和包围的文化为基础,真正使设计艺术成为“文化的肌肤”。
二、设计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回归趋势
(一)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环境艺术的概念引入,到现在的整个中国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以及大量的农村居民迁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为环境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然而,各种由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破坏,甚至灾难又使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面临严峻的考验。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理念加以否定,由此导致了我国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理论呈现空白状态,使得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引入成为必然。但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差异巨大,天人观理念相悖,西方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大量的与自然对抗的理念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背道而驰。我国当前在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引导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文化没有受到本土设计师的足够重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多富有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遭到破坏,就如很多各有特色的古城镇、文化遗迹,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逐渐褪色,丧失了原有的特点,而且逐渐被无情之手把它们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
我国是有着5000多年历史文明古国,长期发展和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法、墨为开端,这四大文明代表着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阶级和不同地狱的文化发展成果。较为有代表性的理念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圆地方”等都是中华文化精髓所在。天人合一是坚定的信念、方向和一切行为的准则。在思想上,“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天圆地方是认识事物的方式,看待事物的依据,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基本理念。现代环境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回归提倡的是“改造自然”向“回归自然”转变。在此基础上,环境艺术从观念上、手法上、材料上运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创造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
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尚中的文化,它不是简单地以人为宇宙万物的中心,简单地以人为宇宙万物的尺度,而是在人与宇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与理性直观,提出一个以天地人为整体,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判断和尺度。这就是儒家所说的“道不远人”“仁者爱人”和“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急于天……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三)设计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回归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化的大力推进,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为环境艺术设计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现代环境设计需要以传统文化作为支撑。现代环境设计结合传统文化过程中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是如何根据中国地域的文化历史脉络创造符合时代精神风貌的现代作品,这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要扎根国情,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让时代感与传统文化意识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道路。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师时代重任。传统文化与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和转化。结合当前社会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发扬转化。就如“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思想。经过衔接现代设计思维让现代人接受,产生共鸣。能使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追求高效、简洁、快速生活节奏生存方式的同时,也追溯记忆,回归久违的自然。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建筑设计的一次升华:位于北京西北部的香山饭店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现代建筑巧妙的结合,设计师贝聿铭结合了香山的地形将香山饭店设计为院落式的建筑并在水平方向上得以延伸,将总面积约15万立方米的香山饭店切割成诸多小块,既达到了现代饭店所需要的规模,又令人感觉到“不与香山争高低”的院落式精致,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室内室外都和谐高雅。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建筑产生了韵律。贝聿铭老把这些司空见惯的中国园林中的传统元素作为建筑语汇,寥寥数笔将北京香山饭店勾勒在蓝天红叶之间。
2. 立足传统,推陈出新,设计应具有强烈时代感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创新的前提应当是:我们设计的东西,首先是现代的,同时是中国的,如果是在某一个地区,还应体现那里的地区特点,这才是扎根于时代和充满乡土气息的有血有肉的好作品。苏州博物馆,运用现代设计手法,传统元素,恰如其分地与这块土地有机地融合一起,既反映时代特征,又有强烈的地域感。
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有着悠久的传统,这一传统是由丰富的设计时间和深刻的设计理论。“宜设而设”与精在体宜在明清有关设计的论述和笔记中,“宜”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又体现着一种价值的标准。如计成在《园冶》中提到造园设计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李渔在《闲情偶寄》论述有关建筑、造物、陈设时亦以“宜”为准则,如“制体宜坚”、“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祈”、“因地制宜”等。
(一)因地因人制宜
计成提出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借是方法是程序而体宜是目的是结构,是最终设计价值的体现。“随方制象,各有所宜”是文震亨在设计上提出的一个总原则。从为人的设计而考虑,有共性之宜,亦有个性之宜。共性之宜是人普遍能接受的东西,不受贫富贵贱的制约,正如李渔所言:“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需”。在实用功能的需求上无论贵贱是同一的,在用物上有精粗之分,但无贵贱之别。“宜”所包含的内容应是多方面的,作为设计所遵循的基本目标和尺度之一,其本质应该说是创造性的。
(二)宜简不宜繁
作为设计的准则之一,它既是经济的,又是审美的。李渔在谈及窗权制作时认为:“窗权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在这种实用、坚实耐用的基础上再求其他。由此出发,总结其设计与施工的经验,他提出宜简不宜繁的原则:“凡事物之理,简斯可继,繁则难久,顺其性者必坚,栽其体者易坏。”这是从实用经济层面所作的考虑,而追求“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至于萧疏雅洁”。趋达本性之真的境界,则可以说是审美的,生活的。从根本上说,设计之简、造物之简、陈设之简,主要还是表现为一种审美和文化精神上的追求。
(三)宜自然不宜雕祈
“宜”的深一层内涵是以自然之美为化境。自然含有素朴、本性、本质之意,而相对于雕琢刻镂的繁饰。雕琢刻镂是装饰的一种手段或工艺方式,几乎从原始陶器等工艺起,雕镂工艺就开始发展起来,并逐渐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装饰的场合。“宜自然不宜雕祈”,明确表现出了设计者的一种审美选择与理想信念,即使有奢华为饰的条件亦不为之。李渔云:“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浪漫。”综上所述,“宜”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是实用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实现的平衡,是设计师艺术与审美的自觉,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之根源。
四、结语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现代环境设计艺术要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必然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基础之上的。然而,继承并不意味着沿袭、拘泥。一味沉洒于“拿来主义”,没有创新思想的融入,将会导致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停滞。因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时,不能简单机械的复制、拼贴,而应该更加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对设计神韵要正确把握传统特征,以延续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文化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吴家骅著.环境设计史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 郑曙.中国当代室内设计地域文化特征[J].2002亚洲室内设计联合会议论文集,2002.
