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

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

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第1篇

>> 陕西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中的传播研究 西部政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内蒙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增量利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形成路径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 我眼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陕西担当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智慧考验 试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 让新疆体育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彰显文化魅力 从古“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传统文化资源的网络梳理 论“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管理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英语文化教学思考 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先行”的思考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展现兵团作为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陕茶产业及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甘肃段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 青海高等教育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定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3.10].

[2] 黎羌.古丝绸之路与新丝绸之路[N].人民政协报,2013.09.30(2).

[3] 古龙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解析[J].大陆桥视野,2013(10)40.44.

[4] 马勇.丝绸之路旅游发展策略[N].中国旅游报,2013.10.09(11).

[5] 甘肃省将从六方面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EB/OL].中国旅游新闻网.

http:///viewnews/2013/12/11/1mPrs0zTLP3gZaUlTLXy0.shtml[2014.3.10].

[6] 兰州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发展平台的思考[N/OL].兰州日报,2014.01.09(6).

http://.cn/html/2014.01/09/content_506584.htm,[2014.3.10].

[7] 文化先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N].西安晚报,2014.03.11(11).

[8] 海力古丽・尼牙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与教育合作构想[N/OL].新疆日报,2013.11.07(11).

http:///xxfk/978471.shtml,[2014.3.10].

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公益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工作既要面对市场竞争,不断寻求自我的生存和发展,又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公益性文化的责任,发挥其自身的功能。近年来,经过广大群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论述:

一、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和作用

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人们职业以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和辅导的工作。其功能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当今就是要培养现代人、教化现代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人们参与其中,接受各种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进步。要想更好地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工作的长期实践中,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方针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地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在一部分文化经营者中,由于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和市场的自发性倾向,往往容易导致经营和消费的短期行为,造成一部分文化艺术产品和艺术门类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失衡,造成文化的长期积累和短期消费之间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运用经济、舆论等手段,扶持那些社会需要但暂时在市场竞争中还处于困境中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业,从而把文化发展引导到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轨道。随着文化建设的加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好。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就是要向实现两个效益最佳结合的目标努力。

回顾上述方针原则,我们群众文化的工作思路也就更加明确了,那就是: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是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唯一途径,而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二、群众文化辅导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1、群众文化辅导的原则,是辅导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作为正确处理辅导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规则,贯串于各类辅导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为辅导工作根据社会一定的需求,对辅导对象身心进行教育和影响。辅导作为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必须确立明确的辅导任务。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各种辅导活动的方向,并予以正确地实施。

2、群众文化思想政治的辅导是其他辅导工作开展的必备条件。群众文化是建立在价值观之上的,需要在辅导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对整个群众文化的方向进行把握和引导,始终以保持群众文化的先进性为目的进行工作。在群众文化中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家庭美德教育,陶冶道德情操,营造善良风俗。对群众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和思想,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对伤害群众身心健康的思想和文娱活动,应坚决予以取缔。思想政治辅导是把握群众文化演进的大方向,避免毒害和谬误的思想戕害群众文化的发展路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3、群众文化辅导的另一面即对文化修养的辅导,是群众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群众文化的形成除娱乐性的群众活动外,也应对文化知识传扬和普及。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对群众文化的辅导应有助于群众文化修养的提高,通过文化知识的渗透,或自成主题,或结合娱乐活动,在不断的发展中培养群众高层次的审美趣味。让群众通过群众文化辅导过程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以理性地判断生活中的美丑,更清晰地区分人性中的善恶,才能更好地以正直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亲身实践中,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构建出从善如流、热爱科学、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提高群文辅导工作的建议

如何搞好群众文化工作及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趋势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兴办群众文化事业的新格局回首以往,毋庸讳言,在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群众文化只是依靠国家搞、文化部门办,没有发动社会的力量,没有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以致群众文化的路子越走越窄,天地越来越小,无异于作茧自缚。改革破除了人们头脑中的陈旧观念,使群众文化挣脱了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政府文化部门一统天下的清冷局面被打破,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企事业单位、从城市到农村、从集体到个人齐抓共办群众文化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基层企事业单位、“职工之家”、“青年之家”等设施随处可见,大家在此举办卡拉OK、琴棋书画、岗位培训等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城镇街道,群众文化馆、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它们立足于基层、利用现有设施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受到群众欢迎。

群众文化是社会实践主体按美的规律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在社会化满足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在文化方面得到彻底解放的体现。它以文艺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也包括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各种必备要素。是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以市场为依托,向人们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场所、服务等城市文化现象。我国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而成长起来的。

