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的经济体系

自然的经济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然的经济体系

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第1篇

现代科学诞生的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实践随着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宏观领域已超过太阳系、银河系,达到上百亿以上光年的宇宙领域。微观世界己深入到原子核内部,10-12厘米以内尺度对象的深度,由此引起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革命。纵观当今科技发展以及文物艺术品鉴定高科技应用趋势,痕迹物证技术在文物艺术品鉴定知识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以其勃勃生机在当代科学之林中崛起。根据笔者近几十年的文物艺术品工作鉴定的实践,拟就目前文物艺术品鉴定技术理论研究和鉴定实践的局面,提出几点或许不一定成熟的意见,权作对这一学科研究和实践的关心。

一、目前我国文物艺术品传统鉴定的现状

早在1950年,我国就开展了保护珍稀文物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而大规模、全方位地开展文物艺术品鉴定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则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事情。三十年来,我国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于文物艺术品鉴定的基础理论和体系建设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无论是技术资料的挖掘与整理,或是新的研究领域的探索与开拓,还是对一些重大研究课题的考证与辨析,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毋庸讳言,由于传统鉴定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存在着根本性缺陷,在现代知识领域中已失去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而近年来出现的热释光测年法、元素测定法、碳14测定法等虽然具有一定的现代科技含量,但因为检测鉴定方法和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诸种:

1.“目视+手感+经验=判断”真伪的传统鉴定的方法有失科学性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收集中国文物及艺术品在西方蔚然成风。寻宝者的大量购买以及德国、荷兰、法国和英国等列强对中国皇家藏品的疯狂掠夺,将大批中国文物带到西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和爱国的收藏家为了保护祖国文物,研究文物的历史演变,领略祖先的艺术成就,以改善传统文化七零八落的断层现象,对流失在海外和散落在民间的重要文物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回购。同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国家的财富积累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催生了文物的收藏和市场繁荣。由于利益驱使,一些人便制假贩假。因为文物作伪本小利大,只要有一件伪文物在市场和拍卖场成功出手,获利则是作伪成本的数万倍。利之所在,随着高科技的不断涌现,作伪者的工艺技术亦随之提高,他们往往用真器物做蓝本,生产出形神和物质成分俱似的伪品,通过特殊的渠道投放社会,使一些藏家屡屡上当,经验丰富的专家也未能幸免,对文物使用传统鉴定真伪的方法提出了尖锐挑战。使凭“眼力”、“望气”和“手感”等传统鉴定方法变得不科学。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近期曝光的“金缕玉衣”事件,“长沙窑壶王”以及“汉代高古玉凳”的鉴定争议等,都不禁让全社会产生疑惑:传统文物艺术品鉴定的专家意见还能信吗?

2.把文物艺术品的单件的认知作为鉴定标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由于文物艺术品收藏热的高涨和文物市场的繁荣,从而也引发了大量的民事案件和倒卖文物、盗掘古墓葬、走私文物、盗窃、抢劫、抢夺、侵占文物的刑事案件。公安机关和法院在侦查和审理这类案件时,因没有文物艺术品鉴定科技手段,只能聘请文博领域内的专家对涉案文物进行鉴定。但是,同一件物品专家们竟给出不同的判断性结论,使公安机关办案失去证据支持;使法院无法得到科学的证据而不能审理判案。为什么同一件文物不同的机构或鉴定专家会得出不同的鉴定结果呢?浅层次的原因是双方所依据的鉴定标准不一样。那么,传统的鉴定标准是什么呢?专家个人的经验与实践就是他的标准,文博馆的器物就是标准。事实上,科学的认知唯有成系列或系统的遗存才能找出规律、制定标准。把文物以单件的个人认知作标准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众所周知,清宫旧藏历经太监偷盗;“建福宫”的皇家藏宝被焚烧;又遭八国联军的抢劫、掠夺;溥仪的携宝逃亡;清东陵的悉数被盗;劫后余存又有90%的文物精品被运到台湾之后;把故宫中的劫后余存作为中华五千年文物的绝对标准化是远远不够的。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传统文物鉴定的方法和技术是不科学的。

3.传统鉴定权威言论缺乏基本常识

文物艺术品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研究历史和审美价值的特殊商品,并且可保值增值,深受大众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好者和收藏者队伍中来。无论古今中外,文物收藏,首先是一种文化、艺术的消费和享受,其次是长期投资。当下社会上,媒体中的各种“寻宝”、评估、鉴宝热闹有余,权威言论却缺乏基本常识。因为传统鉴定专家不需负法律责任,常以“专家”之名在公共媒体上以一家之言随意砸毁。而鉴定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先询问器物是不是市场买来的,花了多少钱等与本质无关的问题,然后用“眼”一看、用手“敲一敲”“掂一掂”、再用鼻子“闻一闻”,鉴定就算完成了。其鉴定语言都是一些非规范的、不科学的感性用词,结论几乎都只有两个字,“真的”、“假的”、“仿的”。作为鉴定者有责任说明,为什么是真,为什么是假。简单地用真假二字判断五千年文化遗存是极为不负责任的。

