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预防医学的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目的:妊娠合并糖尿病属高危妊娠,对母子危害都很大。母婴死亡率都很高,必须引起重视。以减少围产期母婴死亡率。①方法:为提高此病的护理水平,我们采用预防医学的观点指导护理工作,有效预防了各种并发症,保证了母子安全。在此对2009年1月-――2011年3月我院收住的66位此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论: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引入护理工作,能大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对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预防医学,妊娠合并糖尿病,护理研究.
Guidance to preventive medicine point of view of diabetes care during pregnancy
【Abstract】Objective: Pregnancywith diabetes is a high-risk pregnancy, and very harmful to the mother and child. Maternal and child mortality rates are high,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reduce perinatal mortality.we try the following: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care the disease, we are guided by? preventive medicine point ,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 variety of complications, ensuring the safety of mother and child. About? this ,? 66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March 2011 with this disease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relevant disciplines of nursing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and can help? improve people's health
【Keywords】preventive medicine, pregnancy, diabetes, nursing research.
妊娠期间糖尿病有两种情况:一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称糖尿病合并妊娠,二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或发现糖尿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DM).近年来GDM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②,为此我们把预防医学的观点引进临床护理工作,对疾病做到早检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取得明显成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位患者的年龄为22―36岁,平均年龄为此31岁。均为孕足月分娩,平均孕周38。2周。其中一例为D级患者(6岁发病,病程大于20年),15例为A级患者(妊娠期发现有糖尿病)。
1.2 治疗与转归:对16位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及时监测血糖使其安全渡过孕期,分娩期因考虑胎儿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差,及巨大胎儿可能性较大,均选择剖宫产。胎儿最小体重为此3500克,最大6000克,平均体重4150克。经我们精心治疗与护理无一例切口感染,母子均健康出院。
2 产前护理
2.1 孕期体检把监测血糖做为常规,对疾病做早期检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早进行健康教育,注意合理营养和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把做好妊娠期的卫生保健作为一级预防的重点。③
2.2 了解孕妇有无糖尿病家族史,特别是不明原因的死胎,死产,巨大儿,畸形儿等分勉史。了解起有无糖尿病症状及其合并症及胎儿的健康状况。了解孕妇血糖,尿糖,糖耐量监测结果。并评估孕妇及家属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认知情况。
2.3 教会糖尿病孕妇使用血糖仪自测血糖,可实时了解患者血糖。并且告知患者: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是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关键,,是降低母子并发症的主要因素。④
2.3 健康教育:①妊娠可使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不管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因进食量减少或术前禁食术后不能正常进食,均易发生低血糖,甚至发生低血糖休克。为防止意外应随手备糖果。②术后及早活动促进排气及早进食,注意低血糖症状。③糖尿病可使妊娠期合并症增加,如流产、死胎、高血压、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巨大胎儿、早产、胎儿畸形等。
2.4 加强孕妇及胎儿的监护,教会孕妇自数胎动。
2.5 据医嘱在剖宫产前肌注地塞米松5毫克2次/日,共两日,以促胎肺成熟,防止RDS.
2.6 术日及术后应减少胰岛素用量,防止发生低血糖.
3 术中护理
观察产妇有无低血糖症状:心悸、心动过速、盗汗、苍白等。密切观察输液的性质及速度,监测产妇生命体征,监测胎心及术中出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 产褥期护理
4.1 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监测血糖情况。观察切口情况,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根据医嘱应用抗菌素,防止感染发生。
4.2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帮助产妇床上早翻身活动,排气前进流质免奶饮食,排气后进低糖低热量低盐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
4.3 均衡营养,适当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蛋白质的来源以鱼类和大豆为主。每日进食充足的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4.4 控制体重,防止肥胖,适量体育锻炼。
4.5 糖尿病孕妇抵抗力低下,易合并泌尿系感染,而留置尿管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应鼓励其多饮水,每日冲洗会阴2次。
4.6 鼓励产妇早吸吮,早开奶,促进母亲早泌乳。因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母亲,哺乳不会对婴儿产生不利的影响。⑥
4.7 安全护理,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产妇首次下床活动时,应循序渐进,如有不适及时处理。
4.8 妊娠期合并糖尿病患者多数与产后糖代谢能恢复正常,但将来患糖尿病的机会增加。应于产后6-12周行OGTT检查,若仍异常,应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即使产后血糖正常者也要每年检查一次空腹血糖。因GDM患者产后5-16年,有17%-63%将发展为2型糖尿病⑥。
4.9 加强个人的健康教育,注意合理的营养和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5 新生儿护理
5.1 糖尿病产妇娩出的新生儿无论体重大小均应按早产儿护理,要预防RDS、低血钙、高胆红素。
5.2 预防新生儿低血糖,出生后尽快喂服糖水。孩子出生后,高胰岛素血症仍存在,如不及时补充糖份,极易发生低血糖,严重时危及新生儿生命。
总之,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糖尿病等慢性病正渐渐成为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10―15年之后,我国可能出现一个糖尿病的发病高峰。⑥由此可见预防糖尿病任重而道远,因此关心健康――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参考文献
[1] 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P112
[2] 乐杰,妇产科学,7版,人民卫生版社P150
[3] 傅华,预防医学,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5-6。
