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武术;本质;价值取向
1引言
《中国古代体育史》指出:拳击、拳术、兵器武艺、摔跤、手搏、擒拿格斗等实际上就是从最原始人类的这种徒手或手持石片互相格斗中发展起来的。追本溯源,武术的技击本质来源于原始人的正当防卫,伴随朝代的变迁、文化的熏陶,武术的技击本质属性逐渐显现出来。在竞技体育激烈竞争的推动下,很大程度为了迎合或是适应时代的需要,武术也逐渐向竞技体育靠拢,在转型期间难免遗漏武术的本质,这对武术多元化发展极为不利。本文结合价值取向的理论概念,以当代大环境为背景,浅析武术本质的价值取向及其对小学生武术教学的影响。
2当代武术本质的价值取向
武术源于原始时代的生存自卫活动,是搏斗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武术源起日常生产活动、军事活动、巫舞等的相互锤炼,这对于准确把握武术本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武术的起源、文化内涵、发展历程、技法原理、功能等方面,当代武术本质的价值取向仍然是技击性。当代武术的发展态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受竞技体育潜移默化的干扰所出现的竞技武术,不断追求技术动作的高、难、美、新,使武术的发展与表演、行为艺术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武术所呈现的一体多面的发展态势,不同程度上掩盖了武术的本质。《中华武术拳械录》一共收录了1600余个拳、械、对练的拳谱,可见武术拳种繁多、拳理复杂,所涉及的内容之多唯有技击性才能将各个拳种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来。基于以上几点,当代武术本质的价值取向为技击性。
3武术技击本质的社会价值
武术的内涵丰富、意义深邃,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特征,又具备了东方文明所具有的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体育领域的智慧结晶。3.1技击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中国武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加之现代文化理念的熏陶,使武术与艺术、体操、传统医学、宗教、传统美学、兵学等等有着难以割舍的相似性,在某些方面甚至难分伯仲。倘若不懂得武术的本质以及技理技法,很容易混淆甚至扭曲武术的内蕴。本文之所以将武术的技击本质放在一定的高度,是因为只有技击才能作为武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关键点。正确认识一个事物应以事物的本质特征为切入点,这样查验事物才能把握咽喉。此为武术技击社会价值的的重要一方面。3.2把握武术技击本质有利于武术套路的掌握武术段位制进中小学的推广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指出段位制的推广重点是校园、队伍和制度建设是关键。由此可见,学校武术的教学是关键,而教学方法的选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正确把握武术技击本质为教学的合理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教授或习练武术时有针对性的将每个技术动作的技击原理整理清晰,掌握好每一个技术动作的路线、发力时机(统称为技理技法),这对于武术套路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也是优秀的武术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教学方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太极拳里的斜飞势除了讲求出手走弧线、棚劲等,最主要的是体会用肩靠的感觉。在对练时将每个技术动作的攻防技击讲解到位,那么在单练时更能深刻、清晰的揣摩到技术动作的发力点、动作路径。3.3武术技击培可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竞争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竞争意识缺失的社会将是一个陈腐、衰败、缺乏生机的社会。现代社会中,竞争更加激烈、尤为突出,如果只是把物质财富的追求当成人生全部目的去竞争,定会造成精神的萎靡、道德的沦丧。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历史博大精深,包含了形式多样的技术技能、知识内涵。学习武术不仅需要有不断探索知识的欲望,还需要不断从各个方面弥补自己的不足,做事认真、执着。武术练习要求常年不懈,它对意志品质有多方面的考验:练习武术要不断克服身体疼痛及精神考验,练习套路要克服枯燥乏味的消极情绪,以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言败的品质。遇到困难时,应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勇敢无畏、坚忍不拔的意志。拥有正确的竞争观念是现代学生应该具有的心理素质。技击性应当与打架斗殴区别开,弘扬技击性并不意味着宣扬武术“伤人”的特性,而是普及一种打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合理运用技击原理的前提下,通过“打”与“被打”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反应能力等等。
4武术价值属性对小学生武术教学的影响
“武术进校园”、“武术段位制进校园”时下武术圈炙手可热的话题,此不同程度上对武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原有教学组织形式基础上,需始终贯彻武术技击理念,一招一式都应普及技击内涵。虽然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困难,但是此方法可以起到引领作用,在帮助小学生理解技术动作的同时更能准确的掌握此项技术,可以起到一劳永逸的作用。
5结语
