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业地区、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综合产业体系、城乡统筹
【 abstract 】 the xinxiang city plain new city as an example, explore a suitable for two, three industr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not apparen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superior agricultural areas urbaniz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Thought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area for the start of the transfer of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ir own agricultural advantage, take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o "thre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road.
【 key words 】 : agricultural area, and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o the modern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industrial system, urban and rural areas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过渡。然而,从农业人口所占全国人口比重来看,我国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国,存在着许多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动力不足,而农业基础相对优越的农业地区。这些地区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经济转型以及促进城乡统筹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主体,其健康发展已成为关系全局的重要问题。新乡市平原新区地处粮食大省河南,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于此,本文望通过平原新区发展战略规划,引入一种基于现代农业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新区概况
1.1现状特点:典型“农业地区”
1.1.1空间区位特征
平原新区地处中原城市群,北与新乡市中心城区相距40公里,南与省会城市郑州主城区隔黄河相望,另外与中原城市群得核心城市焦作、开封等有着便捷联系。
1.1.2经济特征:工业尚未起步,农业基础与优势突出
平原新区内部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但由于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土地肥沃,农业条件十分优越。同时,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地,全身农业科研基础雄厚,仅新乡市内就集聚了位列全国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前十强的市农科院,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示范中心等行业翘楚。此外,中国农科院及省市农科院所属的多家农业科研机构相继落户平原新区河南省农业科研开发基地,农业科研机构成集聚发展之势,为片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1.1.3城镇建设特征:传统乡村聚落特征
平原新区规划研究范围共465平方公里,其主城区为188平公里。在如此大面积的区域内,除了桥北镇新建了部分道路基础设施和河南省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基地外,全为传统的乡镇聚落地区。
挑战与困惑
结合片区现状发展特征,平原新区发展将主要面对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其一,平原新区作为我国粮食大省河南省的重要粮食生产区,直接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因此,城市发展必须在不牺牲农业的原则下进行。
其二,城乡统筹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求城市发展需将建成区与非建成区并重考虑。以往的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都是围绕已建成区重新构建城乡关系,而平原新区现状全为乡村聚落,这为地区从规划建设伊始就将乡村与城市统筹考虑提供了机会,但怎样实现乡村与城镇间的高效分工与空间有序组织是新区发展应该重点解决的难题。
其三,广大中西部地区主观快速发展的强烈诉求,导致产业转移竞争十分激烈,呈“僧多粥少”的局面。仅中原城市群范围,建设有175个产业集聚区,总面积多达1700余平方公里。如此大手笔的工业区建设意味着一轮惨烈的产业转移争夺战。
在对平原新区发展现势条件一系列的认识背后,我们的困惑在于:怎样才能在不牺牲农业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快速发展?在工业基础不强的情况下,走怎样的城市发展道路?如何推动地区城乡统筹?
发展路径选择
分析农业地区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由于依靠农业经济自身发展累计的内生发展,农业地区发展速度缓慢,与工业发达地区的经济井喷增长间的存在巨大落差,使得农业在农业地区眼中成为落后的代名词。这导致农业地区大多选择牺牲农业,走承接先发地区传统工业转移的工业发展之路。显然,这种发展思路无法解决平原新区目前面临的困惑。
因此,规划转变发展思路,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平原新区自身农强工弱的现实条件,摒弃了牺牲农业的城市发展之路,而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出发,依托区域与自身的雄厚的农业科研优势,将农业作为城市发展根本,选择一条以“农”兴城的科学城市发展路径。具体来说,是利用农科优势,促进农业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农业工业体系及相应的产业服务体系,通过农、工、服务业综合经济间的产业联动,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共赢局面。
规划要点
4.1动力营造:构建农业综合经济体系
所谓农业综合经济体系实质是现代农业生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产业群所组成的产业网络。具体包括现代化农业耕作,基于现代农业的工业化体系以及相关的服务支撑体系。
4.1.1依托农业科研优势,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
借助区域农科资源,推进新技术、新品种、新生产方式的应用,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重点发展现代化、商品化的无公害农副产品种植,并建立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培育流通加工、会展、国内外市场拓展等功能,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利用农业的生态等拓展功能,发展服务于周边的农业休闲旅游等服务产业。
4.1.2依农兴工,建立农业工业化体系
