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政治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专题研讨式教学 教学设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现结合笔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特色,对该课程进行专题研讨式教学探讨。
一、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概念
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专题研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然而,经常有学生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东西,学习别人的比较好的理论分析方法,这必将有力地强化该课程的理论分析和理性思考的功能,从而更好地体现其理论性特点。
2、内容新颖。所谓内容新颖是指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新。这是因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政治、主题、各类国家的对外关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探索总结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启示等,它们有的是几十年前发生的,有的甚至是几个小时前刚刚发生的,这些新问题、新信息我们都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所以本课程的内容就必然呈现了“新颖”的特点。
3、综合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不仅涉及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关系等课程的基本内容,而且还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军事、科技、宗教、艺术等很多方面的知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门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该门课程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实践中得出理论、规律,再用这些理论规律指导实践,既讲史实,也要总结理论,还要分析洞察国际热点;既涉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世界历史的内容,又涉及政治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针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特色,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学团队精心组织,任课老师高度负责,在吃透教材和熟悉大纲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梳理出该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把教材内容整合为若干个大专题,以专题形式渗透到相关教学内容之中;授课过程中,学生要按照教师的方法,自己动手查阅索引,研读资料,撰写论文并积极开展交流和讨论,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消化和吸收。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主要划分为3大模块。
1、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划分为十大专题。将全部内容划分为十大专题:“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当代世界经济及其全球化发展”,“当代世界政治及其多极化趋势”,“当代世界军事及其发展趋势”,“当代美国的政治经济及全球战略”,“欧洲联盟的经济政治及对外关系”,“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及其前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
2、专题讨论。每个专题先由任课教师向学生介绍该专题的教学与学习目的、学术界研究的状况,扼要地阐述重点与难点问题,确定需要讨论的主要题目,介绍需要查阅的参考文献和书目。讨论题目要精心准备,力保是每个专题中的重点、核心问题。以上述第一个专题为例,讨论题目可定为“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是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如何理解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3、划分学习小组。将授课班级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以十人为宜,确定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由组长和副组长具体负责组织讨论。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同学在班上集中讲课。最后,任课教师进行专题小结。
四、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分析
专题研讨式教学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理论水平,又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变化趋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体现了以学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专题研讨式教学,能够引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当学生对某问题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投入全部的身心进行研究,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如在讲授课堂重点内容时,提前向学生布置多个比较尖锐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学生迫切想了解的问题,他们就会在课前查找大量文字、视频和图片资料,搜集素材的能力将大大加强,课堂汇报方式也会多种多样,比如课件制作手段也多样化,除PPT外,还制作网页等其他形式。
2、有利于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专题研讨式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它要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团队的每个任课教师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授课之前需要精心地进行本课程每个专题的设计,并精心组织团队成员对每个专题进行详细的讨论,确定该专题的重点、难点及思考题。其次,它要求课程团队任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每个专题的理论前沿。《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是一门知识更新迅速、内容新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任课教师能够跟上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方方面面的最新动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内容,并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去分析这些问题和现象。再次,它要求任课教师具有相应的知识面和理论深度,并进行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讲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不仅仅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的情况描述,更重要的是运用理论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在理论知识方法进行系统的学习,并能够熟练的运用这些理论对现象进行深刻的分析。
(注: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编号:70703036。)
