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中的风险评估

审计中的风险评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中的风险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中的风险评估

审计中的风险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险评估 现代审计 重要性 法律诉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审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他是一个容易遭受法律诉讼的行业,那些蒙受损失的受害人总想通过注册会计师尽可能使损失得以补偿。因此,法律诉讼一直是困扰着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的一大难题,会计师行业每年不得不为此付出大量的精力、支付巨额的赔偿金和购买高昂的保险费。

注册会计师要避开法律诉讼,就必须按审计准则的要求规范执业。在很多案件中,注册会计师之所以未能发现错误及舞弊,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他们不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情况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本文主要从这个角度浅谈怎样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行了解。

风险评估程序是指为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实施的程序。具体包括询问、浅析浅析程序、观察和检查。

一、询问

具体包括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

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是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进行。

1.管理层所关注的主要不足,如,新的竞争对手、主要客户和供应商的流失,新的税收法规的实施以及经营目标或战略的变化等。

2.被审计单位最近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3.可能影响财务报告的交易和事项,或者目前发生的重大会计处理不足,如重大的并购事宜等。

4.被审计单位发生的其他重要变化,如所有权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内部制约的变化等。

5.询问内部审计人员有助于注册会计师了解其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制约设计和运行有效性而实施的工作,以及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发现的不足是否采取适当的措施。

6.询问内部法律顾问、营销或销售人员、采购、生产及仓库人员有助于注册会计师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的遵守、营销对策及变化、销售趋势的变化等情况。

二、实施浅析浅析程序

浅析浅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

实施浅析浅析程序有助于识别异常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对财务报表和审计产生影响的金额、比率和趋势。在实施浅析浅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预期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并与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金额、依据记录金额计算的比率或趋势相比较,如果发现异常或未预期到的关系,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时考虑这些比较结果。

三、观察和检查

观察和检查程序可以印证对管理层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询问结果,并可提供有关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信息。具体实施如下程序:

1.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如观察被审计单位人员正在从事的生产活动和内部制约活动,增加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人员如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及实施内部制约的了解。

2.检查文件、记录和内部制约手册。如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章程,与其他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各项业务流程、操作指引和内部制约手册等,了解被审计单位组织结构和内部制约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

3.阅读由管理层和治理层编制的报告。如阅读被审计单位年度和中期财务报告、股东大会、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会议的会议记录或纪要,管理层的讨论和浅析浅析资料、经营计划和战略,对重要经营环节和外部因素的评价等,了解自上一期审计结束至本期审计期间被审计单位发生的重大事项。

4.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通过现场访问和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及经营活动,在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厂房和办公场所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有机会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担任不同职责的员工进行交流,可以增强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及重大影响因素的了解。

5.执行穿行测试,通过追踪某笔或几笔交易在业务流程中如何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以及相关制约如何执行,注册会计师可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交易流程和相关制约是否与之前通过其他程序所获得的了解一致,并确定相关制约是否得到执行。

四、其他审计程序和信息来源

询问被审计单位聘请的外部法律顾问、专业评估师、投资顾问和财务顾问以及阅读外部信息,也可能有助于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考虑在承接客户或续约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以及向被审计单位提供其他服务所获得经验,也可能有助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通过执行上述风险评估程序,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情况,看是否在自己的风险承受力之内,为下一步是否接受委托进行审计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晶.COSO新框架下企业内部制约与风险管理的深思.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审计中的风险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险评估 诚信 风险偏好 人力资源政策

注册会计师实施财务报表审计,其目的是对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得合理保证。风险导向审计是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鉴证业务必须采用的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评估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其中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主要有五要素组成:①控制环境;②风险评估过程;③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④控制活动;⑤对控制的监督。以下主要分析风险评估程序中对控制环境的了解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管理层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

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是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被审计单位重要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直接依赖于负责创建、管理和监控内部控制的人员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

市场经济伦理中的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就是指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实事求是、不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表里如一;守信就是信守契约信用,不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诚信的企业一般对自身行为有较高的道德标准,反对自私自利的行为,诚信的企业可能有更少的机会主义行为;诚信还将产生约束功能,主要体现为在一个共享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下,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的氛围,从而对企业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制约。在以诚信为导向的企业中,企业对自身行为和道德标准有较严格的要求,不诚信的行为会受到内部员工的监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注册会计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需要了解和评估被审计单位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和落实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是否身体力行,在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方面是否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企业文化是否强调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是否以合适的方式传达给全体员工,并对不诚信行为制定了适当的惩罚措施。

