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足球训练方案

小学足球训练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足球训练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足球训练方案

小学足球训练方案范文第1篇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快速推进,足球逐渐成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初中校园足球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目标,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才能更好地促进足球教学活动的开展。本文将简要分析初中校园足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旨在进一步促进校园足球运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初中校园足球问题对策

在初中教学阶段,初中校园足球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及身体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结合初中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初中校园足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及良好的运动习惯。初中体育教师如何针对校园足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非常重要。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重视初中校园足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具有积极的发展意义。

一、初中校园足球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初中校园足球存在的问题,已经逐渐影响了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初中校园足球运动的实际发展情况,初中校园足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初中校园足球保障体系缺乏;在教育师资力量方面受到限制;教材不合等内容。

(一)初中校园足球保障体系缺乏

在初中阶段,初中校园足球保障体系缺乏,是校园足球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校园足球发展属于系统工程,必须要在科学化的保障提下下,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但是目前初中校园足球在保障体系方面缺乏一定的保障,投资力度也较小,难以顺利的开展教学活动,直接导致了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缓慢。因此,初中校园足球保障体系缺乏,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

(二)初中校园足球在教育师资力量方面受到限制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初中体育教师自身足球运动技能较差,不能完全意识到校园足球运动及德智体有机结合发展,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在开展教学的环节,片面的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缺乏一定的实践活动,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同时,初中校园足球在教育师资力量方面受到限制,也是导致足球教学水平无法有效提高以及训练活动次数较少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初中校园足球在教育师资力量方面受到限制,是当前初中校园足球运动发展中重要的问题之一。

(三)初中校园足球教材不合理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初中校园足球教材不合理,也是初中校园足球存在的问题之一。初中校园足球在训练教材上缺乏科学化,难以被大众接受,体育教师自身足球运动技能相对欠缺,直接影响了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有效性。初中校园足球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初中校园足球运动及教学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初中校园足球教材不合理,是初中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解决初中校园足球存在的问题有效对策

(一)改进初中校园足球的配套教材内容

为了有效的完善初中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改进初中校园足球的配套教材内容,是解决初中校园足球存在的问题有效对策之一。在开展足球运动训练活动的环节,重视改进初中校园足球的配套教材内容这一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足球运动训练的有效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同时,针对学生在参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进而以此为基础,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充分重视改进初中校园足球的配套教材内容这一发展对策。

(二)加强初中校园足球的宣传与文化建设工作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加强初中校园足球的宣传与文化建设工作的方式,完善足球运动训练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体育教师在提高自身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效的参与到足球训练活动中,逐渐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例如,学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强化足球运动的重要性,并制作一定的宣传标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意识。体育教师如何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加强初中校园足球的宣传与文化建设工作,对于促进初中足球运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提升初中校园足球的师资队伍素质

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初中校园足球的师资队伍素质,也是解决初中校园足球存在的问题有效对策之一。体育教师如何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积极地探究有效的解决对策,是促进足球运动训练与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提升初中校园足球的师资队伍素质的方式,强化足球\动训练的重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足球运动,不断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例如,根据足球运动的教学目标,合理的划分学习小组,通过比赛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并让学生感受到参与足球运动的趣味性。因此,提升初中校园足球的师资队伍素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校园足球运动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及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都非常重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初中校园足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不但有利于完善足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及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郑章勇.当前初中校园足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6(1):253.

小学足球训练方案范文第2篇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实现教育资源与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成为体育课堂的小主人,综合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 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小学生的体育素养很容易形成。比如大多数学生喜欢动态的体育项目,他们看到身边人们跑步就有跟跑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就不自觉地喜欢上了跑步;有的学生看着踢毽子比较感兴趣,就加入踢毽子的行列,很快就成了这个队伍的成员;还有的学生从网上或者电视上看了几场乒乓球赛或者是篮球赛,他们又会爱上乒乓球或篮球等运动。这样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动作协调性。

