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获得新知识和扩充新知识并能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心智能力,是创造新颖的、独创性的思想和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应用创新等内容,具备敏锐性、批判性、开拓性、新颖性、独特性等特点,是突破思维障碍、发现创新点、提出创新思路、设计创新方案、转化创新成果的基本能力。

一当前我国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问题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差,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

目前医学高等教育薄弱环节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医学生最可贵的品格和素养。当代大学生,有许多人重理论而轻实践,因循守旧而不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目前仍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占据主流,在教学中仍然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人才有一部分是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庸才。虽然我国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很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缺乏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能脱颖而生,人才的发展失去其个性特征,使医学高等教育失去了活力。

2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

科研实践参与对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参与科研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极为重要的途径。但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比例仅占28.6%,参加过科技节系列赛事的学生占21.8%,而有63.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从教育部直属高校医学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的情况(自然科学)的统计数据分析,一是医学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不够广泛,如2010年参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的医学生有61361人,仅占医学生在校生总数的21.73%;二是医学生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2010年参加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和其他科技服务的共计14444人,仅占医学生在校生总数的5.11%。科研创新往往与良好的专业基础、社会实践、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善于科研实践参与才会为科技创新的成功带来良好的机遇。

3研究与探索缺乏原创性,论文成果稀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

从近几年我国入选的优秀论文来看,医学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只是极少数,论文的撰写内容上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从2005~2010年,美国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为12.31,而我国只有2.95,远远低于国际9.15平均水平。

4大学生片面强调提高科研能力,忽视基本知识学习

在相关部门的调查对象中,有19%的大学生过分重视科研,淡化基本知识学习,而在美国大学生教育特别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在本科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授课时数达到45%以上,专业学科只占25%~35%。虽然花很多的时间来进行医学科研,但是研究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够,研究成果的价值也不高。面对医学科研,他们虽然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们的科研能力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基础水平状态。这样做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对策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

对于一所医科院校来说,医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就是创新,其科研创新程度又是衡量的综合实力、医疗技术水平和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要努力提高医学生研创新能力,把创新发展作为主导思想。医科院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上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把科研管理活动做到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细致化。科研管理工作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要根据医科院校自身的情况,在学科队伍培养、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公平、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由公正的科研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高校要通过开放现有实验室的办法,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提高其科研能力,在遵循科研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多想办法,实施新举措,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内在科研创新能力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根本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医学生除了要不断更新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现代外语、计算机、心理学、管理学、知识产权等基础知识,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掌握各学科前沿的研究态势,积极收集各类医学科研信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医院、医疗科研机构第一线学习。科研实践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必须加强科研实验环节,让大学生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联系,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不断强化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功能。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内在科研创新能力。

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医学生参加高层次的科研实践,凡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的大学生尽可能到医院或医疗科研单位参加有关的研修活动,学习高新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3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进一步加强大学自主创新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良好的科研环境无疑对大学生取得科研成果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奠定坚实的基础。医科院校要创造有利于大学生科研发展的软环境,对大学生们以承担项目的种类、成果水平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良好的科研支撑条件体系。想方设法筹措经费购置更加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满足大学生们从事科研的需要,加强如电子图书馆、科研查新站等医学信息、医学实验动物和实验室三大支撑条件的建设,医科院校可定期组织学术论坛、专题研究、网上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还可以举办学生科技年会、科技活动月(周),在此期间举办科技作品评审会、论文交流会、新产品展览会,宣传发动学生参加国家(省、部)级科技竞赛活动,积极鼓励校内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建立紧密型的国际合作伙伴,开展全面深入实质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籍此来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科研创新平台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对医学科研创新的引导

政策和措施是促进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医科院校应当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创造有利的成才环境,优先安排与科研活动相关的训练,保证科研资源配置和改善科研条件等,扶持医学生早日成才。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在校大学生科研进步奖评选,鼓励大学生参加全国、省(部)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并参照国家、省(部)级的奖励标准对获奖大学生及其导师予以奖励,每年组织院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并给予相应奖励,把大学生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纳入全院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和科研精品评选表彰范围。

总之,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科研基本功,只有具备扎实的科研基本功,才能为科研的创新提供敦厚的基础。这将有利于大学生科研思维的拓展和开阔。