二、管理层风险偏好

风险偏好是指为了实现目标,个体在承担风险的种类、大小等方面的基本态度。风险,通常是指未来事件或损失的不确定性。由于个体对于风险的感知存在差异,所以不同的人风险偏好也存在差异。根据风险偏好理论的一般划分方法,风险偏好分为风险追求型、风险中立型、风险厌恶型三种类型。企业管理层风险偏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有着决定性影响。由于存在“高风险、高回报”原理,管理层如果一味选择高风险项目,很可能会将企业的经营置于高度不确定状态中。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风险偏好水平较高的管理者可能会采取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纵,而盈余管理活动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有时很难区分,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应该关注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通过不断加强独立审计能力以鉴别盈余管理与真实交易活动。

盈余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告时,通过各种会计手段或关联方交易等做出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决策的行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降低了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并严重误导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决策。盈余管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该行为可以为企业管理层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注册会计师应当注意分析被审计单位是否有一些特别的需求,例如:企业上市、负债融资等,使其有较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各个企业的特殊性,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告时进行职业判断。然而,管理层采用职业判断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即管理层会选择不能准确反映公司真实经济情形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粉饰报表,从而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错误的经济决策。

三、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被审计单位员工的素质与胜任能力是控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涉及招聘、薪酬、考核、培训、晋升等方面。被审计单位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雇用并保留一定数量既有胜任能力又有责任心的员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完善的人事政策与实务。

企业应当制定有关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考核、晋升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明确每个职位或岗位的员工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艺和能力,确保所招聘的员工都能胜任其岗位要求。人力资源政策中,薪酬管理非常重要,它与员工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公平、合理且具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待遇将有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同时,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开发员工胜任能力的培训体系。良好的培训能够增强员工个体取得高绩效的胜任能力和适应未来环境的胜任力;培训内容可以从工作基本需要到拓展到员工个体的绩效行为、知识技能、诚信及道德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在实际操作中,被审计单位是否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注册会计师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存在令人满意的控制环境是一个积极的因素。虽然令人满意的控制环境并不能绝对防止错误或舞弊的发生,但却有助于降低发生错误或舞弊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姜付秀,石贝贝,李行天.“诚信”的企业诚信吗?――基于盈余管理的盈余管理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15,(8).

审计中的风险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层次分析法;审计风险评估

1引言

医疗会计报表承载着医院重要的财务与经营信息,是医院会计核算的总结与归纳,能够为医院的整体发展与管理层对管理方法的改善提供重要的依据与信息[1]。对医疗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对于医院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在医疗会计报表的审计过程中履行实质性的内部测试与控制程序,即实施风险评估,能够有效避免发生法律诉讼与审计失败问题,对于强化审计报表的有效性,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2]。对于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的研究,国外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影响医疗会计审计风险的因素具体包括被审计的医疗单位管理层的实际道德水平、出具审计报告之后该单位发生财务困难情况的可能性、外部财务报告使用者信任财务报告的程度、该单位实际存在的经营风险以及显著性水平等方面。还有学者基于该研究结果提出一种云计算技术下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国内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析了影响医疗会计审计风险的因素,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3-4]。由于以上方法存在风险评估准确性较低与风险预警能力较差的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对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估。

2基于大数据的审计风险评估方法

2.1风险评估指标选取

基于大数据技术对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指标进行选取,选取审计风险评估指标时遵循以下原则:可比性、独立性、可操作性、科学性以及全面性[5]。对医疗会计审计风险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以选取医疗会计审计风险因素指标,所选取的一级指标为重大错报风险指标、检查风险指标。根据选取的一级指标对其对应的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进行选取[6-7]。

2.2构建审计风险评估指标模型

根据选取的风险评估指标构建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指标模型[8]。构建的重大错报风险指标所对应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指标模型具体如表1所示。检查风险指标所对应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指标模型具体如表2所示。

3风险评估实例研究

3.1医疗企业概况

利用基于大数据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对某医疗企业实施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实验。该医疗企业的股权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实验医疗企业主要经营以下业务:工业设备及医院设备,液体消毒剂、化学灭菌指示物、清洗消毒液,病房护理器具及设备、超声类设备及仪器、口腔类器具及设备、诊疗室、急救室、手术室器具及设备、X线类设备及仪器、灭菌和消毒器具及设备等,属于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企业定位为医疗医药服务、制药装备服务、医疗器械服务这三个板块。实验医疗企业近几年的固定资产额度与占比情况具体如表7所示。在对该医疗企业实施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分析基于大数据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的风险评估准确性与风险预警能力。为增强实验结果的对比性与可信性,将现有的两种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作为实验中的对比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现有的两种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包括云计算技术下、基于深度学习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同样获取两种方法的风险评估准确性与风险预警能力实验数据,比较三种实验方法的性能。