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各种体育项目的兴趣有明显的差异,并且相对稳定性较差。一般来说,男生比较喜欢刺激性的运动项目,比如足球、乒乓球等;女生比较喜欢节奏感强的运动项目,如舞蹈和艺术体操等。结合这些特点,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他们感兴趣的视频,科学引导他们在这个时期应从事哪些体育运动,并提示学生坚持从事这些运动项目,有利于促进身体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能塑造完美体形,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样教学,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有效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整合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2 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伴随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师经过几年的探索,体育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变化。体育课堂和其他课堂一样,也是“教”与“学”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按照课前设计好的内容进行授课,学生学到的东西有限,更涉及不到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素养的提高。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转变师生角色定位,全面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就放手交给学生去做,让他们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灵感,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例如,在讲解有关体育发展史、体育设备参数、体育测试标准和规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每组数据或者规则都能留下清晰印象,教学效果极佳。比如在讲解篮球的发展史、篮球的直径、篮球场的长度和宽度、篮球架距离地面的高度、篮球对抗赛的比赛规则时,均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链接相关网页,或者是引用动画视频进行展示。课件通过不同字体、不同颜色的信息对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刺激,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学习效果。为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或小组去网上查询,通过小组汇总,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汇报交流,组间可以相互更正或者补充。这样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体育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例如,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录像,让学生自己领悟,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学习新操的时候,教师下载所要学的视频范例,课上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学生很感兴趣。看着标准的动作,伴着轻松的音乐,学生感觉学习体育是件很快乐的事,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就掌握了体操的关键拍节,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进行跳远、投篮等项目训练时让学生先看视频范例,再由学生去训练,教师认真观察训练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校正,大大规范了学生的体育行为。

4 巧用多媒体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优化训练效果

在新课程背景下,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实际的训练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的具体要求。所以教师在为学生设计目标时,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轻易达到,要设计个性化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刻苦努力达到自己的理想成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进步喜悦,从而优化学生的训练效果。

例如,在跳长绳、跳短绳、踢毽子、乒乓球投准、原地颠乒乓球、立定跳远等项目的训练时,为培养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动作协调性,增强技能技巧,提高训练成绩,对学生进行定期测试,记录的数据主要是测试时间、测试项目、测试结果等。把这些数据输入Excel文档进行统计,并生成测试时间——成绩、测试项目——成绩折线图。师生通过对图形的分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让学生体验到进步的喜悦,从而更加促进体育成绩的提升,为学生学好体育树立自信。

5 整合教育技术手段,优化体育比赛议程,提高比赛效率

不能否认,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体育常识、基本技能技巧,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素养。但谈到体育教学,就离不开比赛。因为竞技比赛是选拔体育人才的最佳手段,通过体育比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技术水平。在传统的体育比赛中,赛场上只是运动员的跳、跑、掷等,气氛沉闷。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体育竞技比赛场上气氛活跃,一片沸腾,场面壮观。通过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优化了体育比赛的环节,提高了体育比赛的效率,提高了体育比赛的准确度,增加了学生参加比赛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在跳远比赛时,改变以往用卷尺测成绩的方法,而是利用位移传感器准确测出运动员的成绩,并且进行全程录像,当学生跳完后能及时、准确地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加了比赛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在长跑比赛过程中,利用大屏幕播放世界长跑冠军的比赛视频,没有这套设备的学校可以用扩音机播放他们比赛的音频解说,运动员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受到极大的鼓舞,顿时力从底生,忘掉疲劳,鼓足勇气,直到成功抵达终点。这样的名人激励作用,有效激发学生的竞技斗志,提高学生的毅力和忍耐力,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成绩。

6 整合教育技术手段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是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一定要加大探索的力度,做到科学合理应用,使之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形式而用教育技术,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该用体育器材进行演示的不能忽略,该做的示范必须示范。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要遵循体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整合教育技术资源,实现体育教学最优化,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体育素养,落实体育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足球训练方案范文第3篇

这是一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年轻学校,既有学历层次高、专业素养强的教师队伍,又有各级领导、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全方位的引领与指导。针对当前学校只有一年级的现状,学校以小幼衔接为主线,将各项工作贯穿其中,不断前行。

开展小幼衔接工作,关键点是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和需求。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大的转折。孩子对学校这一新环境充满新鲜感和好奇,但环境的改变、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新要求、智力活动与文体活动的骤增等,都在考验着孩子的适应能力。因此,做好孩子的心理适应工作,让孩子在学校感受到快乐与轻松,喜欢上学,爱上学校,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与目标。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学校通过培训、研讨、交流、学习等方式研究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心理变化特点,确立了从细节着手,通过全面的实施方案和立体的实施框架,帮助学生无痕融合、自然成长的工作内容。

一、教学空间贴近孩子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学校尤为看重教学空间对小幼学段无痕融合的影响。

