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文化与素养

商业文化与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文化与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文化与素养

商业文化与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众文化;高校;思政教育

大众文化源自于西方国家,是现代工业与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其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别,自身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是一种以都市大众为主体和对象、以现代传媒为传播对象、以满足人们精神感性娱乐需求为目的的文化形态,因此大众文化可以说是一种遵循市场经济的商业文化。在我国,大众文化正是因为迎合了我国的市场规律,才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它的崛起在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那么,如何看待大众文化,如何正确对待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呢?

一、大众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融通俗、娱乐、流行于一身,这对年轻的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给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首先,大众文化因其自身的多元性,给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方向,大大增强了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由意识。虽然大众文化给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文化意识,但其良莠不齐,极易蒙蔽学生的双眼,大众文化因其自由散漫存在着许多不良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利诱下,大学生作为从未踏入社会的群体,缺乏足够的判断力。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如何让大学生群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够甄别大众文化中的是非曲折,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次,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产物,虽然并未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产生实质的冲突,但它却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中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来适应这种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指引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弘扬主流政治文化的任务。因为自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高度统一的主流文化与单一严格的精英文化共同构成了社会文化的主体。然而大众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却打破了这一局面,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形态,其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占据一席之地,这本身就是对其他社会文化的一个挑战。

最后,正如杜勒斯所说:“如果我们能够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并随之舞蹈,那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要求他们采用的方法进行思考。”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理念和思维,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干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阻碍了学生自我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大众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为什么它能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的文化形态之一呢?这种迅速崛起的模式可以给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的启示。

首先,大众文化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以最高价值目标的文化形态作为迅速崛起的途径。从这个方向来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但是由于缺乏活力的注入、方式的改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提高和进步。而大众文化的传播、渗入,给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和实效性等方面带来更多的选择与机遇。虽然对于大众文化不能全盘接受,但通过与大众文化的借鉴对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在很多方面得到不断的调整、补充和完善,向更加契合现实社会的方向发展。

其次,大众文化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是因为其以活泼的动力、感人的形象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高校思政教育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呆板、空洞,难以让人提起兴趣,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大众文化的这种传播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改善高校思政的教育现状。

最后,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大众文化的传播增强了学生的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尤其是高校学生正处于一个独立意识飞速提升的时刻,通过合理的判断甄别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大量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素养,也在推动着思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发展。

可以说,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主流文化,其影响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批判又是息息相关的。大众文化中的正面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给高校思政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而思想政治文化素养是判别大众文化好坏的标准,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够在文化中找出正确的所在。大众文化对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影响,我们要辩证看待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朱海龙.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学理论,2010(4).

商业文化与素养范文第2篇

如何使成员团结一致,协作奋斗,增强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如何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则是摆在企业和高校面前的共同任务。正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许多相同点和相互通融之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才存在双向融合与建构的可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向融合与建构可以充分利用企业与学校的资源优势,形成双向互补的良好格局,为专业—就业—职业的办学模式的形成找到突破口,进一步体现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因此,学校在专业内容设置上要打破仅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应该提升人文素养、培养职业道德,特别是要把企业优秀的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起来,这样才能更适应企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学校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同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都在不断地吸收其他社会文化中的精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传统的学校教育及校园文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提高其动手能力,越来越多的大学尤其是民办大学都提出了要将学校融入社会、与企业接轨,纷纷走上了与企业联合办学的道路。实践证明,校企结合对学校瞄准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了一个坐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双向互动的路径——双元一体模式的建构

