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信息技术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范文第1篇

随着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的创新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其中包含大量的实践课程、实验设备和仪器、药剂等方面的使用和操作,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理论性教学的话,势必会对学生的操作水平、对专业课程掌握的水平等造成极大的影响,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1]。因此,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势在必行,具体教学体系的创新要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定,主要从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施等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的学习需求,而且,在课程体系教学创新的过程中,能够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发挥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极大的益处。

2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探索

2.1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也应进行不断的创新,而教学方法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元素,也应对其进行创新[2]。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应本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进行创新,从教学的本质上来分析,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主要是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率,心理学家认为,当学生处在亢奋状态下,是最容易接受事物的,在学习上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而然会高,而要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学习状态,必须由教学方法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中更要注重实用性,现阶段教学方法种类繁多,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也较多,具体要根据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实际教学情况来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实践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案例分析法等。

2.2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也在深入的进行着,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的创新,也应注意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3]。首先,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应展开全面的分析,需要保证教材内容更新的及时性,同时要适当的转变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材全理论知识的限制,不断地向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内容结合的方向发展,通过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结合教学,不仅对提升学生对生物技术专业知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益处,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其次,教师应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搜集更多的经典素材,来将其与课本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已经预先搜集好的教学课题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对学生展开教学,可以将生物知识更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多媒体新颖教学方式下,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3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创新

以往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教学大纲为准,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对学生展开教学,以确保学生学会知识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为,而在课程改革不断进行的过程中,以往的教学目标已无法满足当今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进行不断的创新。树立的教学目标应打破以往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约束,挣脱教学大纲的束缚,要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为教学目标,不断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2.4专业课程教学设施的创新

教学设施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来说,由于很多都涉及到实验设备、药剂等课程,如果教学设施的缺乏或是陈旧的话,将会给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对教学设施的创新是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对学校当前生物专业课程教学设施进行全面的分析,再对当前社会生物技术专业的先进基础设施进行调查,分析当前学校所使用的教学设施是否落后、是否存在故障问题等,尤其是生物实验药剂的检查,是否出现过期的现象等,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设施进行全面的更新。其次,应加大科研力度,针对专业课程设施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创新,不断的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仪器等,对实验室教学设施进行创新,打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旧观念,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了解实验设备、操作实验设备和仪器等,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范文第2篇

【摘要】在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优化、创新,初步构建了一套生物技术专业实验的集成教学体系,实验教学的试运行表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集成教学体系;生物技术;专业实验;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139-02

自1999 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教学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被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1]。从1997 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生物技术专业至今,全国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无论从办学点还是从招生人数上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高等学校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改革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合格人才,是摆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专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是从1996年开始招生的本科专业,如何办好生物技术专业,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特别是如何发挥实验教学在高质量、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不断的优化与创新研究,初步构建了生物技术专业实验的集成教学体系。

1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实验项目的设置常常是按照多年不变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机械设定,缺乏实验项目之间的有机结合性和连贯性,存在实验项目之间相对孤立、内在联系弱的缺陷;实验内容单一、实验更新慢、实验信息含量低、实验工作量不饱满;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弊端[3]。这种模式往往抹煞实验课本应带来的科学探索的好奇心,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学生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比着葫芦画瓢。这种模式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丧失了国家培养人才的良好时机。

2 目前实验教学所追求模式的优势及劣势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建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高校的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高等学校开始重视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重视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多渠道加大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支持和投入,目前大部分学校采用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分阶段分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初步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中的诸多弊端,使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工作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但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实施中仍存在学籍管理方面,实验指导教师的课时工作量不合理方面,高水平实验指导教师的缺乏方面,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滞后等方面的矛盾,使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甚至使其流于形式或陷入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我们认为除了尽快解决制约实验创新教育中诸多不和谐的瓶颈因素以外,实验教学要在创新教育中发挥作用尚须在系统性、科学性、体系性等方面加强研究。

