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主义的本质

人文主义的本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主义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主义的本质

人文主义的本质范文第1篇

一、课程标准的人本主义

1.从教学目的看

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对语文教学全新的规定。特别要注意的“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提出,它是对语文学习功能、目的、方式的重新定位,它不同于以前的“语文能力”。“能力”是在短期强化训练中形成,而“素养”则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熏陶感染而养成的。课程标准从人的发展角出发,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人的素养上,这为学生进入社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2.从教学内容上看

从新课程标准中看,无论阅读、写作,还是口语课文,始终贯穿着“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吸收中华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一主题。在这一主题指下,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能力培养,而是运用中华民族的丰厚的文明遗产和人类优秀的文化来熏陶人的感情、性格,培养人的正义感和爱国热情,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这些都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3.从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来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教师不再是传道、受业、解惑者,而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另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际是就是鼓舞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应不求划一,崇尚自然。这一切都是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

4.从教学评价上看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时“对学生应多加激励”,“从正面加以引导”,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些评价要求,无一不体现了课程标准尊重人的人的人本主义思想。

5.从教学资源上看

课程标准建议的教学资源大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小到“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的生活话题”。特别是把“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的生活话题”引入教学,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课程标准中始终贯穿了人本主义思想。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怎样做呢?

二、人本主义思想下的语文教师

1.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为人民服务的领导是好领导,同理,为学生服务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特别是在课程标准的人本主义思想指导下,就应该做受学生欢迎,为学生服务的好语文教师。

为学生服务,首先就应摆正师生之间的关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采取的是奴化教育,把教师“神化”,称什么“天地君亲师”,还说什么“传道授业解惑”,把教师的权威绝对化,学生对老师所传的“道”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奴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在创新教育的历史时期,作为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塑造他们”。

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认识水平,接受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来适应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在架桥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努力把桥的一端架在各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上,使学生通过桥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彼岸”。

为学生服务还应防止产生“包办”的现象。“包办”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特别是与高考有关的知识一点一滴地都灌输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的个人感受和接受能力。这种做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创新教育的今天,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这种做法是千万要不得的。

2.课堂教学要民主化

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心灵沟通,这就必然要求课堂教学要民主化。

教育的本质是造就人,学校应该成为人才的摇篮。在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构成的教学全过程中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课堂教学的中心也就明确了。这时,教师就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不再扮演一个“布道者”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的面貌出现学生中间:组织教学过程,指导学习方法,讨论疑难问题,提供有关知识。教师不仅是走下讲台,应该把这块“圣地”交给学生,实现民主化教学。

实行民主化教学,首先要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到自己重要,知道你承认他的价值,尊重他们想法,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等于告诉学生,你赞赏他们。因为没有比损害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显得更容易和更难于治愈的。教师要是能使学生感到他的存在十分重要,他就会释放出巨大的学习能量,课堂气氛也就必然会推向。

课堂教学的民主化,要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上,教师应由课堂的“主演”变成课堂的“导演”,把说话的权利让给学生,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自己读书,自己发表见解。教师“要善于观察上课进程中发生的独特而细微的环境变化,并且以相应的方式采取行动”,适时拨亮学生的眼睛,触发起思维的火花。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培养。

新的时代需要的是新型语文教师,而不是教书匠。面对新世纪的创新教育,面对课程标准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把民主引进课堂,这样我们才能在课改的大潮中自由游弋。

人文主义的本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整合

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野到整合,-是一个内在必然的过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是对科学主义霸权的一种回应。

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都来源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在两个理念形成的初期,彼此都注重人的主体性,承认理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和力量源泉,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两重性逐渐彰显出来。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也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资源缩减等等一系列的严重社会问题。另外,由于文主义哲学的消弭,致使人文精神滑坡,社-会道德水平下降,人类社会在精神层面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由两者冲突产生的问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对立和冲突的两大哲学思潮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

二、科学社会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整合的前提

2.1“人工自然’的本体论前提

“人工自然”泛指人类所能感知和变革的自然界,包括人类所能认识的自然以及人类所能变革的自然。对自然界的研究不仅要使用科学主义所主张的方法,而且调节文化世界中人与自然关系必须采取人文主义的分析方法。

2.2实践前提

科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整体的一部分,它既是我们时代的物质和经济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是指引和推动这种生活前进的思想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十世纪的科学是社会化的科学,它所创造的大量物质和非物质事物,逐步成为人类时代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技术可能性。文化的统一需要各种传统的交流和互动,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人类科学和社会实践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2.3价值性前提

