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作物种植常识

农作物种植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作物种植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作物种植常识

农作物种植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网;无功补偿装置;巡视;维护

现阶段,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用电质量问题,因为农村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多处于电网系统末端,无法享受到同市区同样的电能质量供应,无功电源也相对较为落后,每逢春耕、节假日时节,各种农业机械同时工作或居民返乡探亲,用电量急剧上升,使得一些原本趋向于老化的低压线路承受非常重的负荷,在管理不善、维护不及时的情况下,难免会导致部分地区由于电压低、功率低、线损严重等而出现电力供应中断等问题,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无法正常进行,甚至造成电力故障,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必须加大对农网功率的调查与考核力度,采取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无功补偿装置在低压配网中作用

无功补偿是维护与确保电力系统安全、持续、稳定运行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平衡无功功率、减少低压线损、确保持续稳定供电。目前,这一方法经过实践证明能够被用在各种类型的电压网络中。因此,将无功补偿装置利用在低压配网中,具有广泛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它能够有效控制低压线路与变压器的有功损耗。将无功补偿装置科学地配设在电网线路中,就类似于在线路中配置了一些可以就地发挥供电功能的无功电源,凭借电容器同感性负荷之间的无功交换,能够全面控制供电线路的电流,这样就能够有效控制电力线路的线损,防止出现变压器功能受损。

二、无功装置的作用与原理

农网中所配备的无功补偿装置多数都暴露于室外露天,这些装置时刻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威胁,这就对无功补偿装置的运行质量与使用寿命提出了要求。

1.控制器。控制器通常来说是补偿装置的关键部分,是发挥核心作用的装备,所选的控制器,要求具有较小的测量误差,并能够较强地抵御电路的干扰,根据对比研究各类样品,可以使用TS8D类控制器,来支持无功补偿装置的运行。

2.电容器。经过多重对比鉴别,可以使用BSMJ型号并联电容器,因为它里面配置着特殊装置,能够发挥着过热保护的功能和作用。

3.取样电流互感器。这一装置最终要配置在低压导线中,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安装过程中,不能将导线开口配置穿心式互感器。在多重研究对比后,决定使用钳式互感设备,它能够抵御户外不良因素的侵袭。

4.监督、检测回路的接线原理如图1所示。

5.新型的智能三相复合开关。这种开关能够对无功补偿装置进行整体控制,能够发挥以往多个元件装置投切开关的功能,这种智能型开关具有自身的优点,具体体现在:良好的控制指标,高度稳定运行等等。是融合于以往多种元器件的优点的新型开关设备,投电容器时,确保电压过零合闸,切电容时,能够确保无电流经过。

三、无功补偿方法的使用

对于补偿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农村的地理环境特征来决定,电网管理人员要进行科学的全局规划,合理设计与安装无功补偿装置。从农村电网布局的特征来看,无功补偿设备的配置要本着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综合规划、科学布局,分级别、分层次补偿,确保就地实现平衡;同时,要将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方式相互配合起来,主要选择分散补偿方式;高低压补偿方式有机配合,主要选择低 压补偿;调压配合降损,主要利用降损方式。

其中集中补偿:就是在负荷一端以集中的方式来补偿功率,首先要对电力负荷一端的一切无功功率加以核查、检测,同时在低压一端配置电容器,要确保其能够自动地投入、切除。同时,也要参照电量负荷的变化情况来科学配置,最终目标就是增加变压器使用方的功率因数,确保无功功率能够达到就地平衡,保护配电网不受到线损威胁,也为用电方提供稳定、合格的电压。从日常电网的使用来看,通常要使用额定容量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左右的补偿容量,集中补偿适合运用于供电范围相对较小的变压器台区。

与集中补偿向对应的是分散补偿,分散补偿就是以分散的形式进行补偿,参照负荷与无功分布状况,针对性地在缺少功率的地方加以补偿。这种补偿方式的优点就是具有灵活性、变通性,最标准的状态就是电力网络整体上无任何无功电流,农村电力网络系统因为负荷的分布相对分散,供电地点也呈现分散式分布,范围也相对较大,正是由于农网具有这样的特点,才需要采取分散补偿方式。

从功率源头方面来看,补偿又可分为供电企业补偿与用户补偿同步结合开展。因为无功功率是在这两方面得以消耗的,其中用户消耗量大概在一半以上。根据电力网络系统运行的需求,要想实现电网无功平衡,确保电压能够正常、稳定地供应,就要配置一些电容设备、调相机以及静止无功补偿设备,这样才能实现配电网络功能的正常发挥。

用户自身需要的无功负荷,就要让用户自己配置并联电容器,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减轻电力线路以及变压器的压力,减少由于电力输送而出现的损耗,全面确保用户端获得稳定的电压供应。

