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皮影雕刻艺术

皮影雕刻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皮影雕刻艺术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1篇

一、丰富华丽的头谱艺术

中国的皮影流派众多,若撇开皮影戏中表演之部分,单从皮影的造型之美来加以评判的话,陕西皮影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陕西皮影是山牛皮手工镂刻、上色制成的。它具有刻工精细、上色典雅华丽,线条生动流畅、构图严谨概括的艺术特点-其中尤以丰富华丽的影头雕刻最为杰出。

以下即挑选部分陕西皮影头,与大家共同欣赏。

图1将巾子空脸影头这是一个清代制作的牛皮影人头,它的脸部完全镂空,仅以线条勾勒出脸线及眉眼。但它突出了饱满圆润的大额头,向上挑出的剑眉和炯炯有神的线眼,使人感觉这是一个英姿勃勃、意气风发的少年将才。

雕刻皮影的艺人经过几代人的锤炼、总结,归纳出几句精炼的口诀,来概括陕西皮影头的艺术特点,那就是:

眼眉平,多忠诚;圆眼睛,性情凶。

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

若要笑,嘴角翘;若要愁,锁眉头。

这些口诀概括地说明了刻制皮影人物如何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喜、怒、哀、乐”的表情特征。

图2草圈子小丑的形象草圈子是一种中间有孔的帽子,代表戴者是一个打柴的樵夫。这个小丑是清饰的影头,因此雕刻艺人在他露出草圈子的头顶和耳旁画上了淡淡的绿色,表现清代小丑刮去部分头发而露出的青头皮。

图3戴五佛冠的天王头这个影头是四大天王即:持国、增长、广目,多闻中的一个。它的特点是眉毛与胡子的刻法。卷曲有力的须发从耳旁盘卷至颌下,显示出天王的威严和与众不同的相貌,具有威风凛凛的逼人气势。

二、陕西皮影的高超刻工和民俗之美

陕西皮影的造型之美往往令观者击节赞叹,这与当地的雕刻艺人独特的镂刻手法是密不可分的:陕西皮影采用的是推皮触刀的雕刻方法,即右手持刀不动,左手推皮按画稿触刀雕镂。这就使刻出的皮影线条流畅,曲弯有致,迥转圆润,犀利透剔。

图4红衣雪花女旗牌影人此影人四个一组,是作为穆桂英(或其他女将)出场时的亲兵随从而进行表演的,整件皮影显示出雕刻艺人在细节上的高超技艺和简繁有度的总体把握。

图5万字甲虎头龙旗牌影人此影人亦为四个一组,它是作为皇帝或亲王之类的大人物的随从而出场表演的,因此它的雕刻就更精细华丽,更富丽堂皇了。

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世俗之美

陕西皮影不仅仅表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故事,更将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画面融入其中,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世俗之美。图6至图7即为其中的代表:这两个影人都是影戏《社火》中的人物。《社火堤表现我国北方逢年过节所进行的游艺活动的皮影戏:

图6被俗称为“瘦”的一个小人物他瘦得肋骨凸现,瘦得小腿瘦骨嶙峋,但却乐哈哈地吹着唢呐,多逗人:

图7一个举灯的社火影人他似乎还有点身份,大概是保长之流(相当于村支书级别)吧,你看他身穿斜格马褂,一手拿烟锅,另一手掌灯笼,倒挂眉,笑眯眯,真使人感到亲切:

图8四个一组的社火捧瓶童子这四个影人作童子形象,手捧的花瓶各插不同的花朵,分别丸象征春天的牡丹、象征夏天的荷花、象征秋天的和象征冬天的梅花竹子,总体形象表达了四季平(瓶)安的美好祝福。

图9 “马车看社火”景片这幅景片表现的仿佛是一户人家看完社火后回家的情景,老翁闲来点锅烟休息片刻,而儿童则精力旺盛,仍然嘻笑玩闹,中年管家则尽心尽责,点灯照路,而车后的小厮却已不耐疲乏打起了瞌睡。整幅皮影构图错落有致,人物形象刻划传神生动,难能可贵的是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不同人物在同一时刻的不同感受与神态。

