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属钠的冶炼方法

金属钠的冶炼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属钠的冶炼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属钠的冶炼方法

金属钠的冶炼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属 冶炼 热分解 热还原 电解

引入:教师展示图片,生活中常见的尤其是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得到的金属制品.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用途广泛,人类离不开金属.

师:人类需要的大多是金属的单质或者合金.那么,自然界有没有为人类提供现成的金属呢?

生:没有.金属大多以化合态存在于各种矿石中.

师:张家口市周边有哪些矿物?

学生讨论.

教师提供数据,证明张家口市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探明总储量1.35亿吨包括蔡家营矿区在内的有色金属矿产还没有真正形成上规模的开发利用.那么,如何才能把金属矿物转变为金属单质,实现点石成金,从而为张家口市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呢?

学生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化学方法是实现由金属矿物得到金属单质的唯一方法,而且一定是利用还原反应.

师:用什么手段或者方法实现这个过程,是我们本节课将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创设情境:在宣化,有一个大型企业宣钢,作为宣化、张家口乃至整个河北省的支柱性产业,为张家口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果你是宣钢的一名技术人员,面对一堆铁矿石,你该怎么做?

生:用氢气、一氧化碳、炭还原氧化铁.

师:用什么方法好呢?

学生讨论.

教师展示炼铁图片,播放现代钢铁厂的炼铁录像.

探究活动:学生从接触面积,反应速率,节约能源,铁的纯度、能量等多种角度讨论了用一氧化碳比较好.

过渡:常见的还原剂除了氢气、一氧化碳外,还有什么?过渡到铝热反应.

实验改进:铝热反应(粉笔头实验).

教师播放录像:户外进行的铝热反应,可以洞穿四块钢板.

学生描述现象,分析铝热反应的应用,其一冶炼某些高熔点金属,其二用于野外焊接铁轨,但是成本较高,因此不适用于工业炼铁.

总结:金属冶炼的实质和热还原法.

师:在2500年前,人类开始使用金属铁,但早在6000~7000年前,人类就进入了铜器时代,掌握了铜的冶炼.那么,除了铁、铜,生活中使用非常普遍的金属还有铝.然而,追溯到19世纪,铝业像今天这样普遍吗?介绍历史典故:铝的历史.引出问题:同样是两种常见金属,但是它们的命运却不同.铁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普及使用,而铝却在百年前依旧价比黄金,这是因为铝在地球上的含量比黄金还少吗?

生:不是.

师: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既然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那么,19世纪的铝为什么如此昂贵,又是什么原因使现在铝的价格大大降低,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呢?

生:铝的冶炼困难.

师:铝太活泼,一般的还原剂很难还原.怎么冶炼呢?

学生讨论.有学生提出,用钠或者钾来还原,但很快被其他组同学否定了,钠钾很贵,不合适,同学又陷入迷惑.教师引导学生考虑,冶炼铝其实就是发生还原反应,实质是得电子,那么转移电子最直接强有力的手段就是通电,学生恍然大悟.根据已有知识点,电解氯化钠、氯化钾可得到金属钠、钾,类似的电解氧化铝应该能得到铝.教师应对学生的分析给予充分肯定,并给学生提供一个信息:氧化铝是一种高硬度的化合物, 熔点2054℃.学生很快发现问题,熔点太高,势必消耗能量太多,还是不行.这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电解氯化铝呢?课堂气氛再一次进入,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又否定了氯化铝.

教师介绍:1886年,美国化学家霍尔(23岁)在氧化铝中添加了冰晶石(Na3AlF6),使氧化铝熔融温度降低,从而减少了冶炼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才使铝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回顾:汞和银的冶炼方法――热分解法.金和铂用一句诗“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来概括为物理方法提取.

金属钠的冶炼方法范文第2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进行知识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复习中主动建构知识,即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自己陌生的知识点,并联系比较相关的知识点,使知识网络化,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化学“高考背囊”。

化学“高考背囊”按照考点,分为阿伏伽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工艺流程、有机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几部分,每个考点学生将自己平时错的知识点或典型例题摘录下来,并附加解题注意点或详细的解析过程,特别易错部分用不同颜色笔做好标记,提醒自己注意,同时还要写出自己(或记录老师所讲)总结归纳的相关知识及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每周自查并做好标记:已熟练掌握的画“√”,还未掌握的画“×”,不理解的画“?”,不理解的内容一定要再请教同学或老师,直到真正弄懂。具体做法如下:

1.考点:阿伏伽德罗常数

2.考点:有机化学

【知识点】:卤代烃中检验卤元素: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再加过量稀硝酸,然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有 色沉淀,则含有 元素。【联系与比较】检验淀粉水解产物:向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中和至碱性,然后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产生。

3.考点:元素化合物

金属钠的冶炼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设计;智慧;文本解读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3C0012C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提出

化学课堂教学中很多遗憾或者缺失的出现,源于教师对知识本体缺少科学理性的解读,对文本缺少深层理解。而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都是因为教师对学科内容有着深入、独到的解读,对学科的知识发展有着深入的理解,对学科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认知有着恰当的把握,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深层次追问。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掌握知识,更应指向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形成,指向有条理的怀疑品质的形成,指向有价值的批判意识的形成,因此,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形成“科学之精神和独立之思想”,即追求逻辑的自洽和寻求可重复的经验证据。所以,有必要对化学教师备课中智慧的文本解读进行探讨。

