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2年5月28日至6月1日,由商务部主办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精心组织下,数十家非遗单位参展京交会。非遗产品走进交易会,其意义在于交易实现价值,交易拉动生产,生产带动传承保护。
2011年7月3日,经文化部、教育部有关部门批准,由文化部所属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联合举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为指导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等单位及有关新闻媒体协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全面启动。该活动的宗旨是为宣传、落实面向大学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走进大学生的心灵,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这是令人振奋的消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昭示。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表明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发展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立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变为有法可依。然而,法律保护仅仅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如何将法律付诸实践,与之更好地融合,建立以政府作后盾,以法律为依据的、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障体系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在法律体系内,如何有效地付诸实施,这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考验。
其次,从宏观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是对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特别是对文化立法的建立、健全做了一次补充和有益尝试。在国家政策支持及立法制度下,必然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了解,当这一了解越来越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力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人民的民族文化自觉提高了,我们的传承就有了更多希望。
再者,从微观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对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召的一个有益尝试。从校园做起,从学生抓起,就是从根本上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起助推作用。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和诸多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采取的有效行动,也从侧面折射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因此,发展与保护迫在眉睫。
带着这些思考,记者采访了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乔申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执行单位之一,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守护精神家园、传承民族命脉”为主题,以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和运营,举办多种类、大型的非遗展览展示等活动,努力发掘收集各个民族的原生态形态、创造艺术形态、历史变迁的发展变化形态,努力成为在中国了解各个民族文化最全面、最具体、最生动的一个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解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是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策划了近两年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个计划仍在中心各位领导及全体同事的努力下积极地运行,因为‘教育事,乃国之事’。”乔申乾说。
据乔申乾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策划的目的是从广大青少年入手,努力推动文化传承教育,激发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自觉。以项目成功举办为契机,积极推进文化遗产教育普及工作进课堂、进校园,使博大精深的华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文化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有效地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同时,在全社会积极宣传和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有效地配合和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
关于这一活动的具体实施,乔申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这一策划项目主要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主导,以展示宣传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线,并辅以非遗主题大赛为重点,以志愿者招募等系列活动为辅助,紧紧抓住“华夏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行动”三项核心,分层次、分对象、出亮点、出声势。
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如今儿童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家长和学校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多接触、增长某一方面的技能,通过培训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然而,作为学校和家长,是否缺少了另一层次的思考:如果让孩子从小多接触传统文化知识,有多层次的文化熏陶,让他们知道华夏文化遗产和文明博大精深,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那么,人才的成才指数是否会更高呢?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地区,体育教学,矮寨中学
“越是民族,越是世界的”,但民族怎么上升为世界的,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而且现在很多民族文化民族体育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被异化,或面临着失传或已经失传的的困境,如果仅仅依靠设立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用少数人去研究民族文化去传承民族体育爱好者,是远远不能满足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的发展的。免费论文。因此,选用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使民族文化民族体育在普遍传播中源远流长成为民族地区的重要使命。矮寨民族文化研究站站长施云生用这样一句朴实不失睿智的话阐述了他的见解: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传承民族文化民族体育的最好方式: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体育课堂。吉首市矮寨中学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地区学校对其进行了诠释:利用其所属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民族体育项目的环境优势,将民族文化进校园,走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教学相结合的特殊途径,促进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的发展与传承,本文将对矮寨中学这一行动进行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吉首市具有民族特色的矮寨中学为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期刊网有关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习俗等资料,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免费论文。免费论文。
1.2.2 实地考察法
通过对矮寨中学为期一天考察,了解了其民族文化如何走进校园,那些民族文化走进校园.