(一)由于双方分属不同的文化意识,有着不同的内容、表现和特征。在分析二者双向互动之前,首先弄清楚二者差别之所在。从形式来看,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带有含蓄与内敛的特征,最大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学校的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以求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需要。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型的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追求利润,讲究实际,其核心是创新、竞争,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是在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双向融合与构建的途径1、设计调查问卷。对一些先进企业的成功之处进行分析,并且展开调查,并将调查问卷的结果反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且在下一步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制定新的措施,开拓新的思路,发展新的活动。2、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与民办高校为了更好的融入市场这个大环境,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与创新。相比较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对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更敏感,对变化的反应更为迅速,与之采取有效措施也更为及时。民办高校在营造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明显落后于企业。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企校文化的精髓相融合。具体而言,对学生进行道德与职业道德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思想,先做人再成才的思想应深入学生脑中。其次,作为为企业培养一线工作人员的职业性民办高校,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成功的企业都有着很强的创新能力,并且能将之转化为成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职业性民办高校更应营造出浓郁的竞争氛围,经常深入生产与服务第一线,及时发现问题,勇于思考,积极创新,并对取得创新成就的学生予以奖励,营造出激励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3、企校联合办学,创办实习实训基地。民办高职院校可以请企业的专家及本校已有成绩的优秀毕业生来学校作报告,谈工作经验,谈他们的丰富实践和理论感受,让毕业生明确所学专业的前景。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为例,结合中医药学的强项,建立了步长医药学院。2010年,建立了服装CAD人才培养输送基地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开展了包括培养国际化服装设计与工艺人才、选送优秀学生出国留学深造、组织学生参与深圳服装赛事以充分展示教学成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意向。通过联合办学,一方面将这些企业的成功创业的实例摆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探究创业成功的秘诀,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实训的机会与条件,有效地实现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双向互动。

商业文化与素养范文第3篇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探秘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厚的底蕴,得天独厚的优势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加快城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文化来吸引游客,以旅游来显现城镇文化底蕴,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成为热门课题。

一、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的重要意义

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地方经济的增长点。发展、利用和传承城镇文化,日益受到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共识,并且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一是促进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传承和保护城镇文化的需要,也是传承和保护城镇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城镇发展进程中对城镇原有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才能为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相结合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为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相结合提供丰实的基础。二是促进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加快城镇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发城镇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项目与内容,并将其与旅游相结合,吸引游客,拉动需求,能够带动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的现状

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城镇的开发都以大城市建设为学习模板,导致许多城镇在建设中丧失地方特色,丢失了传统的城镇文化元素,不能够有效的将城镇文化与旅游有机的结合。本应充分利用城镇的文化特色,走乡村路线开发休闲度假的城镇,反而不顾一切的牺牲本地文化特色的优势,向大城市靠拢,在旅游项目开发中,忽视了城镇文化资源的优势,使游客感受不到感官的新鲜触感。

(二)城镇特色文化产品较少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镇在开发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状况,就是趋同性。若节假日去城镇旅游,会感觉到各个城镇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特色大体上相同。各地区的城镇的旅游文化产品制作无特色,旅游商品粗糙雷同,给游客们的感觉是文化氛围不浓厚,文化底蕴不丰厚,文化素养不够高。这种问题在很多城镇旅游产品中都有存在。特色文化产品较少这个问题制约着城镇文化与旅游更好的结合,从而阻碍了旅游给城镇带来的种种益处。

(三)文化旅游经营者过于注重经济效益

一些缺乏长远眼光的文化旅游经营者在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只考虑短期的经济利益,使得当地城镇的弱势文化逐渐向外部的商业文化发展,导致城镇文化庸俗化和舞台化日益严重。表演者和组织者并不完全理解城镇文化的内涵,导致城镇文化被随意的整改、曲解,使城镇文化遭到破坏。景点与景点之间也存在互相压低价格、争抢客源等不良现象。

三、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的对策分析

(一)找准特色,因地制宜

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城镇旅游的类型各式各样,如度假旅游、养生旅游、民俗旅游、瓜果蔬菜采摘游、观光农业旅游、城镇文化欣赏游。要想将城镇文化与旅游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就要找准特色、因地制宜。在城镇文化资源开发的实际运用与操作中,应当充分尊重自然资源和城镇特色,使城镇旅游因文化吸引而更具延续性和生命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没有梧桐树,招不来金凤凰”,城镇要开发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城镇文化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加大对城镇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

加大对城镇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能够促进城镇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一是建立健全城镇文化的保护机制。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城镇文化保护机制,加大对城镇文化的保护力度。二是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城镇的相关部门应明确各自职责,制定城镇文化保护措施,增加对城镇文化保护方面的投入,形成相配套的措施体系。三是加大对城镇文化的开发力度。在城镇文化的开发上,注重对当地原生态城镇文化的开发利用。但要突出特色,不能照搬照抄。