3 我们在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中的困惑

生物技术专业并不是在招生初就有了一套成熟的系统的实验体系。我们现在运行的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经过了一个相对漫长的探索和构建过程。学校在1996年招收了第一届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虽然在初上专业时就拟订了生物技术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但当时的实验依附于《DNA重组技术与原理》、《农业生物技术》、《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与组织培养学》等理论课中,同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开出的都是相对独立的实验并且部分实验有重复设置现象,也或多或少的呈现出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我们与全国高校一样也进行了实验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我们也一度采用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分阶段分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学生中仍存在很多疑虑,学生反映虽然有知识点,有实验技术技能的强化训练,专业实验仍似乎有一层纸蒙在这些实验知识的表面,使学生还难以识破这些实验知识和技术的“庐山真面目”,学生对所学的实验技术和技能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是能否发挥作用仍存在疑虑,学生创新探索的欲望还没有充分激发和释放。

4 我们优化创新的全程两大实验路线的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不断梳理实验条件和凝练专业实验项目,以科学研究思路为线索,以生命科学为生物技术专业实验的大背景,以实际科研的时空为实验秩序重新设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把实验教学元素、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方法有机组装入实验教学体系,集成了以植物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为两大主线的环环紧扣紧密相关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集成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包含了以植物细胞工程为主线的《组织培养综合实验》和基因工程为主线的《基因工程综合实验A》、《基因工程综合实验B》三门实验课程。《组织培养综合实验》以烟草组织培养为主要内容,以烟草取材外殖体消毒无菌接种愈伤组织培养芽的分化培养组培苗的生根培养炼苗组培苗移栽为主要实验路径,使学生全程完成从化学药品配制培养基开始到完整培养出烟草组培苗并移栽成活的科研步骤,使学生受到强化的系统实验训练。《基因工程综合实验A》以目的基因(PVYCP基因)的克隆和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转化为实验路径;《基因工程综合实验B》以基因转化转基因植物的获得转基因植物分析为实验路径;该二门实验中PVYCP基因为主要线索,课程间自然衔接,实验之间步步紧密相连,全部实验上下贯通。三门实验课程有机结合、高度集成,实验体系基本呈现了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全貌。

该专业实验集成教学体系构建了两条大实验路线,重点强化了系统化的专业实验实践技能训练,解决了目前弱化专业教育的倾向;以现实科研的实验手段和方法的转化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检验学生的真才实干;充分挖掘实验教学中心的教育资源建构了高效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实验技术教学平台;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中的诸多弊端(实验课程之间衔接差、实验内容重复、专业训练差、操作单一、实验内容陈旧等);打破了课程之间的屏障,优化并突出了主题清晰的实验路线;以实际的科研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先进的实验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5 生物技术专业大实验教学体系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5.1 润物细无声:该实验教学体系不注重形式的新奇,注重实验内容的合理、真实、有效性,注重遵循科研规律,注重循循善诱的培养规律,注重水到渠成的质朴思想,坚信实验教学质量由量变到质变这一必然结果。

5.2 抓主要矛盾: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牢牢抓住当前制约学生培养质量的主要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学生所学与人才市场所求脱节,实验内容必须与当前的科研、生产实际接轨甚至要适度超前,实验内容先进、实验路线逼近科研现实、培养方案抓住国内国际的前沿才能培养出有综合竞争力的学生。

5.3 挖掘有利因素:充分挖掘实验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合理整合师资及物化资源,使该实验体系的技术路线与工作路线相协调追求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验体系功能发挥的最大化。

5.4 激发实验者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交汇于有吸引力的实验方案才能共鸣出创新的渴求,才能从内心涌动出实验探索的激情,才能调动教学双方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才能迸发出空前的实验积极性。

5.5 实验体系与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实验教学手段,缩短示教时间,拓展思维空间,扩大信息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简捷直观的信息交流保障了该实验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

6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集成教学体系的特点

该实验体系突破了大部分学校所推崇的目前最先进的“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创新型”三个层次的实验内容教学的分层次、分段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以生命科学为大背景构建以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为主线的两大实验路线,让人为划分的“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创新型”的实验类型在两大实验路线中自然展现,归还实验于本真,在实际的科研、生产工作中没有实验类型清晰的边界,只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路线、工作路线和创新灵感。

