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设计职业规划

环境设计职业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职业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设计职业规划

环境设计职业规划范文第1篇

一、对高校环境设计教育培养人才的体系进行定位

自从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较为迅速。环境设计教育体系面临的市场需求比较多元化,因此,由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领域代替了传统的较为单一的装饰功能领域。环境设计不应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设计”,应该延伸到构成社会整体形态的融合性设计。但是,现阶段的我国部分高校在环境教育体系上的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培养模式还有待健全,也就影响了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而对设计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进行转变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1.构建全新的环境设计教育标准体系

高校培养学生的模式可以由重视学生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培养代替原来的较为单一的理论授课模式。在对环境设计课程进行设置过程中,要结合社会环境设计行业的实际需求,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又能够凸显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能够进行有机的融合,使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对时展的高素质环境设计人才进行引导。

2.使环境设计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多元化

在进行高校环境设计教育时,所构建的培养模式要与培养目标一致,该模式的建立专业方向是应用型、专业型和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提高;专业型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进行提升;综合型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交叉学科的运用能力和掌握能力进行增加。培养模式不是固定的,要以不同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个性特点来建设,帮助学生激发其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对未来的环境设计领域进行职业规划,进一步促进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进行环境设计特色专业的建立

进行环境设计特色专业的建立的注意事项是:首先,要对高校的优势学科进行凸显,使环境设计专业与其他优势专业相互结合,从而使环境设计教育具有一定的特色;其次,要对高校的区域经济产业和地区经济产业的优势进行凸显,以市场经济作为建设导向,从而使环境设计教育得到全面发展;最后,要对高校的复合学科特色进行凸显,其核心学科设为环境设计专业,使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科都能收到该专业的辐射,所建立的教学模式要基于综合课程和课程设计,使相互交叉的共同专业课程体系得以有效建立,从而为市场提供该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使“工作室制”的环境设计教育改革得到进一步落实,建设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根据近年来市场对高校毕业生反馈信息的表明,一部分高校学生在毕业进入企业后并不能马上胜任该项工作岗位,企业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对其培训,方能完成工作任务。因此,针对于环境设计工作岗位,高校要培养学生的方向是符合企业发展的新型设计人才,学生要对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提高,从而使高校学生能在毕业后迅速的投身到工作岗位中。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独特的性质,目前,一部分高校所设的该实践教学往往容易流于形式,较多的课程仍然滞留在图纸极端,因此,学生的环境设计实践操作经验和能力还有待增强。为了使该行业得到长足发展,环境设计教育要基于市场经济的需求,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进行落实。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实用性和较高技能要求的性质,在进行设计高校该专业教学体系时,要大力推行“工作室制”,而且推行过程要具有针对性的特点,较好的培养学生符合职业特点和行业的需求。基于环境设计岗位的需求,该课程的载体是实际项目,教育途径是工作室,教育主线是培养学生职业教育,同时与工学进行相互作用的双轨制培养模式被称为“工作室制”。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的设计院校采用了这种教育体制,使专业纵向组合得到有效的落实,在实践教学中完成课堂、工作室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在实际项目教学中,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其优势,使学生的学习环境设计课程中得到实践与工作的体验,让高校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施工、设计或管理工作中去,使其专业技能与知识得到有效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这种“工作室制”的环境设计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合作意识、主动学习意识进一步的发挥出来,为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对“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模式进行应用

环境设计职业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课程设置

一、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特性与就业现状

1、室内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发展前景

室内设计专业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都是一门发展得较为成熟的专业。在八十年代初期,室内设计专业(又称装潢专业)就已经成为了艺术专业特别是设计方向最主要的专业之一。至此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情况良好,这和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从沿海城市开始,城市化进程速度之迅猛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农民、工人加上本科教育扩招后毕业的大量学生涌入沿海以及经济教育发展良好的一二线城市,随之产生的就是居住、医疗以及消费等各种问题。供不应求的楼市导致了在这些城市里,早期的五层楼甚至更低的住宅大量变成了现在的超高建筑。这样的超高型建筑就必然会需要大量的室内设计师,产生大量的室内设计工程。