(三)创办具有城镇特色的文体赛事和推出优秀的文化演艺作品

每个地方在数百上千年的发展进程中,都积累了自身的民俗风情,在打造城镇文化旅游中,要立足城镇特色资源,深度挖掘城镇原有民俗风情、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独具城镇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底蕴,扩大知名度。将文化场所建设和生态文化景观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效的体现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与生态文化建设效果相协调的自然清新的文化特色。举办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节”,推陈出新设立各类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实现城镇文化与旅游有机的结合。可以沿袭地方几千年以来积累的风俗习惯,形成规模性文化活动,演绎城镇发展的人文历史和发展变革,丰富城镇文化的内涵,展示城镇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城镇的良好形象,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镇文化品牌。

四、成功案例分析

中国著名的旅游小镇乌镇和西塘充分将城镇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的旅游名镇,不仅发扬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而且还带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1、西塘古镇的成功分析

“深深的雨巷依依的楼,曲曲的廊棚扁扁的舟;舟行廊下牵动江枫的渔火,楼入巷中吟唱吴越的歌”,西塘,这个积淀了千年的江南古镇,正以独特的人文魅力备受瞩目。西塘自从1997年开发旅游以来,凭借着丰富的资源、独特的传统文化以及民俗风情,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2003年11月,西塘被评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古镇,2003年12月,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年度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古镇,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2006年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07年获得“最具水乡魅力的影视基地”的美誉。

作为我国的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西塘的田歌、越剧、七老爷庙会、杜鹃花展、剪纸艺术等城镇文化与旅游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包括:一是以制定保护规定为基准,优化古镇的功能布局结构。编制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将西塘古镇的历史风貌得以保存。二是以挖掘整理为核心,再现西塘多彩民俗文化。对于民俗文化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采用放进博物馆或者是组织当地的居民进行演绎。三是以开发式保护为策略,展示古镇特有的历史文化。聘请行家和专家亲临指导,选择擅长古建筑修缮的施工队伍,采用原工艺和原结构,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

2、浙江乌镇的成功分析

小桥,流水,古街,青瓦房……一派江南水乡的美好景象。街巷中,擦肩而过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河道里,穿梭着一艘艘载着游客的小船。作为文学巨匠矛盾的故乡,乌镇在众多的水乡城镇中以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征服了很多游客。2003年,乌镇获得“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乌镇曾获得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景区、嘉兴市十大休闲旅游景区以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等称号。

乌镇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充分利用了文化名人线(利用名人效应对矛盾的故乡及与之相关的建筑物进行重点保护)、水乡风貌线(充分利用小镇的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传统民俗线(将传统的厅堂、建筑物改造为特色的博物馆和民俗馆)来充分展现了乌镇的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充分发掘和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修缮古老的历史建筑;保护乌镇水系和古老名贵的树木;建立具有城镇特色的陈列馆、博物馆和纪念馆;恢复和保留传统的作坊和店铺;保护乌镇的风貌特色和延续古镇传统的历史格局。

五、结语

商业文化与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务翻译 文化等效 文化适应与选择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翻译行业特别是商务英语翻译产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中国,相关的国外资料、网站、软件需要和本地进行对接,从而催生出巨大的翻译市场。《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根据中国现在所处的国际环境和翻译行业自身的发展趋势预测:“到2015年,翻译机构的年产值将超过2600亿元,专职从业人员将达到200万人,企业数量有望突破6万家”。由此可见,商务英语翻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属于多文本类型综合性翻译。其翻译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准确转换,更涉及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以及不同商业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融。正如翻译理论家Nida Eugene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间的巨大差异造成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传递中受到抑制,在跨国商务沟通中难免会出现文化冲突现象。为保证有效的商务沟通,在商务翻译中如何巧妙地处理文化差异,达到文化等效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二、商务文本翻译中文化等效的重要意义

商务英语作为一种具有商业性和专门用途的英语,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国际旅游、国际运输、海外投资、涉外保险以及招商引资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所附带的经济价值是无形的,译者如何针对中西方文化存在的不同差异,采取得当的应对策略,对文化差异可能产生的歧义和误解做到有效的化解,从而避免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与国外企业产生纠纷和经济损失,推动企业海外市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方面,译者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如何做到对原语的文化适应以及对译语的文化选择,在两种语言文化中寻找最佳契合点。这为充分发挥商务翻译人员的译者主体地位,对两种语言和文化具有实际的操控权和话语权。在文化冲突中建立平等对话、互利互赢的语言交流模式,切实提高商务翻译质量,可以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商务翻译具有明显的商业目的和商业价值。能否准确、得体的翻译不仅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商机,更对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在跨文化交流中,各国文化之间存在影响与被影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文化走出去”所需的国际化人才首译人才,商务翻译人员能否做到文化等效对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文明友好、开放、包容的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互动的程度则决定了商务文本的翻译质量。但与语言表层的因素相比,潜藏的文化因素导致的问题往往是商务文本翻译过程中更难解决的棘手问题。商务翻译作为非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表现形式十分隐蔽,容易被译者所忽略;有时某些文化信息甚至比文学翻译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更难以驾驭。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为活跃但又最容易被忽视的主体,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面对文化差异,商务翻译人员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要求,用包容的心态去适应源语文化,选择能被目的语文化认可的表达方式塑造译文。通过积极主动的文化适应与文化选择,努力达到商务翻译中的文化等效,切实提高商务文本翻译质量。