2 文本解读的问题

大量案例表明,化学教师备课中的文本解读存在着如下四种主要问题。

(1)原点意识缺乏。很多教师不是先阅读教材文本,不是先查阅各种版本教材的不同建构,不是先阅读课标,而是先阅读各种参考资料,先下载大量的PPT课件,然后再进行整合、拼凑。这样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教者的主体逻辑思路被“绑架”,因为采集众多优秀观点导致教学主线混杂;二是新鲜的情境素材众多,难以割舍,最终进行叠加。比如:关于“铝的冶炼”的教学,有化学史线路、制备线路、应用线路等,加之情境素材丰富,若不进行取舍,教者就很难突出重点。

(2)自我建构缺失。备课时由于大量地阅读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资料,各种结论、各种优秀教学设计、各种经典素材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的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认识和见解。如关于“Fe2+与Fe3+的转化”的教学,教师往往处理成Fe2+转化为Fe3+、Fe3+转化为Fe2+和实际应用等,自我建构主线的意识欠缺,生硬割裂知识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只要存在Fe2+,一般都存在Fe3+,因而,分版块处理的方式就不符合实际情况。因而,Fe2+、Fe3+的转化教学可解读为:“控制转化”、“转化应用”等教学线路,教者智慧地选择其中之一或者整合两种教学思路的方式。“控制转化”就是沿着“亚铁盐和治疗贫血的试剂”的保存这条线路,因而设计出:检测是否变质、变质程度(定量)、怎样防止变质、如果变质怎样转化等过程。“转化应用”就是Fe2+转化为Fe3+的实验室应用(高锰酸钾滴定)、工业应用(重铬酸根离子除去),Fe3+转化为Fe2+的实验室应用(配制亚铁盐溶液)、工业应用(印刷电路板工业)等。

(3)理性质疑缺少。由于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学媒体,寻找“争奇斗艳”的教学情境,寻找“令人目眩”的互联网应用,时间花在资料搜集上的多,花在教学形式上的多,花在设计练习上的多,而花在理性质疑上的少,教师缺少有条理的质疑和有价值的批判,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少,即使有问题,也是让学生成为“应声虫”居多。

(4)价值引领缺位。一旦形成了对教材文本的固化认识,就很难改变,不仅不能超越自己,对其他不同的观点也常常排斥。遇到有新的说法,都不愿接受。有的教师满足于对教材知识内容有技巧的传授,有的教师陶醉于对解题规律的精巧归纳,有的教师迷恋高效率的达成,对任何教材内容都采取“大卸八块”的做法,极少思考引领学生“为何学”、“何学之”、“学何为”。有鉴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文本的智慧解读。

3 智慧的文本解读的要素

智慧的文本解读要处理好三个要素:一是为何学,即为什么要学习此内容,知识本体价值何在,这个内容学习后应使学生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在化学教学中,很多看似“无价值”的课题,其实蕴含着价值观层面的内容。如:初中化学“保护水资源”,很多教师在处理这节课的时候,常常采用的是读读、议议、背背、练练,对文本解读限于浅层表述,仅限于应付考试,没有上升到“为什么要保护”、“怎么保护”、“如此易得的水,为什么是资源”,正是缺少“逻辑推演和思辨”,教师和学生并未建立起“水资源的宝贵”意识。“保护水资源”这节课可以进行如下“思辨式”设计,一是地球是“水球”,为什么还说“缺水”,总结出结构性缺水和可利用淡水的稀缺;二是怎么解决缺水呢?可从节约(滴灌技术等)、储存(水窖、水库等)、循环(中水、海水淡化等)等手段解决缺水;三是水能够循环利用,为什么还要节水呢?水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自然界中的循环等都说明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是否值得“保护和珍惜”呢?引发学生思考废水处理对能源的消耗,被污染的水要能够再次变成可使用的水资源,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这种能量的消耗又必须从自然界索取,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假想地球上的水资源全部被污染了,地球生命生存的每一滴水都要通过消耗大量能源才能获得,那将是多么恐怖的事情?

二是何学之,即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和一个蹩脚的建筑师的区别在于,蹩脚的建筑师屈从于每一种诱惑,而优秀的建筑师则予以抵制。如果将建筑师换成教师,同样切中要害。我们更多地屈从于某种诱惑,这种诱惑无非是显性的“功利、高效”等要素。教师选择教法,跟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有很大关系,更多教师在选择教法时被非学科的东西左右,如“如何在短时间掌握”“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达成”“如何取得较好的应试成果”。在教学中怎样组织好“学”是关键,组织好“学”的抓手是逻辑线路,即着重处理好知识主线、问题引线、活动穿线、认知接线。如在初中化学“水的净化”教学设计中,内容组织的宏观逻辑体系可安排为:解决生存用水的方法(沉降、过滤)、有色有异味的天然水转化为饮用水(吸附)、硬度较大水的转化(软化)、海水转化为饮用水(蒸馏等)、大规模饮用水的解决(自来水生产);问题线设计为:贝尔(野外求生)采用布包过滤获得饮用水、贝尔利用烧灼树枝获得木炭制作过滤装置(吸附)、贝尔在荒岛上如何利用海水制得淡水;活幼橹的逻辑线路设计为:过滤装置的设计及操作、水净化器的制作、软硬水的鉴别、自来水厂水处理的流程讨论。