2、景观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就业现状

大量的工作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报考,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报考环境艺术专业之前,对这个专业的理解就是室内设计。然而,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划分越来越精细,每个学科自身也越来越独立,在早期隶属于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也首先在美国发展成为了独立的景观设计学科(Iandscape Design),景观设计学科是主要研究自然景观要素以及人工景观要素,是一门与地理、气象学、植物学、生态学以及人文历史互相交融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具体的项目中,除了建筑物本身和室内硬装软装,景观设计主要负责实施道路的规划、植物的选择、景观小品的设置以及历史文化的相匹配。初步看来,景观设计学科是一门比室内设计学科更需要综合知识和多学科融会贯通的专业。那么我们从可提供的就业前景来研究,一个中小型的居住区楼盘,一栋民用居住楼根据其户型的不同,大概会产生将近80到120个室内设计工程,而景观设计工程只会委托给一个景观设计公司或者团队,每个团队内大概8到10人,室内专业和景观方向的就业前景悬殊巨大。就业机会的渺茫导致了有些学生即使对景观专业非常感兴趣,也因为对前途的渺茫而随波逐流,选择了室内设计专业。

二、民办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一名在民办三本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近五年的专业教师,对同类学校以及自己所在系部的专业课程设置较为熟悉。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大部分学校都会以设计基础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包括建筑制图与识图、测绘、建筑初步以及小型建筑等,此类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和建筑专业的基础核心入门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就会逐步引入专业的分科,有室内设计原理以及手绘课程,景观设计原理及设施及手绘课程,让学生对两门学科的区别与联系有初步的理解与认识。只有了解了两门专业方向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现实意义,才能培养自己对其中一个学科的兴趣。虽说在专业选择的课程设置上,大部分学校在初始时都会均等的设置室内方向和景观设计的课程,但是无论从教育大纲以及教学精神上,大部分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高年级分配专业时,都会将天平偏向室内方向,在讲授初级专业课程时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室内设计方向。最终导致选择室内方向作为职业方向的学生数目远超过景观方向,那么在高年级阶段到大四毕业阶段,课程的设置最终成为了室内设计方向独大的局面。

2、问题背后的综合原因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能单独归咎于就业率,虽然这种普遍的事实确实存在,但是现在景观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需求量也非常的大。特别是在沿海等一线城市的商业高度发达区,或者是各类城市规划设计院以及交通枢纽沿线,此类的景观设计人才是相当匮乏的。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生的艺术专业基础比一本类重点院校的学生稍显薄弱,那么在本科时期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就更为重要。而现在,基于此类现状,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方向都是把学生的就业倾向往市内设计师、基础绘图员或者效果图的制作上引导。最终导致了高级设计人才大都是重点名校出身,而大量三本类环境设计的学生毕业后却只能进入了大大小小的装饰公司甚至售楼部。如果要改变这种一成不变、主观并且被动的教育模式,就需要此类学校专业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都要有根本的改变和进步。

在国内,任何一个能力较好的景观设计团队所招纳的团队成员一般都是有着较好的技术能力以及较高的学历学位。所以,如果三本类院校的学习景观方向的学生想要进入这样的工作团队,学历上的拔高深造是很必要的。并且国家政策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选拔政策并没有苛求初始学历,所以,院系以及专业教师应该鼓励学习能力较强、有意愿深造的学生,继续学习。一方面弥补学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技术水平。院系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进入正轨的同时,应该做好职业规划和引导,强调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两手都要抓,才能在大四毕业的时候不会面临没有心仪的工作也考不上研究生的两难格局。