开学第一天,老师们分别以“我上学了”和“我长大了”为主题布置了教室中的前后黑板,孩子们在第一次走进教室时便看到了活泼的图案、鲜明的色彩,找到了幼儿园的影子,降低了对于陌生环境的紧张感。入学教育第二天,教室后面的展板上就贴好了孩子们第一天入校园和参加游艺课程的相关照片,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时都开心地笑了。

开学一段时间后,学校将楼道布置的任务给了学生。学生上交了实践作业的照片、自己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手工贴纸、手工拼装等作品,楼道成了展示学生个性成果的舞台,就连教师的书写展示区域,都以学生在儿童画课程中的“青花瓷”绘画作品为装饰背景。学生在布置楼道的过程中,就像在装饰自己的小家,在自己的“家”中学习与生活,不是很开心的事情吗?

二、衔接课程走进孩子的世界

学校遵循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推出了入学教育七大课程,包括出入校园课程、交际课程、认识场所课程、日常常规课程、游艺课程、家长会课程以及以“记录成长,梦想启航”为主题的开学典礼。学校还为全体新生和家长制定了《启航扬梦》一年级新生入学手册,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全面地了解学校情况。

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为此,学校将课堂时间缩减为35分钟,要求教师开展课中操研究,增强生活化与互动性,关注15分钟的学习质量。例如,语文学科设计了古诗接龙、对对子游戏、传话游戏、猜谜游戏和儿歌创编等课中操,数学学科则结合学习内容增加了数字歌、思维游戏等。

学校的小幼衔接课程研究主要在语文和体育两大学科上开展。语文学科主要以绘本阅读为主题来拓展内容,并有机融入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之中。绘本课程主要围绕“上学”和“爱父母”两大主题来进行。在“上学”主题中,通过阅读三本绘本故事,让孩子们理解要怎样做才是守规则,孩子们的心理和行为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经常会引用绘本故事中的话来互相教育。“爱父母”主题则是基于绘本故事,通过阅读和“我爱爸爸妈妈”绘画展等环节,引导孩子理解爸爸妈妈,产生感恩的朴素情感。

体育学科方面,教师在体育课上融入了舞蹈元素,创编了课前的预热操和课中的动物操,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字经》韵律操,这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对艺术美的觉知能力,孩子们在体育锻炼中感受到了快乐与情趣。

三、立体课程架构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学校利用校内外资源创设了丰富立体的课程结构,以期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引领学生发现自己、体验世界,

学校开设了软硬笔书法、小足球、葫芦丝、儿童画与英语短剧的校本课程。其中,书法和小足球为必修课,葫芦丝、儿童画与英语短剧为选修课。

在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开设了舞蹈、跳绳、表演、小主持人、电子琴、国际象棋和机器人等课程,学生在参与各类活动中提升了综合素养,并寻找着自己的快乐。

学校十分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每天下午都安排了大课间思维益智课程,在活动教室或思维活动长廊摆放了各类益智玩具,包括九连环、孔明锁、华容道、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拼插模型等,这些思维益智游戏符合孩子爱玩、爱动手的天性,让孩子们每天的课间活动充满了快乐,做到了情感与思维的共同发展。

学校还尝试了“主题课程”模式,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如“春天在哪里”主题课程,将语文、美术和音乐三门学科整合成“春天”的课程内容,将孩子们带进学校附近的念坛公园,在公园里朗诵描写春天的诗句,演唱关于春天的儿歌,最后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描绘自己眼中的春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体验生活,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主题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健康教育助力孩子生命起跑

关注学生体质健康,始终是学校坚持的重点工作之一,除了每周4课时的体育课,学校还在没有体育课的那一天安排了“足球课程”,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时间。此外,学校还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孩子们进行健康教育。

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学校将每天上午的课间操时间调整为45分钟,其中包含25分钟的课间操时间和20分钟班级特色体育活动的时间。通过开展跳绳、跳皮筋等体育活动,孩子们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还增进了与同学的相互合作,并产生了自觉锻炼的意识。

学校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次跳绳项目的测试工作,每两周对学生进行一次坐位体前屈项目的测试,对于进步明显的学生进行奖励,以调动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学校还制定了《学生体质跟踪训练表》,在教师进行家访时下发给家长,并对相关内容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例如,将坐位体前屈的动作要领教给家长,请家长引导学生加强练习,促进学生技能与体质的提升。

针对超重、肥胖群体的学生,学校制定了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协助家长引导学生科学饮食、科学锻炼,健康成长。