需要指出的是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牵涉到学校的教学、教务、科研、资料服务、团委甚至于学校之外的医院、医疗机构等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医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石枫等.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培养大学生多方面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王广顺,陈晓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3]陈军,阮俊华.以科研活动为载体推进素质教育[J].教学研究,2004(3).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培养体系;创新;科研

创新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选择。“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并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这种企业的需要,对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创新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因此,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师资队伍,构建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也是顺应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高职院校在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

1.认识上不统一。目前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在思想层面认识到高职教师科研培养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依然沿用培养单一应用型人才的主导思想。高职生毕业后从事科研开发工作的几率几乎为零,所以没有必要对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出过高的要求。

2.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呈现出“虚无缥缈”,在对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上常常是只要有课题的人就被认定“科研创新能力强”,表现出明显的“虚”;而一些无实质核心的科研课题却屡屡得手入主各类高一级科研创新资助行列或获得各类大奖,让行内人士看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技术所在,即“无”;高职院校一些“有能力”的人,一个课题反复更换标题可以延续几年在多个项目中“中标”,表现出极强的流动性,“缥”;做来做去,几十年过去,仍未见所谓的科研创新效果,“缈”。在这样缺乏制度规范和支撑的环境下,无法体现出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尖端性,更无法体现出培养产学研一体的专业工研型人才的高职特质,也无法让为之努力的高职真科研真创新生存下去。

3.培养形式单一,培养对象行政化。目前高职学院的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多数是“走出去,请进来”,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在走出去的人选上,更多是外派行政领导学习,特别是省外或国外学习,真正的一线专业教师机会少之又少。在请进来项目中,更多是为了完成年度考核目标而开展的一些形式上的讲座而非目前成熟的本科院校的学术研究讲座。高职院校极度缺乏建立一个与高职院校发展相适应的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4.客观上存在的问题。经费上,由于高职院校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资金偏紧;科研课题项目来源上,目前针对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创新的课题研究项目较少,申请渠道较少,选题范围较窄。

二、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教师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通过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在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高职院校的科研是需要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载体开展研究探索,这对教师是挑战,也是机遇。

2.创新高职院校教改模式。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过程就是将企业真实项目、大赛项目融合到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与专业相关的课题或大赛项目,这个过程既是教育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实验技术、前人成果等融会贯通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掌握前沿科技、增强技术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过程。推进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3.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在我国尤其是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企业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地,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推进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高育人者的科研水平,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研发能力,为社会培养优质的创新型、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同时,可以将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完成的项目成果直接服务于相关行业、企业,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更好的研发活力,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三、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根据各高职院校的自身情况,可先以工程院系为改革试点,构建以研究教学平台、科研实践平台、教师科研管理平台、信息反馈平台等多平台互为融合的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1.构建研究教学平台,培养教师的项目研发能力。研究教学是一种始于问题、基于发现、体现创造特色的教学模式,它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研,对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重视教师应用能力培养。为了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好地适用于教师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将以企业真实项目、大赛项目、项目教学内容为基础的《课题设计》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培养高职教师对项目实施的组织及工程应用能力,同时,突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课程教学环节,把研究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自主研学方式,组成教师为主导,学生全程参与的研发团队,提出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发。

2.搭建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是提高高职院校培养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教师实验操作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具体内容如下:建立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训机构。以各系为单位成立专业研发中心,其主要职责之一是组织教师开展各项企业真实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实施,应成立系级专家组,负责带年青教师从事项目和科技活动的开展,建立教师研发专修室,组建教师科研团队作为教师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以企业真实项目、大赛项目为依托,根据不同专业需要,组建专业教师科研团队,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

3.建立科研管理平台,优化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建立有关教师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使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是培养老师科研能力的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加大相关制度建设和管理力度。设立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专项计划,制定教师科研资助管理制度,支持教师开展自拟题目或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究,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为教师进行科研和创新活动搭建良好平台,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制定教师科研综合考核标准,提高教师创新能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传统与实际,修订考核标准,把对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师的考核内容及工作量计算范围;把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纳入综合测评范围。

4.创建信息反馈平台,监控体系整体运作效能。信息反馈平台是监控体系整体运作效能的有效途径。内容如下:建立高职教师科研调查及评估系统。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创建高职教师科研调查及评估系统,将高职教师的科研情况以量化方式进行统计和评估,为年终测评和考核提供依据。建立高职学生创新及就业质量调研系统。以第三方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毕业后高职学生的技术创新状况、就业质量、企业反馈信息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调整体系各平台的功能和机制,提高体系整体动作效能。

加强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不仅能够收获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受益的“三赢”效益,而且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样本。将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教师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以研究教学平台、科研实践平台、科研管理平台等多平台互为融合的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培养具有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耿艾莉,王岩松.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6):71-73.