三、新思路下的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课程设置

1、基础抓牢、正确引导

一个出色的景观设计团队要求设计师具备独立的设计能力和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那么在课程设置上,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大纲以及核心理念就必须有根本上的转变。首先,在基础课程之后,应该对学生平均的教授室内设计方向以及景观设计方向的专业课程,因为这两个方向虽然学科性质差异较大,但是是相互交融并隶属于环境设计学科的。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这两个学科都应该都要有所涉猎,然后主修一门。在初步学过基础理论课程之后,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专业方向选择引导,分析学科特性,分析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以及就业情况,切不可用工作的压力引导诱导学生选择自己并不喜爱的专业。在确定了专业方向之后,室内专业和景观专业的各类核心课程应该按照层次、难易程度依次展开,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因为学科特性,学校还应该多安排一些和实际工程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和市级工程以及一些有经验的室内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交流,比起每天面对枯燥而生硬的书本知识而言,这种实际经验会让学生有胜读十年书的效果。

2、深入实际、教学相长

实际项目对于环境设计类的学生来说远远比课本知识来的直接,这也是为什么设计类专业对于实际项目的要求会比文理科各种科研论文要求更严苛。在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设计类学生有机会和导师一起参与各类实际项目的操作和演练,而本科生大部分的时间则是在学习各类基础学科。即使到了大四阶段,安排了各类实习课程,基本上也如没头苍蝇般随意找一处室内家装公司实习。很多本科生都反映,除了看户型套模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带客户买材料了,专业知识方面的收获非常有限。笔者认为,在本科大三大四阶段,系部应充分利用专业特性,无论是企业合作还是教改以及各类科研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有兴趣和专业优势的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即使不能一开始就参与设计,从基层绘图开始,与老师讨论设计方案,亲自参与出图和项目洽谈和施工也是好的。此类实习课程为大四毕业设计会立下汗马功劳,也为学生就业提供强大的技能支持和心理准备。

环境设计职业规划范文第3篇

课程设计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生动有趣的方法,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心理冲突,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实现“助人自助”,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与心理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

工程技术类师范生;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教学设计

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是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师范类大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也可以作为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提高学生心理素养的第二课堂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系列体验式课程。

一、体验式课程教学设计的依据

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需求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适应障碍、依赖性严重、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抗挫折能力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诸多问题。心理素养的提升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广泛认识,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是针对未来从事职业学校教师工作的工程技术类大学生设计的,是我校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要加强课程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必须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课程。

二、体验式课程教学设计的意义

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因其主题针对性强、学生主体性发挥充分、形式活泼新颖等特点,深受工程技术类师范学生欢迎,是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与学生成长实际紧密联系的重要途径,对推动个体心理的成长与班级或团体的心理品质的提升能起到重要作用。课程一方面针对学生的成长需要、社会生活需要、学生的年龄特点、群体特点等,促进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促进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和情商提高。另一方面,为将来成为中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奠定基础。

三、体验式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

体验式课程教学设计是在一种全新的视野之下,最大的特点应体现在一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以师范类学生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素养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他们心理成长中常见的问题专门设计,旨在构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的心理素养培养活动课程体系。体验式课程由过去通过单一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灌输,转向对课程的体验。将知识原理与心理游戏、测试、体验活动、团体辅导等巧妙结合,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体验反思过程,切实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四、体验式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训练将大学生心理成长作为一条主线,从人格发展、情绪情商、心理健康三个维度设计课程项目,根据学生在大学四年级的心理发展变化有针对性的设计训练项目,例如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大二、大三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大四学生的职业规划问题,还有各年级学生人格发展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情商培养问题,课程组教师集体研讨,归纳出关键问题作为课程项目主题,其中,人格发展方面包括自我同一性、公民意识、诚信、正直、责任感、时间管理、自主学习、批判性思考等项目;情绪情商方面包括情绪管理、战胜挫折、恋爱观从众心理、人际沟通、学会宽容、换位思考、职业规划、理性消费等项目;心理健康方面包括克服害羞、远离抑郁、压力释放、提升幸福感、学会感恩、克服自卑、提升自信等项目。在教学设计上,第一部分是情境导入,以大学生活的问题案例、视频、故事、音乐作为引导,引发大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第二部分是通过心理学的原理剖析解决问题;第三部分是通过小组研讨、主题游戏、小测验、心理剧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互动体验中交流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在行动中总结反思成长。

