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市场的需求;人才培养的模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34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水平逐步提高,希望业余文化生活得到满足,更渴望和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身体素质,体育融入生活中来,人们参与体育运动完善自己的观念也逐渐增强,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或者欣赏体育比赛,陶冶了情操,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如何提高人们健身的科学性,参与体育运动的动作准确性,这就对具有体育专业的院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国内一些专业院校调整和探索社会体育专业及人才培养的模式,以此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
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做了阐释界定,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方法。换而言之就是培养者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方法使被培养者身心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达到之前预定的目标,使之成为各领域专业内的人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合理的教育思想上,通过明确教育方法手段,借助与人才培养的方案、专业培养计划等措施手段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它借助于多种规格、措施、手段等,使一系列因素的结合最终达到教育的目标。
广州市作为一线发达城市,具备较好的经济条件及资源,体育产业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是体育专业领域的人才满足不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态势。就广州市而言,广州体育学院、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大学、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等院校开展了社会体育指导专业,通过对民办或者公办院校调查可以看出,广州市独立学院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的培养模式都是紧紧地以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院校就培养对应的人才,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也培养了大批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本文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展开探讨。此院校的社体系就是通过调查知晓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来设置专业及相关的课程,非常实用且有可借鉴性,学校动用各方面力量和方法,在课程专业设置上以满足市场需求与实习就业挂钩,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专业招生始于2006年,是广东省最早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独立院校,同时也具有广东省独立院校中最大规模的体育专业,具有很强的优势和条件,目前,松田学院已经向社会输送了400多位体育人才,截止到2016年在校体育系学生有500多人。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分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两大块,社会体育指导专业方向分为: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方向、体育健身指导方向、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方向。就业方向:可以在各级各类体育组织机构、场馆、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体育教学、健身技能的指导、大众体育的组织管理等。休闲体育专业方向:户外运动方向、体育旅游方向。就业方向:可以在体育旅游公司、户外拓展与训练机构、体育文化传媒公司等部门。从事的工作主要有: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户外休闲运动的指导与管理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结合市场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就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紧贴市场需求,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使学生在校所学知识能够发挥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系专业人才建设就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条件,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的创建人通过学生就业率及就业市场的调查,积极调整和修正人才培养计划,参与相关体育产业论坛及广州大型体育赛事,同时走访珠三角健身俱乐部,了解市场动向,学校培养了大量健身专业方向的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保障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社会市场需要的人才相挂钩。在多角度多方位的调查取得综合性的成果时,明确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向,人才的合理利用及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同时满足市场的需求,减少了就业难,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满足就业需求,人尽其才。
2.2 以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
组织有经验的教授、教师,群策群力编写《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在编教材分别为《运动、营养与康复》、《羽毛球》、《游泳》、《体育旅游实务》,针对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实用性、专业性特别强,同时学校开设的课程具有针对性,也贴合了我系的培养目标,比如《运动、营养与康复》论述了合理运动过程中如何保证营养,受损如何康复,让学生学的明白。开设的《体育俱乐部管理与实务》讲了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的礼仪及从业的基本知识、健身俱乐部运营管理、健身教练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等,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从事健身俱乐部工作打好了基础。开设《运动解剖学》时,学校建设投入了体质测试中心、生理解剖实验室,学生实地学习,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明确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及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深化学生知识结构。
2.3 以职业能力为重点完善相关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对人才培养方案有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课程设置分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向和休闲体育方向,每一个专业都不同,都有各自的特色,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概论、健身俱乐部管理与实务、体育社会学、运动解剖学、网球、藤球、体育游戏等。休闲体育方向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休闲体育概论、体育旅游市场法律法规、体育市场营销、户外拓展等,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4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强调实习实践过程
我系对学生实习过程尤为看重,理论知识只有到实践中才能检验学习的效果,也只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适应社会,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学有所用。学校每年组织教师看望实习的学生,实地去学生实习的地点检查慰问,要求学生写实习周记,教师两周审阅一次,实习检查发现的问题,老师及时反映汇总并解决问题。校企联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分为集中实习和自主学习,不论哪一种实习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有对口的老师负责,通过实践实习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与社会紧密相系。
3 结语
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学校向社会输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在课程安排、培养计划等方面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积极与市场相结合,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和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遍布广东的大中小型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等体育岗位,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夏贵霞,舒宗礼,唐吉平.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布局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7):104-108.