[2]徐元俊.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79-81.

[3]段兆英.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81-83.

[4]陆颖.科研导师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7-39.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 大学生 自主创新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04-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实现创新的不竭动力。高等院校是培养各类社会所需人才的摇篮,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目前,各个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改革措施。而在学界,关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研究者杨海燕等提出了强化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开拓大学生学习和时间空间、全面开放教学过程等措施;王春清等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大学生学习和总体素质的促进作用;金颖提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李高扬、刘明广等从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招生、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等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虽然以上研究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不同思路,但大都是基于传统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而忽略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过程:将课堂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科研实践中。在目前高等院校中,科研实践的主要载体就是教师的科研项目。本文提出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以此为契机,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以科研项目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科研项目是高校教师通过项目标书申请、现场答辩等激烈竞争后获得的一种以科研经费形式资助的项目。虽然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都大幅度提高,但对于庞大的科研队伍来说,能够获得科研项目资助的科研人员还是有限。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科学部为例,2011年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的平均资助率只有18.76%、23.1%、22.51%。因此,高校教师所申请到的各类科研项目在各自学科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大学生如果能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从源头上就保证了创新性,从而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以合适的方式吸引大学生进入到科研项目中。创新是一种自主性而非强迫性的活动,因此,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大学生进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论课堂教学、实验课、课程设计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科研项目中的相关研究内容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发掘有兴趣、有潜力的大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例如,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有部分内容是关于电除尘器中采用电晕放电的相关理论知识,而这部分正是笔者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将这部分研究内容和学生进行交流,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课题需要,笔者吸纳了3名学生加入课题组进行和课程内容有着紧密联系的科研,这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可以从其他的专业协会,如大学生科技协会、电子协会等吸纳具有电子、计算机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生加入课题组,从事某一特定方向的研究。

(二)以恰当的科研项目子项目形式吸纳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相比,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第一次接触到科研,处于茫然的状态,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因此,教师吸纳大学生进入科研项目从事相关研究,应根据大学生的个人特点,选择一些针对性强、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容易完成的题目,而不能为了课题进度,盲目地将一些超过大学生自身能力的科研任务交给学生,这样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使大学生退出科研项目的研制,对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在大的科研项目下,教师应根据科研项目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将项目分成若干个可行的子项目。这种子项目应在一年左右的时间能够完成,同时选择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项目的负责人,其他学生各自担任小项目中的部分内容,教师则负责项目指导。通过这种形式,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科研项目研制中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敢想敢做,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科研项目和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息息相关,且利用现有知识可以开展相关研究,但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种科研项目的形式更能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归属感,激发创新激情,锻炼创新能力。

(三)鼓励大学生自主申报项目。目前,国家投入了大量经费,开展了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省(区)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科技活动,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吸纳大学生进入科研项目研制中后,应鼓励学生以目前从事的项目为基础,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项目的申报过程是一个提炼科学问题、锻炼创新思维的艰苦过程,因此,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应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全程参与撰写,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和指导性的建议,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锻炼学生提出创新性问题的能力,而不能代替学生去撰写项目申请书。在此过程中,申请书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实验方案等都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国内外期刊文献、讨论方案可行性、认真思考,既独立分工,又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合格的项目申请书。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各自的知识背景,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组织科研小团队,实现思想火花的碰撞,激发出多学科交叉的课题申报热情。这相比纯粹的做科研项目更能锻炼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途径。