三是学何为,即学习了相关内容和技能后的作用以及价值。这个环节往往被忽视,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不停地问“为什么”的人,就像站在一幢建筑物前读导游手册的游客一样,忙于阅读这个房子的建造历史,以至于妨碍了他们看见这幢建筑物。过于注重细节的考量,而忽视了整体的把握,这是教学设计另一类遗憾。以“水的净化”为例,如果仅限于净化方法的学习,不是关键,而应该上升到对净化方法的合理选择、净化方法的深层思考。例如,不同要求的水,所采用的净化方法是不一样的,电子级的水,净度要达到99.9999%甚至更高要求;不同地区的水源,所采用的净化方法也是不一样的,等等。再者,水的净化,是人们处理物质的手段,要从降低能耗的高度思考问题,要从产品的最终应用方向去思考问题。

4 文本解读的三个阶段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说:语文教师的文本阅读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缺失其中任一环节都会导致对文本的曲解、偏解,甚至误解[1]。同样,在化学教学中,文本的解读也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4.1 第一阶段:陌生解读

在全新的解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教学的“本我”资源。陌生化,本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概念,现在常常被借用来表达阅读的一种状态。陌生解读就是把解读对象(哪怕是教过多次)当作全新的文本对待,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使主体和对象之间形成一种距离,用新鲜的触觉感受文本。

一是指不带任何现成的结论进行解读。例如:在执教初中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这节课时,教师在处理过程中,基本沿袭了“三特点”处理法,即:微粒具有“小(很小)、动(运动)、隙(有间隙)”的特点,因而,在教学设计中,将这三个方面分为三个独立板块进行探究设计,这种割裂式处理,导致对每个设计的实验进行某一个性质的解读。“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实验,仅解读为微粒很小;两个小烧杯中存放浓氨水和酚酞,再倒扣一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酚酞变红,仅解读为微粒运动;无水乙醇与水混合体积变小、压缩注射器中的空气,仅解读为有间隙。其实,高锰酸钾溶于水,微粒(离子)小、运动特征、间隙等都能够通过现象证据进行合理的推理。高锰酸钾微粒的运动证据:开始时,高锰酸钾固体周围变紫红色,过一会儿,烧杯内的水都变紫红,这不是说明微粒在运动吗?这难道不能说明水分子也在运动吗?高锰酸钾微粒有间隙的证据:高锰酸钾固体消失,紫红色溶液形成,很明显,固体的体积很小,溶液的体积要大得多,说明了高锰酸钾微粒之间有间隙,才能够让水分子与高锰酸钾的微粒融为一体,从另一角度看,水分子之间也应该有间隙,才会给高锰酸钾溶解提供了可能。由此看来,教师不带任何结论进行思辨性解读,对培养学生基于证据的推理和有价值的质疑是有益的。

二是不带任何现成框架进行文本解读。教师在处理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时,常常希望通过简约、易记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对物质性质的整体认知。殊不知,这种带有现成框架的处理方式,使得学生的分析观察品质和自我表达受到约束。如在“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将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总结为“浮熔游响红”,谐音是“芙蓉又想红”。这种处理看似简洁高效,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典型实验现象。但是,这种解读具有人文味,缺失科学味;具有易记忆的特点,缺失对物质整体性质的描述和感知,更可能缺失实验中典型细节的理解。金属钠在水中的反应,有学生经过仔细观察,作了如下的描述:金属钠在水面熔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并四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声响,所到之处,划下一道道红色的轨迹,时而伴有少许烟雾,在最后时刻,还能看到黄色火光,有时还能听到爆鸣之声。这样的解读与5个字对比,哪一个更有思维张力?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要从细节开始,要从观察品质开始,要从打破现成框架开始。

三是以学生的视角而不是以教师的视角进行解读。教师视角的解读,本身有知识积淀、知识迁移和既有经验等诸多因素,这些对于学习多个学科的学生来讲,有些问题的理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的角度进行解读,是教师的基本功,这种“换位”有时就是教学智慧。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若不站在学生视角,追求“一步到位”,将氧化剂和还原剂辨识、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氧化还原规律、配平与计算、信息型氧化还原反应书写等“一锅煮”,必将使学生陷入无法接受的境地,到头来,吃力不讨好,更伤害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甚至对化学产生恐惧。研究表明,高中生学习化学的三个分化点:一是物质的量及计算的学习,二是离子反应的学习,三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将氧化还原反应处理成三个发展阶段:一定数量的氧化还原反应积累后(一般在学习了碱金属后),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辨识阶段;较复杂氧化还原反应积累后(一般在铁铜、卤族、氧族、氮族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后),氧化性、还原性强弱辨识,并利用强弱序推测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进而认识氧化还原的内在规律;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学习后,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中蕴含的能量转换,认识到氧化还原的两个半反应“拆分”的价值,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时,“电子转移”被合理利用的价值,认识到利用电能实现一些“非自发”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从而理解工业上制备较活泼的金属、获得氧化性较强的物质。

