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技术就是应用监控摄像头采集到的实时图像通过传输系统显示在电脑显示屏上,为工作人员的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可视化技术可以有效规范现场工作人员的行为,保证工作人员按规范操作,并且当发现病虫害或其他问题时,可通过调取监控录像来找到发生问题的确切时间,便于对症下药,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
2光技术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不断的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与光照情况有很大关系,在大棚等设施工业的实际生产中,自然光很难完全满足所有农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可充分利用人工光来改善农作物生长的光环境。当前常用的人工光源包括白炽灯、钠灯、日光灯以及其他特殊光源等。对于不同的农作物来说,其需要的光源种类和光强度也有很大区别,因此实际工作中在选择光源之前要首先对农作物的喜光性进行充分了解,科学选择光源,通过透光膜等技术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光投射,而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光进行过滤,同时根据农作物生长的需求随时调整光强度,一方面使光合作用的效率达到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节约能源。另外,通过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可利用光源吸引害虫,从而进行捕杀,可有效降低农药的施用量,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3生物技术
3.1组织培养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就是将农作物从种子到幼苗的生长阶段置于无菌环境下通过人工诱导的方式完成,可极大缩短这一阶段的生长周期,由于种子到幼苗阶段植株的抗病能力较差,而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有效防止细菌、病毒等对幼苗的侵害,对于发展良种经济作物种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生物农药技术由于传统化学农药的长期施用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的严重的威胁,因此发展绿色环保的杀虫技术成为必然趋势。生物农药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生物农药技术就是通过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产物作为农药的主要成分,因此不仅可以起到杀虫的作用,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农作物不受药害,对于人体健康几乎无危害。但由于生物农药技术成本较高,阻碍了其实际应用的大面积推广。
3.3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近年来讨论最为热烈的生物技术之一,是通过提取某些动植物的优良基因,将其转移到农作物中,完成对基因的重组和再造,因此可使农作物具备植入基因的某些特性,如提高农作物的抗冻性、抗虫性和抗倒伏性等,然而有关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还具有较大的争议,目前尚无确切的结论,因此这项技术的推广应当以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使其为人类服务的同时,避免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4结束语
关键词:高效节水 设计基本参数 选型 灌溉制度 流量 首部
近年来,新疆高效节水面积发展较快,已突破千万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不仅可以减轻农民劳作负担,更重要的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抑制土壤盐碱化,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
新疆高效节水技术的发展,从实施棉花节水灌溉开始,逐步推广到各类农作物,从农业滴灌推广到园林滴灌及社会各行各业,节水滴灌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以前任何一种节水技术,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巨大的。
同一个条田实施单一作物的滴灌技术已较为成熟,各地区在设计、施工、管理都有了较好的运用。近些年,有些地区正在逐步将滴灌工程运用到套种作物的条田,而套种作物滴灌与单一作物滴灌在设计上有较大区别,下面进行简单阐述:
1、灌溉设计基本参数
套种作物的设计基本参数,应对所涉及的各类作物进行耗水强度分析,因为不同的作物,作物系数与遮荫系数不同,其耗水强度是不同的,不能像单一作物那样,一个条田只有一种耗水强度。
其次,套种作物湿润比也应逐个分析,不同的作物株行距不同,所选择用的滴灌带的型号不同、湿润比不同。
最后,可计算出条田内各种作物的灌溉时间、灌溉周期均不相同,这成为设计中的一个难点,也是要最终解决的问题。
2、灌灌系统的选型
