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风险概述

审计风险概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风险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风险概述

审计风险概述范文第1篇

摘 要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是审计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审计的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出发,讨论了广义与狭义审计重要性的定义,分析了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产生的技术原因,并具体分析了三种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关键词 审计重要性水平 审计风险 关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二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他们互为存在条件,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的描述都显得毫无意义。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指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

一、审计重要性概述

1.广义审计重要性与狭义审计重要性

审计是根据相关标准对客观事实的判断,审计判断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审计判断主要是围绕着有关被审计项目材料的取舍,以及被审计项目的定性工作展开的。

审计的重要性,首先是指审计工作中涉及到的主次之分的问题,即判断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哪些问题是次要的;其次是指《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①第二条所规定的:“被审计单位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和判断。”

广义的审计重要性概念包括上述的两个方面,而狭义的重要性概念仅仅包括后者,指的是被审计单位中财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程度,以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后果。

2.重要性与重要性水平

首先,从狭义重要性概念来看,当本审计单位出具的会计报表中的错报和漏报程度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的决策和判断时,这种错报或漏报即为重要的;反之,则为不重要的。在这种概念框架下,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的程度是可以定性的,也是可以定量的。错报或漏报的定性判断是从性质上去判断的,更多侧重于因果分析,判断哪些原因是主观造成的,哪些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哪些属于技术性错误,哪些属于舞弊行为,由此决定错报漏报性质的轻重程度。至于错报或漏报的定量判断,要具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但不管原因如何,当错报或漏报的金额超过一定限度是,即判断其为重要的。作为一般规律,错报或漏报的金额越大,其性质就越严重。但有时即使是小金额的错报漏报,若是涉及到舞弊或是合同义务,其性质也会被判断为是十分严重的。

会计报表中的错报和漏报,应该有一个标准。定性的标准主要是法规标准和因果标准;定量的标准即为重要性水平,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即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在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的前提下,所确定的注册会计师在发表审计意见时,可接受的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最大金额②。在这里,重要性水平是根据财务报表错报或者漏报对报表使用者错报或者漏报的影响程度而确定的。如果报表中的错报或者漏报超过这一重要性水平,即会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那么这样的错报或者漏报就是重要的;反之,则是不重要的。

这一定义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判断重要性水平是必须考虑以下因素:第一,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和业务性质,不同的单位面对不同的状况,具体判断标准也不同。所以,同样的错报漏报金额在不同的单位中,注册会计师对其重要性的判断也不同。第二,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各单位在会计报表上的不同项目及其相互关系的错报漏报的重要性判断也不尽相同。第三,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开始时,编制审计工作计划,必须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的判断,从而为数量上的重要性错报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这种判断也称“计划重要性”.由于环境变化或检查过程中的一些其他情况出现,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评价结果与计划重要性相比,有时审计评价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计划的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判断审计的重要性水平时,应根据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综合上述因素,对重要性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二、审计风险概述

1.审计风险的构成因素

《国际审计准则400: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③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误时,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规定:“审计风险是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与国际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基本相同,审计风险的概述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注册会计师认为错误的报表实际上市公允的。二,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实际上是错误的。审计工作要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日益复杂的审计环境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采取措施,尽量避免或控制风险。

审计风险主要由固有风险,检查风险和控制风险构成。

固有风险是独立于会计报表之外的,注册会计师无法控制的一种风险,具体是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政策的条件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固有风险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会计处理中错误或舞弊的敏感程度,大的产生与注册会计师无关,而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固有风险水平收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它客观而又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

控制风险与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也不能降低或影响他的大小,而只能评估其水平。具体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发现或防止其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与注册会计师无关,与固有风险的大小也无关,它是审计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有关。

检查风险是指通过特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者漏报的可能性。它是审计风险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要素。检查风险的实际水平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直接相关,它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所谓的审计风险高就是检查风险高,控制审计风险也就是控制检查风险。

2.审计风险产生的技术原因

按照审计风险产生的技术原因看,审计风险包括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因为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因误解审计证据而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漏报的可能性。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抽样的结果得出的审计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符合的可能性。

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小。在符合性测试中,抽样风险体现为信赖不足风险和信赖过度风险;在实质性测试中,抽样风险体现为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④。信赖不足风险和误拒风险一般会使审计人员执行额外审计程序,降低审计效率;信赖过度风险和误受风险可能会导致审计师形成不正确的审计结论,导致实际的审计风险。