三、商务文本翻译的文化适应过程

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源远流长,它蕴含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一种文化的认同和接受并不意味着对另一种文化的疏远和否定,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在商务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适应是指译者需要在源语文化背景下充分地理解原文,适应原作的作者意图、话语模式、原作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意识形态等要素,同时兼顾目的语读者及出版商委托人的要求,努力调整自己在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平衡点,以客观、尊重和包容的视角来传递原作的文化信息,从而对译出正确的选择。这一过程对译者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它要求译者既要对商务文本中基于语言层面的语内文化因素进行适应,同时又要对超出语言层面的不易被察觉的语外文化因素进行适应。两者是商务英语翻译中不可互缺的两个阶段。

语内文化适应是指译者首先需要认识源语文本中基于语言层面的文化因素,并对其中有别于目的语文化的语内因素做出适应。例如,美国饮料品牌“7-up”中的数字“七”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备受推崇的吉祥数字,它代表着神圣、崇高、幸运、喜庆等美好寓意。但在中国文化中,数字“七”具有吉凶正反两方面的寓意。它既是一个吉祥数字(如北斗七星),又是一个禁忌数字(如“头七”为中国民间的祭日,与死亡相联系)。另外,由于汉语独特的谐音文化,“七”与生气的“气”谐音,这也会使人们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趋利避害,对数字“七”敬而远之。又如,中国服装品牌“九牧王”中的数字“九”与“久”谐音,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高贵、神圣和吉祥等美好寓意。而在西方文化中,“九”的内涵没有那么丰富,或代表确切的数字,或用来虚指“多”的含义。鉴于其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译者在商务翻译中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提高文化敏感性,主动认知和适应文化差异,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来处理源语文本中有别于目的语文化的语内文化因素。

语外文化适应是指译者在翻译中对超出源语文本语言层面之外的文化因素的认识和适应。相比语内文化适应而言,语外文化适应的难度更大。因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艺术宗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的呈现方式比较隐蔽,译者很难从语言表层的信息中体会出来,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商务文本中语外文化信息的误译,造成对外贸易中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以商务广告的翻译为例,耐克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其简短有力、张扬个性的广告语“Just do it”被译者译为“想做就去做”,这种译法没有取得良好的市场号召力。因为汉语广告秉承含蓄内敛的文化价值观,注重体现东方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具有将个人融入到团体的意识导向。而英文广告则倾向于崇尚自我的文化价值观,体现出西方文化的人本主义和自我意识形态,更注重开放自由。译者在翻译中忽略了语外文化因素,没有考虑汉语文化中主张含蓄内敛与英语文化中崇尚个性张扬之间的文化差异。最初的译文“想做就去做”容易对年轻人的行为方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该广告词的译文后来被改为“应该做就去做”,以使目标受众产生对商品的认同感,进而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相比之下,爱立信推出的经典广告“Make yourself heard”则被成功地译为“理解就是沟通”。这则广告的译文充分体现了译者在商务文本翻译中对语外文化因素的认知和适应,既宣传了手机的功能,又将英语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和自我意识形态转化成汉语文化中重视与他人理解与沟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成功地通过文化适应,正确传递了文化内涵,利用文化的感染力来吸引受众。

四、商务文本翻译的文化选择过程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碰撞和冲突。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其文化身份和文化态度对于整个翻译过程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决定着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文的质量。译者的文化适应过程与译者的文化选择过程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如果说译者的文化适应过程是整个翻译进程的基础和前提,决定了翻译活动的总体方向,那么译者的文化选择过程则是译者在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进行实际语言操作,处理文化因素,对译文的文化倾向进行判断选择的关键环节。它是译者在对源语文本做出文化适应后,需要面临的更为复杂,更为严峻的挑战。译者要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需要具有高度的文化意识,在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时,以包容的心态,在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正确转换信息,恰当处理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选择能被目的语读者认可和接受的文化元素重塑原文。