一个灌溉系统同时灌溉两种上作物,难点在两种作物有不同的灌溉需水期,存在以下两种可能性:在灌溉一种作物时,另一种作物可能不需要灌溉;两种作物同时灌溉。在灌溉系统上进行比较与选择,灌溉套种作物可以选择干管+支管+辅管的方式,干管+两条支管的方式。现就这两种方式进行简要介绍:干管+支管+辅管的方式,由一条分干管控制几条支管,由一条支管控制几条辅管,每条辅管控制不同的作物。干管+两条支管的方式,由一条干管控制两条支管,每条支管灌溉不同的作物。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干管+支管+辅管优点是流量分散,系统总的流量与扬程较小,动力成本费用较低,缺点是田间控制阀门较多,灌溉时所需人工较多,维修成本大。干管+两条支管的灌溉方式优点是开启阀门少,所需人工少,维修成本低,缺点是系统总的流量与扬程较大,动力成本费用较高,一次性投资大。通过比较,在灌溉套种作物的情况下使用干管+两条支管的灌溉方式,对系统整个运行管理较为方便。
3、灌溉制度
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套种作物的灌溉制度需按种植的作物编制多种灌溉制度表,每种作物制作一个灌溉制度表,灌溉制度的编制对系统的流量有较大的影响。也为管网流量设计提供依据。
4、管网流量计算
按照田间管网布置进行流量计算,一条支管控制一种作物,支管流量为控制的毛管流量之和,分干管控制的为两套支管,因此分干管流量在计算应以同时灌溉两种作物流量叠加值进行计算。干管的流量依次为各分干管流量之和。通过计算发现,相同面积的情况下种植两种作物的滴灌设计流量总是大于种植单一作物的滴灌设计流量,这与两种作物的灌溉周期、灌溉延续时间不一致有关。
计算出各管网流量后,就可以确定各级管道水头损失、管径,为系统管材的选型提供了依据。
5、首部设计
关键词:现代农艺技术专业 “按季顶岗、能力渐进”人才培养模式 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111-03
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中,还是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行业和企业生产及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中职实行2+1学制,顶岗实习教学完全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而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需要学生掌握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农作物种子繁育、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农产品贮藏加工销售经营等职业技能。而这些职业技能与农业生产季节密切相联。有的作物一个生长周期长达2~3年,只有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过程,3年在校学习期间根据农业生产忙闲季节灵活安排顶岗实习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熟练的农艺职业岗位工作技能。而开展按季顶岗实习教学就需要迫切解决企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对应职业资格证书、教学组织与实施、校内教学和按季生产性顶岗实习教学安排和实习实训环境要求等方面的问题,特研究了如下几个成果。
一、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行动领域过程
三、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结构
四、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按季顶岗、能力渐进”人才培养模式学期实施性教学计划
五、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训练项目教学设计示例
训练项目示例一 作物病害症状识别
1.教学条件
1.1教学设备
电脑、投影仪、网络。
1.2教学资源
教案、PPT课件、挂图、光盘、网络素材库、学习网站。
1.3教学标本与工具
植物病毒病、霜霉病、疫病、白粉病、锈病、炭疽病、菌核病、灰霉病、角斑病、腐烂病、溃疡病、猝倒病、立枯病、枯萎病、青枯病、根癌病、丛枝病、软腐病、菟丝子和线虫病等标本。体视镜、放大镜、镊子和挑针等。
2.学生必备学习用品
笔记本、记录笔。
3.教学方法与教学流程
3.1下发任务书,将学生分组,3~5人为一小组,每组设立小组长一名,明确小组长及组员职责;(时间:5分钟)
3.2由教师利用教案、PPT课件和网络素材库图文资料讲授作物病害症状识别方法及特征,同时讲授作物病害与伤害、病态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病害相互关系;作物病害发生四要素,作物病害症状中病状和病征的类型,然后观看挂图,播放作物病害症状识别光盘或网络视频,进一步展示作物病害症状特征;(时间:20分钟)
3.3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植物病毒病、霜霉病、疫病、白粉病、锈病、炭疽病、菌核病、灰霉病、角斑病、腐烂病、溃疡病、猝倒病、立枯病、枯萎病、青枯病、根癌病、丛枝病、软腐病、菟丝子和线虫病等病害症状特征。并记录各观察病害特征和病状、病征类型;(时间:40分钟)
3.4讲解作物病害症状识别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以纸质稿下发给每个小组,每组一份;内容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10分),教师随机抽查5个病害病状、病征类型识别(50分),学生自评病害症状识别记录(20分),小组互评病害症状识别记录(20分);(时间:20分钟)
3.5老师进行总结性讲评,表扬先进,指出问题,布置学生课外利用学习网站查阅作物病害症状相关资料。(时间:5分钟)
六、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按季生产性顶岗实习教学安排
实施“按季顶岗、能力渐进”培养模式,一、二年级边学习边在校办农场和企业根据不同季节进行识岗、协岗和顶岗实习;三年级完全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七、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习实训环境要求