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使其能够绵延五千年依旧展现着青春活力,这始终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随着各方面利益、环境、竞争压力等的冲击,使武术的本质特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代武术本质特征的价值取向依旧要立足于现实,秉承着亘古不变的技击理念,不应因社会的发展而摒弃其本质的东西,相反在不变的宗旨基础上,却应当适应时代的潮流,重新审视、定位武术,推陈出新,为其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普及推广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中小学武术教育可以以此为依托,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武术技术动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技巧啦啦操;金字塔;创新
一、前言
技巧啦啦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以跳跃、翻腾、托举、抛接、金字塔组合等技巧性难度动作为主要内容,配合口号、啦啦操基本手位及舞蹈动作,充分展示运动员高超的技能技巧的团队项目[1]。其内容中除金字塔类的动作,其他动作在其它项目上都有体现,这就体现了金字塔动作在技巧啦啦操项目中的标志性。技巧啦啦操成套动作中要求全体队员共同参与完成,并且在成套中至少要出现一次[1]。这也说明了金字塔在成套动作中的独特性。金字塔的完成要求全体队员的参与,所以造型的独特性和美观性对成套的价值是非同小可的。本研究试图对金字塔动作的本质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观察视频探讨成套动作中金字塔动作的发展规律,为我国技巧啦啦操金字塔动作的创新提供思路。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最近三届全国啦啦操锦标赛技巧啦啦操成套动作中的金字塔造型动作。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和中国期刊网查阅与课题有关的文献,对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加以归纳与整理,了解我国运动员成套中金字塔造型的特点及与其难度价值的有关研究,并了解国内外技巧啦啦操发展的相关动态。
2.录像观察法。通过对我国近三届啦啦操锦标赛及08年以来啦啦操世锦赛中技巧啦啦操比赛中的金字塔造型进行研究分析,分别从上下法、过渡动作、结构、造型美观性进行研究。
三、结果分析
(一)金字塔造型的本质特征。
1.竞技性特征。竞技运动离不开运动员本身所具有的体能、技能、智能以及心理能力[2]。竞技性是技巧啦啦操赋予金字塔造型的本质特征,在成套动作中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元素,金字塔造型的这一特征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综合体现。
2.表演性特征。技巧啦啦操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的项群,比赛过程也就是一个表演过程,所以金字塔造型要给观众以视觉的冲击和整体的美感,把最好的状态展示给观众和裁判。
3.配合性特征。团队精神是啦啦操运动有别于其他运动项目最显著的特征。它是通过口号、各种动作的配合、各类难度的展现以及不同队形的转换,运动员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来共同完成团队目标,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激励运动员高昂的斗志,提高团队整体的凝聚力[1]。金字塔造型需要全体队员共同参与,所以队员之间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艺术性特征。在表现难美性的运动项目中,艺术评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技巧啦啦操这一项目而言,艺术编排占到50分,其中成套总体评价、动作设计、音乐的选择与运用、过渡语连接、表演与包装各占10分。需要注意的是艺术性须遵从成套动作的风格。
5.稳定性特征。稳定性直接影响金字塔造型的成功率,直接影响成套动作的质量,影响金字塔造型稳定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以及队员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等等。
(二)影响金字塔造型的因素。
1.个体因素。
金字塔造型由若干底座、中间人和尖子队员组成的托举造型,造型是由个体组成的,所以作为个体的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保证金字塔造型稳定的基础,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在造型上有所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2.整体因素。金字塔造型是一个整体,各队员相互之间必须有支撑和联系,这就需要队员间的相互配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底座的要求比较高,因为规则规定金字塔动作最高是两层半,这就说明一个底座要承受两个人体重的重量,底座运动员相当于根基,只有根基稳了,上层的运动员才能高质量的完成动作。此外,金字塔动作造型还要与整套操的风格和谐一致,毕竟它是成套的一个部分。
(三)金字塔造型的创新提示。
1.上、下法创新提示。
(1)上法。金字塔造型的上法是金字塔的第一步,上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爬上、抛上等方法,一般是根据金字塔造型的高度来决定上法的。爬上或抛上对观众的视觉冲击也是不一样的,两层的金字塔一般是爬上或托举上架;两层半的金字塔由于高度的关系和成套的需要,一般是抛上。
上法的创新可以从增加难度上来实现,抛上的金字塔可以做一些辅助翻腾的上架,比如两层半的两底座、两中间人金字塔尖子的上架可以做辅助的后团上架等等。
(2)下法。下法可以从技巧运动上面的架子上的叠罗汉的造型下法,技巧运动与技巧啦啦操有着诸多的相似点,我国应充分发挥技巧运动强国的优势,大力发展我国的技巧啦啦操事业[3]。