4.2 第二阶段:立体解读

立体解读,就是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观照文本,获得对文本的全息解读,处理好文本阅读中多重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化学文本的解读中,一般应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一是知识内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即人类的认知顺序。一般说来,就是化学史角度。如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金属铝获取的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完善等。二是学生认知的序,即学生已经有怎样的认识水平,可能有怎样的模糊认识,现阶段发展怎样的认识,未来发展应该奠定怎样的基础等。三是知识本体结构化的序。

重视课堂的逻辑结构,一般用到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比思维,这是一种横向的迁移思维。美国学者约翰・波拉克(John Pollack)在《创新的本能》一书中说:人类的进步总是由类比本能激发的,研究表明,重大突破的发现者一般都是通过类比,瞥见可能发生的情况,追求下一步创新[2]。最有说服力的类比有5条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用熟悉的事物解释不熟悉的事物”。在学习金属钠时,学生自然联想到金属镁、金属铁,因而,作出与氧气、酸溶液等反应的类比;在学氧化硫时,类比二氧化碳;在学习化学平衡时,类比到生态系统平衡(破坏、再平衡),社会学平衡(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心理学平衡,电磁学(楞次定律);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类比自然界的季节变化等。另一种是推演思维,即演绎、归纳和批判的思维方式。在学习“离子反应”时,常常采用这个逻辑建构方式。教者可提出“为什么试剂不同,现象却很一致”,Na2SO4溶液[K2SO4、(NH4)2SO4等]与BaCl2溶液[Ba(NO3)2、Ba(OH)2等]进行的9种组合,实验现象如此一致,让学生产生本质是什么的联想,这是一种归纳思维的运用;对于“H++OH-=H2O”这样的一个离子反应,你可能找到的试剂组合,这是采用演绎思维的方式;“对于H2SO4溶液和Ba(OH)2溶液的反应,能否用H++OH-=H2O表示”,像这样的例子,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引入。

4.3 第三阶段:智慧解读

智慧解读,即借助个性化的解读方式,获得对文本新颖、独特的理解,为高品位、高质量的教学提供可能。所谓智慧解读,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术语,而是一种文学性、形象化的表达,是指在解读中不能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解读结论,不停留于自己以前的解读,不依循通常的解读途径,而能够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当然,这种解读的新颖、独特和个性化也只是相对的。

首先,在解读文本时要有新视角,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新理解。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研究有气体参加和生成的反应中,总是喜欢关注“如何形成密闭体系”,来进行实验探究和设计,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手段和最终认同缺少学理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文本解读,应该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研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应该选择哪些反应研究,采用的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也是人类研究自然界规律的常规思路;二是选择了某个反应以后,必须考虑体系问题,因为如果敞口,必须考虑外界空气对这个反应是否有影响,引导学生建立起化学反应研究体系的重要性,为今后能量变化研究埋下伏笔;三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需要哪些数据进行推理举证,这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意义:定量测定的价值所在。17世纪,定性化学蓬勃发展,定量研究直到18世纪中叶,天平这个工具应用于科学研究,这才使得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研究取得重大进步,拉瓦锡也因此被称之为“定量化学之父”。质量守恒定律的文本解读,一般引导学生思考需要选择五类反应进行实验的价值,即:只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只有气体生成的反应、无气体参加和生成的反应、溶液中有沉淀生成的反应、有气体参加且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等,这才是完全角度的“数学归纳法”思想,如果能够得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结论,就可以推导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其次,要善于发现文本的新问题。对于波义耳加热金属的实验,教材中为强调对比,将波义耳和拉瓦锡的实验用简图[3](如图1)进行对比,突出“震撼效果”。资料显示,波义耳并不是做了汞的加热实验,汞在敞口容器中加热也是不可取的,大量的汞蒸发,最终得到“汞灰”的质量比汞质量大的可能性也不大。波义耳反对法国人让・莱(Jean Rey,1575~1645)的实验结论,让・莱认为:金属加热质量增加,增重源自“空气吸收原理”。波义耳于1673年发表《使火与火焰固定并且可称的新实验》(New Experiments to Make Fire and Flame Stable and Ponderable)及《玻璃的透隙对于火焰可称量部分的发现》(A Discovery of the Perviousness of Glass to the Ponderable Parts Flame)2篇论文[4]。波义耳在敞口玻璃器皿中煅烧的金属选择了铜、锡等,为防止气体膨胀导致器皿爆裂,他在器皿口未加封闭之前加热片刻,待尽可能多的空气被赶出以后,再封口加热。在“燃素说”的理论背景下,波义耳认为金属焙烧增重是由于燃烧时产生的“火粒子”(或火素)穿过玻璃后被金属吸收所致[5]。波义耳的结论是错误的,但是不应该因这个结论而“小看波义耳”,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提出这个结论是一种必然,因此,波义耳是被“误读”的,他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绝不是“失之交臂”的简单问题,而是理论框架突破和实验手段的双重问题。这种误读,导致了学生对波义耳对化学学科重大贡献的错误理解,甚至误解为波义耳的贡献要远比拉瓦锡和道尔顿小得多,其实,这三位都是化学史上“教父级”的人物。