三、三种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1.客观重要性水平

客观重要性水平是相对于每一被审计会计报表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将会影响重要性水水平,具有客观性。但是注册会计师无法知道每一会计报表的客观重要性水水平的具体数额,只能通过自己的职业性判断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客观性水平做出评估,给出一个相对确定的区间。因此,实际重要性水水平也具有不可知性的特点。

审计重要性水平⑤是审计人员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标准。当被审计会计报表的错报或者漏报程度小于客观重要性水平时,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当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的错报或者漏报程度大于客观重要性水平时,应该发表保留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报表的错报或者漏报程度已经超过了客观重要性水平,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程序之后,低估了报表存在的错报漏报,从而认为报表的错报漏报未达到重要性水平,从而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是审计风险。

2.计划重要性水平

计划重要性水平是指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水平所作出的初步判断,并根据这一初步判断确定所需要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并决定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性质和范围。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如果计划重要性水平偏高,则根据该重要性水平所确定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就会偏少,审计范围会偏小,审计抽样规模会偏小,在实质性测试中样本部分实际发现的错报漏报会偏少,非样本部分推断的错报漏报会偏多,抽样风险较大,最终增加审计风险。反之,如果计划重要性水平偏低,则根据该重要性水平所确定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就会偏多,审计范围会偏大,审计抽样规模会偏大,在实质性测试中样本部分实际发现的错报漏报会偏多,非样本部分推断的错报漏报会偏少,抽样风险较小,最终降低审计风险。

3.评价重要性水平

评价重要性水平是指注册会计师最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所使用的重要性水平。评价重要性水平可能不同于计划重要性水平,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在计划重要性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再次修正。

如果评价重要性水平偏低,会降低审计风险。若评价客观性水平小于客观重要性水平,只有当注册会计师合理确信会计报表中未调整错报或漏报汇总数小于评价重要性水平时,才会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而只要会计报表中未调整会计错报或漏报小于客观重要性水平,无保留审计意见就是正确的。在客观重要性水平与评价重要性水平之间存在着一个安全的空间,因此,审计风险会进一步降低。反之,如果评价重要性水平偏高,会增加审计风险。当评价重要性水平高于客观重要性水平时,若注册会计师合理确信会计报表中未调整错报或漏报汇总数小于评价重要性水平时,就会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只有当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漏报低于实际重要性水平时,发表的无保留审计意见才是正确的,当会计报表中未调整的错报和漏报汇总金额小于评价重要性水平而大于实际重要性水平时,其审计意见是错误的。在客观重要性水平与评价重要性水平之间存在着一个危险的空间使审计风险进一步增加。

注释:

①尤家荣.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关系之解析.财会通讯.1998.7:8.

②纪鸿晨,周义.会计报表审计中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辽宁财税.2003(12):51-52.

③朱锦余.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及其图解.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2.1:16.

④田利军,郭化林.审计抽样风险研究.事业财会.2005.6.

⑤段兴民,张连起,陈晓明.审计重要性水平.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邬建文.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我见.前沿.2005(2).

[2]马晓峰.论审计重要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中华女子学院.2006(6).

审计风险概述范文第2篇

(一)高校内部审计概念介绍

在我国,高等院校属于非营利机构,因而内部审计工作与常规企业不同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规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具有独立监督和评价的职能,对于高校组织中的各项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的评价,从而确定经济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方针和程序要求,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以及对于组织经济资源的利用抢矿,从而实现组织的相关目标。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概述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对于高校的财务收支状况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经济活动事项的各项财务报告存在着较大的错误,出现错报、漏报或是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着重大的问题或是缺陷或是制度未被执行等行为产生的影响和损失。

区别于普通生产经营企业,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风险范围的广泛性。既包括经济活动、固定资产、经营费用也包括项目建设、对外投资等多项内容。

(2)风险周期的客观性和持久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既无法规避也无消除,是基于客观现实问题存在的。与此同时,风险的消除需要一定过程,甚至是持续进行的。

(3)风险形式的隐藏性。与企业不同的是,高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即使审计风险存在也不会向企业一样产生对于高校存亡十分严重的后果或是实质性的损失。

(4)风险程度的可控性。虽然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但是其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控制。