二、基于科研项目的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包括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工程三个专业,一方面,学生虽然学习了相关专业课程,但对于本专业的内在特征缺乏深刻认识,存在着眼高手低、理论和实践脱节、专业归属感不强等问题,更谈不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作为新成立的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数量有限,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研究生的分配名额比较少。针对这种情况,学院鼓励有科研项目的教师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吸纳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研制。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学技术攻关项目等的支持下,根据发挥特长、自愿选择的原则,跨专业、跨年级从各个班级、院科技协会选择了一批思路活跃、勇于钻研的大学生充实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接触到了专业前沿的研究,激发了对专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在科研项目的实践中,结合学生已有的专业背景和科研水平,经过教师的指导、培训,将科研项目中一部分适合学生完成的研究内容交给学生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小组灵活搭配,以2~5个人组成一个小团队,既分工又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教师和大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科研实践中凝聚起来。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了显著的进步。以学院的专业特色为出发点,以教师科研项目中的研究内容为基础,以大三学生为主体、大二学生为后备力量的大学生研究团队先后申请成功了“便携式智能味觉测试仪”、“手持式农药残余检测传感器的研制”两项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基于Android手机的心血管健康评估系统”、“黄皮叶中黄皮酰胺的提取及对映异构体的拆分”等7项广西区大学生创新项目。同时,在广西区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广西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等各类比赛中也取得了多项成绩。由于参加科研项目的时间较早,以此为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业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人毕业设计被评为院级和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还申请了国家专利,并在《环境科学》《中国给水排水》《环境科学与技术》《传感技术学报》《应用化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学生毕业后的追踪调查表明,在校期间参加过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无论是工作还是继续攻读研究生,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创新品质。另一方面,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也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在2012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中,学院共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青年教师获得4项青年基金资助,而这4位青年教师都指导大学生参加了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为最终的申请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近几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青年教师通过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在各种赛事、毕业设计、考研、工作等方面都取得很好成绩,同时,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也取得长足进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青年教师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厅级项目,并在学校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得二、三等奖,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因此,以科研项目为驱动力的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为青年教师“教研相长”,以研促教,以教促研,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海燕.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J]. 煤炭技术,2012(7)

[2]王春清.浅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几点体会[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4)

[3]金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4]李高扬,刘明广.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4JGB14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改革课题(ZL230144)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大学生科研;科研工作框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01-04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科研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立足创新培养目标,重整科研资源,完善学生科研工作框架,用科研推动创新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

一、学生科研工作

学生科研工作与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实践能力等息息相关。切实有效的学生科研工作能够为学生们提供诸多科研实践机会,从而梳理已学知识,拓宽知识层面,创新思维方式,进而将学生的知识、思维、实践及思考等融为一体,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高效的学生科研工作能整合本校有限的资源以发挥更大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正能量,真正实现高校在人才输送中的关键作用。然而,一些高校学生科研工作的重担仍放在教师任课中,学校希望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老师们进行经验传授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这种无法“亲身体会”的课堂形式只能对部分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无法真正实现科研的启迪。另外,在高校学生科研工作不景气的后面,是高校各类资源的浪费,如图书馆、实验实践中心、各学科优秀教师等的低利用率,由此也造成了学生科研工作发展中的一些阻碍。随着国家对创新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强,高校如何利用有限的科研资源充分实现学生科研工作的繁荣,也成为新时期高校建设的重要方向,其关键在于搭建切实有效的学生科研工作平台,为各类资源效用的发挥与学生科研的向往和实践建立桥梁,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经济学院的学生科技工作框架构建为例,进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生科研工作框架的建立及完善的阐述。

二、科研工作环境的SWOT分析

全面了解现有的科研资源,对科研工作环境进行有效分析,是构建合理的学生科研工作体系的重要前提。SWOT分析法最先被用于企业竞争态势因素的分析中,是一种能较为客观和准确地分析被研究对象实际情况的科学方法,该方法将研究对象主要的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所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挑战(Threat)四大因素按矩阵的方式罗列,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系统性,由于其具有明显优势而被广泛运用到区域的规划研究中。以石家庄经济学院为例,对学术科研工作环境进行SWOT分析如下。

优势(S):一是石家庄经济学院依托自身优势地质学科发展科研项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的教师科研工作较为繁荣,于此相应的校内科研资源较为丰富,学校除拥有各专业任课教师外,设有专门的科研工作人员,对教师科研工作进行相应的管理,教师科研工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科研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二是就本校学生而言,随着校内科研氛围的加强,学生