下法首先可以在下法顺序上有所改变,比如技巧运动中男子四人组两底座一个中间人一个尖子的下架动作,中间人把尖子抛上,然后中间人下架,由底座把尖子接下,这一个技术的迁移可以为金字塔造型的整体效果上增加惊险性、视觉冲击力。
2.过渡动作的多样性。从资料上来看早期的金字塔造型都是一次成型,中间没有过渡动作,也没有造型的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金字塔造型逐渐出现了过渡动作和第二个造型,在这些过渡动作中许多队伍都运用了空间上的起伏变化,要是以中间人和尖子的二次上架为主。
在此过程中可以改变中间人和尖子的变化,比如说由站立改为仰卧或俯卧、配合的翻腾动作等。这些新的过渡与连接动作更好推动着啦啦队技术的发展,使难度动作看起来不再是呆板无趣,增加了难度的连贯性,也使得整个成套动作更为花俏,更能吸引人们的关注。
3.造型独特性。金字塔的造型是金字塔呈现给观众的最终效果,所以造型独特性、创新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谓造型的独特性除了考虑造型的美观程度,还得考虑到队员自身的能力特点,只有充分发挥队员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整个团队的最强竞争力。 独一无二的金字塔造型动作必须具备高超的技巧性和常人不可及的超越性[4]。所以说造型的独特性方面是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努力来完成。
4.难度上的创新 在现有的难度上,在规则的允许下,通过适当的提高难度系数来达到金字塔造型的创新。
四、结论与建议
(一)金字塔动作有竞技性、表演性、配合性、艺术性、稳定性的特征;影响金字塔造型的因素有个体因素和整体因素两部分组成;动作创新可以从上、下法、过渡动作、造型的独特、难度的创新上来实现。
(二)金字塔动作的创新必须遵照规则,动作造型的选用要在规则允许的尺度内;动作的创新必须考虑到队员自身的情况,根据队员的个体情况合理安排位置及难度等;难度的突破有助于动作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邱建钢,徐中秋.2010--2013年全国啦啦操竞赛规则[s].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审定
关键词:体育文化;竞技运动异化本质;文化溯源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9-0007-04
Cultural tracing and retrospecting of the nature of dissimil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
XU Ai-min1,WANG Xiao-ming2,HUANG Ling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7,China)
Abstract: Competitive sport is a sort of body activity with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rule-specific, competitive or challenging, entertaining and uncertain, a body moving process that bases its main goal on creating outstanding performances ultimately. The dissimilation of the nature of competitive sport refers to the incoordin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competitive sport, in other words, the subject of competitive sport is to pursue its own development originally, but on the contrary it is possessed by the object. Civil progress, aggressive violence, national polity and commercial interest have resulted in the dissimil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 we should build a dissimilation resisting castle, and initiatively seek for the essentially meaningful cultural return of competitive sport.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nature of dissimil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cultural tracing
竞技运动是以人为主体的身体活动,它将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观众等人的因素统摄其中。当这些人的因素参与竞技运动时,发生了某些行为变化或角色迁移,阻碍了竞技运动的正常进行时,异化现象就出现了。周爱光[1]认为:“异化是指由主体产生的客体脱离开主体成为与主体相对立的独立存在,并在保持其独立性的同时反过来支配其主体的结构。”庞建民等[2]认为:“所谓竞技体育本质的异化就是指参与竞技体育的人(主体)与竞技体育(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协调。这种关系的不协调就是指参与者(包括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管理者等)原本是追求自身的发展,但反过来自身却被对象占有了,即被运动成绩和物质奖励占有了。”在现代的竞技运动中,充斥着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竞技运动发展的不和谐、不协调的现象,这些现象扭曲了竞技运动的本质精神――“公平竞争”原则,形成了结构性的矛盾,异化产生了。