我国地下文物众多,随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大量文物相继出土。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80年至2000年间,国土开发面积是1950年至1980年的25万倍。文物出土速度已远远快于文物保护资金和文物保护人员编制的增长速度。仅西气东输的江苏段,就发现280多座汉墓,近几年国家又在江西、安徽、内蒙古出土了几个元青花窖藏。一些非盗文物流落民间已是不可争的事实。新显的历史遗存之多,是超出人们意想的。试想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6239件,西安何家村发现的唐代窖藏文物1000多件,其中金银器就有270多件。2001年出土的大明梁庄王墓有文物5300多件,其中金银器就有3400多件,还有民间发现未报道的。所以不要随便发表缺乏基本常识的“权威性”言论,没有人有资格以一眼便断言新显器物的“真假”。如何保护这些文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但保护的前提是识别。依靠传统方法因无以往经验比较而无法识别,把未见过的仅凭经验就轻率出言否定,这不仅会造成文物的流失或损毁,而且会给国家和民族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调查显示,中国是45个文物重点国家里面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高达1000万件以上。目前,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中国各类文物约达1800万件。近10年走私出去的各类文物是八国联军抢走文物的30倍。另有相当一部分各类文物是被打上“高仿工艺品”的标签“正大光明”出去的。有关数据显示,世界各国文物走私金额仅次于世界排名第一的军火走私,这应该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关切。如何摆脱传统鉴定识别模式,研究开发先进的科学方法对文物进行准确的鉴定和识别,建设健康的流通市场,保护好文物遗存资源,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历史、灵魂和遗产,是我们面临的非常重要的课题。

4.传统文物鉴定的理论和方法其缺陷是无法弥补的

传统文物艺术品鉴定的基础理论首先是建立在视觉记忆的基础上,其次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历史知识有了综合的了解后依赖于在长期实践中培养、历练出来的“眼力”,即从把握各朝文物的典型风格和基本特征入手,对之作规律性的认知和归纳,从而作出感性的判断。其鉴定的基本要点是四个方面,即造型、纹饰、胎釉和款式。

毋庸讳言,传统文物鉴定凭的就是经验。大家知道,无论什么经验都来源于实践,传统的文物鉴定方法就是众多鉴定前辈们实践的总结。在历史上,鉴定前辈们认知文物的实践,全都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他们在刻苦钻研、认真实践中,融会贯通。面对被鉴定物品,各自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手去感觉它,待形成对器物的初步认识后,通过分析,又进一步找出器物各方面的特征和规律,然后进行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用口头或文字将其特征、规律表述出来,这就形成了经验。这样形成的经验为直接经验,正是众多个人的直接经验构成了广义上的传统经验。但传统经验并非全是直接经验,还有部分是传经人借用现成的他人经验自己作表述的,这样的经验对于借用者来说因不直接来源于实践,应是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有的因传抄、转述有误,是不准确的。但这些不准确的间接经验夹杂在传统经验中,这些直接与间接经验,甚至包括主观臆断的一些观点及结论都以传统经验的面目世代相传。在相传过程中,这些经验不断被后人修正、补充,一些新的经验又不断产生,从而形成现代人们使用的传统经验。从传统经验形成的过程不难看出:

(1)传统经验实质多是个人经验,而一个人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所能见到的实物更是有限的。因此,个人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经验。

(2)因每个人在实践中见到的实物不尽相同,加以受教育水平、感官技能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表述方面的差异,其形成的经验亦会各不相同。

(3)传统经验中的间接经验、主观臆断的一些观点、结论有的是正确的,有的不一定正确,还有待于实践检验。

(4)传统经验的总量的多少,受参加实践的人数及实践中所见到的实物数量的制约。人数越多,见到的实物越多,产生的经验则越多,否则相反。至此,我们引申出一个问题:传统文物鉴定的专家掌握的传统经验的总和是否已能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出历史上所有文物及赝品的特征及规律性呢?答案是否定的。

5.在热释光断代鉴定的科技方法面前,高科技伪品能蒙混过关

由于科技鉴定不会渗入人为的错误因素,故近年来科技的测试方法已被应用于古陶瓷的鉴定上。其中热释光技术更是被普遍承认,而且是唯一能够提供断代鉴定的相对科学的方法。海内外各大著名拍卖行都采用热释光测试数据作为分辨真伪的论据。

作伪者了解到所作伪器很可能要经受热释光测试,于是在高科技层面上进行破解。近年来这方面的案例不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1)对所作伪品加X光辐照,用以冒充自然辐射的反应。(2)在伪品原料中加入添加剂,以加强瓷土对自然辐射的反应。不少这类新高科技伪古瓷器已流入市场。据统计,其中有相当部分伪品竟成功通过某些实验室的热释光测试,形成真伪难分的局面。客观地说,热释光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分辨出器物是否受过外来辐射(如X光),或者是器物瓷土中是否有添加剂(有异常的辐射反应)。热释光技术的决定性因素是精确地量度瓷土中的辐射活性,但是瓷土中的辐射活性非常微弱,精确地去度量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费时。因此,有些实验室并没有进行实际量度,而用一个假定的活性数据,结果是使热释光测试结果有很大误差(五百年至一千年),从而令高科技伪品能蒙骗过关,导致投资者及考古研究上的重大损失。另外,使用这种检测方法,必须对被测物品进行损伤性取样,这对珍贵文物来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6.元素定性定量测定法存在缺陷

物质是由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在古代各窑口多是依托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原材料的化学组成互不相同,工艺也都各具特征,各古窑生产的陶瓷器化学元素的组成有较大差别,所以利用微量元素测定古陶瓷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但这种检测方法存在不能克服的缺陷,一是作伪者使用的原料及烧成工艺与古代窑口一样,且当地环境未被污染,那么其仿品的微量化学元素就会与这一古窑真品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元素测定方法就会真伪难辨;二是元素测定法是一种比较鉴定的方法,既然是比较,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正确的参照系。中国的古窑址众多,每个窑址在不同的时间内生产的古瓷的化学元素都是有差异的,把这些古瓷一一找齐,然后再逐个分析每种瓷器各种元素的组成,这不仅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要找全标本几乎是不可能的。