对译者的文化选择过程可以借助对比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方法来进行比较分析,以不同的翻译目的为导向,最终为译文选择最适合的文化传播形式,构建以译者为主导的文化翻译模式。以英特尔奔腾处理器“Intel Pentium”的广告为例,其英文广告是“Intel Inside”,其中文含义是“英特尔在里面”,意在说明一部高效率的电脑,必须具备一片高性能的快速处理器,才能将各种软件功能全面发挥出来。这则广告没有使用任何叙述性语言作铺垫,而是直接进入正题,简明精炼到地展示产品的优越性能,这符合英语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特点。但如果译者倾向于源语文化将其直译为“英特尔在里面”,便违背了汉语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英语文化的特点是重写实、重科学,其思维方式呈直线型,因而语言简洁明了、直截了当。而汉语文化的特点是重写意,重传神,其思维方式呈螺旋型,因而语言含蓄写意、感性迂回。如果不考虑中西方文化的特点,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其使用的语言的不同,就会导致翻译过程中文化选择的失败。最终译者在尊重英语文化的前提下,在译文的文化选择上更倾向于汉语文化,选择了目的语受众认可的文化元素来塑造译文,将其译为“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其中,“奔腾”既指公司名称,又象征着热情和永不止步的奔腾不息精神。“芯”指电脑的芯片,电脑的核心,是奔腾公司的主要产品。“芯”与“心”谐音,犹如人的心脏对人的重要性一样,给电脑赋予一颗强大的心,突出了奔腾微处理器的强大性能。这则译文倾向于汉语的广告文化,即内敛型文化。一改原文直入主题、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方式,使用了乐于被中国人所接受的含蓄优美的语言方式来诠释译文。一语双关,非常连贯,既突出了产品的品牌又给人以积极、健康、活跃、向上的感觉,贴切地体现了产品方便、快捷的特点,是译者成功进行文化适应和文化选择的典范。

从以上翻译实例可见,在商务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认识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的文化差异,认知各种文化要素,在源语文本、原作者、和目的语读者间寻求最佳的融合点,主动地做出文化适应与文化选择。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将目的语文化视为文化选择的参照点,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源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与文化施以实际的操控权和话语权。通过选择适当的文化表达形式,使译文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参考文献:

[1]陈嵩.从文化转向视角谈商务英语翻译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D].黑龙江大学,2013.

商业文化与素养范文第5篇

在“基于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从核心业务扩张,打造金字塔模式的多元化文化产业结构”创新性战略的指导下,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文化为主线,以跨媒体和跨行业为路径,以自身资源和能力为基础,以资本运营为保障,多种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的路线。

所谓以文化为主线,就是以文化来塑造每一个产业,将不同的文化类型与不同的产业形式结合起来,使得每一产业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属性。除了传媒业和非传媒业的文化产业之外,集团注重将文化与其他行业结合起来,打造具有文化属性的混合型产业。比如将湖北文化与酒业相结合来打造“珍珠液·三国源”文化产业集团。

所谓以跨媒体和跨行业为路径,指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多元化主要通过跨媒体和跨行业来实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鼓励出版传媒集团“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多媒体、全产业链发展,兼并重组新闻出版领域以外的其他国有企业,实现跨行业发展。”跨媒体与跨行业是当前众多传媒集团多元化发展的主要形式。所谓跨媒体发展,就是全面发展互联网、电视、户外等其他形态的媒体,以及影视、音乐等行业,这种拓展还是在传媒文化产业这个大范围内进行,信息科技的发展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谓跨行业发展,就是开拓传媒主业之外的新行业,涉及的行业则根据各集团自身的不同实际情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房地产、酒店、旅游、电子商务、电子游戏等众多传统或新兴行业都进入了传统出版传媒集团涉猎的范围。

