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医学工程导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学分、学时改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共计170学分,理论教学16学时折合1学分,实验教学32学时折合1学分;总课时控制在2500-2700学时范围以内。
1.2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根据教学环节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的要求,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四个课程平台,每个平台包括若干模块,模块下包括若干课程。课程按性质分必修和选修两类。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高于20%。另外还加大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超过了总学分的25%。
1.2.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为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取消了原培养方案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调整了部分通识必修课的开课学期,增加了程序设计语言的实验学时。
1.2.2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平台学院经过多次研讨,在原有2009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落实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部分基础必修课的课程名称、涉及的课程内容、开课学期及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并将原基础选修课中的医用化学和临床生物化学与检测分析合并为一门课程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
1.2.3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该平台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模块组成。专业必修课是该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体现科学性、前沿性。经过多次论证,将原2009版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生物医学工程概论改为生物医学工程导论;专业选修平台的电子线路设计(电赛课程)由原2009版培养方案中第4学期调整为第3学期开设。
1.2.4实践教育平台该平台由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部分、社会实践、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实践活动等模块组成。
2改进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教学
2.1改革专业选修课的自由选学方式教师根据其研究领域知识体系的要求,指导学生选修课程系列,辅导学生自学,并带领其在相关领域进行科研实践。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充分自主地设计将来的学习工作方向,又可以发挥教师在某领域的特长,同时也给教师的思维和研究工作注入新鲜活力。
2.2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在每个学期的第7-11周,组织听课小组集中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听课检查,发现中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很好的指导;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观摩或参加教务处组织的各类教学比赛,在比赛中让教师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2.3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2.3.1科学管理,稳定教师队伍深化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形成独特的管理机制,对有效促进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意义重大。采取一些倾斜政策,如特殊岗位和基础科研等级别、待遇岗位津贴制度,吸引和稳定优秀拔尖的学术人才与技术人才。同时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保持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的热情。
2.3.2加强多方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素质,促进科技创新生物医学工程是以理、工、医为基础的跨度大、综合性强的学科,只有在理、工、医三者结合的前提下才能解决,其间涉及的学科广人员多,必须密切合作。另外,学校组织应生医专业骨干力量,深入到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认真研讨各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3加强实践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医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必须在实践中操作才能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找到创新的源泉和发展的方向。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原有的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3.1实验课改革改革原来的实验教学方法,增加实验时数,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进一步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的钥匙,也是后续实习及工作的基础。为此需要把实验从原来是理论课的附属地位,提高到和理论课一样重要的地位。
3.2形成较成熟的电子设计竞赛、创新课题指导小组吸收青年教师到培训队伍中来,增加指导教师数量,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学生中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竞赛学员的数量与质量,争取为学院增加荣誉。
3.3创新实习与就业结合模式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是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利用实习基地资源,提高实习质量与效果,为选人用人和实习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针对想毕业直接工作的学生,学校利用建立的企业实习基地,提前推荐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目前,学院已与蓝韵网络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建立了实习合作基地,部分优秀的学生可被实习基地单位留用就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4结语
【关键词】纳米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生物相容性