设计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设计与渗透。就是说设计师在考虑其设计对象功能的同时,应先充分考虑对象的文化因子,意识到他所设计的不只是某一对象,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的文化、一个时代的影子。所以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时,不仅要考虑设计作品本身的使用、审美功能,还要赋予作品以一定的文化魅力。只有这样,艺术设计才不会仅停留在功能实现的满足和审美趣味的体现上,而是一种文化创造、一种文化设计。
一、艺术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1 文化的一般意义及作用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不同行业、不同阶级可能对其定义各有差异。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积淀;再加上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历代的设计作品都镶刻着厚重、博大,充畅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从现实的生活情况来看,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在文化的熏陶下发展成熟。说到底,我们必然是生活在由我们自己的文化所制度化了的那种你我之间泾渭分明的构架中。1 文化作为维系人类社会的纽带,给予生活在同一生活模式中的人们一定的观念和准则,这些观念和准则决定人们生活行为的各个方面。进行物质的创造时,物质的实物存在形式会无意识地反映出一定的特性来,因而,对于社会存在的人及与之相关问题的研究,应该分解为对支配着这些特性的不同文化的研究。2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文化对人的作用:文化内在地规范着人的意识活动及行为方式,通过人的社会行为及创造活动以无形或有形的方式呈现出来。
2 文化是艺术设计的基础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并在文艺作品中有所体现。从人类的发展史看,设计诞生于人类进化到有意识地制造、使用原始的工具和装饰品的时代。无论是各种劳动工具与生活用具的造型,还是各部落成员的标识,都能体现出人类的设计文化:无论博物馆的文物,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所能触摸到的艺术作品,无不折射出文化的光芒。因此可以说:艺术设计创造了文明,文化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设计作品反映的是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完美统一。
3 艺术设计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艺术设计属于艺术文化的范畴,它既有社会性又有个体性,既是实用的也是审美的,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承继传统又具有开放性和当下性。艺术设计,作为文化,是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作为存在,它首先是物质文化的存在,其次是精神文化与物质的总和存在。艺术设计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因而有研究者称其为“文化类型的标本”。又因为设计贴近生活,在为人而用的过程中产生而具有实用性,是生活的文化又是生活的艺术。它在生活的变化中发展,并反作用于人的生活方式,引起生活方式的变革与更新。
二、艺术设计与设计文化
时至今日,我们处在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给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我国的艺术设计该何去何从,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艺术设计与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佛教文化。从狰狞神秘的殷商青铜器到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从举世闻名的“唐三彩”到古朴优雅的宋代瓷器,这些数量众多的实用工艺品构成了中华民族工艺设计历程,也构成了一部活生生的五千年文明史。这些工艺品以具体、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然而,设计的本土化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设计中去。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缘于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将视线投向中国文化,从道教、儒教、佛教,尤其是禅学精华中汲取营养,以中国的书法艺术、国画的水墨渲染等技法为载体,再运用现代的构成原理设计作品,满足人们的各种精神需求,表现现代社会的文化理念,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设计中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创新的视角,才能从传统中获得真正有益于设计的、与设计的终极价值一致的启示,从而不至于在纷繁的文化现象中失去判断力。以这样的发展观看待文化,文化就不是僵死的传统,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在现实的设计中就能够体现主体的独立思考,而不是苟且于传统的文化符号。
