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糖对农作物的功效与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干支历未月的下半月;到达时间在公历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大暑节气的传统习俗介绍最新,欢迎阅读!
大暑节气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即便从字面上我们也能感受到炎炎烈日的灼热,总得来说不是一个很舒服的节气。这个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全国各地也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活动。
1、饮伏茶
从古至今,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喝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如今,这样的凉亭很少见到了,不过在温州等地,这个几百年前的习俗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而且服务更加周到。
2、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伏姜中的姜辣素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喝过伏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
3、烧伏香
大暑节气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因此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还有一种说法接近于中医的灸,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
4、喝暑羊
“喝暑羊”是流行在鲁中南革命老区沂蒙山区和鲁西南地区的大暑习俗。其中,以山东单县羊汤最为闻名。伏暑的羊汤汤质优美、营养丰富,具有健腺益气、温补肾阳的良好功效,成为农闲时期人们饭桌上的一道风味俱佳的滋补美味。
5、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6、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的这一民间习俗由来已久。传闻在清朝同治年间,椒江葭址一带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节前后为甚。当地的居民认为是五圣(传说中的五位瘟神)所致,于是,便在葭沚江边建了一座五圣庙。由于葭芷处于椒江口附近,沿江渔民居多,为了祈求出海捕鱼平安,遂决定在大暑这一天集体供奉五圣,并将载有供品的船只送至椒江口外,为五圣享用。
7、吃凤梨
大暑期间,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凤梨与菠萝很像,可不要吃错了。
大暑养生保健小常识1、防伤湿
三伏正值古称长夏季节,此时降雨不断,水分上腾,潮湿充斥,空气湿度之大乃全年之最。湿易伤脾,且易与暑热相兼为患。湿热交蒸,常使人感到头昏身重、胸中烦闷不适、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此时要格外注意饮食,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可在粥食中加入扁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并注意饮食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2、防中暑
伏天乃四季中阳气鼎盛之际,一些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的人,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中暑。因此,须注意不要在太阳下暴晒,烈日当顶时不宜出门,勿做剧烈的运动,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应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选择淡盐水、绿茶、绿豆汤及其他清凉饮料。如果有头晕、恶心、呕吐等先兆,说明你要中暑了,这是应速到通风阴凉处,解衣纳凉,或者饮用清凉水,并服用人丹。
3、防“火”
三伏天,外湿入内,使水湿困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而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祛暑化湿健脾的食物为宜,如冬瓜、黄瓜、绿豆、赤小豆、薏米等。
4、防受凉
在酷暑难当的夏天,人体毛孔开放,汗出不断,阳气大泄,卫外不固,风寒之邪极易乘虚而入。因此,伏天既要防“阳暑”,也要防“阴暑”。古人讲,“夏不欲穷凉”,过度贪凉可致“热伤风”,而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受寒后常使病情加重。伏天不可贪凉饮冷和贪凉露宿以及过吹穿堂风。大暑时节淋雨后,应该及时的更衣。电风扇不可开得过大,空调也不能吹的太低,尤其是老年人不宜长时间生活在冷气环境中。夜晚睡眠时,应关上电风扇和冷气机,并盖好腹部。
小结:大暑的时候要注意防湿,这个季节是降雨量非常多,水分会上腾,容易伤到身体。大暑天气炎热要谨防中暑。大暑的时候容易上火,谨防身体上火。
大暑吃什么传统美食1、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
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将其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2.吃荔枝、羊肉和米糟
在福建莆田的人喜欢在大暑的时候吃荔枝、羊肉和米糟,还有人说大暑时吃荔枝,营养价值跟人参一样高。
荔枝是莆田特产,其中如宋家香、状元红、十八娘红等是优良品种,古今驰名。在莆田,大暑前后,荔枝已是满树流丹、十里飘香的成熟时候了。按照习俗,大暑到了,亲友之间,常以荔枝作为互赠的礼品。