由于创伤、感染、肿瘤以及先天性缺损等原因所致骨缺损在临床十分常见,传统修复骨缺损的方法:如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自体骨取骨量有限,同时取自体骨痛苦大、后遗症多、异体骨又有排异反应。论文百事通而人工合成的骨移植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自体骨和异体骨修复的效果,又可以避免疾病感染和骨源有限等弊端[1]。纳米羟基磷灰石与人体骨骼主要无机成分相似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人体无毒,又能够在植入人体后同骨表面形成很强的化学键结合,有利于骨的长入[2]。然而它的脆性大、韧性较差、容易发生断裂破坏,二氧化锆陶瓷是一种生物惰性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弯曲强度、断裂韧性和较低的弹性模量。正是由于二氧化锆具有增韧补强的作用,有效的改善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力学性能[3]。因此,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40%二氧化锆陶瓷材料,兼具材料生物活性、骨诱导性以及材料力学特性,成为用于承载部位骨缺损修复具有广泛前景的新兴材料。
一、实验方法
(一)致敏试验
取豚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300—500g,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各10只。实验样品的生理盐水浸提液,5%甲醛溶液作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4]。
(二)刺激试验
选用新西兰白兔,每组3只,雌雄各半随机分3组,体重2.5kg-3.0kg。HA/40%ZrO2浸提液,阴性对照:生理盐水,阳性对照为3%甲醛溶液。在脊柱左侧取一去毛区,标记5个点,常规麻醉消毒用1ml注射器试验组于5个点每点注射0.1ml的浸提液,阴性对照组每点注射0.1ml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每点注射01.ml的甲醛溶液。
(三)溶血实验
穿刺抽取人静脉血10ml加入到含有抗凝肝素钠的试管中,混合抗凝。取抗凝人血8ml,加入10ml生理盐水,稀释备用。取24支干净玻璃试管每组8支。实验组每只试管加入材料浸提液10ml,阴性对照组每只试管加入10ml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每只试管加入10ml蒸馏水,将全部试管在37℃恒温箱中恒温30分钟后,每只试管分别加入0.2ml稀释抗凝人血,轻轻混匀,继续保温60分钟后,离心5分钟,吸取上清液至比色皿中,用分光光度计在545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溶血率=实验材料的吸光度—阴性对照的吸光度/阳性对照的吸光度—阴性对照的吸光度
结果评定:若材料的溶血率<5%,说明该材料符合国家标准;若>5%,则不符合生物医用材料溶血试验要求。
(四)肌肉内植入试验
选用Wister大鼠48只,雌雄各半,体重220±25g,随机分为术后第7、15、30、90天4组,每组10只。对照组8只。常规麻醉消毒,分离竖脊肌,于肌肉内植入消毒的HA/40%ZrO2材料块,缝合肌膜和皮肤。术后每日予以青霉素20万U肌注,连续3d,于术后第7、15、30、90天取材,对照组手术操作如上,但不放材料板。大体观察并制作标本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
二、结果
(一)致敏试验
各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皮肤均无红斑、水肿或疹块发生,致敏率为0。
但甲醛对照组动物出现显著的红斑和水肿,致敏率为100%,致敏作用强
(二)刺激试验
生理盐水对照组均未见任何刺激反应,试验组3号兔的第2点24h时可见淡红色边界清晰的红斑和边缘明显高于周围皮面的轻度水肿,48h时可见淡红色边界清晰的红斑刚可查出的极轻微的水肿,72h时可见此点极轻微的红斑无水肿。所以24h的平均原发性刺激指数为0.267,48h的平均原发性刺激指数为0.2,而72h的平均原发性刺激指数为0.067,均小于0.4,则说明材料对皮肤无刺激作用,而甲醛对照组各时间点可见严重的红斑和水肿,为强刺激。
(三)溶血试验:
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各管离心后,上层均为清亮无色液体,下层为红细胞沉淀物,该材料的溶血率为3.17%,小于国家标准5%,说明该材料符合组织工程支架溶血试验要求。
经SPSS10.0统计软件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光吸收度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光吸收度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
(四)肌肉植入试验
将各组实验动物包绕纳米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材料的组织切开,植入后7天,试样周围可见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反应,可见吞噬细胞,无囊壁形成。
植入15天后试样周围有少量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巨细胞反应;试样周围可见小血管与纤维母细胞增生,开始形成疏松囊壁。
植入30天后,试样周围可见少量淋巴细胞,试样周围可见纤维母细胞与胶原纤维,并已形成纤维囊腔结构。
植入90天后试样周围未见或仅见极少量淋巴细胞,纤维化囊壁致密,壁的厚度比形成初期要薄。
三、讨论
目前,生物医学材料安全性评价主要是采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体系,即世界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10993系列标准,国内转化为国家标准(GB/T)16886系列标准。参照以上标准,选择了(致敏试验、刺激试验、溶血试验、、肌肉植入试验),由于该生物医学材料在体内是不降解的,作为异物一定会对生物体产生作用,同时生物体也会对植入材料产生排斥反应,如果该材料最终被生物体接受,就认为该生物材料与组织之间相容,被称为具有好的生物相容性;反之,被称为生物不相容。
致敏反应属Ⅳ型变态反应,试验用完全弗氏佐剂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石蜡液起到加强致敏作用的效果,又采取了最大剂量法,保证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况且豚鼠为T淋巴细胞敏感型动物,而结果显示试验组各注射点均无红斑和水肿,证明此材料无致敏反应。
刺激是不涉及免疫学机制的一次、多次或持续与试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接触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本文使用的是皮肤刺激试验。采用5点注射法,各时间点平均原发性刺激指数均小于0.4,则说明材料对皮肤无刺激作用,而甲醛对照组各时间点可见严重的红斑和水肿,为强刺激。新晨
溶血试验是检测生物医用材料对血液红细胞的溶血作用,测定红细胞溶解和血红蛋白游离的程度。本实验采用直接接触法,该材料的溶血率为3.17%,小于国家标准表明该材料不引起溶血反应。此试验对吸光度数值先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为p〈0.05,说明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多组间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为试验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p〉0.05,说明与阴性对照组之间无差别,而与阳性对照组之间p〈0.05,说明试验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别。
体内植入实验是为了评价活体组织与试验样品材料的相互反应。所有医疗器械和材料植入体内均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组织反应。目前,常采用肌肉局部组织生物学反应评价是根据炎性细胞反应和纤维囊形成进行组织反应分级,然后在根据组织反应分级情况进行结果评定。本试验植入各个时期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囊形成分级符合国家标准。
本实验体内和体外试验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40%二氧化锆陶瓷材料是一种无致敏、无刺激、无溶血,具有良好的血液和组织相容性的材料,又因其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及力学特性,有望成为修复骨缺损十分重要的生物材料。
参考文献
[1]MuruganR,pos.Sci.Technol.,2005,65(15-16):2385-2406.