规划以农业初级产品为原材料和载体,兴办一批根植于农业的工业企业,利用河南省科技研发试验基地的技术实力,重点塑造“绿色、安全”品牌,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并积极延伸产业链,培育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研发制造等新兴工业,完善现代农业工业化体系,增加城市经济总量,通过特色工业化带动作用推进城市化进程。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农业经济活动。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生态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3R理论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主要形成了以下3种理论模式:一是以多产业复合的大农业发展模式。就是研究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牧副渔的一体化的模式。主要包括农林模式、农渔-农畜型模式、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模式。二是以生态农业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主要研究如何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在理想的状态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三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该理论主要研究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后再利用,实现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秸秆利用、“三沼”利用等。
二、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
(一)粮食作物循环经济模式
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模式该模式是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各个生育期以及不同土壤情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使肥料有效成分被农作物吸收,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2008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其中水稻实施面积16万亩,玉米实施面积23万亩,油菜实施面积21万亩。通过田间试验示范及投肥调查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共减不合理施肥量971.59吨,节本增效2053.5万元,肥料利用率比常规施肥的肥料利用率增加3%以上。同时,还提高了农村的施肥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协调了土壤养分,培肥了地力,保护了生态。
2、生态旱育秧技术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采用旱育壮秧,达到增产、省种、省秧田、省农膜的效果。2008年全县水稻生态旱育示范推广项目实施面积1.48万亩,项目实施新增总产量53.13万公斤,新增产值168.59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项目降低了化肥农药用量,提高了沼气综合利用效果,发挥了极好的生态效益;项目实施还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技干部业务水平。
(二)农村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金沙县每年都以2万口的速度发展沼气能源建设,在沼气能源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以沼气为纽带,以“猪-沼-果(蔬)”、“猪-沼-粮”等为模式的农村庭院生态农业。这些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生态学物质循环原理,把蔬菜、林果种植、养殖、加工等与沼气池、改厕、改厨有机配套,使整个过程实现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率。“户建一口沼气池,圈养2—3头猪,种好2—3亩菜(果)”,利用农作物秸杆作猪饲料,产生的猪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作为能源,沼液、沼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产沼气剩余的粪便直接堆肥用作肥料,从而形成了农户的良性循环系统。
(三)生态农业示范村模式
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一种应用形式。如金沙县岩孔镇板桥村,通过沼气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循环型立体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以“猪—沼—粮”、“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菌”等模式并存的立体生态循环经济的路子,走上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该村552户,户户建有沼气池,全部实行“一池三改”,普遍推广了“三沼”综合利用。利用沼液、沼渣培植葡萄、生产食用菌、养猪、养鱼。经过试验和推广,葡萄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8年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000亩,平均每户1.8亩,产量达150万公斤,产值450万元,仅此一项该村人均收入就超过2000元。板桥村还通过举办葡萄节等活动,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旅游业。近年来,板桥村每年的旅游人次均在5万以上,旅游总收入在60万元以上。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伸,为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四)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打通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结,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如金沙县以板桥村为中心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重点探索坝区型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该示范园区包括西洛乡金槐村、中心村、岩孔镇光明村、板桥村、大水植物园、绿健牧业公司、惠馨果业公司、冠香坊调味品公司、金沙县大水酒厂等。通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整合项目、资金、资源等,在生产布局上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导人、财、物等要素向该区域聚集,着力构建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经济体系。示范园区汇聚了板桥葡萄、回沙酒、惠馨果品、绿星牌畜产品、冠香坊调味品等品牌,形成了双低油菜、优质米、特色蔬菜等两高一优农业,推广了水稻宽窄行两段育秧、油菜育苗移栽、玉米单株定向、烤烟麦肥分带轮作,形成规模酿酒、批量生产调味品、无公害生产蔬菜和有机养殖畜产品和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
三、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构建
(一)生态种植业
金沙县是全省优质玉米、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县,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区、全省前列。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应继续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普及推广实施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优质辣椒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及正在示范研究发展实施脱毒马铃薯、玉米、蔬菜、茶叶、高梁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重点研究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作物新品种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配套技术,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技术;减少资源消耗的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本农业生产技术。三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和农药利用效率,通过种植绿肥、秸杆还田,努力培育耕地的持续产出能力。
(二)龙头企业