最后,要善于发现文本的新意义。每一个科学定律的发现,都是在很多科学家、很多次的反复实验中取得进步,最后能够突破或者发现这个定律,往往需要运气、敏锐和顿悟。在质量守恒定律发现的100年历史中,从1673年波义耳的金属加热实验,到1756年的罗蒙诺索夫的铅屑、铜屑和铁屑等混合金属加热实验,以及拉瓦锡在1772~1777的5年间,多次若干实验反复验证,直到1789年才以严谨的表述发表。后来,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特(Landolt)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Manley)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000g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g,质量的变化小于千万分之一,此时人们才基本上认同这个定律。从这个意义上看,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应保持发现的眼光,挖掘新的意义,这个意义就在于:科学定律的发现,不是一次实验就能举证,即使有证据,在推理过程中也必须经历来自权威、世俗以及学术的挑战,这也S就是知识本体的价值之所在。

文本解读需要积淀和智慧,文本解读需要发现的眼睛、专业的视角和前瞻的眼界。作为化学教师,每一次的文本解读都要有“脱胎换骨”的勇气、审慎明辨的思考、换位和高位的视域。唯如此,文本智慧解读了,课堂教学就活了。

参考文献:

[1] http:///20151125/n428071016. shtml.

[2][美] 约翰・波拉克著.青立花,胡红玲,陆小虹译.创新的本能――类比思维的力量[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113.

[3]王祖浩,王磊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金属钠的冶炼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愉快教学;师生关系;学生;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19-01

现代教学认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注重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那么,如何把现代教学的观点、理论及措施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心理得到有效升华?愉快教学作为一种积极的教学原则,受到也应当受到广大教育者的普遍重视。近年来,我对如何“发挥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愉悦功能,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课题做了初步探索,感慨颇深。

一、师生关系融洽是愉快教育的前提

马卡连柯曾说:“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有效地来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人非草木,熟能无情?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炽热的情感在升华,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愉快教育的保证

“施教之法,重在启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指导,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导”的关键。

1、巧妙质疑,激发兴趣。化学是一门初中应用性较强的实验科学,科学家为之奋斗的故事不胜枚举。根据教材实际巧妙设计实验质疑、实验应用质疑、科普故事质疑等提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钠”一节时,就要观察钠与水的反应,当学生看到一系列实验现象后,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抓住时机,及时投影,并提出问题:(1)金属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而且熔成光亮小球?(2)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不停地四处游动,还会发出“嘶嘶”的声音?(3)滴人酚酞溶液后“水”又为什么变红?此时,学生脑子里充满了好奇,从而驱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探究知识。

2、语言要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具有启发性。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见其物”的感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如讲《铝》时,我是这样导人新课的:“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有人说铝是20世纪的金属,它确实当之无愧。然而你可知道仅仅在100年前,铝是多么昂贵?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卓着成就而获得了一个铝制的奖杯,拿破仑在宫廷盛宴中一人独享使用铝制餐具的殊荣。几十年后,铝的身价暴跌,一下子涌入寻常百姓家,这一令人膛目的变化归于一位年仅22岁的大学生霍尔。他因发明了电解法冶炼铝的可行性工艺而受到赞誉,至今,霍尔的母校仍耸立着他的全身塑像,激励着后人去奋斗探索。为什么铝的藏量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而广泛使用的时期却姗姗来迟呢?这正是铝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我们今天就讨论使霍尔大伤脑筋的问题是什么。”这段趣味性的语言引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学习的内容和任务,从而自然地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开始了思维活动。

三、生动形象的化学实验和电化教学的恰当使用是愉快教学的手段

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变化现象,可以引起学生对化学直接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实验,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使化学变化重现出来,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兴趣,进而对化学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探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稳定性兴趣和概括性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断发展和丰富的电教媒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改进了教和学的活动方式,使教学信息传递更加生动活泼。学生或在提供的事实、过程中积极讨论思维;或在创设的情境中受到陶冶、净化。这样,可使教学重点、难点易于突破,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教学环境轻松和谐,教学气氛民主、活跃,教学目标便容易实现。例如,讲授“电镀”内容时,采用了“二个阶段”教学法。第一,预习准备阶段。提前发给学生实验用品。第二,知识传授阶段。

把课前录制好的演示实验录象带适时插播,通过放大慢镜头、反复放等方法,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操作更加规范。加上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并写出电镀原 理及条件,绘出装置图。然后,及时反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整理,再通过投影展示重要知识点原理。敏感,参观学习阶段。播放电镀厂镀锌车间录像片段,这里学生情绪又高涨起来,于是,趁机设问:你们镀的锌与工人师傅的锌有什么不同?指出电镀工艺是十分复杂的问题,镀层质量要受溶液酸碱度、电流密度、电压高低、温度高低、电镀液的配制等方面的影响,并展望了今后电镀工艺前景,使学生受到了劳动技术教育,从而内化升华,暗下决心为报效祖国而发奋学习。整堂课,学生一直处于愉快的积极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各种素质。

