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

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

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分组竞赛;教学;护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80-02

护理实践技能课是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常用基础护理、急救护理及康复等实践操作技能的基础课程。分组竞赛式教学法是将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1]。为了增强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护理技能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2011年10月―12月对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护理实践技能课实施分组竞赛教学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山区班)第三学期学生33人作为实验组,其中男 13人,女 20人;年龄19.22岁±1.06岁;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山区班)第三学期学生35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 7人,女 28人;年龄19.38岁±1.12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教学方法 随机将实验组学生按照学号单双数分组,每组5-6人,每组选出1名组长。按照教学见习计划,每次实践技能课有2组学生参加。具体教学安排及时间分配为①教学老师讲解、模拟演示操作项目共20-30分钟;②学生分组练习,每组由1名教师指导、答疑共90-100分钟。③每组推荐或教师选定1-2名学生参加规定操作项目考核,由对方小组教师及学生担任评委,依据《常用社区护理技术》及教学老师示范标准为参赛选手打分,共10-20分钟。④教师、学生评价,指出参赛学生技能操作的优点及不足共10分钟。⑤每队参赛选手的每次成绩作为小组成绩登录于黑板公示。所有护理实践技能课程结束,计算平均成绩,对前三名予以表扬、鼓励。

1.2.2 评价方法 全部护理实践技能课程结束后,选择其中10项护理操作技能项目,学生随机抽取1项进行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实验组与对照组每名学生均参加考核,所选考核项目相同。课后向2组学生发放自行设计的教学评价调查问卷,包括对教学方法满意程度、教学效果、综合评价共10个条目。所有问题均采用1-4级评分法:1表示不满意,2表示基本不满意,3表示基本满意,4表示满意,总分40分,分数越高,表示学生对教学方法评价越高。发放问卷共68份,回收有效问卷68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2组学生护理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与教学评价得分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引导学生对所学专科自己追求和探索,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护理实践技能课作为医学专业学生的考查课,学生重视程度往往相对不足。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示范讲解后,学生被动记忆后机械地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分组竞赛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兴趣,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使课堂气氛活跃。每名学生都希望熟练掌握操作程序,为小组挣得高分争得荣誉,所以主动思考、反复练习,很多学生课间都不休息。

3.2有助于增进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依靠老师对每位同学进行指导,学习中学生间缺乏相互联系。而分组竞赛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力。选手的成绩代表整个小组团体的荣誉,所以小组要胜出就需要组员齐心协力,在赛前的练习过程中相互监督、指正,尤其是组长,除自己要以身作则外,还要精心挑选参赛队员重点指导,从而增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优势,互帮互教,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协调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将每次比赛成绩登录于黑板公示,课程结束后评选出前三名予以表扬、奖励,调动了学生们的争先意识。

3.3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增强学习效果。

每组参赛学生参加规定项目操作考核后,对方小组教师及学生担任评委为参赛选手打分,所有学生都会主动、聚精会神地观看对方选手操作,寻找、指出参赛学生技能操作中的优点及不足并得到对方小组认可,才能通过降低对手成绩而使本组胜出。有对比才容易发现差距,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的效果难以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而分组竞赛结束后的评价、评比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发现问题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差距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深化认识、转化知识、升华经验的目的,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丽丽.分组竞赛教学法的构建[J].资治文摘,2010,12(7):84-85.

[2] 王英杰.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危机与改革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1999, 202(5) : 3-5.

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江苏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41-03

【作者简介】田妹华,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常熟,215500)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职业教育。

从2013年9月起,我省中职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全面试行《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此方案,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顶层设计的课标总体框架下,课标开发小组于2016年4月完成五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新课标由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部分组成,坚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向,体现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与价值取向,支撑高质量的课程教学。

一、课程性质分析

课程性质主要阐述清楚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以“蔬菜生产技术”为例,其课程性质规定为: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是在“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生产环境”“植物保护基础”“设施园艺”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蔬菜栽培工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后续“有机蔬菜生产”“蔬菜病虫害防治”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必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阐明课程类型,说明该课程是为保证学生基本学力而开设的对接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在……课程基础上”“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说明该课程与前导平台课程及后续方向课程之间的关联;“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说明该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课程,课程内容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实际经验,学习内容直接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从事蔬菜栽培工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说明课程的本质是育人,同时体现职业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二、学时与学分分析