1.2.3专家访谈
通过矮寨中学校长,矮寨中学民族文化站站长,吉首市民俗民间文化专家等对民族文化进入体育教学及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教学的讲述,采用问答形式,深层次的去了解这些情况,并提炼、记录、整理、分析。
2.民族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意义
走现代化路线是时展的趋势,但现代化是很多民族文化,民族体育的天敌,一旦碰触,很多都会在异化中面临着失传的命运。应对这一局面,成为民族地区的学校必须主动承担的传承任务。矮寨中学以民族文化为主体,以民族体育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民族体育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整理,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思路,在课堂中教授民族体育项目技术的同时,讲述其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在学生在了解其产生发展的背景,及怎么将传统体育项目容入日常生活(民族体育项目来自与生产、生活),民族文化融入体育教学这种形式,对民族体育项目的推广与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体育同民族文化一样源源流长,但纯文化的东西学起来难免单调晦涩,而矮寨中学独树一帜将民族文化带进校园,不仅让民族文化生活起来,也让民族体育项目有了更多的鲜活的精神内涵,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掌握,更可让某些“追究到底”的学生在活用民族体育蕴含的民族文化,创造出不朽的技术。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民族体育项目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民族文化融入民族体育教学将有助于培养主流民族与非主流民族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情感。矮寨中学的学生通过参与本民族的体育活动能增进自己民族的认同感,也会在本民族传统文化与体育的之外,探索他民族的民族相似体育项目,从而达到对别的民族的了解和认同,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共同维护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和谐与融合。
3.民族地区将民族文化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现状
通过对矮寨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当地的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本人大体了解到矮寨中学这种教学理念的现状:(1)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实质性支持,2010年6月25日,吉首市矮寨中学给来自花垣县和吉首市的3名民间艺人首次每人发放了当月的1000元工资。州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朱俊杰介绍,这是湘西州吉首市首次给所聘民间艺人按月发放工资的学校。这样民俗民间文化专家、民间民族文艺专家的就可有保障的定期在矮寨中学进行民族体育知识的教育和技术知识的教学。(2)民族体育教学在有民族文化的深度下,丰富了民族体育教学的内涵,民族文艺专家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带来,更多更富有创意的技术。据了解矮寨中学从2003年开始,陆续将州内的民间艺人请进学校不定期为学生传授民族文化,并相继成立了苗鼓队、舞狮队、高脚马队、民间刺绣队等兴趣特长小组,将常规教学与民间文化知识学习结合起来,不但丰富了师生课外生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与民族文化、文艺专家,面对面进行教学交流,给学生提高了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3)矮寨中学采用教学与竞技相结合的形式。除了常规民族体育教学,还会加强民族民间竞技项目的教学,如苗鼓、舞龙等。(4)已经将民族体育教学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中。民族体育已成为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与其他学科在学科评估中占有平等的地位。
4.民族文化融入民族体育教学的作用
民族文化相对应的是现代文化,矮寨中学将融入民族文化的民族体育教学与现代体育教学相结合,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且多元化的体育项目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匹配的项目,造就学生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并能带动学生在文化融合中,创新,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4.1创新、传承民族体育
学校作为知识技术经验传播的主体,矮寨中学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与舞台,利用民族体育的文化底蕴,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将独具特色的苗族土家族民族体育项目穿插与体育教学中,对苗族民族体育文化的创新、传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2融合民族体育文化
有些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本身所独有的,但有些是多个民族所共有,在千年的历史当中有些文化分歧,但实质上相同,如舞龙、舞师和高脚马。因此,矮寨中学在教学中传播各种民族体育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其他民族的民族体育文化,这种多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不仅让学生开阔了眼界,也使他们了解了民族体育文化的魅力。
4.3传播民族地区特色民族体育文化,弘扬其精神
能流传千年不消失的文化,除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广泛的传播必不可少。矮寨中学熟知,学习要从小抓起。从学生开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开始,将民族体育文化的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去领略民族体育文化。在不间断的学习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知识与技能.一旦他们成年,可以成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精神的弘扬者。
5.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的思考
为了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使民族体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增强各民族间的团结,从而使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从矮寨中学的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事例中说明,这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矮寨中学的经验结合本人对相关理论的了解,怎么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体育教学呢?
5.1寻求政府的支持
民族地区一般经济条件教差,导致学校基础设施不全,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难以解决民族体育文化及技能的的实施,而任何一种民族体育活动或民族体育文化学校课程的改革的实施,经济开支必不可少,尤其是作为事业单位依靠财政拨款的学校,得到政府来自物质,财政上的支持至关重要。
5.2选择合理的传播途径
尽管民族体育项目有着独特的文化优点,但迫于传统文化的枷锁与地域的限制,大范围的在教育领域推广存在很大障碍,因此从民族体育项目发源地例先在其所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依托与他们所拥有的独有的民族文化理解与民族体育文化氛围,并将其纳入到民族体育比赛项目中,从而能得到普遍的关注与推广。
5.3将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体育技能纳入民族地区的常规教学中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只要是学校开展的记入对学生整体成绩评估的,大部分学生会很认真的学习,而且民族体育文化历史神秘性,民族体育的趣味性可以对其他课程及现代体育进行补充,或家庭中拥有民族体育的爱好者,这样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兴趣,也为他们提供可以进一步系统学习的平台。
5.4合理利用独特的人文资源
民族地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拥有具有民族体育技能的的民间艺人,学校可以将其特聘为教师,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师对某些民族体育文化与技能的不足,也可以给在校教师与其相互切磋的机会,从而促进、提高、优化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艳华. 对湘西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年科学, 2010,(03).
