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与城市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范文第1篇

Abstract: China's water culture springs from a long, broad and dee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ter culture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composition relations in the cultural elements so that people know more about urban waterfront environment and relate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knowledge, in particular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ractice in the dig waterfront and cultural area, the Waterfront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guiding principle, facilitate access to people and landscape of harmony and resonance.

关键词:城市 滨水景观 文化元素 构成

Key words: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and cultural elements constitute

作者简介:程丽颖,1972.年生,重庆市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画与色彩教学方向

一、城市滨水景观理论发展沿革

1.1 城市滨水景观的概念

城市滨水景观是指“与湖泊、河流、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所共同构成的景观”, 即城市中陆域与水域接壤的区域。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景观构成。水域是城市滨水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作为城市滨水空间的特殊物质实体,决定了与其他城市空问不同的特殊属性,具有可塑性、生态效应、承载力、文化内涵、心理调节等作用。水际线中作为塑造水体形态的工具,堤岸是城市滨水空问特有的界面,也是保证防洪、旅游安全的重要设施。对自然状态的水体而言,堤岸是河床的延伸部分, 随水文状况而变化。对城市中的水体而言,具有运输、防洪等功能的堤岸,经过长期整治多为人工状态。陆域是滨水空问和城市空间的过渡面。除绿化覆盖的部分之外,主要景观设施还有道路、广场等。

1.2城市滨水景观发展

目前,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是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以滨水区域生态系统及其景观恢复重建为目的,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应用美学原理、生态学原理,通过对传统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理念改变,在滨水景观工程整治中使原来受破损的滨水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到从前的景观格局和自然状态。在环境、建筑和社会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指导下,以塑造城市和谐生动的建筑群体与开放空间,构筑舒适、优美的城市滨水环境、营造高品质的城市文化环境,加强城市的文化气氛、完善市民驻足活动场所配套的服务设施等一系列相关元素结合,并突出“人水和谐、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主体,

二、滨水景观文化元素的概念

滨水景观文化元素是指有关人与水关系的各种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人们在长期与景观互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与该景观相适应的精神概念,并把这种观念体现在景观建设、维护和适度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之中,并以水为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或是说是以水为轴心的中华文化的集合体。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欣赏水、利用水、爱护水的精神和物质的总和,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鲜明的特色,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丰富。

三、城市滨水景观与文化元素构成的关系

在城市滨水景观地段中,景观文化元素构成与周边环境关系处理的现实意义,就是形成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这样对城市滨水地段景观文化有很大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展现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城市的文化品质,以积极的方式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更好地展现一个城市特殊风貌。因此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解决城市历史地段的文化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矛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1城市滨水景观与文化元素构成的主从关系

保护城市滨水地段景观文化元素的完整性,突出整体景观品牌效应,突出景观文化元素的主从关系。前提条件是处理景观与周边环境关系的基本要求,景观文化自身的品牌效应拥有着不可忽视的表现力,其特有的魅力会直接表达城市历史与城市的回忆。强化城市滨水地段景观文化的文化元素特征,保护和延续景观文化,使景观呈现其特有的地方文化特色,并将这一文件特色保持与继承下来。

3.2城市滨水景观与文化元素构成的形象关系

通过统一城市滨水地段的整体风貌和风格,进一步烘托出景观文化元素的独特形象。首当其冲是保护城市滨水地段的整体风貌特色,通过保护留下来的历史文物古迹和文化产物,唤起人们过去的怀念与记忆。在此基础上统一建筑风貌、景观文化的风格,形成景观文化元素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与衔接,体现景观文化的形象。

3.3城市滨水景观与文化元素构成之间的生态关系

城市滨水地段景观与文化元素构成同周边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净化城市滨水地段景观文化的区域环境,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注重生态景观的设计,改善周边环境情况,让植物在其中形成小的气候,提升城市有氧率的增值。将城市中的生活废水,通过中水里植物净化沉淀作用,这些手法都可增强城市的生态效应,形成自身的循环作用,可将城市的环境治理的更好。

3.4城市滨水景观与文化元素构成的延续关系

强化城市滨水地段景观文化元素的文化特征,保护和延续景观文化,并将这一文件特色保持与继承下来,使城市滨水景观呈现其特有的文化特色。独特的城市滨水历史文化内涵就是景观真正内在的价值,全面地剖析景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景观文化元素构成的自身中,显示出其特有的文化特色内涵,从而取得在文化和经济上的双赢效应。

