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术教学案例分析

武术教学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武术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武术教学案例分析

武术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一、 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必要性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笔者同时找五个有经验的物理教师编制同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结果,五个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差异非常大,可以说各不相同. 为什么会这样?从归因角度看,造成五位教师教学目标编制的差异可能与平时教师备课时对目标编制重视不够,而且对课程标准研究不足,没有建立基于标准的教学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有关.

《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对学习水平目标的具体化表述,但从一线物理教师的实际情况看,现在大多数配套教材的教参或教学辅导用书中所列举的物理教学目标的编制有复杂化、学术化的倾向,让一线的物理教师记不住,写不准,也用不起来.究其原因,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表述比较宽泛,对于内容标准中“行为动词”的理解与把握缺乏能力,在备课时,对于“教学目标”栏目的编制或填写,多数教师都是复制和照搬教材上或评价手册上的现成的教学目标,而很少思考教学目标编制与自己课堂教学行为到底有多少关联. 所以,倡导一线物理教师进行“教学目标的简化行动”,即烦琐泛化的三维目标通过分解成更为具体、简化的目标,让教师见了就容易记住,知道教学要求把握到什么程度,并能方便快速写出来. 同时,分解后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看了也能清晰地知道每节课到底要掌握哪些具体的学习内容. 在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科学地分解和细化“内容标准”与“科学探究”目标,实施“为目标而教”的教学改革,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保证教师常态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并且具有教学的高效益.

二、 物理课程教学目标分解的方法

1. 教学目标陈述的一般方式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条件,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 好的教学目标能够清晰表达学生“学到什么”,明确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 通常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引起学生在行为上产生实际变化,而不是教师应该怎样做,做什么. 综合各类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般内容标准和科学探究涉及五类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通识性目标和能力指标.

对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 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知识与技能”维度,如:“能根据电路实物图识别出对应的电路符号图”,“知道声音由振动产生”.

生成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因而也称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 这种方式指向主要强调“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如:“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描述自己对改变光路的感受”,“以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为例,体会和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意义”.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是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 这种方式指向结果开放的课程目标,如:“说出自己喜欢的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制作简单的声音发声器件”.

通识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内隐性、规范性. 如:“表现出科学探究意识和一定人文精神”,“形成水资源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能力指标的陈述方式,描述的是一种能力,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如:“提高分析与论证能力.”

2. 内容标准的常见分解策略

学者朱伟强认为,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常见分解策略一般包括以下四种.

一是替代策略:通常是“一换一”的形式,将原内容标准A通过另一种清晰的目标B形式进行表述. 如“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以下目标进行替代: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

二是拆解策略:通常是“一拆多”,就是一个内容标准表述过于笼统,将其拆分成几个目标进行描述. 比如:“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这一条内容标准,可以进行拆解和具体化,比如:知道质量是物体还有物质的多少. 知道不同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所含有的物质也不相同.知道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还有其他常用单位吨、克、毫克. 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1克等于1000毫克,1吨等于1000千克. 知道生活中常见物品鸡蛋、苹果的质量大约是多大. 知道质量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了解生活中还有电子称等其他测量质量的工具.

三是联结与聚焦策略. 采取“多对一”,就是将几个教学目标根据其内在的学科逻辑关系,进行聚焦,整合,形成一个总目标.这种课程目标的拆解策略一般在单元复习课或阶段性复习课中经常用到.如:“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联结和聚焦,形成“分析斜坡停车问题”这一教学目标.

3. 内容标准的分解方法与基本步骤

朱伟强指出,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目标分解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判断内容标准的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 判断一条课程标准的陈述方式、表述结构,找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 一般关键词拓展与剖析要合乎学科逻辑,避免过度分解和拓展. 比如,“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条内容标准,行为动词为“说明”,核心概念是“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从整个内容条目看,“说明”和“其他形式的能”是这一内容标准的关键词.