四、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金属钠的冶炼方法范文第5篇

知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本试卷共8页,分为Ⅰ卷和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25个小题(共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分为必答题和选答题两道大题(共50分)。

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Ⅰ卷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Ⅱ卷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Cl 35.5 Fe 56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09年10月第十一届全运会在山东召开,全运会火炬使用丙烷做燃料,丙烷属于

A.无机物 B.有机物 C.氧化物 D.混合物

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硫是一种黄色晶体,易溶于水

B.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较高,硬度较大

C.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

D.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3.在研究有机历程时,常用 做为示踪原子。 的原子核内中子数是

A.8 B.18 C.10 D.28

4.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A.MgO B.KCl C.N2 D.H2O

5.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SO2 B.C2H5OH C.NaOH D.Fe

6.常温下,下列溶液不能用铁制容器盛装的是

A.浓硫酸  B.浓硝酸 C.浓氢氧化钠溶液 D.浓盐酸

7.下列元素中,属于第ⅠA族的是

A.氟  B.钾 C.磷   D.铁

8.下列物质不属于合金的是

A.生铁 B.金属铝 C.不锈钢 D.青铜

9.关于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描述正确的是

A.两者都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B.两者都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C.CuSO4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Fe(OH)3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D.CuSO4溶液能产生丁达尔现象,Fe(OH)3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10.下列物质中,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A.Al(OH)3 B.Fe(OH)3 C.SiO2 D.SO2

11.从化学试剂商店购买的某些试剂瓶上常贴有危险化学品的标志。盛装氢氧化钠固体的试剂瓶上所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

A B C D

12.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三氧化二铁可用作红色涂料

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三氧化硫

C.实验室收集氨气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D.氢氧化钠溶液保存在具有玻璃塞的玻璃试剂瓶中

13.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氯离子的是

14.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乙醇可以和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

D.乙酸可以与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上常用电解法冶炼单质铁

B.晶体硅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C.氯气可以用于制造漂白粉

D.甲烷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16.下列物质水解的最终产物不含葡萄糖的是

A.蛋白质 B.淀粉 C.蔗糖 D.纤维素

17.下列电子式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8.下列有关物质分离或提纯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②用加热的方法除去碳酸氢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

③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氯化钠和沙子 ④用蒸馏的方法将自来水制成蒸馏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已知2SO2(g)+O2(g) 2SO3(g)(正反应放热)。若在500℃和催化剂的作用下,该反应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降低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B.使用催化剂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

C.在上述条件下,SO2能完全转化为SO3

D.达到平衡时,SO2和SO3的浓度一定相等

20.右图为原电池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锌片是正极

B.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2e- == Cu2+

C.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

D.该装置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1.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在光照条件下甲烷和氯气的反应

B.乙醇和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的反应

C.乙烯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

D.在镍作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苯和氢气的反应

22.下列反应中,是吸热反应的是

A.铝片与稀硫酸反应 B.乙醇在空气中燃烧

C.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Ba(OH)2•8H2O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

23.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A.金属Na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B.实验结束后,用嘴吹灭酒精灯

C.皮肤上不慎沾上浓NaOH溶液,立即用盐酸冲洗

D.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2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为6.02×1023)

A.MgCl2 的摩尔质量为95 g

B.常温常压下,1 mol CO2的质量是44 g

C.标准状况下,1 mol H2O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D.100 mL 1mol/L的稀硫酸中含有H+ 的数目约为6.02×1022

2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Fe 和盐酸反应: Fe + 2H+=Fe2++H2

B.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CO + 2 H+ CO2 + H2O

C.FeCl2溶液与Cl2的反应:Fe2+ + Cl2 = Fe3+ + 2Cl—

D.Cl2与H2O反应:Cl2 + H2O = 2H+ + Cl— +ClO—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一、必答题(共30分)

1.(3分)在Cu+ 4 HNO3(浓)= Cu(NO3)2 + 2NO2 + 2 H2O的反应中,

作为氧化剂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发生了氧化反应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若反应中生成了 1 mol NO2,则需消耗 mol浓HNO3。

2.(3分)在①CH2=CH2 、②淀粉、 ③CH3COOH三种有机物中,可以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是 (填序号,下同),可作为食醋主要成分的是 ,能与碘水反应显蓝色的是 。

3.(4分)现有下列四种物质:①NH4Cl、②Cl2、③FeCl3、④NO。其中,能够与氢氧化钙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的是 (填序号,下同),遇到KSCN溶液能变红的是 ,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的是 ,通常状况下呈黄绿色的是 。

4.(4分)钠、铁两种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回答:

(1)把一块金属钠放在坩埚中加热,产物为 (填化学式,下同),该产物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 。

(2)钠能与冷水发生剧烈反应,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3)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5.(8分)实验室需要配制100 mL 1 mol/L的NaOH溶液,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 把称量好的固体NaOH放入小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为加速溶解,可用

(填仪器名称)搅拌;

② 把①所得溶液 后,小心转入 (填仪器名称)中;

