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主义文学的性质

人文主义文学的性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主义文学的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主义文学的性质

人文主义文学的性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文学;男权话语:女性刻板印象

一、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是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手段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一种主要以在线写作为手段,以文字为主要媒介的新文学形式。网络文学具有文学的特征,但因其以互联网的技术性为前提,必然拥有与传统文学相比与众不同的特征。网络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更新与重构、挑战和超越,虽然不能取代传统文学的地位,甚至最后会走向向传统文学的回归,但网络文学的话语革命和非经典书写至少解构了特权,赋予了每个人写作的权利,扩大了文学范畴,带来了文学的民间视野。作家陈村认为:“网络文学创作其实与卡拉0K差不多,能给人以牛刀小试的机会。”

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有如下特征:1、模糊昏暗的文学边界。2、多媒体化的形象手段。3、非线性的故事情节叙述。4、结构模式的全息开放。5、流动不息的艺术形态。6、美学欣赏的读写互动。7、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8、网络文学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这就决定了网络文学具有自由性,大众性以及游戏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互联网终究会给与网络文学一个五彩斑斓的发挥空间,创造出文学新世界。

网络解构了传统作家、编辑、记者以及其他文化精英的写作特权,赋予了大众自由写作,随意表达,肆意修改或者民主批评的权力。因此,互联网造就了一批不同于传统作家的网路。他们不用遵从出版界的任何规定,他们完全省略了传统的从写作、修改、审查再到出版的既定程序。当他们写出他们想要表达的文字后,就可以立刻发到网上,或许几分钟内,他们就能收到读者的反馈,或褒或贬,或客观的评论,甚至是修改。这种即兴写作导致了有人认为这种情形下产生的文字不应该被称为“文学”,而只是一个表达,一种呈现,或者只是一种宣泄。但随着部分网络小说被印刷成书出版,意味着这样一种文学形式已经部分被传统文学界所接受。所以,网络小说、诗歌、散文和其他写作形式可以被看做是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在与纸质文学完全迥异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兴文学形式。那么,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是怎样呈现女性的形象和性别角色的呢?邢育森的网络小说《活得像个人样》可以作为一个很典型的值得分析的文本。

二、《活得像个人样》

《活得像个人样》基本算是工科博士邢育森的成名作。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网虫的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它有着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作者不是专业作家,甚至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工科出身,仅仅凭着对文学的爱好和一时的文思泉涌,就创造了这篇文字;这篇小说设定的情景把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文中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也是他网络生活的延伸;文章基本属于一气呵成,少见遣词造句的雕琢痕迹,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故事情节采取非线性叙述,时间空间跳跃感强。这篇文章是典型的网络文学,产生于网络这个“众生喧哗”的狂欢广场,那么它是怎么呈现女性的形象和性别角色的呢?

在这篇小说中有三个女性形象,她们都跟文中的男主人公“天灰”有关系。这三个女性角色分别代表了传统媒介对女性形成的刻板印象,即“妖妇”、“女仆”和“贤妻良母”。其中一个女性叫勾子,她被描述成“妖妇”形象。她傍了一个有家有室的大款,对她来说,什么都没关系,钱才是最重要的。她穿着时髦,开着一辆红色跑车。她和天灰在网络中相识,后来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了身体接触。但她同时也和一个在校大学生保持着性关系,以至于有了他的孩子,不得不去堕胎。天灰在被她吸引的同时对她无比厌恶和反感。这个刻板印象揭示了女性只是作为一个供男性发泄欲望的工具而存在。他们钟情于女性的身体,但同时希望她是属于他的私有物品,希望她成为传统的“女仆”形象。于是碎碎这个形象进入了文本。

碎碎是一个集美丽、优雅和纯洁于一身的形象。她完全满足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女仆”形象的刻板刻画。她为天灰做清洁,洗衣服,装饰屋子等。她被描述成一个具有美丽面孔和良好素质的完美女人。但就是她的完美让天灰看见了自己内心的黑暗,而这正是他想隐藏的。“我真想告诉她:的别那么优雅那么优越那么优秀就行l你也受受苦,犯犯错,把自己整的一塌糊涂,满心伤痕累累活着就是苟延残喘行尸走肉就行。你也糟践糟践自己来个英勇献身,你也知道混在这社会里又想混出个的模样是他妈的多么的不容易!你就不会用那些道德良心风度气质什么的鬼东西来教训我,咱们才能真正坐到一起好好的说说心里话。”这些话语表明了天灰想要碎碎根据他的规则变成他想要的样子。碎碎就这样被典型化、刻板化成了“女仆”形象。