打破传统的理论和实验课程之间的屏障,从最新的科研成果中转化实验内容和技术并集成为更高层面的大实验路线,使其在技术路线、工作路线上与实际科研并轨,使实验最大可能的具备先进性、时尚性、真实性、创新性和学科代表性。

实验体系降低学生专业实验出发的起点,精细刻画实验过程的每一个节点,抬高学生专业实验结束的终点,注重学生综合竞争力、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激发。

该实验体系中组培材料和目的基因具有可更换性,实验节点的技术和方法也可根据科学研究动态进行更新,实验体系具兼容性、动态性、探索性和科学研究的即时性。

该实验体系的设计向学生表达清晰的实验理念:“在生产、科研第一线再小的一个技术环节的突破也是创新”;不积溪流无以成江河,积“小”技术成解决问题的“大”生物技术,须静心积累,持之以恒做学问。

该体系把科学研究引入本科教学过程,并实验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重在创设“真刀真枪”的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使学生在科研氛围中熏陶、磨练、成长,落脚于提高学生就业、考研的综合竞争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该专业实验集成教学体系在试运行中已初步显示了其强大功能。学生们普遍认为,在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中以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为主线的两大实验路线以科研的方式和水平进入本科生的专业实验教学环节,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实验的魅力,他们说: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设备、实验理念深深的吸引了我们,我们受到了零距离的实验培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科学的奥妙,缩短了我们与科研、生产的距离,激发了我们求知探索的欲望,实验体系覆盖了生命科学实验操作中的基本技能和技术,实用性非常强。因此,该实验教学体系在培养高质量综合性人才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使专业实验集成体系在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延松,刘君玲.对普通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27(4):68-69

[2] 黄家才,张爽.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2):202-203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范文第3篇

了解和把握查新课题的科学技术要点是保证查新质量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了解课题所涉及的技术概况通过如百度文库、词典、维基百科等互联网资源,是获取信息技术相关信息的捷径。重点了解该类课题相关概念的涵义、特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发展进程等。1.2明确查新项目的核心内容此类课题更多地为新信息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因此查新人员必须弄清应用范围、待解决的核心问题。1.3与委托方交流讨论通过与委托方的交流讨论,构建检索思路。1.4必要的文字修订与表述规范新的技术名词很多为国外引进,国内可能尚未规范,因此要考虑全部可能的表述形式,必要时对技术要点进行相关修正[8]。

2准确、全面选择检索资源

信息技术类查新项目具有一般生物医学查新项目的共性,同时更多体现出学科交叉的特殊性。因此选择检索工具除常用的生物医学数据库资源外,应重点关注综合性数据库、专利文献及信息技术专业信息资源。

2.1必检数据库

一类为常用的生物医学数据库,如CBMWEB、CMCC、PUBMED、EMBASE、BIOSISPREVIEW等。但由于此类查新项目涉及多学科,仅仅检索上述生物医学类数据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扩大检索资源范围,特别是一些综合性数据库。国内综合性数据库主要有CNKI系列数据库、维普《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这3个综合性数据库中不仅包含生物医学期刊专辑,还有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专辑,是查找此类课题必不可少的资源[9]。国外综合性资源库(如Webofscience)及工程类数据库如美国工程索引数据库(EI)、英国科学文摘(INSPEC)等。学位论文所研究的课题在本专业领域具有新颖性与开创性,信息技术类的学位课题大多是针对解决某一特殊问题而开展的,且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深度上尤其见长。上述特点与信息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特性相吻合,因此,可以把学位论文作为信息技术类项目查新的重要资源。国外学位论文数据库以PQDD数据库为主,国内学位论文主要依靠万方数据的《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CNKI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则以收录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博硕论文为特色,此外,尚有中科院系统的学位论文数据库、CALIS系统的学位论文数据库。

2.2辅助数据库

一是专利文献数据库。信息技术类课题中相当一部分为产品或实物,因此专利文献检索工具是不可或缺的。如“便携式近红外脑血氧监测仪的研制”、“心理素质选拔与心理健康测评咨询平台研究”、“社区医师培训管理信息系统”,或为信息技术装备的实物,或为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平台,均需查询专利文献。中国专利的检索主要依靠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专利文献检索服务,该网站权威性高,且可免费提供专利全文。国外专利检索主要依靠世界专利数据库、美国专利数据库、欧洲专利数据库及日本专利数据库等。二是其他专业数据库。如IEL全文数据库和ACM(美国计算机学会)期刊数据库。