3.5城市滨水景观与文化元素构成之间的平衡关系

伴随着城市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于高品质的生活有了更高要求,物质已经不能代表人们的需求,精神生活的向往更加成为关注的焦点。对城市滨水地段景观与文化元素构成进行整修,并且赋予它符合现代生活行为和心理要求的使用功能。对景观进行适当的扩充和改造,一方面有着美化着城市和周边的环境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也具有拓展社会功能的作用,在娱乐百姓的同时,实现相应的经济回报。在城市滨水地段内去追逐历史的烙印,用景观设计中的多种设计手法去重现历史的景象,这些成为一个城市乃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延续历史文脉的最佳契机,景观文化元素构成被放置于城市历史地段这种特殊的城市区位里面,所展现出的魅力肩负着传承与延续的使命。

四、城市滨水景观文化元素发展动态

一座城市的水域,河道、历来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它既能体现城市的优美景观和独特风貌,也蕴藏着深厚的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城市滨水文化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景象。因此,就城市而言,要提高全民的护水意识、大力宣传滨水文化。积极营造良好的滨水景观文化环境,促进对水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要以城市水域为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滨水文化活动,并结合城市的滨水景观文化和历史文脉积极兴建滨水景观文化水族馆、展览馆等新的滨水景观文化设施;设计开发滨水广场、沿江公园,规划修建亲水设施、亲水建筑和有特色的艺术小品等,让亲水建筑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建筑。通过提供精良的滨水文化设施,提升城市层次与文化品位。这些举措将对城市及城市滨水景观文化的良好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将城市发展与滨水景观文化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五、文化元素在城市滨水景观的开发中的运用

在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历史的沧桑留下了许多痕迹,这些历史印痕对这座城市来说弥足珍贵,是这座城市走向未来的精神。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城市的滨水空间,都厚厚地堆积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他们或者是留存下来的建筑、古代的码头、或者是街道的肌理、甚至是街坊间的传说故事和古老的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中首先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强调并凸显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是规划的首要任务并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展示。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和建筑,有利于营造滨水景观的文化氛围,也可以增加城市居民的文化归属感。例如上海的外滩,保留了从近代到现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风云岁月的历史变迁。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外滩成为上海的象征,吸引海内外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六、结束语

水做为一种载体,弘扬着城市历史文化。是水养育了城市,滨水景观文化带来了城市的文化,城市与滨水文化息息相关。但要构造一个良好的城市滨水文化氛围,就需要人们了解城市滨水区生态环境及相关水利史方面的知识,进而认识到水对城市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水的质量即城市的质量,这就是城市环境与滨水文化之间关系的最好例证。

参考文献:

[1] 孟亚明 于开宁 《浅淡水文化内涵、研究方法和意义》 江南大学学报 2008.8

[2] 田 晓 景观设计中运用景观文化之探讨 商洛学院学报 2009.10.

[3] 汪德华 《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10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城市文化建设 图书馆服务

1.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文化是指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不仅包括了一个城市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市容市貌等有形的方面,还包括了城市的历史沿革、人文氛围、市民素质等无形的方面。可以说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底蕴的体现,是一个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形成这个城市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的总和,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城市文化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市民素质提高的内在要求,同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延伸辐射作用,因此每一个城市都应积极拓展符合自己特色的城市文化建设道路,以提高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为目标,推动城市的文化建设发展。而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存文化、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技信息情报的具有智库性质的文化机构,它在一个城市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智库作用,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2.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公共图书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文化支点

我党在十六大报告中着重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从深度和广度上对我们所有公民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指明了方向。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素质,使一项需要付出整体、持续工作的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中公共图书馆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当今生存压力大、职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很多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幽雅轻松的环境来放松自己,使自己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一本好书或学习一些知识技能。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 就为有这些需求的市民提供了一个暂时走出狭隘封闭的斗室,摆脱世事纷争的公共空间。图书馆中丰富的典藏,高品质的书籍报刊及各种多媒体读物都可以作为免费的资源供市民们使用,为这些市民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图书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充满书香墨香的环境,也为市民们提供了一种高雅休闲方式,这种休闲方式不仅能启迪人的心灵,熏陶人的品格,丰富人的素质和精神世界,还能进一步促进城市学习氛围的产生和推广,对提高市民修养、构建学习型社会大有益处。