2 艺术设计与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宗教文化与宫廷文化。西方建筑中高耸的尖塔外形、框架式结构使人敬畏;教堂中狭长窄高的空间,彩色玻璃镶嵌的窗户设计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的感觉。以巴洛克和罗可可为代表的宫廷文化设计风格,体现了当时宫廷生活的穷奢极欲、豪华、浮夸的特点。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各种哲学思想和艺术流派对绘画、雕塑、建筑以及艺术设计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后出现的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流派的美学原理是对当代文化的一种反叛,反对一切浮华、繁琐对人们的禁锢,而以崇尚自然,崇尚自由为先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进步,这一理论也正是现代设计发展的基础。
当今,信息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市场的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从对立走向对话、沟通。艺术设计既不能背离传统,也不能纯粹的模仿,简单地挪用。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必须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立足现在,以高远的眼光规划未来。
随着对展示设计的学习与研究,愈发认识到追溯原理对于一门专业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在当今设计界中,有一种风气愈加“流行”,那就是设计形式多浮于表面,缺乏对文化底蕴的根究。这种风气的盛行不单是一方面的问题,而是在当今大形势下,人们对于设计急功近利、对于外观的追求等多方面问题共同导致。面对这种形势,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可以改善自身问题,加强知识的储备,使自己在平凡中脱颖而出。
专业原理的探究就是我们积累设计知识的重要方法。当我们研究一门知识时,对于其原理的学习往往只是停留在记一下定义,就匆匆而过。这种现象正是当今设计师的一大偷小H绻克服这个问题,脚踏实地重新认识自己的设计工作本质,那又是一番新景象。
展示设计
展示设计就是要通过各种设计手段、辅助工具来设计构建,从而达到宣传教育的传播专业。许多从事展示行业的设计师往往将该门专业视为单纯的形式设计专业,从而非常注重设计工具的掌握,使自己的设计想法更好的表达,得到大家的认可;较为追求设计完整性的设计师则稍注重内涵的融入性,但由于局限性很少能够完整的将作品内涵展露出来。只要明白设计原理,该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历史性较强的展厅,是否使其具有古朴风格的设计就可以?这当然不可取,考察其朝代的设计风格再进行设计就较为可取,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业性不强的人可能赞叹其华美,专业性强的人则视之糟粕一笑置之。
展示设计原理
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掌握展示设计的形式美准则;更重要的则是够严谨完美的完成展厅应有的宣传教育作用。
展示是一种多元化的设计艺术,它是通过点、线、面以及色彩、质地等基础元素组合来体现的。我们可以根据设计要求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将其进行有规律的设计与建构,这是获得新的展示形式行之有效方法。
基础元素的节奏感和韵律的营造也很重要。各种造型色彩起承转合,造就节奏韵律就不同,其感受亦不同。在展示设计中营造出节奏和韵律的感受,就需要设计者去亲身体验,然后用艺术加以强化和设计,从而创造出一种最佳的展示氛围。
人机工程学是展示设计中必须重点研究的。研究人与展示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怎样的动线能使观众减少审美疲劳;研究怎样的观览节奏能减少观众的疲惫感。这些研究目的是寻求“最佳的观展方式”。
展示设计同样注重形式美,对于设计中点线面,空间应用,灯光效果,材料等方面要求也是非常严格,不同类型的展厅有不同类型的设计风格,万千搭配当中什么才是较为符合的?这时原理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文化内涵把握得好,设计就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既注重形式美有具有文化内涵的展示设计作品才是完成度较高的。许多人有这种疑问,博物馆等历史性强的注重文化内涵固然重要,但是流行时尚产品的展览有必要增加文化内涵吗?追溯展厅本源,就是为了展示品牌,宣传品牌。每一个品牌的背后都具有自己的故事,一个好的品牌其历史文化内涵越浓厚,随着岁月的积淀,品牌愈发光辉。因此文化内涵处处皆有,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因此设计作品更加完善,只注重形式美是远远不够的,要紧紧把握住展示设计的原理,同时还要注重文化的学习,知识的积累。设计作为一门多元化的专业,要求设计师也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
总结
从众多展示设计成功案例来看,除了其空间、形式、人机工程、色彩、材料取得成功之外,另外比较重要的就是文化内涵了。举个例子来说年轻人喜爱的“匡威”、“ADIDAS”、“NIKE”三种橱窗设计风格迥异,其销售的产品类似,去掉品牌标示人们却轻易的分辨出来这三个品牌,其实这就是品牌文化,优秀的品牌背后拥有艰辛的创业历史与企业人不懈努力的创新与发展,这些元素逐渐形成了该品牌的文化内涵。许多企业做设计时总是围绕着自己的品牌风格进行设计,就像“带着枷锁的舞者”,这不是缺乏创新表现,而是坚守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品牌文化内涵的设计准则。
回归本源来看,展示设计这门专业要求设计师具备多方面知识,通过各种设计形式、最新的科技手段,将要展示的文化内涵传播出去。如果观众能从中认识到或学习到这些内容,那么我们的展示设计作品就算是较为完善了。