2.3检索思路与技巧

检索信息技术课题,检索词的选取非常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主题词的发展有时滞性,因此检索策略中应更多地采用关键词。如课题“基于Multi-Agent技术的医疗信息整合研究”中,Agent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术语,它是指驻留在某一环境下,能持续自主地发挥作用,具备驻留性、反应性、社会性和主动性等特征的计算实体。Multi-A-gent技术又称为“多Agent”,在人工智能领域翻译为“多智能体”,主要是研究多个Agent之间如何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以完成系统的共同目标,它特别适用于物理分布或逻辑结构上具有分布性特点的应用领域[10]。因此,“Multi-Agent”、“多Agent”和“多智能体”都是该课题的关键词。医疗信息整合(Integra-tingtheHealthcareEnterprise,IHE)医用信息系统集成、医疗企业整合等是一项推进整合现代医疗保健机构信息系统的倡议。但是通过对该课题的研读,我们发现课题中并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医疗信息整合在该课题中并非专有名词,因此,需要将医疗信息整合拆分为医疗和信息整合。信息整合又可表达为信息资源整合、信息集成等,这些都是关键词。在该课题中,我们需要采用Multi-Agent、多Agent、多智能体,医疗和信息整合、信息资源整合、信息集成这些关键词进行组配检索。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课程 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具体地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

1.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要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3.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有利于这一信息过程的实现。应首先考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课程内容的学习,它是课程整合的首要目标,我们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十分强调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它是十分具体的,又是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实现生物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换

微观性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必修本)分两册共九章,从第一章至第六章基本都属于微观生物学的内容。如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包括三个小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这些内容作为学习生物学的入门知识和基础,是高中生物学教材的重点,但由于其较强的微观性,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也成为初学者学习生物学的一道难关,不少学生因此就对生物学的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在传统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处理的一般方法是以教师的语言讲述为主,以板书、挂图和模型等教学手段为辅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重复识记进行学习,使学习成为枯燥乏味的被动接受过程,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受到制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遏制。

运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从网络中可以得到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等方面的课件和资料,通过教师的改造、重组和整合,运用于探究式课堂教学。例如,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进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这节课的教学时,可先演示色彩逼真的细胞亚显微结构全形,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通过图形中细胞质基质部分的闪动和色彩显示,让学生能正确地区分出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接着逐一演示和局部特写放大各个细胞器,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和主体探究的过程,掌握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线粒体为例,教学时可将细胞中的线粒体进行闪动、放大并由外到内将其各个部分,分别进行定格特写和重复演示等技术处理,同时提出探究问题:线粒体的形态如何?结构如何?其内膜有什么特点?内膜的结构与其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让学生通过积极探究、自主发现,理解并真正掌握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实现了生物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换,一方面突破了微观的限制,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微观结构,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提升,其教学效果为传统教具所无法取代。

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是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实现学科内容的有效学习。

三、现代信息技术能优化学习环境,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1.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交流。

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学习或讨论,对于所学内容不明确的或不易弄懂的,可以反复调看。学生还可以带着问题,通过计算机与网络中心的服务器连接,上网到虚拟科学馆、生物园、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体性。在网络教学中,可以轻易地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学习《生理卫生》生殖系统一节时,男女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计算机网络中搜寻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及自身性发育中的疑惑问题,同时还可以就某些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不仅解决了多年来生物学教师难以解决的教学实际,同时也充分证明了运用网络技术可实现生物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和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平等互动。

2.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优化导入环节。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对学习的愉快情感的体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采用或是绘声绘色,或是实物展示,或是幻灯辅助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难免容量小,手段单一。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集成性、交互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如:在教学《鸟类的多样性》时,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件的开始,以一幅高山瀑布的画面配合流水潺潺、百鸟争鸣的声音,然后展示几种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的图片,便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优化学生获得新知识的环节。