【参考文献】
[1] 阮晓莺:专题式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2] 周选亮:专题式教学――高职“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关键词:高效课堂 三重境界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71-01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提出了关于词学研究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种境界同样适用于当代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在当前追求高效课堂、精彩课堂的背景下,我认为,思想政治课必须要有大的转变,形成自己的三重“境界”。
1 有效教学
这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期望和底线要求。强调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以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低效”和“无效”等有悖于我们的教育追求和教学规律的行为和做法,进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和进步,保证使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的提高和收益。“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只能是对学生青春的一种伤害,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浪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观点。背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思想政治课教学将陷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泥沼之中。按新课程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配合学生身心发展、能力发展的历程,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如果教师能坚持与时俱进,将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恰当的引进课堂教学之中,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体会到小小的课堂,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思想政治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可信、可受、可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高效教学
这应该成为广大教师日常的一种切实行动和不懈追求。所谓“高效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其显性标志应该是:课堂教学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思想政治课必须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方法。新型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的方法、途径、目的、内容等方面都要体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这表现在要留给学生展示其个性、发挥其才能的足够空间,在时间安排、主题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结论的发表等方面,都要有较大的自由度,还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优势和潜能。创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课堂教学不应是直接呈现给学生现有的结论让学生单纯地去理解和记忆,而是应让教学内容问题化,让学生的思维在思索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活跃。教学过程重在加强实践,在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情境,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
3 魅力教学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魅力教学”的魅力首先在于执教者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所产生的课堂凝聚力;“魅力教学”的魅力其次在于课堂教学彰显师生“个性魅力”所产生的巨大的课堂迸发力;“魅力教学”的魅力再次在于课堂教学设计精妙的“艺术魅力”所产生的课堂向心力。另外,“魅力教学”的魅力还在于课堂教学合乎学生认识规律所产生的“科学魅力”,在于不断超越自我而产生的“创新魅力”,更在于能够使师生得到共同进步和提高的“发展魅力”。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互尊、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政治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重视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和交流,更主要的是通过心灵进行平等的沟通。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大部分都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King和Levine(1993 a, b)开创了实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先河,通过跨国回归分析证明金融活动的水平、银行发展程度以及证券市场发展程度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717-737Rousseau and Wachtel(1998)针对过去一个世纪5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来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论为金融发展是导致经济增长的原因。Xu(2000)运用改进的VAR方法使用了41个国家1960年-1993年间的面板数据,证明金融发展对长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在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方面,刘伟和王汝芳(2006)通过动态模型实证,对比分析了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要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进而促进经济增长,陈双和王庆国(2012)对金融内生增长模型进行改进,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来研究直接融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张灿和习节文(2016)基于协整理论构建VECM模型研究了直接融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本文根据我国2002年-2016年直接融资及经济增长数据,构建OLS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为促进直接融资拉动经济增长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直接融资一般指股票和债券融资,这里运用增量法计算了我国2002年-2016年直接融资总额X,即直接融资为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与企业债券之和。另外,运用国内生产总值Y的增长来代替经济增长。设定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Y=B0+B1X
利用EVIEWS软件,采用OLS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可得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该模型R2=0.9471,可决系数较大,F检验值为232.8419,明显显著,Y与X的相关性较强,并且呈正相关,也就是说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可能存在较强的正向关系。下面对模型进行检验。