③ 继续加蒸馏水至液面距刻度线1—2 cm处,改用 (填仪器名称)

小心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④ 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每次洗涤的液体都要小心转入容量瓶,并轻轻摇匀;

⑤ 将容量瓶塞紧,充分摇匀。

⑥ 计算需要NaOH固体的质量: g

请回答:

(1)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

(2)取出50 mL配制好的溶液,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3)若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时不慎撒到容量瓶外,其它操作均正确,则最后配成的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比所要求浓度 (填“偏大”、“偏小”)

6.(8分)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稀有气体除外)。 其中只有Y为金属元素,Y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最内层电子数多1。X、Z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且Z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最内层电子数之和是其核外电子总数的一半。W的原子质子数比X少1。

请回答:

(1)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W、X两种元素中,非金属性的是 (填化学式,下同),X、Z两种元素气态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 。

(2)Y单质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0.75 mol铜单质与足量W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稀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为 。

(4)X、Y、Z三种元素组成一种常见化合物甲,其中Z处于其化合价。在实验室中,检验甲中阴离子的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为:取少量甲的溶液于试管中, ,则证明甲中有该阴离子。

二、选答题(共20分。请在以下三个模块试题中任选一个模块试题作答,若选答了多个模块的试题,以所答第一模块的的试题成绩评分)

《化学与生活》模块试题

1.(4分)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和水合称六大营养素,食物烹调时还使用一些调味剂。张华家今晚菜谱为:米饭、红烧肉、西红柿炒鸡蛋、糖醋鱼。(主要配料:糖、醋、盐)

食谱中调味剂有_________和_________等。该食谱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提供蛋白质类营养素, 西红柿富含具有抗坏血病功能的物质,该物质属于六大营养素中的____________。

2.(8分)环境和材料是现在社会中两大关注的问题,请回答:

(1)室内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CO、CO2、HCHO(甲醛)、C6H6(苯)等,在这四种污染物中,由建筑和装修产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酸雨的原因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 (填字母,下同)转化而成的。

A.SO2B.NO2C.CO2D.CO

(3)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汞(Hg)、镉(Cd) B.N、P的化合物

C.石油泄漏 D.工厂排放酸、碱、盐

(4)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A.废塑料制品 B.废铝制易拉罐

B.废旧电池 D.生活垃圾

(5)为了治理汽车尾气的污染问题,可以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用铂、钯合金作催化剂)。它的特点是使CO与NO反应,生成CO2和N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合金是被广泛应用的金属材料,下列有关合金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合金的熔点一般比它的成分金属高

B.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它的成分金属低

C.组成合金的元素种类相同,合金的性能就一定相同

D.合金与各成分金属相比,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

(7)塑料、合成橡胶和 是常说的三大合成材料。

(8)下列条件下铁钉最容易生锈的是

A.浸泡在植物油中 B.浸泡在海水中

C.置于干燥的空气中   D.浸泡在蒸馏水中

3.(8分)化学提高了人们生存的质量,生活质量的提高又促进了化学发展。

(1)柠檬中富含钾、钠、钙、柠檬酸等,属于 性食品(填“酸性”或“碱性”);

(2)阿司匹林是人们熟知的治感冒药,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但长期大量使用会出现不良反应,如水杨酸反应。若出现水杨酸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静脉滴注 溶液。

(3)服用补铁(含Fe2+ )剂时,医生常建议同时服用维生素C,这是因为维生素C具有 (填“氧化”或“还原”)性。欲探究该性质,可选择的试剂是 (填序号)。

① 碘水、淀粉 ② KI溶液 ③ 酸性KMnO4溶液

(4)某品牌抗酸药的主要成分有糖衣、碳酸镁、氢氧化铝、淀粉。

写出该抗酸药发挥功效时的离子方程式:

、 。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试题

1.(4分)(1)请用系统命名法命名有机化合物。

(2)请写出3-甲基-1-戊烯的结构简式 。

(3)在下列有机物①CH3CH3、②CH2=CH2、③CH3CH2CCH、④CH3CCCH3、⑤C2H6、⑥CH3CH=CH2中,互为同系物的是 (填序号,下同),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2.(8分)胡椒酚是植物挥发油的成分之一,它的结构简式为:

请回答:

(1)胡椒酚的分子式为____。

(2)其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 。

(3)它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填序号)。

① 消去反应 ② 取代反应 ③ 加成反应 ④氧化反应

(4)1 mol 胡椒酚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理论上最多消耗 mol H2。

3.(8分)化合物A是一种酯,它的分子式为C4H8O2,有下图转化关系。试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是 。

(2)B的结构简式是 。

(3)在图中①~④的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有 。

(4)写出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5)写出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试题

1.(4分)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 Fe2O3(s)+3CO(g)=== 2Fe(s)+3CO2(g) H =-25kJ/mol

② 3Fe2O3(s)+CO(g)=== 2Fe3O4(s)+CO2(g) H == -47kJ/mol

③ Fe3O4(s)+CO(g)=== 3FeO(s)+CO2(g) H == +19kJ/mol

请回答:

(1)上述反应中属于放热的反应是 (填序号),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填序号);