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景观素材;民族元素;景观设计

一、国内景观设计的现状

1、缺乏新颖的设计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前些年,建造古代题材的游园、电影主题影城(如,红楼梦、大观园、太湖影城、秦皇宫)、还有其它仿古景观园多不胜数,但大多缺乏规划、设计,信息量也相当小。最盛时,国内类似“西游记宫”、“大观园”、“三国城”之类的人造景观多达729处。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造景观主题公园发轫于深圳市的“锦绣中华”,由此带动了国内主题公园的一个。这些以复制缩微景观于一园为卖点的人造景观,曾一时吸引众多国内游客,但昙花一现,后来吸引力逐渐下降,利润锐减,许多景点陷入困境。随着央视无锡等地外景基地的建设,从唐城到三国城、水浒城,一时又带动各地建设仿古文化城的。然而,一阵喧哗热闹之后,多数主题公园又面临生存危机。[1]这些旅游风景区的景观设计没有新意,所以失败了。

2、抄袭之风仍存在

国内人造景观都朝一种模式建造,你抄我,我抄你,缺乏内在的文化内涵。无锡“统一嘉园”开始建造时,模仿央视无锡影视基地以拍戏带动建造没有成功,立马又搞始祖文化,想给台湾胞提供一个祭祀始祖的场所。该园建成几年后,只有1万多游客来观光,注定又一次失败。原因很明显,景观的本身特质与文化定位发生了冲突。很多人都知道,妈祖文化发源于福建沿海,妈祖是海神,与江南的太湖文化牵强附会。这种不按实际情况的做法,必然得不到人们的认可。这类的模仿实质上是严重的抄袭行为。反观美国的迪斯尼,它同样也是人造主题景观公园,但全球皆知并且风行,它的成功就在于它立足了美国文化,又加上有高投入与高科技的支撑。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国内的主题景观公园和旅游风景区景观设计却对中华文化挖掘得不深,造成现在许多人造主题公园遭遇到生存困境,其实这是对以往盲目投资的一种清理。只有植根于中华文化,定位合理,民族元素恰当的运用在设计中,旅游区的风景景观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民族文化元素

1、中国民族元素的运用

诗意化的视觉经验是一种感物的性情,即感物之心的情调之美已经融于所看到的周围世界中,这是中华民族深埋心灵的一种感物的性情。中国传统文艺的特质体现出“情景交融”很深,这方面文化因素包括文字、书法、工艺美术、文学、民间艺术、水墨画、书籍印刷与装帧,也包括起居饮食与茶文化等。神韵与内涵的传承是深层次对传统民族元素的传承与发扬。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审美情趣和审美哲学独特,其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在表现在视觉效果上,如:国画与书法、易经与禅学、五行八卦等等。另外,还有民间的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设计师在神韵传承中不直接引用符号,而是将传统民族元素的表达形式与意蕴、审美方式等综合之后,产生独特的设计方法,从而达到与传统“神似”的目的。

2、中国民族文化元素

一想到中国民族元素,中国红、中国功夫、大红灯笼、龙、京剧脸谱、旗袍等展现在人们头脑中。但是事实上中国元素还有许许多多,其内涵非常宽泛并且深厚,表现形式也并不只局限于具体的符号上。中国文化艺术,也包括那些经常出现在建筑、服装与绘画上面的元素,中国民族元素多不胜数。中国民族元素总的来看是民间的民俗文化以及手工工艺,歌舞、器乐、说书、皮影、绝活、绘画、剪纸、木雕等;从细分来看是民间民俗中分离出来和延伸的符号与概念,是发展与变化并世代相传的历史。应用中国元素做设计的时候,放宽眼界,打开视野是设计师的第一步,有些设计师只关注某些视觉元素,而中国元素实际上还包括很多触觉元素和味觉元素,还有传统的民间乐器、乐曲等音乐元素。

3、从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灵感和素材

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既要尊重这些民族文化元素,又要在思想上把握好设计,景观设计中应用中国民族文化元素,要继承更要创新,不能不加思考地随意乱用。设计师不清楚的东西,一般不要轻易使用。不智慧,不精致的作品也不适合出现中国民族文化元素。

4、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品质提高

人们到一个地方旅游,看风土人情,游青山秀水,玩主题活动,品美味小吃,听山歌民语,收藏特色物品,这些都是不少人讲究的。人们旅游看风土人情,看精彩的节目表演,也看旅游地建筑景观和装饰特色、民俗民风。这些东西都与中国民族文化元素相关联,只要和旅游有关,其中国民族文化元素的艺术价值就能体现出来。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当代设计师应巧妙运用之,避免符号化作为设计的幌子,使之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出生命力,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的内涵,促进旅游品质的提高。