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的体质和运动技能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开学初的测试中,会跳绳的学生不足5人,跳得最多的学生1分钟可以跳40个。在期末测试中,男生跳绳的平均成绩在120个,女生的平均成绩在140个,跳得最快的女生可以1分钟跳到180个,而且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5~10种花样跳绳的方式。在坐位体前屈的项目中,身体最硬的小男生已经从4厘米提升到了8厘米。我们相信,经过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学生都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为快乐地学习、生活奠定基础,为生命的起跑助力。

五、教育创新推动孩子的全面发展

自开学以来,学校在有效作业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与探索,将研究重点放在作业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上,确定了以实践型作业为主要类型的作业模式,让作业尽量有温度、接地气、可选择。语文学科作业凸显文化韵味,数学学科作业体现实践应用,英语学科作业体现兴趣培养,美术学科作业强调学科整合,体育学科作业注重习惯养成。如2014年第一学期期末,学校为孩子们布置了以“快乐假期”为主题的实践性作业,语文作业包括熟记一副春联,进行“过年了”绘画创作及小短文书写;数学作业包括制定自己的假期作息时间表和在购物中体验人民币的使用等。丰富多彩的作业也受到了家长的喜爱与好评,有的家长将学生的小组活动记录下来,做成了PPT给全班同学播放。开学后,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成果进行了展示。

有效作业的内容与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丰富、思维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学生评价方面,学校也着力评价体系的创新,注重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评价内容上,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为导向,注重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过程,达到尊重儿童成长规律,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在学期末进行的测试评价中,语文学科设计了朗读课内、课外美文、绘本故事、成语故事分享与古诗接龙背诵等环节,体现了对学生朗读、背诵积累与读书成果的评价。英语学科则以“A Happy English Journey”为主题,让学生以“通关”的形式进行了口语测试,让孩子入情入境,灵活使用语言,分别考查了学生对于字母、单词的认读能力,听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在测试过程中,考官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盖章认证,学生可以根据最终所得到的认证章的数量兑换相应的礼品。音乐学科考查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与表演,美术学科考查作品的制作思路说明,品德与生活学科考查常识问答,体育学科考查技能展示,让每个孩子再次感受到了知识在运用中的乐趣,达到了做中学,玩中考。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不同级别的点赞与进步力的评价,使孩子明确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教师们也能够获得比较科学的数据,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实际教学效果,从而进行有效的反馈与调整。

六、实践活动丰富孩子的生命元素

学校充分利用教师节、圣诞节、新年等节日契机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华。教师节时,刚刚入学的孩子们为老师们表演了拉丁舞、广场舞、街舞和《爸爸去哪儿》主题曲等节目;在圣诞节庆祝会上,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英文歌曲的拉歌以及英文看图识词大赛,朗诵与表演社团的学生也表演了他们的学习成果。由体育教师排练的舞蹈《降落伞》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看我72变》节目的录制,并获得了周冠军的好成绩。

为了让孩子们开阔视野,产生探索世界的兴趣,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了自然博物馆和世界花卉大观园。自然博物馆引发了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美好愿望。在世界花卉大观园中,学生认识了更多的植物类群,感受到植物世界的美丽与神奇。

在“11・9消防日”到来之际,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预防火灾能力和自救能力,确保校园消防安全,学校举行了以“关注消防安全,营造平安校园”为主题的消防安全教育,并举行了消防演练活动。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正确掌握了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提升了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对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和提高学生自护自救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深化师生对交通安全、地震避险等知识的认识,学校开展了“小手牵大手,与文明同行”主题系列活动。各班分别召开了“认识交通标识,做守法小公民”的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学生“小记者团”代表在老师的带领下,走上街头,进行交通安全调查,通过采访以及发放交通安全一封信,向行人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学校还专门组织了一次地震逃生避险应急疏散演练,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激烈,又有条不紊,大大增强了学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有效提升了师生紧急疏散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七、家校协同凝聚教育合力

为促进学校的民主管理,进一步增强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建力度,促进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沟通,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首届家长委员会共有10名家长成员,设置了户外活动部、健康教育部、课程部、宣传部四个部门,分别负责不同的活动内容。

2014年10月,学校全体教师开展了全员家访活动。通过深入沟通,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在校表现,教师也更全面地了解了孩子,从而形成协同教育的合力。之后,学校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汇总,进行个案研究,为家长开放日活动奠定了基础。