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据说可以“大补元气”。在大暑到来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互赠。
3、喝老冬瓜鲜荷叶汤
在广东尤其在珠三角一带每逢大暑当日或暑热天气,几乎家家户户都煲消暑汤。老冬瓜鲜荷叶解暑汤是广东民间传统的消暑饮食汤品。它主要是由老冬瓜、新鲜荷叶和赤小豆组成。
4、吃面条
大暑到,临沂城乡就有大暑“喝暑羊”(即喝羊肉汤)或者吃面条的传统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嫁出去的闺女和结了婚的儿子都要回父母家,杀上一只羊,做上一锅凉面条,全家人一起喜气洋洋喝羊汤,吃面条,热热闹闹过大暑。
5、煎青草豆腐
温州大暑习俗要煎青草豆腐。青草豆腐指的是采用仙草、甘草、夏枯草与、金银花等中草药煎制成豆腐形状、冷却后即可食之,清凉解毒,生津止渴。过去不少家庭都能自制食用。
6、吃姜汁调蛋
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7、喝姜茶
晒伏姜、喝姜茶、吃姜汁调蛋是台州人大暑当日的食俗,因为姜汁能够去除体内的湿气,因此历代传承了下来。
8、吃鸡
南方人在大暑天有吃鸡的习惯。民间有一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童子鸡体内含有一定的生长激素,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有补益作用。做鸡时加入适量生姜,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到去湿强身的作用。
9、喝暑羊
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枣庄吃伏羊的习惯,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营养学家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10、吃凤梨
台湾:大暑节台湾周围的海域大多布满暖水鱼群,东北海域有鱿鱼,基隆外海有小卷、赤宗、彰化海域则有黄鳍鲷等。台湾民谚:大暑吃凤梨,说的是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另外六月十五日是“半年节”,由於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11、饮伏茶
暑热入伏后,人们遣暑的习惯之一还有饮伏茶,尤其是在江西等地,人们在大暑天里有喝擂茶的习俗,许多人家还会将后院晒干的乌梅制作乌梅茶饮用。
12、老鸭汤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就是说秋季农作物收晒完毕,收藏入库了。可见,立冬还有万物收藏、防御寒冷的意思。立冬是阴气盛极的时刻,阳气潜藏。过了立冬之后,大自然阳气开始渐长,阴气渐退。这时候,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养生应顺其自然界闭藏之规律,要养阳、藏阳,补肾藏精,养精蓄锐,为来春的生机勃发做准备。
吃饺子,
羊肉大葱馅最适合冬季进补
《黄帝内经》讲“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立冬开始,日照开始变短,光照逐渐减弱,天寒地坼,草木凋零,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有句俗语叫“冬季进补,来年打虎”,就是指在寒冷的冬天,通过进补来抵御严寒的侵袭。冬季是进补的大好时机,所以进入立冬后,人们可以吃一些阳性的东西来增加热量,如温性的牛、羊肉。
北方素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老人们称之为“安耳朵”,意为不会冻坏耳朵。
立冬为什么吃饺子,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说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长沙为官后,待他告老还乡回到家乡南阳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到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面黄肌瘦,许多人耳朵都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于是,就叫其弟子在冬至那天于南阳城东关外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到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亲手熬制一种能专治冻伤的“祛寒娇耳汤”,广舍众人。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为纪念张仲景,便模仿他熬汤的“娇耳”,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许多年后,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被传了下来。所以,后来民间也流传着一种说法,老人们劝孩子吃饺子时,往往会说冬至这天要是不吃饺子会烂耳朵的,其根源即来源于此。
现在人吃饺子,花样已经很多了,各种馅都有。不过要论哪种馅料最适合冬季进补,羊肉大葱馅无疑是上上之选。这是因为羊肉性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可谓一举两得。
需要提醒的是,羊肉大葱馅的水饺虽是好东西,但不宜多食,再好的东西,如果过量食用,也会威胁健康。比如经常饮酒有胃热的人及高血压患者最好少补点牛羊肉,普通人也要注意不要补过头了,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千万不可盲目“进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平时就吃得不错,如果这时再加上大量进补,身体内热加重,内热而外寒,往往一出门就容易感冒。
立冬补冬,
南北进补各不同