第二步,分解或剖析核心概念.通常可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等方式. 比如:“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条内容标准中的核心概念是“其他形式的能”. 从物理概念来讲,相对于“机械能”而言的“其他形式的能”有“电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 若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的方式,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具体特征,“其他形式的能”对初中八年级学生而言大致可分为“声能”“光能”“动能”“弹性势能”等四类.

第三步,分解或剖析行为动词. 可采用词汇意义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 一般描述的教学行为表现的动词要合理、具体、明确、可直接观察和测量. 行为动词剖析方式,若采用词汇意义展开.比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理解”是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 《物理课程标准》附录中提供了知识技能目标、体验性要求的目标行为动词的水平含义与解释. 比如:若针对“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采取教师经验展开的方式,“说明”是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喜欢采取口语表达、书面描述、绘制图表、动手制作等“说明与解释”的方式. 若采用教师经验展开的方式,将“说明”可以扩展为“通过言语说明”“画出图表说明”“制作模型说明”“实验演示说明”等.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与行为表现程度. 结合学情、校情、资源等条件确定目标分解,此过程可以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目标能够清晰地对应于具体的学生,符合学校的教学条件.通常行为条件分解要合理、必要,没有多余,而行为程度的分解则要合理、明确,能为课时内的形成性评价提供评估依据.

第五步,写出教学目标. 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教学目标.

三、 典型案例评析

1. 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选自:《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第20页,该条目属于课标主题一“物质”中“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中内容标准的条目1.

2. 教材内容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粒子与宇宙》内容主题第一节“看不见的粒子”。

3. 分析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

该条目的陈述方式是属于“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 它直接说明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表述的结构:四种表述结构中的第一种,即采取了行为表现,具体变现为“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的表述结构.

本条目中的关键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行为动词是“知道”,二是表述的目标行为条件,反映了学习程度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4. 核心概念的扩展策略

核心概念的分解是采取了“拆解 ”的策略.

5. 行为动词的扩展或剖析

行为动词是“知道”. 从行为动词的类型看,属于“知识”的类别,其行为水平属于“了解”水平. 具体要求是:学生能够再认识或回忆原子和分子的相关经验,能辨认生活中有关分子、原子的事实,会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与分子的模型,具体说出原子、分子模型的特征.

6. 行为表现程度的确定

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程度与结果是:学生要知道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具体指,学生要认识到物质结构是可分的. 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工具可以利用电子显微镜等工具. 能够知道分子和原子是微小颗粒,尺度的大小约10-10m数量级. 不同的物质可以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金属是由原子组成. 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可以由更小的微粒组成. 人类认识微观世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了解卢瑟福的原子行星结构模型.

7. 分解后的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石墨在白纸上书写文字,酒精与水试管混合实验操作,能认识到物质间是有间隙的.通过归纳和推理,能够提出分子模型.

(2) 通过分子模型的建立,认识到物质是有结构的. 通过文字说明,学生能认识到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学生能了解到金属是由原子组成.

(3)通过物质微观世界的探索和物理学史的介绍,学生能了解到认识微观世界的工具是电子显微镜. 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是渐进的.

(4) 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学生能说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5) 通过分组讨论和阅读材料,学生能够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出原子、分子的模型特点. 并能识别原子、分子的模型示意图.

【点评】以上案例基本上能够按照课程目标的分解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分解,分解的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等关键词的分解没有采取列表的方式. 从目标的评价看,分解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测量性,行为程度表述也比较到位,但是行为条件的分解没有独立分解,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二) 案例2(作者:南京市玄武区教研室丁加旗)

1. 内容标准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选自《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第19页,该条目属于课标主题一“物质”中“物质的属性”中内容标准的条目2.

2. 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

陈述方式是“结果性目标”. 表述的结构是“行为动词+核心概念”. 行为动词是“认识”和“测量”. 核心概念是“质量”.

3. 核心概念的扩展剖析

4. 行为动词的扩展剖析

5. 行为条件的确定

6. 行为表现程度的确定

7. 分解后的学习目标

(1) 学生通过联系其他物质属性和实例初步认识质量概念.结合生活体验感受1kg质量的大小,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 通过观察和讨论,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并能正确调节和使用托盘天平.