所谓以自身资源和能力为基础,就是在多元化的选择上立足于自身的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选择那些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力的产业,积极稳妥地推进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如何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是摆在国内大多数传媒集团面前的新课题。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位于武汉城市的核心地段,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硬件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集团投资建设的新的楚天传媒大厦和楚天印务产业园投入使用。但与此同时,也必须使位于黄金地段的集团原有办公大楼和印刷厂创造新的价值、发挥新的功效。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集团将原办公大楼改造为楚天粤海大酒店,酒店投入运营仅两年,就实现了年销售额8000万的良好业绩;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则是集团通过改造原印刷厂房建设的一个具有传媒集聚核心优势,集创意产品的设计、制作、展示、和交易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

所谓以资本运营为保障,就是有效利用集团资金,实施财务投资、策略投资,实现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培植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集团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所谓多种方式,就是立足于当前经济状况,抓住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传媒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历史契机,积极发掘产业发展机会,通过战略投资、收购、重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多元化扩张。

二、多元化文化产业结构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以文化为主线,以跨媒体和跨行业为路径,以自身资源和能力为基础,以资本运营为保障,多种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路线的指导下,在产业结构上实现了从“1”到“3+1”的转变,即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传媒业的状况,建立了目前的3+1多元化文化产业结构。3即是传媒主业、非传媒文化产业和与文化型混合产业,1即是资本运营。其中,传媒业是集团的核心产业,是其多元化发展的基础;非传媒文化产业是多元化发展的第一步,这类产业与传媒业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由传媒主业向文化产业的扩张和延伸;文化型混合产业是集团将文化与其他产业结合起来打造的具有文化性质的产业类型,通过文化来包装产业,由此建立产业的文化差异性。比如将文化与房地产结合起来,将文化与酒业结合起来,以及将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激光产业。从传媒主业到非传媒文化产业再到文化型混合产业,集团逐步由核心产业向外扩张,形成了三个扩张圈的多元化文化产业结构(如图)。

另外,在打造三种类型文化产业的同时,资本运营也在同步进行,不断扩展集团的资金来源和寻找新的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类型。具体来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多元化文化产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传媒主业上,推进媒介融合,完善传媒产业链

第一,积极推进全媒体战略。

2008年6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腾讯集团共同创办了以“最湖北、最生活”为主题的本土网站“大楚网”,重点与《楚天都市报》搭建深度合作平台,为湖北受众提供资讯服务。经过四年的发展,大楚网已经成为湖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日点击率超过2000万次,独立IP栏目超过230万,2012年广告收入接近1亿元,利润超过1800万,同比增长超过40%。大楚网的成功运行,为传统报纸媒体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深度融合网络强势资源推动网络化转型,提供了极其有益的经验。

第二,积极开拓户外广告市场。

随着京广高铁的全线贯通,武汉作为中部地区铁路枢纽的地位更加凸显。高铁不但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也带来了更高素质和消费能力的乘客资源,这显然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广告平台。2012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开始运营武汉火车站和武昌火车站的户外广告,目前已经和苏宁电器、北京现代、万达、碧桂园、华侨城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始合作。

同时,重点开发200公里杭瑞高速湖北段户外广告,已与湖北省交通投资远大实业公司签订全线开发杭瑞高速湖北境内200公里沿线户外传媒合同。春节前夕,又与湖南日报、江西日报签订了杭瑞高速路沿经济开发战略合作框架子协议。此外,还计划兴建湖北日报传输工程暨公共信息系统。该系统作为我省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分两期在全省实施推进,总数量1000块,分两期实施到位。该工程已作为文化产业扶持项目向省委宣传部申报。积极争取地铁广告项目,致力寻求与武汉地铁合作,借用广州地铁发展模式,组建一家地铁传媒公司,共同经营未来武汉地铁户外广告。

2.在非传媒文化产业上,积极跨行业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

第一,倾力打造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

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武昌区临东湖路核心地段,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倾力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对旧工业厂房进行改造的一次有益尝试。园区于2009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化项目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重点项目,并写入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0年被评为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2012年再次被写入《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并被评为武汉市全民创业示范基地、武汉市首批文化与科技融合试点园区。

目前园区招商工作已基本完成,入驻企业58家,主要包括现代传媒、艺术设计、文化演出、商业配套等四大类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传媒文化产业链,提供就业岗位近3000个,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园区同时坚持以具有良好技术基础、市场前景看好的数字内容产业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引进、扶持以数字传媒、网络文化为主体的现代传媒企业做大做强。一期入驻企业中,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代表性企业有8家,共拥有6个软件著作权、420多个原创产品的著作权和超过200款动漫衍生产品的二次开发著作权。自2011年7月开园以来,园区内总产值已累计达到20多个亿,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