四、无功补偿装置常见的故障与解决方法

1.电容器组中单组电容器的保护熔断器熔断

很多无功补偿装置的生产单位都不会考虑太周全,例如:电容器组就是一个故障危险区,其分支回路部分地区很有可能会出现谐振现象,因为这部分电压过高会导致熔断器熔断现象,影响这个无功补偿装置的正常工作。

针对以上故障,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做好设计预算工作,可以先将每一个层次的调压都加以预测、计算,计算其容抗、感抗等等,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科学设计,全面预防电容器部分地区出现谐振现象,有效预防出现熔断器受损。

可以优选电容器型号,通常低于100Kvar的型号较为合适,同时要控制合闸与调压涌流的出现,从源头上来预防熔断器出现熔断受损的现象。同时也要注意优选电抗器,一般来说,处于4.4%-5.5%之间电抗率的型号能够符合标准要求,可以全面地预防过电压的出现。

也可以通过改进串联模式来预防这一问题:当串联模式为:电抗器(前)—电容器(后)时,能够限制电流,控制谐波的出现;当串联模式为:电容器(前)—电抗器(后)时,此时无功补偿装置则可以有效地吸取无功功率谐波,预防出现部分地区谐振现象。

2.无功装置很难投入使用,使用持续时间短

在对无功补偿装置安装前,要将配电网的功率大小加以测试,同时要有目标地选取技术参数,科学地设计。

五、结语

农村用电量不断上升,要想确保农村电力网络系统供电功能的正常发挥,就要加强对无功补偿装置的设计与运用,要克服一切环境困难和限制性条件,科学配置无功补偿装置,实现对电力系统功能的有效维护,实现供电就地平衡。

参考文献

[1]轧超.秸秆沼气发电技术[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2005,11(3):207-209.

[2]王洋.低压无功补偿装置的选择[J].广东科技,2009, 208(6):42-43.

[3]王希,周晓勇.农村泵站改造的无功补偿设计[J].江西水利科技,2009,35(1):66-68.

农作物种植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种子销售;基层;代销

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它具有生命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种子经营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并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不能盲目销售,否则优良品种不仅不能被正确利用,反而会给种子选育者、经营者、使用者带来很大损失,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1]。因此,加强种子市场管理是种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自《种子法》实施以来,我国种子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开放、活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辽宁省种子营销网点遍布全省各市、县及乡、村。为此,现就基层种子销售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1种子的“销售”、“代销”行为开创种子市场新格局

随着种子市场的开放,特别是跨国企业集团进入中国,厂家直销的功能和作用正在逐渐减弱。每个企业、公司都想在渠道方面做文章,渠道扁平化,渠道重心下移,甚至是代销。但由于中国的国情使得任何一个生产厂家都不能把每一个角落都建成分公司或是连锁经营模式。因此,代销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发挥它的功能,只是它的职能和作用会发生一些转变。销售是现阶段种子市场销售的主要行为,商渠道是现阶段种子市场销售的最主要渠道。国内种业育、繁、销一体化公司大部分的销售渠道以县级渠道为主[2]。

2种子的“销售”、“代销”行为在法律允许范围内

《种子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种子经营者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或者受具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经营者以书面委托代销其种子的,可以不再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据此,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审批及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农发(2001)20号中,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上述2种种子销售行为,在核准经营范围时应明确为“销售包装种子”或“代销包装种子”。种子经营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后,从事销售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是合法的经营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对这类行为做出前置性规定或限制。

3种子的“销售”、“代销”行为对市场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建立统一、开放的种子市场新格局,推动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规范种子经营者营销行为,广大购种农民直接受益。一是通过市场调节,种子价格更趋于合理;二是消除地方垄断,农民有更多的品种选择空间;三是遍及各地的种子经销点方便了农民购种。对种子经营者来说,其最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和种植习惯,而他们一旦出售不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将直接面对受害农户的遣责。因此,在购进种子时就不得不考虑企业的信誉度和对种子质量出何等保障性承诺等因素。所以规范和监督持证种子公司的生产经营行为是管理工作的重点[3]。

4基层种子“销售”、“代销”行为存在多方面问题

由于从事种子“销售”、“代销”的种子经营者普遍缺乏农技常识和不熟悉与所经营种子有关的法律、法规,另外,农民购种盲目,本身识别能力差,使农业生产的用种存在安全隐患,具体表现为:有的不顾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品种布局的安排,甚至远距离购回当地从未种植过的品种,容易导致适应性、抗逆性差的品种的推广;有的销售应该包装而没有包装或者大包装应该分装而没有分装的种子;有的不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品种是否通过审定,只图品种新,能赚钱;有的在与品种适宜性有明显差异区域售种,这些情况任何一种的发生都可能导致生产事故,给农民和农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少数种子公司为争取利益,对品种的产量表现和抗性夸大宣传,对广大农民有很大误导,将直接威胁到农民用种安全。

