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逻辑思维的起源

逻辑思维的起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逻辑思维的起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逻辑思维的起源

逻辑思维的起源范文第1篇

巢居干阑建筑的栋、梁、桁、枋、檩、椽等梁枋与立柱相交旋绕的逻辑思维范式,构成了中国传统独特的语言文本表达式,它主要包含了巢居干阑建筑内部空间结构体系,则巢居干阑建筑外部形态结构是通过建筑核心部分的动感线条来连接的。那么,在建筑核心部分的,主要包括了巢居干阑建筑内部空间的大小、建筑基础设施、建筑材料、建筑外部空间结构所表述的情境、与建筑周围自然生态环境,按照这种建筑结构设计表现出一种以立柱中轴与横梁旋绕的纵向表意书写的立体思维范式和语言文本表达式。中国干阑建筑思维立体化,主要是表现在建筑空间结构上的安排、建筑外部形态结构上与其整体结构体系的立体构思上。正如中国建筑学家汉宝德所说的那样:“想到一个角,同时要想其他两个角,在思考内圈的三要素时,处于的其他因素会随时必要的介入。外圈因素如果重要到形成限制,会影响到内圈的构思,因而会有不同的设计样式”。[6]从汉先生对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来看,是最能说明中国传统干阑建筑立柱中轴与横梁相交,并构成纵向旋绕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纵向表意书写文本表达式。建筑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筑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因为自然生态环境是作为建筑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建筑使用材料,对于建筑设计的决策过程来说没有多大的影响。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选择一般适合的材料就可以了。这种纵向旋绕的立体思维方式,是通过多重立柱与横梁相交旋绕的立体思维方式,并构成一种立体逻辑思维模式即指汉语纵向表意书写文本表达式,这研究中国传统干阑建筑语言逻辑思维的起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符号特点。实际上,也是整个中国汉民族逻辑思维方式和汉语言文本表达式的特点。在汉宝德先生看来,虽然对于干阑建筑结构,并没有绝对价值的创造性活动,但是与横梁相交构成纵向旋绕式思维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正是中国传统干阑建筑这种立柱纵轴坐标系,横梁与立柱相交纵向旋绕的立体语言逻辑思维模式,决定了中国人的纵向旋绕逻辑思维方式,它是一种独特的以横梁与立柱纵向相交旋绕的语言文本表达式。中国传统干阑建筑空间结构模式与汉字造型和纵向表意书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干阑建筑主体空间结构和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的构件与汉字构件有许多相似之处,只不过汉字的笔画更加抽象化、符号化和艺术化而已。正如赵鑫珊研究员所说:“中国人爱好象征思维。汉字便是最大的方块象征,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同汉字是同一个视觉符号系统”。[5]122赵鑫珊老师在这里暗示了中国传统干阑建筑的象征主义,既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称谓和逻辑思维方式、其纵向表意书写和语言文本表达式,又是符号人类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即象征人类学的描述方法和语言哲学解释体系。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在《物体语义学》中说:“意义从来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产物;然而,在我们的社会里,这一文化现象不断的被自然化。言语令我们相信物体处在一个纯粹及物的境况中,并将意义现象再次转换为自然。实际上,通过物体,我们也处身于一个由意义、理由、托辞所构成的世界中:功能衍生出符号,而这一符号又被重新转化为功能的展示。我相信正是这种文化转换为自然的过程,才确立了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7]从四川出土的青铜器“X”符号来看,有一个显示悬空窝棚的象形字“X”符号。徐中舒说“象依树构屋以巢居形”,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也是原始的建筑形态,从文字中,可以略知巢居建筑起源。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或者说是有意味的表象形式。中国汉字造型源于中国先民对中国古代建筑深层语法结构的理解。因此,中国汉字造型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构件象形转换成一种抽象化的、符号化的和艺术化的表意象特征,并且极类似于榫卯间架结构的纵向表意书写汉字。中国汉字始终没有完成西方表音文字符号系统的结构式,这与中国传统巢居木质建筑榫卯间架结构式即中国传统干阑建筑模式有关。与其说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有关,还不如说与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模式与纵向表意书写文本表达式和汉语纵向旋绕思维表达式有关。因此,是它决定了中国人的语言逻辑思维范式与汉字纵向表意书写的结构范式。