1、基地建设。一是优质种猪生产基地,以绿健公司养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三元仔猪生产小区,向全县提供优质外三元仔猪。以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县惠馨果业有限公司为基础,建设为椪柑基地、大枣基地。以金沙县鑫源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金沙县兴林有限责任公司为基础,建设核桃基地、金银花基地、樱桃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设葡萄基地。三是茶叶基地,建设以清池镇、龙坝乡、后山乡、高坪乡为核心的茶叶产业基地,每年新建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四是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搞好蔬菜商品化处理和加工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的商品化处理及加工量,着力改善蔬菜产品的加工、包装、储运、运输条件,充分发挥加工、贮运企业在区域内的龙头作用。五是以茅台酒厂为依托,建设有机生态高梁生产基地。
2、龙产品加工。一是优质稻米加工。重点开发优质稻米,扩大金沙县种子公司优质米加工厂及金沙县优质米专业合作社生产规模,提升加工能力,使“黔金”牌、“冷水河”牌优质米创国家“绿色食品”品牌。二是油菜籽加工。以开发无公害双低优质菜籽油深加工、精加工创新品牌,争创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为主,巩固、提高贵州康星油脂(集团)有限公司、世纪香植物油厂、玉明油脂加工厂的生产水平。三是辣椒加工。以巩固开发油辣椒、糟辣椒、糍粑辣椒和风味辣椒食品为主,扩大金沙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提升生产能力。四是醋业方面,以禹谟醋业加工为主,保持传统风味,扩大金沙县禹谟供销合作社酱醋厂、禹谟温馨醋园、安底醋厂的生产规模,并促成其实行强强联合,组建金沙县醋业集团公司,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茶叶加工。以开发精制茶、顶级茶为主,引进高新技术,改造扩建金沙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厂。以金沙县梦桥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龙坝乡兴建高标准茶叶加工厂,以贵州天灵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后山新建茶叶加工厂。
3、农产品市场。一是在城关镇建立以水稻、玉米为主的粮食综合专业市场,在金沙县西洛乡建立优质稻米专业市场。二是在金沙县城关镇、沙土镇建立植物油专业市场。三是金沙县源村乡、官田乡建立鱼类专业市场。四是在金沙县岩孔镇建立葡萄、雪梨专业市场。五是在金沙县清池镇、后山乡、龙坝乡、高坪乡建立优质茶叶专业市场、茶青交易市场。六是在城关镇建立蔬菜批发市场,在清池镇普安村、大田乡白泥村建立反季节蔬菜专业市场,扩大、规范木孔弯子、安底黔北辣椒专业市场规模。七是建立禹谟醋、温家醋等专业市场。
(三)生态服务业
1、生态旅游业。金沙县近年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在园区内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在生态旅游业方面,充分利用西洛乡洋海村、中心村、阳灯村、新坡村天然生态资源和田园风光,打造乡村美乐园,使其成为县城居民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后花园。一是建立特色农业观光园、动物园、特种养殖基地、森林公园。二是建设体育中心,建设集会议、商务洽谈、住宿、餐饮为一体的会展中心。三是指导农户改造环境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利用苗族同胞聚居地打造民族风情园。充分发挥现有农家乐的优势,建设岩孔镇板桥村的10里葡萄长廊和乡村旅游。
2、投资融资。财政金融部门要结合自身优势,做好服务“三农”工作,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资金优势,积极开发融资、引资服务,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保险部门要认真探索防范农业风险和救助农业灾害的新机制,规避农业经营风险,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资金筹措上,采取国家投资,积极争取国家投入,通过各种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加强基地建设。争取地方财政专门用于特色经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良种培育、高产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资金。实行多元化投入,以农户、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投入为主,整合部门资金为辅,各级财政主导、财政投入资金担保贷款、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进行。
古老的文明起源于农业,而绿色农业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践行低碳文明生活,改造传统农业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开发建设40年来,回眸历史画卷,农村经济发展几经仓桑,从刀耕火种到木头经济及多种经营,30年的修路砍树,森林剧减,水土流失,生存堪忧。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林区人民痛下决心,全民参加生态环境保护。不到10年时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88%,保护区内达96%,年森林增蓄20万立方米,总产值是年的36.9倍,地方财政一般性收入是年的50倍,农民人平纯收入是年的30.7倍。
(一)绿色农业营造低碳产业新结构
以绿色农业为基础,以有机农业为抓手,以生态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开发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截至年,新建无公害蔬菜基地3万亩,无公害茶叶1万亩,绿色食品干果生产基地(板栗3万亩、核桃2万亩)5万亩,食用菌基地建设10万亩,中药材3万亩。全区共认证有机食品3个,其中木鱼有机茶连续11年获国家发展中心认证;绿色食品5个,蜂蜜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无公害食品6个,核桃纳入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后的有机茶价格由原来10元/公斤上升到400元/公斤;板栗认证前0.5元/公斤上升到4元/公斤;核桃由0.8元/公斤上升到16元/公斤;萝卜由0.1元/公斤上升到1元/公斤;白菜由0.1元上升到1元/公斤。仅此“三品”认证,农民人平纯收入净增元左右。通过绿色农业的发展,化肥使用量由年的3000吨下降到吨,农药使用量由年的15吨下降到4吨。
(二)生态农业构建低碳生活新环境
因林而建,典型的山地生态农业,其主要优势是山场大、森林广、动植物种类多、气候温和、无霜适中、雨量充沛,且劳力多成本低廉。在矿产区开展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草食生态工程,名优特产开发区,万户生态家园优质工程、林下产业复合工程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工程,是当前农业增长转型的重要工程。
全区退耕还林13.5万亩,新增天然林保护225万亩,大气负离子含量每立方米16万单位,超出国标保健水平40倍。新建沼气池7500口,年节约森林消费1.6万立方米,年节约劳力1.2万个,节增及节支1600万元。新建生态农业模式10万亩,其中猪、沼、茶1万亩,猪、沼、粮5万亩,猪、沼、菜2万亩,猪、沼、果1万亩,猪、沼、药1万亩。新建蔬菜农业标准化示范工程2.5万亩;无公害茶叶1万亩;干果(板栗、核桃)标准化生产5万亩;林、药间作3万亩。形成了时空结构型、食物链型和立体架构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三)有机农业构筑农产品安全新体系
林区农业以传统种植技术为主,区内无“三废”工业污染,是乃至全国绿色生态保护区,也是有机农业开发最佳区域之一。茶叶和蜂蜜被国家认证为有机食品,以草食畜牧业的有机产品已呈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生产不靠化肥、农药和添加剂种植方式仍然保留,数千年的传统生产技术为有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天人合一、物土不二”主张少耕,发展干果和经济作物,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实行林牧、林药、林果多种模式经营,即用地又养地,使地力常新。利用花蜜资源大力发展蜂产业,划定中华蜜蜂保护区,目前藏蜂2万余群,其中人工固定场所辅育1.2万箱群,预计野生中华蜂群0.8万群,年产蜂糖100吨左右。