5基层种子销售行为有待依法规范

客观估价种子“销售”、“代销”行为存在的问题,探索和构建用种安全机制,是关系到农民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经济和政治问题。当前种子市场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有:①无生产、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农作物种子的行为;②经营、推广或者变相经营、推广应当审定而未审定通过的农作物种子的行为;③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假冒包装、标识等欺骗消费者的经营行为;④没有、伪造、涂改种子标签或标签标注的内容不规范,销售农作物种子应当包装而没有包装的行为;⑤未按规定制作、保存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档案,设立种子经营分权机构未按规定备案的行为;⑥未经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引种、推广主要功能农作物品种的行为;⑦委托代销种子手续不规范、不齐全,未在代销协议范围内从事代销活动的行为;⑧品种侵权、假冒授权、销售授权品种未使用其注册登记名称的行为;⑨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的其他违法行为。

要求种子企业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守法经营,有序竞争,认真建好种子生产经营档案,规范种子标签,搞好市场调研,生产对路和质量达标的品种。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新品种示范工作,的品种布局意见应宣传到位,广泛开展良种良法知识普及工作,引导农民科学购种[4]。种子管理部门做好种子“销售”、“代销”点的备案管理工作,加大对种子经营档案的检查和种子质量的抽查,严格执行品种审定、种子标签等管理办法。种子执法部门应按照《种子法》所赋予的职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严格执法,共同做好相关监督管理和执法保障工作,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积极促进安全、有效的现代种子流通网络的形成。

6参考文献

[1] 李正良,陈宝良,杨文智.提高基层种子销售人员素质的几点看法[J].种子科技,22010,28(3):19-20.

[2] 陈久兰,刘燕,徐君.浅谈种子销售[J].种子世界,2008(10):9-10.