二、横向栋梁与干阑立柱纵向旋绕演绎出汉语表意书写文本表达式

从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的主体构件符号与汉字书写笔画的主体构件符号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如:点、横、竖、撇、捺、折、挑、钩等笔画构件。这些笔画构件就是人们所说的“永”字八法,也就是汉字书写的构件符号。这样人们能从中国传统干阑建筑结构符号中,能找到极为类似的建筑原型构件符号,并将巢居干阑建筑横梁与立柱纵轴旋绕相交,转换成为极类似于干阑建筑空间结构的文字符号系统,或者说是从干阑建筑立柱纵轴坐标系,将视觉空间符号的立体艺术转换成为一种平面抽象的视觉艺术符号系统。现在有必要将巢居干阑建筑柱梁构件符号与相似的汉字构件符号体例解析如下:1.点:“点”是汉字的主要构件符号单位,也是汉字纵向表意书写符号结构中最常见的笔画之一。在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空间结构中,并不难找到与汉字“点”画符号相似的结构和建筑构件符号。在这里,指的是“瓜子点”即侧点,“瓜子点”在汉字表意书写符号中,显得更加抽象化、符号化和艺术化。实际上,在古汉字中的点,是以“方点”作为汉字构件符号的。“方点”在传统巢居干阑建筑构件中是一种短方木块构件符号,如在侗族巢居干阑民居建筑中,“瓜枋”如同“方点”符号一样,圆方木块即代表“圆点”构件符号。在巢居干阑建筑构件中的短枋和短圆枋块,就是汉字中的“方点”和“圆点”构件符号,而并非是现代汉字中的“瓜子点”即侧点。即便是古汉字中的瓜子点,人们也能从巢居干阑建筑构件符号中,找到瓜子点的原型构件,如在榫卯间架结构中的垫枋方尖,横枋或桁体上,或者是在柱梁上的“垫枋”小构件,都有可能演化成为后来的汉字纵向表意书写的主体结构中的“瓜子点”形式。2.竖:竖是汉字中的主要构件符号单位之一。人们把“竖”视为巢居干阑建筑主体构件符号中的“柱梁”结构符号系统,如“中”字当中的“竖”画,就如同柱梁一样支撑着一个斗箱。根据古文字学家考证认为,“中”字的竖画是神杆柱斗,这是关于“中”字最早的解释。从“中”字构型本身来看,好像是一个人在胸前挂着一个大鼓。据说是远古巫师举行祭祀仪式使用的巫鼓。“中”是指旃旗曲柄即举行原始宗教祭祀仪式中的“神杆”。有的学者说,中国神话和原哲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据说“中”字起源于口笛,也是起源于巫鼓。“中”字也是测日的华表,“中”字表现出最原始的巢居干阑建筑结构模式,如同巢居干阑吊脚楼结构模式一样,也如同悬挂在立柱上的太空舱。故孔子的“中庸”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中即性;庸即道,存于诸心,为中。发诸事为庸,其为一。中即中和之意,如笛如鼓。中庸者,中和之用。中和为华夏美学之极致;中国之名与中庸之道相契合。因此,“中”字是中国传统最典型的是横梁与立柱纵向旋绕逻辑思维结构范式与汉语言文字纵向表意书写的文本表达式。3.横:横是汉字主要构件符号单位。在汉字符号系统主体结构中,横画极类似于巢居干阑建筑主体构件符号中的“梁”、“栋”、“桁”、“枋”、“檩”等。在所有汉字表意书写中的横画,都能从建筑内部结构的原始构件中,找到极为类似的原型构件符号。如干阑建筑中的“+”字架、“上”字型挑梁、“下”和相似的“T”字型抬梁,都能证明建筑立柱纵轴坐标系统与横梁相交纵向旋绕的表意书写文本表达式形成,并将巢居干阑建筑柱梁立体空间结构转换成为平面抽象的视觉艺术符号系统。4.撇和捺:撇和捺是汉字主要构件符号单位。在汉字纵向表意书写的主体结构中,“撇”和“捺”是汉字纵向表意书写群体中最为常用的主要构件符号之一。在巢居干阑建筑主体构件中,如干阑建筑间架结构中的“人字型”梁架结构符号系统,如“人”、“命”、“令”、“今”、“禽”等字,都与建筑“人字”型梁架结构符号有关。由此可见,汉字的撇、捺结构表明了建筑外形是由向心转向离心。干阑建筑结构上的向心与离心正表明了干阑建筑立柱纵轴与横梁相交构成的几何坐标形旋绕,即展现了纵向与横向相交的纵向表意书写文本表达式的重要特点。5.折:“折”是汉字主要构件符号单位之一。在汉字符号结构中,“折”也是一种主要构件符号。同时也是巢居干阑建筑结构的构型范式。“折”画极类似于建筑主体构件中的举折结构如方形梁架结构,如“门”、“窗”的原型结构,是极类似于“門”或“门”的折叠结构,与“門”和“门”有关的字多达167个。