(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设计

工程技术类师范生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主要是“心育”,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应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要特征,如采用活动体验、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小拓展活动、课堂讨论与分享、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参与式、体验式、项目课程等寓教于乐的课程方式,利用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矛盾性、过渡性、可塑性的特点,使他们在模拟或具体实践情景中达到对自我的认识、探讨、接纳与完善,获得心理成长。

(三)课程教学环境设计

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对教学环境有特殊的要求,教室整体设计要宽敞明亮,色彩协调,气氛温馨、舒适,能够营造活动气氛;使用活动桌椅,方便活动实施;也可以在户外公园、草坪,创造自然和谐的心理感受,是学生放松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目的。

(四)课程设计及实施的要求

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有足够的经验与阅历,有团队工作资历与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进入活动情境或案例情境,促进学生获得活动体验,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困惑与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团队的力量,获得自我的成长。要求学生能够放开自我、对自我有一定反思的能力,具有自我探讨的愿望,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倾听他人的发言,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有完整的教学过程。为了充分发挥体验式课堂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把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需要在课程训练中,将心理学理论与学生成长实际紧密联系,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有效教育形式,推动个体心理的成长与团体的心理品质提升。

总之,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以活动构建内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使用专用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及学生之间相互的启发促进作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王冬梅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传媒与数理学院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职业规划范文第4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选取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美术专业(室内设计技术、图形图像制作专业)2011届、2012届、2013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在2011、2012、2013年9月份,向用人单位及学生家长发放5个专业的问卷共计731份,收回583份,其中收回室内设计技术和图形图像制作2个美术专业毕业学生调查问卷分别为203份、102份,这两个专业的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5.3%。

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涵盖毕业生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毕业生思想素质、课程设置及用人单位和家长对学生管理工作评估等方面。

需要强调的是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各个教学系每年都会对已经毕业的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调查。

3.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及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二、美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数据分析

1.专业知识技术能力

专业知识能力是指通过高职院校2-3年的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同时也能够从事一般的技术设计、检验等工作,并且具备一定的继续学习能力。调查问卷显示,用人单位对四层建筑职业技术学院3届毕业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完全认可度为40%,基本认可度56%,不认可度为4%。从这样的数据可以反映出,超过90%的学生能基本适应当前的岗位,用人单位也认可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所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但同时也看出,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专业技能认知水平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面对日新月异的建筑装饰行业市场,仅凭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学生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比如对于装饰材料、室内设计理念、新的建筑制图软件的运用等,学生仍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严重滞后。

(2)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尚不完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几个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满意率为77%,以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为例有:装饰制图、建筑设计基础、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室内设计原理、民用建筑设计原理、中外建筑简史、建筑构造、建筑装饰材料、装饰构造与施工图、建筑防灾与建筑法规、装饰施工工艺、销售心理学、室内环境与设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装饰工程造价、建筑快速表现技法、室内陈设与绿化、别墅室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室内设计、售卖类商业空间室内设计、中小型主题酒店设计、餐饮娱乐空间设计、AUTOCAD、效果图后期制作、3DSMAX、室内光环境设计、装饰测绘等。从以上专业课程的设置看,设计理论类课程并没有对人体工程学及环境行为心理学等理论课程的设计。由于学生缺少这类课程专业训练甚至是接触,学生在进入装饰设计行业后,不得不重新进行学习,因此,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或认可。

(3)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滞后。很多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属于封闭性的知识结构,所谓封闭性的知识结构是指知识内容的不变或基本不变的结构,其重要特征是知识的陈旧和老化,这种知识结构显然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老教师的教案多年不变,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传教方式与信息化时代的高职教育理念不相一致。新教师上岗后,学习的热情锐减,把过多的关注集中在对物质的追求,忽视了对自己专业知识的的更新,他们不愿意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更不愿意上企业、下工地去吸收最新的前沿技术。因此,受教育者在进入企业后,他们的专业知识素养仍然停留在传授者专业知识水平层次上,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显然与现代企业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