农作物种植常识范文第3篇

从蜜蜂外部形态结构看,蜜蜂是一个单元性的社会传粉昆虫,可进行人工大量繁育和随时转移,个体全身密被绒毛并分叉,便于粘附花粉,三对足有固定的花粉刷、花粉耙、花粉篮等,可收集绒毛粘附的花粉,并集中到花粉篮中形成粉团,带回蜂巢饲喂幼虫。世界上约有17万种显花植物,他们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分泌着芳香蜜汁,吸引蜜蜂前来采集花粉觅食。蜜蜂群体通过采集花粉、花蜜为食不断发展壮大,若没有这些天然食物的提供,蜜蜂就不能繁衍和发展。在数千万年的历史进程中,植物通过蜜蜂采集花粉而完成了自身受精作用,这些植物的花朵通过大量蜜蜂传粉受精、提高了杂种优势的利用,增加了植物遗传基因物质的转移,提高了植物的生命活力和籽种数量,有利于植物的繁衍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最终实现了植物、生态多样性的修复和产生。所以蜜蜂处于动植物生物链的重要环节,蜜蜂数量的减少会引发环境危机。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仅能活四年,没有蜜蜂就没有植物,没有植物就没有动物,也就没有人类”[3]。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确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从根本上揭示了蜜蜂传粉在生态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蜜蜂授粉在安全果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1蜜蜂授粉可促进农作物的繁茂和生存蜜蜂采访植物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具有明显的专一性。蜜蜂每一次出巢只采访一种植物的花朵,这主要是蜜蜂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所致,每群蜜蜂每天可以采集成千上万的花朵,为同种植物不同植株进行传粉受精,而同种植物的不同植株之间的花粉传播会导致等位基因的相互交流和等位基因之间的多种遗传组合,产生更多的遗传多样性。蜜蜂采集的半径一般在3~5km,在具有一定遗传距离的植株之间进行花粉传播,可使子一代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提高植物后代的生产力和抗病能力,使其后代能吸收转化更多的营养物质,新陈代谢加快、种子粒数增多与饱满,果实更加硕大,促进了植物快速繁衍和发展,保持延长了生物多样性的产生。特别是蜜蜂在我国蔬菜育种和种子产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育种专家缩短育种时间、研究更多的新品种起到了主导作用,极大丰富了餐桌上蔬菜品种,从而提早告别了北方冬储大白菜的“悠久”历史,为当时实现菜篮子工程做出了贡献。植物更新繁衍,是自然生态系统维持良性循环的有力保障,蜜蜂授粉增加植物遗传基因多样性,提高植物的籽种数量和生命活力,对植物繁衍发展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同样,在农作物生产中,蜜蜂授粉不仅能使农作物增产,还能使农作物增效提质,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农业之翼”。据美国农业部报道,蜜蜂授粉所带来的增产效益是蜂产品效益的143倍,而蜜蜂授粉带来的农业生态效益将是无可估量的。国内一些研究资料表明:蜜蜂授粉油菜可提高产量10%以上,水稻科增产2.44%,苹果产量提高2倍以上;另外,蜜蜂授粉还可以使果实中的某些营养成分增加。在我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战略中,生物授粉媒介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不但可以提高牧草种子的产量,还可以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逆性,蜜蜂可使农作物在最佳时间得到及时充分授粉,显著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作物的大量种植,有利于农作物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2.2我国农业生产情况目前在农业生产中,依靠化肥、生长素、地膜、棚膜增加产量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全国化肥年生产4124万t,400kg/hm2,超出了国外225kg/hm2的安全上线。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08亿hm2,每公顷用农药32.85kg。兽药、饲料、添加剂、激素和抗生素等不断地长期使用,已对食品安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农药残留超标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寻求农业生产新的增产措施势在必行。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单一作物品种以及反季节蔬菜的销售和设施作物的迅猛发展,对蜂授粉技术的需求显得极为迫切。农田长期应用化肥、农药造成野生传粉昆虫资源减少,人工授粉现象普遍存在;设施农业由于棚室结构的限制,阻碍了传粉昆虫的进入和空气的流通,在没有传粉昆虫的环境中,人工辅助授粉必不可少,否则开花不结果或千朵花一穗果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保证产量的获得,所以多种人工授粉方式在全国农业生产中普遍兴起。目前,农业生产中人工授粉方式主要有人工兑花(如西瓜摘雄花对雌花)、果园中利用鼓风机授粉、设施番茄中的振动棒授粉、多种作物的激素蘸花等授粉方式。上述的人工授粉方式无论哪一种均存在以下弊端:(1)授粉不能及时有效;(2)不能准确掌握植物生理最佳授粉时间;(3)作物上、中、下坐果不均匀;(4)人工授粉劳动强度增大、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还容易造成枝叶损伤增加感病机会;(5)激素蘸花对果品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开展蜂授粉工作是市场的需求,更是人类健康的需求,研究应用推广蜜蜂授粉技术可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2.3蜜蜂授粉经济价值评估及增产优势蜂授粉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1)李海燕博士研究表明,蜂授粉对我国36种作物生产贡献的经济价值高达3042.20亿元,占这些作物总产值的36.25%,相当于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2.30%[4],是我国养蜂业总产值的76倍。(2)养蜂业对促进现代果业发展和维护粮食安全十分重要,在异花作物中,蜜蜂授粉对水果和坚果贡献率最大,达到1779亿元,占总价值的58.48%。蜜蜂授粉对于棉花、油菜籽、大豆生产也有巨大贡献,每年蜜蜂为棉花和油菜授粉后贡献价值分别为458.36亿元和164.82亿元,相当于两类作物产值的43%和76%。(3)蜜蜂授粉的替代价值大,山西省苹果和梨两种果品蜜蜂授粉的替代价值高达8.39亿元,相当于全省水果总产值的6.44%。(4)70%以上的异花作物在没有蜜蜂授粉的前提下,开花不结果或千花一果现象较为普遍,设施作物又因棚室结构的隔绝与阻碍空气的流通显得更为突出,所以蜜蜂授粉的出现弥补了棚室作物传粉昆虫的不足。研究表明:蜜蜂授粉还可以使果实中的某些营养成分增加,如100g黄瓜中VC的含量增加0.25mg,100g西红柿中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增加0.14%;蜜蜂授粉可使蔬菜籽种提高10%~120%,具有籽粒饱满、千粒重增加,发芽率整齐等特点。蜜蜂为棉花传粉,棉籽千粒重增加3%,发芽率提高29%;水稻千粒重增加2.6%~2.94%;油菜千粒重增加5.1%~28.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战略中,生物授粉媒介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如利用蜜蜂为三叶草授粉可增产4倍,切叶蜂为苜蓿授粉可增产2~4倍。

2.4国外蜂授粉技术应用蜂授粉技术是现代都市农业,尤其是设施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生物授粉技术,符合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原则,与其他农业增产技术措施相比:具有低碳、安全、快速、省工、便捷、不占用耕地、不消耗能源,投资小见效快等优点。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把蜂授粉技术作为一项农业专项投入,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农场使用蜜蜂授粉;法律上制定相应管理条例;在实际中根据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授粉季节等,配备一定数量的蜜蜂完成授粉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养蜂用户就已免费使用GPS通信系统,通往蜂场的公路可得到政府免费修补,在养蜂用具上也有相应的补贴政策。如美国400万群蜜蜂,有350万群用于作物传粉,日本的角额壁蜂、前苏联的红壁蜂大面积应用于早春果树传粉,加拿大切叶蜂为苜蓿传粉,每年度繁殖数亿只,欧盟共同体成员国每年利用熊蜂已达100多万群,除满足本国农作物需求以外,还向其他国家出口。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从加拿大、日本、以色列、荷兰引进过切叶蜂、角额壁蜂和熊蜂。目前,荷兰熊蜂每年以3万箱的速度进入国内授粉市场。

