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1工程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模式正朝着集约式方向发展,工程管理手段更加科学,工程管理也更加全面。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工程管理也因此更加高效。但是我国工程管理的问题仍然较多,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发展的失衡、行业差距的增加、区域工程建设目标的不一致以及工程管理制度、法律的建设和执行存在不足等。

2工程管理和科技创新分析

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管理的生态维度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工程管理人员肩上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责任更加沉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工程管理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和成熟。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的同时,也需要重视科技在生态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推动生态科技创新,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友好发展。

3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受法律法规因素的影响。法律法规是十分重要的市场调控手段,能对企业活动进行有效的约束。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需要对法规强度、政策工具和预测性进行考虑。其次,受市场竞争因素的影响。生态科技创新中,绝对不可忽略市场结构这一因素,该因素主要通过市场集中度与竞争程度进行衡量,需要保证市场结构的合理。在市场竞争中,顾客需求是推动生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随着生态绿色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企业会因此更加重视生态绿色产品,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当然,潜在顾客的利益也是企业需要洞察的重要因素,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开拓新的市场。最后,企业内部环境也会对生态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在企业内部环境影响因素中,不得不提的是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站在企业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生态科技。并且,企业资产结构也会对生态科技创新产生影响。企业需要具备充足的资金、强大的实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科技创新并实现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企业科研能力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是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4工程管理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有效策略

4.1政府加强对企业行为的引导

企业通常缺乏长远的目光,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比较被动。所以,政府需要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引导企业以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在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时,需要综合政策的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虑。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使工程建设在政策的指导下规范进行,使生态科技创新主体的责任得到明确,并且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

4.2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

通常来说,企业外部环境出现问题,企业就会依法进行处理。我国工程管理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已经逐渐趋于完善,但实际上缺乏定性标准对企业执行力进行检验。所以,国家需要促使一些强制性标准得到明确,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使有关定性标准更加清晰,并且得到有效的实施。

4.3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生态科技创新研究

事实上,存在不少方法可用于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采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就工程管理而言,政府需要采取各项可行的措施去支持生态科技创新顺利进行,对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的参与进行鼓励。所以,政府可为企业制定合理的政策,为企业的生态科技创新提供帮助。政府应当更加注重生态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且,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先进生态科技管理经验的引进,使我国生态科技创新的进度加快。企业在进行生态科技创新研究的过程中,积极促进生态科技成果的应用,使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4.4加强生态科技创新产品市场的开发

目前,有必要提高生态科技创新产品在市场中的重视程度,提高人们头脑中关于生态科技产品的思想认识,树立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念,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使人们更加关注环保。与此同时,促使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使其在建设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4.5提高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

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需要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所以,企业需要对外部市场环境足够熟悉,同时对相关法律法规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找出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进行生态科技战略规划的制定。部分企业较少接触到生态科技,但实际上生态科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十分重要。所以,企业需要采用先进的生态化理念,以长远的目光,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间相辅相成,要想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促使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保证工程管理的有效性。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科学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社会和企业应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价值,注重生态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生态科技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促使人类和自然能够实现友好发展。

作者:陈秀伟 单位: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房产登记交易中心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3703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明确提出,防治环境污染,一靠政策、二靠管理,三靠技术[1]。在传统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的现代,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的助力。近年来,常州市不断努力建设生态城市,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常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短板,特别是如何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更高效地推进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还未曾有过深入探索。

国内外关于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可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种。定性研究多集中于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宏观层面的意义分析并提出实施建议。在定量研究方面,有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来评估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程度[2~4],然而这些研究还无法全面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为弥补以上不足,有部分学者开始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5],但现阶段的指标仅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去确立,而没有着重在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上。

本研究通过对常州市区、金坛区、溧阳市三个地区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调研从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了常州各地区2010~2014年在绿色产业、能源利用、生态环境、环境管理4个领域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指数,并分析常州市不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技术发展状态。通过从时间、空间角度分析、对比各地现状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提出相应发展模式及建议。

2评估方法与数据处理

2.1指标体系建立

本研究中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反应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又要凸显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根据此指标选取原则,本研究借鉴了国家级生态县、乡镇、市建设指标及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相关评估指标体系,并充分结合市情,从而设定绿色产业、能源利用、生态环境、环境管理4个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基础上细分出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最终得到9个二级指标,见表1。本研究中,目标值的确定考虑了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提出的规划目标或理想状态下的目标。

2.2信息收集及数据来源

对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科学合理评估、收集和整理评价信息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针对常州市生态建设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基于2011~2015年《常州市统计年鉴》及环统资料,收集了常州市区、金坛、溧阳三个地区2010~2014年各项评估指标的具体数据。