二、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现状和风险成因分析

(一)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现状

基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实践,在本文中,对于目前审计工作的现实状况进行汇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审计工作重视度不足,观念滞后。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内部审计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造成实际审计工作中无论是从组织支撑、体系构建还是物质保障上都无法满足客观现实需要。与此同时,高校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观念较为落后,一直以来沿用传统的审计管理规定,根据相对固定的流程和模式开展工作,审计工作中的创新性和精益化十分缺乏。(2)审计工作制约因素多,独立性缺乏。虽然,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相比,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对高校的经营活动进行独立监管。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审计工作在?^大程度上仍需充分采纳高校管理层特别是领导层的影响,因而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较为缺乏(3)审计工作体系架构不全,信息传递不畅。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审计工作隶属于管理系统,拥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但在体系的完整性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进一步的管控。(4)审计工作职权分配不细,管理精益化缺乏。在目前高校审计工作中,职权分配不细问题较为突出,岗位职责并不明确,甚至出现一人多职的情况,造成问题出现时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缺乏,审计工作过程和规则不够规范,造成了潜在风险的存在。

(二)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工作风险成因

在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现状进行概括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目前审计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和不足造成了管理风险加剧和高校绩效提升难度加大,而与之相结合,对于审计管理工作风险的主要成因进行汇总。

其一,重视度不足带来的内部审计风险。

其二,独立性、权威性不强带来的内部审计风险。

其三,法规体系不全带来的内部审计风险。

其四,管控工作不到位带来的内部审计风险。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控和效益提升

首先,立足审计视角,增强高校对审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对于高校而言,审计工作的关注和投入是降低风险,提升效益的基础。在组织架构上,增强高校审计部门的地位和权威性;在体系构建上,加大审计体系构建的经济投入;在资源支撑上,积极吸纳具有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审计工作人员,给予部门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保障审计部门的独立运作。

其次,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管理工作中,应将财务部门、审计管理部门等独立于基础管理体系之外,对于高校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和审计、监督,服务于高校管理工作,向高层管理者汇报工作情况,但应具备办理业务的能力。同时,赋予审计部门根据审计报告和成果采取相应管控行为的职能,提升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第三,加强制度落实,进行审计业务创新和制度规范。在当前背景下,高校审计工作在顺应行业相关审计工作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的前提下,在可操作范围内,最大限度进行审计业务和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在体系内强调制度管理和规范落实,对于审计工作内容、方法和评价手段、成果展示等进行多元化的创新,力求工作的精益化和高效化。

最后,强调控制落实,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想要降低审计风险,为高校效益提升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和管理环境,就需要审计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强调控制工作的落实,建立切实可行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责任到人,赏罚分明,做好风险预防和控制。

审计风险概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一、引言

近年来,人们对各行各业的财务审计报告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有效的带动了审计行业的迅猛发展,促使全国各地会计师事务所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全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374家,其中总所7373家,还有1001家分所;2016年上半会计师事务所数量有7196家。会计师事务所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鉴证会计信息服务等业务,但也不排除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审计风险,鉴于此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控制管理势在必行。

二、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概述

2014年万福生科的中磊造假案到2015年的神开股份连续三年财务造假案件的爆出,其中所牵连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都受到了严惩,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信息的公信力,大大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和形象。审计的失败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防控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审计风险成为会计师事务所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审计风险属于风险的一种,在进行定义时需要满足风险的内涵特点,同时使从审计过程中认识形成的一种风险。从广义角度定义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主体存在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能是因为审计过程存在问题与不足导致结果与客观事实不相符,从而出现损失或责任的风险,也涵盖了经营失败审计公司自身倒闭而损害到审计人员或组织利益的一种经营风险。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审计风险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因此也折射出市场经济的客观性。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抽样审计是使用较为广泛的额方法之一,通过抽取少数样本进行审计分析来表现整体的结果,能有效的提升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人员的审计效率。同时审计风险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造成审计风险的因素众多,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必须时刻严谨小心,避免因一个环节的失误而导致审计结果出错,从而增加审计风险的概率。

其次,审计风险是会计师事务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也是常出现的问题,可见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特点,往往会因为审计人员责任的缺失而出现,给广大群众带来一定的损失。当然也不排除审计风险的偶然性,它也可能因为某些客观原因,或是主观原因等引起,因此需要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在相关的法律政策指导下,循序渐进的开展审计工作,杜绝审计风险的出现,减少审计失败的可能。

最后,审计风险虽然看似无处不在,客观存在,对审计工作影响较大,但它也是可控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拥有敏锐的风险嗅觉,就能第一时间辨识风险,并采取一定措施来预防审计风险的发生,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和水平。

三、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管理具体措施

为了推动会计师事务所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可靠,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会计师事账审计风险的防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结合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风险控制体系

这里的审计风险控制体系主要涵盖6部分,即:接受委托风险评估审计策略设置审计程序实施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在各个阶段都严格的按照相关制度规范开展工作,对行业环境、运营情况、负债情况、股东情况等信息数据进行调查核对,并将审计工作明确划分到事务所不同的人身上,实行责任追究制,才能真正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还需要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防控体系,由下至上的逐步开展审计工作,最终制定出全面真实可靠的审计报告。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审计收费,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合伙人风险保障金制度,创新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