(2)消耗含有160g Fe2O3的铁矿石,可生成 mol铁,产生的热量为 kJ;

(3)试写出CO(g)还原FeO(s)得到Fe(s)和CO2(g)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2. (8分)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1)近年来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细菌燃料电池,它是利用细菌将有机物转化为氢气,氢气进入以磷酸为电解质的燃料电池发电。电池负极的反应为 。

(2)关节炎的病因是在关节的滑液中形成了尿酸钠晶体,主要反应可表示为:Ur- + Na+ NaUr(s);第一次关节炎的发作往往在冬季,说明正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盐碱地(含较多NaCl、Na2CO3)不利于植物生长,通过施加适量石膏可以降低土壤的碱性。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盐碱地产生碱性的理由 和石膏降低其碱性的理由 。

(4)防止铁生锈的化学方法或措施是 。

3.(8分)

(1)如果一个化学反应在5min内,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由6mol/L减少到2mol/L,则该反应在5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2)H2O2可分解为H2O和O2,请提出两种可加快该反应速率的方法 、 。

(3)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通过实验测出,反应前后①烧杯中的温度升高,②烧杯中的温度降低。由此判断Ba(OH)2•8H2O跟NH4Cl的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试写出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010年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新课程)

化学模拟试卷答题卷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3456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一、必答题(共30分)

1.(3分) , , 。

2.(3分) , , 。

3.(4分) , , , 。

4.(4分)

(1) , 。

(2) 。

(3) 。

5.(8分)

① ;

② , ;

③ ;

⑥ 。

(1)

(2) 。

(3) 。

6.(8分)

(1) , , 。

(2) 。

(3) 。

(4) 。

二、选答题(共20分。请在以下三个模块试题中任选一个模块试题作答,若选答了多个模块的试题,以所答第一模块的的试题成绩评分)

《化学与生活》模块试题

1.(4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

(4) 。

(5) 。

(6) 。

(7) 。

(8) 。

3.(8分)

(1) 。

(2) 。

(3) , 。

(4)

、 。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试题

1.(4分)

(1) 。

(2)

(3) , 。

2.(8分)

(1) 。

(2) 。

(3) 。

(4) 。

3.(8分)

(1) 。

(2) 。

(3) 。

(4) 。

(5) 。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试题

1.(4分)(1) , ;

(2) , ;

(3)

2. (8分)(1) 。

(2) 。

(3) , 。

(4) 。

3.(8分) (1) 。

(2) 、 。

(3) , 。

2010年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新课程)

化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345678910111213

BDADCDBBCADAC

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BCACDBCADDBA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一、必答题(共30分)

1.(3分)HNO3,Cu,4 (各1分)

2.(3分)①,③,② (各1分)

3.(4分)①,③,④,② (各1分)

4.(4分)(1)Na2O2,O2 (2)Na + H2O = NaOH + H2(3)Fe3+ + Fe = Fe2+

(各1分)

5.(8分)①玻璃棒 ②冷却到室温, 100mL容量瓶

③胶头滴管 ⑥ 4

(1)⑥①②④③⑤ (2)1 mol/L (3)偏小 (各1分)

6.(8分)(1)第三周期 第IVA族, O, H2O (各1分)

(2)2Al + 2OH-+2H2O ===2 AlO2- +3 H2 (2分)

(3)11.2 L (1分)

(4)滴加稀盐酸和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2分)

二、选答题(共20分)

说明:考生可任选其中一个模块的试题作答,若选答了多个模块的试题,以所答第一模块的试题成绩评分。

《化学与生活》模块试题

1.(4分)糖、醋(盐),能,维生素 (各1分)

2.(8分)(1)HCHO 、C6H6 (2)A、B (3)B (4)A

(5)2 CO + 2 NO 催化剂 2 CO2 + N2 (6)D

(7)合成纤维 (8)B (各1分)

3.(8分)(1)碱性(1分) (2)NaHCO3 (1分) (3)还原,①③(各1分)

(4)MgCO3 + 2H+ = Mg2+ + H2O + CO2 Al(OH)3 + 3H+ = Al3+ + 3H2O (各2分)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试题

1.(4分)(1) 2—甲基丁烷 (2)

(3)②⑥ ③④(每空全对给1分,见错不给分)

2.(8分)(1)C9H10O (2)羟基 (3)① (4)4 (各2分)

3.(8分) (1)乙酸乙酯 (1分)

(2) CH3COOH (1分)

(3)①②(2分,填对一个给1分,见错不给分)

(4)

(2分,条件不对,可逆符号写错不给分)

(5)2CH3CHO+O2 2CH3COOH(2分,方程式合理均给分)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试题

1.(4分)(1) ①② , ③ ;

(2) 2 , 25 ;

(3) FeO(s) + CO(g) == Fe(s) + CO2(g) H == -11kJ/mol 。

2. (8分)(1) H2 - 2e- === 2H+ 。

(2) 放热 。

(3) CO32- + H2O HCO3- + OH- , Ca2+ + CO32- === CaCO3 。

(4) 只要答案合理均可得分 。

3. 3.(8分)

(1) 0.8mol/(L•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