2.3数据标准化

由于原始数据间存在量纲不同和指标间数量级存在明显差异,需要统一指标量纲和缩小指标间的数量级差异。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即为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指标)量纲的影响。

在使用目标渐进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时,将每项指标转换为0~100间的数值。其中,0表示为观察到的最低数值,100表示为环境绩效目标。指标分为正向和负向两类,正向指标的数值越大越好,负向指标反之。

3评估结果分析

各区2010~2014年绩效指数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总绩效指数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常州市区总绩效指数要远远高于金坛与溧阳地区,普遍在50以上,而溧阳市总绩效指数最低不到30。

从历年变化趋势来看,常州市区与金坛区总绩效指数不断上升,其中金坛区上升幅度较大,与2010年相比2014年总绩效指数上升了60%。而溧阳市绩效指数大体呈现下降趋势,仅2014年有回升现象达到22.98,但仍低于2010年的总绩效指数。

从一级指标剖析来看(图2),各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领域发展存在一定差异,这也能从侧面反应出各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

生态环境方面建设成效较为显著,在总绩效指数中占据大部分甚至超过50%,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二级指标显示,常州市三个地区SO2、NOx、COD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其中COD排放强度5年来均低于目标值。“十二五”期间,常州市不遗余力地在推进污染物的减排工作,尤其在技术层面进行了提升,从而导致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降低。

常州市区与金坛区在能源利用领域也投入不少科技力量,其绩效指数仅次于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十二五”期间,企业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力度不断加大,与2010年相比,常州市区与金坛区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了20%、30%左右。而溧阳市现状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2015年其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4%,偏重的能源结构导致2010~2014年溧阳市单位GDP能耗则是常州市区、金坛区的2~3倍,这成为溧阳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的短板及阻碍,需要尽快进行完善。

从绿色产业发展领域来看,3个区域绩效指嫡急瘸氏种鹉晟仙趋势。尤其是溧阳地区,近几年该领域的绩效指数有超于常州市区与金坛区,并在总绩效指数中的占比较大。近年来,常州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R&D方向投入大量资金,政府及企业更加重视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十二五”期间,常州市全面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2.8%。此外,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也将落户常州科教城,为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环境管理领域绩效指数最低,并且各地区都没有明显改善趋势。2010~2014年,常州全市环保投资额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环保能力建设资金投入不够,2014年三个地区环保投资占GDP比重都不到1%。此外,政府、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度不够,这也与环境监测技术、监测手段有很大关系。

4讨论

4.1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问题

(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技术薄弱、落后及专业人才缺乏的制约。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型、集成性和产业关联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常州市能否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虽然常州市在不断鼓励科技创新,但目前产业发展技术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仍以中低端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此外缺乏人才支撑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环保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太少远跟不上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生态环境质量仍存在提升空间。

常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还需稳固,污染物排放强度仍需进一步下降。从上述对污染物排放强度分析来看,SO2与COD削减成效较好,其中COD排放强度已达到相应目标,并仍有进一步下降趋势,而NOx仍与目标存在一定差距。这与政策刺激息息相关,“十一五”规划较早地提出SO2和COD两项约束性减排指标,而氮氧化物在“十二五”规划中才成为约束性减排指标,导致NOx减排滞后于SO2和COD。

(3)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制约。

从前述数据分析可知,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a业结构导致溧阳市单位GDP能耗较高,新能源消耗量占比也不乐观,造成了低碳产业比重低的现实,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客观问题;而常州市区与金坛地区能源利用情况虽优于溧阳市,但仍与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4)环境管理能力仍旧薄弱。

环境监管技术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监管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从环境管理数据分析结果来看,环保投资虽持续加大,但占GDP比重却没有随之升高,而出现下降趋势。资金的缺乏导致了近几年常州市环境管理能力提升仍较缓慢,有些技术问题仍难以突破。

4.2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常州市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探索,需要依据常州市各地区的经济基础、地域特色来选择探索适宜的建设模式。常州市各地区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可以采取扬长补短的方式进行构建,在上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积累的科研条件、技术储备、政策发展策略来选择不同的侧重点领域,通过弥补短板来提高建设效率,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常州市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如图3所示。

4.3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建议

(1)产业发展创新。

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常州市应顺应市场需求,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鼓励发展以智能制造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碳材料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以太阳能利用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智能电网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注重开发、利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最终形成高端化、高智化、高新化的产业体系。