(二)优化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环境

外部环境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水平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加大我不环境监管力度,实时关注国家最新的政策法律法规,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熟悉当地的政策法律环境,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因地制宜的开展审计工作。还可以成立独立的监管模式,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所有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管,预防审计风险的发生。在审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为了保障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提升数据信息的准确性,要不断完善会计师执业环境并建立一定的保障事务所的法律体系,对事务所的审计工作提供合理有效的指导。

(三)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控能力的培训

在为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注册会计师提供了良好的执业环境外,还需要强化审计风险防控能力的培训学习。强调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敏锐性,能第一时间嗅出风险并对其进行辨识,确保将审计工作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都需要保持审计风险意识,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预防。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才能公正、客观、理性的进行审计,同时因为审计需要涉及的内容众多,注册会计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才能在实际实践中更好的应对,因此需要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才能不断的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审计行业的高速发展,会计师事务所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更好的推动事务所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加强风险控制成为新的课题。尤其是近年审计失败案例的不断出现,无不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潜藏风险,其中尤以审计风险明显。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采取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防控,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审计风险概述范文第4篇

从概念上讲,企业审计风险主要指企业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中承当的相关责任和潜在的风险隐患,一般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等。由于固有风险是因企业在业务开展中,自身会计核算存在的误差和不足所致,控制风险是因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足而使得财务报表或经济业务出现的误差未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纠正所致,所以审计人员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控制难度较大;检查风险则由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所致,所以审计人员对其加以防范和控制相对容易。

二、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我国许多企业中都缺少完整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审计工作难以高效开展;有的企业即使建立了内部管理机制,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也未受到领导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未实施,因而也发挥不了审计工作的作用。在部分企业中,财务管理制度对于会计人员的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舞弊现象及造假行为频繁发生,这些都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

(二)企业经营风险导致企业审计风险产生在国内外市场环境错综复杂、竞争压力日益加剧的形势下,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时刻都面临着经营的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审计风险的可能性。目前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为了获得利润的最大化,一般都将重点放在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对于经营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刻,相应在风险的控制管理机制上存在不足,缺乏专项的经费投入和专业部门及人才对风险的研究防范。同时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加重了经营的风险,由此加剧了审计风险。

(三)企业审计方法及手段滞后受企业对审计工作的不重视影响,我国企业审计工作的方法及手段比较滞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审计要求。我国企业的审计工作中主要利用抽样技术,通过对样本特征的分析而推测总体的特征,这种单一的审计方法与模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审计风险因素。同时,企业的审计方法还缺少对财务数据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审计和风险评估等。

三、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管理对策

(一)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机制严格的内部管理机制是企业审计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企业领导要重视内部管理机制的构建,尤其要重视审计工作质量机制的构建,对审计项目质量实行三级负责制,对审计质量的控制管理工作制定有效的质量控制程序,明确职责分配,从而规范审计工作,减少风险。控制机制中还要把好审计证据质量关,规范项目主审的工作行为,对助审人员的取证材料、底稿进行审核、确认;审计会议还应对审计事项集体会审,确保证据的有效性。另外,企业还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财务核算等工作的监督。

(二)明确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管理工作目标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衡量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企业审计风险控制管理工作也成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准。因此,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管理工作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一脉相承,即最大程度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审计风险控制管理应该明确这一目标,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开展和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控制管理,并从财务上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三)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针对企业自身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企业应该在审计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提高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企业应对内控管理薄弱、资产流动性较强、经济状况不佳、经营业务复杂等风险高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手段的改进,应扩大审计的覆盖面,并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及更多的灵活审计手段,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测试和风险评估。同时,企业在审计工作时,还应充分考虑对企业财务数据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审计,降低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企业审计风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的影响,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企业控制管理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不断的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其对财务及审计业务有更深的了解,提高其应对复杂审计环境的能力;其次,企业要积极引入专业水平高、思想素质高的审计人才,提高企业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最后,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考核,规范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审计质量,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束语