当然,它也与侗族巢居干阑民居建筑的立柱纵向结构极为相似。在这里要特别强调汉族巢居干阑民居建筑中的“斗栱举折式”立体和平面设计构造,巢居干阑建筑柱梁式立体设计图和平面结构设计图都极类似于古体“華”字即“中华”或华夏,“華”字栱,所表现的是一种“华栱结构式”。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巢居干阑民居建筑多以古“華”字立柱式为主体结构,人们称之为“華”字式主体结构即按照汉族巢居干阑建筑文化逻辑表述为“华栱式”梁架语言符号系统。实际上,汉族巢居干阑建筑主体内部构件重叠的“斗栱式”梁架,极类似于古汉字“華”栱结构式梁架。“華”栱结构式同样会表现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巢居干阑建筑结构中,特别是公共建筑如鼓楼塔式建筑的栱体结构上。只不过汉字笔画是通过建筑空间结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且形成了汉字纵向表意书写的构件符号和汉字表意书写结体如同巢居干阑建筑主体构件符号极为相似的建筑结构形态,并且将建筑的不同构件符号,使之更加抽象化、符号化和艺术化。前面提到“中”字是最典型的巢居象形表意文字、也可以说是古代巫师胸前挂着的巫鼓或者是挂在立柱上的“太空舱”,而古“華”字则是巢居干阑建筑上面的斗栱举折结构,同样是一个最典型的象形表意文字。通过古“中”字和古“華”字的历史起源的考察,似乎更靠近了对“中華”一词的命名与理解,也似乎知道“中華”一词命名来源,也知道了中国古代巢居干阑建筑的结构范式。实际上,人们从中国古代巢居干阑建筑起源或巢居建筑起源,能深刻地理解到“中華”民族的起源。当然,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古代“中華”文化的历史起源。杨鸿勋先生认为“巢居”建筑部首本身就是一个象形表意文字,这是人类最早的原始建筑形态。据统计,在古汉文字历史文献记载中,所涉及到古代建筑的象形表意文字大约有50个左右,其中表示房屋实体有三个重要的名词:1.“宀”(音绵),其相关的汉字有宫、宗、室、宅、家、穴、宇、寓等,这些文字本身是建筑或与建筑结构符号有关;2.“广”(音俨),其相关的汉字有席、店、库、庙、庑、庐、庭等,这些文字本身同样是建筑或与建筑结构符号有关;3.“厂”(音罕),其相关的汉字有厅、厢、厨、厦、厩等,这些文字本身也是建筑或与建筑结构符号有关;“宀”字形态结构是对古代双面坡屋顶形状的直观描述,“广”和“厂”后两个则是古代崖居类居室的直观象形的表意文字,或者是那些单面坡屋顶的敞屋。杨鸿勋教授同样发现了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与中国汉字表意结构符号极为相似的规律。为什么中国称之为华夏民族,原以为“龙”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崇拜,而称之为“华夏”。实际上,“华夏”一词来自人们对巢居干阑建筑结构研究的揭秘。通过对巢居干阑建筑结构的研究,证明了古“華”字源于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的“華”栱结构式,并且是通过“華”栱结构来支撑起建筑的主体结构,也就是说“華”与“夏”、“夏”与“厦”都与原始巢居干阑建筑结构形态有关。不论是侗族巢居干阑民居建筑、苗族巢居干阑民居建筑和土家族巢居干阑民居建筑,还是汉族巢居干阑建筑的重叠“華栱”式联结,都是呈“華”字结构式,并且后来在建筑屋脊上或屋梁上面都绘有“龙”图腾吉祥物,也就是通过华夏建筑构成华夏民族大同统一的标志,这也就意味着华夏民族有共同的血统,都是一家人,更通俗地说华夏民族是一个屋里面居住的人,有着同宗、同族的血缘关系,巢居干阑建筑文化逻辑表明了汉族语言文化逻辑的内在联系。华夏巢居干阑建筑通过对“龙图腾”崇拜,表现了华夏民族对龙具有共同崇拜和共同的信仰。龙图腾也是通过巢居干阑建筑形式表现出来的。龙图腾说明了华夏民族的种族延续。华夏则体现了整个华夏民族这个大“家族”,从巢居干阑建筑文化逻辑到语言逻辑思维方式,再到汉字纵向表意书写的文本构造,杨鸿勋先生认为“巢居”是一个象形表意文字,通过古汉语表意文字书写,记载了这种最原始的建筑形态。中国最古老的表意文字符号系统,保留了中国原生态文化景观,其中就有最原始的巢居干阑建筑语言文字符号系统。