3.2研究结果

3.2.1风险评估准确性研究结果测试基于大数据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云计算技术下、基于深度学习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的风险评估准确性数据,获取的实验结果具体如图2所示。根据图2的风险评估准确性实验结果可知,基于大数据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的风险评估准确率最高可达95.36%,一直高于云计算技术下、基于深度学习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的风险评估准确率,实现了风险评估性能的提升。3.2.2风险预警能力研究结果测试基于大数据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与两种对比方法的风险预警能力,实验结果具体如图3所示。图3的风险预警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大数据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的风险预警能力高于云计算技术下、基于深度学习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的风险预警能力,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4结束语

审计中的风险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险评级 内部审计 审计单元 风险评估

在当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下,经济的信用化在经济的发展和资源配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建立适合国情的风险评级体系不仅能起到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的作用,更能提升在国际市场话语权的战略性职能;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风险评级可以降低政府投资的项目治理风险,促进地方政府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而对于银行等企业来说,建立风险评级方法在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对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风险评估的现状

风险评级就是对其风险水平的一个量化的过程,是风险审计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特征,在内部审计中,众多行业的内部审计都是经历了一个由合规导向风险评估的发展过程。目前很多企业的内审部门都开始建立自身的风险评估体系。

(一)风险评估成为国际内部审计的标准

由于风险评级能够量化企业或政府项目的风险水平,目前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均采用风险评级进行审计计划的制定,成为了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实务标准》要求内部审计采用风险评估的审计理论和方法来更好的完成内部审计的职能。

(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更好的把握市场机会、增加利润空间、开发市场就必须要认识到: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经济的全球化、高速化发展,导致各行各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迷雾重重,力求提高全面风险管理则成了企业的重要任务,在COSO 2004年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要求通过独立的评价方式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即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审计部门独立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

二、风险评估的方法

在内部审计中运用风险评估的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综合考虑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结合单位的职能特点和发展宗旨,重点注意风险评估的过程。

(一)运用风险管理模型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进行独立的监督,所以风险评估的方法可以借鉴外部的风险管理模型对被审计的对象的风险度进行评估和计量,通过对内控管理系统的评价能判断风险控制系统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以便做出准确的评价。

(二)注重风险评估的实施过程

风险评估是一项十分科学的工作过程,要遵循科学的步骤和一步一步的实施。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风险评估应该首先要从战略层面进行,逐层梳理各个产品和业务线等基本单元,然后结合风险模型分别评估审计单元的审计风险。

1、划分合理的审计单元

审计单元即为被审计对象的最基本单元,审计单元的合理划分对于风险评估试结果更具合理性和实用性,审计单元可以根据不同维度进行划分,比如对于银行来说,划分审计单元的维度可以考虑到银行的分支机构、产品类别、内部管理和业务流程等。对审计单元的风险评估能对具体审计工作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2、确定风险类别和风险因素

确定所面临的风险类别有利于全面、合理地识别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要综合考虑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以及利润效益等问题。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既有来自于外部的环境因素,比如同行的竞争、市场的监督、技术以及资本市场等,而内部的因素则有产品、业务和流程等等。

3、测算固有风险

固有风险是指如果没有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被审计对象的业务和相对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的可能性。一般从两个方面测算固有风险,一是风险的影响程度,风险的影响程度衡量标准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二是风险的发生概率,发生概率可以根据实际的发生频率或者间隔的时间进行具体划分。通常通过两者来评价某项风险的大小,可以根据公式得到:风险值=风险影响程度×风险发生概率。测算固有风险时应该根据企业常出现的风险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进行划分高低或大小不同级别。

4、客观评价控制风险的有效性

通过测试审计对象内部的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可以测算控制风险。如果被审计的对象通过之前实施过数次的审计积累了足够的内部控制记录,则可以通过与以往的记录进行对比和分析,客观评价控制的有效性。如果没有历史记录,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估。

三、对风险评级在内部审计中实施的建议

(一)提高风险管理技能与风险意识

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风险无处不在,企业的审计部门应该要通过风险评级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分析和及时预防,清楚界定风险的范围、建立完善的风险模型和相对应的风险防范机制。要充分做好这一点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对风险的敏感度,要能及时察觉风险,有熟练的风险管理技能。开展工作时,根据审计环境的变化及时改进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风险指标体系,通过风险指标体系能够有效的识别与评估各类风险,提高评估的准确性,使评估结果更符合实际。同时也为开展审计项目以及制定审计计划提供了依据和数据基础。