园区斥巨资打造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181秀场。秀场面积为1811平方米,配备国际顶级声光系统。自2011年7月投入使用以来,已承接了时装、文艺演出、大型比赛、新车下线、高档酒会、艺术展览、摄影展等大型公益和商业活动100余场,活动规格高,影响范围大,接待参观人员近万人。此外园区自主策划并举办的一系列公益文化活动,如湖北地区创意推动人物评选、楚天181文化教育公众项目公益文化影像展等,一经推出便深受好评,为提高城市居民的艺术素养、丰富城市居民的艺术文化生活做出了新的贡献。181秀场已成为园区主办各种高档文化和商业推广活动最重要的平台之一,是园区展示形象的窗口、提升品牌的亮点,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将作为湖北省发展创意产业的龙头,逐步培育和集聚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媒体企业和创意设计企业,带动湖北及中部地区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在园区运作成熟并将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后,园区将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异地复制,实现一园多区,做大做强181文化品牌。

第二,努力打造激光主题公园。

该项目包括激光文化主题公园的规划、开发和经营,激光旅游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和商品房地产的开发,激光工艺品和旅游衍生品的设计生产,工业激光设备制造和激光加工等。

目前已与悟石光电正式签署合资协议,共同组建泛亚光电文化湖北有限公司。与此同时,项目组考察了若干项目选址,包括181创意园秀场(小型激光秀)、东湖牡丹园(中型激光主题公园)、辽宁鞍山高新区(大型激光主题公园、激光工业地产和商品房地产)。其中,181秀场项目已在进行激光演艺设备布局设计;东湖牡丹园项目,已与东湖风景区有关领导达成意向共识,并拟编入东湖西岸开发规划;鞍山高新区项目,当地热切希望项目落地,现正就地价和投资强度进度等问题进行进一步商洽。

第三,积极开发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市场是近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涉猎的又一个新兴文化领域。2011年,集团正式组建艺术工作室,依托楚天都市报的主流媒体资源优势,全面掘金艺术文化产业,探索出一条以书画艺术品销售收藏为主、并以艺术文化为切入点、为广告客户提供整合营销方案的新路子。一年多来,举办了20场展览活动,出版了15本画册,共计销售艺术品近400件,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目前集团正在建设艺术馆和筹备艺术杂志,进军艺术拍卖市场,力争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设成为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的本地最具规模和专业能力的艺术运营机构。

3.在文化型混合产业上,文化与其他产业结合,打造文化差异性产业

第一,文化与房地产相结合,打造文化产业城。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投资房地产开发已经有十多年,近年来地产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楚天房地产公司目前开发、运作的项目已有6个,开发量达200万方:楚天都市金园住宅全部售罄,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利润突破1亿元,超额完成集团下达利润指标,目前进入物业管理阶段;荆州楚天都市佳园项目去年分三期入市销售,期期供不应求,2012年销售房屋900套,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进入滚动开发良性循环;2012年8月,成功拍下荆州第二个项目122亩地块,二级市场开发规模不断壮大,使荆州整体开发量突破100万方;2012年11月1日,以起拍价摘得中北路滨湖项目,为集团和公司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正在设计及土地拆迁阶段;借船出海、乘势而上,与恒大集团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汉阳前进村的“御景湾”项目,开发量达30万方,目前处于土地拆迁、即将施工阶段;与兆嘉乐业集团签订购地协议,购买位于黄家湖的280亩土地的使用权,大胆参与城中村改建项目,目前处于规划设计阶段;积极筹备“随州—中国编钟音乐之都”项目,该项目是省委宣传部十分重视的文化产业项目,首期土地开发预计超过2800亩,如建成则将成为有史以来省内极为罕见的超航母级文化产业城,目前已与随州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正在筹划成立策划咨询公司、园艺工程公司、贸易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形成完整的地产开发产业链,迈入湖北房地产公司第一方阵。

第二,文化与酒业相结合,倾力打造“珍珠液·三国源”文化产业集群。

2012年12月,集团以控股珍珠液酒业为契机,做深酒文章,倾力打造“珍珠液·三国源”文化产业集团,在五年内发展为年产销量1万吨、年产值30亿、力争50亿的大型酒业集团。该项目已于2012年12月与珍珠液酒业签订《股权转让框架协议》,2013年2月与南漳县政府、珍珠液酒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和《投资合同》。