初步研究本专业行业企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行动领域过程、职业范围和对应职业资格证书、学期实施教学计划、课程训练项目教学设计、校内教学和按季生产性顶岗实习教学安排和实习实训环境要求等成果,力图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按照“按季顶岗、能力渐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及教学管理与监控提供重要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一、容易出现概念性错误的试题,
这类试题往往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学生在解答时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区分这些概念,就会出错。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找出试题中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准确把握相关概念的内涵。常见的易混概念有:地形、地形区、地形分布、地势;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农作物、农产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耕地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
例1: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②风和日丽③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④四季如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联系。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是:天气具有时间短和多变的特点,气候具有时间较长和相对稳定的特点。天气与气候的联系是: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概括。
参考答案:A
二、容易出现计算性错误的试题
在解答这类试题时,有的学生是在对计算公式进行变形时出错,有的是在单位换算时出错。解答需要计算的试题的关键是要熟记计算公式,熟练掌握计算公式变形,准确进行单位换算。
例2:某地2012年的人口出生率是1.9%,人口自然增长率是1.1%,该地2012年的人口死亡率是多少?
解析:由“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可推出“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将相关数值代人变形后的公式即可解答本题。
参考答案:0.8%
三、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的试题
这类试题注重考查地理原理、规律、现象等,在解答时不少学生因没有牢固掌握地理原理、规律、现象等而出错。
例3:在本初子午线地标的两侧,东西经度向东、向西变化的规律是()
A 没有变化
B 度数减少
C 度数增大
D 变化无规律
解析: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经度数逐渐增大。
参考答案:C
四、容易出现读图错误的试题
近年来,一些试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地图,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在此基础上回答问题。
例4:读《长江流域示意图》,完成:
(1)填写下列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支流:A_______
湖泊:D_______
上中下游分界点:B_______;C_______
(2)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这次地震是____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3)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我国耗巨资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其中中线方案是从_______水库调水到北京,缓解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现状。
(4)长江干支流已建设了多座水电站,其中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_______。
(5)2010年世界瞩目的世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请问上海成为我国最大城市的原因是_______。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掌握长江流域概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解答本题时,只要认真读图,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准确联系所学知识,不难组织出答案。
参考答案:(1)A 汉江 D 洞庭湖 B 宜昌 C 湖口 (2)亚欧印度洋 (3)丹江口 (4)三峡水电站 (5)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科技力量雄厚等
五、容易出现错别字的试题
在考试时,不少学生因没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或粗心大意而将字写错,最终导致失分。