审计风险概述范文第5篇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在新的国际审计准则中审计风险被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适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综合风险,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审计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客观存在性。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或者消失,因而,审计人员只能采取有效的审计,经过有效的审计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审计风险。第二,不确定性。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后果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程度不确定性,审计人员承担审计责任的大小不确定,等等,因而它也是一种潜在风险。第三,经济损失的严重性。审计风险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就会计事务所而言,审计风险的发生,必然会降低其可信度,注册会计师的形象,严重者还会招惹官司。就被审计单位而言,审计风险发生后,某些重大的经济事项信息必然会被披露,这就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资信度,尤其是上市公司,其股票价格必然会产生剧烈的震荡。就公众、广大投资者而言,他们是审计风险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在不恰当的审计报告的误导下,可能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损。第四,可控性。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以控制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机构自身不当形成的。如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差别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的是否正确等。

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这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如果社会及公众审计意识增强,企业便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严格会计核算,其审计风险就会降低;反之则升高。

3.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4.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风险机会。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明确规定,对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和违章行为分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5.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国外已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审计报告的编写不明确、不公允等。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措施

由于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审计所面临的任务日趋艰巨,市场经济中成本效益原则的存在决定了审计过程中存在审计风险。由于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因此,审计风险可能给审计人员带来经济上和名誉上的损失。这在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注意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风险和控制风险,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一)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应从两个方面去解决。一是从宏观上,必须解决审计组织地位的独立性,社会审计组织要脱钩改制,脱离挂靠主管部门的影响。二是在各个审计组织内部,也要采取措施确保上岗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主要是要保证被指定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可能影响审计人员的公正立场的特殊关系和其他能够削弱审计人独立性的各种因素。

(二)加强对审计计划的管理和控制。

审计计划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审计工作任务所做出的统一安排。它是对审计工作的行动方针、目标任务、内容重点、完成措施、时间及步骤事先所进行的具体安排。一经确定,对审计工作就具有指导性和控制的作用。因此,要降低审计风险,必须事前作好合理而详细、有效的审计计划,使以后的审计工作有序进行,增加以后工作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为以后收集足够而有效的审计证据提供依据。

(三)认真编制项目审计方案,建立风险责任制度。

审计方案,是顺利完成审计项目任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而编制的具体工作计划,它是为安排审计作业,由审计组编制的具体工作方案,内容包括审计作业要点、步骤、方法、时间进度和人员分工等,审计方案是检查、考核项目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应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力量安排,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每个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在对审计的内容和被审计单位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对审计的范围、重点、程度、方法、人员分工和工作进度等作出详细的规定,使审计人员有所遵循,对审计质量的考核也有所依据,减少失察的可能性,也便于分清责任。明确审计组织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批准,有人实际操作,有人负责指导监督,有人负责考核,出了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出来,并能分清责任。

(四)建立健全三级复核制度。

建立和完善审计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减少舞弊、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经济事项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三级复核虽然都是复核,但不同层次的复核在审计过程中的控制内容和复核重点都不同,只有把握住各自的特点,才能发挥好三级复核的作用,降低审计风险。

(五)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

无论是审计机关还是审计人员都应该保持执业谨慎的态度,谨慎的原则是审计机关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执业谨慎,审计机关就失去了质量的保证。

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一是要谨慎选择被审单位。二是要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与委托单位签订业务委托书。一旦涉及法律诉讼可减少口舌之争,预防和控制风险。审计机关应制定统一的执业质量控制措施,从承接业务、风险评估、制定计划、督导审计外勤工作、复核工作底稿、出具报告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控制程序和措施。

(六)确定适当的重要性水平。

确定适当的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会计师事务所要在对客户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客户制定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对客户的审计风险从会计报表层次、账户层次和会计分录层次进行全面控制。通过对分录、账户和报表三个层次重要性水平的控制,可对报表整体的审计风险有了详细的测试和评估标准,从而为履行审计程序和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准确的依据。

(七)履行严格的审计程序。

履行严格的审计程序是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审计程序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通过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同时每做一项审计程序都应该作好工作底稿记录,一是为以后复核提供依据,二是避免以后万一被诉讼,有据可查,减轻审计机关的审计责任。同时,审计机关对整个审计过程应该实行监督,确保审计程序按步骤顺序进行。

(八)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根本上说,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会计师事务所要尽可能吸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注册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切实做到超然独立、正直客观、忠于职守、勤奋工作、遵守法律、保守机密,就可以减少失察舞弊的机会,降低审计风险,维护审计人员的职业形象。

(九)科学地运用审计方法。

审计的方法是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措施和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和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方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的不断完善的演变过程。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能否正确、合理的运用审计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影响到审计意见和结论的正确性。特别是一些现代的统计分析、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对提高审计质量更是十分明显,但也可能会增大一定的审计风险,如抽样审计方法的运用,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大大减少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给审计带来较大的风险。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要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审计方法,减少主观性,规范审计程序,以控制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