在这些异化现象的背后:一是,掺杂了人为的利益因素,竞技目的成为次要原则,操纵竞赛追求利益成为首要动因;二是,竞技运动中所形成、发展的技战术、组织模式、竞赛规则和行为规范逐渐被客观化,都反过来成为克制和支配竞技主体的因素;三是,竞技运动的主体被客观因素所诱导、哄骗、欺瞒和教唆,竞技主体缺乏克服的手段,导致主动性、创造性缺失,竞争的公平、公正原则丧失;四是,竞技运动的客观因素目标明确,使得竞技主体自然选择性地跟随客观因素的改变,导致竞技运动目标偏离本质精神;五是,竞技运动主体的保障与目标相脱离,竞技主体的付出与回报不符,衍生的嫉妒与怨恨是竞技运动无法摆脱的阴影。竞技运动的异化“使得人的塑造和关照被忽视,在狭隘民族主义和商业主义垄断下,竞技运动基本丧失了文化教育本原,沦为政治工具和商业手段”[3]。竞技运动主体是人,目的是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但是在竞技运动异化的阴影下,主体被忽视,内部各结构与社会因素相关联的过程中,表现出非理性的价值选择、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竞技主体成为纵的符号和工具。“一种异己的力量扭曲了竞技体育本质,使人们离竞技体育的初衷越来越远”[4]。竞技运动异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与其相关联的因素众多,都成为竞技运动本质精神异化的手段,要厘清竞技运动异化的本质特征,必须从竞技运动异化的文化溯源开始。
1竞技运动异化本质的文化溯源
1.1文明进步导致竞技运动异化的产生
当人类社会突然感知到文明世界的来临,人类的社会交往活动伴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大而逐渐增多,文明进程开始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德国哲学家西美尔提出:“生命有超越生命的能力。生命过程是不断超越生命本身,不断壮大、发展自身的过程。”[5]文明带给了人类思想的深度,导致自我意识出现,“人就是自我意识,他意识到了自己,意识到了他的人性事实和他的尊严。正是据此,他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6]。但是自我意识留下了一些思想遗产,比如:怨恨、嫉妒、暴力、负罪、内疚等,这为异化留下了自我生长的空间。德国哲学家尼采探究心灵道德认为:“人变成了一种道德动物,更准确地说,人变成了一种奴隶道德的动物,他的道德的心理标记是内疚和负罪。……内疚和负罪,这是现代人最重要的疾病,就是要挖掘这种疾病的起源。”[7]内疚和负罪感催生出怨恨和嫉妒的心理,社会道德和人性道德界限没有明显的划分,罪恶和邪念在肆无忌惮地扭曲着人们的心灵。对于文明在人类心灵上的异化遗产,起初人类是依靠体育运动来化解和暂缓异化的痛苦,但是随着灵魂世界的爆发和“上帝”虚无主义的出现,体育运动这一解药逐渐失去功效,本来是保留着人类道德底线的竞技场,最后却变成了人们追求竞技运动中的荣誉、金钱和胜利的地域,不惜用任何手段达到既定目的,竞技运动中公平竞争的界限就这样一次次地被撕扯、袭扰和亵渎。
1.2攻击性暴力导致竞技运动异化的产生
攻击性是动物(包括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一种源自身体内部的本能反应。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认为:“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具有一种对抗同类分子的战斗本能,这就是攻击性本能,它是生物进化的原始动力。”人类依靠着进化的成果和攻击性本能,改造着整个世界,并让自身成为支配这个世界的主宰。“在未经人类文明洗礼过的史前社会,人类依靠种族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来共同抵御来自自然和其他猛兽的威胁,将各自身上的生物攻击性引向对群体有利而无害的方向”[8]。攻击性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是人类在文明的碰撞中,感受到了恐惧、危险和失败的苦果,攻击性转而变成为一种暴力的手段,于是在人类文明历史中,战争成为了唯一选择。人类变成为一种善于有组织、有计划和有意愿屠杀同类的可怕动物。“什么是最大的快乐?暴行的快乐:因为在这些状态下,对于残暴行为的欲望和才能被视为一种美德。暴行是人类最古老的节日欢乐之一”[9]。人类情绪是如此琢磨不透,在暴行中获得的快乐和安全感,流淌在血液中的攻击性吞噬着人类文明。攻击性瞬时变成为一把双刃剑,一面是进步,一面是暴力,在这种两难的权衡中,竞技运动化解了这一矛盾。“竞技运动所摹拟的正是一种人类由来已久的暴力行为与暴力现象。但竞技运动自身并非暴力行为,它属于一种具有非理性内涵的艺术形式”[10]。竞技运动成为人类攻击本能的收容所,暴力在这里安静地、尽情地流淌,人们嘶声竭力的呼喊、纵情欢快的愉悦、毫无顾及的嬉笑、天性本能的打闹、激烈随意的狂欢、能量野蛮的宣泄,竞技场成为了释放天性的舞台。但是,在竞技运动中也会有失控的暴力,攻击性在竞技运动中,形成这样一种过程:从本能收容异化。
1.3国家政治导致竞技运动异化的产生
“体育竞技是国家间象征性的对抗,军事冲突则是国家间事实性的对抗……体育绝非是对战争的克服,友谊在体育中一再被强调,恰好是为了掩盖体育的战争本性”[11]。德国体育史学家莱默尔说:“运动和政治永远分不开,运动最有兴趣的地方,也是政治家最有兴趣的地方。谁要从事体育运动,谁就摆脱不了政治的影响。否则,就别参加运动。”于是,当国家政治利用体育竞技的开始,竞技运动就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这也是导致竞技运动异化的因素之一。本身不具备任何政治因素的竞技运动,在“为国争光”、“民族英雄”、“集体荣誉”等政治术语前,沦为国家之间的权力竞技、实力竞技和经济竞技的工具。竞技运动的初衷被改变,原本希望人在竞技场中释放能量、燃烧生命、放飞激情和回归野性的竞技运动,成为国家政治的手段,体力之间的竞技变成为经济、智力和国力的竞技。“公平竞争”、“更快、更高、更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都被淹没在国家荣誉至上的巨大海洋之中。竞技运动从人类身体本能的思想中心转移到国家身体的政治中心,是一次巨大的变革,竞技运动本身不具备承受这种改变的能力,所以异化产生了。“竞技已不再是体育,竞技已成为人们谋取‘功利’的手段,成为国家利益、民族‘功利’的竞技场”[12]。
1.4商业利益导致竞技运动异化的产生