三、干阑建筑符号是凝固的活态民族音乐

中国传统木质建筑榫卯间架结构,是一种框架式空间结构。通过这种间架结构模式模塑出中国方块型汉字符号系统,这种纵向表意书写文本如同建筑间架结构,也如同巢居干阑建筑榫卯间架连结体,构成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块型汉字符号系统,它既体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风格,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纵向表意书写文本表达式和建筑文化逻辑思维范式,它完全符合于汉语思维逻辑表达式。汉语和汉字结体如同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一样,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可塑性,它的弹性和可塑性来自于汉字的线性化、时间化、符号化、抽象化和艺术化。汉字的同一笔画放在不同的位置,构成了汉字符号的不同形态,而且这些最基本的构件符号要素在重复构建出不同的汉字符号。汉字如同巢居干阑建筑空间结构式,巢居干阑建筑空间结构式如同汉字空间结构式。因此,汉字成为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线条运动感极强,具有明显的音乐旋律和视觉节奏。黑格尔和谢林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西方学者对建筑与音乐深刻而独特理解。那么相对巢居干阑民居建筑而言,这是对巢居干阑建筑审美艺术最准确而又最精深博大的表述。这不仅仅只是对建筑形象的表述,更是对汉字表意符号的一种最形象的表述。它如同英语二十六个字母重复构建出不同表音文字一样,前者一直未脱离表意文字符号系统,而后者构成了表音语言文字系统,其实无论是表意文字系统,还是表音文字系统,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文字符号系统最终只是一种视觉艺术符号系统或者说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符号信息系统。虽然说人类所有的建筑不一定都是“家”,但是与家有关的建筑都能从汉字中找到,如“宀”的汉字有穴、家、宫、宗、室、宅、宇、宙和寓等等。人们从这些表意文字结构构件中,不仅能找到它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甚至还能找到与中国传统干阑建筑相似的或相同的原型空间结构,特别是对巢居干阑建筑的历史演变,比如说从穴居到巢居,表明了人类居住方式的改变,同时也表明了人类对宇宙自然的认识。从家到宫与室,再从宫室到宗族社会制度的形成,一方面人们通过对传统建筑结构构件符号系统与汉字纵向表意书写符号系统的联结关系,可以考察建筑结构演变与汉字符号结体的演变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建筑结构与汉字符号结构来探讨自然宇宙结构的关系,从建筑符号到语言符号、再到人类对“天人合一”自然生态宇宙观的深度描述。这不仅仅只是建筑符号系统向语言符号系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类从语言符号系统发展为中国符号哲学的宇宙观认知系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建筑材料决定了建筑外观形式,而且还是通过建筑外观形式决定室内环境和周围自然生态环境,建筑结构体系又与建筑设施有关。了解西方建筑线性逻辑思维模式的第一步,首先要搞清楚主人对建筑空间的需求。建筑师常常称之为“Program”。即建筑师设计建筑的各项内容,大多数是指经过整理各项空间需求。日本最重要的一门建筑课就是建筑计划,也就是Programming,建筑设计就是建筑计划。而美国人的建筑观同中国人一样比较重视立体与整体逻辑思维表达式,也比较近似于艺术逻辑思维的表达式。建筑艺术逻辑思维表达式就是将建筑整体空间结构抽象化、符号化、艺术化和观念化。抽象化、符号化和艺术化主要是把建筑空间结构语言逻辑化、符号化,或者说是建筑语言逻辑符号系统空间化,一方面语言空间结构化即观念逻辑化。所谓观念逻辑化是指建筑理论系统化和思辨逻辑哲学化即指建筑符号系统哲学化;另一方面是空间结构语言符号系统化,即所谓符号系统化是指对巢居干阑建筑空间结构抽象化、平面设计化和汉语言文字纵向表意书写文本化。因此,西方建筑空间结构同样与他们的横向表音文字造型书写文本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此,人们完全有必要对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进行比较。西方建筑模式是一种横向直线表音书写的三段论式文本,实际上它完全符合西方建筑语言逻辑表达式。那么,正是这种建筑逻辑思维表达式,表明了这个民族的语言逻辑的思维方式。因此,西方建筑文化是一种线性思维逻辑表达式,其性状是一种直线三段论推理思维方式。那么,建筑空间结构主体同样是一种直线三段论表达式。