4.在资本运营上,股权投资快速起步

集团在金融、消费及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方面已经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投资湖北银行2200多万股,占其股本0.68%;投资三峡农村商业银行4000万元,占其股本6.67%;投资深圳市光华伟业实业有限公司1000万元,占其股本2.222%;投资武汉威明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0万元,占其股本10.00%,该公司已于2012年12月28在新三板挂牌交易,集团所持股权市值近800万;投资武汉颂大教育咨询有限公司500万元,占其股本11.11%。

综上所述,从整个产业结构上看,经过多年的运营和摸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基本建立了包括传媒业、非传媒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型混合产业三种基本产业类型以及资本运营在内的3+1多元化文化产业结构,它们构成一个延续性的整体,以文化为主线,充分发挥了集团的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有力地支撑集团的后续发展。

三、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

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来看,取得成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传媒产业与非传媒产业的关系,优化产业结构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以传媒主业为生存根本,在进行多元化拓展的同时,始终把办好媒体作为第一要务。发展非传媒产业,不是为了削弱传媒主业的主导性,而是为了反哺传媒主业,壮大传媒主业。

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同时,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总体而言还没有找到一条既符合报业经营又符合网络经营的路子,像大楚网、十九楼这样比较成功的案例并不太多。因此传媒集团的多元化扩张,一方面必须以在文化传媒产业领域本身的扩张为主,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选择诸如房地产、金融投资等其他能够带来较大利润的行业,通过这些行业积累的资金反哺传媒主业。以非传媒产业促进传媒产业,使得传媒主业不断发展,这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十报告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传媒集团作为宣传舆论主阵地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因此,传媒集团的多元化扩张,必须以传统媒体为基础,以新媒体为重点,以其他产业为推动力,决不能动摇传媒主业的主导地位。

2.立足自身优势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多元化发展

传媒集团的多元化不是凭空选择一个与传媒主业无关的产业,而是要在传媒主业创造的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高成长性产业。因此,传媒集团的相关多元化发展,必须在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深度整合融合自身优势资源的前提下进行。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多元化发展主要是立足于自身的三大优势资源:第一是强大的品牌资源。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及旗下媒体,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力和服务力。党报集团在进行产业拓展时在沟通协调政府、市场等各方面资源方面也具有天然优势,这样的品牌资源是大多数企业不具备的。第二是传播资源。目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拥有一条包括报纸、杂志、网络、户外等多种媒体的完善的媒体产业链,发展新行业新项目,要特别注意整合集团的媒体资源进行推广。第三是客户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楚天都市报十多年的经营和积淀,集团在湖北市场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这是任何外来媒体机构无法比拟的。这些资源,既可以在更广泛的媒体平台进行整合利用,更可以作为进军新行业的合作伙伴。

因此,传媒集团在进军新行业时,既必须对面临的严峻市场形势和强大竞争对手保持冷静的认识,也必须全面分析并放大自身的优势资源。比如腾讯网和楚天都市报的合作,就是看中了楚天都市报强大的新闻采集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而集团之所以能够和珍珠液酒业最终达成合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集团拥有的强大的宣传推广网络。

3.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

任何投资行为都必须审慎衡量风险,以新闻传播和广告经营为主业的传媒集团进军此前不甚熟悉的新兴领域,尤其需要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严控投资风险。我们看到也有很多传媒集团投资非传媒业务有着失败的教训。为了控制风险,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投资新兴领域时始终保持着十分审慎的心态。首先,集团所选择的项目是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的产业和企业。比如所投资的三家银行,大都有所在地区政府或龙头国企的股份,且都将上市作为中远期目标,其经营的基本面有着充分的保证。投资珍珠液酒业,也是因为襄阳市委市政府有着将襄阳酒业做大做强的长远规划,在各方面为集团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其次,集团坚持“借船出海,借力快上,借势发展”的发展思路,选择具有实力和品牌的知名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集团在合作过程中保持十分开放的心态,既可以控股,也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比如汉阳前进村地产项目,就是选择和国内知名开发企业恒大进行合作。荆州楚天都市佳园项目,也是由在荆州本地开发十多年的成熟地产公司主要操盘。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和这些品牌企业的合作,既分散了风险,又可以借助其成熟的开发经验锻炼和培养人才。

4.人才培养是多元化发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