[4] 梁海英,王剑萍,王山米,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与围产儿预后分析。北京医学,2002;24(2): 112-115
[5] 乐杰,妇产科学,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162
[6] 杜建新,孕期糖尿病很麻烦,科学之友-营养与优生,2010增刊P29
一、预防医学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成效和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预防医学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觉得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掌握更多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参与式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促进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有着极大作用。但是,参与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是当前预防医学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与传统教学法的有机结合。预防医学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其基础知识非常扎实,而传统教学方法的系统性非常强、条件也非常清晰。因此,参与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学主题必须明确。由于预防医学涉及的内容很多,在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时,必须有明确的教学主题,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最后,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高度重视。预防医学的就业方向有很多个方面,因此,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当前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必须考虑的,以达到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未来更好发展的目的。
二、预防医学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教授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要求来看,预防医学需要合理的开放课堂教学范围,将比较前沿的问题、社会焦点等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极大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中,以便学生能更加激烈的参与到各种活动中。例如:空气质量方面的问题,PM2.5是由什么引起、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等;埃博拉病毒的感染源、死亡率和并发症在等。教师在制定初级的教学方案以后,学生可以选择出最感兴趣的、最实用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从而促进学生视野不断拓展,对于引导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有着极大影响。
2.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参与到各种讨论中,才能让学生系统性的了解预防医学的知识,并在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例如:在我国医学研究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教师带来学生列举一些社会热点、医学问题等,如“脊椎疼痛”问题,让学生思考脊椎疼痛的病因,并对整个病理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治疗方案、应急措施等,是当前提高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3.加强教学考核评估,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和合理考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考核评估,有利于教师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不断总结成果的情况下,合理的进行预防医学方面的考试。因此,参与式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可以设置不同的考试形式,如个人作业的对比、小组任务的考核、学生的实践调研等,不但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索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进一步提高。例如:在环境污染这个问题上,学生可以到社区、相关单位调查环境污染带来的各种疾病,如肺病、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并对相关疾病的现状、治疗程序、预防措施等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比较全面、科学的调查报告,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15-02
在食品工艺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食品工艺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直接受实验教学方法的影响。近年来,实验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依照既定的实验目的、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方案的拟定,通过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含义及重要作用
在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范畴内,食品科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更是两者相互衔接的重要纽带。在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人们对食品的营养价值、卫生质量等方面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食品行业各个技术领域内,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重要作用与职责凸显,为社会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二、食品工艺实验教学方法对比分析
不同的教学方法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成果。目前,食品工艺实验教学主要有传统实验型和设计实验型两种方法。
1.传统型教学方法解析。从食品工艺实验流程层面分析,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所需的实验原料、产品形式、实验流程等都相对固定。这种教学验证及演示性能明显的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中教师仅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实验报告的质量作为实验课程的评分标准,虽然对理论基础知识具有很好的巩固作用,但其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2.设计型教学方法解析。设计型实验教学不设固定的实验模式,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确定实验目标、制定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法,并将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通过多媒体进行汇总呈报。学生在学习食品工艺基础知识后,通过综合性工艺实验的创新培养,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同时也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和严谨学习态度的养成,便于掌握操作规范过程和处理数据的正确方法,进而使学生的创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食品工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食品工艺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里,是一门社会实践性较强、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的重要课程,因而,食品工艺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食品工艺实验教学作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使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得以验证,更是提高学生新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等创新能力的关键。然而受传统教学框架的约束以及实验环境的限制,在实际教学中,实验课通常不被重视。实验条件简陋、教学方法落后、实验设备不完善况且还不被充分利用,学生难以从实验环节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实际生产中,从而导致学生的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难于实现。所以,食品工艺实验教学的改革对培养技术硬、素质高的全能型专业人才的作用可想而知。