图10皮影“唐王游地狱”景片这个故事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因误斩泾河龙王而被追入地狱,后逢判官崔珏为其加寿,并得以返回人间的故事。纵观整幅皮影,崔珏红袍的线条气蕴生动,深浅晕染过渡自然,唐王的龙袍刻工精细,上色华丽,而小鬼的刻划则突出了“鬼趣”二字,确实为陕西皮影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四、陕西皮影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皮影作为一种民间艺术,长期以来并不被人十分看重,但作为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已渐渐得到一部分有远见的人士所喜爱、例如乾隆时代一位亲王府中养有刻皮影的高手,他的戏箱以工艺精美,用料讲究而著称于世,其作品大部分被美国中央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德国皮革博物馆收藏,另有少量藏于瑞典“东方艺术博物馆”中,国内仅存少量作品。而作为中国四大博物馆的上海博物馆也收藏了几千件陕西皮影,上海美术馆还开设了皮影专门陈列室,这都是皮影艺术逐渐得到人们关注的标志:

而作为投资艺术品,皮影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据几位收藏皮影的老前辈对我描述,上世纪80年代(约1980―1985年),清代陕西皮影头的价格大约是一元人民币一个,到了几年前价格已是几十元一个了。而最近的行情是:较完整的清代影头已上涨至一百多元至二百元一个了.比较精美,刻工精细的代表作更是上涨到几百元1个头了。而陕西皮影中的大布景(如大金殿、帅帐、绣房等),由于刻工精细华丽,存世量较少的原因,上涨幅度更大。前年还是一万元一件的,去年年中就已涨至三至五万元一件了,而且还是有价无货的局面。

二十余年间,陕西皮影的价格巳上涨了几十倍至百倍,涨幅不可渭不快:但与清代同时期其他的艺术品如家具,竹刻等相比,皮影还远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价格。而陕西皮影以它的造型之美给观赏它的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则远远高于它所附带的商业价值,正如收藏家马未部所言:经济上的好处是附加的,而文化带来的乐趣是终身的乐趣。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2篇

皮影,又称灯影,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发源于汉,唐以后流传民间。众多的史料典籍记载印证: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华县(古华州)是陕西皮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陕西皮影有四大流派:有东路的碗碗腔皮影,南路的道情皮影,西路的弦板腔皮影,北路的阿宫腔皮影,以东路皮影最为优秀。华县皮影是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与陕西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各流派皮影相比较,以其雕刻精美的艺术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委婉优美的音乐唱腔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享有“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的美誉,在国内外颇负盛名。华县皮影成熟完备的体系在问世之初深受巫术、图腾崇拜文化的影响,在发展传承过程中又受华州地区繁荣多样的地方文化的影响,融入了儒、释、道思想和世俗生活,在受到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后始成为民间的艺术,最终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其民俗与信仰的关系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代奸与恶。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是华县皮影艺术的真实写照。

目前,皮影艺人(演出、雕刻)遍布华县12个乡镇,约占全县乡镇总数的80%,以老带新、以师带徒、与企业联姻开展专业培训的皮影艺术传承机制已经形成。皮影演出班社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10家发展到13家,全县共有皮影演出艺人120余人。皮影雕刻已形成产业化,以汪天喜、薛宏权、张华州等为领军的皮影雕刻产业异军突起,全县从事皮影及相关产业人员2000余人,年收入4000万元,产品畅销国内,远销德、意、日、英、法、美、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成为华县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华县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肯定。2004年10月,华县人民政府命名柳枝镇梁堡村为“皮影专业村”;2005年1月,陕西省文化厅命名华县为“陕西省民间艺术・皮影之乡”;同年7月授予“华县皮影・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06年5月20日,(国发〔2006〕18号文件)公布华县皮影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9月,国家文化部命名华县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月,国家文化部命名华县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3篇

皖南皮影博物馆陈列皮影影人

一影一人 乃知魅力之无限

8月23日,团队一行到达皖南民俗博物馆,博物馆的对面,是何馆长正在修建的皮影修习馆,再过几个月,这里就将迎来南来北往的游客和皮影爱好者。面前的何泽华馆长,看着有几分劳累,也有几分欣喜。经过商议,团队与何馆长确定好活动行程。下午,在何馆长的带领下,大家来到皖南皮影博物馆对馆内所藏皮影影人进行学习。