三、结合当地特色进行景观设计

1、改造与利用旧建筑

我们现代的建筑在很大的程度上有继承古代建筑的风格和他的合理成分,比如都江堰的合理布局和它的作用,赵州桥的结构,古人有他自己的智慧,有很多的时候也会给我们留下很多谜团,但他的智慧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可以借鉴的经验。对于旅游景区一些实在是破烂不堪的旧建筑,应该改造利用,而不是拆掉。旅游景区的建筑景观很有保存和观赏价值,对于古建筑景观的研究可以提升我们对于古代历史的了解程度。传统的建筑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华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

2、保护历史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也是风景旅游区重要景观,建筑的艺术价值高,体现了社会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比较强,能起到有益作用。运用一切因素,综合各种手法塑造整体形象,是中国古代优秀建筑作品的共同点。无论整体环境,还是单座房屋,每一部分的空间外部与内部、装饰色彩、其他艺术形式,都协调一体。重视环境整体经营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的具体表现,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重要的风景名胜,放在首位的是环境经营。帝王陵的建筑靠环境的艺术性展现建筑魅力,并生风水地理,单体建筑与群体建筑相互融为一体。形式比较简单的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定型化是基本特点,它的效果依靠群体序列来获得。例如,明清时期单体建筑的式样并不多的北京宫殿,经过空间序列的变化与转化,每个建筑单体就有在整体中的独立特点,使艺术形象与构造技术相统一。变通成其他形状的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体系适应性相当强,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屋顶构架,可做出穿插、重檐、披搭、重檐等样式结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不要破坏,应当得到保护。

3、利用当地人文与自然特色进行设计

景观是一片寄托了人类生存理想的土地及土地上要素的集合,可以说人类与景观的交融史贯穿了人类文化成就的始终。“人类活动的遗迹和景观中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成了景观的一种非自然的、非视觉的构成要素。[2]文化一发生就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使各地域的文化相互区别。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文化,又会反作用于原生环境,使之发生变化,出现新的环境,进而使文化进一步分异,地域文化并不必然是国民性或民族性的文化,但国民性,民族性则必然表现出其地域特性。[3]假如按照中国各地的民族风格,带着民族文化元素,发挥民风民俗,并有积极意识来设计,就会有独具特色又很规范的设计。比如,桂林强调马头墙、白墙、翘檐、庭台楼阁,青碧琉璃瓦与碧水青山交互辉应,从不同的任意角度去看,能感觉出这是桂林的建筑风格,不是其他地方的风格。又比如我们看泰国建筑,那民族特色就是泰国而不是云南,这个区别就是不同的民族元素在起作用了。

四、结束语

如果在西方文明已经反省他们文明的缺陷的时候,我们还一味跟随他们的历史脚步时,我们必定要失去更多,我们应该有肯定自己民族的勇气!如今有很多人在呼喊将民族元素融入设计中,期待有中国特色的旅游风景区景观设计真正茁壮成长。

作者:叶俊东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陆楣.现代风景园林概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2.

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文化;文化经济;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进程的最终决定力量将是文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对经济已不单纯是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作用,文化经济时代已临近家门。

一、经济文化一体化是挡不住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世纪之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普及,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经济日益文化化,文化日益经济化。

伴随着经济文化化,文化不断地向经济活动渗透,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化决定着资源的开发、组合,决定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检验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推动着先进价值体系的形成,协调着市场和环境的结合与互动,以及人才素质的提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比经济力、政治力具有更强大的牵引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影响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被接受程度和价格的高低。美国、西欧、日本等国,经济发展中观念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等文化要素大量进入,使其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中的文化因素已日益跃居重要地位。服务、知识、信息等第三产业成了经济的重心。与之相呼应的是,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迅速增加。到1970年,美国“白领”职工与“蓝领”工人的就业结构比已为5∶4,到1980年,美国第一产业即农业和矿业中的从业人员仅占总比例的2.9%,第二产业即各种制造业降到31.6%,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百分比已上升到65.5%。而在第一、第二产业中的科技管理人员也超过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1](P3)。

伴随着文化经济化,文化日益进入市场,进入产业,其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对企业的兴衰、产品的销售及品牌的流行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且文化本身也成为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文化还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商品属性日渐显现,从而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这一点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尤其明显。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以音乐磁带、激光唱盘、MTV、电影、电视、录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拳王争霸赛、世界杯足球赛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新兴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今,新经济已占据美国GDP的70%,加拿大GDP的60%。迪斯尼公司产业规模及赢利均进入世界前十强,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全球1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等等,都充分证明了文化的经济价值[1](P18)。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经济文化的一体化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兴起。文化与经济互动,将构成新时代全新的生产形态和发展模式。打造文化经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逐步转变广大人民群众转变生活方式,注重物质消费产品的文化内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合理选择。从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改革开放初期靠政策优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靠环境优势,21世纪靠的是文化优势。知识、智慧、价值观念、精神动力,以及文化所创造的人文环境,文化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最终将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21世纪,各地区经济的赛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