很多人都知道立冬后应该进补,俗称“补冬”。中医认为,冬天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民间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并且因为冬天天冷,多吃些温补之物,不容易上火。此外,冬至是天地阴阳气交枢纽,也是人体阴阳气交的相关时刻,这天进补身体最容易吸收,所以冬令进补常选择于冬至日开始。
冬季进补时,最好先做引补,即给身体先打好底子,使肠胃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再服补药或进补时才可增加滋补效力,以防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像久病体弱的老年人,或因脾有湿邪的人,因脾胃虚消化差,服用滋补药不仅达不到补虚效果,反而出现腹胀便溏、恶心呕吐,致使身体更虚。所以,脾胃虚寒且湿重者尤为要注意先健脾胃。譬如:淮山芡实瘦肉汤、花生黄豆煲猪脚都是健脾益肾的靓汤,在进补前几天可以喝喝这些汤水。
一般来说,引补可在冬至前1个月进行,可选用芡实炖牛肉,或芡实、红枣、花生仁加红糖炖服,以调整脾胃功能。还可以炖些羊肉,加生姜成羊肉大枣汤,也有同样功效。做好引补,接下来就可以滋补了。
按照中医理论,滋补通常可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
补气是针对气虚体质。像行动后冒虚汗、说话无力、精神疲乏、女性子宫脱垂等,这时候要多食用些有益气健脾功效的补气食物,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药、红枣、胡萝卜、豆浆、鸡肉等。饮食上也可添加红参、白术、黄芪和五味子等中药材。
补血是针对血虚体质。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月经量少且色淡等体征,可选用对血虚证者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动物血制品、龙眼肉、荔枝肉、桑椹、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海参、鱼类等。有补血作用的中药材有当归、熟地、白芍、阿胶、首乌和十全大补膏等。
补阳是针对阳虚体质。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征,可食用具有补阳助火、温肾助阳的食物,如狗肉、羊肉、虾类、鹿肉等,适用于老年人肾阳不足、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无力、夜间尿多、减退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鸽蛋、鳝鱼等也有补阳作用。此外,中药材上可选用鹿茸、杜仲、韭菜籽、蛤蚧和十全大补酒等调补。
补阴是针对阴虚体质。像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夜间盗汗、午后低热、妇女白带增多等,可食用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功效的食物,如银耳、木耳、梨、牛奶、鸡蛋、葡萄、白菜等。中药材中如白参、沙参、天门冬、鳖甲、龟板、冬虫夏草、白木耳等对阴虚证都有补益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所说的进补是一种针对“虚”证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补充人体的不足之处。现代人其实不缺营养,真正“虚”的不多,失调更为严重,而失调的调整,一年四季均可。因此冬令进补必须按照“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要视机体的阴阳盛衰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调补,切莫多多益善,更不可盲目进补,否则会造成虚者更虚,实者更实,使人体内平衡失调,出现许多不良反应。最好请有经验的中医指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对于无疾病且身体强壮的人,如果超量服用补药,会产生口干舌燥、鼻孔出血等滋补综合征。此外,像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的人建议先不要进补,以免加重病情。特别是老年人,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如果摄入太多,会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建议食炖母鸡、精肉、蹄筋,常饮牛奶、豆浆,这些对血脂影响都不大,还可增强体质。
还有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容易发生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出血、大便秘结等症状。这是因为冬天是蔬菜生产的淡季,人体会出现维生素不足,如缺乏维生素C,便容易导致上述症状的发生。所以在冬季,应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因为它们均富含维生素。除此之外,冬季应该多吃大白菜,俗话讲“百菜不如白菜”,大白菜在冬季吃最好,不仅是时令菜,而且大白菜是温性的,不寒不热,当饭吃也没事,最重要的是可以补充冬季维生素不足。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这些菜维生素含量都比较丰富,要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对健康更好。
除此之外,由于地理环境各异,生活方式不同,南北进补要有差异。与此同时,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温补、平补或清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一般来说,北方因气候寒冷,进补应以温补为主。温补即是用温热性食物进行补益,注重补肾养精助阳,以预防寒症,适用于阳虚或气阳亏损,如肢冷、畏寒、乏力、疲倦、小便清长而频或水肿等症患者。常用的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猪肝、鳝鱼、海虾,或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