(2)污染整治技术创新。

改善末端治理技术,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从现状来看,常州市氮氧化物排放强度较高,在未来几年氮氧化物应为重点减排对象。根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关要求,除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外的燃煤机组均应安装脱硝设施,新型干法水泥窑要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并安装脱硝设施。

(3)环境监管创新。

完善污染源监测监控系统。基于物联网、云技术、3S(GIS、GPS、RS)空间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最新科技,实现对常州市生态环境监控管理水平的技术支持,以此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效率。

促进减排设施运行效率的提高。通过不断完善的污染监测手段实现污染物的在线实时监测,通过搭建应急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完善企业超标指数报警联动制,实现对企业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

参考文献:

[1]

盛学良, 任炳相, 明. 环境保护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及预测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3, 25(6): 365~366, 369~369.

[2]Grossman G M, 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2):353~377.

[3]Sawa T. Japan’s Experience in the Battle Against Air Pollution: Working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Tokyo:Pollution-Related Health Damage Compensation and Prevention Association, 1997.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内外经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常德;融入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099-02

常德市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之一,如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推进,产业竞争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同步提升,是当前常德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放眼国内外,许多大江大河流域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凭借其独有的资源禀赋条件发展成了产业密集带,进而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河湖流域的不少城市也在这一过程中迅速崛起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开发和保护模式。对河湖区城市的开发模式进行系统剖析,能很好地为常德市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提供经验借鉴。

一、国外河湖流域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北美五大湖

北美五大湖地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拥有优越的水资源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沿五大湖周边,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等市形成了沿岸城市群,其开发经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区域协调合作。为了更好地保o和开发五大湖,美国联邦政府2004年成立了五大湖区域性合作特别工作组,负责管理五大湖治理开发问题。此外,为方便湖区各市州开展分工协作,美加两国成立了国际组织、联邦组织和民间组织组成的多层次的五大湖治理和开发机构,大大提高了各市州就流域问题展开讨论的效率。

2.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是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也是传递辐射带动作用的主渠道。以芝加哥为例,它不仅是美国的水上交通中心,同时也是美国的铁路中心、航空枢纽,公路、铁路呈放射状向四周伸展,形成了发达完善的交通体系,很好地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3.以优势主导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各市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

(二)日本琵琶湖

琵琶湖位于日本滋贺县,临近日本古都京都、奈良,以及日本经济重镇名古屋和大阪,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凭借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琵琶湖流域一直以来都是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其开发经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发展模式。以位于琵琶湖东岸的长浜城、近江八幡和彦根城为例,三市同为琵琶湖畔的“城下町”(即古代日本以王侯居住的城郭为中心所形成的城市),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基本一致,但却在过去几十年中因势利导形成了三种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长浜城制造业相对发达,以机织产业为支柱产业;近江八幡以商业流通和商品贸易为主,形成“商社”集团;彦根城保留了“城下町”构成精髓,继承传统文化,成为日本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20世纪60年代,琵琶湖生态环境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的浪潮中遭遇严峻威胁。为此,日本政府1972年制定了“琵琶湖综合开发计划”,之后,一系列法律法规陆续出台,1975年制定《排放污水规则规定》,1979年制定《琵琶湖富营养化防治条例》,1980年《琵琶湖环境保护新对策方案》,1982年制定《湖泊富营养化环境质量标准》,1984年颁布《湖泊水质保护特别法》,为维护水生态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博登湖

博登湖位于瑞士、奥地利和德国三国交界处,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资源条件,博登湖流域若干城市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对于常德发展旅游业有着特殊的借鉴意义。其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对于湖泊开发而言,除观赏和散步外,多为开发水上产品以吸引游客,如游艇、游船、垂钓、游泳等。这种开发方式既受季节限制,同时也因产品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吸引力不强、游客滞留时间短。鉴于此,博登湖几大旅游城市在水上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陆地和空中产品,譬如梅尔斯堡,通过设立飞艇博物馆、葡萄种植和酿造博物馆,创办原始人小渔村等,化解了旅游产品单一的困境,延长了游客在当地游玩的时间。

2.在沿湖流域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依托城镇开发湖泊旅游,不仅有利于丰富湖区旅游资源,同时也能有效扩展城镇功能,对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3.以特色活动和节庆的方式做好旅游产品宣传。例如林道有起航日、市镇节、海港圣诞节,梅尔斯堡有葡萄酒节、国际城堡音乐节,布雷更茨有音乐节、春季节、夏季节等等,通过特色活动和节庆日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游览。