1.模型异方差性的检验
运用White检验,可知nR2=1.7203,当α=0.05时,χ20.05(2)=5.9915,同时X和X2的t检验值并不显著。再比较计算的χ2统计量与临界值,因为nR2=1.7203
2.模型自相关性的检验
因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所以模型OLS估计法得出的初始模型:
Y=156321.1053+15.5622X
该方程可决系数较高,回归系数显著,运用DW检验,在样本为15,解释变量为1,5%的显著水平下,dL=1.077,dU=0.361,DW=1.3620,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通过对模型进行异方差、自相关检验,可知模型能较好的反映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果直接融资总额每增加1%,则经济增长15.5622%,显然,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影响明显。
三、政策建议
1.进一步发展股票市场
经过分析,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股票融资是直接融资的一部分,提高股票融资发展水平能促进直接融资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当前,我国股票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不够成熟,如果能够进一步发展股票市场,扩大其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将会发挥其自身巨大的融资作用。当前,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股市规模还不够大,需要扩大股市规模,从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优化股票市场结构,不仅要扩大股市规模,还要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积极发展创业板市场。除此之外,降低股市交易成本也是促进股票市场良好发展的一大要点,让投资者更积极地进行融资活动,进一步提高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另外,也需要加强对股市的监管,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形成有序的股票市场有重要意义。
2.大力发展企业债券融资
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要注重企业债券的发展。作为直接融资的一大组成成分,企业债券投资风险相对股票而言较小,收益也比较稳定,大力发展企业债券,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资总额,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首先完善企业债券发行监管体系。我国的债券市场起步较晚,制度及市场体系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而复杂的监管体系使得不同的市场以及不同的债券品种在发行流程和制度流程上都存在差异,这更加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尚未成熟,监管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促进债券融资有序进行。目前,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价主要通过信用评级机构出具评级报告,随着债券市场的扩展,这显然是不够的,所以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对发债主体进行信用评价,筛选出合格的发债主体,确保投资者获取准确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要求投资者有对企业债券投资的风险意识,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关键词: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政府政策;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F1文献标识码:A
世界经济波浪式的涨落或起伏式的运动,可以表现为周期性与非周期性两种类型。在这其中,更为特殊的,也是目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还较少的一种形式――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反映的是突发事件对一国(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各种外生因素的作用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对经济活动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需要政府对其做出相应的反应。但波动本身的复杂性要求对危机做出正确的阶段性划分,以此为基础,政府反应所应采取的政策在各个阶段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的界定
世界经济随时会受到各种外生冲击的干扰和影响,这些冲击包括能源危机、战争、自然灾害、流行性或传染性疾病、金融危机的爆发、重大技术性事故,以及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对这些因素进行概括,我们给出对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的一个统一概念:由于各种偶然的、无规律性的突发危机事件的存在,将导致既有经济波动轨迹发生结构性突变,我们把经济波动的结构性突变称为经济非周期波动。这一界定表明,由于这类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可能对一国(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导致经济运行偏离正常运行轨道,引起经济数据出现明显的跳空和断裂。
二、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的特点
分析不同于引致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各种因素,突发危机事件由于其特殊性,使得其所引起的经济非周期性波动也具有一些新特点:
1、波动的出现呈现无规律性。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最明显的特点即是波动的出现呈现无规律性,集中体现了“非周期性”的特点。危机是“发生中断的一个时期,它是模式化线性过程的一个明显的断点”。导致出现各类突发危机事件的因素通常较为隐蔽,事发突然,信息途径非正常堵塞,往往给一国的危机预测技术与手段提出新的难题,使得其所造成的经济波动难以预测。
2、波动的出现具有不可避免性。不可测因素使得非周期性波动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Arjen Boin对此做了两方面的分析:一是经过深入的经验研究发现,诸如事故、环境公害等等本身是“正常”的,因此危机实际上是大量存在的这些各种因素巧合地混合在一起,从而产生的正常结果;二是从公共行政的角度,出于各种原因,对于安全方面的投资总是不足,而危机只是在既定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过程遭到扰乱的情况下才会爆发。因此,波动总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在经济正常运转的背景下。
3、波动产生巨大的破坏性。非周期性波动产生的极强的破坏性是历次危机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这种破坏是两个层次的:一是实际面。突发性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后果是对人身、财产、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等各个方面造成损害,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是危机给一个社会带来的最明显的破坏;二是挑战人们的心理极限。危机的突发性造成社会实际面上的严重破坏,加深了社会公众对危机的恐惧心理,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导致其对于事件相关的各个方面过度紧张和谨慎。此外,实际与心理两个层次的相互作用极易形成恶性循环,加重波动的破坏性。