四、结语

逻辑思维的起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逻辑思维;问题化;过程化;数学模型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合作探究中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然而,当前有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都与之相距甚远,即使是在比较规范的重点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也是体现甚微。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意识,这是一个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秧田式”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随堂听课和观摩一些教学大赛,发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总认为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好,没有看到学生真正的潜能有多大,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配角,一切都包办代替。二是对教材的把握不准确,例如有的教师在讲《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时,仍花大量时间去讲述科学家对膜的结构的研究历程。为什么不能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一些问题呢?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呢?三是教法不新颖。目前一些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流程是:熟悉课标与教材确定授课目标谋划教学策略实施课堂教学反馈评价,然后是高强度和大密度的巩固知识点的对应训练,其出发点是教材而不是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是被动的获取知识,而不能主动尝试去获得自身能力的发展。四是实验方式不恰当。比如学生实验,多数教师是让学生照搬教材,当然这没有什么错,但我认为,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根据教材实验进行改编,甚至是拓展创作。如:教材上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可以让学生更换实验材料再做此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老师提出的一系列拓展问题,如:怎样判断成熟植物植物细胞是否有生物活性?如何测定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范围?等。我希望用自己的思考和声音,唤醒铁屋子一般沉闷的生物学教学。

二、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美国当代认识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学习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向形成认知的过程,他强调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思维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其课堂教学的流程主要包括: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情景问题化)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学生探究问题(实验学生化)师生解决问题(思维展示过程化)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巩固训练(思维飞跃)。这种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和把握学习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式学习,明显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探究的问题进行选择,因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开始由课程走向生活,由学校走向社会,由个人转向团队合作,这其中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的角度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是主体为了认识某种客体(解决某个问题)而对现在认知结构和认识方式进行改造和超越。我们知道,科学的发现能力是从简单发现中发展起来的,只有重视今天学生课堂上的“小发现”,才能创造明天的“大发现”,因为二者的研究过程(尤其是心理过程)具有相似性,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就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1.创设探究情境,教学内容问题化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即教学内容的问题化,问题生活化,问题层次化。通过这些问题,给学生选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例如,学习了《人类遗传病》的知识后,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我国部分地区遗传病的视频资料,资料中谈到遗传病的类型,那么如何去调查某地的遗传病情况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部分学生就开始自己设计调查方案并开始实施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进一步探究,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力。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尽量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远及近,一问套一问,互相串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向纵深发展,始终活跃于问题的产生和问题解决之中。比如,在讲到ATP时,问太阳光能如何转变为肌肉收缩的机械能。若学生回答该问题时感到思考范围太广,难以有条理的回答,教师可以把此问题改成若干小问题:①太阳光中的能量人体能直接利用吗?②太阳光能首先被谁吸收,贮存在何处?③植物光合作用光反应形成的ATP动物能利用吗?④植物光反应形成的ATP,其中的能量到何处去了?贮存在何种物资中?⑤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被动物所食、吸收,其中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吗?⑥动物能直接利用的能量物质是什么?⑦动物体内的ATP从何处而来?用在何处?这些层层深入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

2.突出思维过程,知识形成过程化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受应试因素的干扰,生物学教师大都是按照知识原理训练反馈测验的流程实施教学,教学中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而较多地关注了结论,得出结论后就开始了强化训练,学生的学习过程基本上是按照听课练习巩固复习备考的流程,大多处于一种被动应付过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学生,放手学生,注重展示学科思维过程。特别要注意实验的设计过程;原理定律的推导过程;问题思路的详细分析过程;模型的建构过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次反复其思维过程,不同学生可以使自己的不同思维过程互相取长补短,教师也便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优缺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教师不要将结论轻易地告诉学生,而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想象,主动去发现,将原来面对结论的被动学习转化为面向探索的主动学习,使知识的形成过程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宏观把握新课标,实现课堂教学从“一言堂”变成“多言堂”,由 “结果性”到“结果性”加“过程性”的转变。