[2]范本祁,杨慧. 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08,(02) .
[3]赵天辉,张明曦. 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24).
[4]陆盛华. 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 2010,(01).
[5]胡红艳.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实践价值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09,(S1).
[6]徐红星.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A]. 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 2008.
[7]王旭冰. 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思索[J]. 魅力中国, 2009,(17).
[8]赵岷. 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中学体育课的相关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10).
[9]郭学敏. “阳光体育运动 与西部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
[10]李政洪,黄文辉,湘西地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0,(2).
[11]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民族出版社,2004,(9).
京剧进校园到底要采取怎样的形式?又要普及到什么程度?应该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呢?
京剧教学的目标不单纯是教会每个学生唱几句京剧唱腔,因为教唱京剧只是京剧教学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让京剧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走进课堂,希望学生都能学会欣赏京剧,每个孩子都变得高雅、能够静下心来去欣赏艺术。
一、把握京剧教学的兴趣点
1.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法。例如用锣鼓经敲击入手,简单有效,能够多次在课堂上运用,使学生很快直观地体验到京剧的音乐场景,引发学生兴趣。比如,我在讲到“京剧伴奏乐器”时,以文场、武场为例。文场主要是为唱腔伴奏,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并且需要一定的专业训练。而武场则不同,可以在课堂上现学现练。主要的乐器是锣鼓镲,我选用了简单的“慢长锤”:仓切台切―仓切台切:和“滚头子”:仓台台―切台切台―仓台台―切台切台―仓台切―切台仓:。用备好的打击乐器,先采用念、拍手、拍桌子等形式掌握基本节奏,然后把各种乐器的敲击方法示范给学生,节奏明快的乐感,吸引着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一显身手。还可以让学生感受有趣的形象,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京剧脸谱就具有色彩丰富、形象有趣的特点,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欣赏、画画等手段感受京剧独特的表现手法,并且通过脸谱的含义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浸润。
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由于京剧是综合性艺术,因此要通过多姿多彩的图片、引人入胜的视频让学生更完整地体会京剧音乐的情绪和内容,尽量提供名家名段的录像让学生欣赏,多方位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唱段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从学生实际能力及特点出发,选一些京剧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自唱一唱、做一做、演一演,让他们切切实实做一回票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京剧的魅力。京剧大师们不只是在京剧的技术表面上下工夫,更是在京剧的韵味上下工夫,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探索用音乐表现特定人物的情感与内涵。戏曲的唱腔流派,其魅力就在于各自不同的韵味,这是最深刻的文化积淀与结晶,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由于京剧的演唱需要一定的基础,在各年级分阶段学习京剧,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确定的曲目,尽可能找篇幅不长、唱腔简单、很容易学唱的唱段。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和音乐特点,提高其鉴赏能力,不能只听不练,这样学生没有切身感受,心理上就会对京剧有距离感和陌生感。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模仿演唱、念白,甚至表演等,体会京剧的音乐韵味。哪怕唱一句也行。例如,书上提供的京剧唱段,学生也会唱得饶有兴趣。同时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展现良好的唱功,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基本功过关。这样通过师生间各种演唱表演的模仿活动,既提高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音乐素养,又使其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自然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喜爱之情。
4.感受京剧大师的魅力。给学生提供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剧照以及他们的生平介绍,学生会流露出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再欣赏京剧大师们的唱、念、做、打等表演片断,在其中渗透京剧的有关历史知识、文化价值、表演特点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京剧的音乐,这样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