同月,学校开展了亲子运动会,设置了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家长的互动活动。不仅向家长展示了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增强了孩子的集体荣誉感,也让家长进一步了解了如何与孩子做有效的交流和情感教育, 而且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收到了多重效果。

2015年春季学期,学校开展了“践行核心价值观,探索自然奥秘之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邀请了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参加。家长委员会也组织了“热爱祖国,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小学生进社区活动,家委会成员认真制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流程、考察活动路线以及准备活动物料,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受到了家长、社区居民的好评。

小学足球训练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高中衔接 朗读指导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缘起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语音目标描述为:1.在口头表达和交际中逐步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和流畅;2.根据语音、语调了解和表达话语中隐含的意图与态度;3.初步了解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4.根据语音辨别和书写不太熟悉的单词或简单的语句,能运用恰当的语调、节奏和重音变化等手段,有效地表达不同的语意和态度等交流意图。

笔者在对高一新生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初中教师不重视音标教学,导致学生的语音基础薄弱。现有的初中教材过分强调交际的作用,而忽视语法的教授,学生朗读时的注意力、停顿划分、内容理解程度等存在很大问题。初中阶段侧重笔试训练,忽视对朗读能力的培养,制约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发展。因此初高中衔接朗读教学非常有必要,朗读应该成为高中生习得英语知识的主要手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架构

(一)课题的界定。

初高中衔接阶段的朗读指导从高中第一节始业教育开始,让学生了解初高中英语学习的差异,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体验、实践和探究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初高中衔接阶段朗读指导的意义: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高中教材比初中教材生词多、篇幅较大、句式复杂的状况。在识记单词的基础上,应用英语朗读的技巧,生动准确地用声音传达语言信息,使朗读者和听者更深刻地理解朗读内容并受到感动。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激励学生主动认知。语言学习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边纠正,边体验,边提高。

2.主体性教育思想: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只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才能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果。在衔接阶段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分析学生的“起始能力”,并以此确定教学的起点,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启发学生思维的前提下,促使学生读出理解和感悟。

三、高中英语朗读教学衔接和教学策略

(一)明确目标,让朗读不可怕。

在高中第一节始业课中,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增强朗读动机。根据教学实际,笔者总结出英语初高中衔接关于朗读提高要具备的意识和能力:1.看音标会读,能有关注元音音标对应拼写的意识;2.能对五种基本句型非常熟悉,清楚句子由哪些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构成;3.能从句子成分和结构分析的角度理解句子;4.能在基本句型的基础上知道并列句的构成;5.能清楚地知道主从复合句;6.高度重视词性、构词法;7.有先理解再朗读的语境意识。

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能力,设计合理的夯基础提能力的朗读训练方案,在鼓励督促中朗读。在学生坚持不下去或碰到困难时,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二)夯实基础,让朗读更规范。

1.单词朗读的教学策略。

(1)重视音准和音节

单词的朗读是读好句子的基础,第一次读单词的准确性往往影响一个人对这个单词的永久发音。要让学生明白语音过关对减轻单词记忆负担,改变语音面貌等的重大作用。初高中语音衔接的初级目标是让每个学生无论以前的语音基础多薄弱,都能在看到音标后清晰而准确地发音。终极目标是能根据音标正确拼读单词,拼读出读音比较规则的生词。分析我校学生的语音基础发现,他们在衔接阶段的“起始能力”为看着音标能读对大部分的辅音,但元音有错读、漏读,如diary中a和familiar中的i没读出来。

为打好整体的语音基础,对音标进行集体教学和自主补漏。笔者的具体做法为,第一节课首先进行国际音标的辨读,以第一单元单词表至单词dusty为止的单词拼读为能力口头检测,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发音有困难的音标,以后凡是碰到含这个音标的单词,都写在此音标后。如必修1中含/?藜:/发音的单词有survey,concern,journal,prefer,earthquake,dirt,curtain,German,journey,determine,purpose。/ei/有survey,suitcase,straight,detail。/?/有gas,actually,gradually,vocabulary。/e/有upset,settle,elevator,petrol,spelling。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大约两周),学生基本都能过语音音素发音和单词拼读的难关。纠正初中养成的逐个字母背单词的不良习惯,如c-o-n-c-e-r-n,在高中最初阶段,要教会学生音节的概念,养成先读再拼的习惯,如con-cern。