(未完待续)

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 本文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创建并论证了由草木、禽鸟和细菌组成的食物链及其微观和宏现经济影响。并将其应用于分析当前由H5N1类型病毒传染引起的禽鸟死亡现象可知:第一,具有双向前级让渡(级中投入)交换优势的自然市场短暂性的失去了平衡;第二,超级“自然王国”已经为全部生物种群按其信息与其适应性作出了持续性反应,以克服负面冲击;第三,生物种群的进化将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自然经济体系;食物链

作者简介:赫尔穆特・迈尔,男,德国柏林经济学院,教授,柏林D―10825

一、引 言

早在前古典时代,所谓的重农主义者魁奈(FrancoisQuesnay,16N―1774)于18世纪创立了自然经济学说(理论关键是:经济的循环如同血液循环),从而有别于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观察一个正在劳作的人,轻而易见,自然(即劳作之人)不可能与其行为(即他的工作)分离开,因为从这两个观察角度描述的是同一对象,如同我们观察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自然和经济的耦合同样被语言所链接,譬如“经济波动过热了(Overheating ofEconomic Fluctua-tim)”;“工作环境(Work Climate)”;“投资环境(Investment Climate)”等概念,便是明证。1988年成立的国际生态学学会(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Society)所研究的能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使自然科学合理运用于经济科学再一次被权威机构所确认。[1](74―77)尼古拉斯・乔治库―罗根(Nlcholas Georgescu―Roegen,1906-1994)的著作《熵律与经济学进展(The Entropy Law and the Economic Process,1971)》是此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反过来,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自然现象也同样是合情合理的,并不能消极地被理解为是经济学强权主义。

二、本文的研究基础

本文将“自然”和“经济”通盘考虑的基础是已形成轮廓并得到公认的“自然经济体系理论”。文中,我们以一个经济学者的眼光研究、分析自然现象,采用自然科学工具检验分析结果。在自然经济体系理论里,每一样商品和服务都赋有价格,并非像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的那样,只有稀缺的商品和服务才有价格。每一个自然生物,不仅被理论认为,其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利润方可赖以生存的企业。而每一种生物种群,不仅被理论认为,其本身就是一些行业或商团。它们互相(尽管是无意识地)在市场上提供自己特有的长处并用货币交换商品和服务。它们既生产、储存最终产品――“特定活性单位生物量”,也为它们自己所需求和消费。因此,每一种生物种群必须对其作出支付并有支付资金的来源。作为货币等价物的支付工具,能量(物能、热能、电能、势能等不同的能量种类如同货币,具有可兑换性和可转换性)被辨识了出来。[2](29―32)利用自然现象“黄昏时鹿群在森林草地上吃草”作为典型案例,由草(商品)的存在所证实的食物市场(即草地)上的需求方――鹿群,因“吃”这个行为将其能量转换(如同货币转换)给了市场供应方――青草。这一对应关系为我们在此案例中成功地发现存在所谓的“双重市场(DualMarket)”,也容许我们对任一自然现象做出“双重解释(DualInterpretation)”,那就是,在此案例中,草种也正等待着被(鹿群)运撤四方,从而同时揭示了作为市场参与方的青草的经济利益所在。[3](38―41)此利益并不被某些观察者所看见,他们看到的只是青草被吃掉(或被消灭)了。

在自然经济体系中,太阳是独立自主运转的中央银行,所有生物种群则各掌一家银行,因而都有能力进行(货币)能量转换。这个“自然王国”是由太阳、连带大气层的地球以及各类行星所组成的,其居民便是成千上万种生物。它们都遵从着我们已知的和未知的自然规律。“自然王国”(直接或间接地)从太阳,也从居民税收获得的能量来资助自身的活动(所谓从居民税收获得的能量,是指所有生物在自然环境中释放出的热能,即货币的转移)。与之相反,得到国家补贴就是所有生物在环境中得到的能量(热能转移)。对自然经济体系与人类经济体系的社会经济终极目标、重大指数、货币力量和浪费问题等方面的粗略比较中可知,自然经济体系更有优越性,也更具威力。这是因为:(1)自然经济体系的目标更好,它是生命守恒而不仅是人类权利的维护;(2)自然经济体系的货币等价物――能量所代表的是实体价值,而不是只被人类社会自己指定和接受,离开了人类社会就什么也不是,其价值必须由人类自己给予保护和担保的纸币;(3)自然经济体系中的所有经济活动及其影响都处于自然循环,没有浪费,且循环周期长。

人类的经济活动(如建房、修路等)在自然环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正是对自然环境改变和毁损,这可以用统计数据给予量度。但能理解的事实是,更加优越的自然经济体系将至少在同等程度上对人类社会产生持续的反作用(不同的生物种群也是如此反应)。尤其是自然经济体系的终极目标和法则被破坏的时候。据自然经济体系理论的解释,人类社会出现的一些现象,如人口老龄化、人口拥挤、贫穷、失业,以及气候改变等自然现象是超级自然经济体系对人类经济体系持续反作用的结果。