进入新课题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很多抽象的、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知识又经常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如果在教学中将这些抽象知识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具体化、形象化,配合学生的讨论、交流,其知识的接受和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效果。如:在《开花和结果》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应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由桃花变成果实的过程,再播放图形动画,配以教师讲解,学生便会很好地弄清花的结构、传粉、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的过程。多种感观的刺激使学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从而掌握了更多知识。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促进其信息能力的发展――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生物学教学方式和以指导为主的教学方式一般都采用传递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校园网的出现,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展的学习环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也必将从演示教具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工具。在网络环境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是多向互动的,学生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源,(教师作为一种信息源之一)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这种新型的、比较民主的教育关系将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培养和促进其创新精神、信息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小结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运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使学生能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角色参与教学过程,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智慧潜能得到开发、创新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也使生物界微观领域的细微莫测,生理过程的抽象深奥,生命活动的动态复杂,得到生动、形象、逼真和惟妙惟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林燕金.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2]崔茂坤.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优势.中小学电教,2006,(03).

[3]傅钢善.论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2003,(11).

[4]叶海滨.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中小学电教,2006,(09).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在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社会性等都较强的学科,对于这门学科,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教学要求,所以,就需要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教学创新。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由于生物学科与其它的学科不同,在生物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就显得更加重要。在生物中的一些生物微观性、运动性、多样性等生物课的特点,还有生物课堂上的一些生命现象、生命反应等。教师仅仅凭借语言的表述是很难理解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就是应用挂图和生物模型等进行讲述。在课程中缺少动态教学,使学生很难理解课程。在多媒体技术下,把这些特性可以用多媒体中的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进行讲述,把生物课堂中的静态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而且还生动形象,不仅满足学生的感官要求,还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习起来较容易,所以,在生物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1、创设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内容加工,使抽象的微观生物转化成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眼睛看到的动画过程来模拟生物课程中难以看到的现象,给学生营造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氛围,并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人类遗传病》的课程时,对于遗传病的症状和危害的资料,学生都了解的十分少,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视频让学生观看,使学生感受到遗传病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当学生看到患者痛苦的样子时,不自觉的就会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从而自觉关注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方法。通过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断产生学习兴趣,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教学效率提高。

2、借助信息技术,突破难点教育

高中生物课程的每个概念、原理之间都存着逻辑性,而且都比较抽象,所以,仅凭教师的讲述,很难让学生理解,从而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但是,应用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把课本中的内容设计成动态的画面,并配上一些简要的文字,动静结合,便可以把难点转化简单直观的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讲述受精作用的课程时,教师可以把与卵细胞的结合过程用动画的形态表现出来,把受精的过程像讲生理卫生科普片一样将给学生听,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的了解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加深难点的理解。

3、利用网络资源,扩大教学内容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资源,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动植物的图片和课件等进行学习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生物发展动态,及时的进行讲解,使学生的知识与时代同步。通过下载一些有趣的、知识性和科学性的图片让学生进行阅读,并设计出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性。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弥补学校的生物实验条件不足,增加学生的能动性,提高生物学习质量。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所以在课堂的教育中,应该根据具体要求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多媒体的辅助中,通过声音、图像的表达,使学生进入了画面情境,然后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形象思维的培养就是根据情境等,让学生多动手、多体会、多观察。然后才能拓展思维。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增殖》一课时,在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变化情况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显微照片,再播放动态过程模拟动画,并进行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注意分析核膜核仁的变化,特别是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变化,并自己试着进行总结。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回答,答错了就再进行思考,答对了就进行鼓励。这样既促进了学习氛围,也使学生真正的掌握了知识点。

四、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和一些必须使用实物进行讲解的课程,最好是用实物进行讲解,不用课件,例如:在生物学中的讲解微量元素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直接进行讲述。再就是对细胞的结构学习时,应该让学生进行实验,自己发现细胞的结构,从显微镜下观察,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如果一味的使用课件进行讲解,那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对于一些抽象的课程内容,可以进行课件讲述,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实验

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是不能被信息技术所替代的,在实验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实验进行了解,但是不能取消实验。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应该把实验做得更加完整。

总 结:

总之,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引发了教学的改革,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晶.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J].卫生职业教育,2008,(03).

[2]刘金娟.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吉林教育,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