价值是人的需要与对象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价值的基础存在于对象中,它的尺度存在于人的需要中。“人工自然”的价值是人的需求与人工物的性能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的需求是价值的尺度,人工物的性能是价值的载体,当用价值尺度去量度价值载体时,就形成了关于“人工自然”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所以,一旦需求发生变化,对同一载体所作出的价值评价也将随之变化。

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如何整合

3.1尊重科学,承认科学思维的价值

科学思维是人对科学之本质的理解和追求,其实质性要素包括: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尊重科学,承认科学思维的价值,不仅是人文主义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而且在实践上也是科学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如果单单依靠实用理性思维,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把伦理观念而不是事实当作出发点,必然导致对事实的歪曲,产生出缺乏科学性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我们必须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以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克服经验主义和实用理l!生思维方式,确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必须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起来,不能以科学的决定论和因果关系来看待人的思维活动,应该给事物主体留下空间,否则就违背了科学精神。

3.2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统一

自知识体系被划分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以来,现代社会一直继承了这种分工,由于两种理念的本质不一样,不同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使命,这样一种知识生产体制最终造成了两种文化即科学与人文的极端状态。由于科学技术的霸权,人们单纯地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知识的丰富内涵出现缺失和偏执。社会的进步需要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两者的支撑才能健康和平衡。只有全面科学地理解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的内涵,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构建合理的科学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个体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说,社会发展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3.3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下社会发展的主导理念,提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及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工业社会开始,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人类生活发展的影响,而现在我们已充分的意识到生态环境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双方是一把双刃剑。人必须成为科技发展的主人,科学技术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和社会为代价,要以人的长久生存和发展作为根本理念,社会发展有赖于人文观念的引导和推动。

3.4构建新型伦理规范

人文观念目的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在于充实和净化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准,促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共享全球知识和技术资源,人类个体必须克服传统的狭隘保守自私的理念,要与大家共同创新合作和进步。在新型的市场观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决策行为不能单以经济行为为主,还需要注重人文行为,因为科技革命必然会给一个国家的性质、政治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很大的影响。社会的运转和哲学思想的发展,都是通过科学技术带来的经济价值规律产生作用,而且还需要人文理念的伦理道德规范来维持规范,否则这个社会不仅缺乏道德,而且也是无科技无效率的。

参考文献:

[1]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郑玉君,徐天铁,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前提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0(09).

[3]李侠,试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断裂与整合[J]齐鲁学刊,2004(05).

人文主义的本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科学;人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78-03

20世纪初,美国管理学家泰勒提倡的“科学管理”之风深刻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泰勒的组织和管理理论原本是为提高工业组织的理性和效率而创立的,结果却同时成了整个20世纪管理实践的基础和框架”[1]。随着讲究效率、成本和收益的观念逐步建立,高校中便积极倡导教育成本分析、开展教育标准化以及教育教学评估量化等工作。这虽然克服了管理的随意性和模糊性,但也形成了集权化行政管理模式,造成了大学精神的衰弱和人文精神的缺乏,大学世俗化、功利化及同质化倾向严重,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陷入“科学管理”的困境,难以自拔。

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提出了人群关系理论,认为人不再是“经济人”,而是“情感人”。研究者关心的重点不再局限于工作场所的“硬性”物质环境,而是注重“软性”心理环境,“文化”的意义已经凸显。“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本质是一个人文过程,是以人(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过程”[2]。这对我国高校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大学管理实现人文转向是由教育的本质、大学的根本任务以及人的本质决定的。高校管理在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之后,势必进入到文化管理的新阶段。

一、斗争与博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涨落”

科学主义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是最精确、最可靠的知识,是其他科学的典范;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是一切认识方法的楷模;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推广至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人文主义认为,意志、非理性的生命是世界的本原,以直觉、信仰作为认识世界的途径,认为只有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反对理性和科学进步,主张抽象的个人价值、个人中心和个人地位等等。

综观科学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科学的发展是在人文主义大旗高扬的情况下得到的发展,也就是说人文主义是科学主义之母。然而,由人文主义孕育而成的科学主义最终在慢慢吞噬着它的“母亲”。尤其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排山倒海之势迅猛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科学至上”、“科学万能”等“唯科学”观点占据大部分人的头脑,人文精神的沦落正变得越来越严重。生态失衡,贫富分化,人情冷漠,理想淡薄,精神空虚,幸福感缺失,科学的异化最终导致人类的异化。