“红脸代表忠诚,白脸代表奸诈”,“这种是军师的帽子”,“这个黑脸的是张飞”,何馆长指着墙上挂着的皮影影人,耐心地回答大家的问题,向大家介绍了皮影的影人样式,生旦净丑,唱念做打,原来皮影也有着和京剧类似的人物角色。

据何馆长介绍,影人制作有其固定的模板,尽管年代、派别不同,影人制作的方式却基本相同,但常常根据皮影艺人的个人特点而有所变化,皮影艺术家对于细节的观察也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的尊卑贵贱根据衣冠服饰相区别,每个人物身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讲到兴头上,何馆长取出放在自家大木箱中的皮影,这些作品大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却并没有因时间而失去色彩,尽管泛黄发黑,精细的雕琢刻画仍然清晰可见,老艺人世代传承的手艺在件件皮影上保存流传。

何泽华馆长介绍皮影影人

一影一人,百年皮影,我们看到的是她的无穷魅力,也期待着对她的更多的了解。

一腔一调,方晓经典之鲜活

24日清晨,柯玉英老师早早就来到水东,与队员们一起进行皮影唱词的记录和学习。已是74岁高龄的柯老师看起来仍然很精神,谈及自己与皮影,她很是愿意与大家分享。从花鼓戏的舞台演出到皮影戏的影人唱腔,从自己曾经艰苦的经历到对皮影的热爱,从向师傅学习演唱到如今亲自教授徒弟,柯老师的话中可以看到的,满满是她皮影生活的充实。

谈到自己参加过的表演,柯老师拿出自己准备在小包里的相册,指着每一张照“这是在中山大学”,“这是在上海”,“这个人是马老师”......柯老师对每一张合影,甚至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欢笑之余,接下来的谈话更让人心痛,“吴老师前几天已经去世了”,“这位老师也去世几年了”,柯老师指着相册上两位与自己合影的两位老先生,语气里满是惋惜与无奈。

柯玉英老师教授皮影唱词唱腔

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柯老师向我们口授了《樊梨花挂帅》的故事内容,娓娓道来,细节处也能记得清楚明白。惊叹之外,更是敬佩。经典的、古旧的东西常常会被淡忘,老艺人的坚持又为他们注入鲜活的生命,但文化的保鲜,更值得思考斟酌。

一刀一笔,始悟传承之艰难

24日下午,我们与何泽华馆长约好,进行皮影影人的雕刻制作,有了之前学习的基础,何馆长向我们布置了几天学习的任务,大家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完成完整皮影的雕刻、上色、组装等一系列工序,并在实践活动结束时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

拿到皮影小样的一刻,大家忍不住发出阵阵赞叹,惊叹于皮影雕刻的工艺精细,何馆长为大家一一裁剪好皮影,交代大家:“这次大家慢慢地刻,先画好样子,不要着急”,大家拿到自己所分到的影人,跃跃欲试,看似简单的皮影,尽管已经有过学习经历,实践起来也并没有那么容易。一个小小的皮影,做工也非常讲究,每一步都考验着队员们的耐心。经过一个下午的学习,大家的皮影雕刻渐入佳境,“你看我的这一刀刻直了”,“我学会了刻弧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何馆长则在旁边观察着认真做皮影的同学们,指出大家刀法上的错误,给出一些技巧的指导。这一次的学习,再次让我们感到完成一件皮影作品的不易,也激起了大家在接下来几天里努力完成皮影作品的兴趣和动力。天色渐晚,大家带着对明天的期待,这才结束了下午的活动。

团队成员制作皮影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动漫人物;皮影艺术;技术保护;结合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5-43-3

皮影戏始于中国汉代而兴于宋代,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艺术体系。这门艺术囊括了丰富的历史、文学、宗教、民俗、美术、音乐和戏曲等文化元素,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多种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20世纪末以传统技术为主的皮影戏发展式微,皮影戏班生存艰难,没有经济效益自然导致艺人流失,转行是他们迫不得已的选择。这必然给皮影戏的传承带来极大的障碍。如果一直固守原来的耗时耗人力的制作和表演方式,势必导致继续没落萧条的状态,为了保护和传承,今天不得不用新的眼光去找寻发展的渠道。