四、传统食品工艺实验教学的问题所在
1.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陈旧。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依靠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得出实验结果,明显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生只能在既有的框架模式内,按照已经设计好的步骤和内容实施实验操作。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与理实一体化思维模式受到极大限制,对于生产工艺流程以及产品配方的优化疏于研究,实验比较被动,学生缺乏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较为严重,学生的实际实验技能得不到锻炼,同时又缺少监控、评估实验教学质量的力度,这样的教学方法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食品工艺人才的培养要求。
2.实验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传统食品工艺教学所开设的实验课多数为验证性,这种实验方法只是对教材所提供的工艺流程进行产品加工,对于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制定参数、品质分析、确定保质期等方面难以涉及,所以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与挖掘,难以适应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
3.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传统的实验课考核的方法只是将学生平均每次实验评阅的分数看作学生的课程成绩。然而实验课的成绩并不能将学生平时的上课情况、掌握实验的操作能力、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能力等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这样的考核方法有失公平性,而且还会助长学生实验不认真、抄袭作业的歪风。制定科学的食品工艺实验教学考核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五、提高食品工艺实验教学质量的实践
1.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实验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内容方面的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改革目的是为了满足食品工艺行业的人才培养,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增强实验项目的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逐渐削弱验证性实验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实验内容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必须做的基本实验、对于一些验证性实验实施选做、需要教师指导的综合实验以及学生独自设计的具有探索性质的开放型实验等等。对于学来说,综合性试验具有项目研究的训练作用,不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食品工艺综合性实验的实施是实验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当前已经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综合实验型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新产品的研发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综合性实验教学在教课体系、教学模式以及实验的方式内容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大量实践证明,食品工艺综合实验课程的开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综合性实验课程是以往食品工艺教学经验的延续与延伸,并对设计性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及方法进行明确,制作科学的教学课件,增强食品工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2.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动能。食品工艺实验课程的改革使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基础性实验中,实验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不同配方原料分配于不同的实验小组,对每组实验工艺参数不加固定,对于参数梯度学生可自行设定,大大增加了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改变了实验结果的单一性。综合性实验所带给学生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老师对每个课题的指定设置了范围,在指定项目内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题,然后针对性查阅资料、制定方案、进行实验研究、整理数据以及撰写研究报告等等诸多事宜在有效时间内圆满完成,教师仅对药品的供应和设备的供给负责,启发学生在实验中坦然面对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办法。实际证明,在面向市场经济需求的前提下,改革后的食品工艺实验课程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市场所需要的工艺技术、基本技能贯穿于工艺实验各个环节,学生的经济意识、科研意识和市场意识大大增强。学生的新产品开发和创新食品工艺能力和在食品配方辅助设计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不断提升,夯实了学生的就业基础。
3.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确保考核全面公正。对学生食品工艺实验学习的考核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课堂表现进行考查;一方面是对学生针对实验过程所撰写实验报告进行考查,保证实验报告独立完成及时上交,严格杜绝报告抄袭;另一方面是对基础性实验或者综合性实验进行考查。其中在基础性实验结束时,通过口头表述对学生掌握实验的情况进行检查了解,由任课教师结合实验基础内容、考虑实验的全面内容,对题目及其参考答案进行组织设定。传统考试模式的改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学习的情况进行全面考查,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锻炼。
六、结束语
种种迹象表明,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食品工艺实验教学,通过近年来发展过程中的改革与探索,对于学生视野的开拓、学习兴趣的提高、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大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更高,所以为了确保学生能够与社会发展步调一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为食品制造行业培养技术过硬、职素优良的全能型技术人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谭建新,曾祥燕.食品工艺与设备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317+329.