目前,很多学者把世纪之交产生的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经济形态称为“知识经济”。笔者认为,不如称为“文化经济”更合适。文化经济比知识经济概括性更强、涵盖面更广。文化,根据其与行为的关系不同,可分为知识、观念和技术。人的行为,首先要明白根据什么干,其次要明白干什么,最后还要明白怎样干。知识,解决的是根据什么干的问题,它是反映和解释事物的,使人知道周围事物及人自身的状况。观念,解决的是干什么的问题,使人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东西。技术,解决的是怎样干的问题,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想要的东西。文化中,哲学、宗教、道德、法律及政策等属于观念文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等属于知识文化,而各种工程技术、技艺、技巧等,则属于技术文化。知识、观念和技术,皆为人的行为所必需,缺一不可。缺乏知识,人就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外界信息,不能认清自身,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使人不能知己知彼而进退失宜。观念错误,就不能正确的选择行为方向,即便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术,也不能持久、持续地利人利己。技术低下,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陷于妄想和空谈,不能实现既定目标。在知识、观念和技术三者之中,观念是目的,知识和技术是手段,是为观念服务的。三类文化,应相互协调,平衡发展,不能畸轻畸重,厚此薄彼[1](P46)。由此可见,“知识”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包括知识,但又不仅仅是知识。“知识经济”的提法有些偏狭,也不太确切。“文化经济”的提法比“知识经济”全面、确切。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使用和分配基础上的经济,核心是突出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而“文化经济”则是对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展和深化。

二、“文化经济”的涵义、内容及特征

在我国,“文化经济”这个范畴,首见于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2002年5月13日发表的题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进一步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讲话。张德江在讲话中首先精辟地概括了新世纪经济的显著特征:“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在新世纪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化和经济出现加快融合乃至一体化的趋势。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然后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新世纪的经济,就是‘文化经济’。”

文化经济,是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文化含量十分丰富。概括地讲,文化经济就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新型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之后的又一种经济形式。文化经济的出现,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的现象,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文化经济是对知识经济的提升,其内容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文化经济”的要点是:(1)精神生产上升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导性系统。(2)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都包含着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而且经济借助文化的力量急剧扩张,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原发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3)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文化以其人文格调和高科技含量,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强。文化的精神要素和技术要素高度统一,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高度统一,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更加丰富,人类的存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表现为一种文化精神。(4)文化产业作为精神生产的当代形态,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主导力量。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日益具有经济功能和市场效益,范围不断拓展,包括了教育产业、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健康产业、体育产业、休闲产业等诸多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加速了原来在知识、技术之外的文化要素作为生产力要素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过程,其势头迅猛,潜力巨大,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发新的产业群,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5)文化在政治运行和治理中的作用也日渐突出。政治运行越来越多地通过文化的形式来表现。政治理念融入大众文化之中,政治内容通过文化形式生动表达[2]。

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文化;内涵

党的十七大使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成为时代最强音,提高文化实力、建设生态文明等成为新亮点。本文就科学发展中的文化内涵作一次粗浅的探讨。

1科学发展重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经济发展中,文化含量越来越成为经济要素的高附加值。文化的渗入使产品成为负载了文化意义的产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科学发展重视精神文化需求对发展的支撑意义。

1.1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增加文化附加值

文化附加值的存在,加快了生产力发展的步伐。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越高,其产品的品质就越高,其经济价值就越大。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品价值取决于产品的文化品味。产品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品牌的文化含量越大,产品附加值就越高。说明只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科学发展必须大力提高经济组织的文化品位,使产品成为文化的结晶和载体。

1.2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是能直接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二是能影响经济增长周期和阶段;三是能直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因此,科学发展必须重视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进而实现生产力的跨越。

2科学发展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文化是一种可以反复使用且使用频率越高、时间越久、价值越大的资源。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成的文化产业,与其他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求得发展的产业相比,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产业已被国际经济学界公认为“朝阳产业”,特别是当今世界以知识、技术、智能为特征的智力密集型文化产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发达国家成了支柱产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重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产业发展格局中,文化产业的份额逐年增加,如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再是农产品、工业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音乐、书籍、电脑软件等。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提升,显示出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文化形态的新变化、文化地位作用的新提升,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文化创新的力度,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以文化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