二、国内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目标是要建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区。其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截至2014年6月,黄三角共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9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2个。同时,通过一系列项目加快创新步伐,例如启动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打造科教创新园区、建立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等。

2.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各市立足自身禀赋条件,积极对接国家项目,打造了一批特色突出的产业园区,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东营市突出抓好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莱州市依托省级园区和经济开发区,重点培育机电、装备制造、生态化工等特色园区。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2009年12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规划》批复以来,湖区各市积极对接,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实践经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地方特色,以产业集群化做强生态产业体系。基于对地区间竞争与合作的思考,江西省着力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以提升特定产业的区域竞争优势。例如,在发展新型汽车及配件产业时,以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等地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基地为基础,打造南昌汽车生产基地、景德镇汽车生产基地、上饶客车生产基地;又如,在建设江西动漫产业基地时,积极整合区域内的勇公司,打造江西省动漫产业集团,以加快动漫产业发展。

2.实施智慧工程,打造智慧城市。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湖区统一布局,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推广智能化、信息化应用,着力打造“智慧鄱阳湖”。其中包括,构建智能化生态环保体系,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构建智能化交通运输体系,以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中部地区的现代物流中枢;构建智能化低碳生态产业体系,推动湖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等。

3.争取国家支持,以试点改革带动整体发展。启动先行先试政策试点,积极对接国家政策,开展低碳经济城市试点、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生态补偿试点、绿色GDP核算试点等,使政策和规划精准落实到具体项目。如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其中选择了若干县(市),将发展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为完善全区域考核办法打下基础。

三、国内外经验对常德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启示

(一)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国内外湖区城市发展经验表明,明确发展定位和方向十分重要。就常德市而言,一方面,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保护作为发展底线,推进污染治理,坚决杜绝对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粗放使用;另一方面,引导和支持生态产业发展,将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采取规范有序的开发格局,为全国大湖流域生态城市建设做出积极示范。

(二)坚持转型发展,构建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生态立市,生态强市,关键在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一要着眼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要立足已有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延伸产业链,同时运用市场化理念,打造一批具有常德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生态农产品品牌。二要着眼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特色新型工业体系。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对造纸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先进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夯实新型工业基础。三要着眼现代物流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以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构建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园区,融入环湖生态旅游圈,形成旅游发展带。

(三)坚持特色发展,形成合理布局的城镇体系

特色发展是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的抓手。常德市应依托市内“四纵三横”快速通道网络,打造沅澧产业长廊,形成大中小城镇集群发展、产业特色明显的城镇布局。一是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推动常德中心城区发展和津澧融城,实现两极引领。二是加快县域经济崛起。立足于各个区县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实行差异化分工,例如,桃源县以旅游资源为优势,发展旅游服务业,打造精品旅游区,强化“张家界-桃花源-柳叶湖”旅游线的联系纽带作用。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四)坚持创新发展,为对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提供动力支撑

一是要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持。以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依托湖区独特资源禀赋,大力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相关的新技术,革新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形成科技竞争力强、具有良好示范带动效应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要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制度保障。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投融资机制、开发开放机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松龄,李娜,李利.洞庭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2]唐宇文,李银霞.洞庭湖区域新型工业化战略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3]鲍曙明.国内外湖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启示[J].鄱阳湖学刊,2009(2).

[4]陈洁敏,等.北美五大湖流域综合管理的经验与启示[J].湿地科学,2010,8(2).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文第4篇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四平市树立大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用科学发展的理念,领航经济社会各项事业。2010年,四平市预计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9%,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30.2%,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30.7%。四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功申报的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理念先行。四平市坚持以调整结构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南接北融”、做强“一核三带”、注重“富民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经济、展示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城市,走出一条符合四平实际、独具四平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四平市科学发展的思路清晰,理念深入人心,行动已成自觉,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功申报的引领。

2009年底,四平市被吉林省确定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0年,四平市着手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6月,四平市正式向国家申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0月,四平市通过了国家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组考察并得到高度评价,同时还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等20个部委的最后评审。四平市以此为契机。努力把四平建设成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先行样板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窗口。经济欠发达是四平市最重要的市情,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资源最有效利用;以环境保护为纽带,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目前,四平市正围绕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积极挖掘储备项目,通过承担各级、各类项目实验,争取得到上级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可持续发展。