四、结语

风险评级是内部审计的最基本工作,随着市场的竞争加剧,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在风险管理技能和素质上不断提高,而且更需要他们坚持规范而且长久的开展风险评级工作,从指标体系、信息体系和制度等各个方面对风险评级提供支撑力,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具有价值的服务。

参考文献:

审计中的风险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险基础审计 应用模型 研究

风险基础审计(risk-based auditing)是指审计人员以风险的分析、评价和控制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搜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已经取代账项(交易)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成为当今审计的主流。如何在实务中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或从整体上规划风险基础审计是风险基础审计研究的课题之一。结合审计理论与实务,本文提出了建立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的要求,并引入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为风险基础审计的应用提供便利。

一、建立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的要求

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应反映风险基础审计与账项(交易)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区别,即风险基础审计的特征。因此,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符合以下要求。

1、风险基础审计的开放性特征

风险基础审计的开放性特征反映在应用模型风险输入变量上,即风险输入变量水平随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风险变量本身却是不变的。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应明确风险变量要素。

2、风险基础审计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这里的认识规律是审计人员对其审计客户风险的认识规律。审计人员对审计客户风险的认识一般经历这样的过程:初步评估风险-根据初步风险评估结果编制并执行审计计划-根据计划执行结果再次评估风险-根据风险评估差异修正并执行审计计划。风险基础应用模型应反映审计人员的这一认识规律。

3、风险基础审计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风险基础审计的质量保证和效率体现在审计方法的选用上。风险基础应用模型应体现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

4、风险基础审计可以满足审计目标不断演变的需要

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相对于审计目标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即改变审计目标只是改变了应用模型中风险输入变量的水平,但不会改变风险输入变量本身。

二、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

1、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图(见图1)

2、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解析

(1)风险基础审计风险成因。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风险成因与审计目标和审计报告使用者密切关系。

①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应了解的要素之一,只有了解审计目标才可能找到影响审计目标实现的要素。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就审计客体的公允性表示审计意见。

②审计风险及其成因。审计客体中包含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导致使用者作出错误的经济决策,如果审计人员就这样的信息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便构成了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必须了解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研究使用者的决策对审计客体错报或漏报的敏感程度。风险成因分析是风险基础审计的起点。

(2)风险基础审计风险来源评估。

①来源三要素。风险基础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构成。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与审计客户相关,审计人员无法控制,只能进行评估。检查风险却可以通过审计人员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来降低,但检查风险无法根除。在风险评估阶段,审计人员主要是评估可能的检查风险。

审计人员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评估应落实到财务报表认定层面,审计人员据此设计审计程序,以降低检查风险进而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审计规划阶段的风险评估对其后的整个审计工作都具有关键性指导作用。

②风险评估是审计策略的构成部分,风险评估程序是审计计划的内容之一。

③风险来源三要素是风险基础审计的风险输入变量,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计划编制和执行与输入量有直接关系。

(3)风险基础审计风险的应对。审计人员必须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审计规划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审计规划包括确定是否接受委托、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制定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三部分。

①确定是否接受委托。审计人员根据基于对审计道德、准则和法规要求的考量和风险初步评估水平决定是否接受委托。这是一个客户筛选过程,是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一环。

②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如果审计人员决定接受客户委托,应与客户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人员应确保审计业务约定书条款得到恰当的理解。

③审计策略。审计策略规定了审计方向,描绘了审计的预期范围和执行,为审计计划的制定提供指引,包括了解审计客户及其环境、会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及评估。根据以上要素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工作合作及审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复核及其事项等要素。

④审计计划。审计计划包括三部分,计划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计划的进一步(基于计划的风险评估程序),针对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其他为遵守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所需要的程序。

分析性测试、细节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取决于基于风险评估的审计方法的确定,在低风险领域使用综合审计方法,在高风险领域使用主要证实法。无论什么方法都要对重要项目执行实质性测试程序,任何项目都要对其编制技术进行测试。

在风险基础审计中,分析性测试程序的使用会产生分析性测试风险,细节测试程序的使用会产生细节测试风险,这是检查风险的两个组成部分。

(4)审计复核。在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复核阶段,审计人员应将审计结果与审计规划阶段的风险水平进行对比,判断审计结果是否与计划的风险评估水平一致、根据风险评估水平设计的审计程序是否可以将检查风险水平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如有必要修改审计计划则执行修改后的审计计划。