三、对食物链的经济学分析

(一)微观经济学分析

把包括植物、禽鸟和病毒的食物链作为微观经济学分析的起点,我们必先确认一个可以被认识、涵盖了双重市场关系的交易市场。我们首先给食物链中由“植物”和“禽鸟”组成的双重市场下定义。外来之鸟飞来本地草场,为的是拾取食物(青草),因此可将本地草场定义为“食物(青草)市场”的所在地。青草这个生物种群如同“食品生产行业”,外来之鸟是市场的需求者而青草是市场的供应者。当我们参考“黄昏时鹿群在森林旁草地上吃草”这一典型案例寻找双重市场时,会发现存在一个鸟类作为市场供应者而青草作为市场需求者的“运输市场”。该市场上的“草种运输服务”让我们对“外来之鸟正在吃草”和“草种正被运往他方”的同一个现象有了重合解释。禽鸟种群和青草种群各自都用货币等价物――能量,互相支付各自所需的商品和服务。通过被吃掉,青草种群把自身的化学能量打捆成包地让渡给禽鸟种群;反之,后者通过自身的活动将运输能量让渡给了乘客――草种。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此双位一体而不可分割的双重市场――“食品市场”和“运输市场”,可被看作为一个闭合的经济学模型。这个双重市场的平衡,只能出现在(有必要认为长期是这样)禽鸟种群与青草种群的相互支付在一段时间(一年)内处于中长期平衡。否则,这两个种群之一将因货币(能量)不足而退出市场。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假定这两种生物种群在一定

时间内相互支付了90能量单位。

但要对食物链中禽鸟和病毒组成的双重市场下定义,就不那么容易了。病毒进出宿主细胞的目的,是利用宿主细胞核繁殖自己的单位生物量。病毒种群的利益是明显的。它们把鸟群作为了自己的“餐厅”、“旅馆”和“运载工具”。它们需要宿主细胞为它们预备食物,供它们生养繁殖。但它们怎样支付这些服务?此处的双重市场又在哪里呢?答案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人类经济社会中的运输设备(如飞机、轿车等),我们就能感受到禽鸟种群的利益(即双重市场)的存在。飞机和轿车不仅要随时保养,为了乘客的安全(还有其它原因),还需要定期由独立的专家对其进行技术检验。大家都知道,在德国,轿车每两年需技检一次。技检人员用擦刮制动系统,敲打刺探离合器等方法检测轿车。他们对老旧轿车特别注意,看是否已严重锈蚀,必要时还将它们报废,不得再使用于交通。以此,我们可以类推:病毒种群(不仅仅是禽流感病毒)就像是独立的“健康检查机构”。它们进入其它生物(不仅仅是禽鸟种群),检查它们的身体,尤其是它们的免疫系统是否健全,或是否有能力去适应生活环境的新变化。当代生物技术表明,这种检查服务完成于它们对宿主细胞的“攻击”。这可以比之为一场“军事演习”。染菌鸟的防疫系统在尽力保护自己的“宿主细胞”不被病毒所“攻击”。一般来说,它们最终都能获得成功。所以,感染只是一个暂时的“生病”现象。在德国柏林的小学里,对“攻击”和“防卫”所作的词性解释是:“吞噬细胞”吃掉入侵病毒生成了“酸性细胞”。这一行为向身体发出了两个警报:(1)让活“细胞杀手”去战胜另一个病毒;(2)让“原生质细胞”生产出更能有效战胜病毒的“抗体”。通过这场“军事演习”,各种生物的免疫系统(不仅是鸟类的)训练了自己清除“细小但不能不重视”的缺点(恰如对轿车的技术检测)的能力,并因“害过病”,更新了自己的生物素质以适应更多的外部生存条件(即得到了深层次的教育)。病毒种群向禽鸟提供了这些服务,必由禽鸟予以支付,其支付形式便是禽鸟种群在向病毒种群提供“寄宿”、“繁殖”和“运输”服务的痛苦中失去的能量。与之相对应的支付是病毒种群在“攻击”的痛苦中失去的能量。由此,双重市场模型就被我们找到了。我们称之为“保健服务与深层教育”市场。尽管毫无意识,但鸟类(以及其它生物种群)需要这些服务;尽管病毒种群(以及其它生物种群)对这些服务也毫无意识,但它们提供了这些服务。其“市场场地”处于禽鸟体内的宿主细胞。考虑到双重市场的不可分割性,借用新古典经济学,“餐饮、住宿和运输服务”和“保健服务与深层教育”又形成一个闭合的经济学模型。这个模型的平衡,只能出现在(长期也是这样)禽鸟种群对病毒种群的支付(其能量丧失)与病毒种群对禽鸟种群的支付(也是能量丧失)在一段时间(一年)内处于中长期平衡。这两个种群中的任一种也将因货币(能量)不足而退出市场。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假定在一定时间内,这两个种群之间相互支付了10能量单位。

以上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可作如下结论:包含青草植物、鸟类和病毒的食物链可以由两个市场及其各自对应的双重市场来描绘。第一对双重市场是“食物市场”和“运输市场”,青草“植物”和外来“鸟群”是市场的参与者,其场地在“牧草地”;第二对双重市场是“餐饮、住宿和运输服务”市场和“保健服务与深层教育”市场,市场参与者是外来“鸟群”和“病毒”,市场场地在鸟的体内。