[2]胡江.组织工程研究进展.2000.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7(1):75-79
“微课”英文名为micro-lecture,最早由美国依阿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提出,最初微课是作为学科课程的“补丁”。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教授正式提出了“微课”概念,即“微课不是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孕育生成的为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设计的实际教学内容”。2011年,国内著名的微课实践者与研究者、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的教师胡铁生首次将“微课”概念引入国内。他将微课定义为“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时间较短(15分钟左右)、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他带领中小学教师开发出了超过3000节的优质微课,深受中小学师生的欢迎。随着对微课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短短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微课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切实推动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012年11月21日,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启动了首届高校微课比赛[4]。比赛吸引了1600多所高校参与,参赛选手达12000人次,共有638件作品进入决赛。最终评出特别奖2名,一等奖17名,二等奖68名,三等奖105名。2014年3月,第二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拉开了序幕,高职高专组的比赛在2015年1月落下帷幕,高校组还在激烈的进行中。从目前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来看,较上一届有了明显的提升。
2微课平台
国外主要的两家平台是2009年兴起的可汗学院(KhanAcademy)及2011年进入教育行业的TED-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Education),他们将微课视频在美国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平台上,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可汗学院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始,是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该项目由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的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翻转课堂”,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TED指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TED诞生于1984年,其发起人是里查德·沃曼。2002年起,克里斯·安德森接管TED,创立了种子基金会(TheSaplingFoundation),并营运TED大会。每年3月,TED大会在美国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和探索。后整合资源推出大学在线教程网(TED-Ed),是TED在教育领域的发展。TED-Ed是一种全新的视频学习组织形式,是一个集视频、字幕、交互式问答为一体的开放式课堂视频网站,TED-ED是一个展示教学视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优秀的教育者和出色的动画师强强联手,打造精致的动画教学视频,拓展“传播有价值的思想”的TED理念到“打造有价值的课程”。TED-ED教学视频分三个模块:Series、Subject和YouTube.Series,且每一个视频都会有相应的视频播放区、视频介绍、作者、课程标题、拓展知识、练习题目、分享、重新编辑等。近几年,国内先后出现了中国微课网、微课网、浙江微课网、第九课堂等微课教学展示网站以及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可见国内以微课教学为主的网站正在兴起。上传作品类型主要有讲授类、探究类、导入类,其次还有合作类、问答类、实验类、练习类、说课类等,从目前国内微课网站建设情况来看,在学习理念、自主学习环境等方面都有待改善。
3普通生物学的性质、内容及教材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具有通论性质的课程,又称生命科学,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掌握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本课程的基础性、通论性和入门性决定了这门课覆盖面较广,涉及生命的化学基础、细胞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进化等多方面知识,几乎涵盖了生物学的各个领域[5]。普通生物学也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课程,课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同时,普通生物学结构较为松散,不易分清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学生普遍反映很难掌握重要知识点,有些内容知识点高中已学过,造成了部分学生对生物学学习兴趣不高,对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这些已然成为提高普通生物学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目前,受到广泛认可的在版的普通生物学教材主要有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主编的《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三版);顾德兴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周永红、丁春邦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张维杰的《生命科学导论(公共课)》、吴庆余的《基础生命科学》、宋思扬主编的《生命科学导论》、高崇明的《生命科学导论》、樊正忠编的《自然科学概论(A)生命科学(理科方向)》等几个版本。各版本在知识结构和内容编排上有所不同。各个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对象、不同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中选用了不同的教材。
4微课在普通生物学的教学中的必要性
4.1普通生物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需要微课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开设对象逐渐增多,有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科学教育、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有变为通识教育课程的趋势,但相比与国外的发展进程显然慢了许多,迫切需要针对非生物专业开设普通生物学课程。既然它是通论性质的课程,因此它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通识性的人才。当下,国内普通生物学教学的学时数一般是64学时,包括实验16学时。那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讲授课程要求的庞杂知识,光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另外,越来越多的其它专业学生需要学习普通生物学,现有的教学教师、教学资源等条件很难匹配这样的教学需求,迫切需要一种开放共享式的优质教学资源。微课作为一种网络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将全部课程放至网上,学生可随时随地即点即看、反复观看,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教师在有限的64学时课堂教学中主要解决学生的疑点、重点、难点知识,不必面面俱到,解决了普通生物学有限的讲授时间与无限的课程内容间的矛盾。同时,微课的开放共享,也满足了越来越多其它专业学习者的需求,随着微课在移动通讯端、社交媒体端的开放,学习者感受到的是学习的便捷。另外,微课内容短小精悍,容易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微课的这些特征解决了普通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也解决了有限的教学条件与无限教学资源间的矛盾。