四平市站在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紧盯长春汽车产业发展契机,把配套经济的“蛋糕”做大;发挥农业大市优势,把现代农业的“链条”拉长;发挥资源能源优势,把新兴产业的“文章”做好:发挥集群集约优势,把传统产业的“棋局”走活。加快构建具有四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快建设“四大基地”、培育“十大特色产业园区”、打造“三个千亿级产业”。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着力探索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在社会发展方面,重点探索建立经济社会协调运行新机制,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突出矛盾,促进入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通过实施一系列优先发展项目,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控制污染物排放,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职业素质的内涵论述了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涵义,阐述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三要素,提出了培养和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门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林业职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林业行业人才队伍结构,激发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活力,推动林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打赢林业生态建设攻坚战,为我国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索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以及培养其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培养出高素质的林业高技能专门人才,以便能更好地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服务。

1 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从素质与培养目标指向性相关度而言,职业素质一般可分为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两大类。专业性职业素质通常是指与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等;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一般是指除专业性的知识、技能之外的职业文化知识、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必备人格等。

2 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2.1 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作为林业高职生应具备以下职业意识。

2.1.1 敬业意识

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林业技术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树立爱林、造林、护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1.2 奉献意识

奉献,是一种只有付出不求任何回报、不计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岗位敬业奉献,就是对于本职岗位,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忠于职守。干林,爱林,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2.1.3 艰苦创业意识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同时,林业也是艰苦行业,对林业高职学生来说,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成就一番事业,尤其要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总之,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林业行业精神,此处,还需具备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

2.2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林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在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指导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是进行我国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科技教育、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的对林业事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义务感、荣誉感和职业良心的总体规范纲领。

2.2.1 保护森林,热爱自然,维护生态环境

森林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森林能否得到保护,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是林业从业人员的道德职责。

2.2.2 秉公事林,艰苦奋斗,献身林业事业

林业从业人员以林为业,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来履行对社会和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以林为公,不谋私利,把自己的一切与林业事业融为一体,是林业从业人员应遵循的重要道德规范。

2.2.3 尊重科学,规范管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否掌握林业科学文化知识,既代表一个林业工作者的素质,还涉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问题。林业劳动者应立足于林业的特殊性去寻找其客观规律,林业劳动者从事的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密集型的综合性行业,必须具备严谨、求实、刻苦的科学态度。

2.3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由力包括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创新能力三方面,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林业技术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具有林业专业所必需的单项和综合的知识与技能,能分析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能力:具有熟练识别常见森林植物和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能力;具有森林植物调查及森林土壤调查与速测的能力;具有种苗生产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营造和森林抚育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保护的能力;具有森林资源设计调查的能力;具有运用林业政策与法规的等能力。

2.3.2 通用能力

指专业能力之外,对现代生产和劳动者个人未来发展始终起作用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策划管理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等。

2.3.3 创新能力

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树立新观念、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的能力。是在学校获得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迁移和发展。刨新能力与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等。

3 培养和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3.1 加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熏陶,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3.1.1 加强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新生入学后,要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很好地了解林业行业的特点,明确要从事林业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林业职业意识。比如:我们主要是以专业教师作讲座、聘请校友作报告、实地参观等形式做好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转贴于

3.1.2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相比,更着重后者。因此,我们通过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通过主题演讲、征文活动、读书汇报系列活动来牵引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读书习惯;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

3.1.3 聘请企业领导到学校举办企业文化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为了让学生了解林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使学生及时掌握企业需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差距。激发他们自觉参与综合素质养成的各项训练,我们邀请广西金桂林业公司等林业公司领导到学校作专题讲座,让学生和公司的领导们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了解到了企业的要求,从而激发了学生自我寻找差距、自觉制定个人学习目标的积极性。

3.2 搭建多种平台,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3.2.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提供有力的保证

高职林业院校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体现在教学研究、实践动手、社会交往、开拓创新等方面。以教学为研究对象,科学地组织、设计、管理、选择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以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推动生产的发展。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前提和保证。

3.2.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我系以项目为纽带,开展“项目教学”,积极为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作。例如,林业技术专业的老师以具有广西林业行业调查规划设计“乙级”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室”为依托,结合教学实习,大力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承担广西各市、县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项目。2003年以来,完成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任务113项,参加教师656多人次,参加学生1600多人次。“项目教学”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又大力支持了地方的林业建设。同时,“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能使学生的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等工作作风得到有效的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与用人单位零距离的接触,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职业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3.2.3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林业建设在生态建设中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了展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4 探索合理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指导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的结果应该得到学校的认可、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评价的结果应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我们在对林业局、林场、林业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单位对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其实是大同小异的,都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即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所以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专业能力可以用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办法来认定,职业素质、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靠职业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环境条件来培养。总之,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林业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景芳,宋连喜,姜有昌.农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2):45-47.

[2] 王颖.关于高职园林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7(3):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