(2)公共图书馆是为市民提供文化教育的重要部门

公共图书馆里全面系统地收录了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源,能够满足各种专业、各种职业、各种学历、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的需要。它丰富的馆藏、现代化服务手段、多样化的服务方式以及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开展市民文化教育的先天场所,而且这种文化教育的实施不受时间、空间、年龄的限制,这是任何其他教育机构所不能相比的。

公共图书馆能够全面的、低门槛的、平等的为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分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的人提供服务,使他们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从这个角度上讲,公共图书馆可以称之为是市民终身学习的没有围墙、没有学费、没有门槛的学校。全社会中的任何人,只要愿意学习,都可以在任何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图书馆中来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通过公共图书馆这样一个文化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城市市民的综合素质,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才能让市民们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城市才能真正蕴涵“灵性”和“格调”。

(3)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客观展示

笔者认为,一个城市文化的最大魅力不仅仅来自它的外表特征,更来源于这个城市的特色文化,其在文化中所展现出来的个性和特色。公共图书馆在城市特色文化的保存欲发展中,也应当起到相当的积极作用。比如通过对地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珍藏,来保存和展示城市的历史,体现城市非物质形态方面的历史、语言、艺术、风俗、宗教、科学技术等,从而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

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物质与精神的融合,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珍藏的各个时期的文献, 还在于这些文献所呈现的贯穿人类思想长河的链条, 以及从古至今文化发展的脉络,从中提炼出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个性与特色。公共图书馆应当有意识地探索地域文化发展的基本材料,主动收藏地方人物资料、乡土文化、特色产业资料、旅游文化资源等来进行系统地收集和整理,进行深度开发、整合,使馆藏文献资源转化为城市特色文化的客观代表和集中体现。

3.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目前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突出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可以在实践中注意以下4点:

(1)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建设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各级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政府要加强组织保证,尽快建立起由文化部门和有关部门参与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协调机制,在普查与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建设原则、布局规模和实施计划等,并及时给予行政指导和监督,保证年度经费的投入。

(2)地方要引进多种投资

政府投入是公共图书馆建设经费的最基本来源,但仅依靠政府力量想要建设高水准的公共图书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还需要借助多种投资渠道,如: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捐书、商家赞助等各种方式来筹集资金和文献资料。图书馆也可通过自办、联办等形式开展一些以文化为内容、与文化生活相配套的经营活动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3)要加强与其他文化机构的交流

为了保证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提供服务的全面性,充分发挥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整体聚合优势,公共图书馆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应加强与其他文化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如与大学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这些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就可以充分发挥各个文化机构的优势,加强各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公共图书馆还能够借此整合既有的文化、资源、专业,来拓展自身服务的项目和功能,满足更多更广泛市民的需要。

(4)队伍要加强素质提升

在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馆员是读者和图书馆间的纽带。随着时展,图书馆形态、文献资源建设、服务方式等也都随之发生变化。现代图书馆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除了要掌握文献处理、分析、挖掘能力外,还要熟练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甚至更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因此,在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转型中,必须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馆员自学深造,采取外出培训,研讨交流等形式,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培养有用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馆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结束语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推手,通过本文列举的一些实践措施,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作用,能够满足市民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市民提供有特色的文化教育服务、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有力地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雅琴.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4).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城市化;文化活力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了“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城市化发展包括起步、加速、成熟三个阶段。现代城市化进程属于加速发展阶段,伴随城市化进程,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自然景观被城市吞噬;而且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整个城市的核心也就是城市文化未能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在现代城市建筑中巧妙地使用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让人们在城市建筑中找到归属感,从内到外丰富现代城市文化。

1传统建筑与传统建筑装饰

中国传统建筑从北方的穴居——洞穴到平地的木骨泥墙,南方巢居——巢穴到地面干栏式建筑,建筑从萌芽的简陋到成为艺术文化的一树繁花,不同的地域地理风貌生发出风格各异的建筑特色,建筑装饰也因此而异。建筑装饰是指以建筑材料为基质,依附于建筑本体之上的具有美学意义包含了一定的功能性与装饰性的部分。传统建筑装饰的元素一般是带有历史意义的装饰元素,如传统建筑斗拱、故宫装饰色彩体系、山西大院的砖雕,等等。

2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文化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物质层面,即城市中物质的构成元素,如建筑、景观等;第二部分是制度层面,指城市法律、法规等;第三部分是精神层面,指人在物质与制度之下凝结的具有发展性、活跃性的精神文明。巴塞罗那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提出了“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的口号,反映了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3现代城市建筑需传统建筑装饰加持