古奥林匹克运动荣誉的象征仅是橄榄枝,表达着人追求和平与希望,人与神在竞技场得到统一。但是,随后的古奥林匹克运动会却充斥着金钱、腐败、政治与利益,职业运动员的出现,虚假竞赛、裁判舞弊、操纵竞赛、替代竞赛等竞技运动异化现象也出现了,使得古奥运会的神威渐失,沦落为政治与权利角逐的工具。“功利化成为笼罩在体育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体育的异化现象已客观存在”[13]。古奥运会冠军通常被认为是最有德行的人,冠军被视为英雄,雅典规定给每个奥运会冠军500杜拉克的奖金(可买500只羊或20个奴隶)。金钱的刺激,促使一批贫困破产的人以职业选手为身份,“在奥林匹克优胜者的花名册上,可见到一些出身贫苦的希腊人,常以职业运动员的身份,为雇佣他们的城邦赢得胜利[14]”。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在体育竞技中出现营私舞弊,教练员不根据规则违反原则,运动员代表他邦参加比赛。最后出现“雇佣兵制”,就连生命和屠杀都可以进行交换,这一切冲击着公民对城邦的责任感,“有钱的城邦就是祖国”,古希腊城邦的道德体系崩塌了。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同样出现了这些现象,历史又一次重现,“商业化的运作给竞技体育比赛带来变革,但过度的商业倾向和商业操纵也给竞技体育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损害了竞技体育的最本质特征――公平竞争,导致竞技体育‘异化现象’发生,如:服用兴奋剂,黑哨等”[15]。
2对竞技运动异化本质的反思
2.1寻找竞技运动的本质文化
“体育根源于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16]。在对竞技运动本质的思考当中,很自然的将竞技与身体联系在一起,竞技运动的本质就是将人身体的最大极限素质发挥出来,让身体感受快乐、自由、力量与健康。“竞技如同一股洪流,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裹挟进去,让他们尽情地宣泄、享受、排遣,并从中得到教育和发展”[17]。竞技运动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伴随着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是需要多种文化共同演绎的人类生命起源。竞技运动追求的是公平、平等和自由;它展示的是竞争、比拼和对抗;它教育着身体、张扬着身体、表达着身体;它通过竞技寻找着身体的差异,并以锻炼弥补这种差异,使竞技运动在与人类身体的交融中表达着本质精神。
2.2建立竞技运动的道德规范
竞技运动异化根源就在于对道德约束的不重视,使得与竞技精神相违背的异化现象有生存的土壤。“竞技主体的道德需要是竞技主体道德活动发生的主体动力。竞技主体的道德行为是由其道德动机驱动的,而其道德动机是在其道德需要心理与客观的社会道德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激发出来的”[18]。因此,有必要建立起竞技运动的道德体系,让竞技主体――人,能主动寻求“内在需要的一种自觉的道德力量,它使从业者认识竞技体育运动中什么是善与恶,从而自觉地、主动积极地遵守并同不道德手段与行为作斗争,为维护竞技体育竞争的公平性,保障与促进竞技体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价值源与心理认同”[19]。竞技运动异化的形式和方式有很多,但都必须作用到人的主动因素中,因此建立竞技运动道德规范,必须以人思想道德规范为基础,同时考虑社会诸多因素,并统摄竞技运动的历史与未来,建立科学、合理和规范的道德体系,形成防止竞技运动异化的长效机制。
2.3铭记竞技运动的公平竞争
竞技运动作为一种身体运动的文化,一定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核心,它是人类最能读懂的身体语言。“没有竞赛,就不可能有竞技体育的生命与活力”[20]。在竞技场只要用眼睛就能理解这里存在的文化内容,因为竞技运动“选择了最易于沟通、最少争议和歧见的国际性语言――肢体动作。使它最适合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对各种民族文化进行统摄、同化、融合和兼容”[3]。对于这样一种国际语言来说,我们应该保护它在历史中所形成的文化内涵,不应该受到异化和社会阴暗面的影响,保持其长久的发展方向。“公平、公正”是竞技运动的价值核心,只有在“公平竞争”中才能产生纯真的竞技精神,“公平竞争”是竞技运动的前提和基础,是身体运动文化的深刻内涵。“在竞技运动领域的竞争的核心法则是公平竞争。公平竞争作为人类生活态度的显现,作为人的生命意志面对未来的投射,它渴望通过体育运动这一形式来激昂生命的创造,通过人体运动的形式把握人生、塑造人生、实现自我正是公平竞争存在的深刻价值”[21]。只有真正理解“公平竞争”的涵义才能有效地抵御异化,主动在竞技运动领域淡化政治功能、防范商业干扰、疏导暴力倾向,维护竞技运动仅存的公平尺度。竞技运动的“公平竞争”是不能触碰的精神底线,是铭刻文化内涵的价值核心。
2.4思索竞技运动的生命价值
在竞技运动中“人们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准备,才可以成长为成熟的、羽翼丰满的运动员。为此,运动员们不得不训练自身,不断重复整合自己,甚至惩罚自己”[22]。这一切的过程,都是人类在自我找寻那些原始记忆中的生命符号,身体运动是长久的过程,是一种保持身体健康的手段,必须学会坚持、忍耐、惩罚和克服,这是人类在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身体需要运动作为生命基础的,静止等于生命的终结,运动等于生命的继续,于是身体运动成为有终点的持续过程,要保证身体健康只有坚持运动。“让我们的肉体与灵魂都得到双重的解放与充电,这就需要体育。体育,就这样充当着反抗异化的最积极有效手段。……体育拯救着人类,体育挽救并永远珍惜人类的本能与力量”[23]。人类必须时刻从睡梦中惊醒,必须反思、理解和畅想,让竞技运动回归自然、人性、道德和公平。竞技运动本身就是人类能力的展示,不要给予它太多的荣誉、光环和理念,不要干扰它本身具备的思想和文化体系,让它回到单纯、人性和自由,让它告别异化的侵袭,竞技运动的异化过程就是人类自身思想、身体的异化,这是可怕、恐怖的事实。当人类还清醒、还会思考的时候,请保存着最后一颗可以拯救人类身体,抵御疾病、虚弱、衰败和颓废的唯一生命解药,这就是竞技运动的生命价值――对于生命的解救。
参考文献:
[1] 周爱光. 竞技运动异化论[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庞建民,林德平,吴澄清. 对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7(1):74.