其实孤立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割裂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相补充和内在联系,片面夸大其中一方的作用,而贬低另一方的价值,无疑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只有走向融合才是最好归宿。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空洞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无向的。科学精神是工具理性,人文精神是价值理性,二者同等重要。正是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生互补中,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地走向灿烂和辉煌。

二、对立与异化:中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困境

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观点相对应,产生了高校学生管理的两种模式:科学主义倾向管理和人文主义倾向管理。

1.科学主义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困境

科学主义取向的管理在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强调学生管理的统一性、制度性和规范性,认为只要严格执行一套管理方法和程序,就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强调管理者的权威,要求被管理者的服从和“听话”,将管理当成终极目标;其教育评估效果单一,尤其是对德育的评估方法简单,以考代评。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具有有章可循、集中统一的特点,可以避免工作的随意性,但是也有着巨大的消极作用。它对学生管理过多、过细和过严,抑制了大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的发挥,严重束缚其主观能动性,导致大学生变成没有个性的“小羊羔”或强压之下的叛逆。

2.中国特定组织文化的熏陶浸染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

我国高校形成科学主义取向的学生管理模式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中,高等教育一直受到来自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和控制,学校的机构设置、管理模式等与政府部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行政化严重,大学俨然是一个“小政府”。师生之间也是有着“尊卑长幼”之分的,学生管理更多依靠的是经验和制度,老师威严有余,慈爱不足。这对于正当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来讲,会引发其强烈的逆反心理,这种管理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尤其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如果忽视对大学生心灵的启发和教育,他们并不会感到幸福和快乐,反而会出现心灵的扭曲。

3.经济管理理论的生搬硬套是其形成的另一原因

虽然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同属“管理”这个大范畴,但二者不能等同。其区别具体表现在: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物,而大学“生产”的“产品”是人;企业产品的质量可以量化,是显性的,而大学“产品”的质量没有统一量化标准,是隐性的;企业产品质量具有即时检验性,而大学“产品”质量具有延时性,有时要在学生离校之后多年才表现出来。另外,高校学生管理与企业管理还有着目的的不同:高校学生管理的目的不仅是要维护正常的秩序,更重要的是为教育服务,让学生热爱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一种管理活动,又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是目的,管理是手段;教育为主,管理为辅。如果为了管理而管理,则失去了管理的真正意义,偏离了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主义的高校学生管理正是错误地处理了学生管理的管理性与教育性的关系,把学生管理绝对化,造成管理的异化。

三、提升与超越: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文主义范式

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文化建设”的兴国方略,要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而大学不但是传播知识和真理的场所,而且具有引领社会文化方向的功能,培养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大学里进行文化管理,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由科学主义的硬性管理向人文主义的柔性管理的转变,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兴国战略的实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学生的成人成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人文主义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特征

人文主义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是以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尊重学生个性,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它是在对科学取向的学生管理压抑人性、阻碍学生发展的反思与批判中产生的,其基本特征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以柔性管理为手段,以民主平等为形式。这种管理从其产生开始,就定位为“人文取向”,把大学生与物区别开来,与其他类型的人区别开来,把大学生和谐、充分和自由地发展作为终极目的。它提供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抛却不必要的束缚和障碍,尊重学生主体性,抛弃强制的管理方式而更多地采取柔性管理方式,把大学生青春年少的强烈“逆反”减到最小,多给他们以倾听、关怀、感化和引导,从而使学生管理不仅具有工具价值,又具有目的价值。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老师不再享有特权和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是平等的、民主的亦师亦友的关系。管理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不管理,人文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更多体现在其教育倾向上。

2.建设组织文化是其必由之路

《易经》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古人对“文化”一词最古老最有深度的解释。人类学家克里福特?爵兹认为,文化代表着一种“意义形式的历史传承”。 “组织文化”是由美国的管理学者鲍曼等研究提出的,他们认为日本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归因其包括信念和价值在内的组织文化因素。“组织文化”即影响组织运作、发展的所有文化因素,它是包括信念、观念、信仰、价值及礼仪的一个集合体。组织文化对企业绩效有着关键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管理自己的文化来赢得竞争的优势。大学是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摇篮,同样可以采用 “通过文化的高度认同使组织创造佳绩”的管理模式。

大学文化管理实质就是“人化”管理,以大学生为出发点,以其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管理目标,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愿景,使主客体之间形成共识,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文化力。当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大学管理制度、大学文化三位一体之时,发挥管理作用的不再是外界的强制力,而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文化感召力,从而充分发挥其自觉能动性。大学文化管理的关键是要使主客体双方达成共识,这种共识建立于承认大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

大学组织文化建设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建设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决定大学的本质和个性,是一个大学与另一个大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而目前大学精神呈现千校一面、世俗化、功利化和行政化的趋势,大学师生的精神家园受到来自世俗的纷扰和侵蚀。大学生求真精神缺失、学术论文抄袭、社会实践作秀及追弄新潮等现象严重。塑造强大的、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学生管理“无为而治”的根本所在。只有在以大学精神为引领的优秀大学组织文化的感染中,大学管理才会变得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冯大鸣. 沟通与分享[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52.