们对学术科研的兴趣也日益浓厚,这是学校发展学生科研工作的立足点;三是校内学生科技组织活跃,如本校学生科学技术协会,自成立便始终秉持“致力于青年进步、致力于学校建设、致力于科学发展”的理念,每年都举办各类科普与学术活动,学生科协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与活动创新能力,对本校“学生科技基金”负有管理责任,同时各学科下设有学生科技组织,归属于校学术科学技术协会科技联,专门负责各学科的科技工作。繁荣发展的学生科技组织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学生科研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劣势(W):石家庄经济学院目前仍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与国内重点高校相比,在国家科研政策及相关扶持方面存在很大的弱势,学生们接触到的科研层次较低且在参与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此相应,校内师资力量较国内重点院校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激发及指导学生科研上有一定的不足;另外,在本校,与教师科研工作相比,学生科研工作起步较晚;同时,作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招收的学生在整体层面上与重点高校学生相比在科研基础及整体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也给学生科研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机会(O):随着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生科研也日渐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此国家也不断加强对高校学生科研工作的支持,为高校学生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学校的支持也是发展学生科研工作的良好契机,石家庄经济学院从创新人才的培养角度出发,不断加大对学生科研工作的投入;同时,随着学校对科研工作的日渐重视,与科研相关的设施、资源、设备也日趋完善,为日后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威胁(T):为社会及国家输送所需人才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又具有不稳定性,往往会跟随时代及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需求变动而不断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带来了不确定性,从而也对学生科研工作方向的把握带来了挑战;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的功利性思想也对高校产生一定的影响,给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无形的阻碍;同时,高校学生就业的压力往往将学生推向单纯寻找工作的区域,而无暇、无心专注于学生科研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本校学生科研工作发展带来了挑战。

三、学生科研工作框架的构建

学生科研工作平台的搭建需要在学校的统一引导与指导下,相关组织及部门共同配合,充分利用与学生科研有关的资源,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倡导学生科研实践,推动学生科研工作的发展。以石家庄经济学院为例,学校现有教学单位20个,科研机构8个,本科专业47个;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发展学科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4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和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1个2012年度河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012年度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个等。学院设有多个学生组织,其中校学术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校科协)为本校学生科研工作的重要学生组织,在繁荣校园学生科研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学校配有资源丰富的图书馆、现代教育中心、试验实践中心等。根据对石家庄经济学院学生科研工作环境的分析,构建学生科研工作框架如下。

1.科研资助平台:科研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通过各类科研资助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过程中,从而体验科研对能力的提升,是学生科研工作的重点。石家庄经济学院2004年成立学生科技基金开始对学生科研项目进行资助,随着学校对科研项目资助力度及学生科研意识教育的加强,目前的学生科研项目已发展成为本校推动学生科研,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坚实力量,成功培养了一批具有科研精神、科研素养的综合型大学生。2013年1月校科协顺利实现对学生科技基金的改革,在原有的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新增创新项目和实践项目,调整各项目的立足点和资助力度,使学生科技基金内容更丰富、更切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在已有学生科研资助经验的基础上,学生科研资助应发展成为本校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各资源紧密结合的科研平台,除为学生们提供学生科研基金的资助外,可成立单项的专门项目的资助;还可以赛事的方式进行学生科研资助,由外方或学科院系进行资助,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科研相关系列赛事,以此鼓励学生们参与感兴趣的研究,并对优秀成果进行奖励,创新学生科研资助形式;此外可通过资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完成相关科研活动。目前该校发展较好的有校科协每年资助的“带着课题实践去”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使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得到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2.学术研讨平台:学生科研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研究的过程,学术性研讨同样需要关注,因此在全校内搭建学术研讨平台,也成为学生科研工作的重要部分。目前石家庄经济学院相关学术研讨较少,多为专家学者不定期进行学术报告,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学术需求,也不能实现交流的双向性。2009年校科协举办第一期学生科技大讲堂,开始将学术研讨的思想带入学生科技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已成功举办29期,内容更贴合学生科研需求;同时为配合新的学生科技基金创意项目的进行,2013年校科协举办第一、二届创意沙龙活动,将项目的筛选融入学生研讨中,通过激烈的讨论,提出针对各个创意项目的意见或改进之处,同时能在研讨中产生新的想法或创意,创意沙龙创新了学术研讨形式,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研讨的乐趣;为配合改革后的学生科技基金科研项目的落实,校科协对科研项目的跟进也进行了改革,融合了更多的自主与活跃的研讨形式,不定期举办科研交流会,由项目组进行项目的议题阐述,并与其他与会项目组进行有针对性研讨,如在研究进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的新想法等。同时由校科协学术部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成立科研跟进小组,其中既包括科协工作人员,也包括对某类项目感兴趣的学生,跟进小组将参与项目组的研究过程,进行观摩、学习与交流。为丰富学生研讨参与主体,举办师生学术交流课堂,将科研教师纳入研讨主体,实现师生共进,可不定期针对学术前沿问题进行师生学术探讨与交流,共同繁荣校园学术氛围。一系列研讨活动的进行,需要学校各部门或组织的配合,主要有:学术科学技术协会、教务处、图书馆、社团联合会等。