不同时代的文化发展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建筑上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根据历史经验,建筑的装饰因使用功能或是艺术意境的追求开始趋于稳定有据可循: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不仅彰显建筑艺术,并凝聚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现代建筑装饰是城市文化的一个物质载体,是传达文化的符号,也是城市文化直观的表现。现代城市建筑被称为“钢筋水泥森林”,许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传统建筑文化基础,导致城市建筑千城一面,用陈丹青的话来说:现在的上海已不是当年的上海,但悲哀的是它还叫上海。现阶段,上海毋庸置疑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城市,但是上海的味道慢慢流逝,面对这种城市建设出现千城一面的状况,城市文化如何展现鲜活的生命力?

3.1东方之冠

2010年,由何镜堂设计的世博会中国馆就是现代建筑与浓厚传统建筑装饰的结合,极具东方色彩,被称为“东方之冠”。这座新时代的建筑,造型上与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的斗拱有异曲同工之妙,建筑外观颜色采取故宫宫墙的“中国红”,屋顶花园从传统园林中获得灵感,带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中国馆在世博会上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让上海这个现代化的都市增添了一抹中国色彩,也给东方的摩登都市敲响了警钟。

3.2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隐匿在拥有2500年历史的苏州古城区内,毗邻拙政园。在传统的建筑群当中需要一个满足现代功能的博物馆建筑,贝聿铭巧妙地运用了传统苏州建筑装饰的无色体系,即黑白灰的色调,与周边建筑和谐统一,体量适宜,庭院景观取用园林的造景手法,不管是从米芾的山水画中吸取元素放置片石的造山,还是现代材料与传统造型结合的景观亭,无一不体现了传统建筑装饰与现代相结合的新建筑文化。苏州博物馆成为展现苏式城市文化的一颗明珠,也是具有新中式特色的现代建筑代表。

4现代城市文化生长需传统建筑文化、文化旅游促进

《北京》提出:“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揭示了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城市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然而,在忽视传统建筑文化的背景下,文化旅游热潮让传统建筑为现代城市文化增添活力。城市文化旅游以感知的城市文化为出发点,北京的胡同文化旅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据北京市旅游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旅游人数达到2.85亿人次,其中老北京四合院和胡同仍然是北京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4.1菊儿胡同

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有大批中外游客热衷于北京胡同这一传统建筑空间的游览,从而产生了“胡同游”这样的热门现象。“胡同游”对胡同这一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活化起着重大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北京城市扩建中近1500条胡同被拆除,留存的胡同也存在居住基础设施不完善、建筑年久失修等问题。在传统建文化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冲突危机下,中国建筑学家吴良镛设计的菊儿胡同“类四合院”居住建筑,提出“有机更新”的建筑空间处理手法,把传统建筑形式与装饰元素延伸到新的建筑中,避免了胡同建设成“水泥方盒建筑”的宿命,让北京城市文化能够保留老北京味道,让北京不仅是一个现代摩登城市,更是一个文化之城,这是胡同文化在文化旅游发展与城市化冲击下发展的第一次。

4.2国子监失物招领家具门店

胡同文化旅游越来越热,迎来了胡同文化的第二个。在原有胡同的基础上再建设的建筑都带有浓厚的老北京传统建筑风格,其建筑融和了传统建筑装饰,但是表现出的形式又是现代人所喜闻乐见的。例如,北京国子监街失物招领家具门店,该建筑保留了合院的传统建筑结构、装饰元素、原有老北京合院体量,整个建筑色彩与环境融为一体,入口处保持原有木结构梁柱,建筑空间布局呈“回”字形,与传统老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一致,整个建筑呈现的形式充满传统文化的典雅气息,内部满足现代商业空间所需功能,是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结合的典范。

4.3北京坊

2017年1月,中国建筑学家吴良镛领衔担任总顾问,以“新旧交融、和谐共生”为主题打造的北京文化新地标——北京坊正式亮相。这一文化新坐标既符合现代品位,又彰显传统建筑装饰文化,有效激活了城市文化,促进了文化旅游的发展,使得城市文化、传统建筑装饰和文化旅游形成一条良性链条。

5结语

城市中的传统建筑文化要通过文化旅游进行盘活,提取传统建筑装饰的精髓,自然和谐地融入现代城市建筑,这样才能丰富现代城市文化,才能让现代城市建筑彰显传统建筑特色,才能从内散发出历久弥新的特色城市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美).城市文化[M].宋俊岭,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肯尼斯•费兰姆普顿(美).现代建筑——部批判的历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3]…黎文勤,徐雯君.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2012.