二、把握京剧教学的难点
京剧的难点还体现在音乐上,如京剧的京调为什么和其他音乐形式不同,西皮、二黄怎么划分,各种板式的辨别,各种行当的细分,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的区别等,教师要多研究、多学习才能帮学生解答以上疑问。
1.上好京剧内容的课,教师不能简单满足于演唱技巧的教授,而应将曲目背后的故事,如何理解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不是随便拿着书和课件就能解决的,教师只有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京剧教学也可渗透在语文、美术等其他学科里,比如语文课可以把京剧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用京腔来唱古典诗文;美术课可把京剧和脸谱欣赏、制作结合起来进行;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走进京剧》的小型讲座,或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去查询资料、听赏结合的方式感受京剧名段的美妙,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在课后欣赏京剧时不会觉得遥远与陌生。
三、以京剧为载体,在深化京剧内涵的同时,拓展京剧文化的外延,创设以京剧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
1.在整个校园营造浓郁的京剧氛围,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板报和文化橱窗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努力普及京剧文化知识。比如,在教室或走廊里可以悬挂京剧名家宣传画或者京剧脸谱;校园广播站定期播放京剧经典选段;聘请专业京剧团到校演出,带领学生欣赏观看;也可以将京剧文化为内容的知识体系编成校本课程(包括京剧发展历史、京剧流派与名角、京剧脸谱与服饰、京剧乐器知识、京剧的唱腔与曲调、京剧名段欣赏等),发给学生每人一本,这样学生每天都会在学校耳濡目染,接受京剧的熏陶。
2.成立京剧社团,聘请京剧团的专业演员与音乐教师共同努力给学生排练,或者通过举行每年一届的京剧艺术节等形式,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京剧。
一、对昆曲在高校传承问题难点的探讨
1.大学生的审美倾向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呈现出“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的结构性分离与对抗的局面
当代审美文化在空间上的类别分化几乎是自明的,即:“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大众审美文化”的活动主体是“大众”,是巨大的人群,而精英审美文化的活动主体指“精英”,是少数人;大众审美文化的消费意向是“休闲娱乐”与轻松快乐,而精英审美文化的鉴赏意向则是“心灵陶冶”与精神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由明清传承至今的昆曲首先是精英文化作用于传统戏曲的产物,其中叠印封建统治阶级、明清文人士大夫和近现代知识分子思想的深刻印迹。昆曲,无论是唱词、唱腔、剧本还是舞台身段,都蕴含着文人士大夫、知识分子们的智慧与艺术修养。欣赏者如若要真正去欣赏与体味昆曲,甚至通过欣赏昆曲进而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反省批判,是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的。
当今信息与消费的时代,给人们的视听带来了多种途径,并由此形成了推动全社会的时尚风潮和社会经济浪潮,比如时尚装潮、流行音乐、旅游观光、汽车文化、卡拉OK等,都是这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生存景观,当然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审美文化的社会景观和呈现样态。大学生身处于这样一个文化生态环境中,他们的审美倾向深深地留下了这个时代文化的烙印,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审美特征呈现出了这个时代审美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又恰恰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形成对抗态势。
2.大学生对昆曲内在各艺术元素的“程式”不了解,导致他们对昆曲产生了陌生与不适应感
讲究“程式”是中国戏曲的一大特征。“程式”就是规范,大到人物造型、唱腔和化妆有规范,小到一哭一笑、抬手投足均有规范。这种程式化的表演风格塑造了戏曲艺术的规范美和理想美。可以说,昆曲首先是一种形式美的艺术,从形式的各组成要素到各要素之间的组合,都是符合美的规则的。
人们对于戏曲的欣赏,不外乎“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模式。戏迷们早已熟悉剧情、唱段,但是他们还要去欣赏并对此如痴如醉,其原因就是他们要体味这些蕴含“程式美”的戏曲元素所给其带来的审美享受。但是绝大多数学生是对这些“程式”不了解,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演员要将一句话唱那么“久”;旋律为什么要这么“绕”;走路为什么要用这种步子……这些“为什么”都源自于他们对昆曲“程式”的不了解,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很难从这些表演规范中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所在。
二、对昆曲传承问题可行性的探讨
1.大学生对于自身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有渴求的