2.5国内蜂授粉研究进展我国从事蜜蜂授粉在研究时间、内容及水平、人员力量投入、领导重视程度与群众接受能力等方面与国外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推广蜜蜂授粉作物种类与应用面积方面差距明显。发达国家发展养蜂业主要以授粉为主,蜂产品大多依靠国外进口,而我国养蜂者均以生产蜂产品为主要收入,而授粉为辅助增收途径甚至不参加授粉工作,严重忽视了蜜蜂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价值。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内部分地区开始利用蜜蜂进行规模授粉,包括大连旅顺、山东烟台、栖霞果树等。真正从事蜜蜂授粉研究工作是从1986年开始,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养蜂研究室成立了蜜蜂授粉课题组,授粉研究首先从大白菜亲本繁育授粉开始,逐步过渡到甘蓝、萝卜、花椰菜、黄瓜、芦笋、韭菜等蔬菜育种,涉及多个省市多家育种单位,最终成为籽种育种必不可少的生物技术。1990年初,研究人员利用蜜蜂、壁蜂分别为西瓜、果树授粉,授粉面积从北京地区扩展到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区。直到1998年,河北满城、乐亭县的棚室草莓蜜蜂授粉工作得到全面的示范推广。1999年,茄果类作物利用熊蜂授粉研究应用工作起步,2003年,我国第一个熊蜂工厂化生产车间在北京顺义三高科技园区建成,通过技术攻关,这是一个拥有了一年四季均可供应授粉熊蜂的生产车间。国内蜂授粉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在蔬菜育种、设施草莓、西瓜、番茄、彩椒、西葫芦、南瓜等品种,推广面积逐渐增加,通过蜜蜂、熊蜂授粉工作不但增加了产品的产量,更提高了果蔬的品质,保障了果蔬的安全。目前,北京蜂授粉工作在授粉蜂种(蜜蜂、壁蜂、熊蜂、中华蜜蜂、切叶蜂)的研究及配套应用方面已形成体系,从授粉蜂群的生产、销售、应用、回收以及配套的蜂具和操作规范都已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目前,由研究人员根据多年经验制定的设施草莓蜜蜂授粉技术、设施西瓜蜂授粉技术、设施番茄熊蜂授粉技术地方标准已开始实施,推广形势已形成区域化、规模化。授粉果品(包括蔬菜繁种、草莓、果树、西瓜、番茄等主流品种)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已向市场化方向运作,打造绿色安全品牌。北京蜂授粉工作正以带动周边地区授粉产业的发展趋势在良性循环,目前,已在全国36个省市地区设立了授粉基地,年利用蜂授粉面积约数百万公顷,授粉面积正逐渐增加,蜂群数量与授粉需求关系接近吻合,且将呈现蜂群供不应求的现象,国内蜂授粉工作蓄势待发,前景广阔。

3我国养蜂生产现状

3.1中国蜂业生产现状2005年至今国内饲养的蜜蜂数量基本稳定在730万群,其中西方蜜蜂约占2/3,东方蜜蜂约占1/3。东方蜜蜂以生产蜂蜜为主,西方蜜蜂主要生产蜂蜜和蜂王浆。中国西南部、东北部地区以生产蜂蜜为主,养蜂发达地区的蜂农以生产蜂王浆为主,如江浙一带。2005年,中国蜂蜜产量为29.3万t、蜂王浆产量为3000t、蜂花粉产量为5000t、蜂胶产量为350t、蜂蜡产量为4000t。全国现有蜂农约30万人[5],分为专业养蜂者和业余养蜂者。目前中国蜂产品加工企业约2000家,蜂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约80亿元,但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不超过100家,中型和小型的企业居多,另外还有零散的个体销售者。中国的蜂蜜有一半出口,主要出口到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50%~60%蜂王浆出口,其中90%出口到日本,全世界的蜂王浆90%以上产自中国,80%~90%蜂蜡出口到国外。

3.2中国养蜂生产模式根据我国养蜂生产现状,可将蜂场分为3种类型:(1)定地饲养:北方80%蜂场以定地饲养为主。(2)部分小转地养蜂:主要采集本地及周边地区1~2个蜜源为主。(3)周年转地蜂场(流动蜂场):以追花采蜜为主,以南方蜂场为主,常年在外属流动放蜂。这3种模式各不相同,定地饲养型:受家庭经济条件和本地蜜粉源植物种类所限,属于被动养蜂“靠天吃饭”,遇到风调雨顺、年景好的时候就大年丰收;遇到小年只可解决蜂群自身温饱,不需要花钱购买给蜂群越冬所需饲料;若遇到干旱少雨年份属于歉年,蜂群不但没有经济收入还要花钱购买饲料进行饲喂,则属亏本经营。小转地放蜂采蜜可根据天气变化、周边主要蜜源泌蜜状况提前踩点考察,主动出击,这些蜂场有较固定的放蜂路线,一般在100~200km范围内,由被动采蜜转为主动采蜜,效益稳定。周年转地放蜂采蜜属于大流动放蜂采蜜,养蜂员常年在外较为辛苦,蜂场开支较大,经济效益相对不太稳定,有风险。