课程的学时与学分严格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1学时为45分钟。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规定: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四门技能方向课程“果树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均为174学时,11学分。明确学时与学分,便于学校安排课表,给学生提供四个方向课程的选择,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身条件与发展需要,按照学校课程安排,制订个人的课程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技能方向课程体现课程民主化与人性化的价值追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三、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课程设计首先描述出课程的愿景,直接体现教育理想与旨趣。以“蔬菜生产技术”为例,引领课程设计思路的是:“本课程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度融合蔬菜生产过程中职业精神的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其基本理念突破了技术理性单一旨趣对专业知识的束缚,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满足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彰显课程与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课程充分达成每一个学生作为人而存在着的美好愿景,为学生选择未来生活和职业道路做好充足的准备,体现课程培养人的价值追求。

课程目标的设计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果蔬花卉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而确定。三维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

课程内容的设计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四级果树、蔬菜、花卉、菌类园艺工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果蔬花菌生产技术规程而确定。强调课程的内容与时代、生活紧密联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侧重实践性与职业性。

课程结构编排的设计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以具体果蔬花菌生产流程为主线,根据果树、蔬菜、花卉、菌类园艺工岗位典型任务设计学习任务,突出育苗技术、定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职业技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合,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

四、课程目标分析

课程目标是教育意图,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课程目标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参考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学生在学习某门课程后应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以“蔬菜生产技术”为例,其课程目标为: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主要蔬菜的生物学特性、生产季节与茬口安排,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制订并实施蔬菜生产计划,依据规范的生产流程与管理技术,独立或协作解决蔬菜生产中的常见问题。依据总体目标,能形成如下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能识别常见蔬菜并进行分类,了解其形态特征与栽培习性;能熟练进行蔬菜生产种植设计、播种育苗、定植与栽培管理;能从某些蔬菜的生产管理中找出共性,归纳总结出这类蔬菜的生产管理技术;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或协作解决蔬菜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具有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质量、安全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课程目标也是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分析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技能课程大多需要通过理实一体化进行教学,因此,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为主,即以项目为中心,每个项目包括若干个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提出相应要求。这是一种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将纵向的脱离职业领域且缺乏沟通的学科课程体系打破,向职业回归。以“蔬菜生产技术”为例,整个课程共有12个项目,具体为:蔬菜生产入门、瓜类蔬菜生产、茄果类蔬菜生产、豆类蔬菜生产、白菜类蔬菜生产、根菜类蔬菜生产、绿叶菜类蔬菜生产、葱蒜类蔬菜生产、薯芋类蔬菜生产、水生蔬菜生产、多年生蔬菜生产、芽苗菜生产。除了“蔬菜生产入门”这个基础项目外,其他项目都以生产某类具体的蔬菜划分。课程的实施要求把职业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在职业情境中展开。每个项目按照蔬菜实际生产过程分成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四个具体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下的课程内容及要求的基本参照点是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特点,通过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情境结合在一起。通过学习任务细化,将有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考核内容有机嵌入项目课程中,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行业从业标准相衔接。让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信息与资源的收集;根据市场需要合理选择品种、确定生产季节与茬口安排,制订生产计划;实施生产任务;对生产技术进行归纳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完成生产技术报告。在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综合职业知识,更形成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走向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实施建议分析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部分。

教学建议强调了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能力提高为目标,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体现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实行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些都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学关系和教学情境构建的建议。考虑到配合农时农事,项目课程的实施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季节灵活安排,推进专业教学紧贴生产实际。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可结合地域特点、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补充新品种与新技术,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同时,果蔬花菌生产操作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可有机融入相应教学任务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高度融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分组教学和集中教学相结合,充分运用视频、动画、图像、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呈现以往学校情境中难以呈现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实施效果的检测,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手段。评价建议强调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导向、教育与激励的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注重评价主体多元、方式多元、内容多样,构建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多元评价体系,力争使之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判断和决策,及时给教学提供反馈。对果蔬花菌分类、生育周期、生物学特性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依据课程目标要求,主要采用笔试评价;对具体果蔬花菌生产技术、田间管理操作技能的检测,依据企业生产技术规程和四级园艺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主要采用观测、现场操作评价。同时,评价应紧扣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课程特点,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要重视发现、分析与解决果蔬花菌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形成。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客观告知学生需要改进的方面,及时与学生商讨改进的方法与途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要充分肯定、有效引导。