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各大高校巡回演出,每次演完谢幕,学生们起立热烈鼓掌逾十多分钟。白先勇在一次访谈中是这么解释的,“昆曲能够打动大学生们的心,我想他们衷心期望,也在渴望一种情,一种永恒的情……也许他们是被中国式的美给震撼了。”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对于自身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有渴求的,学生们被中国式的美给打动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在剧场中产生强烈的震撼力。也许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们从失落的民族美学中重拾自信心,潜伏在底下的骄傲被挑动了。昆曲艺术经历了从盛到衰的过程,而西方外来文化艺术却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人们的视听,当我们看惯了西方的芭蕾,听惯了交响乐,念熟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之后,同时在现代社会不断拷问自身民族的文化坐标的时候,如果听到同样具有深厚底蕴的昆曲时就有一种深深的“文化认同感”与骄傲感。可以这么理解,现在“昆曲进校园”的火热场面唤醒了大学生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记忆”。
2.内心情感的相通性
昆曲剧目内容和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与内心有什么是有共鸣的?也许我们可以从于丹、易中天对经典的现代解读引发的“国学热”中获得启示——将经典先还原成生活,因为经典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传输,而在于从“内心”唤醒。自身生活里的某种情感与想法,正好与经典里的某种情感与人物际遇相“遇合”,觉得“砰然”入心,而这正是他们在懵懂之中一直不明白的或者一直为之所困的东西。如果有那么一个艺术作品通过自身的演绎方式将这种情感释放了,那么这就会使人产生了一种“感动”。
如果让昆曲艺术作品和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与内心产生某种共鸣,那么这种传承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人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相通的。
三、对昆曲艺术在高校传承与普及问题的建议
当今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冲击与社会文化转型,大学生们对于艺术欣赏与审美的选择越来越多,途迳也更为便捷与多样,这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和普及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现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昆曲在高校的普及设置了平台,虽然“昆曲进校园”活动在高校做得如火如荼,但同学们的热情是短暂的,如果没有后续的努力,昆曲给学生留下的良好印象,很容易在他们走向社会后被淡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与措施:
(一)昆剧院团与民间曲社
1.建立与高校长期并且有系统的合作普及计划
虽然中国已经有许多高校都有过专业剧团的昆曲“布道”经历,但是对于单个高校来说,昆曲进校园的机会也许是几年才能碰到一次,因为专业剧团是否走进某一所高校要看这个学校的社团或是学校相关部门是否有意愿与之合作,否则就是昆曲进校园活动呈现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局面。这么一来,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也许在校的四年(本科阶段)或三年当中(研究生阶段)只能碰到一两次昆曲普及机会,或许连一次都没有。这样看来,专业昆剧团与高校建立长期并且有系统的普及合作计划就相当有必要。
2.合理规划宣传、普及活动,力求更贴近大学生生活,引起情感共鸣
在笔者曾做过的一个调查中发现,有多数大学生都表示希望昆曲艺术应该多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能够在欣赏昆曲的时候引起某些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在昆剧团走进高校做宣传的时候,要多考虑如何更好地规划普及活动,如何在不破坏昆曲原有艺术性的同时,将昆曲艺术更具备具有现代色彩,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让昆曲对于现代的大学生来说不再遥远、陌生。
转贴于
(二)高等院校
1.将昆曲列入高校素质课程
高等院校内的昆曲相关课程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为研究曲学方向的研究生开设的;另一种就是为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后一种课程更具有全面普及性。但是昆曲公选课的开设却是根据老师的兴趣与时间开设,而这种随着老师“跑”的公选课对于学生来说缺乏系统性与稳定性,对昆曲的普及也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将昆曲列入高校素质课程,合理、有系统性地实施,将更有利于昆曲在全校学生中得到普及与教育。
2.校园昆曲曲社的建设
高校的昆曲曲社一般可以由学校院系或是学校相关部门成立,主要以学生社团形式存在,活动经费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由学校支持或曲社收取的会费支持。曲社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定期组织学生们学、赏、演昆曲,同时曲社也担负着昆曲进高校的策划与组织的任务。校园曲社可以说是起着连接大学生与昆曲演出或相关活动的桥梁作用,无论对于专业学习曲学的学生来说,还是对于来自其他专业的仅仅只是对昆曲艺术有兴趣的同学来说,昆曲曲社的存在都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接触与实践学习的平台。
(三)政府相关部门
昆曲进校园活动的经费一直是剧团顺利开展校园普及宣传活动的一个难点,根据了解,一场普及演出活动需要动用剧团近60人,而演出费、人工费、交通费等相关费用加在一起至少需要近五六千元,这对于剧团与学校来说都是不小的数目,所以设立关于昆曲进校园的专项基金就变得非常有必要。(基金筹建建议见下表)
(四)家庭与社会的引导
1.大众传媒对于昆曲艺术的宣传
大众传媒,即新闻传播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应该在昆曲宣传与普及方面加大力度,让学生有更广泛的途径了解昆曲艺术,引导他们如何欣赏昆曲,获得昆曲相关演出或讲座的信息等。
2.相关文化保护机构可组织关于昆曲的社区文化活动
相关文化保护机构可以联合专业昆曲团体或社会上的民间组织,将昆曲艺术引入社区,在这个注重社区文化建设的时代,让昆曲艺术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将让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有更丰富的途径去接触、感受昆曲。
参考文献:
[1]白先勇主编.圆梦.花城出版社,2006.11.