至于怎样有效把形式与内涵结合起来,首先应牢记展示设计就是为了传播,始终谨记我们是服务于社会的,在宣传的同时引领社会,进而把握其文化内涵,使其充分体现在设计作品当中。作为一名展示设计师,我们要表达的设计语言是严谨的、正能量的,不能只图华丽忽视设计的初衷,切忌本末倒置。当我们在做设计感到彷徨时,不妨想想设计师的责任是什么,这样我们才不会误入歧途,丢失设计师的责任感,从而探索、研究做出尽善尽美的设计作品。
我国是最早制造陶瓷器的国家之一。距今约一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由于生活的需要,陶器被发明出来,而瓷器在我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是我国非常伟大的一项发明。我国优秀的陶瓷文物在世界各地被展示,唐宋以来,外国将我国的陶瓷器视为珍宝,称中国为陶瓷之国,而英文单词“china”就有“中国”和“陶瓷”两个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陶瓷器艺术信息的接触越来越多,对艺术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设计师要想在自己的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就要认真地了解并拥有文化传统,但是文化不是一种普通的日常行为,而是一种从物质层面上升为精神层面的反映。几千年以来,我国的陶瓷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重要的载体,能体现出我国的时代面貌和文化内涵,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作用,是人类文明的艺术传承。很多陶瓷产品设计中都能见到中国传统文化,如,纽约设计师设计的“HUG拥抱”胡椒瓶就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设计中的两个人形小瓶相对放置时会扣在一起,形成拥抱的形象,当两个小人“拥抱”起来时,从瓶子顶部看下去,两个小人的手臂和头就会组成鱼形图案,很像中国文化中的太极图,黑白两色代表了阴阳两极。这个胡椒瓶设计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传达了一种万物调和的理念。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饮食器具陶鬲被生产出来。陶鬲外形像鼎,但是三足内空,使得受热面积更大,受热更均匀,而陶鬲上的粗绳纹也具有增加受热面积的作用,并且能起到装饰作用。现代很多花瓶的设计会模仿陶鬲的造型,并加以简化,既融入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特点,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如,丹麦设计师LinUtzon曾设计了模仿我国古代陶鬲造型的花瓶。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在历史的哪个时期都留下了精美的著作,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宝库,也给当代陶瓷设计师提供了非常多的设计素材。所以,设计师在进行陶瓷设计时可以汲取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使产品既能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又能适应市场的消费需求。
二、避免在陶瓷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误解
在进行陶瓷设计时,一些设计师会对在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误解。中国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之一,但是中国元素不是一种狭隘的宣扬民族主义的旗号,一些陶瓷设计者在设计时会广泛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但是实际上可能并不清楚这些纹样、图案、造型代表什么意思。如,提到中国元素,很多人会想到龙,有的设计者不论在什么陶瓷器设计中都会添加龙的图案,但是其往往并不清楚在这样一个陶瓷器中使用龙的图案或者造型到底表达了什么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的价值是需要深层次挖掘的,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因此,陶瓷设计者在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时要清楚到底什么是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元素,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代表的意思和文化精神应该如何应用。如,一味将古代的造型、装饰、材质等单纯地复制、移用,就不是真正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设计者应该先吸收、消化,再进行创造,这样才能设计出既能符合现代审美观,又能传承传统艺术文化的优秀作品。
三、结语
关键词:设计“母语”;全球化;本土化;民族化
自进入21世纪,全球化成为众多领域面临的共同趋势,不仅科技、经济如此,文化、艺术等领域亦然。当不同肤色、不同语系的人们都在使用着完全相同的PC机或苹果机,当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都在享受着麦当劳和可口可乐,当我们走出了世代居住的四合院,住进了水泥洋房……我们是否能感觉到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正在逐渐消失?我们能否感觉到我们的“母语”正在逐渐失声?现代设计面对国际化、标准化的汹涌之势,又将提出怎样的文化诉求呢?