3.科研讲座平台:讲座是传播科技学术的传统途径,如何用更丰富创新的形式整合校内相关资源,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也是做好学生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讲座平台是在传统的导师传授基础上搭建的,具有更多样的形式。就校内而言,首先组织相关学科定期就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专家讲座,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培养科研精神;其次以校内各专业结合为出发点,建立院系联盟,组织有关联的专业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并由联盟组织各类有针对性的科研讲座,提升学生多学科能力和素养;最后,学生科研工作要有重点、有侧重地进行人才培养,对于具有浓厚科研兴趣及科研能力的学生,应将其纳入相应的科技委员会,由校科协不定期举行学术科技会议,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科研水平,培养更高层次的科技工作者接班人。在此过程中涉及的学校主要部门有:现代教育中心、实验实践中心、图书馆、教务处、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等。除主要部门合作外,各学科点也应积极组织科研骨干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科研讲座平台,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在推动学生科研工作中的切实作用。

4.产学研平台:产学研是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产学研平台,为学生科研提供更多针对性的研究方向,为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更多社会机会,并能及时将学生科研成果进行实际转化应用,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产学研平台的构建大致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是创新实验班,以理工科专业为主,针对有应用性的方向进行科学实验,在相关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研究,以充分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验班的相关成果将由学校进行企业转化应用;其次是科技实践基地,在校内实验室的基础上,融合企业实践功能,针对企业或社会中的科技问题组织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考察实践,对具体项目进行基地研究,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再次,成立科技下乡基地,侧重于对社会基层中的热点问题的研究,引导同学们利用校内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农村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等,真正走到社会基层中,用科技力量推动社会发展;最后,可针对本地区著名企业建立校企联盟,将学校的学生科研工作与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对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优势,如可针对企业发展中的技术或管理问题成立科研小组,走入企业实际中,利用所学解决企业问题,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学生科研工作;同时,可成立学生科研高层次的专项对接,在科研骨干教师的指导下,对企业中某一需求或问题进行长期专项合作,专项攻关,此专项对接所承担项目难度更大,更具研究与应用价值,由校方与企业共同资助成立。

5.网络服务平台: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交流与服务的重要平台,学生科研工作框架的构建同样需要网络服务技术的支撑,以保障各平台及内部之间信息流的顺畅流动。石家庄经济学院学生科研工作框架下的网络服务平台以校园网络管理为基础,设有以下的功能:学生科技网,用于向同学们提供科研学术及科技工作等方面的信息,如公布学生科技基金的各类信息等;联盟在线的设置主要侧重于为各类联盟建设服务,如校内的院系联盟、校企联盟等,通过联盟在线可实现快速的信息公布及沟通;在校园网的基础上进行校内网络拓展,延伸校园网络服务范围,对与学生科研相关的信息网络资源进行重点链接与整合;建立独立完善的图书馆电子检索室,并配有定期的检索讲座和指导教师服务,为关于学生各项活动的电子资源的检索提供便利;设立实验实践服务室,侧重于实现理工科的软件实验及文科的定量分析测评等功能,该服务室也需定期进行相关软件培训讲座并配有服务指导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来推动学生科研水平及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切实的技术支撑意义。在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中所涉及的校内部门或组织有: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图书馆、现代教育中心、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等。

四、学生科研工作框架运行机制

学生科研工作框架的构建包含多平台、多层次建设,涉及校内外多部门、多主体的参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学生科研工作框架构建的基础上特建立运行机制,以保障系统内各部分、各因素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科研工作框架的有效功能及作用。