[4]…张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艺术[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03).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

一、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高度密集.它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一方面给城镇发展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动力.另外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1、城市规划中环保意识不强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城镇领导生存环境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只片面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只注重强调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使城市、城镇的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隐患。

2、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存在的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水体污染: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净化而直接排到水体或水田中.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水体污染一直呈现上升趋势。②大气质量严重恶化:城市中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③固体废物污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t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④噪声污染: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3、监督不力、执法不严

在环境监管方面地方部门普遍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环保部门执法为一些能源消耗量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开后门.不执行国家“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

二、城市规划中加强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1、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在能够初步满足生活发展需求的客观条件下,人们的思维意识也逐渐得到了不同角度的唤醒,而绿色环保意识则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所蔓延的。尽管越来越多的人都逐渐的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其实践却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推动其思想与实践的结合,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关键措旌。具体的实施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对城市关键区域的环境保护警示建设工作,比如说在公园区域做好对花草保护的警示建设,在建设区域做好减少噪音的警示建设等等,以确保能够随时随地提醒人们注意自身的行为;第二,通过电视公益广告、公益广播等等媒体,向人们大量的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形成正确的环保模式;第三,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毕竟中、小学生才是社会、国家未来的主人公,而只有抓好从小的教育,才能够确保后续的发展。

2、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①水污染处理防范对策;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②大气污染对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淘汰污染严重、耗能高等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予以淘汰。不断革新技术、更新设备、推广清洁的能源的使用、综合循环利用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以减轻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污染。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③固体废物对策: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④噪音防范对策:噪音控制在技术上虽然现在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技术进行治理,减少噪声污染。在库房或少有人去车间或空旷地方,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放松要求,即建设该处的城市绿化水平,减少城市噪声。提高居民自身素质修养,培养人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减少噪音制造.为居民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

3、强化环境监督,加强环境执法

要想最大限度的保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就必须从源头上强化对环境的监督,并且加强对环境的执法力度。而城市的各级环保部门则应该积极的制定环保考核指标,并且落实责任制,这样才能够从严管理好环境,比如说大张旗鼓的开展环境执法检查活动等等,而其过程中还应该实行重点检查与经常检查相结合、检查与整改相结合,对于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并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与个人必须给与严格的、严厉的惩罚。

结束语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标志城市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各种污染上,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对城市污染中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与解决.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芬,钱杰,唐东雄,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再思考[J]上海环境科学,2002(51).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字:城市道路;规划;重点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steps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fast development, the urban road system planning as meet the urban traffic demand and urban development important aspect, got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way of the urban system planning includes not only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the city's main thoroughfares and branch, etc, and also include some square or green facilities affiliate traffic facilities, they are the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l who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simply in urban road planning basic content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on the basis of urban road greening is in the planning of problems and elastic design problem of a simple analysis,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are discussed.

Key word: city road; Planning;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城市道路的规划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生存的整个环境。所以城市道路的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用地功能的组织,在满足城市交通需要的同时进行经济合理的布局规划,并最终达到方便生活及利于生产的目的。城市道路的规划是一项既复杂又具体的工程,其涉及到的问题多种多样,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城市规划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并就规划中最为常见的两个问题进行一下分析和讨论。

2 城市道路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因素

城市道路规划时建立在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上的,它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同时还是城市道路功能最直接的表现,其涉及到辖区范围内的所有干道和支路以及相关的附属交通设施等,它的规划应该根据城市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城市的交通现状,尽量满足经济性和合理性的要求。在进行城市道路规划时主要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城市用地分区、原有路网、地形条件和进出口公路系统等几方面,下面逐一进行一下分析。首先对于城市用地分区可以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等多种,这些全部是交通的策源地并且每天都因不同的目的和形式吸引着大量的客、货流,对于这方面的规划一定要通过详细准确的交通调查来取得必需的交通资料,这样才能使分区间的交通达到通畅快速及合理分布。其次是地形条件及城市原有交通布局对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在进行城市总体道路规划时应认真的分析城市地形的变化特点尽量做到划分自然并满足相关的标准和环境景观要求。城市原有道路网不仅是规划的基础还是进行调整的主要依据。最后城市的进出口是指与城市道路相连接的公路以及铁路等外部交通,两者的横断面具有明显的不同,在进行处理时如果考虑的不充分极有可能造成交通堵塞,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对人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造成影响。