4.2教学理念的变革需要微课进入普通生物学教学
在开放式学习型、网络资源共享型社会的大环境大趋势下,纵观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外的高校课程相比于国内的主要特色之一是比较注重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网络资源开放,注重实施课程国际化,它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国家人才战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处于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某一课程开放共享的国际化程度代表的是学校、学科或国家的软实力。因此普通生物学课程也早已不是传统的单一的知识性课程,而是多主题、多角度,兼具科学与人文、社会关怀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微课是网络化普及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普通生物学教学也需要主动适应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那么二者的结合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因此,一个制作精良的普通生物学优质微课资源就是学校的一张名牌,对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5普通生物学微课制作案例
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的相继出现,人类已逐渐进入了“微时代”。随着科学技术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移动通讯、社交媒体、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已进入我们的教学体系。微课教学作为网络教学手段的一种新型模式,以其形式多样、简便易制、针对性强、即点即用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备受瞩目,相关的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为此,我们就微课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应用进行了实践,以探讨其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简述如下。
5.1微课制作方法
一般微课平台对微课的要求是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时间在5~15分钟左右。微课的制作有摄制型微课、录屏式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混合式微课等多种制作方法。“录屏式微课”是比较方便快捷、成本低廉、使用普遍的一种制作方法。“录屏式微课”主要以PPT作为讲解载体,所以表现力和可操作性非常强。“录屏式微课”的制作和研究可以说是今后微课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本案例,我们选择了camtasiastudio8.0录屏软件进行录制,这款软件的好处是它集录制、后期编辑、字幕制作于一体,方便易学。
5.2微课制作流程
选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拍摄/录制——后期制作选题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疑难点,这样微课的选题才会有的放矢,及时为学生解惑,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案例中,我们选择两个教学内容:动物多样性进化和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动物多样性进化是普通生物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是普通生物学中的难言内容之一。微课教学设计是根据微课的教学目标与功能,应用系统方法综合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及与整体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微课时综合协调它们的关系,以形成时间短、内容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课。要录制一节高质量的微课,撰写视频拍摄/录制脚本必不可少。脚本设计要详细,针对知识点、画面要求、解说词等都要做好设计。因此,微课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5.3微课教学案例
我们制作的微课课件多是长约15min的短小视频,目标单一、陈述清晰,从而使学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精确掌握学习目标,加深对课堂所授知识点的理解。案例1:动物多样性进化动物界包含的科、属、种是一个庞大的数目,要记住各科动物的特征并从中找出其进化的方向与动力,须尽量多的借助图片、动画等立体化的教学手段。教科书中对动物描述多为文字,内容繁杂,静态性动物图片,学生理解片面、不直观、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将授课内容直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动物多样性进化”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并分别做成言简意赅的课件:①两侧对称动物;②辐射对称动物;③原口、后口动物;④器官进化(课件中包括器官位置变异的个例);⑤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动物进化的影响。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小的微课,循序渐进讲授。并且,每个课件中的素材采用静态高清图、解剖图及三维动画模型展示,部分动物形态展示通过专业摄影师录制而成,通过不同角度、器官展示动物模型,加强学习效果。通过微课课件,我们不但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理论进一步加深,而且能够对动物的分类及特征有了更加立体的感受,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进行单独讲解。此外,我们还将微课通过QQ、手机APP端或微课平台发给学生,使其能够通过QQ或平台选择听课、测试、提问题、互助等项目,围绕某个复杂的问题畅所欲言,形成良好的师生双向沟通关系,形成“互动式”教学,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及效率。案例2: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在“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科书多是以文字描述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不能明确直观地表现出女性卵巢与子宫特有的周期性变化,学生经常无法将文字转化为图像进行理解和记忆,导致无法对卵巢、月经、子宫的周期性变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也不利于社会对女性的关爱。为此,我们将该知识点分解为以下几点并制作成微课:①女性生殖系统与卵巢、子宫的结构(利用3dMAX重构三维立体模型);②卵子的发生与运动(利用Flash重现卵子的产生及运动过程),③子宫的周期性变化(从多角度慢动作动画讲解);④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调控(利用Flash制作的曲线动态重现FSH、LH等各种生理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及其与月经周期的对应关系)。在视频中,尽可能避免文字的简单描述,力求通过三维模型及动画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的整个过程。最终,我们通过将视频在课堂上和网络上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5.4微课教学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