林区现有有机农业模式六种:一是以茶叶为载体的茶鸡、茶羊有机农业园5万亩;二是以沼气为纽带种养循环有机农业模式近10万亩;三是以耕作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林、农牧、农经、农渔集约有机农业示范30万亩,利用山地农业种性差、季节时空差、气候光热差,健全还原的农业生态良性系统;四是以黄连、党参、独活、当归、柴胡为主的药材基地10万亩;五是以山野菜和淡水鱼为主的驯野转家的有机农业模式,野生猕猴桃、野生葡萄、齐口裂腹鱼、金银花等技术研究获得重大突破,科学界定采集密度、采集数量,引导农民限量采收,此类模式已推广20万亩;六是以食用菌为主的综合性资源开发有机农业模式,充分利用栓皮栎、青冈栎、作物秸秆、枯枝落叶等研发香菇、平菇和金针菇,全区年生产食用菌100吨。围绕“多元复合、立体配置、循环高效”的目标,拼弃传统农业、发挥有机农业,依托现代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四)生态旅游农业构成未来农业新方向
是生态文化旅游核心区、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也是全国旅游圣地,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炎帝播五谷、兴农耕创造了文化,留下了山地农耕生活方式。目前,建设旅农林生态产业链,把生态、农业、旅游业有机组成新型产业,依托古、老、粗、土、新、奇、特、优的田园风光,满足游客求知、求新、求乐心理需求,以欣赏研究、保护自然和资源为目的、倡导生态旅游农业。
当前,林区已形成十大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一是茶文化观光农业展示园近万亩。、二是干果休闲生态农业示范区,全区可发展干果50万亩,已发展11.6万亩,其中板栗10万亩,可采收面积4.5万亩,核桃1.6万亩,可采收面积1.28万亩。三是林药立体农业开发区10万亩,野生中药资源分布广,品种多,誉为中国药草之都。四是林菌间作示范区百万亩,年产值5000万元左右,资源多,潜力大。五是农业种质多样性展示园,六是原始小杂粮生态旅游观光区。燕麦、乔麦、洋麦和各种野豆类比比皆是,可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农业格局,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七是城郊旅游农业示范区,以城带乡带农村,率先实施城乡结合,开发城郊旅游,形成田园风光。八是农业循环旅游再生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广太阳能技术,开发乡村清洁工程,使1.33万农户都有用上清洁能源。九是绿色旅游农业示范区,以绿色为主导,以农业为平台,以旅游为基点,以效益为核心,利用绿色资源,提供绿色产品,开发绿色旅游,让旅游与农业形成一个整体。十是品牌旅游农业示范区。开发认证“三品”18个,其中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食品12个,一大批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差距逐步扩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推进绿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转型农业发展方式是巩固基础地位,推进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有8万人,5万人在农村,占总人口62.5%。农业仍然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就林区生态保护工作而言,5万农民个个都是护林员,人人都是环保者,如果农民没有保护意识,那么林区保护也就无从谈起,生态经济也是一句空话。随着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建设,农业仍然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经济越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越高,越要转型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地位这是保障工业化、城市化和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转型农业发展增长方式是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扩大消费需求,潜力在农村,关键是转型农业的增长方式,农民的消费能力,核心是让他们富起来后,改变消费生活方式和习惯。目前农村消费滞后,消费水平低,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打工经济占山区农民收入60%。从农业内部看,农民劳动生产率不足第二产业1/8,不到第三产业的1/4,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很难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民的农业收入。从农业外部看,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低下,大部分只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做的都是脏活、重活而工资低。有很多打工仔一年到头劳动收入仅保生活费和路费,因而农民工对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对社会做出的无私奉献远远大于他们正常收入。农村劳动转移就业,农民非农收入来源,迫切需要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型。
(三)转型农业运作手段是应对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农村发展面对市场挑战。大宗农产品价格难易和国际市场接轨,粮、油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国内低价农产品的进口压力始终存在,所谓的优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识与国际市场难以对接,市场准入至今还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园艺、畜禽、水产等主导产品出口难度大,近十年来呈逆差走势。蔬菜上市因时差和路途遥远而风险大价格一直偏低。
(四)转型农业发展模式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中国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条件,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低,如化肥、农药利用率仅在20%至30%之间,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到现在的测土配方数据中,土壤有机质、全N、全K、全P含量普遍下降,这是危险信号。因此农业“靠天吃饭”、“靠资源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改革开放30年,从资源利用方式上,农村经济增长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微观层次的经营中,打破小规模均田制格局,实现规模经营。从农业比较效益中,由弱势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转型是事关农村经济质量和效益,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问题,也是农村经济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更是中国农业的重大转折。
三、农业经济发展的五个转型
转型农业增长方式是奠定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才能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当前就对国际金融危机,必须毫不动摇地保增长,但保增长不能忘掉发展方式的转型。
(一)以新观念引领转型
农产品供给由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调优结构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型。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型的引擎,也是构建农村经济新型产业体系的先导。我们在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调整升级的同时,谋划“十二五”、“十三五”后的发展,确定以低碳生活和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重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市场规则重建,有以法管市,依法护农,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机制;二是市场主体的重构,创新农业增长方式,让二、三产业带动一产业;三是政府行为的重塑,政府在宏观上提高服务质量,权力配置上实行下移,使基层服务上有实力、实能和实效。