(二)宏观经济学分析

按照里昂惕夫的论证方法,将上述食物链放入宏观经济学分析,可把已论证确定的市场及其双重市场根植入一个静态和开放的经济循环模型,并以货币等价物(能量)计算价格。[4]计算得出一张名为“以有效价格表示的投入产出表”(见下表)。表中统计的三个行业分别是:(1)食物生产(植物);(2)餐饮、住宿、运输服务(鸟类);(3)保健服务与深层教育(病毒)。此模型采用静态形式,表明表中所有变量的价值在同一个时间(一年)内不变;模型采用开放形式,表明产品的最终使用是由最终需求所引致的外生变量;模型采用循环形式,表明一个行业(种群)在一定时期(一年)内投入生产的全部能量成本等于该行业(种群)在同一时期从其它产出中得到的全部能量回报。表中也对直接成本与直接回报之间不对称之处,做出了相应的解释。

集中投入(即其它行业的前级让渡)和基本投入(如空气、液体、固体素和阳光),生产活动以及对毛附加值(如产品税、劳作收入、企业利润和折旧等)的付出等,是成本上升的原因。上述三个行业的成本,用货币等价物――能量单位记录在表中的第1、2、3行,于第4行加总。例如:食物生产行业(植物)从鸟类获得“草种运输服务”这一级中投入在单位时间(一年)内所花的成本是90能量单位;加之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空气、液体、固体素和阳光的基本投入所追加的成本15+20+10+0,共45能量单位;再加上对毛附加值(生产税、劳务报酬、企业利润和折旧)的付出5+33+2+25,共65能量单位,所花总成本是200能量单位。以此类推,提供餐饮、住宿和运输服务的鸟类行业的总成本是230能量单位。提供保健服务和深层教育的病毒行业的总成本是20能量单位。

有必要搞清楚的是:表中为何把再生产成本表示为折旧。简要来讲,由于自然王国的最高目标是保护生命,所以,每一个生物如同尽其所能以图长久的企业家,最终利益是保护它的企业(即身体)。可有的时候,企业(身体)的整个器官已使用殆尽,因而出现(比如鸟类不仅仅是部分羽翅不可再生,而是鸟的整个器官不可再生)经济折旧,其折旧期限依具体生物种群的预期生命期限而定。鸟类羽翅不定期的维护与修复所花的成本只能算做(企业的)运行成本,而自然中整个企业(身体)的新生则来自于再生产。当前人类经济社会中的国民账户系统(SNA)也是把再生产成本和与之相关的预留基金等同,以平衡企业的长期设备的折旧,因而再生产成本就可被记作为折旧。

回报来自于不同行业让渡给最终需求和最终使用者的级中产出。表中三个代表性行业的回报,记录在表中的第1、2、3列,于第4列加总。植物行业的回报是90能量单位(向鸟类行业提供食物);鸟类行业的回报是100能量单位(90个能量单位来自向植物行业提供的运输服务;10能量单位来自向病毒行业提供的运输、餐饮和住宿服务);病毒行业的回报是10能量单位(向鸟类行业提供的保健服务和深层教育)。这些数据来自上述微观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平衡分析得出的结论。把它们加在一起,三个行业的总回报登记在表中4+7行,1、2、3列,分别是200、230、和20能量单位。由于这三个行业的回报总量由最末一行4+9+14,1-3列所示的三个行业的成本总量所决定,因而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经济循环效果。若不然,一个量(比如回报)少于另一个量(比如成本),这三个行业将势必无法弥合总量差出,也就不可能在食物链中存在(或生存)。对当然,有必要对总回报与来自各行业之间的级中产出的回报之间出现的差(植物行业是

200―90二110;鸟类行业是230-100=130;病毒行业是20-10=10;标示在表中第7列,第1、2、3行)的原因做出解释。为此,我们必须论证表中第5列,第1―3行所标示的“来自自然的阳光回报”(数值各是40、30、2),和第6列,第1―3行所标示的“来自自然的单位生物量生产的剩余价值回报”(数值各是70、100、8)的数值来源及其原因。这些数值确切地告知我们:上述三个生物种群(以及其它生物种群)无法仅仅依靠自己对其它生物种群提供的产品就能存活(生存)。对把投入产出表中上述差(110、130、10能量单位)归于生物种群生存必须的最终需求和最终使用,并以此与总成本得以平衡的安排,我们必须给出经济学论证。

首先解释表中第5列,第1―3行,它的标示是:“来自自然的阳光回报”(40、30和2能量单位)。在表的第8行、第1―3列,我们看到“阳光”对植物、鸟类和病毒的数值都是0,这意味着三个生物种群不花任何成本就能得到阳光能量。但一般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各生物种群必须保存和维护用以获取和利用阳光能量的基础结构,从而存在成本。但此成本在“植物与鸟”的市场例子中,比之这些生物从太阳光得到的能量补助,是极不对称的低廉,其利益可用成本减补助来表示。对于植物、鸟类和病毒这三个种群,得数都是负数,各为―40、―30、和―2。我们可以把这些负数值作为基本投入的负成本(等于补助),也可作为来自自然阳光的正回报记人表中第5列、第1―3行。我们选用正回报记人。这样处理的优点在于最后一行的4+9+14和最后一列的4+7对应的数值完全一致,不必因补助的存在而出现短少。