【关键词】隐喻;翻译;认知语言学
引 言
在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对隐喻的释义总是停留在语言修饰模式的阶段,汉英双语词典里认为隐喻是比喻的类型之一,可以不用‘好像’‘像’‘如’等比喻词,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是’‘也’‘成’‘就是’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外一种事物。(《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2002:2295)。美国语言学家Matthews(1971)曾把隐喻定义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通过它,一个通常被用于某种物体,动作的单词或表达被扩展到另一个物体或动作上(Matthews,R.J.1971:413-4 25)这也是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缺失和喻体内涵错位的根源之一。隐喻翻译中经常出现与喻体内涵不对应的译文,这促使人们对隐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隐喻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以Lakoff 和Johnson提出的隐喻的新观点构成了西方隐喻研究的核心,使隐喻研究冲破修饰学和文学的传统隐喻理论的局限,成为认知科学的范畴。他们的新观点是:“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还存在于思维和行动,我们平时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是语言深层的认知机制,构建了我们的思维,感知和行动的方式”(Lakoff,Johnson,1980:3-4)。
隐喻不再被看做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也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上升为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感知和概念客观世界事物的主要认知活动,在人们认知过程中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这些隐喻的新观点对我们开展隐喻翻译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隐喻认知对汉英隐喻翻译的启发
当代认知学研究表明, 隐喻是一种感知、评估,解释世界的方式。人们认知隐喻是也是以认知者经验为基础,通过思想深层的认知网络,接通认知者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刘法公,2008)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认知工具,汉英隐喻比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有了思维才有隐喻,才有对隐喻的正确理解,才能展开汉英隐喻对比,完成恰当的汉英隐喻翻译。这些隐喻的新观点引入到汉英隐喻翻译研究中,开拓隐喻译者的翻译思维,促进他们以隐喻认知者经验为基础,调动思想深层认知网络,建立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桥梁,从而找到改进汉英隐喻翻译的新方法,提高汉英隐喻的质量。隐喻汉英翻译要求译者运用思维搞清楚原文喻体和译文喻体特征的内涵,通过语义特征的比较建立两者的隐喻关系,而这个隐喻关系也是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才能完成,在解读原文喻体内涵时候,通过比较对汉英文化意象进行转换而不是抹杀掉原文喻体的特征,因为失去了那些带有深远历史文化内涵的喻体特征,意象也就完全消失,也谈不上隐喻,所以我们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要保持隐喻特征,尽可能传达源语的文化特色,而且还要弥补文化喻体的缺失,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刘法公,2008)不能逾越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限度。
二、汉英隐喻翻译方法
就汉英隐喻而言,两者都蕴含各自的文化意象。隐喻汉英翻译首先不是汉语与英文词语简单对应,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中我们得到了启发,设想既然隐喻的创建理解是认知者的思维过程,那么在进行汉英隐喻翻译时,要想保持原文喻体特征,把原文喻体的寓意与译文喻体的寓意的关联文化接通, 译者也必须通过两种文化和语言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译出内涵和原文喻体特征一致的译文,笔者认为具体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直译加释义法
隐喻是通过一事物解释另一事物,隐喻汉英翻译核心是汉英文化意象的转换,最理想的隐喻翻译是保留汉语中富含汉语文化特征的隐喻喻体,让英语读者欣赏到汉语隐喻中原汁原味的生动意象,同时又能顺利传递文化内涵,接通英汉关联文化内涵。所以就要直译喻体,再通过增加普通释义词句弥补那些表达不清的意象。
例如:他们做这件事也算是被逼上梁山。有人把它直译为They were forced to climb up Mount Liang to do this work.也有人把它意译成They were forced to join the Liangshan Mountain rebels.前者会让英语读者产生误解,误以为有人被逼到梁山上去干活,后者虽能够消除误解,但其中的喻体和寓意没有得到体现,文化色彩暗淡。“逼上梁山”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那些对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足的英语读者无法了解的,但是如果采取直译加释义法,翻译成They were be forced onto Mount Liang---concerned but desperate for a way out.其意义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既能汉那个英文读者分享到汉语的文化意象,又能领会其内涵。
(二)借用法
在隐喻汉英翻译中,译者应该考虑汉语隐喻被翻译成英语后能否被英语为母语的人接受,当源于中的表达方式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形同异同”的表达对等表达方式时,可以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借用译入语中与汉语隐喻的喻体意象基本一致的英语喻体来替换原文中的喻体。
例如:雪上加霜一词的译法。有人将它意译成one disaster after another. 汉英大词典上将它译成add to the misfortunes of a man who is already misfortunate.表面看是都传达了这个成语的内涵,实际上,前者给外国读者的寓意仅仅是“接连遭受灾害”,后者让外国读者欣赏到的不过是被剥夺掉文化内涵和隐喻特征的结构散乱的句义,可见文化亏损有多么严重。汉语思维者都能通过“寒上加寒,更加冰冷”这个场景而联想到它的寓意”一再遭受灾害,损害越来越严重。而对于外国读者,特别是英文读者来说,由于英文中没有用:“雪”和“霜”作为喻体来比喻“一再遭受灾害,事态越加严重”的隐喻表达,所以他们是体会不到这些带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意象,而要弥补这种文化亏损,我们可以借用add fuel to the flame这个隐喻表达,加上situations getting worse来翻译“雪上加霜”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是可以通寓达义,让译文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
结 语
隐喻的翻译过程, 是汉英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转换汉英思维的过程。隐喻翻译要求译者深刻理解汉语隐喻,寻找与汉语喻体内涵一致的英语隐喻,从而向英语读者反映原文鲜明的文化意象,传递正确的文化信息。我们不能期望任何翻译方法可以解决隐喻汉英翻译中的所有问题,笔者提供的方法也只能解决一部分汉英隐喻的翻译,希望对隐喻译者可以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Matthews, R. J. Concerning a “Linguistic Theory” of Metaphor [J]. Foundations of Language.1971,Vol(7):413-425.