3 关于城市道路绿化规划的思考

3.1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市道路绿化属于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其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道路生态环境同时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息息相关,同时还体现着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以及现代化水平,城市道路绿化规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道路的形象和城市的品味。做好城市道路的绿化不仅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高一个舒适宜居的环境,同时还是降低噪音及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方面。城市道路绿化的主要作用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在道路的弯道内侧及三角形视距的规定范围内栽种绿化树木不仅不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同时还能起到缓解驾驶员视觉疲劳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栽植的树木来引导和预告驾驶员路线的变化,但是树木栽种的宽度及高度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不得进入车辆运行的空间。其次绿化树木还可以作为机动车与人行道的分隔带,这样不仅合理的利用了空间同时还起到了环保及舒适出行环境的目的,但是在进行树木栽植时还应考虑其生长所需的空间,避免发生因生存空间限制导致其无法正常生长或死亡的现象。最后是对于绿化树木或植被种类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及环境条件,树木的选择应该能够适应环境的变换和抵御自然灾害,在进行绿化时可以采取人工配置的方式来形成具有一定层次及符合伴生需求的植物景观。

3.2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时应该本着以下基本原则,也就是生态、适应性、以人为本以及科学性和艺术性、安全性等。其中生态原则是指城市的道路绿化应该能够维持和保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并以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为基础来进行植物的多层次配置和创造,植物的配置在讲究季节变化美和层次美的同时还应能够起到最佳的降温、滞尘及防风抗沙要求。适应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考虑,一是植物的选择能够适应环境及气候条件,二是种植的地点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指在进行植物的种植时应充分考虑到行人及行车的审美需求及习惯,在路口或拐弯处不宜种植大型的灌木或乔木以免影响行人或行车的视线,造成交通事故。安全性原则是指在涉及到城市道路下有管线、上有缆线以及行人和车辆较多的情况时,道路绿化设计首先要保证道路的安全和畅通,行道树的高度及距离应该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并且不得遮挡交通标志和行车视线,充分确保行车和行人的安全。

4 关于城市道路规划弹性问题的思考

4.1 城市道路规划弹性设计的概念

所谓城市道路弹性化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首先是在进行城市道路规划时如何充分考虑其适应城市长远发展目标和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的目的。其次是指当城市道路网的主体结构及整体刚度基本确定时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分散和降低交通负荷避免产生交通瓶颈现象。

4.2 如何提高城市道路的弹性水平

首先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阶段来讲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城市道路未来的发展预见性,同时还应注意其对于支路网的设计,因为支路网是未来城市发展改造的主要方面。我国目前路网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层次不合理,支路的分布及数量不足不能够与干路及次干路进行很好的协调和配合最终这导致城市道路整体协调能力的下降。所以在进行支路网设计时应本着灵活性的原则,一是通过认真研究各类性质的城市用地与路网密度的关系合理的分析和确定各类用地需要的支路网密度来最终确定城市中不同地段的支路网密度。二是严格限定支路的出入口方向并明确规定和控制不能向主要道路开口的地段并使其能够承担起非机动交通的负荷降低主次干道的交通干扰和压力。

其次当城市道路的规划已经定型时可以充分考虑道路等级的提升性及道路网络的延展性。道路等级的提升性是指在保证道路网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将部分次干路或支路进行升级。我国现有路网基本上属于低速交通系统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汽车交通增长的需要,此外建筑容积率的提高也为日后城市道路的升级造成了较大的困扰。所以在进行城市道路规划时应该准确及时的把握升级时机和预留升级用地,确保道路等级可行性。道路网络的延展性不仅要顾及布局的完整性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开放和动态发展特性。城市道路的延展性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用地量和使用效率的扩展两方面,这两种情况的改变会导致城市内部活动与外部联系的增加并最终导致出口容量的上涨,这就要求在进行城市道路规划时应预留延伸口保持规划的合理性及弹性。

5 结语

通过上文对城市道路规划及影响因素的简单介绍,使我们在一定程度明确了在进行城市道路规划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接着对于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以及弹性设计的简单介绍使我们明确了城市道路规划的基本发展方向,虽然城市道路规划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但我们相信随着规划合理性及科学性的提高,未来城市道路的发展一定能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资料:

[1]戴旺、段少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分析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10):337-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