(2)训练调次和重音

在每单元的单词领读磁带中,都有两种单词的调次领读(升调和降调)。一般课代表在早读课逐词播放,要求全班跟读时,有些学生因为内向会一笑了之,却不知这正是他们需要学习的“洋腔洋调”。在听力中,学生听不出本来很熟悉的词,往往是因为升降调的变化。高一新生普遍不知重音符号,以单词Amsterdam为例进行这样的训练。在不告知任何注意事项的前提下,让学生尝试去读,结果绝大部分学生根据中文翻译念成“阿姆斯特丹”,元音没念准,重音在最前面。纠正时首先告诉学生双音节以上的单词都有一个重音,有些单词有重音和次重音。帮助学生划分音节,一起读了元音音标后让学生念,读音准了,但重音仍然有问题。这时笔者把读准重音与读错重音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终于能形成清晰的概念,明白单词重音和次重音的标法。这时再选择几个多音节词让学生试着朗读巩固。对于重音确实不敏感的学生,建议自主归纳整理,大声朗读找感觉,最后到老师处进行评估。以下为学生自主归纳的必修1中的四种类型。

(3)处理好朗读中的生词

在朗读过程中遇到没有碰到过的生词,要求学生不用慌,不要一遇见生词就停下来。可以根据已有的语音基础、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尝试着读,在上下文中理解意思。有些词看似不认识,其实只要有一些构词法知识,就能够识别“生词”。如派生词是在词根上加后缀或前缀构成的新词,合成词由两个或更多的词合成一个词。

2.句子朗读的教学策略。

(1)句子重音

句子的重音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些单词要读的比其他单词重些。一般情况下,名词、主要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和指示代词要重读,而冠词、人称代词、助动词、介词和连词不重读(戴炜栋,何兆熊,2010)。必修1 Unit2的教参中写道:English is more than an “acting” language. The stress provides the “acting” when you speak English and can make sentences that are written the same sound and mean something very different.由此可见,为了在交流中达到不同交流目的的需要,同样一句话,句子中重读的单词不一样。

What are you doing there?(Tell me what you are doing)

What are you doing there?(Somebody else should be there)

What are you doing there?(The speaker should be somewhere else)

(2)句子语调

语调训练是在读单词的基础上进行的。通常,一般疑问句需采用升调,罗列同类词、短语或从句在前也采用升调。关于句子重音和语调的训练,在必修1 Unit2 P13有相应要求。Mark the sentence stress and intonation. Then practice reading them in pairs.P14:通过听力让学生知道是口音和奇怪的调调让人听不懂,可见交流中两者的重要性。通过这两个练习,让学生重视语调的训练。

(3)句子停顿

朗读时在意群的末尾稍加停顿,读者借以调整呼吸和理解所读内容,听者能抓住所听的内容。我们可以“/“来训练学生划分意群。为了帮助学生能自己划分意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句子的基本句型。每个句型的构成有其特定的规律,不同的成分需要不同词性的词充当,可根据一成分一群的基本原则来练习朗读的停顿。

笔者利用课文ANNE’S BEST FRIEND中的典型例句统一学生的句子基础,统一学生分析句子时运用的符号,如(...)表示定语,[...]表示名词性从句。

①主语+谓语

Anne /lived /in Amsterdam in the Netherlands during World War II.

They /had to hide.

②主语+谓语+宾语

Anne Frank / wanted /the first kind.

I/ didn’t dare/open a window.

③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主语

She /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

I /shall call /my friend /kitty.

④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

I /want /this diary itself /to be my friend.

The dark, raining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 /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

⑤主语+系动词+表语

During that time the only true friend / was / her diary.

I /stayed /awake on purpose.

上面5种基本句型只列出了句子的主要成分,事实上,句子中还常常有定语、状语和同位语等修饰语,有时还有不充当句子成分的插入语等。除简单句外,还有并列句和主从复合句等句式。衔接阶段的教学要充分利用课本,对句子归类整理进行长句朗读训练。例:

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I ha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I am only able to look at nature through dirty curtains (hangingbefore very dusty windows).

Are you afraid [that your friend would laugh at you], or would not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going through].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when the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

以上句子能训练学生处理后置定语朗读时的停顿,能对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在长句中进行适当的朗读处理。

(三)创设情境,让朗读变有趣。

在实际教学和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词或句子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朗读,可产生不同的效果。如:一次上课时外面下起了雪,笔者就创设了各种情境,让学生读出对下雪的情感态度。

①你本来约同学一起去踢足球,现在因下雪踢不成了,你会怎么说?