那么,在这个视觉艺术无限量冲击人们审美的时代,怎样激发观众的兴趣?这项研究探索无疑是众多研究人士都在关注的焦点。

当下新媒体技术带给我们艺术创作手段的极大丰富,是否可以通过新的媒体技术来展现皮影艺术,已经有了这类实践的例子。首先就在动漫领域,找到了两者可供结合的链接点,那就是技术上与形式上的融合性表现。此方向研究还有待发展,下文对皮影和动漫人物制作技术上的问题进行分析,试着找寻相关的拓展运用,以达到保护皮影艺术的目的。

一、皮影人物的制作技术

皮影从选料到制成,每一件要经过32道工序,一般可分为选皮泡制、雕刻、染色、组装四个步骤。皮影人物组装:在经过泡制、雕刻、染色后的人物肢体的每个部件,包括头、躯干、四肢、手、足等,在组装时是通过关节进行连接,准确地说是“依据节点,用多片局部造形组合”,基本程序是把制作皮影剩下的边角料泡软,剪成细条,搓制为皮筋线,将皮影人物身体各部分串接,便于人物的动作表现。皮影身上的关节线有十处:肩膀、腰部、左右手肘、左右手腕、左右手心、左右腿干。这些关节的分布,基本能够达到人物直立、躬身、后仰、下蹲、匍匐、行走、跑、跳等各种动作的完成。(图1)由于复杂的制作工艺带给传统皮影戏较多的限制。仅皮影雕刻的专用工具就有几十种,分别用来切、割、雕。基本技法分为阴刻、阳刻、镂空等。没有专门的学习与训练,一般人不可能掌握这门技艺,传统师徒制的传承方式显然在今天又缺乏时效性。再者,固定场地的要求,表演一场需要演艺者、说唱、伴奏等全套人员,特别是皮影人物动作的操控者有详尽分工,比如,演出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出场耍的金箍棒要舞得很圆,但这个动作通常需要三四个人表演完成。由此,无论是制作还是表演,在时下都显得不合节奏。那么怎么将复杂的制作变得简单,似乎在皮影艺术内部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动漫人物的制作特点

动漫人物制作中,不论角色造型是胖是瘦,是高是矮,其身体都是由内部骨骼所支撑的。因为,人体的骨骼是构成各种动作的基础,构架了人的形体,起到维系人的肌肉和保护内脏的重要功能。动漫角色的骨骼并不拘泥于真实人体骨骼的细节,它主要是为角色动作服务的。只要大的形体结构就可以,像肋骨就是不用一根一根地都画出来,可以用一个整体的形状来表现。每个骨骼部分的连接是动作施展的关键,就是关节的作用,它制约着人的骨骼运动幅度大小。所以,连接骨骼的关节以接触点为轴心,正如图二显示红色的圆形所指关节的位置,它们决定骨骼的摆动角度,从而,构成各种人体运动的态势(图2)。动漫人物的结构、动势线、骨骼等一系列的手段都是为能够完成好一个漂亮的动态角色所准备的。每一种手段都是绘制动漫角色动作的利器。

在此,骨骼与节点连接正是两者可以结合互助的关键,应该是比较合适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技术保护的可行性

首先,谈到保护,先对其定义再认识。“保护”是使自身(或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权益不受损害。所以,这里所谈保护的前提是在不损害皮影艺术本身属性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不能使其失去原有的存在形式和基本特征。为此,找到两者的关联无疑是实施保护的条件之一。

两者之间在技术上的相似:皮影人物以关节串接方式达到动作的完成,这种方式与动漫人物通过骨骼之间关节的连接完成动态表现是类似的。由这一相似性,能够使两者找到互通互换的支撑点,便于把今天看来制作繁琐,且技术濒临失传的皮影戏转换在动漫制作中,使其通过新的载体得到复兴和延续性发展。

动画的人物处理方法又是怎样对皮影人物的动作变化进行补充的?显然动画对人物的关节处理较多,更符合人的正常行动,而皮影则简单许多,肢体的摆动只能在前后和上下的范围内进行,动作也偏于呆板。比如,上肢的活动依靠上肢各个关节:肩、肘、腕、指,这些关节的运动构成了上肢各个部位的伸展弯屈、旋转和扭动等动作,其中的旋转和扭动只能在动画处理中实现上肢活动的三维空间运转,而皮影只能保持平面的二维空间活动。这一技术的补充必然丰富了皮影人物表现的生动性。