[2]王大中. 关于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问题[J]. 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2000(1):8.

[3]萨顿. 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 陈恒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141.

人文主义的本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主义教育;教育思想;教学;启示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历史背景

人文主义是在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它对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提出了关于“人”的新的看法。第一,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现实生活。人文主义在其本质中有着一种乐观精神,追求人的快乐的权利。第二,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实现个人理想。因反对封建制度对个人的压制和束缚,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个性,挖掘个人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第三,主张人生而平等,批判等级制度。①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没有从根本上冲破中世纪神学观念的束缚,也带有贵族性质,但它对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地位还是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力。人文主义教育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内容的主要思想

由于人文主义教育提倡一种培养全人的教育,因此在教育内容上十分广泛。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教育家维多利诺倡导的自由教育就是实施以体育、德育、智育并重的方针,以古典语文为中心,包括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等经典文化,还学习数学、天文、历史等知识。北欧的人文主义者莫尔主张除了在德智体上的教学,还要进行劳动教育,注重劳动实践与理论的并进。欧洲的人文主义者、散文家和教育思想家蒙田在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肯定的同时,认为判断力是心智最重要的品德,得出判断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结论。

(二)教学方法的主要思想

人文主义者维多利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注意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比如他使用活动的字母教授读写,用游戏的方法教授算术,有时一边与学生散步,一边讨论学习。伊拉斯谟非常注重教学方法,他认为,在教词法和句法规则时尽量少些,简明些,因为语言能力不是靠学习规则,而是靠同习惯于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达思想的那些人的日常交往,靠大量阅读优秀作家的作品来获得。法国人文主义者拉伯雷批判强调儿童呆读死记的教学方法,主张用直观原则,发展儿童的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在他认为,没有经过理解的知识,等于灵魂的废物。在他的《巨人传》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观察作为学习知识的基础,谈话、游戏、游学等都体现了他的教学思想。蒙田基于知识与判断力的区别,主张学习的彻底性,强调学生要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②而这种教学思想正是我们现在教学所缺少的。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教育思想对教学的启示

虽然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和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在教育性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但本文想结合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做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在教学方面总结一些值得借鉴的思想,并阐述这些思想对当今教学的意义。

1、蒙田的判断力教育和学习彻底性

蒙田反对过度沉溺于书本,他认为除了书本之外,大千世界里蕴含着无穷的知识。他说:“我愿意把这个世界结构作为我学生精选的教科书:那么多奇怪的性格、各色各样的宗派、不同的判断、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法律,以及奇异的风俗习惯,它们教我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启迪我们的判断力去承认自己的缺点和天生的虚弱。”

这对于我们今天仍有很多启迪,它说明了两个涵义,第一,我们教学生书本知识,同时也要教书本以外的知识。第二,这些知识要经过我们的思考和判断,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并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并不断反思。

当今学校课堂的教学只是教学生学会知识,除了课本,其他的课外书基本不读,造成了封闭狭隘的教学思路。不仅教师的教学思想狭隘,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是有着标准答案的,导致学生整齐划一的学习思想,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坚信不疑,没有自己的想法。学生完全是靠记忆了文字符号去参加考试。这种教学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而学生自己对任何事物没有自己的判断,对大千世界毫无好奇之心,对身边事物也不会关心,渐渐形成了学习上的行尸走肉。现在的学生少有怀疑、批判精神,对事物已经麻木,应该把判断与批判怀疑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因此教学思路宽广,可以使学生多了解书本以外的世界。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当前的教育当中需要判断力教育。这种教育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回归生活,告诉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每天都要努力进步一点点,告诉他们要有自己的追求和思想。这种判断力教育慢慢演变成思想教育和人格教育。它其实是渗透在每一节课当中的,每个老师或多或少都会给学生一些建议,而这些建议实质上就是要求学生判断力的教育。