1设计“母语”的消失
母语的本义是指“第一语言,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通常被引申为本原的、本初的事物或内容,用来指代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意涵。设计“母语”是指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内容与符码。进入21世纪,我们必须意识到所谓的“全球化”其实是一种“全球西化”的趋势,无可否认,这种趋势对于多元文化、区域文化是一种极大的损害。而在设计领域的表现则是消除设计中的文化取向,而以单一的美学原则和思维方式作为设计准则。我国的现代设计远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在先后经历了“西潮”“东洋风”“韩流”的侵袭之后,才发现自身的设计语言一直都是舶来品,而“母语”也在一次次的模仿中逐渐消失。
2设计“母语”何在
对于“母语”的探寻,我们总是会追忆到咿呀学语时的情景和环境,同样,设计“母语”也蕴含在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如果试着翻开中国文化史,我们会为中华文明的辉煌绚烂而欢呼雀跃,但也会为今天的状态黯然神伤。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古老华夏大地上创造出来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化,展现出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魅力。就设计所能涉及的文化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宏观思想、中观方法和微观元素三方面。
2.1宏观思想——中国传统哲学层面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以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哲学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理性积淀和内在体现,尽管三者所坚持的信念和立场存在差异,但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哲学心理和思维方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三者也并非完全的三足鼎立,而是彼此互补并相互渗透融合,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而形成了“三教合一”的传统哲学层面。其中最本质的哲学观念就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天人合一”是指把宇宙人生或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看作是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有序运动的一种思维模式。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因此,和谐在传统哲学文化中也被看作是世界万物的最高准则。
2.2中观方法——中国传统技艺层面
中国传统“重道轻器”的思想是十分明显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技艺的发展。而古圣先贤更是对生产技艺等“百工之技”持贬抑与排斥的态度,如《礼记•王制》中说:“凡执技以事上者”,“不与士齿”,“作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由此可见,在以儒学为正统的古代社会中,“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便成为传统观念,这也使得中国民间的工艺家、机械家、土木工程家等艺匠备受轻视。
2.3微观元素——中国传统器具层面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其风格特征异常鲜明。从传统建筑的梁架结构到家具的榫卯结构,从石雕木雕中的纹样到服装布料上的纹饰,无不表现出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特征的相通性。例如,家具以明清家具样式为主,建筑以大屋顶和梁柱结构的寝殿式为首,器皿以瓷器最为突出。此外,传统工艺中的陶瓷、漆器、木雕石雕、刺绣、染织、印刷、剪纸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和借鉴内容。从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中形成的“文化符码”在实际设计应用中也展现出特殊的文化内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器具设计之中,这也就为彼此之间的元素转借、符码互换、交叉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源”。
3设计“母语”再现
从中国文化发展史来看,我们拥有丰富的设计“母语”,但自近代以来,身处其中却未能合理运用和传达。相反,西方世界却多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西化的“中国风尚”。“传统”不是身外之物,甚至不能外在化、对象化,而成为与我们没有血肉关联的客观实体。传统是浸润在个人和群体中,或直接或间接,或积极或消极,影响并且塑造着我们的信念、人生态度以及行为规范的势能。从设计文化的角度来看,正视传统、理解传统并发扬传统是现代设计形成民族风格的关键所在。要使传统文化“母语”在现代设计中再现其文化内蕴和精神实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展开:首先,以民族精神为主旨,形神并举。“民族精神”是民族与设计形式交流的中介物,设计形式就像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设计的灵魂。简单的一句“Made…in…China(中国制造)”,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产品质量的优劣,更多的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和文化的评价和判断。要再现中国传统设计“母语”,就必须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精神,在设计中进行全新的解读。仅仅依赖从原有的元素、符号和纹样的重组整合来构思新的“形”,只会流于形式、流于浮泛之虞。我们必须在切实了解民族符码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注入新意,使表现更加传神,即“形真意切”。其次,以传统文化为源泉,兼收并蓄。华夏五千年民族文化的延续,孕育出造型温文儒雅、踏实敦厚的“中国形”,备受西方世界推崇,却被自己的子孙鄙弃近乎百年,这值得我们深思。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造物法则、美学观念以及涵盖其中不胜枚举的经典实例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今日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是我们尚未能够充分利用。当然,我们要做的是“师古”但并不“复古”,也不“泥古”。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就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正是这种特征使得中国文化延续至今而未中断或消亡。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