其次,保护所需的语境条件。皮影艺术和动漫,两者的语境必然有所不同。从语境考量的范围来看,涉及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都是语境因素。

皮影戏的时间显然早于动漫,空间发展也不同。皮影艺术自宋代蓬勃发展至今,经历了元明清直至今天,不同年代空间发生着转变,这期间的情景虽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但对皮影艺术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直到今天的皮影艺术形式,应该是融入了各个时空文化元素集一体。因此,皮影艺术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对象,则是始终面对市井的娱乐欣赏者。

动漫艺术显然是新媒体技术的伴生物,是在现代时空背景中生存发展演变的。它的时空范围小于皮影艺术,自然只是现代文化的负载物,从传统文化的内涵来看,显得逊色。上下文仅仅局限于现当代文化中。但它的对象与皮影艺术大体一致。

由此,两者在语境分析中,各自有长有短。皮影艺术在固守原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缺乏与时代俱进的改变,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使技术滞后、表现形式单一、经济效益低迷、濒于失传的皮影戏亟待实效性的变革。当然,动漫艺术也存在自身的不足:据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关宇介绍,目前我国民族原创动漫精品不足,表现在缺乏民族原创动漫精品。在人物故事、语言风格、画面等诸多方面缺少有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代表中国传统道德和价值观,有民族精神和情感的民族原创动漫精品。由以上问题的提出,可找寻到其间的互补之处:新媒体技术与民族原创精神。将二者互为补充,必然找到共同发展的途径。途径关键就是融合,比如,语境的融合。

相互融合后的语境:对象融合是最易解决的,本身两者在对象方面,存在一致性。可把皮影艺术的文化、时空背景补充在动漫中,找出互补的话语前提。此文,就以技术互补为前提,找寻保护与发展的出路。

一是皮影雕绘技术对动漫绘画技艺的补充。

皮影的雕刻技术非常精细,专用工具就有几十种,分别用来切、割、雕。例如:四川王皮影传人的雪花雕刻技术是皮影雕刻工艺中的最高水平,基本技法分为阴刻、阳刻、镂空等。除了花脸(净)用阴刻外,其他的人物脸部基本以阳刻为主。一般先刻脸谱,从眼角和眼眶开始。王皮影的人物雕工细腻,讲究线条清晰流畅。这类传统工艺可提供动漫人物形式美感塑造的无限元素,充实中国动漫人物的本土民族文化特色。同样,皮影的染色技法也独具特色,以透明度较好的植物和矿物颜料为主,借鉴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中的平涂、晕染技法,双面染色,使得色彩明艳,可赋予动漫人物传统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

二是三维动画技术对皮影表现形式的丰富。动漫制作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逐帧制作到计算机二维动画,直到现在的三维动画的过程。皮影表演中的每个动作就类似每个帧的制作,以往需要表演者操作无数根线和杆来控制人物动作的劳神费力工作,只需电脑处理就可解决,再配以音乐、歌唱。在制作环节简化发展了传统皮影艺术技艺失传、场地限制等问题。这种技术解决了传承保护的目的。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5篇

中国美术馆学术部研究员马立明介绍,皮影的历史源远流长,皮影戏最早起源于汉朝,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内容。皮影还被称为“活的绘画”、“戏剧的活化石”等。

据介绍 ,皮影也是一种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和收藏品,它具有雕刻精细、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形式独特、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等特点,因而受到国内外广大收藏界的喜欢。

“比如明清时期的皮影,品相好的每张都在数千元以上,尤其是那些有故事情节的古旧大幅皮影,其中以有布景、人物、家具、树木等场地和可表演的完整皮影的增值空间最大。”北京皮影收藏爱好者周树鹏谈到自己的收藏感悟。

据考察,目前已经失传的明、清之际的“灰”皮影,因比较难收集到而价格昂贵。比如,陕西一种用生石灰泡制的特殊皮料,色洁白晶莹,手感柔和,适于雕刻精影,久放不卷不翘,其制法又秘不示人。如今民间已很难找到知其详者,堪属“绝代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