最后一个出场的角色是一个网名叫“国产爱情”的女性。她代表了“贤妻良母”的刻板印象。但在天灰眼里,她稍显拘谨。当他在现实生活当中见到她的时候,他很失望,因为她不符合他在心目中建构的那个女性形象。但之后他却给她发了一封充满了赞美和仰慕的激情四溢的信。在写信的过程中,他在头脑里刻画了一个美丽的女性形象,幻想着自己在给这个符合自己审美标准的女人写信。后来,他继续用虚假的甜言蜜语来和“国产爱情”进行交流,然后站在一边,抽离地看着他的甜蜜谎言给她带来的沾沾自喜。这一切显示了,他,作为一个男性,能够控制整个局面,甚至是女性的情绪和情感。所以,这篇小说中的三个女性角色都被刻板化了,都是男权话语模式下的牺牲品。

这篇文章在揭示女性在网络中的被客体化、被工具化、被刻板化方面是具有代表性的。这篇小说的作者是男性是导致这样结果的其中一个原因。另一方面,男性价值体系、权力关系以及父系社会传统从现实社会延伸至网络生活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三、结语

网络文学是一座巨大的民间讲堂,它的存在方式是开放的,大众们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的;它以一种文化宽容构筑着平民的梦想,它的特殊形式是对作者发表、出版权的解放,实现了“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平民梦想。而它的超文本、互动与参与更是作者无尽想象与宣泄的天堂。它以娱乐作为自己的追求,它对传统的创作模式和美学原则展开了攻击,什么组织素材、构思情节、塑造人物、提炼生活等在这儿统统失效,加上天书一样的网络语言、多媒体运用,使得网络文学以与传统文学对立的形态出现在今天。但是网络文学作为文学形式虽然新颖、独具一格,并且具有自由、平等、解放、创新等优势,但是不论从深度、广度还是受传统文学影响的深浅程度以及是否最终被传统文学“招安”来看,这种新形式都是有限的,(至少如前所述,网络文学并没有在这个众生平等的网络空间里脱离传统的男权话语特权掌控)需要我们采取公平客观的态度来看待网络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的性质范文第2篇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人文主义,它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与各国民族精神。社会文化思潮可以被归结为人文主义,社会心态和学术理论倾向,重理性。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哲学的思想观念。

这时期的哲学一方面仍保留着中世纪哲学的痕迹;另一方面包含着近代哲学的萌芽。为近代哲学开辟了道路。在中世纪哲学向近代哲学过渡的进程中,文化上出现新旧并行,或交替的局面:人文科学与神学;古代哲学与经院哲学;个人主义与权威主义;经验科学与自然哲学;理性与信仰;批判精神与教条主义……相互撞击,表现出过渡时期的文化特征。

这期间人文主义的语言哲学,艺术哲学,道德哲学,自然哲学各派学说对近代哲学都有很大影响。由于中世纪教会不注重文学艺术的价值,文艺复兴则肯定了文学艺术同哲学一样。如达奇芬就把诗和画都看作是哲学,把文学艺术比作镜子,反映现实,创造第二自然,能给人以真理。因此,人文主义艺术创作也达到了顶峰,是最辉煌的年代。例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和反思中获得了哲学的意义。艺术作品体现了人的非凡创造能力;肯定了感性的作用;反映了自然的和谐;抬高了人的价值;贬低了神的地位。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人文主义思想反传统、反神学、反经院,认为其是教条主义与宗教专制主义。人文主义的艺术观涉及到自然观、认识论、人论、价值观等方面。由于文艺复兴运动对“自然”的发现,导致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联盟,自然科学为近代哲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式,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文化氛围。如果没有自然科学带来的那种新的变化,文艺复兴时期的其它理论成果也不会被吸收进近代哲学之中。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近代哲学。有些问题虽不属于自然科学,但哲学家们也试图以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解释。如笛卡儿的形上学;斯宾诺沙的伦理学;休谟的人性论。人们不再相信演绎推理是探索知识的唯一途征,则认识到经验与数学的重要性。