[2] 李东鹏.辽宁省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规格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4):96-99.
[3] 马小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28(6):130 -132.
[4] 王正伦.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闯市场努力提升体育院校的办学竞争力[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8, 22(3):1-5.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3-02
辽东学院地处鸭绿江畔,与朝鲜新义州毗邻。通过对丹东地区外贸公司的调查,丹东从事对韩、对朝贸易企业占全部贸易企业的2/3,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作为辽东学院的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韩朝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突出特色,所培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从事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以及所需要较好专业英语和初步朝鲜语应用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反映了地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意愿,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行业特色,与其他院校同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了错位竞争。
一、实践教学研究的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特有的实践性和涉外性特征,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人才实践能力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双外语应用能力模块、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双外语”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背景,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交流、谈判等,二是具备基本的朝鲜语听说能力,用朝鲜语完成一般的商务接待工作;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应用能力,主要是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包括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各种单证的使用能力、市场营销及开拓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是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它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获得,只能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按照人才实践能力体系的要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下页图所示):
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整,强调国际贸易应用能力培养
1.实践教学环节完整,强调连续性和层次性。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利用课内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注重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我们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高效仿真国际贸易模拟实训中心。采取“学员操作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助,网络通讯为途径”的全方位开放实习模式,培养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我们还与丹东太华电热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学生不定期到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短期见习,感受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专业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国际经贸人才的主要从业资格证书是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制定出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时间表,并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同时,获得必要的就业条件,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在获取这些证书的同时,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有所提高,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条件。
(二)语言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适用,能有效提高“双外语”应用能力
1.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1)针对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合理设计实践课程及内容。除了开设基础朝鲜语外,设置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如听力、会话、口语交际等多种实训课程,并设置了朝鲜语实践学期,在实践学期中采取与外教面对面、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2)利用校内校外第二课堂,提高学生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一是在校内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校内的朝鲜――韩国文化苑集语言学习和体验韩朝文化功能为一体,利用各种先进的视听设备,为学生语言训练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校外建立了三个朝鲜语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让学生实地感受朝鲜的风俗文化,锻炼交流能力。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建立了朝鲜语(韩国语)俱乐部。定期开展韩语角、影视时间、韩文写作大赛、韩语系列技能大赛(演讲、打字、情景会话)、 “疯狂韩语课堂”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创新教学方法,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采访、辩论、短剧表演等,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其次,利用课外活动,创造语言训练环境。定期举办英语角,锻炼学生的英语沟通和应用能力;同时不定期举办英语讲座、演讲大赛等,采取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打造“双师“型和中外融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
1.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外贸企业,使专业教师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锻炼业务能力,提高授课的说服力,现我系有两名教师长期在外贸公司从事业务及管理,有四名教师有双师资格证书;同时不定期从社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或与老师座谈,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2.充分利用韩朝学院资源优势,打造中、朝、韩融合的语言实践师资团队。一是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创造机会让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深造,现有五位教师都已从韩国攻读完硕士学位;二是利用现有的韩国、朝鲜外教,开设大量的口语交际课程,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了解不同区域的语言使用技巧;三是利用我校留学生资源,开展课外交流活动,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五、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1.人才应用能力日渐明显。通过近几年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人才培养特色日渐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二是英语和朝鲜语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英语方面表现为函电往来和商务谈判的能力不断提升,很多外贸公司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英文函电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有一些学生已成为公司谈判的主力。而朝鲜语的听力和会话水平也有所提高。