“来自自然的单位生物量生产的剩余价值”(70、100、8能量单位)是我们观察生物种群生产的最终产品时,发现这三个行业(生物种群)的最终产品的使用并非仅仅局限于食物链的上下级,生产者本身也在使用自生的最终产品。在以鸟类为代表的运输、餐饮和住宿服务行业,最终产品由鸟类物种的特有单位生物量所组成;在以植物为代表的食物产品行业,最终产品由植物物种的特有单位生物量所组成;在以病毒为代表的保健服务和深层教育行业,最终产品由病毒物种的特有单位生物量所组成。鸟类种群最终生产,又是它们自己在需求(并使用)这些最终产品;植物种群最终生产,又是它们自己在需求(并使用)这些最终产品;病毒种群也是同样。因此,就有了所谓的各种生物种群为了“自我实现”而需求自己生产的最终产品――活性单位生物量的现象。各生物种群在生产自己不可或缺的最终产品(它们并非认识到是最终产品)的过程中,奉献出了(食物、运输服务等)级中产品,即使这些级中产品的回报还不能平衡它们的总成本(表中在第6列、第1―3行以70、100、和8能量单位的差出标出)。那么,各生物种群又是从哪里获得(即能量)来弥补此差额呢?如果我们把生物产品的形成过程放置于经济学思考之中,就能找出答案。大家知道,生物产品的形成是一个由物理和化学共同完成的过程(如吃进、消化等),只有利用其它生物种群的前级让渡,同时利用空气、液体、固体素和阳光,(自我需求和自我使用的)活性单位生物量才可完全被生产出来并得以储存。各种生物(作为生产者)如此做的原因,保罗・萨谬尔森(Paul Samuelson)的企业理论给出的答案是:它们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如其不然,无利益存在,各生物种群就将不会生产(并储存)活性单位生物量了。

主要参考文献:

[1]赫尔穆特・迈尔(HdamtMaier),经济目标和环境保护能和谐共存吗[J].经济学家,2003(1).

[2]赫尔穆特・迈尔(Helmut Maier).什么是自然界中的货币等价物[J].金融文献译丛,2005(3).

[3l赫尔穆特・迈尔(Helmut Maier).论自然经济体系[J].经济学家,2006(1).

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支撑体系;中小型企业

在我国当前国情下,结合我省现状,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省资源紧张,降低污染的重要战略决策。循环经济坚持以人为本,有效的改善环境,使企业转向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龙江,改变传统观念经济。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小型企业资源分配少,资金缺乏,人力资源不足以及小企业没有明确的经济发展方向,企业的循环经济建设收到了阻碍。因此,文章通过研究黑龙江中小型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来分析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广服务支撑体系,实现在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黑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发展背景

我省拥有丰富的矿物资源,林业资源,湿地资源。全省13个市(地)中有7个资源型城市。因此,我省是煤炭大省,石油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经济发展初期,粗放式经济发展使得我省大量开采矿物,砍伐林木等破坏生态环境直接投入到生产中,“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严重浪费资源,无可持续性,因为地域资源优势,我省形成以国有经济、大企业、重工业为主的独特的经济格局。一直以工业为主导,第一和第三产业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失衡,工业发展十分依赖资源环境,不断的开发资源,破坏了资源环境。需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投入(减量化),废旧物资再生利用(再使用),减少环境废弃物的排放和废物利用(再循环)。分别在源头,循环过程,和终端的废物提取,使之变成可再次利用的资源。

2.循环经济建设成果

近几年,我省将发展循环经济列入发展计划,将全省节约能源条例列入立法程序。目前,我省已在石化、煤炭、电力、建材、冶金、森工、医药、造纸等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大部分企业的能耗和排污都有效的得到了控制。积极推进循环经济项目建设,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初具规模。即便如此,生态环境形势依旧不乐观,水污染、空气污染问题依旧严重。需抓紧建设工业城市附近的污水废弃排放控制,解决集中供热问题,减少废气排放,改善污染处理模式。

3.黑龙江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优势与能力

中小型企业虽然在经济领域无法与国有企业及大型企业相比,也没有丰富全面的经济链。但是中小企业仍具备其独自的特点。经济产品单一、基础薄弱、规模小、资历少等均是其短板。企业可以利用其规模小,经济单一等特点,转变为单一的专业的经济产品,新颖的模式和提升服务等立足于经济市场。正因为企业规模小且灵活性高,便于循环经济的推广。因此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承担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在于控制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因此,将单一经济产品做专业,通过推广产业的副产品获得额外经济效益。通过副产品提升的经济效益,可以稳定公司经济,发展市场规模,建立更加稳定的循环经济支撑体系模式。不可盲目构建循环经济体系,谨慎对待市场变化,中小企业在生存发展中应该学会识别经济风险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经济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时,还要注意对经济风险的规避,而市场的价格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规避经济风险提供保障。

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紧跟政府政策的推行,因为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计划经济循环发展,政府的指导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机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合作,尤其是企业管理方式,为企业传统经济转变为循环经济提供动力。

在大趋势下,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在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的挤压下,为了构建适合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就需要确切分析企业发展的困难所在,利用自身灵活的优势,合理分配资源使用,发展高效的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这对于实现清洁生产有着巨大作用,从细节到全面完成循环经济支撑体系构建。

二、循环经济支撑体系理念与理论

1.支撑体系理念的理解

支撑体系在物理知识中即是指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所施加的基础性或决定性的作用力。而发展且应用到经济领域时,发展经济需要依靠相关的政策、制度以及观念等。这个体系中必须存在稳定的因素,既可以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又可以稳定循环经济发展势头,体系中各部分相互起到辅助和抑制的作用,完成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中小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支撑条件如财力、资源、经济重心、科技和政策等都是架构循环体系的相关因素。本文通过分析相关因素,研究架构中小企业经济建立循环性的支撑体系,帮助中小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以及节约能源,促进企业经济的长期有效的经济发展体系。