长江以南地区因冬季气温温和得多,所以进补应以平补为主,可是适当增加鸡、鸭、鱼类。平补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应用不热不寒、性质平和的食物,如粳米、玉米、水果、蔬菜,部分禽、蛋、肉、乳类、扁豆、白菜、鹌鹑、猪肉、牛奶等。一种是既能补气又能补阴的食物,如山药、蜂蜜等,以及既能补阳又能补阴的食物,如枸杞子。这些食物适用于普通人保健。
此外,南方的气候特点是湿加热,因此“舌苔”是最能反映湿与热的指标,尤其是肠胃方面的症状,“黄苔”一般代表热、“厚白苔”则表示湿,这种情况就意味着此时身体不宜进补,而应清热除湿,或者好好运动出一场大汗。
地处高原山区,因雨量少气候偏燥,所以进补应以清补为主。清补是用性质平和或偏寒凉的食物,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水果、蔬菜、冰糖为宜,如萝卜、冬瓜、西瓜、小米、苹果、梨、黄花菜等。
对于食补,应尽量利用当地、当令的特产发挥功效,如延边的狗肉、宁夏的枸杞、山东的大枣、吉林的山蛙等。食补贵在持久,一次进补量不可过大,更不应急于求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进补得当,补出真正的好身体。
慢性病
要量身定做滋补膏
从中医进补养生角度来看,进补可选择食补,亦可选择药补,药补首推膏方。
中医膏方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剂型的一种,属复方、大方。膏方是一门高深学问:首先就诊者要向医师提供籍贯、年龄、民族、近期自我感觉、精神与睡眠情况、饮食与排便状况、日常生活习惯、职业情况、特殊生理阶段、服用药物情况以及病史等资料;然后医师经望舌、切脉,整体辨证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量体裁衣开出膏方,最后再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糖或蜂蜜等制成的一种膏状物质。其加工相当讲究,比如药材要道地,细料要分开煎,入胶时要认真掌握火候,入糖时要注意是否黏锅或烧焦。
所以膏方进补不应该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冬令进补”概念,而是侧重对慢性虚损性疾病的一种长期调理和滋补,起“救偏祛病”的作用。
但是很多人缺乏对膏方的正确认识,认为膏方是用来进补的,什么时候都可以吃,甚至盲目地追求滋补,一开膏方必有野山人参、冬虫夏草、鹿茸、燕窝等贵重药物,认为“越贵越好”。其实不然,吃膏方并不是一味进补,而是调理。例如,阴虚的人可以在膏方里加生地黄、麦门冬、沙参一类的养阴药;气虚者则要加黄芪、人参这类补气药;高血压就要加平肝潜阳的药,如牡蛎、石决明、钩藤等。有很多人都因为服用方法不对起不到一定效果,甚至造成补过头而伤害身体。因此,服用膏方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辨证用药、辨证用补。
一般来说,以下几种人最适合膏方进补:
(1)容易疲劳、经常感到身体不舒服、腰酸背痛、睡眠质量下降或难以入睡、体力不支,力不从心者。
(2)有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及由此而引发黄褐斑、痤疮、脱发的妇女。
(3)面色灰暗、减退、容易感冒的亚健康者。
(4)患有慢性老年病如糖尿病、前列腺肥大、老年性耳聋、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中风后病情稳定者、骨质疏松症者。
(5)病后及手术或出血后处于恢复期者,包括手术后、化疗后、放疗后的肿瘤病人。
但也有几类人不适宜进行膏方进补。比如急性病,如最近患有感冒、发热、咳嗽、伤食期间不能进补,应先等病愈后再进补。此外,急性病或慢性病活动期患者、慢性肝炎者、胆囊炎、胆石症发作者、胃痛、腹泻也不太适合膏方进补。
膏方一年四季皆可服用,以冬季服用效果最佳,一般在冬至前一周到立春前后服用。膏方开诊最好提前一个月进行,对于那些病情变化比较大或病情不明确的患者,要先用“开路方”,避免直接服用膏方而走弯路。
老人养阳护阳
预防突发病
从立秋开始,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收了,一过立冬,气血都储存到里面去了。立冬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候,阳气刚刚来,因此,一到立冬后,人体就应该把身体的大门关得严实点,避寒就温,不仅仅是保温,更是保护阳气。
不过许多人单纯地认为,立冬后就应该穿得很多,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还有很多家庭,一到冬天,室温往往很高,其实不是这样。如果穿得太多,室温过高,皮肤为了散热而大开,要是这时候出门的话,室内外温差大,遇冷气一袭击,就给随之而来的寒冷留下了可乘之虚。其次,这样的话则外出活动易外感风寒。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衣着过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比如心肌梗死便是老年人冬季的高发病。当人体受冷刺激后,由于血管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诱发心绞痛,若措施不力,会发生心肌梗死猝死。此外,对于老年人来说,中风在寒冷的冬季也易发生,这是因为老年人多有高血压,一遇上寒冷天气,身体就适应不了,血压便随之增高,就有发生中风的危险。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生理机能渐弱,抵御能力也随之衰减,正是病邪乘虚而入之时,立冬过后要尽量做到外出不宜过久,室内温度适宜控制在18°C~22℃之间为好,切忌紧闭门窗,要坚持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动。这样出门温差不至于突然变化太大,可以免遭突然的风寒交袭。
还有就是老年人冬季感冒,说起来不算什么大毛病,但若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诱发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因此立冬后,老年人最好每天用冷水洗脸,热水洗脚,以提高免疫力,防止流感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