3.3如何使蜂群效益最大化2011-2014年,我们分别对3种类型蜂场(定地、小转地、周年转地)进行运营模式研究,改变传统采蜜为主的经营方式,以授粉为主,兼顾采蜜的运营模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蜜蜂授粉收入占蜂场全年收入的40%以上,蜂场全年总收入增加了1倍左右,效果极为明显,实现了“蜜蜂授粉架金桥、养蜂农业双丰收”的双赢理念。有效引领并推动了各大蜂场进行农业授粉的积极性,使授粉市场逐步显现出用户认可接受、领导重视鼓励、蜂农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从中得出结论:要使蜂场获得较高效益、实现蜂群效益最大化,就要转变传统蜂场经营模式,转变思路、与时俱进,挖掘蜜蜂对社会的最大贡献价值,结合本地区作物授粉情况,主动出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生产蜂产品为主向结合授粉为辅的方向转变,最终实现以授粉为主,生产蜂产品为辅的良性蜂业发展模式。

4蜂产品与人类健康

农作物种植常识范文第4篇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关于芒种节气的含义及其特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芒种的含义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每年公历6月5-7日左右,太阳到大黄经75时为芒种。2014年芒种时间是在2014年6月6日,农历五月初九,星期五。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在乡间流传着许多与芒种有关的谚语,如:“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芒种不种,再种无用。”“五月栽红薯盘大墩,六月栽薯一把根。”这些谚语充分彰显了农作物种植“春争日,夏争时”的繁忙和紧迫感。

芒种节气的特点1、麦粒接近饱满

时节“芒种”的意思就是麦粒上长出了尖尖的芒刺,表示麦粒接近饱满,有待成熟,预示丰收。农业专家提示说,芒种时节是农业生产最繁忙的季节,各地群众要抓紧时间进行抢收抢播和田间管理,勤施肥,确保粮食生产好收成。

2、农事繁忙的节气

芒种节气是很忙的节气。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

3、气温攀升,进入梅雨时期

“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很接地气的含义吧,可这个节气,从气象的角度来看,太不安分了:雨量充沛,气温显着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我们长江中下游呢?即将进入让人头疼的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真的是比较煎熬的几天。

芒种农事谚语1、芒种夏至天,走路需人牵。

2、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3、埋麦露豆,提耧耩谷。

4、麦收要紧,秋收要稳。

5、芒种忙,麦上场。

6、芒种芒种,碰到亲家不说话。

7、平路怕后沉,上坡怕前沉,下坡载重难驾稳。

8、机、畜、人,齐上阵,割运打轧快入囤。

9、小麦选种在田间,弄到场里就要掺。

10、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11、会扬场的一条线,不会扬的一大片。

12、手巧不如工具巧。

13、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

14、夏种无早,越早越好。

15、芒种三日打麦场。

16、麦茬无早豆。

17、秆黑粉,不抽穗;

散黑穗,不长粒;腥黑穗,粒腥味。

18、麦子争青打满仓,谷子争青少打粮。

19、麦秸氨化好,牛羊没个饱。

20、麦松一场空,秋稳籽粒丰。

21、芒种黍子夏至麻。

22、埋麦露豆晒芝麻。

23、槐花稠,豆子收;

槐花稀,豆子秕。

24、旱耪田,涝浇园。

25、湿麦进仓,烂个净光。

26、黄熟收,干熟丢。

27、提耩谷子,按耧麦,皮上豆子播下来。

28、二十四节气之芒种时节常识介绍。

农作物种植常识范文第5篇

1.1产业水平低,应对能力弱

我国农业经营中存在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且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同时,我国农产品种类不够丰富,低质农产品被大量生产和积压,而优质农产品产能不足,不能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造成国外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大量涌入,形成发展高产优质农产品的投入不足,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应对市场和气象灾害风险的能力下降。

1.2教育程度低,应对水平差

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比以前大大提高,但与发展高产优质农产品,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等时展的新需求尚有距离。日本农业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为11.7年,我国只有6.54年。在西欧,如:德国农业劳动力中有54%接受过至少3年的专业技术培训,而我国几乎是空白,所以,很多农业生产者不具备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常识。

1.3人均土地少,应对栽培难

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量少,随着人口增加,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农田复种指数高,大区域改变种植方式和种植结构较为困难,因此通过改变种植模式应对气候变化的难度较大,由此造成农作物栽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