[3] 卢元镇. 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 体育文化导刊,2001(4):45-48.
[4] 陈淑奇,龚正伟. 竞技体育异化与运动员权益保障问题之伦理审视[J]. 体育学刊,2009,16(1):19-23.
[5] 刘放桐. 现代西方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02.
[6] 亚力山大•科耶夫. 黑格尔著作导论:生产•第一辑[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11.
[7] 汪安民. 尼采与身体[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1.
[8] 范文杰. 从内隐攻击性视角看竞技体育的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51-53.
[9] 尼采. 曙光[M]. 田立年,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13.
[10] 路云亭.竞技的本质[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6):462-464.
[11] 汪民安.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5-36.
[12] 曹卫. 人文体育观渐入――现代体育“异化”的反思[J]. 体育学刊,2003,10(4):1-3.
[13] 田荣和. 体育的工具性异化与人性化复归[J]. 体育学刊,2005,12(4):11-13.
[14] 于克勤. 古代奥运会史话[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51-182.
[15] 任建慧. 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悖论――基于人文视角的观察[J]. 体育与科学,2008,29(3):58-61.
[16] 伍雄武. 现代人与体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8.
[17] 卢元镇. 竞技:人类进步的表征与希望[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5):369-372.
[18] 周成,周文. 化解竞技体育异化的思考――基于竞技主体道德需要的视角[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79-82.
[19] 熊文,王泽应. 竞技体育伦理及其研究之意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545-550.
[20] 肖林鹏. 竞技体育本质及发展逻辑[J]. 体育学刊,2004,11(6):1-3.
[21] 刘志敏,解毅飞,凌青东. 对竞技体育“公平竞争”的哲学阐释[J]. 体育与科学,2003,24(1):37-38.
摘 要 体育教育是高校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窗口,只有在把握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分析研究高校体育中素质教育的特点,可以明确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在分析探讨中寻找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为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 本质特征 发展方法
素质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全民的素质。高校的素质教育是建立在中小学教育基础上的。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素质的重要窗口。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已经不单单是改革现行的体育教育制度、内容和方法,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人生奠定了基础,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教育方式之一。
一、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强调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高校中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人格,承认个性差异,通过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使每位学生学有所成,奠定人生的基石。
(二)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全体性的提点。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高校体育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摒弃了旧的教学观念,一方面促进学生身体和技能的发展,同时也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习惯进行培养,立足提高每位学生的基本素质。
(三)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加强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重点突出“全面”。高校体育教育利于学生德育和智育发展,将教育方向做了调整,转向了“育人”,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最终目的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三基”的学习、提高体育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自我锻炼的习惯、文明的体育行为、系统完善的体育文化知识。
“三基”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其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强调学习体育有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如体育史、体育政策、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竞赛的组织方法、裁判法与相应规则等;基本技术的学习主要包括了各个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基本技能是能够灵活运用基本技术的能力。体育能力主要是指从事体育锻炼与活动的能力,其中包括自我锻炼能力、自我批评能力、自我适应能力。这时高校体育素质教育要主要培养的能力。体育意识主要包括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公平竞争和顽强拼搏意识、健身意思、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法律意识等,其中终身体育意识将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产生更大的影响。体育习惯是指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我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文明体育行为包括很多,如在赛场上尊重对手,尊重裁判、遵守比赛规则和纪律,顽强拼搏、奋发图强、还包括竞技场的体育行为,用正确心态看待比赛结果、自觉控制情绪与行为等。体育文化主要是指与体育有关的各种理论。
三、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体育教育的改革首要任务就是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只有教学观念得以改进,体育教育工作者才有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去组织设计体育教学,在教学能够从各个方面考虑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以往让学生在操场进行动作练习或竞技训练,采用了知识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目标设置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体差异,注重传授学生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调整教学内容和,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