【关键词】教学 反思 方式
反思,通常情况下是是指行为的主体是以自身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身的行为以及情景的一些能力。
一、教学反思的特征
首先教师的反思指的是在教育及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对于行为依据的“异位”以及自我行为的表现进行修正与解析,而且逐渐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素养的一个过程。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其实践性,指的就是教师提高教学的效能是在它的具体实践操作里;第二方面就是其针对性,指的就是教师剖析自已“现行的”行为观念;第三方面是其反省性,指的就是教师对自已实践的方式以及其情境,是以自我以外的多层次以及多视角的思考为基础,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自觉意识以及能力;第四方面就是其时效性,指的就是对现在所存在的一些非理性观念、行为的及时纠偏、觉察、完善以及矫正,其目的就是可以减少教师成长的周期;第五方面就是其过程性,其一是指具体的反思是一个过程,一定要经过意识时期、思索时期以及修正时期,其二指的是教师的职业成长一定要经过持久的自我修炼,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
只是从教师的知识结构来讲,教师反思的意义就是侧重于教师的知识结构里的实践性知识的拥有、获得以及改善,坚决反对传统教师培训模式里的只侧重于对教师的一般性知识进行传授,比如对专业知识、公共知识、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知识的占有以及相应学历的提高。 与此同时,条件性的知识不仅是在具体的实践情境里才能够发挥其较大的功效,而且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会提高很大的效能,还会有更加重要的实践性的知识。而且这一类知识的得到原因是因为其独有的情境性、个体性、探索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并要求教师要通过自已的实践训练以及反思才能够获得且得到确认,依靠他人给的好像是永远都不可能的。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提出了教师成长的一个公式:即:成长=经验+反思。反之假如一个教师只是满足于得到经验而经验不能进行深入的研讨,那么即便你有很多年工作经验也只是不断地重复,只有非常擅长从其经验的反思里来吸取其教益,反之就永远都不会有很大的改进。
二、教师反思的策略和内容
依据系统论层次分析原理,可以将教师的反思内容分成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指的就是一般性及有关的背景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指的是具体性及其确切性的问题。其划分的原因是:第一,所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一种规范性的活动,存在着社会性以及时代性的一般性的要求,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与此同时在所有教师的具体行为模式里隐藏着很多的策略及理论,这么多的策略及理论会造成其某一项行为的情感和取向,并且拟定出他试图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和在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怎样去构建自己的角色等等。第二,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又有着他的情景(境)性的特征,他们所面对的是很多的每一种随机性的变化,这么多的情况以及变化是比较具体的且比较确切的,同时又是绝对不能回避的一种现实,它要求教师一定要作出一定的选择及判断。即教师的经验和生活绝不是呆板的而是一种比较丰富的且是多变的。这里所说的一般性背景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指教育教学的目标、目的以及学生观、价值观、师生观等一些理念层面的问题,二是教师自已所拥有的社会学、哲学或心理学等基础。其确切性和具体性问题指的就是在教育教学目标、教师的特殊关照、现实的关心,特别是和课堂之内的事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这里涵盖着课堂之内的方法、行为以及多方面互动策略的选择和判断等等。很容易看到一般性的背景性的问题以及确切性、具体性有关问题,不仅有着因果的关系,而且又有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同时又体现出互相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
另外,有现实意义的是我们还可以把教师的反思内容以及范畴直接分成教师的理念和行为这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的理念强调的是理论,而教师的行为强调的是实践。这种划分方式更是非常的逼真和方便,在实际的运用里也更能够通俗易懂,教师也更能接受与理解。虽然教育理论与教师教育实践的关系非常的复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感觉到:第一,教师已经有的一部分观念(知识)是非常深入地植根于其习惯、经验、意见、先例或者是印象里。同时他们在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地认为其理论就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知识,经常将理论当作某一种和真理有关的内容,是不容质疑的。第二,教师的所确立的行为模式经常会受到其“先在”的观念(或知识)的导向性影响所支配,他们也非常容易地将自己的实践想象成为自我显露的、习惯性的或者是不可避免的。何况我们还可以观察到,教师的行为和观念如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结构或者是体系,于是教师便处在一种“自以为是”的“固执”状态,除了是受到了外因的挑战或者是在实践中遇到了麻烦,反之是非常不容易改变的。主要是由于观念是一种个人化的、主体性的信念与认识,而习惯是人们的第二种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