摘 要 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文献资料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2008级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而从相关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都是从整体上论述山东省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很少有人从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类毕业生的内部去研究就业问题等。在这种形势下,分析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特点,从以往研究的经验和基础,重新调查研究体育舞蹈毕业生的布局,对于有关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合理的做出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滨州学院 舞蹈学(体育方向) 就业 现状
近几年,高校招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而社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的岗位远远低于毕业生的数量,毕业生与社会之间的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将会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本文结合滨州学院实际情况,对2008级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学生就业的形势和就业特点进行分析。舞蹈学(体育方向)这个专业包括健美操专项和体育舞蹈专项,由于专项的区分,在就业去向方面也有一定的不同。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历年毕业生仅有2008级。因此,本课题以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舞蹈学(体育方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寻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这对提高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就业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分析
(一)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得知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不高。
(二)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择业标准仍然很高,仍然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选择发展空间大、工资待遇高、相对稳定的大城市工作,因而导致有些毕业生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
(三)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过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其他学科的学习,缺乏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英语、计算机等综合能力,致使他们无法胜任所应聘的岗位。
(四)学校的课程结构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课程结构与市场脱离,造成培养出的毕业生应用性不强,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
(五)学校缺乏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尚需进一步完善,有些毕业生感到就业信息匮乏,对就业形势与政策不是很了解。
二、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学生就业建议
(一)帮助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
学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或邀请一些刚刚毕业已参加工作的师哥、师姐来校进行经验交流,帮助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合理的定位,客观而又理性地评价自己,帮助学生看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就业观念。
(二)增强竞争意识,努力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应理性的评价自己,了解社会职位需求,加强多方面知识能力的储备,不仅要加强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学习。
(三)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大学生做事果断,具有较强的挑战精神。所以,有条件、有能力的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创办体育舞蹈俱乐部以及健身俱乐部等,这样既可以为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为社会缓解就业压力。
(四)改革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知识结构
学校要适当调整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的课程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突出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的特色。学校可以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协调好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及时搜集、整理,并通过学校的就业网站、就业信息宣传栏等就业信息。此外,学校可以鼓励教职工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任课教师可以为毕业生推荐工作,为毕业生就业搭建一个就业平台。
(六)健全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如帮助一年级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活,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设想,如大学毕业后是考研还是工作。大学二年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完善自我和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大学三年级学生应帮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确定自己所适合的职业。对于大学四年级学生应在求职面试环节给与必要的指导,并提供就业服务,以帮助毕业生更好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于刚,刘全红,石熹等.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辽宁经济.2013(2):15-21.
[2] 张卉.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J].科技视界.2012(19):142-144.
1.1生源质量较差
生源质量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先天因素,而教学质量的优劣又是高校所办专业能否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自2008年以来我国高考考生总数开始逐年下降,高校录取比率持续提高,到2012年我国高校的平均录取比率已达到75%,从而造成高校生源质量的严重下降。而这一问题在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中显现的尤为突出。由上表可以看出,该校在2014年录取的80名体育教育专业大专生中,入学前训练时间仅为半年以内的学生频数为49人,比率高达61%,而高考体育成绩在65-69分,专项技能成绩在24-27分的生源比率也分别高达53%与56%。说明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存在着,训练时间短、身体素质较差、专项技能不突出等问题。这一现状严重束缚了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了该专业的办学难度。
1.2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培养方向模糊