(3)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进一步形成正确调节和使用托盘天平的技能.

(4) 通过对质量估算的讨论,以及对其他小组测量结果的评价,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与良好的协作精神.

【点评】以上案例目标分解的总体步骤完成,采取列表的方式,呈现行为动词、核心概念以及关键词的分解与拓展. 其中目标的行为条件与行为表现程度清晰,便于目标的测量.

三、 教学目标分解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不仅是提高物理常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物理教师目标意识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做好《物理课程标准》中任何一条“内容标准”或“科学探究”内容的目标分解,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且应为大多数学生能达成的.

二是要在充分解读“物理课程标准”本身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标准的内涵. 内容标准的分解不是简单地将目标进行拆解和细分,需要关注同一学习阶段不同领域目标间的横向联系,也要分析同一领域目标不同学习阶段间的纵向衔接.

三是要适当地兼顾全国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机构的“考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

武术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建设;生态课程;以人为本

“尽其性,俟其命”,课程乃教育魂灵,学校之本,教学之托。课程是其最主要产品,是学校发展命脉,是实现育人的载体,特色课程则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而它需要整体规划、顶层设计、有机衔接。

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智慧,课程改革之核心,打通学科拓宽建设之路在教育工作者之反思总结,五内存之。要善于抓住最基础、最关键的重点,从课程视角整体规划传统文化教育,为校本课程植入传统文化“基因”。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凸现教育之本。

一、改革之基:成人之道,君子之德

君子之道四焉,行己恭,事上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传统教育之道一以贯之。人本,人际,人境,乃人之发展三元素,成事务须变,要营造生态课堂,就需高扬人本理念,通过多元互动之教学活动,在 “亲、助、乐”之人际情境与“美、趣、智”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审美体验,在多向互动中表达交流,质疑并创造,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获得心灵滋养,能力生成,情感濡染。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重要理念。课堂是学生自我发展实现的主要精神阵地。唯有和谐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课程改革所制定改革方案就应采取倒序形式,思考发展需要怎样的课程体系,从需求制定,这样改革才会走心,有实效。以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作为办学思想,以聚焦学生志趣作为主要办学途径,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为行进手段。

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我校的设计理念

青剑湖学校生态课程制定,源于学生发展,希望在课题引领下,通过课堂主阵地,打造生态课程。

教育之面孔原应本色,基于学生需求去建构,在每个剑湖人心中,都深刻意识到“以学定教”之意义。“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成为青剑湖课程建设的核心,通过“自主探究型生态课堂模式”实施国家课程,激发学习动力;通过“自主生态融合发展”的德育课程来引领生命成长;通过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实施,激发学习潜能;通过实施融拓展、体验、探究于一体的社团课程,着力打造孩子的爱好。本着为学生提供成长最适合的土壤为基准,提倡 “以人为本”,提倡“生态”教学,本着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的思想,将科学、人文与艺术相融,予孩子一个生态的现在,更许一个生态的未来!

十室之邑,必有论道崇文如剑湖者焉,不如剑湖之好生态也。

二、课程之质:多方融合,借鉴统一

在奥恩斯坦等人看来,“ 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教科书依然是课程的重点。如果问教师和类似的其他人,在某年级或某地区课程是什么,他们最普遍的回答会指向教科书。教科书极大地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一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它的这种影响力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经验和获得的知识”。教科书影响如此之大,师生对其极强依赖,需要我们对基于教科书课程实进行开发,力争通过改革,实现七大特性。

1.人文性: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培养学生淳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奠定基础。

2.实践性: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注重与社会实践联系,使学生在亲身体验、探究中,选择和判断知识,发现和生成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趣味性:贴近生活,注重兴趣,教材的呈现形式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活泼生动,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

4.综合性:校本课程常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相互融会贯通;校本课程将课程知识和社会知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整合;将课程知识和学生的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整合。