近代哲学不仅对自然科学的性质内容进行反思,而且也为自然科学奠定基础,预示方向。自然科学不只是服从哲学的指导,而且也影响到了近代哲学的方向和内容。近代哲学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于自然科学的方法,标准和成就。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学说彼此呼应,相互影响到。近代哲学的理论具有自然科学理论的系统性,确证性和方法论的简明性特点。近代哲学与科学同盟,也是哲学世俗化的进程,基督教哲学从此失去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因此,文艺复兴是欧洲的时代精神由基督教文化转向自然科学精神,也是中世纪哲学过渡到近代哲学的根源。

人文主义文学的性质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分期和性质;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文艺复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2.(1)通过对文艺复兴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通过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的。

3.(1)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的认识和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反对宗教迷信。(2)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3)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4)通过对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殉难事例的介绍和文艺复兴时期先驱者的大无畏战斗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素养和优良品质。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信念和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文艺复兴运动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的反封斗争,一次思想解放。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宗教改革,使欧洲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对文艺复兴的前因后果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文艺复兴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养学生文艺鉴赏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以及自主完成书面介绍材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学会整理,独立形成观点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分析

人文主义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人文主义”是贯穿文艺复兴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艺复兴各个领域和各项成就的基本依据,也是文艺复兴反封建性的基本体现,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乃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理解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常重要。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文艺复兴运动中,因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尤其是天文学的发展沉重的打击了天主教会,进一步将人们丛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

重点的突破方案

(1)通过讲解“人文主义”的英文单词“Humanism”的构词法,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相关的小字部分,使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有关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历史,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意大利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以及回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原因,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上的成就,制作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的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的背景,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以及相关图片和资料进行讲解,并由学生设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成就一览表》,使学生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

难点分析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难点。高中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对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理论更是缺乏了解,因此,较难理解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

难点的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和思考为何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核心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是否是古典文化的复兴;文艺复兴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的原因;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讨论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掩护。指导学生制作意大利文艺复兴、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成就一览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文艺复兴

重点: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手段:电教手段应用:使用《创世纪》Flas、相关视频资料和图片;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对比中世纪的绘画作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推测两幅画出现的大概时间,并带着“为什么两幅画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它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开始学习新课。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

详细内容参见“重点突破”。

在引导学生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各个方面的成就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掩护?”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封建神学在欧洲的地位、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的来源、当时资产阶级与封建神学力量对比等方面分析。要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资产阶级为什么会以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一形式,开始了反天主教会和封建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什么没有公开举起反封建制度的鲜明旗子?”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理解,是理解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的本质的关键。教师“导”正是体现在引导学生的思路集中在“关键”问题上,由此使学生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质。

三、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艺复兴在十五世纪后期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在十六世纪达到?”

这一问难度较大,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思考,使学生将前两节课所学内容与本节内容较好的联系起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西移大西洋沿岸,刺激了西欧诸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西欧诸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使文艺复兴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萌芽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基本原因,进而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制作《西欧诸国文艺复兴成就一览表》。有重点的引导学生分析莎士比亚等人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对比此时的作品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品的区别。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详细内容参见“重点突破”

指导学生将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成就与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成就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了解文艺复兴的范围、时间,认识到文艺复兴在十六世纪达到的史实。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小结

学生回答在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并总结归纳文艺复兴的时间、范围、性质及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有关问题,制作一系列表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设计问题、点拨和适当讲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三节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的背景

2.人文主义

3.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乔托

4.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5.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

6.马基雅维利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1.英国的莎士比亚

2.法国的拉伯雷

3.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哥白尼和“太阳中心说”

2.开普勒和伽利略

3.数学、物理学的发展

4.布鲁诺和弗兰西斯·培根

探究活动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发展的探究活动的设计

人文主义文学的性质范文第4篇

数学的理性赋予数学非常重要的价值,崇尚实事求是的精神,秉承着怀疑与批判的态度,崇尚追求真理、独立思考的理念,这些理念构成了数学精神的核心,同时这也是人性和理性的思想精髓所在。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了当前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对数学的人文精神以及对数学教育价值展开了一系列分析,最后相信大家都能得到问题的答案,促进数学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有效融合,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关键词】