1.营造良好的校园科研氛围。外在环境对其内部系统的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科研工作框架的主体为在校学生,受校园整体学术氛围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对于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类科研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从科研教师层面入手,以教师科研带动学生科研,以教师科研氛围影响学生科研意识,层层扩展,从而逐渐扩大学生科研氛围的影响范围;其次是从课堂入手,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探索,启发学生科研思想,进而逐渐形成学生层面的科研氛围;最后校内主要的科研组织,应积极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体验科研魅力,从而在组织活动层面形成一定的学生科研氛围。

2.塑造合理的管理环境。学生科研工作框架涉及校内多部门、多主体,只有各部门积极配合,各尽其责,形成一种良好的管理环境,才能确保整体框架的顺利运行。在此过程中,校领导需要自上而下做好引导工作,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出现部门间相互推诿的现象,一切工作应以推动学生科研工作发展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对于部门所主抓工作应主动实施,对于合作部门应给予积极的配合。还应对工作人员应进行一定的培训与学习,以确保对整体工作及自身工作的全面了解,并从管理的角度进行一定的配需,提高其管理素养与工作效率。

3.组建优秀的教师服务队伍。教师队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力量,教师服务是学生参与科研,完成相关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根据学生科研工作框架中不同平台对教师服务的需求,在全校范围内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学生科研的各项需求提供服务。所选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须承担相应的学生科研服务工作,教务处可酌情协调重点教师的教学任务,并对提供重点服务的教师予以一定的奖励。优秀教师服务队伍的组建不仅为整体框架中各部分的运行提供了教师服务保障,同时也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师资力量,是推动学生科研发展的重要动力。

4.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学生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而创新意味着不循规蹈矩,意味着突破,因此在学生科研工作中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个性发展空间,对学生感兴趣的科研方向,导师应给予积极的引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及时解答。学生科研管理工作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要能够为具有个性化创新思维的学生提供便捷的资源与设备等,做好发展服务工作。

5.保障切实的资金需求。资金保障是学生科研工作建设的基础和物质关键,无论是各项平台的硬件设施建设,还是各项科研活动的举办,都需要学校资金的支持,因此,学校应做好经费预算工作,开源节流,既要为学生科研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也要做好财务人员工作,提高资金利用率,避免资金浪费。还可利用相应的平台如产学研平台,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为学校提供自己供应渠道,做活资金供应链。另外,作为学生科研工作人员及科研学生,都需要树立一定的资金意识,在保证资金供给的同时,要物尽其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刘爱东.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95-111.

[2]范淑燕,张文标.基于科研立项制度的学生科研平台搭建[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53-156.

[3]张开显,金柏江.构建学生科研平台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14-15.

[4]蔡红英,张勇.多角度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科研的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164-166.

[5]李慧勤,郭晓静.国外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3):125-127.

[6]李明斌,于洋.探析高校学生科研工作机制——以山东重点高校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173-174.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一、医学创新教育的定义

医学的创新教育其目的是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应用到医学科学和临床工作中,从而满足治疗疾病的需要,推动各个医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其实现途径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前人留下的宝贵医学财富进行批判继承,从中发现问题,运用创新性的技术和发现,解决问题,将所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结合医学实[1]践,运用到临床工作和医疗服务中。而传统的医学教育渐渐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传统的医学教育更多是偏重于“应试教育”,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死记硬背书本中的[2]知识点,以考到高分数为教学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知识点的解读和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较差,遇到疑难杂症束手无策,不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更不利速发展的医疗服务。