5.多元性:课程内容应是从学生主体需求出发,是学生爱好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技能;更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建立师生互动、生生参与、家长配合的多元评价机制。

6.适应性:课程要提供适宜内容,促进其适当发展,不仅要保证学生在已有发展水平上获得充分发展,而且还要为其以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要适合学生发展的普遍性,充分考虑学生全体发展的共同性,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独特兴趣与促进其个性成长。

7.选择性:学生根据实际,自主选择课程。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为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坚持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坚持统一和灵活性结合,充分发挥新课程教育功能;坚持“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三、课程目标:尊重生命,激发底蕴

生命独一无二,只有走进它,用教育所有的智慧去挖掘,这样心才能相通,才会让生命有交集。所有课程改革,都要基于此而出发。

面向学生发展,对课程实施监督、调控,保证课程实施、改革与发展总目标一致。培养学生六大素养,即道德、科学创造、艺术审美、人文、身心健康、国际公民素养,着眼人才需求而教。

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切入点放在教与学方式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发展上。倡导积极发挥团队合力,推进课程开发,拓宽学生乐学空间,探索“自主学习方式”,让课堂回归自然。

青剑湖生态课程的具体目标

(1)在生态教学环境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教与学原动力;树立人人“有尊严、有追求、有潜能、可造就”的学生发展观,凸现学校“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发现学生价值”的办学理念。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增强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学习“乐”起来,效果“好”起来,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的过程。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全体教师学会学习、反思、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指导者。

(4)重建课堂教学模式,推动建设“人本化”的现代学校,创建和谐校园。

规范教学行为,克服随意无效性,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责任感,落实“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当堂达标”的教学原则。改革课堂结构,切实遵守规范,努力优化教学流程,以“学到了什么、W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为原点,完善教学环节。

将生态的教育规律与情景课堂的实践相结合,形成操作性强的“自主学习方式的生态课堂教学六步法”:导学引领――自主学习――交流共生――合作探究――质疑解惑――巩固提升 。深入研究生态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评价方式、学生学习评价方式。

四、课程开设:薪火相接,一路清酽

根据学生需要,初步建立按序导学分层培养的弹性化育人机制。在专家帮助下,慎重研究,确定以学校为基地、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方案。

1.优化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有效校本课程

学校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齐、开足、开好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运用课堂思维,全方位开设各类校本课程,我校赋予各年级在教学组织上极大的自,创建了音、体、美、文学社等多种教学班,特长教学班在每周统一时间内按学生兴趣进行分流辅导。为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成功的发展目标,学校在各个年级开设“软硬兼施、双管齐下”的书法教学课,初步形成以课程为依托、以课堂为基础、以社团为精英的书法教学管理模式。书法课程从时间选择、项目设置、制度拟定、人员安排、跟踪督导、质量考核等各方面都做了详尽预设,并提出明确要求。只有拥有独特校本课程,书法特色的创建才能全面普及,书法特色的未来才会根深叶茂,花果飘香。

2.从选修课和活动课逐步走向校本课程

青剑湖学校自办学以来,以“书香剑气,湖韵墨痕”的“剑湖文化”为依托,努力打造“武术健体,书画怡情”的阳光校园。新学年初,学校根据课程改革的思想和弹性作息管理理念,设计并实施了“剑湖文化灵动课程”。该课程由三大板块构成:国家规定课程的二次开发课程、地方性课程、校本课程。50多个新课堂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专长自主选择,而学校每位老师也都成为最宝贵的课程资源,有技能的学科教师和外聘的10多位专家走向这50多个“新课堂”,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学科技能辅导培养学生的特长,形成自身的品牌价值。

剑湖学校生态课程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性课程、实践体验类课堂(学校开设民俗风情、红色文化、素质拓展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实现课程增值,建设“体验团”,创新课程形成特色。为拓展资源渠道,聘请各种艺人,开设系列课程,践行国家课程校本化。