数学;人文精神;数学教育价值

数学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求知活动,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理性探索活动是追求真理的最有效方式,数学是对理性、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显示了对人的人文关怀,其内含在于理性求知、数学思维品质以及独特的审美价值,所谓连接自然与人文科学的重要桥梁,在消除二者之间对峙、促进其融合等方面体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当前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过分强调数学理性

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数学公式、定理的讲述,对推导、证明的过程过于强调,严重忽视了理论和真理背后的背景及适用条件,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普遍缺少趣味性和主动性,时间长了就开始对数学产生厌倦的感觉。

1.2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灌输式教学理念在我国已经根深蒂固,这种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普遍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关注,落后的教学方式不能对学生接受新思维的能力进行锻炼,最终学生一味的吸收数学知识,数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缺少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引导。

1.3教学课程体系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考虑考纲关注的地方,课堂中大部分时间由习题占据,对知识点的历史背景知之甚少,也不能对相关学科起到推动性作用,对新兴学科起到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这种情况下不仅护使学生感觉数学知识无比乏味,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1.4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教师只关注自己专业素质的提升,严重忽略了对数学文化、数学史的摄入,不能对学生人文素质起到应有的作用。从上述几点问题上来看,当前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这说明了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要求相距过大,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人文精神才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2数学的人文精神

数学是一种理性求知活动,显示了人性的本质。数学的理性为数学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价值,崇尚实事求是的精神,追求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正是人性和理性的思想精华所在。在伟大历史变革中数学展现出了文化精神,不仅是一种学科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当代展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人文精神,正因为数学是人的文化建构,所以数学穿凿了人的自由,显示出了人类理性从必然走向自然的过程。当代数学是不同形式化与非形式化体系构成的系统,数学和元数学标准是由数学固定的规则、法则所决定的,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数学知识为其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性,超越了现实世界客观性数学,从本体抑郁上得到了创新和发展,这时通过数学历史文化沉淀形成的数学理论标准。这种超越显示客观性的意义使得数学在科学性以外,还存在特有的人文特质,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体系,同时其中还包含了人类认识的普遍范式,当前数学应用领域已经开始延伸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些人性闪光点赋予人文主义更加明确的精神气质,现代数学就是拥有这样一股有力的文化创造潮流,体现出了与传统理性相区别的新理性主义。

3数学人文精神的教育价值

3.1消除对峙、促进融合

数学人文主义价值要想得到实现,必须对数学教育观念进行变革,重新定位数学的学科性质。在传统教学中,数学一直都被列为自然学科中的一类,在科技管理、文献编辑等领域中,数学也被划分在自然科学与立刻的系列中,在人们心中这种划分方法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对数学学科的传统定位存在一定缺陷,严重忽略了数学的人文价值。随着近年来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被划分成自然与人文科学两种,而在人们的心中,自然与人文学科本质上是对立的。然而不管是自然还是人文科学,数学都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所以数学人文思想的提出有助于消除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峙和冲突。

3.2数学教育中实现人文主义和学习主义的结合

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功能,有助于数学教育研究新秩序的构建,从科学教育目标来看,随着现代科学的诞生,数学教育在科学主义方向得到了长远的发展,相反的其人文主义目标显得相对暗淡,数学教育重点在于科学本位,这种目标定位影响了数学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因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在知识观念上的特点,科学教育目标在数学教育范式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到了19世纪,人们对数学严格性标准发生了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课程教学和科学数学之间出现了一定差异。虽然当前我国社会背景下,要想实现人文主义教育目标难度很大,但是只要我们超越数学领域单一的科学精神定位,对数学人文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人文精神,促进教学过程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教育教学目标上的结合,相信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扭转不利的局面。

4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整合并不是数学和人文的简单叠加,其本质在于以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使其得到充分融合,这样就可以构成统一的整体,确立新的人文精神和数学教育整合的价值观,这必然会成为数学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新课题。总之,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数学本质力量的体现以及人文精神的提升,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怎样促进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供大家参考。

作者:关鑫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庆桂.人文精神,数学教育之魂———浅议数学人文精神特征及人文教育实现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07):79~81.