1.4气象灾害多,应对成本高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气温不断升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使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如:土地荒漠化危害范围加大,土壤肥力下降,农业灌溉的需水量增加等,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

1.5成果应用慢,应对科技少

目前,我国农业整体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距离,加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政策、资金、人员等与农业科技进步不同步,造成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弱,制约了通过农业科技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1.6政策不健全,应对困难多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更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积极参与成因分析、应对机制建立,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但有关具体行业的应对策略,国内外只有相关研究报告和建议,尚没有完备的政策法规支持,给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增加了难度。

2气候变化概况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climatechange)”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国内如林学椿等一些气象学者研究近40年我国气候趋势曾得出结论:我国平均气温以0.04℃•10a-1的倾向率上升,降水量以-12.66mm•10a-1的速度减少[5]。

2.1气温

《2010年全球气候报告》指出全球变暖仍是世界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纳利斯援引报告统计数据报道2001年至2010年是人类自1850年起使用仪器测量温度以来最热的10年。2010年的1月至10月,全球平均气温较往年同期升高了0.55℃以上(数据来自联合国网站新闻中心),仅次于1998年和2005年。这种变暖趋势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蔓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2010年经历了热浪、洪水和旱灾等自然灾害,而未来由极端天气引发的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将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升高而不断增加。

2.2降水

全球降水在中高纬度和热带地区增加,在副热带地区减少。全球平均气温增加很可能导致降水和大气水分的变化,这是因为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水循环更为活跃,并且整个大气容纳水的能力增强。有科学家发现,降水具有百年尺度的增加趋势[6]。

2.3农业气象灾害

我国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连阴雨、夏季低温、暴雨、台风、寒潮、沙尘暴、高温等。因气象灾害,我国每年农田受灾面积达0.467亿hm2以上,受灾农作物占农作物面积20%~35%,造成粮食损失200亿kg。

2.3.1干旱灾害

从历年统计数据可知,1978—2009年,我国深受旱灾之害,年受灾面积(1.3~2.0)×107hm2,严重年份可达4.0×107hm2,最终成灾比例(成灾面积/受灾面积)达40%~60%。由于降水量显著偏少,连续无有效降水时间长,致使黄淮、华北气象干旱迅速发展。截至2011年2月4日,我国八省冬小麦受旱面积6.4×106hm2,占八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35.1%,占八省耕地面积的21.7%,受旱八省冬小麦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80%以上[7]。

2.3.2洪涝灾害

我国是洪涝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自1970年以来一直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近几年来,所造成的农作物受害面积占气候灾害总面积的27%,年均受灾作物9.0×106hm2[8]。

2.3.3台风灾害

据近15年统计,我国每年遭台风危害的农作物面积达2.9×104hm2,在太平洋和南海、年均发生台风约27个。

2.3.4高温酷暑

近些年来,高温干旱造成闽、赣、湘、浙四省的4.0×106hm2农作物受灾,其中6.7×105hm2减产。

2.3.5寒潮、低温冷冻害

东北三省1969年、1972年、1976年因低温影响,粮食产量均在1.0×107t,1998年南方遭冻害,有1.0×106hm2作物受灾,1999年华南及长江下游遭冻害,有2.6×106hm2作物受灾[9]

3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分析

3.1气候变化对产量影响

中国国土大、生态类型多,农业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试验表明,最低温度升高1℃,水稻的单产要下降10%。中国华北的试验也表明:在夜间冠层增温2.5℃,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生长期缩短,产量下降26.6%,所以说气候变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是客观存在的[10]。另外,对过去30年的统计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表1),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华北、西北、西南等地,温度升高的年份粮食产量下降。此外,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林而达在题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确保粮食安全》的文章中阐述:东北春旱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在2030年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会加大40%左右。总的来看,在未来30~50年,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3个突出问题:粮食产量波动增大、农业布局和结构将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将增加。崔静等将气候因素以中性的方式引入生产函数模型[11]来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假定这些因素不改变投入要素的价格,主要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检验其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

3.2对农作物生长生育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年平均温度增加1℃时,全国≥10℃积温的持续日数平均可延长约15d[12]。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产影响较显著,普遍表现为全生育期与越冬期缩短,返青期与成熟期提前[13-17],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的年平均气温上升、活动积温增加,从而使得霜期缩短、作物的主要发育期提前、生育期缩短。

3.3气候变化对农业种植制度的影响

我国农业以多熟种植为主。种植制度涉及气候、土壤、地貌、人口、作物、水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其中热、水、光等气候因素起着基本而重要的作用。用积温为指标来衡量,气候变暖将使现行的熟制线北移。目前的二熟制地区将北移到目前一熟区的中部,三熟制北界将从目前的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复种面积扩大,粮食总产量将增加。气候变化为我国多熟种植制度的增加提供了可能。但如果水分不增加甚至减少,温度升高,也不能完全延长作物的生长期。我国作物的种植制度将可能发生变化。据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一熟种植面积由当前的62.3%下降为39.2%,二熟种植面积由24.2%变为24.9%,三熟种植面积由当前的13.5%提高至35.9%(图1)[18]。气候变暖将使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中纬度和高原地区的适宜生长季开始日期提早、终止日期延后,农业生产潜在的生长季有所延长。