书画飘香,昆曲留韵,歌声袅袅的“新课堂”激发了孩子富有个性的生命!“未来工程师”“剑湖书社”“黑白棋社”“梅花拳”“雅言堂”……彻底点燃热情,角角落落都能看到孩子的快乐身影。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实行年级走班制。学生根据社团单在家长指导下进行选择,每学年一次,小学每周三下午1:50―3:15,中学每周五下午4:10―4:50走班上课。学校为学生提供四大发展平台:

五、课程融合:国校映衬,熠熠生辉

我们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让每位教师都成为课程建设的开发者进而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幸福,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课程建设带来的快乐。

1.国家课程的实施――依托自主学习型生态课堂的精细管理

青剑湖学校坚持以课堂为核心的教学精细化管理,以课题引领,提升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自主学习型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被苏州市教科院立项,务实研究中取得显著效果。学校充分认识到教育质量是立校之本,更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在课改大背景下,以课题引领教学,以教学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互惠式课程研究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国家的基本课程,行走其中,收获其中。

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着力建造自主学习型生态课堂,注重教学常规管理的四结合:日常巡课与推门听课相结合、常规检查与专项督导相结合、教学引领与过关展示相结合、名师引导与师徒结对相结合。重视以问题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重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的教学互助活动、重视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宗旨的学程导航模式(自学、展示、检测)、重视以形成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优师带教的青蓝工程、重视“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的区域共同体建设。营造和谐生态的绿色课堂,高扬人本主义的理念,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最终受益的是每个剑湖娃。

生态课堂理论认为课堂的低碳是指课堂的能耗要低,主要表现在教师精讲少讲,学生轻负精练。生态课堂强调以生为本,强调以学生学习状态或者心智发展为主要样态,教与学关系的重心向学生转移。在课堂上,教师要放弃话语统治权,逐渐淡化成课堂学生精彩表现的“背景”和学生成长路上的“路标”。

2.校本课程――基于整合的校本课程以立体、多样化形态呈现

斯基尔贝科提出,设计课程最适宜的地方是教育者和学习者进行教与学的地方,剑湖学校的校本课程充分考虑到了学校特色与文化内涵,考虑到了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充分利用地区特色和资源,进行课程规划和目标制定和课程的具体开发。通过一系列探索和挖掘已经形成了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对统一、基础的国家性课程的个性化补充。

2.对教学手段的评价

(1)是否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学习工具;(2)是否给学生构建自主科学探究的平台;(3)是否扩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4)是否实现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5)是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是否给学生课后通过网络自学加以指导和创设了条件。

3.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

(1)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是否体现出来;(2)是否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3)教师与学生能否交融情感,体现师生互动;(4)学生是否主动参与;(5)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有体验,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6)学生能否独立思考,能否发现问题,能否从多角度解决问题;(7)学生是否有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否能提出探究性问题,是否有独到见解。

八、学习保障:结生态缘,证立足境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指导和统率教学,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发,一切改革困难都来自旧观念的束缚。

教师是课程改革主体,一名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让每一位教师成为课程的领导者、开发者,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师生成长的过程,又是一个学校文化发育、成长的过程。课改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转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交流、展示、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实现了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学校将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注重发挥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专家引路、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相结合,进行新课程的校本培训工作,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在教学中注重渗透生活,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尽可能利用生活背景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上、听公开课、讨论评议,以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学校校本培计划、教研活动安排表、课改工作计划等工作安排,加大课改理论再认识、课程标准再学习、教育教学行为再反思为主题的学习培训活动。落实课题研讨,把理论学习、教学研究、案例分析、实际运用、阶段反思有机统一,把培训学习效果在教学中的运用和体现纳入教师考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课程建设顺应自然,“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育每一位学生,这就是我们要追求传统教育之“仁”的境界。

课程实施之德关乎师生成长,又寤寐关乎于学校文化发育与成长。品牌背后定然是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玉圭金臬。教育品牌的形成,始终与课程母体相连,只要我们用心让人站立在课程中央,定会在这一船星辉,孕育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在浩瀚的大海上,自然闪烁着课程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