人文主义文学的性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学;工科院校;英美文学教学;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73-03

一、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重理轻文的现象历来存在,而近几十年来尤甚,原因就在于理工科能够“学以致用”,而文科则“无用”。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直接导致了高校办学的功利性。在一些地方工科院校或刚“升格”的本科院校中,科技知识的传授开展得如火如荼,人文素质的教育却少之又少。各院校打出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旗帜,相关领导和教师更是盲目推崇语言技能的训练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输入,大量缩减英美文学等人文知识课程的学时,甚至将其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使得本是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英美文学课不断边缘化,形势堪称忧虑。而当这些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即将毕业之时,他们往往发现自己实际上是:专业知识一点点,接近没有,英语水平界于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之间。最主要的是,他们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狭窄,人文素养普遍缺失,而这些恰恰是能够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培养的。在这个文学的价值被大大低估的时代,本文大声呼吁还原文学的价值,让其成为实现大学理想和精神的重要环节。追根溯源,本文首先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进行综述,分析英美文学教学被边缘化的症结所在;再通过阐述大学的理想和文学的价值引出英美文学课程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渗透;最后提出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兼顾文本内外,从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工科院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

程爱民等人的《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反映出了以下问题:学生学习英语专业的目的只是为了“使用”英语,也就是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老师教学也只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不屑于诸如英美文学这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周建新的《“985工程”大学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对7所世界知名大学和国内11所985工程大学英语专业的学分要求、课程设置做了对比分析,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大部分985高校由于人文学科力量相对薄弱,其作为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的人文类课程的学时都是远远低于世界知名大学的。可想而知,国内其他非985院校就更甚了。目前,我国工科院校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材问题。教材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没有合适的教材仍然是目前困扰大多数教师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所使用的教材多且杂,据调查,工科院校使用的教材有陈洁的《英国文学作品选读》和《美国文学作品选读》、常耀信的《美国文学简史》、刘炳善的《英国文学简史》和《美国文学简史》、吴伟仁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和《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等。这些教材大都内容多、难度大,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不但感到疲惫,且不易理解。其次,有些工科院校使用的教材无法兼顾文学史的教学,或者根本没有专门的文学史教材,造成了只能让学生“阅读”作品而无法“理解”作品,缺乏对文学知识的系统性把握。另外,教材内容的新颖性和可读性不强。目前的英美文学教材的选材大体偏向上世纪或者更早期的文学作品,对近年来的文学作品几乎没有涉及,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对文学的认知。而且,教材大都只是在作品前后附加作家介绍和赏析问题,缺乏有效的解读示范,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课程设置问题。当前,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体系比较混乱,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各有不同:有的将文学史和选读分开,而有的却又将二者合并;有的将美国和英国分开,有的又只设置英美文学一门课程;有的则分别设置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门课程。另一个问题就是课时问题,由于很多工科院校注重就业率,所以给英语专业的学生增加了很多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从而挤压了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课时,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被认为“无用”的文学课的课时,所以教师在课堂只能压缩讲授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课质量。在一些工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院校,英美文学课程更是被挤出了主干课和必修课的行列而沦为选修课。

3.授课模式问题。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讲解得多,学生参与得少。教师基本上采用作者介绍、作品背景、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四段式教学方法,极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虽然大多数教师会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但制作的课件也是良莠不齐,很多课件也只是简单复制书本上的内容,合理性和操作性都不强,发挥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作用。

当前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问题突出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主要是因为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普遍办学历史短,对英语专业学科的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意见》指出:我国大量需要的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求”。一时间,名目繁多的“复合型英语专业”出现了,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英语专业教学中过多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或者说是所谓的“实用”的课程,而忽视文学课程和语言文化课程的教学。于是,在被边缘化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

这种“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对英语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有害无益的,在敞开英语作为应用学科的大门同时,必须重树其人文学科的权威。那么,作为最能体现英语专业人文性质的英美文学,当它深处工科院校这样的环境下时,其价值更应该被还原。