What a pity! It’s snowing.

②盼着雪地里玩耍的你终于发现下雪了,你会怎么说?

It’s snowing. Hurry up! Let’s go downstairs to throw snowballs.

③你发现晒在寝室阳台上的衣服还晒着,你会怎么说?

It’s snowing. Hurry up! Get for the clothes.

第一种情况下,snowing用降调,要读出懊恼的情绪。

第二种情况下,snowing用升调,要读出玩雪的急切情绪,显得异常兴奋。

第三种情况下,snowing要读得快,用降调,要读出着急和紧张感。

笔者邀请多个学生进行朗读,全班同学在欣赏品评和朗读改进中兴趣盎然,觉得朗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学生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赋予文字生动的意义,让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立足课堂,让朗读更有情。

阅读课堂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与文本、作者的互动,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魅力,读出文章的情味、意味和自己的体悟。阅读课中的朗读指导可以通过以下活动进行。

1.激活背景图式,激发学生朗读动机。

不激活已有的背景知识,朗读者与作者无法产生生活经历、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思想共鸣。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或引导学生搜索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提高朗读兴趣。如:随着微博等“快文字”的出现,学生中很少有写日记的,很难理解日记对Anne的重要性。笔者先让学生阅读非日记体部分的内容,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就能从时代背景出发,思考安妮所面临的困境,就不难理解安妮当时的心境,为什么“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迫切想朗读Anne分享了哪些“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2.梳理文本,确保学生朗读主体地位。

教师要在阅读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理判断,读出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永远的阅读和朗读主体,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之后给出答案。如安妮日记中,学生通过朗读在文本中寻找能体现Anne情感的句子,做出合理的推理判断,既理解作品所提供的信息,更体会作者在记日记时的复杂心理。

T: As we know, most people set down a series of facts in their diaries. But Anne wrote down he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How did she feel when she wrote these? Brainstorm with your partner adjectives of her feeling and find all the descriptions about Anne’s feelings.

Ss(汇总如下):

①I wonder if it is because I haven’t been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eager)

②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the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regretful; ignorant of the beauty of nature)

③The dark, 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 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 (helpless)

④I stayed awake on purpose until half past eleven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look at the moon by myself.(eager)

⑤But as the moon gave far too much light, I didn’t dare open a window.(scared)

⑥Sadly,I am only able to look at the nature through dirty curtains hanging before very dirty windows.(sad)

⑦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excited)

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再次进行朗读时就能与安妮脉搏共振,心随文跳,情随文动,读出对以往未能珍惜自然美景的悔意,读出对现在两次偷偷看自然的狂热,读出对自由的向往。

朗读时如果能够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的思路进行朗读,不仅能读出文章的字面意思,还能识别字里行间的意思(read between and beyond the lines),达到良好的朗读效果。阅读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文章的文字上、格式上、结构上了解作者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的写作内容、思想和意图。如:

T: Can anyone tell us the strange things happening before the earthquake?

S1:(平淡的,不带感情地读课本)

T:(板书)

Pay attention to verbs in these sentences and then read again. Can you form a picture in your mind while reading.(朗读时对一系列动词词组的关注,使学生脑海中有一幅形象的画面。)

3.走进作者,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具有巨大的调节与推动作用,朗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必修1 Unit5 Elia’s story里two quotes from Nelson Mandela的朗读有很大难度。朗读前引导学生寻找Elias 遇到Mandela前后的境遇和情感的变化,明白题目虽为Elia’s story,但要体会的是Elias对Mandela的赞颂,认识伟人的非凡魅力。学生以第一人称“I”朗读心中最伟大的人的原话,读到情到浓时完全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长句中的停顿处理声断而情不断,掀起了课堂的情感。

(五)及时评价,让朗读成习惯。

新课标指出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建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体系。教师以学生自评、学习小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不断帮助学生做好朗读训练。及时检查评价,督促自律性差的同学加强学习,让英语朗读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和习惯。

四、成效与反思

朗读指导以重点词、句、段的朗读指导为突破口,在解构句子、理解意思后反复朗读,以促进内化,带动全文的理解。学生语音基础较齐整,养成了大声朗读的习惯,有了较好的朗读技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朗读及体验的抒发及时进行指导提升,利于更好地习得语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如引入英语原版动画片或截取美剧片段进行模仿配音等,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实现从朗读到交流的自然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