教材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专业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吸收果蔬花菌生产行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对接岗位要求、园艺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生产技术规程,将有关的品种选择、生产季节与茬口安排、实用生产技术等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各教学任务中,并渗透优秀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需要强调的是,教材的内容不应是对现有学科知识的重新剪裁,也不能笼统地罗列大块学科知识,要精心设计项目活动,开发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在分析学科知识时深入到具体的知识点,并以此为生长点,提高项目的能力训练价值。同时,教材内容的编排要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在保证项目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为学校和教师拓展、开发内容留下空间。教材呈现方式应符合中职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图、文、声、像配合得当,体现可读性、趣味性与直观性。

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要素来源和课程实施的条件来源,大自然有充足的果蔬花菌资源,本专业应充分开发自然课程资源,体现课程形态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是重要的社会课程资源,建议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加强专业学习和企业研修,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跟踪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劳动组织的变化,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配全课程教学相关现场的物质资源,包括课程标准与教材文本、工作任务书或工作手册、实训指导书、实训基地、栽培设施、材料与用具等。开发和广泛运用信息化课程资源,配备课程必备的电子读物,及时开发、补充、更新和延伸数字化教辅资料,建立动态、共享的课程资源库。总之,课程资源开发应结合教学实际,在满足教学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力求丰富课程内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能,促使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七、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作为对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后预期结果所做的一种基本规范与质量要求,不仅是课程教与学的依据,更为教材编写、教学、学业评价和考核提供了纲领性文件。我省中职专业课首批课程标准已研制完成,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待检验,需要经过实施和评价过程,进一步修订与完善。

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建议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保留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的趋势,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导致师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2.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形式封闭

目前的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强制性的要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不达标则不发毕业证等)、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不足,是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内容定位低,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前的教学技能目标的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培养目标定位水准偏低(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以教学基本功为主),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这些已明显不适应学生及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基本上是由各中学学习成绩居于中等的高中生构成,而且进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些对专业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无奈。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教师的实际收入还是较低,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工作繁重而又复杂,教师的付出和他们的实际待遇很不相称。笔者近几年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了未来职业选择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真正愿做小学教师。因此,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技能培养不感兴趣;虽然是高中毕业生源,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能力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受就业选择市场化、选择多元化等(一些学生有考研打算或考公务员等其他想法)的影响,学生一入学,就为就业做准备,忙于各种过级考试,对教学技能训练热情不高,对教学技能训练时间投入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

5.高师教学重学术、轻培养,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主要还是讲授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缺少质疑、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一方面难以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对策。高校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及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建议

1.改革课程结构,加强教育实习

第一,建议进行课程调整,实施3+1模式。一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在设置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和小学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为师范生拥有广博的而深厚的知识打下基础。二年级开设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和教育类选修课程。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设置教育选修课程。例如设“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小学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校本课程研究”等。三年级,开设技能训练类课程。例如设“小学基本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等。四年级,进行一个学年的实习。实习期间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

第二,加强教育实习。新近的研究显示: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关键要素。为解决实习时间短、实习效果差的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实习时间增加到16-18周,但时间的安排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分散见习(每学期一周的见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有的学校采用两次实习,称之为小实习(集中见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等。见习是近年来小学教育专业比较重视的一个实践环节,有逐渐增加见习时间的趋势。但从目前实际效果来看,由于见习本身的特点及受其他因素影响,见习的收效不大。易导致走马观花;由于见习时间多,必然占用了有效的实习时间,而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取消见习,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年。为解决见习问题,建议实施“拜师制”,即有目的地选择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即安排他们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见面,确立“师徒关系”。师徒关系明确以后,学生要和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联系,随时可以在课余时间定期到小学观摩、助教。

2.采取多元、开放的培养理念,优化培养途径

第一,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该多元、开放。遵循的原则应是,统一要求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技能培养与专业方向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应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技能主题活动相结合、校内训练和校外实际教学相结合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还应使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训练与环境陶冶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与多条途径,构建全方位、全员、全程的培养体系。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为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应制订系统有效的培养计划,并将其纳入课程计划中统一安排实施。在计划中应规定培训的时间、学时、培训内容及达标要求,使教学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应加强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领导和管理, 成立由相关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参加的领导小组;应制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规程》,保证技能培训工作有序地进行。