4、波动的后续影响难以测度。通常情况下,非周期性波动不同于周期性波动,更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是波动之间往往可能存在极强的关联性,使得一个波动出现后会产生难以测度的后续波动。如政治动乱、军事冲突的发生,可能引发股市大崩盘后造成财富效应的消失,社会财富的强制性再分配,社会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失业率飙升,从而导致社会秩序出现混乱;又如生态危机的发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可能对公共卫生领域产生连锁影响,引发诸如疫病流行等严重后果。地震、洪涝、海啸等自然灾害突发后,往往造成次生传染病的流行,导致多人患病和死亡,加重受灾程度。
三、政府应对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的机制分析
危机潜伏期与政府反应这是处于时间序列最前面的阶段,危机因子隐匿,存在于潜在的领域而没有显示性的症状,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如传染体的形成、潜藏矛盾的政治格局的建立。这个阶段之所以存在,来自于波动的不可避免性这一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危机潜伏期与危机消除期首尾相连,表明即使处于危机消除期,也无法排除为下一次突发事件种下危机因子的可能性。危机潜伏期是未来可能爆发危机的源头,因此在这一时期就应该主动做好预防工作,建立有效的防范系统。通常情况下,本阶段需要从组织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危机管理应急预案系统构建、危机预警体系建立四个方面着手,并在实践中配合必要的危机管理预演和实战演习,增强政府与民众的危机防范意识。在这其中,预警系统的建立、预警指标的选取、警戒线的划定、对策库的形成、专家系统的建立等,对于危机的防范与事前管理十分关键。此外,本阶段通过对历次出现的波动(包括最近和更远发生过的危机)的深入研究,回顾和审视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充实危机管理对策库的内容,应用于增强公共部门对危机预测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促进危机预防与管理的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对潜伏阶段危机因子的诊断能力。
关键词:世界经济;贸易顺差;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
一、经济环境概述
(一)世界整体经济环境。2007~2008年世界经济仍然延续2003年开始的经济快速增长,但由于全球股市下挫、房地产市场降温和次贷危机的影响,增长势头略有放缓。根据世界银行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3.6%,回落0.3个百分点;据联合国统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3.7%,回落0.2个百分点;据英国共识公司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3.7%,回落0.3个百分点。概括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以下特点:第一,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看好。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美国经济主要取决于房地产走势,预计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欧盟主要国家失业率处于低位,增长态势良好;日本经济走出了长期衰退的阴影,也会有较好的表现。第二,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全球对美国的顺差,未来的调整主要有三个方向:美国国内的经济调整、主要差国的经济调整、依靠多边调整机制,如“新广场协议”。第三,虽然个别商品的国际价格出现较大变化,但国际商品价格的走势总体没有大的波动。
(二)我国当前经济环境。国家统计局姚景源用十六个字概括了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即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粮食连续4年增产,2007年达到50,150万吨;工业结构加快升级,2007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8%;服务业稳步发展,五年年均增长超过10%,现代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有了新改善,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万人;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140元。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2万亿元。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突破2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已扩大到全国县域的86%。
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与原因
(一)人民币升值的过程。自2005年7月21日19点起,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2006年在“破8”的惊呼声中,开启了“7时代”的到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11年来首次突破8元大关,13年来首次超过港币。2007年在贸易顺差、通胀、美元疲软和热钱等因素交叉影响下,人民币升值势不可挡。从2007年首个交易日的1美元兑人民币7.8073元开始,到年末最后一个交易日的7.3046元,“7时代”贯穿于2007年全年。2008年人民币再次加速,“6时代”已经跃然纸上。2008年4月1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首次“破7”。
(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人民币汇率问题早在几年前就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的热门话题,不仅众多的利益集团盯着不放,就连各国政府也参与其中。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世界经济环境上来看,要求人民币升值最强烈的是美国。美国之所以施压让人民币升值,是因为美国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的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只是“极大的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并且把美国的就业率下降,贸易出现逆差等现象都归咎于中国人民币币值过低。因而美国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来改变其困境,使中国的出口品不再有优势。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贸易逆差急剧增长的原因不在于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国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支出增长,以及美元贬值的J曲线效应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笔者认为,美国这一呼声很明显是出自自己臆断的,美国在寻找解救自己国家的一个出路,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美国在这个经济问题的要求背后,实际是有更深一层的战略和政治考量。
第二,从国内经济环境看,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环境下发展最快。一方面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使得中国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近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内涌现出像海尔、联想、长虹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颇具竞争力,从而推动了中国对外出口使国际收支顺差扩大;另一方面国内的经济高速稳步发展使外界普遍对中国经济看好,因而大量热钱涌入,而外资在我国的使用就表现为生产性贷款和消费性贷款,生产性贷款改进了我国的福利水平,消费性贷款则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2006年11月中国外汇储备一举突破1万亿美元,储备数额为世界第一,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增强了对人民币的信心,因而人民币就有了升值的潜力。