教育部于1980年第一次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并在以后三十多年时间里对该课程方案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修订,从而使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规定,而教育部对于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却没有清楚说明。使得各高校在制定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时,缺乏相应的参考依据,造成专业课程设置过分雷同本科体系、毕业生专业技术不强,综合能力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使得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较为模糊,部分高校往往会将体育教育专业的专科与本科毕业生培养成相同的就业方向,更加剧了该专业的就业难度。综上所述,就业环境的恶化、办学困难的日益增加,严重制约了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其影响全国各体育学院及师范类高校纷纷减少甚至停止招收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使得该专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尴尬局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国内许多方面仍然难以找到合适的体育师资,国家依然需要大批优秀的专科体育人才。因此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远未到被时代淘汰的境地,为该专业寻找到一个适宜于当代的新型培养模式,使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重新焕发青春显得尤为急迫。
2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的探索
2.1新型培养目标的树立
以往高校对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主要是参考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然而受制于生源质量较差及入学时间较短等现状的影响,在现实的培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专业教学效果不理想、毕业生专业技能较差,教学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根据培养任务、学情现状与社会需要,确立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新型培养目标显得尤为关键。首先为学校提供合格的体育师资,是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主要的培养任务。该专业培养目标应重点强化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以适应现实教学的需要。其次针对学生基础差、入学时间短的学情现实,不苛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与“一专多能”技术实践能力。而应结合社会的不同需要,多方向、多层次培养各类体育师资人才,保证学生在所选方向上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最后还应考虑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使其具备适当的教育与综合知识。由此可见对于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新型培养目标可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多层次多方向的,具有相应专业理论与技术的教学实践型体育人才。
2.2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渠道
就业环境日益恶化,使得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面临严重生存危机。就业渠道的单一与就业需求的相对饱和,是造成这一恶果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寻找多元化的就业渠道,是使该专业起死回生的关键。
2.2.1重视学前体育师资需求自2010年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若干意见》以来,全国兴起了培养学前师资与兴办幼教机构的浪潮。且随着“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逐渐深入,幼儿园对于引进专职体育师资的呼声和需求越来越大。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应当把握住这一巨大的机遇,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与课程方案,为我国提供优秀的学前体育师资人才。
2.2.2着眼于社会非传统的体育师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各类公共机构也逐渐出现对不同体育师资的需要,这无疑为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市场的开拓提供了良好条件。首先是敬老院与老年学校对于体育师资的大量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众多老年人选择进入敬老院或者老年学校来度过晚年。然而由于身体的衰老与生活的枯燥,老年人意外伤害事故与心理问题时常发生。因此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与锻炼项目,适当提高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显得非常必要。因此敬老院与老年学校等公共机构对于体育师资的需求日益增加。结合这一需求适量培养相应的体育人才,无疑是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解决就业困难的一条途径。其次是特殊教育学校对体育师资需求增加。随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残障儿童的特殊体育教育受到了国家重视。该专业如能顺应国家政策,结合特体教育特点培养一批适宜从事特殊体育教育的师资,将有力地支持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2.2.3不放弃传统就业市场的拓展中小学对于体育教育的轻视,是造成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对体育师资缺乏需求力的重要原因。然而自全国学校体育座谈会的召开及《中小学体育评估工作办法》颁布实施以来,中小学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与课时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中小学对于体育师资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为此高校必须结合中小体育教育的实际需要,提高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加大对中小学体育师资这一传统就业市场的拓展,以争取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就业大潮中分得一杯羹。
2.3构建模块化的特色课程体系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63-04
自2001年江西省高校增设社会体育专业以来,至今已有6年的历史。在这几年的办学过程中,这个专业出现许多问题。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以江西师范大学社会体育招生培养模式为个案,对江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简称“社体专业”)几年来办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江西省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问题的症结,拟解决实际存在问题为出发点,以江西对社体专业人才的需求为落脚点,来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条件、改进管理方法,达到培养出合格的体育人才目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江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其中以最具代表性的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招生培养模式为个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外大量对社体专业研究文献,涉及领域有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管理学以及其它有关专业文献资料。
收集了江西省7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招生培养模式的第一手数据;收集了国内几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招生培养模式的数据。
1.2.2调查法1) 调查2005届社会体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对社会体育的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2) 调查2003级在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3) 调查部分高校教授及教学管理人员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
1.2.3访谈法对江西6所高校的从事社会体育教学及教学管理的专家面谈,对国内部分高校专家面谈和电话访谈。
1.2.4比较法将个案研究的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因素与各高校同类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1.2.5数理统计法对调查、访谈归纳得出的数据进行SPSS13.0统计处理,数据分析结果见论文图表。