3.培养动手能力,教材实验学生化

新课标教材在编写时,考虑受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仍是教师演示,大部分课堂都是按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引导例题训练巩固反馈,其效果不能很好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创造条件,努力拓展教材实验,使教材实验学生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亲自动手实践。例如:教材中的《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的实验原理,然后让学生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实验中有一部分学生实验失败了,未产生二氧化碳怎么办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培养其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要观察什么?观察到什么?记录什么?数据说明了什么?现象表明了什么?当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就要进行设计、发明、创造和筹划,尤其在解决问题的假设和办法中,如果能自己解决一个问题,那么他的思维就跟科学家思维一样是探索性、创造性的,就会使学生的眼、耳、口、手、鼻等有机结合,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同时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便落到实处。

4.重视学法指导,逻辑思维深入化

目前的教学,我们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引导学生思考获取知识的方法,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即不但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还要激发其学习的“欲”。逻辑思维是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不依常规,寻变求异,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是从更高层次、从更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例如:在讲述染色体组的概念之后,我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要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应具备哪些条件呢?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的数目呢?学生归纳了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根据基因型判断等方法,思维非常活跃,此刻教师应注意采取延迟评判的方式,给学生留一个再比较、再质疑的时间,通过这样的指导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深度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进一步调动了思维的欲望和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5.运用数学思维,生物问题模型化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不亚于学会知识,它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尤为重要。数学的理性思维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等,建立数学模型是研究生物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在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变化”之后,学生要学会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之一,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结束语:本人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提出的以上途径和方法,供同行们参考,希望用自己的思考和声音,唤醒铁屋子一般沉闷的生物学教学。

参考文献:

逻辑思维的起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消化内科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医学教育

doi:10.14033/ki.cfmr.2016.30.0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159-02

Research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for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 Digestive Medicine/GE Hong-yan,WANG Li-l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30):159-16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BL teaching method used in the digestive internal medicine teaching.Method:117 five-year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students in the grade 2012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83 students) and experimental group(88 students).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PBL teaching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the two groups had the same teacher.Result:The test grades and the class assignments grad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igestive medicine; Problem based learning; Medical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Tongliao 028000,China

消化内科学为《内科学》中主要章节,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纷繁复杂,在就诊初期定位及定性不甚明确,在由表入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诊治过程中,医生需要具备坚实的、不断更新的知识,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可见充分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性。PBL常被译为“问题导向学习”或“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并逐渐被引入全球医学教育领域[1]。以往笔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单纯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听讲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临床知识的积极性,导致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思维受限,因此本研究试着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运用于消化内科学的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逻辑思维、团队合作及加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以往的“灌输式”学习,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内蒙古民族大学2012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71人。按照班级为单位分配,分为试验组(PBL组)88人及对照组(传统教学组)83人。试验组年龄21~23岁,男女比例为6∶5,对照组学生年龄21~24岁,男女比例44∶39。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1.2.1 对照组 单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第8版《内科学》中消化内科学的内容,理论知识的讲解采用“灌输式”,单纯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的方式。

1.2.2 试验组 采取PBL教学方式,将88人随C分成11组,每组8人,讲授相应疾病的前一周,给予相应疾病的病例1~2例,首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章节,分析病例。课上采取分组分析讨论病例的方式。最后每组派一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看法,最后由授课教师总结及讲解相关理论知识。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及平时课堂作业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在学期结束后以闭卷考试的形式测评,平时课堂作业成绩2次,两组预留相同作业。发放问卷调查表171份,统计学生各项调查指标(主动学习能力、临床逻辑思维、团队合作及加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与无提高的人数。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试验组消化内科学理论考试成绩及课堂作业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调查问卷结果比较

在主动学习能力、临床逻辑思维、团队合作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试验组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对于医学临床专业,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专业来说,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临床综合能力。针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PBL正好迎合了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加速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3]。与传统的LBL相比,PBL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4]。此次将PBL教学应用于消化内科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传统教学组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调查问卷结果同时表明学生在PBL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能力、临床逻辑思维、团队合作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所提高。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于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教学,PBL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6]。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学会通过课前预习,查阅书籍,浏览网络、查找相关文献去分析解决病例,逐渐摆脱依靠老师的现象,改善了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惰性”思维,遇到问题首先能自己解决。课堂主动提问的学生逐渐增多,活跃了课堂气氛。经过一段时间的PBL教学模式的培养后,大部分学生能迅速建立起良好临床逻辑思维,可以从更深及更广的范围去分析、讨论病例,做到灵活的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病例相结合,充分了解了消化系统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相关知识点,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但教学过程中发现讲授同一章节时,PBL教学模式需要的课堂时间较多,授课教师既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病例,还要有相应的时间总结,所以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及提前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授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有指向性的引导,使学生尽快建立良好的临床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 Neville A J.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 forty years on.A review of its effects on knowledge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J].Med Princ Pract,2009,18(1):1-9.