2.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或即将从事的职业所持的主观评价与心理倾向。职业态度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态度对于大学生来说包括心理素质、工作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等。良好的职业态度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属于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每年有40%以上的毕业学生签约国有大中型企业,无论是就业率还是就业质量都排在了四川省职业教育的前列。近年来,学生的职业态度越来越成为影响该校长远发展的一块心病。调查显示,只有41%的用人单位对美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态度持正面评价,而负面评价有如下几个方面:

(1)职业道德下降。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行为规范,是适应职业要求而产生,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他是社会道德的特殊形式。作为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是爱岗敬业敬业的内在表现。然而,从调查结果看,不少学生的职业道德价值观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择业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过分关注大城市、高收入,而在敬业精神、奉献意识方面明显弱化;二是诚信缺失,与用人单位签约后,不顾学校、单位的利益随意违约,还有的学生在应聘时为博得招聘人员的眼球,在成绩、任职、甚至政治面貌作假。三是个人素养不高,美术专业的学生多是富裕家庭、独生子女,他们普遍个性强,做事情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在面对新的环境时,缺乏礼仪修养,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2)职业作风不过硬。职业作风,是指从业者在其职业实践和职业生活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职业作风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态度在从业者职业行为中的习惯性表现,是一种习惯性的势力。一个职业团体有了优良的职业作风,就可以互相教育、互相影响、互相榜样、互相监督,形成良好的职业舆论和职业风尚。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美术类专业学生在职业作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弱点:一是主动性差,被动的接受,上级要求做什么才去做什么,特别是不善于学习,作为理论功底本来就比较薄弱的美术学生来说,缺乏刨根问底的精神;二是懒惰,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去多付出,更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但却一味追求高工资高福利;三是好高骛远,不踏实,工作适应能力差。不踏实的表现集中体现在工作中斤斤计较,在还没有完全掌握实践技能的前提下,就以跳槽相威胁要求提供与自己能力不一致的工资收入等。

(3)职业意识落后。职业意识是人脑对职业的反映,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职业意识是职业素质构成的重要要件,是职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对特定的职业行为起着支配和调控作用。从调查来看,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落后,其表现一是职业风险意识模糊。在择业过程中,要么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要么是对自己学历或者能力的不自信,不能正确审视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位;二是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只求眼前不顾未来,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没有考虑将要从事的职业能否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能否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三是职业认同感差。没有清晰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也没有完全理解所学专业应达到的能力要求,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没有针对性地进行自觉的职业训练,有效提高职业素质。

三、美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及职业态度方面都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近年来,该校美术专业相关教研室认识到了在培养学生方面出现的薄弱环节,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

1.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

(1)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吸收引进最新的成果,建立BIM实训室。该校通过调研发现,美术专业现有的传统软件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必须尽快建立BIM实训室,让学生快速掌握三维渲染技术,从而使学生适应国内建筑市场的特色需求。

(2)建立校企合作,利用企业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尽快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突破只挂实习基地的牌子而缺乏实质合作的怪圈,该校美术专业选取四川龙头企业成立校企合作班级如“华西装饰班”,要求企业实战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给学生上课,使学生在工作之前就得到专业技能实战并了解行业的规范管理等。

(3)实习老带新制度,鼓励老教师进行校外培训。该校近年来引进了大批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进一步提高年轻教师的师范技能,学校实行老带新制度,选取优秀的老教师指导新教师的教学,以此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的传授效率。同时,学校鼓励老教师进修或者培训,通过学习,使他们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加强对学生职业态度的引导力度

(1)建立三级联创,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从学院层面讲,要对基层单位的负责人开展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从基层单位讲,要对辅导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再培训,并要求辅导员深入班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引导,从班级层面讲,要定期开展职业道德演讲比赛、讨论等,让学生在就业之前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建立诚信档案,对学生的成绩单进行防伪处理,改签推迟等,从而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约束。