二、目前眼科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1.支撑创新教育实施的组织结构尚未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各个部门的协作,但是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具有平行的分工清楚,层次分明的组织结构,工作章程和职位权限。在这种结构框架下,如果需要各部门的协作,为创新能力教育提供平台,操作上有一定的实际难度。比如如果在教授眼科基础理论知识时,可能需要带领同学回顾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方面的知识,这是需要基础学科的支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实现;同样,当讲授到眼科临床时,可能医学生感觉更陌生,单纯理论授课枯燥乏味,缺乏现实感,这时可能需要临床器材和实际诊疗的观摩,同样实际操作困难,这样会妨碍医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回顾和学习,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创新性的去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另外,很多医学生接触科学研究较晚,甚至整个大学期间都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科研能力的培养几乎为零,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多同学尽管有想参加科学研究的意愿,但是平时没有这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所以给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的困难。目前很多学生都是靠读研究生期间参与一些科学研究,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教授眼科相关的科研知识,为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2.眼科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尚未普及,实现途径尚不完善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如果想在眼科教学中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首先教师需要具备较为高水平的创新[3]能力和理念。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应付或完成教学任务,可能会进行灌输式教学,仅限于对所教授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述,以免出现考[1]试时出现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没有思考,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激发不出学生的兴趣,对于书本上的问题不会主动的去解决。同时,其实很多教师都是临床一线医生,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都在应用创新的态度去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因为每一个疾病不会都是书本上那么典型的。但是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创新性教学的理念,致使不能有意识的在实际教学中传授对于每一种眼科疾病的创新性理解的精神,对于临床中有争论的知识点更是无法启发学生去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每一个老师都需要应用各种方法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激励机制的建立尚不完善任何一种教学都需要激励机制的建立,包括考试,既是检验教学成果,也是一种激励机制的[4]体现。目前现有的激励机制中,缺乏对创新能力的检验和激励。医学院校目前的环境下过多的重视专业知识点的传授,评奖时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机制只能检测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检测,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这样培养的学生只会让他拥有一个好的记忆力,但是没有好的创新能力。

三、眼科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解决途径

1.架构完善的组织结构,使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医学院校和医院要高度重视,协调各个学科和部门,提出真正的行之有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和组织框架,并结合眼科等各个学科的特点,设置相对应的的创新能力课程,把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列为眼科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传统的眼科教学往往过于强调按照眼科纵向知识体系,从眼科基础到眼科临床,忽视了眼科本身的知识关联和眼科及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这样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和解放,对学习的知识缺乏联想,更激发不出创新的能力,而且如果教学活动中枯燥的理论授课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必然会减少实验教学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利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所以应该适度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比如在教授眼科解剖时,利用小部分上课时间或提前进行课前准备,协调相关部门,到解剖教研室复习眼科解剖相关知识,提出眼科相关解剖可能会相关的疾病,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创新性意见,然后在教学时间集中讨论,这样不仅学习了解剖知识,同时更直观的观察到了疾病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开始思考,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并组织相关部门,对学生的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纳入总成绩当中。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指导性作用,为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的意识,认识到现在培养的医学生,很多将来都会从事临床工作,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疾病,不会存在单一的解决方法,所以要加强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改变老师的单一体,让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学相长,比如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对一个疾病进行独立的思考,然后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最后统一点评。也可以在自己的临床活动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和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独立思考。所以,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实际工作工作中创新能力的应用,让学生参与进来,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生提供前提。其次,运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眼科是一门实践性和直观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教师而言,则要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学生的提问和发现,哪怕当时觉得很幼稚,仍要在要在这些有问题的解决方案中中发现“闪光点”,加以鼓励和启发,引导学生走上创新之路。在每一个眼科临床问题的解决中,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不断的“扬弃”。在教学中多应用启发式教学,多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枯燥的宣讲,对于每一个问题应该是开放性的,鼓励学生思考。要多运用结合临床的教学模式,比如讲解常见的屈光不正时,传统教学这一章节时非常枯燥乏味,这时可以结合大多数同学都是近视眼的情况,探讨学生在实际验光配镜是遇到的困难,如对验光单的解读,镜片的选择,镜架的选择,什么是近视,什么是远视,针对这些问题把书本上的知识点融合进去,并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另外,由于眼科学实际操作性很强,所以要重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对于其他学科,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场地和检查器械搬运上的局限,实验教学操作困难。而这方面眼科由于其检查器械体积小,所以实际操作性很强。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随时携带眼底镜和放大镜,让同学自己进行眼科检查,甚至现在手机很多应用软件都支持眼科检查,可以让学生下载软件,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和开发眼科相关的检查软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方法,将眼科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为医学生架起一座从书本知识到临床应用的桥梁。

3.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和考核方案,使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工作的重点,教育部门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针对师生的创新能力的考核方案和激励机制。针对眼科可以系统性的开展临床诊疗的模拟大赛,技能操作和技能考核。有针对性的组织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并加以评比,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撰写综述和课题,建设相关讲堂和网站,将学生的创新成果加以宣传和推广,在学生中间形成人人争先创优的文化氛围。开放医学院校现有的科研资源,成立专项的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鼓励学生积极实践,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探索未知领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对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在成绩考核、推荐就业和攻读研究生方面给予相应的加分和优惠政策。最终使这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能脱颖而出,更好的服务于今后的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