第三,从经济学理论上看。首先,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的近十年都没有进行过调整,而这10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与理论经济学相违背的;其次,按照国际经济学理论,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本币定价过低,本币有升值压力;第三,根据S-D模型原理,由于巨额的外汇储备使得我国对外币需求减少,对本币需求增加,造成通货膨胀。
三、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的积极影响
第一,有利于改善吸引外资的环境。人民币汇率升值,可使已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的利润增加,吸引大量外资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间接投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
第二,有利于减轻外债还本付息压力。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未偿还外债还本付息所需本币的数量相应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外债负担。
第三,有利于加快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中国实施的是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来实行出口的战略,它使得中国的出口结构不能适时得到优化。因此,如果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转变为动力,引导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档次,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而且还可以改善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第四,有利于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快技术创新,降低进口成本。总体来看,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因此,我国可以适当提高进口,降低出口,从而适当减少顺差。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后,出口产品必须依靠更多技术创新来获得国际竞争力,国内市场上企业也必须更多地通过技术创新来进行竞争。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真正形成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的现实市场环境,这将有利于推进企业向集约经营模式转变,加快技术创新。
第五,增进国民福利。人民币升值一方面会使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地下降,出境旅游等变得相对的低廉,这些都会直接地增加国民的消费福利水平;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明显的提高国内金融资产的相对市场价格,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些会让国内居民获得更大的财富效应,进而刺激国内的消费需求。此外,人民币升值还会提升中国人的劳动价值,进而全面地提高人的价值。
(二)人民币升值的消极影响
第一,对出口增长有抑制效应。人民币汇率升值后,出口企业成本相应提高。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的下降将严重影响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如果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则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
第二,进一步扩大外债规模。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将会明显缩水,使中国蒙受巨大损失。
第三,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资本市场上活跃的多为国际游资,这部分资金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是造成金融市场动荡的潜在因素。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容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第四,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由于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央银行就不得不大量买进市场上流通的外汇,从而使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增加。但供应结构的差异却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五,助长了经济中的泡沫和投机行为,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人民币如果升值,大量境外短期投机资金就会乘机而入,大肆炒作人民币会导致国际金融资本对人民币的投资,同时我国居民也将资金大量投资于股市和房地产等行业进行投机活动,这助长了经济中的泡沫。在中国金融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金融货币危机。
第六,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将直接打击中国的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最大的就业部门,如果这些行业陷入衰退和困难之中,将使失业人数增加。而就当前而言,中国的就业压力已十分严峻。若人民币升值严重打击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四、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途径
就中国当前经济情况而言,金融体系不健全、银行呆坏账比例较高、各种隐性社会欠账多,而且人民币升值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方法。所以,中国的当务之急是降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实施一些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措施。例如,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合格境内投资者(QDII)等。在综合分析了引起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的多种因素下,笔者认为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实施不同的措施和政策来解决。
(一)短期角度:扩大外汇需求,抑制外汇供给。首先,从货币因素的角度来看,必须抑制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以及国际游资的不断涌入,毕竟它是影响中国当前经济问题的源头,因此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抑制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其次,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要加强经常项目、资本项目资金流入监管。由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我国出口企业采取虚报价格的方式来压低成本提高出口价,使得贸易顺差的“虚增”,因而我国的外汇供给增加了。因此,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完善外汇统计、监测工作,加强资本项目尤其是短期资金流入监管就显得至关重要;第三,从外汇储备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实施“藏汇于民”、鼓励海外投资的政策。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限制了居民和企业对外汇的需求和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集中在中央银行,国家就成了汇率风险的唯一承担者。若投放一定的外汇在市场上,允许私人持有外汇并鼓励企业积极发展对外投资便可以来释放过多的外汇储备压力,分散汇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