2结果与分析
2.1江西省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
2.1.1社会体育专业在校生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江西师大2001年社会体育开始招生。2003年开始按学科类招生(即不分专业招生)。2001年招生人数是241人(其中78人是社会体育专业)、2002年252人(其中84人是社会体育专业)、2003年286人、2004年284人、2005年291人。江西师大从2000年开始推行学分制以来,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文理渗透、学科渗透”的思想指导下,学校从2003年开始,按学科类招生,一年后再选专业,实行“理理渗透、文文渗透、文理渗透”,即学生的20%~30%可以在一年后,跨学院、跨系科选专业。音乐、体育、美术三个学院只可在学院内选专业。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选专业后的实际人数是2001年91人、2002年98人、2003年56人、2004年29人、2005年22人。选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主要集中选在体育教育专业,使体育教育专业人数急增。
从2001年开始招生人数趋于稳定,且逐年稍有增加,而一年后选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数逐年减少。2002级前,二个专业的人数比例正常。2003级开始自选专业后,学院内部专业学生人数比例严重失调,这与学校的规定有一定关系,学校对跨学院之间的专业选择有20%~30%的限制,而对于学院内部专业的选择,学校不作限制,且规定音乐、体育、美术三学院学生只能在本学院内部自选专业,限制了跨学院选专业。学校对学院内部没有限制性条件,是造成学院内部各专业人数比例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学生在院内选择专业时,除对专业有自己的判断外,从众心理也起了一定作用。所以,在各学院内部的各专业的选择上,我认为,也应该有限制性的比例。才能使各专业的人数比例不至于出现严重失调。现在,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成本过高,使该专业濒临死亡。
2.1.2社会体育专业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江西师大担任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的专业教师有34人,其中专任教师4人,经济管理和康复保健二个方向各二位教师,占11.1%。88.9%是非专任教师,教师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教师兼任。社会体育专业中经营与管理和体育康复二个方向各只有二位专任教师,几门主要的核心课程是由二位教师分别担任的。也就是说,这二位教师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方向知识的唯一来源。 担任社会体育专业课的教师,平均年龄35.7岁,平均工作年限13.75年;所有教师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大、四川大学、曲阜师大、江西师大6所学校;教师中,博士占11.8%,硕士占32.4%,学士占47%;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58.8%,社会体育专业只占5.8%,医学等其他专业占26.4%。
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年龄偏轻,工作年限短(表1),实际上,2005年以前,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选择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逐年减少,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水平、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能力和水平较低有一定的关系。学校、学院应该花大力气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改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实际教学水平。
2.1.3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近几年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更是步履坚难(表2)。从表3看,社会体育与体育教育的就业方向基本相同。二个专业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5%~6%之间;公务员在1%~2%;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教育单位的占47.6%,社体专业毕业生在教育单位的占34.2%;国企的只占1%左右;非国企的占9%~10%;其他占到17%~18%;从总体就业方向看,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方向与体育教育专业没有大的差异,且都是以学校为主。
2.1.4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及存在问题分析从专业实习点看,经营与管理方向,实习初定在健身俱乐部、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康复方向,实习定在康复保健医院;从指导实习的能力看,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缺乏实习指导教师。高校自身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很少,都没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经验,同时实习点也没有接受过实习生,也没有指导学生实习的经验;从实习内容看,社会体育专业没有规范的实习内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实习缺乏目的性,目标模糊等等。这些严重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土壤,就很难生根、开花、结果,学校也就缺乏社会对这个专业的人才标准、规格、培养目标的有效信息反馈,使学校对这个专业的办学缺乏针对性。
2.1.5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从表4看,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课程的数量相当。专业主干课程中有8门课程相同,相同课程占主干课程中的66.6%;专业任选课中有28门课程相同,相同课程占70.0%;专业限选课程中也有6门课程相同,占70%。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重复太多,社会体育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
2.2省内高校与省外高校社体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
2.2.1对培养目标的比较社会体育专业主要是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才应运而生,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在社会需要、个人需要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应该以具体的“技能型”、“操作型”、“服务型”为培养的主要目标,使定位低些、准确些,才能扩大就业面。培养目标中用“高级专门人才”的表述,定位太高,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不利于学生找工作的定位,从而影响学生就业。我认为,江西财经大学定位在“技能”“应用型人才”更有利专业的发展。江西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必须依据江西的经济发展,以具体的“技能型”、“操作型”、“服务型”为培养的主要目标,培育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表5)。
2.2.2对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比较
2.2.2.1课程分层比较体育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在社会体育专业在结构体系的称位上稍有差异。北京体育大学(后文简称“北体大”)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环节。师范性和综合性院校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分为专业任选课、专业限选课。
2.2.2.2省内外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比较由于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规格要求的多样性与多变性,也决定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复杂性。各院校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基本上按照教育部的有关专业规范,围绕“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几大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框架并设置不同类别的课程。但如何考虑各学科相应的课程设置及其比例、学科与术科之间的课程比例、专业课与综合素质类或选修课之间的比例等并使之科学化、合理化,则成为各院校制定教学计划的难点。