(2)开展好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思想素质方面,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领悟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危害。近年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了学风建设力度,通过严格的课堂考勤、早晚自习考勤,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教育。另外学院还进行晨跑制度,加强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等。

环境设计职业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立体构成 主题化教学 专业设计

立体构成是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1]是一个运用立体造型元素及构成规律,借助材料和技术的手段来塑造立体和空间,完成三维视觉造型的活动过程。它是一种包括感性的直觉创造和理性的逻辑创造的造型新观念。作为艺术设计类的基础课,对培养学生追求造型的可能性、材料的开发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能够胜任设计市场的需求,具备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和现代设计能力的高素质、高技术设计型人才。[2]因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立体构成必须是为市场服务的,并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但是,从以往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来看,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教材的选用缺乏实际针对性。目前关于立体构成教学的教材,从其章节内容的安排上来看,大多数是依照立体构成的起源、特征、要素、材料及点、线、面、体(块)、综合等构成相关知识来安排的,在教材的最后版面再以一些图例简单展示立体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其图例老化,缺乏时代感与设计感。而许多院校的艺术设计系无论什么方向的专业,学生领到的立体构成教材都是同一个版本,这往往导致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相似,既不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也不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还忽视课程的重要性。

2.教师的教学内容设置缺乏传承性。立体构成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授课教师也多数是刚任职不久的年轻教师,或者是虽有一些教学经验但因难以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而知识更新较慢的教师,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以传统的理论为主,没有对理论知识进行适当延伸,体现不出课程与专业设计中的传承性,因此,即使学生做了不少的点、线、面、体(块)及综合构成的形态训练,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将构成知识运用到专业设计当中,学不能致用。

3.课程的教学方式缺乏合理性。艺术设计包括不同的专业方向,比如广告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等,它们都有着各自的专业特点和设计市场,虽然立体构成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做到集中授课、个别辅导,并完成阶段性实训练习,但是最后仍常常出现一些教学上的尴尬:学生认为立体构成课程是手工制作课;即使做了大量实训练习,课后仍对课程知识一知半解;学生的思维开发及造型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更无法将该课程与专业设计进行衔接,在之后的专业设计中很难看到较好的构成方法的合理应用。

4.学生缺乏敏锐的感受力和深入的领悟力。很多学生不太善于用适当的立体构成手段去分析、构思几何形体,如果在学习上一旦缺少了明确的目的性,缺少教师对他们的思维引导,则学生的实训练习往往太过形式化,对培养其设计思维及创新能力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因此,应取向于科学发展观,提出主题化教学设计,力图使立体构成课程在强调形态创造性的同时,融入时代气息与精神内涵,建立全新的造型观念,实现理论认知与实践技能的统一。

二、立体构成课程主题化的内涵与表征

艺术设计中不同专业有着不一样的认知范畴、培养目标及思维方式,立体构成课程的开设要与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就应科学设置课程教学与实训内容,因“需”而教,运用主题化教学,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不同角度拓宽知识的应用。

(一)立体构成课程主题化的内涵

立体构成课程的主题化教学,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以某一个设计主题为中轴,以真实情境去表达及驱动主题任务的完成,以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去刺激和满足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发展需求的一种实质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合适的设计手段、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获取知识;促使形式与实质有机统一,合作交流式学习与自主性学习有机统一;实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效衔接,为专业设计积累大量素材,从而奠定一定的设计基础。

立体构成课程的主题化教学,实质上是建构主义在立体构成课教学中的一种具体体现。其教学内容是通过需要探究的挑战性问题来呈现的,学习内容是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整理及运用和自主学习获取的,教学形式则是通过组织、引导、协调及合作来体现的。

(二)立体构成课程主题化的表征

1.以设计主题为中轴。在开放型教学系统中,教学主题居于核心位置,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师生的教学行为等均围绕教学主题展开。在立体构成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的专业设计方向,确定课程设计主题,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元素、色彩及材质进行表现,创造出符合主题的立体形态。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将概念性的知识转化为可操作性的设计课题,也最大程度地迸发出了学习的热情和创作的灵感。