3.明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第一,应依据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师范生的发展需要及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取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协调统一的办法确定培养目标。长远目标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适应小学教学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具体目标分三个层次:首先,培养学生具备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次,培养具有基本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再次,培养具有综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目标的落实,建议采用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第二,完善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依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顺序构建教学技能内容体系。教学技能培养包括一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三个层次。基本技能指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的素质要求。一般技能包括言语技能(包括口语表达、体语表达)、书写技能、运算技能和艺体技能等;教学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作为适应小学教学要求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掌握运用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编写教案的技能、选择课程资源的技能)、上课技能(导入技能、设计教学过程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结课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作业布置与批改技能、课外辅导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本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强调训练的情景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说课技能、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调控教学技能)、教学应变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评课技能等。

4.创造有刺条件,提高师范生素质

第一,从根本上解决师范生的生源问题。“两会”刚刚结束,免收“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提案令人振奋,这将是提高师范生生源素质和切实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建议国家也能够选择一所市属师范院校实施免费教育,尤其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实施免费,这将是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应该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提高小学教师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小学教育的人才质量问题。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

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范文第4篇

为此, 本科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 我科实行了急诊科实习生与带教教师双向评价表, 并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工作中, 实施以来信息反馈及时, 管理控制有力, 教与学质量逐年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为2012.1~2013.1到急诊科的护理实习生共58人, 其中中专学历39人, 大专学历15人, 本科4人, 年龄18~24岁, 均为女性, 来自省内大中专院校。

1. 2 带教教师:为本科学历, 在急诊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 急诊科具有带教资格的教师8人, 其中护师2人, 主管护师5人, 副主任护师1人, 带教教师实行季度考核动态管理的选拔模式。

1. 3 实习生到科由教学护士向学生介绍急诊科的规章制度、人员及环境, 规范言行举止。同时发放护理实习生对带教教师评价表以及带教教师对实习生评价表, 使实习生了解评价表中对实习生的要求, 以及在实习中对带教教师从那些方面进行评价。在本科室实习结束时, 双方填写评价表, 其中实习生对带教教师评价表实行匿名制, 直接反馈护士长。

1. 4 带教教师对实习生评价表设计

该表包括6个方面, 24个项目。劳动纪律(10分)、仪容仪表(10分)、学习及工作态度(20分)、动手能力(20分)、沟通能力(20分)、服务态度(20分), 其中每个项目分为四个等级4分:好、3分:较好、2分:一般、1分:差。

1. 5 实习生对带教教师评价表设计

该表包括5个方面, 24个项目。教学态度(20分)、业务水平(20分)、操作规范(20分)、沟通能力(20分)、方法(20分), 其中每个项目分为四个等级4分:好、3分:较好、2分:一般、1分:差。

其中, 实习生对带教教师评价表, 设置了开放式的调查问卷部分:①每位实习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 必须填写出两项在实习过程中不满意的方面。内容包括:实习课程的设置、带教教师的技术水平、教师的业务水平、带教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科室对带教工作的重视程度等方面。②实习生填写出在急诊科实习期间最想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以及最难的知识及技能。

2 效果与评价

2. 1 为职能部门及时反馈真实的带教情况:实习生出科时将双向评价表交由护理部或科教科, 为职能部门真实、直接、细致的了解实习生的学习情况及临床护士的带教情况提供依据。有力的保障了本院实习生带教工作的教学质量。

2. 2 提升了临床护士教学及业务水平:双向考核对教与学是一种制约, 更是一种激励, 通过对教师的无记名的反馈可以更真实的反应带教教师的水平及真实的带教情况, 从而激励带教教师有意识的专研专科理论及技能, 在带教的同时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 达到了教与学的共赢。

2. 3 增强了带教教师对教师工作的热情及责任心:在双向评价表的制约下, 带教教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能够主动的、热情的关心学生, 融洽了师生关系, 营造了教与学的良好的氛围。

2. 4 管理控制有力:可以通过双向评价的反馈信息, 做为年底评选优秀的带教教师及优秀实习生的依据, 并做为下一年度遴选带教资格的依据, 对被评为差的带教老师实行淘汰制, 保持高质量的带教水平。同时, 每个反馈单都有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对我们提出的宝贵意见, 通过反馈信息明确了改进的方向, 不断的提高带教工作的质量。

3 讨论

3. 1 带教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表内容包括:劳动纪律、学习的态度、技能掌握、理论知识、对患者的服务态度以及对本科室提出的意见及建议等几方面。

3. 2 学生对带教教师的评价表内容包括:教师的仪表、业务素质、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态度、对患者服务态度等几方面。