在必修课中,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在6~10门,各校课程基本相同,公共必修课程是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课程;专业必修各校在 15~18门之间,其中有9门课程相同,专业必修课程是专业素质的重要基础;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分为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专业限选课各校在19~22门之间,其中有12门相同;专业任选课程各校在37~48门之间,其中有24门相同,专业任选课程是提高知识和专业能力重要保证,是各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从各校开设的所有专业课程看,有89%~92%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不同的学校把相同的课程放在了不同的模块中。如把田径、小球等课程,有的学校放在专业必修模块中,有的学校放在专业限选模块中。江西师大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其他学校相比较没有大的差异。
2.2.2.3对课程结构学分分配的比较学分的结构上看,江西师范大学的学分结构没有差异(表7)。理论上是要尽可能扩大选修比重,尤其是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有利于个性化培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这样,原因是:一是学生对专业不了解,学生选课有很大的盲目性;二是 选课的从众性;三是由于有些课程选课人数太少,而无法开设。在任意选修课中,有课程从设立以来就一直未开过课。专业任意选修课(有的学校称拓展课程)各校在37~48门之多,江西师大是48门,有16门从未被选过,有的被选,但由于选课人数(学科少于20人、术课少于8人)少,而未开课。真正开课的只有几门。
2.3江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2.3.1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社体专业就业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毕业生就业直接受到市场的调节和检验, 就业情况的好坏,反映出高等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这将影响招生的生源并进而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社体专业设有体育康复保健和体育经营管理2个方向。对康复保健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回访了解到:我们的二位学生在南昌市职工疗养院做按摩医生,,没有行业资格证书。虽然是正式职工,但学生处境非常尴尬,用学生的原话说:“编外资格”,进职、加薪非常尴尬,这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进而影响专业的发展。
2.3.2课程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江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 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无太大区别,80.6%课程相同,专业特色课程不突出;2) 课程学时分配不够合理,如专业主干课学时不足,专业方向课程的学分比例太小等;3) 开设了专修或专项技能提高课,但授课学时有限,难以使学生胜任健身教练岗位工作需要;4) 课程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模糊;5) 受学校教学设施及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等条件限制.缺乏新兴健身项目介绍等课程。这些都成为当前制约江西师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突出问题。
2.3.3课程实施即教学过程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2003年后,按学科类招生,把所有当年招收的学生分成甲、乙二个班,每个班学院配备一名班主任。当一年选专业以后,没有增加班主任。本来选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数相对较少,又分散在甲、乙二个班上,给开展活动和教学管理带来许多困难。实行学分制,一个班的学生本来就是很难在一起听课,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分散在二个班中,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少。不利于学生专业的学习和成长。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 江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高、且模糊。如对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管理型"、“开发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不符合社会需求实际。2) 在课程设置上,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没有明显的差异,没有针对职业需要,提高课程与职业的关联性和实效性。3) 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没有处理好社会体育专业必修与选修、基础与专业、限选与任选课程的比例;没有合理分配学分,从而减弱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明显不足。4) 学校缺乏对本专业社会需求信息的调查,没有对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前景进行合理论证,及该专业就业情况的有效信息反馈,使办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3.2建议1)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第一年进校就应该进行专业教育。建议体育专业按专业招升,进校后就按专业培养,不进行分流。因为特殊专业的技能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练习、学习,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相反,间隔时间太长就会生疏。2) 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注意吸纳不同学校和不同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注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3)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与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联合办学,走联合办学的路,联合办学解决了学生的职业准入问题。4) 建议课程设置时,从学生人文素养考虑,要加大人文课程的内容的比重。从学生的专业能力考虑,要增加一些兼具健身、休闲和娱乐的目的大众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5)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即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学分。在具体的操作上,从第四-第五学期开始,每学期按排有2~3周的见习、实习的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6) 制定培养方案要个性化。7) 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具体的“操作型”、“技能型”、“服务型”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汪大昭.积极探讨社会体育发展新思路[N].人民日报,2002-11-30.
[2] 王树宏,李金龙.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布局与规模态势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
[3] 董新光.社会体育术语源流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2002,5.
[4] 潘小非.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
[5] 许红峰,黄汉升.2010年中国体育发展趋势[J].体育科技,1999,5.
[6] 周爱光.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5.
[7] 刘善云,仇丽琴.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
[8] 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师资管理相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4(22).
[9] 王伟廉.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4.
[10] 徐国庆.课程涵义与课程思维[J].教学与研究,2006,3(1).
[11] 关聪聪, 李子明.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J].中国体育科技,2002,6.
[12] 尚宁宁.综合性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8(3).
[13] 陈永军.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2006,6(6).
[14] 张锦年.面向21世纪,培养新型社会体育人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