(二)以服务业加速转型
林区政府提出打造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以旅游为龙头、以农业为基础、以林业为支撑,通过开发农业文化、生态旅游,使资源利用高效化。不放弃传统产业,谋求旅农林新型产业,扩大农村经济服务领域,不舍近求远,而是持续发展的“远谋近施”。
(三)以城镇化推动转型
建设五镇两乡一湿地,把分散居住在条件恶劣,不利水、电、路建设的农户用生态移民的方式,适当搬迁到城镇,有利于的保护与发展。一是“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并重,以木鱼、松柏、红花、阳日和新华五个旅游镇为核心,开展城乡统筹;二是把农村“产业发展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互融,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三是“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并进,以机场、铁路和武神公路为依托,实现“陆、铁、空”交通网络。
(四)以开放招商助推转型
走外向型农业之路,把扩大开放作为转型的重要外源动力。以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引技,以园区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重点,集中突破大项目,招揽创新人才。
(五)以农业生态建设深化转型
关键词:生态农业;甘肃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2
甘肃省想要在经济中有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道路。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发展生态农业有十分优势,一是资源丰富,二是是劳动力充足,三是农民有精耕细作的经验。再加上广大群众有勤劳致富的迫切愿望,各种因素的结合汇成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优势,可以预见,只要我们积极实践,认真总结,加速推广,生态农业就会在我省开花结果,带动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和优势
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
(一)整体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功能,把农业生态系统和生产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按生态和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调控,要求农、林、牧、副、渔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并要求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物种之间、区域内的森林、农田、水域、草地等之间以及经济、技术与生物之间相互有机地配合,使整个农业经济体系得到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二)提高综合功能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的多样性,能提高空间和光能利用率,并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增加生物生产量。物种的多样性可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使有害生物与天敌保持某种数量平衡,从而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抗逆力,抵御不良条件的侵袭。并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整个体系的稳定性。产品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可以针对甘肃省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省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三)改善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省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草地退化。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及其伴生的自然资源灾害,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加剧了我省人民生活的贫困程度,严重制约了甘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和人类的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力和技术的贡献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再生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必然下降,最终结果是农业经济增长率下降。
生态农业通过对农村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和调整,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水、热、光、气候与土壤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得以多层次、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逐步恢复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土得以保持,污染得到控制。因此生态农业既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增加了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而且逐步提高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甘肃省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我省要以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
三、对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一)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生态环境良好是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的必要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首先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二)以优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强化主导产业支撑体系。围绕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产业群和产业带,加快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突出质量兴农,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以农业品牌塑造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一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要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牌策划、包装、推介和运营,尽快解决品牌带动面窄、知名度低等问题。可围绕甘肃特色农业产品,通过实施品牌资源整合,策划包装“拳头产品”。