[2]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郑雷.昆曲.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蔡正仁.昆曲艺术传承难在何处.中国文化报,2007,11.
关键词:生活课程资源;开发;美术素养;学生
学生的发展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反之,我们一线教师如果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和实践,将造成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学生的学习兴趣偏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限制。而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等密切相关,更易让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与社会环境的经验之间产生同化和应顺作用,也更富有生命力,是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让多彩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源泉,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美术学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1.赏自然美景,品生命之美
江南武进,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物产丰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无一不是优美的画卷,陶冶着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着学生发现美的眼力。
2.采自然之物,展艺术之美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当地有许多易得的农作物材料,如俯首即得的秸秆、植物叶子及农作物的根茎、果壳等淳朴的自然之物,通过巧妙的构思,就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造型艺术作品。学生们在制作中感受到了最为平凡的美,这样启迪了学生的想象,促进了才智的发展。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创新了美术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空间,特别是对我们农村地区上好美术课具有极大地启示作用。
二、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实现美术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厚他们的美术素养。
1.走进企业去“淘宝”
透过现代生活中大量的废弃物品,以艺术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给其以艺术的再生,是美术学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家乡武进区郑陆镇乡镇工业发达,民营企业众多,尤其是钢管、包装、医疗器械等企业呈现出规模化态势。我们在课余组织有兴趣的同学走进企业,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淘宝”活动。被我们“淘”回的包装厂的各种废弃瓦楞纸在同学们的创意下变成了一幅幅有趣的撕纸画,特殊的肌理加上同学们的奇妙构思,同学们的作品堪称原创精品。
2.走进家中去寻宝
我们在课堂上也模拟开展了民间“寻宝”活动。一尊唐三彩、一个布老虎玩具、一件竹雕笔筒、一件玉器、一只彩陶花瓶、一张年画……当每个学生把一件件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的时候,课堂俨然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样的活动,让他们认识到美就在身边,更关注了民间美术的魅力所在。
3.走进文化遗址去寻根
武进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如同一个天然博大的美术宝库,给学生带来文化的熏陶。武进春秋淹城遗址公园、春秋淹城博物馆、寺墩文化遗址、杨桥老街、大林禅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学生,吸引着他们探寻的目光。学生在探访中去追寻武进文化之源,追寻武进文化之根,解读武进历史文化的奥秘,把生活变成美术的大课堂。
4.走进传统节日去体验
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莫过于“过大年”。年画、对联,剪纸、窗花,元宵、灯展,舞龙、高跷,农村戏曲,老年健身舞,民间腰鼓队,活动丰富多彩,简直是民间艺术的“满汉全席”。
5.走近民间艺人去学习
民间艺人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们或身怀绝技,或有着家传绝活。带领学生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与老艺人们一起玩泥巴、做糖人、捏面人,试着摆弄泥玩具,让他们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激发了他们传承民间传统文艺的兴趣,也是一种最好的美术学习。
6.走进网络世界去拓展
网络是个广阔而丰富的空间,平时要在博物馆和画廊才能看到的作品,现在只要通过点击鼠标就可以“目接千载,视通万里”。使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在搜索、登陆和参观网上博物馆、画廊、画家个人网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大美术”的无穷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三、走进校园生活,让学生展示美、抒发美
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生活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
美术教学中的透视、写生教学,表现内容中的室外景色、花草树木等,都需要利用校园中的现成资源来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寻找学校最美的地方,学生的答案各有道理,在随后进行的树木写生和透视教学中,学校的最美之处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另外,校园特有的文化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潜在资源。校园中最鲜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学生展示美,抒发心中对美的追求与向往的最好平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生活,让美术课程资源丰富而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