三、大学的理想和文学的价值

大学的理想为何?《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杨伯峻,1992)在西方,大学的理想和功能有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派之争。人文主义的倡导者是英国的纽曼,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智,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20世纪,芝加哥大学校长秉承了纽曼的思想,对当时盛行美国的实用主义提出批评,反对过分专业化,强调学生的心智训练,倡导学习与阅读名著。克拉克・克尔认为,大学的理念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既强调大学的功用,又要人们勿忘人文的理想。因此,当今美国和西方大学在重视专精教育的同时,也加强了以文学教学和写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通识教育。不管是在文科院校还是理科院校,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仍然应该是将绝大多数学生塑造成为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性格健全、完整而幸福的人”。可见,大学的理想与人文或者人文教育是息息相关的,而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有文学教学,唯有搞好文学教学才能谈人文教育的理想。

希勒说:“只有美能赋予人以社会性格。只有审美能给社会带来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确立了和谐。”(Moretti,1987:32)而这种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之一就是文学课的教学,通过文学的欣赏和解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和谐健康的人格,看似“无用”的文学拥有着巨大的价值。文学的价值同时存在于文本的内部和外部,内部功能在于阅读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身心愉悦;外部功能体现在它的教育方面,即它可以让我们获得新知,提升素质,健全人格。作为大学课堂上的英美文学作品,其价值还是在于它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在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工科院校里,英美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更能凸显。因为现代西方整个现代化进程,包括文化、科技以及经济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生与兴盛。学生通过阅读有关于阐释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文本,挖掘文本隐藏的道德寓意,了解西方科学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可拓展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避免狭隘的“科学主义”带来的不良影响。

目前,面对市场经济给大学教育带来的挑战,以及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困境,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文学的“无用之用”,同时探索合理的课程及教学改革途径。

四、工科院校英美文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许多文科院校已经对英美文学课程和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已经初见成效。怎样将文科院校的改革经验应用到工科院校的英美文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如何有针对性地探讨工科院校英美文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问题及相关对策?以下,笔者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编写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

1.调整英美文学的课程设置。首先,可以在大学三年级整个学年开设英美文学课程,其目标要定位在英美文学基础知识介绍(包括历史背景、理论思潮、不同流派的作者群等)和主要作品的研读上。学生通过从整体角度解读作品,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催生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并以此实现文本外的教育功能。其次,要平衡好作品选读和文学史的关系,可采用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与文学史分开教授的模式,也可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模式,且应该在第二个学期加大文学史及文学概论的授课量,给学生更高层次的文学体验,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第三,课时安排也是值得注意的环节,可以在第一学期设置4个周课时,第二学期设置2个周课时,通过第一阶段打基础,第二阶段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在课堂外对文学进行更深、更宽和更全面的挖掘。

2.改进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虞建华认为:“从根本上讲,文学中涵容的人文精神,要比文学文本反映的语言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编码于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虞建华,2010:17)。因此,教学内容上,不应该只局限于题材、主题、风格、语言、人物等,而是要糅合发展史、现实以及理论思潮、作家的经历等将文本语境化,聚焦人文思想。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一改以往的四段式教学,将知识与思辨融为一体。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讨论小组,在课堂上交流各自的感受和评价,最后让小组代表进行汇报。遇到晦涩的语句或者作品时,教师可以不必进行过多的阐释,避免将文学课变成精读和语法课,而是鼓励相互讨论,激发他们的认知潜力和思维能力。对于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戏剧,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表演,让他们切身地去体会角色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总而言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分享阅读经验。另外,教师还应当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增加英美文学课的趣味性和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兴趣。

3.编写适合的英美文学教材。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是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课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编写适合的教材成了当务之急。各工科院校可以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兼顾选读作品和文学史及理论的教材,将教材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文学史及理论,后半部分是选读,选读部分应该避免收录早期难度较大的作品,适当增加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这样的教材利用程度高,适应性强,可以满足工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

总之,在改革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第二,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层次差异;第三,利用调查、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监督和评估。

五、结语

要想走出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困境,就要重新思考文学本体性这一问题,然后还原文学的价值,提高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境界和批判思维。大学的理想和精神正是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样才能引领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改革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探索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可行方案和创新模式势在必行;重树英语专业人文学科的权威,还原文学的价值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Moretti,Franco. The Way of the World:The Builungsroman in European Culture[M]. Thetford:The Thetford Press,1987.

[2]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3]周建新.“985工程”大学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文化论坛,2013,(1).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1998.

[5]杨伯峻.四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