2.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是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循环的生产环境。因此,循环经济要有先进全面的政策制度来引导企业经济发展方向,并监督管理经济建设进程,维护环境生态和社会利益;发展可循环利用的资源,经济发展需协调自然环境以达到“投入少、产量高、污染小”的目标;利益原则统一,循环经济基于自然生态的发展,因此它具有将生产和消费的能源转化为能源的回收,不仅可以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可以满足生产,社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统一的高效率;因此,在建设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措施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将会促进整个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三、黑龙江中小企业发展经济的观念与特点

1.黑龙江省经济观念

2014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增速低于全国经济发展平均增速近7%,曾经负担的国企过多、社保过重、产业老化、部分资源枯竭、区域偏僻等历史遗留问题,传统观念是经济模式僵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经济决定经济发展,而政府在此时更应加大改革力度,转变传统观念,建立开放的,循环经济模式,顺应党的十提出的中国经济升级任务,建立服务型政府,发挥市场的作用,引导中小型企业转变模式,改变观念,建设生态绿色经济,培养企业环保意识,将市场作为主导,构建和谐的自然与经济的协调经济。

2.黑龙江中小型企业经济特点

由于国家和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因此,黑龙江省的在全省的经济市场中中小型企业的比例增加许多。在2012年的数据中,全省非公经济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781.2亿元、3208.3亿元、3036.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3.4%、15.0%、13.3%。中小型企业的比重增加使得企业生产改革进程加快成为必需,根据企业发展角度的分析,企业应注重从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重点来建设经济体系。随着国民经济的改革,中小型企业实行清洁生产,不仅能稳步提高经济效率,还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以在经济市场中稳定经济位置。

四、构建黑龙江中小型企业循环经济支撑体系

1.黑龙江政府对中小企业经济的支撑政策

(1)政府通过地方性环境保护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经济循环发展;

(2)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3)政府监督企业发展进程,进行考察;

(4)推广宣传新理念教育,技术手段创新。

2.循环经济体系构建

政府引导体系建立的同时,还需要满足中小企业发展与社会需求,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转变为政策指导,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发展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投资模式。循环经济的建设应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控制资源的最低消耗改变资源的利用方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尊重自然,回馈自然的循环方式,依据自然生态环境原则,以保证人类社会正常发展为前提,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五、结语

本文从黑龙江地域资源的特性和所在企业性质为角度,分析中小型企业的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背景,说明支撑体系的概念。随着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比例逐渐增加,为增加产业利益,需要学习先进技术手段,加强观念教育,更要由政府引导与实施政策,帮助中小型企业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建立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可以帮助我省改善资源利用率,建设友好的生态经济,解决根本经济增长桎梏,促进我省企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莹.黑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11(07).

[2]张婧.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支撑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11).

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第4篇

(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土地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其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基于其上的经济体系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协调人地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得以顺利运转,任何社会都会对土地的控制权进行一个制度安排,构成了土地制度体系,土地制度体系是一个社会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之一,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土地制度体系的核心是土地产权制度,其实质就是法律制度化的对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分配方案。简单的说,土地所有权一般包括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置权。土地产权反映了土地四项权能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法律化的分配关系。这一制度安排不可能脱离区域内土地生态系统单独存在,不同的土地自然景观基础上繁衍的不同文明形态,其土地制度也不尽相同,其反映的也是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的结合状态。土地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土地制度体系的基础,土地制度体系对土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产生影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的关系。(二)从系统的观点看,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是通过物质、能量、价值和信息的相互融通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系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其形成于土地经济系统之前,是土地经济系统的基础。土地经济系统是人类通过经济活动影响土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成的。脱离了土地生态系统,土地经济系统将不复存在。而另一方面,自人类产生以后,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不断的提升,土地生态系统的演进已经不可能脱离人类的活动,人类经济运行方式、资源的获取方式和利用效率等对土地生态系统演化方向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三)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人类出现以前,土地生态系统处于一种自然的演化状态。人类从土地中获取各种物质资源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把自身的劳动印记输入到自然状态的土地生态系统中。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对土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能力也迅速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就转化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其演进过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演化过程,是自然更新和经济演化的复合过程。在人类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传统经济学仅仅把土地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单纯从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出发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重视程度不够。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社会和个人承担了高额的环境污染成本,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下降。土地利用管理对各个经济主体的土地利用行为起着规范、引导的作用,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土地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管理也在不断的创新。在没有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进行深入理解、研究的基础上,土地利用管理创新容易陷入三个误区:第一,单纯从土地资源稀缺的角度出发提出土地利用管理创新方案,突出量上的保护,而不是从土地生态系统出发,在土地资源的质上进行维护;第二,单纯从土地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议,社会经济现实考虑不足,导致管理创新方案的可实施性较差;第三,在表面上从生态、经济两个方面提出建议,但是没有把握住两个方面的深层关系,把生态和经济割裂开来,仅仅是上面提到的两点的简单叠加。这三个方面都不足以满足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要求。为了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应该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土地利用管理创新。