[2] Szulevicz T,Jensen M.PBL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potentials and challenges[J].J Problem Based Learning Higher Educ,2013,1(1):19-35.

[3]何庆南.对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认识与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706-708.

[4]李雁,张蕴Z,马鸿基,等.临床医学八年制PBL课程教务运行模式与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1):146-148.

[5]杨丽,杨长青,王菲,等.将PBL于讨论式教学融入消化科教学查房的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6):703-706.

逻辑思维的起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思维 设计教育 结合

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是培养良好的思维创意能力。通过培养实用技能与设计思维的良好融合,提高未来设计师的个人修养、意识、眼界、实际操作能力与再创作能力。近年来,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转向具有多维创新意识的综合型设计人才。在这种类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多元化思维的介入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相对于稳定的设计思维,多元思维具有可变性、灵活性、突发性等特点。笔者认为,多元思维在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实践中的结合与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理解。

一、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的结合

设计中的逻辑思维是根据已有的设计经验、原理,并根据适当的表现形式,将抽象的设计概念逐步展示为具象的设计物体的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对于设计过程的标准化与严谨化至关重要,但是在长期设计过程中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影响设计创新。灵感思维是指凭借直觉进行的快速、顿悟性的思维。在设计过程中,它是一种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设计思维整体过程。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没有前期的逻辑思维过程与设计意图,是不可能出现“顿悟”现象,而“顿悟”的出现也需要在设计教学的思考过程中,利用多种思维模式进行启发,比如鼓励学生自由遐想、触类旁通等。当然,逻辑思维与灵感思维的结合不仅是多元化思维的重要方面,也是一般产品设计共通的流程。

二、求同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结合

设计中的求同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比如在现代产品的前期研发中,求同思维法对于在设计前期的产品诉求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准确的开发方向。设计教学中需要教授学生理解求同思维法,是把广阔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的方法。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是从不同来源、不同层次探求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

设计中的发散思维反映出思维形态的多样性,它要求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主要是由发散思维构成的。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应由点及面,多方面、多角度探索设计的可能性。如手机UI设计过程中,要针对客户所提出的前期市场调查做出精准的分析,形成设计方法,但如果仅是遵循已有的设计经验与用户体验,那么开发出来的产品仅是对于前期产品的复制,并不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这时就需要加入发散思维的理念,突破毫无“味道”的设计。如苹果公司在2007年推出的全新概念的IPHONE手机,不仅利用已有成熟的外观与界面效果,更是利用了强大的OS系统突出了用户的体验性与触控、重力感应等高科技技术,得到了市场认可。而这种用户的体验在最初的市场调查时并未得到普通民众或者是苹果公司内部的一致认同,而当时的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则力排众议,从另一个角度利用发散性思维,提出要利用我们的科技与体验来引导并改变客户,改变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接受这种新的体验与昂贵的价格。事实证明,IPHONE的成功不仅验证了乔布斯的发散思维的思路,而且IPHONE本身也早已超出了一款手机的概念,成为众多时代特征的化身。

三、常规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互补

设计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灵活的过程,灵活的过程是一个多变过程。对灵活的把握则可以是非线性的。在设计过程中为了得到良好的设计效果,设计师往往不遗余力地开拓脑筋,发挥智慧来解决设计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问题,直到最终完成产品的设计。

设计有时候如人生一般,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设计师还要具有一种敏感的心思,这种心思体现在多元化思维中可能就是要有逆向思维的敏锐。逆向思维相对于设计中正常线性设计思维外,还要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最终达到设计目的。这种思维方法与常规的思维方法进行结合,确定的目标都是一样,只不过达到目标的方式有所不同。

比如圆珠笔最初在日本使用时,笔芯里的油墨可以写2万字。但是,书写的字数多了以后,钢珠与钢圆管之间的空隙会变大,油墨漏出,沾污衣物。为解决问题,很多研究都没能收到效果。有日本一个企业主想出了一个绝招:少装一些油墨,只能书写1万多个字就用完了,这样圆珠笔芯就不漏油了。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偷工减料,但实质上是一种逆向思维,是思想上、方法上的创新。