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毕业生 质量 追踪调查 教学改革 就业

我院开办高等医学专业有二十多年历史,多年来一直与原西安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联合办学,并多次开展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和相关研究,为提高办学水平积累了大量资料和诸多成功经验。

2005年我院重新组建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独立开办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高等护理等医学专业。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了决定职业院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进一步了解我院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找出我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我院于2009年6月~2010年7月经过前期准备、正式调查、资料汇总三个阶段的工作,顺利完成了医学类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方法与内容

1.调查方法 我院2004~2008届护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四个专业42个班级的毕业生共计2041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23个班级共计1108名学生为样本,其中736人通过、电话访问、毕业生座谈等形式收集资料,372人通过QQ群访收集资料。

2.调查内容 毕业生问卷调查表分别以和QQ群访两种形式发出,内容涉及工作状况、在校学习状况、就业相关状况等三大项共46个封闭式问题和2个开放式问题。电话访问内容涉及就业单位情况、月薪、更换工作次数、对学院的课程设置建议、能力训练建议、就业指导建议等问题。座谈内容涉及就业相关情况、对学院教学质量的评价及建议、教学和学生管理的评价和建议。

调查结果

发出问卷调查表902人,其中形式53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应答率21.9%,QQ群访形式372人,有效应答102人,应答率27.4%;电话访问174人,有效应答85人,应答率48.9%,座谈32人;合计调查人数1108人,有效应答335人,合计应答率30.2%。其中,不同形式调查中内容相同的部分归并。

(一)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

资料有效应答共335人,分别来自116人、QQ群访102人、电话访问85人、毕业生访谈32人。

从毕业生就业去向构成看,就业单位以二级及三级医院(包括厂矿医院)为主。进一步分析其专业构成发现,在这两级医院就业的毕业生,98%是护理专业毕业生,这与当前社会各级医疗机构对医学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要求基本吻合,显示出护理专业良好的就业前景。而口腔、临床专业就业去向以个体诊所、社区乡镇卫生院为主,药学专业以营销、药店、药厂为主(图1)。

(二)毕业生工作状况调查

资料有效应答共218人,分别来自问卷调查的116人、QQ群访102人。

从毕业生工作状况自评结果看出(图2),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方面均给予了较高评价,能体现热忱为患者服务,具有爱心,工作态度端正、勤奋认真、责任心强,身体健康、心态良好。在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工作胜任情况及人际沟通方面,评价一般。调查中还得知,94.8%的毕业生目前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非常对口或对口,68.9%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单位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三)在校学习状况的评价

资料有效应答共218人,分别来自问卷调查的116人、QQ群访102人。(图3、图4、图5)

对在校学习状况的评价涉及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水平、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与毕业实习等方面问题。其中,满意、很满意、非常满意属于满意范围,不满意、很不满意属于不满意范围[1]。调查结果显示:

1.毕业生对在校学习阶段的教学工作总体评价满意度高,得到了毕业生的认可(图3)。

2.大多数学生认为,我院有一定的社会声誉,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有序,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方面令人满意,满意度达到96%以上。

3.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教学条件设施、毕业实习安排上毕业生的不满意度在4.6%~8.7%之间,但是实践教学方面学生的不满意度高达18%(图4),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4.在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为实习和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主动学习能力(图5),与麦可思研究报告基本一致[2]。

5.在课程设置方面,药学专业建议增加高等数学、办公软件、市场营销课程,临床、口腔、高护专业建议增加有关人际沟通、卫生法规等人文课程。

(四)就业相关情况调查

资料有效应答共218人,分别来自问卷调查的116人、QQ群访102人。调查涉及就业意向、就业渠道、单位用人时考虑因素、职业规划、对学院人才培养建议、就业指导的建议等方面问题,调查结果反映:

1.62.1%的毕业生就业第一意向是市县的公立医院,20.4%的毕业生表示暂时或从不考虑到基层就业。

2.51.7%的毕业生认为获得就业信息的有效渠道是学校的就业信息公告、校园招聘会、人才市场招聘会,认为通过报纸、广播、网站获得的就业信息可信度低。

3. 36.2%的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29.3%的毕业生有模糊的规划,34.5%的毕业生没有职业规划。

4.就业中最欠缺的素质调查中,34.5%的毕业生是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17.2%的毕业生是相关工作和实习经验,15.5%的毕业生是沟通协调能力。

5. 64.6%的毕业生就业选择时注重专业对口、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稳定性,而注重薪资、福利待遇的占16.3%。