二、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为土地利用管理创新提供了可能性与要求

不同的土地生态景观、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路径,形成了差异性很强的多种形态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这些各具特色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在表现出差异性的同时,还存在着同性特征。对于这些共性特征的把握,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律,进而为更好的规划土地利用管理创新提供基础。(一)协调性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内部又是由许多的自然、经济要素组成的,是一个高度融合的有机体。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过程可以看成是其不断适应环境而进行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不仅仅表现在整体总量上的集中程度,还表现为不同自然、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要素之间比较关系失调,也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我们在规划、实施土地利用管理过程中,在关注总量指标的同时,还要注意某个区域内各个关键自然、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管理实践,引起的每个关键要素的变动,都会以某种形式对系统内其他要素产生影响,进而最终反映在区域内生态经济体系中。(二)异质性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系统本身和构成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异,这就是异质性。由于不同区域地质构造和地质运动形态差异明显,不同区域的土地生态系统的气候、水文、景观、土壤类型、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都不尽相同。土地生态系统的差异是区域土地经济形态演化的基础,由于各地的土地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形态也有比较明显的区域性,比如草原经济形态、农业经济形态、矿业经济形态和海洋经济形态等等。不同的经济形态,人们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产品形态、运用资源的类型、交换方式、分配形式和消费模式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我国幅员辽阔,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多样化明显,这加大了我国实行有效的土地利用管理的难度,对土地利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我国土地生态经济类型多样化的特点,我们在规划、实施土地利用管理时,在做出统一规范的前提下,应该依据不同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类型,因地制宜地提出管理方案。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提到的因地制宜中的“地”,不仅仅指作为经济资源的地和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地,还包括在土地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土地经济系统。(三)可塑性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有机体,具有很强的自我反馈、自我更新、自我调整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土地生态系统通过自然生产者(光合作用的植物)、自然消费者(各种动物等)和自然还原者(微生物等)实现自我调节。在这一自然循环、自我反馈的过程中,这些行为主体都会对整体系统的扰动因素进行一定范围的调节,比如土壤、植物的净化功能和过滤功能等等。这一过程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多样化的生产、生活资料和基本的生存环境,同时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也对土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比如由农业用地改为城市建设用地,退耕还林等等,土地生态系统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人们通过改变土地用途进而改变区域土地生态经济环境,土地生态经济环境也对土地利用进行适应和调整。但也应注意,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可塑性,超过一定限度其可塑性将减弱或者消失。由于我国人口压力大,经济底子薄弱等原因,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发展前期发展较为粗放,使我们在获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给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很快,可以预期对土地生态经济体系压力还是相当大的。所以我国土地利用管理除了体现和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外,还应体现为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已经失衡区域的调整和恢复,这可能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可塑性为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融入生态经济系统理念的土地利用管理创新途径

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住宅环境;要素;类型

一、低碳思想及低碳住宅环境的发展

18世纪英国思想家怀特是近代西方系统表述生态低碳思想的第一人。其代表作、出版于1789年的《塞尔波恩的自然史》既是英美自然史学说的奠基之作,也为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最早的代表性观点。怀特把塞尔波恩近郊作为他的观察点,发现他所看到的一切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处于变换中的统一生态整体,而每一种存在都对那块天地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怀特得出堪称给现代生态学奠基的重要结论:“自然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师!”怀特的生态学概念包含的另一个重要成分是发现、享受自然间田园式的和谐,指出自然的经济体系神秘而完美,仿佛“嘲弄着人类预知其详的自尊”。生活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伟大浪漫主义生态思想家梭罗则被认为是把田园道德论发展为近代生态哲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和怀特一样,梭罗坚持人类必须学会使自己去适应自然的秩序,而不是寻求自然或者改变自然。这位备受今人景仰的思想家提出值得每一个后来人深思的问题:“是地球要由人来改善,还是人打算生活的自然一些,从而也安全一些。”美国生态史学者唐纳德·沃思特在《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一书中说:“这些人热切地感到,失去了自然的富有活力的洪流的接触,就是邀请疾病进入他的体内,导致灵魂的衰亡,因此,不与生态共同体联接在一起,就会有缺陷,就会生病,就会破碎,就会死去。”唐纳德·沃思特得出如下深刻结论:象梭罗这样的浪漫主义者们“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文主义的道德传统发生冲突。人文主义者几乎可被称为反自然主义者”。唐纳德·沃思特指出,“在浪漫主义的信仰中最能共同接受的主题,是把自然当作一种精神源泉,赋予它至高无上的地位”。显而易见,自然主义的“低碳”与反自然主义的“以人为本”形同冰炭、水火不容。今天,低碳思想已成为日益改变整个人类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国际思潮。低碳思想的广泛传播,促成了一系列国际环保组织的成立,推动着国际环境保护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新世纪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低碳住宅环境的基本要素

如果说现代住宅是从空间的角度去关注人们的生活,那么低碳住宅则是在现代住宅的基础上从更加宏观的环境与资源的角度关注人类的生活。它不仅仅是建立一套独立的住宅指标体系,而是要将住宅与环境、资源及人类的活动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不仅仅要注重空间的使用效率,而是要更加强调发挥环境和资源的效益。就其建造的基本要素而言,主要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1)规划设计合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房间光照充足,通风良好。(2)房屋围护结构要有较好的御寒、隔热功能,门窗密封性能及隔音效果符合规范要求。(3)供暖、制冷及炊烧等要尽量利用清洁能源、自然能源或再生能源,全年日照在2500小时以上的地区普遍安装太阳能设备。(4)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给、排水系统普遍安装节水器具,1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小区,应当设置中水系统,排水实现深度净化,达到二级环保规定指标。(5)室内装修简洁适用,化学污染和辐射要低于环保规定指标。(6)要有足够的户外活动空间,小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无地面。

三、低碳住宅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