2、伊拉斯谟的句法教学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伊拉斯谟主张在语言学习当中少些语法教学,多练习表达和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这对于我们学习外国语是有很大启发的。通常在教学开始我们就会强调语法的重要性,但这种方法学生并不理解,也学不好外语。在教学当中,初级的语言教学要让学生多读多看,了解了语言的特点之后,可以教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而不是在一整节课中一直在讲授语法,这样教学生规则是没有办法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语言,而是把学生当成了知识接收的机器,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促进学生口语的进步,造成了现在很多的“哑巴英语”等等。就连外语专业也没有形成练习多读多写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难于开口。要摆脱这种现象,就要形成多读多写外语的观点。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一门语言,才能在外国人的面前自信地交流沟通。

3、拉伯雷的独立思考和理解知识的教育

拉伯雷主张使学生理解知识,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

这同样也是当今的教学所缺乏的。这种现象表现在学生不理解的部分就靠记住那些文字符号;教师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往往直接教给学生学习结果,没有让学生从接触到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的是越来越严重的恶性循环,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更不想理解那些文字符号,更不会主动思考。

拉伯雷在《巨人传》中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一方面,他让学生与当地的学者接触,引发学生读书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展示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样可以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好奇。在一些生物课上,利用观察植物的方法让学生得出学习结果。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在探求知识的思考过程当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使学生变得乐学,爱学。如果不是观察型的课堂,那么教师就应该利用事例解释、举例说明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也是一种为理解而教的教学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有重要影响。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不断地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彼此之间的观点,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并有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三、总结

人文主义教育的教育思想不仅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源头,在教育史上具有巨大的进步作用,同时它对现代的教育改革和教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启示,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不断地从人文主义教育中得到学习的知识和借鉴的思想。

[注释]

①张斌贤、王晨主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57-161

②张斌贤、王晨主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62-174

[参考文献]

[1]张斌贤、王晨主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高亮亮.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人文主义的本质范文第5篇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本质

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形成的初期,由于当时的社会的特性,人类学习的主要是古典语言与古典学科,思想上的不足和局限让他们认为培养的人才就是需要可全面发展的。这时候,维多里诺作为早期人文教育思想的关键代表,他认为: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育出德、智、体、美、劳不分伯仲,具有责任感但又不失自身个性的人才。到了后期,人们不再只是关注古典文学,开始与现实生活接轨,思想也变得更为宽广活跃。作为代表的拉伯雷认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应将重点放在对新人的培养上,学习内容也更为广泛,涉及天文地理,诗书美乐等。如今,我国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一个人的素质。“物尽天择,适者生存”,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才是当今社会的主力,才能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存活并闪闪发光。

二、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实践能力

目前,英语专业已成为绝大部分高校的必备学科。为了满足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要,很多理工科院校也设置了英语专业,就是为了培养高科技的英语人才。例如:科技英语翻译人才。但是这类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具有紧密的逻辑思维和推断能力,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对于语言不敏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弱于文科生。笔者在众多高校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七成以上的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主要是来自教师教学,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教学课后会适当的进行自主学习。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这更使得现在的学生只是很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口语表达能力极为低下,更不提在这之上进行自主创新。鉴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课程中,通过各种有利手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之更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2]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使得很多人学习的英语都是哑巴英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现状的高校英语教师都很注重学生在语言方面的教学,尤其是英语的发音,语法等,对其准确性和流畅性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这样的教学往往让教师只重视语言,而不关注学生的整体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思维局限单一,知识面狭窄,思考问题困难,容易出错。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施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增加相关课程

在当今社会,英语无处不在,很多高科技产品的解释说明等都是用英语描述的。因此在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翻译科学器材,书籍的存在,偏重于对英语技能的应用教学,而中西文化方面的教学一般都只是众多选修课中的一个。这样的设置虽然使得学生能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但却忽略了人文教育。平时高校开展的众多活动,也只是迎合学生个性,缺乏创造力和新颖性。因此,多设置相关课程,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整体竞争力很有帮助。

三、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途径

1.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实现自我,挖掘潜能是教育的真谛,语言类教学同样如此。作为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们更应该去开阔自己的思维,贯彻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去引导学生学习,启发他们创造。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拓展。

2.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环境影响人的思维。在理工类大学的校园里,长期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极度缺乏人文精神。对于这种情况,英语教师就要通过贯彻实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改变他们旧有的数据思考模式,扩大学习范围,包括哲学、政治、艺术历史等,重新梳理知识结构,培养人文精神,使之在未来与他人进行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3.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升自己的素质

在对英语传道授业的途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教师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只讲解,不交流,很容易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不知所云。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提升自身修养素质,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和学习;并且不要只是照书宣读,在教学中多和学生谈论一下书里国外的节日,风土人情,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全面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