关键词 高原鼢鼠;生物学特性;发生现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S4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134-02
1 高原鼹鼠的生物学特性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在动物学分类中,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Hymenoptera(Myospalaxbaileyi)]仓鼠科(Cricet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 Lilljeborg)。体长160~235 mm,体重173~490 g,吻短,眼小,耳壳退化为环绕耳孔的皮褶,不突出于被毛外。尾短,其长度超过后足长,并覆以浓密的短毛。四肢较短粗,前后足覆以短毛。前足掌后部具毛,前部和指无毛,后足掌无毛。前足的2~4指爪发达。后足趾爪显然小而短。高原鼢鼠上门齿向下垂直,不突出鼻骨前缘,上下门齿4颗,凿状且特别粗大[1-2]。
高原鼢鼠雌雄异穴,化隆县1年发生1代,怀孕率达80%,4―5月为产仔期,每只雌鼠产1~5只,多数为2~3只,最高可产7~9只,幼鼠当年分窝,第2年春季又可产仔,具有食性杂、食量大、繁殖率高、适应性和流窜性强等特点。鼢鼠常在地下生活,在干旱季节和当年生幼鼠分窝时有在地表活动取食习性。因常年营地生活,天敌少,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2 发生及防治情况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林业有害生物之一,也是青海省主要防控的林业有害生物之一。化隆县现有林地面积143 830.34 hm2,每年发生鼠害的面积在6 666.0~8 666.6 hm2之间,对全县生态建设造成了巨大威胁。
2005年以前,化隆县高原鼢鼠防控工作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人工捕杀为辅;2006―2007年,在保护和利用天敌的前提下,采用人工捕杀与大隆、溴敌隆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控,效果良好,同时也对生态产生了破坏;从2009年开始,化隆县鼠害严重发生,为达到鼠害防治和生态保护兼顾的目的,加大了无公害防治力度,鼠害防控全部采用人工捕杀结合保护生态、保护天敌等措施,每年人工捕杀高原鼢鼠8万只以上;2015年以来,每年防治面积达1.1万hm2。
3 风险评估
3.1 分布和管理
鼢鼠类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北部以及西伯利亚和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而高原鼢鼠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全境、甘肃省甘南、四川省、内蒙古部分地区,主要危害区域为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全国其他地区和国外均未发生鼢鼠鼠害。鼢鼠是化隆县一种危害面广、危害程度较为严重的本土林业有害生物,主要分布在海拔2 750~4 300 m的耕地、草滩、森林和草场上,是靠啃食植物根茎为生的高寒草甸草原特有的鼠种[3]。
近年来,化隆县高原鼢鼠防控根据不同的发生区实行分类施策和分区治理的原则,积极开展综合防治的策略,遵循“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本方针。在防控工作中,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着重无公害防治。以营造林技术为基础,强化预防工作,遵循森林生态理论,以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内食物链的完整性,通过鼠害天敌因子的控制达到生物种群动态平衡的目的。造林前通过整地,破坏鼠害种群的栖息环境,同时合理搭配造林树种,大力营造混交林,提高林分的生长势;实行封山育林,全面禁捕、禁猎鼠害天敌,保护和利用高原鼢鼠天敌蛇、狐狸、黄鼬等动物,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同时,加强监测,开展科学防控,及时掌握鼠情动态,定期趋势预报,为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根据不同发生区域危害特点,本着集中治理的原则,积极采取无公害化学防治、人工、生物、生态治理等各种有效措施开展防控工作,降低危害程度,实现“有鼠不成灾”的目的[4-5]。
3.2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3.2.1 寄主植物及其分布。高原鼢鼠喜食植物十分广泛,寄主植物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各个区域。农作物中喜食植物有豆科、洋芋、小麦等;喜食的树种有沙棘、山杏、榆树、高山柳等;草地中禾本科和莎草科以及苜蓿、红豆草等优良牧草;药材中有党参、蕨麻、大黄、甘草、冬虫夏草等。对未成林造林地的青海云杉、油松、圆柏、杨树等,在挖掘通道过程中,由于使其根部松动或幼苗被覆盖致使幼苗失水枯死。
3.2.2 传播渠道。高原鼢鼠主要靠挖掘洞道自然传播,当栖息环境恶劣时也偶尔在地面行走取食,地面行走距离和时间都较短。营地栖息活动范围一般在5 km以内,人为让其离开洞道,存活率很短,一般不超过2 d。
3.3 潜在的危害性
由于高原鼢鼠特定的生活习性,在青海省林业方面严重为害天然灌木林地、幼林地,威胁森林资源安全和工程造林成果,对退耕农户、山地种苗种植户等从事林业生产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畜牧业方面,与牛、羊争食,消耗大量牧草,破坏草地原生植被,从根本上破坏了畜牧业赖以生存的草地生态环境;农业方面大量啃食农作物根茎和种子,农作物产量下降。对今后青海省林下经济作物发展带来潜在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