四、传统思维与现代思维的结合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也可以体现在高校设计教学的思维过程中,这不仅是对于本民族设计文化的梳理与再利用,也是多元思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设计的起源与发展都来自于西方国家,中国无论是设计理念、设计案例,还是设计教学都是学习与借鉴来的。今天我们所传授的设计案例与理论,大多也是根据西方经典设计案例与理论作为参照,而一个国家设计的发展与成熟,一定要有自己特色的民族的设计。我们在经过了不断的学习与借鉴之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些具有浓郁民族色彩与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已经逐渐为国人为世界所接受。比如,我国香港设计师靳埭强等人设计的中国银行logo,其标志就是通过中国传统的铜钱的形状与中国的“中”字进行巧妙结合,内容上体现了标准的中国本土特色,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认可。

综上所述,多元化思维是一种复合型思维方式,它融合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视角与空间构建复合型的思维体系,最终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解决方案。在学校设计学科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设计的教学与技能训练,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具体的多元设计思维训练,培养出多元化的高水平设计人才,才能在当今激烈的设计行业竞争中得到认可,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徐茵.设计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作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7).

逻辑思维的起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学习;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意义上将便是使得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导入自身的思维习惯和思维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了解问题的内在本质,进而解决新问题和新难点。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的自然学科,解决问题的方式永无定式,只有不断的创新思维,探究新的问题解决方式,才能推动数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正如波利亚所说,非常规的数学问题求解方式的研究和探索才是真正的创造性工作。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现在以必须的数学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观察、对比、分析、联想、假设、嫁接、归纳等数学思维方式对所研究的数学问题进行猜想和研究,对问题的解决不能拘泥与特定的方式。初中数学在课题内容和考试试题难度设置上都不是很高,主要检测的是学生的数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对同类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这同时也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自身思维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将教学的内同延伸到课堂内外的具体实践,使得学生逐步的形成缜密和发散式的逻辑思维习惯,为学生此后的学习历程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思维能力的培养便是授人以渔的本质体现,教师借助自身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才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体现在学生是否敢于思考和独立思考。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思维上大多依赖于教师的点拨,离开对教师或家长的依靠往往表现为思维上的暂时性空白,其实并不是学生不能够自主思维,而是没有提供给他们足够的自我锻炼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将课堂理论知识和题目的解决一气呵成的全盘托出,而是注重教学中的思维诱导和互动交流,初中数学的课程的安排具有极高的逻辑性。教师要善于借助课程的逻辑性设置,在新课题的导入时设置问题情境和对问题的多方面假设,组织学生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思考,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传授给学生。课程教学中注重问题的提问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探讨,囫囵吞枣式的教学方式肯定会导致学生"消化不良"。因此要引导学生不断的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样解决的反射性思维习惯,循序善诱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部分是借助于不同形式的课堂情境教学。无论现在教育体制如何进行进一步改革,课堂始终是教学中的前沿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45分钟的课堂资源,做好课堂备课,系统的把握初中数学的课堂之间的逻辑性设置,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教师通过注重过程额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利用已掌握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合理问题情境的构建,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深层内涵,又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能力提升空间。

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初中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时候容易形成思维上的误区,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有法可依,有路可循。对出现的新问题,脑中首先闪现的是教师是否教授过此类问题?之前是否独自解决过?等具有很大惰性的思维习惯,体现在不敢独立思考,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思维习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思维定势,出现新问题便照搬原有的解决方法。思维的灵活性很大程度上便被禁锢。教师在教学过程要针对此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对新问题的讲解在注重基础知识讲解的前提下,不断的挖掘新的问题解决方式和讲解方式,以榜样的姿态出现来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导入数学问题实例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例如已知正数a、b、c、d满足,求证。这是一道代数题,定向思维认为,代数问题只能用代数方法去解。恰好反,有些问题用代数方法困难重重,而构造符合题设条件的几何图形,用几何方法却相当简便。证明:根据题设作RtABC,使,过C作CD垂直于AB于D,易得。由此得从中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数学各项理论之间的高度统一性,解决问题不能有死板的思维方式。

4、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科学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有具有美学上的形象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在数学代数教学、函数教学和代数教学等几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其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数学抽象逻辑概念的引入和验证大多起源于形象思维上的归纳和推测,进而提出新的数学理论模型,通过缜密的逻辑推导而对形象化的数学认知提供数据上的有力支持。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的了解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意义。通过对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可以提高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能直接接触抽象化的数学理论模型或数学数字符号,其原理大多隐含在事物表象之中。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能力,发现生活中的丰富的数学知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无穷尽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出发,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和探求答案的欲望,有效的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忠伟.数学课堂呼唤教学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