2.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是具有能动性的活动主体。立体构成课程主题化教学中,则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的全程性,更强调“双适应,双发展”,以此体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及协调者,辅助学生对选定的设计主题内容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技巧完成学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则通过“以教促学”的教学基本性质来体现的。

3.能力迁移与知识活化。立体构成课程主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将理论认知与实践技能联系,将具象与抽象相结合。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立体造型能力和立体形态的审美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摸索出自己认识、理解及创造立体空间与形态的路子,掌握构成思维创新能力。并将方法灵活地应用于日后的艺术设计中,从而使其充分展现时代的文化审美内涵及构成设计魅力。

三、立体构成课程主题化教学实施的路径

在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取向于现代教学观,而提出主题化教学,真正体现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学活动是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以此构建适合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及艺术设计特点的教学模式。

1.合理设置教学主题。立体构成课程注重从原有的形态中提炼、概括、抽象地表达新的形态,从而培养造型的感觉能力、想象能力和构成能力,将创意思维的视觉形象化提升为实体化表现。但是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教师应以构成基础原理与方法为基点,以实际运用为目的,合理设置具体的课程主题。如在对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时,可设置教学主题《光的创意设计》。学生则围绕主题思考、分析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立体构成原理与灯具造型设计相结合,将立体形态中的点、线、面、体等基本造型元素,进行大小、粗细、位置、方向、聚散、肌理、明暗等变化,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灯具造型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个性,使作品既突显出在秩序、均衡、节奏、韵律、对比、调和上的形式美感,又能为下一步的专业设计积累丰富的素材,课程的教学也因此焕发出生机活力。

2.共同创设教学情境。在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原则,摸索和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将立体构成课程情境环境设计为工作室或实际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以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施,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任务分配及项目实施。在教学情境中,教师以适当的管理和指导为主,学生转变角色,学生的学习活动则在模拟或真实的情境中接受任务、执行任务、完成任务这一过程中进行。比如,当授课对象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时,教师在立体构成课程教学过程中可按照服装造型设计的流程做要求来进行。服装是一种立体的设计,亦被称为软雕塑。[3]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而言,立体构成同样需要解决创意、构思、空间及材料等问题,服装的肌理效果可以用亮片、褶皱、蜡染、扎染等形式取得,扎系、折叠、包缠、镂空、抽纱、编织等立体形态制作工艺方法可以创造、改变服装的结构模式与形态要素,形成一定的设计风格。[4]在立体构成课程中,教师结合服装设计的特色进行主题化教学,加强构成知识与专业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创造出新的形态造型。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设计方案、讨论交流各项活动,最终确定造型设计方案,完成的作品即为项目成果,也即是企业要求的产品。当设计作品将功能美与视觉美达到统一,也由此可启发学生对构成学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思考,积极推动了学生的后续发展。

3.科学改进评价方法。在立体构成课程中,需打破唯以学生作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学手段的传统做法,在教学活动中,要明确过程确认制度,每完成一个环节需要下一个工作环节对其进行确认。在课程结束之时,教师与学生共同组织将学生之立体构成作品展出,邀请其他班级的学生、教师,甚至设计公司人员来观展,提出宝贵意见,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又能取得交流与反思的机会。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参考企业评价,结合任务完成的各个环节、学生自我评价、生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等,注重日常学习情况的考查,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对教师的评价,则可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总结、学生座谈、课程教学成果展出、教学检查及随堂听课等方式,采用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学校考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师也能因此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课程改进计划。

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学习立体构成的最终目的是设计实践。因专业方向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立体构成在具体应用上的原则与方法的差异。全面建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学习教育观念,教师在立体构成课程中进行主题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既使教学模式的新转变得以完善,又培养并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3]沈黎明.立体构成与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易志敏.论构成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间的互动关系[J].装饰,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