(5)审计报告与归档。根据与审计客户的沟通情况确定审计意见类型,出具审计报告,并将取得或编制的各种审计工作底稿按要求归档。

3、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特征解析

(1)审计目标―审计风险成因分析―风险基础审计风险输入量。审计目标和审计报告使用者决定审计风险成因,风险成因决定风险基础审计的风险输入量水平,但不会改变风险基础审计风险输入变量本身。因此,该风险基础应用模型适应未来演变后审计目标审计的需要。

(2)风险基础审计输入量。在风险评估阶段,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评估水平是进行审计规划的输入量水平,审计计划据此编制;在审计复核阶段,审计执行结果与风险评估水平的不一致将导致审计人员修改审计程序并执行修改后的审计程序,直到审计结果与风险评估水平一致为止。该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体现了风险基础审计的开放性特征。

(3)审计方法――综合法与主要证实法。审计规划阶段的风险评估为综合法和主要证实法的选择奠定了基础,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既保证了审计质量又提高了效率。当然,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4)风险初步评估―审计计划执行―审计复核―风险再评估。风险初步评估―审计计划执行―审计复核―风险再评估的循环可以纠正审计规划阶段输入量水平的偏差,这种对输入量水平的修正会随着审计进程的进行、审计人员对风险的认识加深而不断进行,符合审计人员对风险的认知规律。

三、风险基础审计在实质性测试中的应用

除根据规划阶段评估的高风险水平设计并执行实质性测试程序外,审计人员还应遵循风险基础审计的另一原则,即在整体实质性测试程序设计层面重点关注资产、费用有无被高估、负债和收入有无被低估现象的存在。

1、高估和低估对会计报表要素的影响规律研究

(1)高估和低估对会计报表要素的影响规律表(见表1)。

(2)高估和低估对会计报表要素的影响。要正确解析高估和低估对会计报表要素的影响,就必须依据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进行核算。

资产高估对负债、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影响

①资产被高估与负债被高估的关系。负债是资产的来源之一,负债与资产可以同时被高估,如对经营性收入的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原值入账会导致资产和负债同时被高估。

②资产被高估与收入被高估的关系。收入的实现必然导致资产增加,收入和资产可以同时被高估,如同时高估应收账款和收入。

③资产被高估与费用被低估的关系。少计提资产损耗或少提资产准备会导致费用被低估、资产被高估。

费用高估与资产、负债的关系

④费用被高估与资产被低估的关系。多计提资产损耗或多计提资产准备会导致费用被高估、资产被低估。

⑤费用被高估与负债被高估的关系。企业多计提准备会造成费用、负债同时被高估。

收入被低估与资产、负债的关系

⑥收入被低估与资产被低估的关系。实现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会造成收入被低估,同时资产被低估。

⑦收入被低估与负债被高估的关系。从预收款中不转或少转已实现的收入会导致负债被高估、收入被低估。

负债被低估与资产、费用和收入的关系

⑧负债被低估与资产被低估的关系。少计或不计因负债而增加的资产会导致负债、资产同时被低估。

⑨负债被低估与收入被高估的关系。未实现收入的预收款确认为收入会导致负债被低估、收入被高估。

⑩负债被低估与费用被低估的关系。少计提或不计提相关准备会造成负债和费用同时被低估。

2、高估与低估测试的原理解析

从实质性测试程序设计整体角度观察,资产、费用被高估与负债和收入被高估测试涵盖了资产、负债、收入和负债项目中每一个项目的高估和低估测试。

(1)资产被高估与被低估测试。审计人员根据资产借方记录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资产是否被高估。审计人员执行针对收入和负债可能被低估而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资产是否被低估;设计并执行费用可能被高估的审计程序可以检测资产是否被低估。

(2)费用被高估与被低估测试。审计人员根据费用借方记录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费用是否被高估。审计人员执行针对负债是否低估的测试程序可以检测费用是否被低估。

(3)收入被低估与被高估测试。审计人员根据收入的完整性认定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出收入是否被低估。审计人员根据负债项目可能被低估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检测收入是否被高估;根据资产可能被高估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检测收入是否被高估。

(4)负债被低估与高估被测试。审计人员根据负债可能负债被低估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负债是否被低估;根据收入可能被高估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负债是否被低估。审计人员根据资产可能被高估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负债是否被高估;根据费用可能被高估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负债是否被高估。

【参考文献】

[1] 张焕宇:我国完善风险基础审计的必要性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