目前高校体育注重技能学习和竞技训练,缺乏体育与健康的关联。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应该调整课堂设置,加入相应的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健康观。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适当调整课堂内容,渗入以前很少关注的非智力因素,重点是“三基”的学习和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行为,全面推动学生的素质发展。
(三)改变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课堂一般以“填鸭式”教育进行,学生处于较为的被动的位置。这种教育模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要采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目前由于高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在师资配备上,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有的高校一级十几个班级仅配备一个教师,这样教师的工作会做的尽善尽美吗?要想改善这一现状,首先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广纳贤士,强大体育教育的队伍。其次高校要顾及教师进修、拿学位、从而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高校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工资、福利待遇、科研经费的申请和使用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体育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窗口,它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该进教学模式,从各个方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加快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张忠元,向洪.体育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1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竞技教育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深刻变革。过去,依靠以生物学为理论基础的运动训练过程,培养体能型运动员的方式已不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了。尤其是,当今世界竞技面临着过度职业化、商业化以及滥用兴奋剂等“重物轻人”的异化问题的挑战,创立竞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新学科——竞技教育学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智体型运动人才,抵制竞技异化,促进其主动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
2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文献法和调查法及现场教学实验法,并在研究过程中,先后走访和咨询了林笑峰、熊斗寅、过家兴、徐本力、延峰、刘淑慧、卢元镇、吕树庭、阚福林、余维立等专家和学者。
3 结果与分析
3.1 创建竞技教育学的意义
据考证,千年古奥运和现代百年奥运的产生都与当时人们把竞技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手段有密切关系。但是,古奥运后期,竞技由于过度的职业化、商业化和手段残忍等,加上罗马皇帝反异教活动的干预等,使之夭折。当今,百年奥运也同样面临着偏离教育、过度的职业化和商业化以及兴奋剂滥用等“异化”问题的挑战。尤其是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将竞技商业化推向了顶峰。对此,1996年8月,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奥运史专家戴维*沃莱钦斯等学者大声疾呼:这样异化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会永存;美国哈佛大学科斯梅伯等人提出:商业化的、对教育产生负作用的奥运会应立即停办。1998年世界田径明星美国的卡尔*刘易斯面对竞技的异化,在告别赛中指出:“美国的田径问题很多,职能部门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做,因此总是偏离正道。这很荒唐,但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有世界上最出色的田径选手,但是我们没有田径。真正的田径在美国已经死亡了”(《中国体育报》1998年10月8日)。这些古往今来的事实告诫人们:竞技教育结合有助于奥运持续、健康地发展;竞技与教育分离会促使奥运异化,这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这也预示着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久分必合的趋势即将到来。然而,当今奥林匹克运动在发展中面临的“异化”的问题已日渐严重,如何迎接这一挑战,使其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摆在了人们面前。竞技教育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具体地说,它是在回顾历史、更新观念、创建竞教结合的理论新体系的前提下,以培养有运动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群体为目的,去防止面临“异化”的竞技,使之能再次以新的姿态回归教育,并健康、持续地走向新世纪。目前,人类都在关注着“发展”和“预防”两大问题。比如,医学已从以治病为主,转向重视“预防”;科技面临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能源危机、气候反常和人口膨胀等问题,开始重视预防上述问题,并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科学”,并提出“科技以人为本”。同样,竞技也要以人为本,同步研究和预防异化的问题,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创建竞技教育学的使命。
3.2 创立“育人夺标”的竞技教育新观念
当人类思考20世纪世界经济增长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工业之路”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当今世界竞技发展也走过了一条先培养运动明星,待他们出现问题后再去治理的“灰色之路”。从马拉多纳吸毒到泰森犯罪,再到许多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屡禁不止等一系列问题,都反映出国内外有相当一部分运动个体和群体存在着综合素质偏低和从事竞技工作的人对竞技本质认识不清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原本作为竞技主体的运动员却成了金钱和物质的附属物,从而使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主体精神、人生的价值等属于人的东西被忽视了,甚至被剥夺。这样,人便成了“竞技的动物”,竞技却成了“扬物抑人”的低层次运动。因此,许多人在思想上便形成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就是竞技教育(培养运动员的过程)的本质的偏见。客观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有很大成分是一种运动的“现象”。