3.4气候变化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白莉萍等[19]认为CO2浓度的增高会导致作物的光合作用增强,而使根系吸收更多的矿物元素,这样有利于提高作物产品的质量。例如水果中的糖、柠檬酸、比粘度等均有所提高。但是如果植株中含碳量增加,含氮量相对降低,蛋白质也会降低,粮食品质有可能下降,经济系数也可能下降。因而为了补充茎叶消耗的土壤养分,必须施更多的肥料。同时,其他学者研究表明CO2浓度升高对品质的影响因作物品种而异[20]。如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决定蒸煮品质的一个主要因素)会随CO2浓度升高而增加,而其中对人体营养很重要的Fe和Zn元素则会下降。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均增加的条件下水稻籽粒蛋白含量降低。

3.5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异常气候出现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尤其是极端天气现象会越来越多,同时区域气候灾害、荒漠化、沙尘暴的加剧,必然会导致世界粮食生产的不稳定,从而提高农业成本。气候变化尤其是气温升高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化肥释放周期缩短,在高CO2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21]。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作物的需要(图2),而施肥量的增加不仅使农民投入增加,而且挥发、分解、淋溶流失的增加对土壤和环境也十分有害。气候变暖后,农药的施用量将增大。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而冬温较高也有利于幼虫安全越冬,温度高还为各种杂草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气候变暖将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22]。另外,气候变暖后各种病虫出现的范围也可能扩大并向高纬地区延伸,目前局限在热带的病原和寄生组织将会蔓延到亚热带甚至温带地区[23]。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气候变暖后将不得不增加施用农药和除草剂,而这将增大农业生产成本。此外,气候变暖还影响了整个水循环过程,使蒸发相应加大,改变了降水分布格局和降水量,加剧了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使农业灌溉成本提高,进行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的费用增大。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几大玉米种植区将会加大对肥水的投入[24]。

4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课题,目前,主要从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入手。重点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制订应对气候变化的产业政策,让全社会关注气候变化,积极投身应对气候变化事业。

4.1发展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25]是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低碳农业是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改善全球气候条件而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固碳技术、开发生物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具备“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农村金融”多元功能的新型农业。发展低碳农业,主要包括两个主要方面:(1)技术层面。遵循低碳农业的节碳固碳机理,研发并推广各种节碳固碳技术和模式。包括重建农业湿地系统、减少高碳能源及化肥应用、改良固碳型农业品种、推广农业固碳技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2)发展机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低碳农业成为农民获益的重要途径。包括国际碳汇交易机制,农民合作组织订单机制,农民利益共享机制等。

4.2强化农田水利基础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应对气候干旱、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根本举措。以淮河流域的山东省为例,山东省从该省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节约了水资源,增加了农业产出效益,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让有限的水资源有力地支撑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截止到2010年,全省重点县共整合各类资金18.26亿元,集中投入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大大减少了农田灌溉用水,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减少了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污染和农民的水费开支,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益。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山东省正集中力量,继续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努力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不断迈上节水农业的新台阶。

4.3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水平

加强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警,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序性和效率,使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大幅度提高,根据我国不同区域地理与气候条件的多样性所产生的极其丰富的区域特色气候资源,开发区域特色农业,节约资源与能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农业已由追求温保的产量型向追求效益的高产优质生态环保型转变,由数量型农业向数质并举、以质取胜方向发展。因此,调整农业结构的指导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惠农政策的机遇,在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突出区域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4.5制定配套政策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给农业带来的影响。2009年以来,农业部出台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热带作物病虫害疫情监测与防治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植物新品种保护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政策支持。

4.6加强科技支撑

农业生产既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又是温室气体的吸收汇。研究表明[1]大气中70%的甲烷和90%的氧化氮来源于农业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而在《京都协定书》中并没有认同土壤固碳和农业土壤碳库,据当前主要研究结论,农业甲烷主要来自水稻田和反刍动物消化排放,因此,强化这方面的减排技术研究,有利于农业减排。化肥硝酸铵可在微热情况下,产生氧化亚氮,氧化亚氮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长,并可输送到平流层,导致臭氧层损耗,因此充分利用生物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非常重要,要集成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开发和引进先进的农作方式和养牧方式,积极发展低投入、低污染、低风险的农业,充分将固氮技术与生物防治技术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大农业匹配结构,特别是农业、畜牧业等产业结构,走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

5结论以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