(四)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通过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产业化市场主体。坚持不懈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之成为引进品种、示范技术、创新机制、吸纳投资、保护生态和培训农民的基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五)以扩大农业有效投入为重点,着力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确立合力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社会各级都要加大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和投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大生态农业宣传、推广的力度,并切实加强有关市场监管,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必然性及现实意义
生态农业是适应甘肃省情特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体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又是一项农民自发创造、政府积极支持、科技人员主动参与的伟大实践,有着客观的必然性。
甘肃农业长期以来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人口压力。全省优质耕地少,气候环境差,水资源更加紧缺。资源基础的先天不足以及人口的压力客观上要求我省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的道路。生态农业正适应了甘肃这一省情特点,是我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符合甘肃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甘肃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生态农业,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有利于提高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产品品质,有利于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甘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兴江,杨悦.甘肃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分析[J].甘肃农业,2005(1).
[2]周美瑛.试论农业科技与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8(3).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现状;问题;建议;安徽泾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泾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建设,泾县生态农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1泾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11月,《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2006年4月泾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批准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泾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使泾县在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呈现出了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等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强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为2006年的295kg/hm2,病虫综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农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面积1.7万公顷,其中2666.7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16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试点,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年均抽检样品500份,合格率97%。
1.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国家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4.2万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2.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00hm2;制定实施了《泾县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泾县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对无证开采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泾县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加快
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泾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5%,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586口。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6个,其中查济(星吾公)村被列为农业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全市处领先地位,综合利用率达到49%,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龙头企业成为引领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种、养、加为一体的安徽祥泰公司,开发荒山荒坡种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产加工、生猪养殖、沼气建设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泾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二是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3对策与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己批准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组织实施,减少随意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3.2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证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新机制。超级秘书网
3.3抓好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结合泾县的环境特点,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开发观光农业,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4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的特点,要把发展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来抓,围绕沼气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引导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种植结构转变,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猪-沼-茶(粮、蔬、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