作为“现象”,它具有明显的流动性、易变性和易逝性,“育人夺标”才是竞技教育的本质,尤其是人的全面的发展是潜藏在技术和金牌背后,最基本、最稳定而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袁伟民所言:“金牌能够创造辉煌、鼓舞人心,但能够创造辉煌、鼓舞人心的不仅仅是金牌,还有那些为夺取金牌而努力拼博的人。”如果我们仍然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视为竞技教育的本质,那么,必然会使人成为运动的手段,运动却成了目的,从而使运动员在现实的竞技中,伴随着对金牌和物质追求的不断升位,他们的主体地位却在日趋下降。当今的竞技也正是在如此演变着。1994年9月在埃及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因此当今世界的竞技的发展,必须朝着有利于主体——运动员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演进。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最近撰文指出:“奥林匹克对职业运动员开放可能导致奥运会失控”。“过度的商业开放带来了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滥用兴奋剂的根源是商业化(或政治)的考虑。它对奥林匹克起着消极的作用。它违背了体育的根本目的,损害了运动员的健康。”可见,将“育人夺标”视为竞技教育的本质,既有助于抵制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又能促进竞技与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因为夺标反映了竞技的特性,育人反映了竞技的教育属性。竞技教育学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人才的科学。它提出竞技要树立“育人夺标”的新观念,有助于防止或限制由于竞技单纯夺标而造成的“异化”。如果说“夺标”是竞技教育“顶天”所求,那么“育人”是其“立地”所需。运动员要攀登世界竞技高峰,需要有其赖以生存的、“育人”的土壤,否则,竞技教育只“顶天”不“立地”,那么竞技就将难以长期、稳定地发展。因此,“育人”和“夺标”合二为一构成了竞技教育的本质特征。竞技教育学把“育人夺标”作为“宗旨”,其实质是把竞技的中心从“物”转向了“人”,这是竞技面向21世纪改革与发展的一场革命,也是竞技教育学创建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3.3 构建“六合一”的竞技教育过程结构
目前,国内外现行的竞技理论的教科书或专著主要以研究运动训练过程为主,这是不全面的。作为系统的竞技理论只有包括运动的竞赛、选材、教学、训练、恢复和评价六大过程的理论才能完整地解释竞技全过程的问题。况且,最近我国即将把运动训练专业扩展到竞技专业,这说明竞技专业不仅是以培养运动员和教练员为目的,还要培养一批竞技的管理、经营和康复保健等各类竞技人才。但是,现行的竞技理论以运动训练理论为主体,其结构存在着非整体性,这就不免造成其指导实践功能的单一性和随机性。因此,竞技教育学为完善竞技过程理论结构的非整体性,按育人夺标的总体设计,将运动的竞赛、选材、教学、训练、恢复和评价六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育人的理论与措施寓于在每个过程之中,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竞技教育过程的理论,不但有利于完善竞技理论体系,而且更有利于提高竞技教育(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过程)的质量。
3.4 组合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竞技教育理论体系
当前,国内外有关竞技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大都偏重于从生物学角度去研究挖掘人的生物潜能,偶尔涉及到的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有关问题也是浅尝辄止。竞技教育学在运动的竞赛、选材、教学、训练、恢复和评价六大过程的每一过程中,都将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的相关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从而构建了完整的竞技教育理论新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既符合人的发展对竞技的需要,也顺应了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
3.4.1 符合人发展的需求。竞技的主体是运动员,运动员作为社会的人必须要具备人的社会属性,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人。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已提出健康的人应是生物、心理、社会三者都达到完满的状态的统一体。通过竞技培养出的运动员应是一个完整的人,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人。在重视运动员生物和心理方面挖潜的同时,强化挖掘运动员的社会潜能更为重要。正如俄罗斯体育专家马特维耶夫所言:“未来运动成绩的增长,主要靠挖掘运动员的社会潜能。”运动员通过积极调节各种人际关系,使他们在运动的训练和竞赛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体能和智能,从而取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获得愉快、和谐的生活环境,并能成功、健康、幸福地度过人生。再者,世界性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要促进竞技运动由传统的“体能型”向知识、信息和科技含量高的“智体型”竞技转变。因此,加强竞教结合,重视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位培养优秀运动人才的问题是完善国际竞技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3.4.2 符合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的经济。其主要特征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增加知识、信息和科技的投入、减少成本、增加效益。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之前,必将变革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竞技方式。未来的竞技及其教育必将向知识、信息、教育和科技投入高的智体型方式转变。因为当今世界竞技对运动员生物潜能的开发已逐渐接近极限。因而,未来竞技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充分开发运动员的智能潜力,从而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更新场地和器材,促进竞技尽快从传统的体能型向智体型转变。欧美发展知识经济的经验启迪我们: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人方是人才,人才来自于教育。为此,竞技教育把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教育过程放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并综合有关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进行系统地研究与实践,其目的是要在运动场外开辟一条竞技的智能生产线,向运动员传授与竞技相关的综合性知识,培养“复合型”的竞技人才,以求这条智能生产线与运动场那条原始生产线汇流产生“爆发”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知识经济即将来临之际,主动树立智体型竞技教育的新思想,重视竞技的知识、信息、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以求促进其快速发展。正如球王贝利1979年所言:“我比那些不会用脑筋只会狂奔的人走得更快。”
4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奥林匹克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