6.在毕业生认为单位用人时首要考虑的因素调查中:39.7%的毕业生认为是执业资格,29.3%的毕业生认为是性格因素和交往能力,20.7%的毕业生认为是学习成绩。

7. 55.2%的毕业生认为学院应加强学生在良好的品格与态度方面的训练,27.6%的毕业生认为应加强专业能力训练。

8.在毕业生对学院的就业指导建议中,希望学院多渠道收集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做好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并向社会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信息,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切实做好桥梁作用。

调查结果的启示与思考

本次调查的毕业生采用了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信性。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审视回顾学习及就业相关情况,从认识的角度上看,更加客观而深入,为深化我院教学改革和推进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分析调查的结果,我们有以下方面的启示与思考:

(一)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就业市场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使得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课程改革,以此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趋势是面向专业群和职业生涯,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综合能力。正如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一样,通过我院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从自身的工作实际需要出发,对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也突出显示了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当然,不同的专业各有其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因此也有侧重点,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共性问题。

1.实行“双证书”教育及综合能力的训练

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院一直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陕南乃至全省培养了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医学人才。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院校要继续生存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市场竞争力。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第一,毕业生具有就业竞争力不仅是专业技能,被用人单位看重的还有执业资格证书和个人的综合能力。据统计,近五年间我院执业资格证书通过率护理专业在85%~90%,就业成功率高;而临床、口腔、药学专业由于行业准入制的原因,毕业一年后才可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贴近执业资格考试,加强“双证书”教育。第二,来自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表明,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集中表现在欠缺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另外,作为基本工作能力,理解他人、服务他人、积极学习能力也不可或缺[3]。诚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但职业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而是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相互融合的集合体,这三方面的集合是以良好的应对心态、理性的思辨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娴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坚韧的奋斗精神等综合人文素养为特征表现的。所以,高职人才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协调发展,这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2.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教育重在技能的培养。以校企合作为契机,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开展工学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4]。对毕业生在校学习阶段评价的调查中发现,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建议要加强实践教学。这与麦可思研究报告一致[5]。事实证明,实践教学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工作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以及缩短学生毕业后与工作的适应期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应该大力加强。但由于各种原因,学院的实践教学条件还不能充分满足当前学科发展的需求。所以,在学院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下,加强与社会医疗机构等用人单位的密切合作,聘请医疗机构富有经验的高年资医务人员进行带教,使得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优化整合,一方面增加了见习、顶岗实习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又开拓了实践教学的场所和基地,走“校企合作”之路,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同时,改进实践技能考核对加强实践教学有促进作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完全由传统的考试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实践技能考试的形式和方法应该革新。这就是,基于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鉴于基础课“必需”和“够用”的特点,可以采取试卷笔试的方法;基于专业课尤其是专业技能课实践性强的特点,一方面提高实践技能在考核中所占的分值,另一方面设置细化的考核标准,采取现场“练兵”、现场“作业”的方法进行评价,避免实践考核流于形式,其中有些专业技能课的评价还可以从实习的报告中形成基本结论。

(二)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在调查中发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成熟、自身定位及应对社会的能力不够。反映在:首先,62.1%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意向是市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少有人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显示出就业观念的不成熟。在当今巨大的就业压力形势下,市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早已将某些专业需求的人才层次定位于本科生,在这样的竞争中,高职生如果不转变择业观,很难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高职毕业生应有自身准确的定位,基层医院应该是合适的选择。其次,在就业岗位中,63.8%的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或根本没有职业规划。而高职医学生要想发挥自身“专业有优势、上岗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持续发展有潜力”的特殊优势,就应该提早做好职业规划,找准定位、脚踏实地、明确目标,才能在岗位上不断攀高[6]。所以,我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树立从入学时讲就业,到毕业时就好业的理念[7]。一年级新生,应着重让他们认识大学的意义,认识专业的特点及将来适应的职业,确定奋斗目标;二年级学生应分析自我特点,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调适,培养和发展与目标相适应的各方面能力,确认就业目标;三年级学生应着重于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求职技巧、心理调适和人生观、价值观等择业的指导。通过三年系统性指导使毕业生择业时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为今后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奠定基础,为毕业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本次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对检验我院在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就业指导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此次调查对于了解社会就业形势的现状及发展趋向,探索毕业生质量形成的诸多因素和相互关系,寻求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协调的途径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3][5]麦克思研究院编著.王伯庆主审.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程欣.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8).

[6]吕家将.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