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31-02
1.引言
海洋是地球的主体,占据了地球绝大部分空间,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资源宝库,是未来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联合国《21世纪议程》提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面对着海洋生态利用与保护的诸多冲突,如何正确处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可忽视的不和谐关系、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共同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就显得尤为重要。
2.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2.1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
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给我国海洋经济带来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原有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如果只顾及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那么最终得到的这种所谓经济发展也只能是镜花水月的表象而已,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长此以往,带来的只能是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殃及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而且这种局面已经显现,并呈加剧之势。所以想要获得长久而有效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强化资源保护意识,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用海护海再用海一再护海”的一体化建设,在保证海洋经济高效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海洋资源,从而使海洋经济发展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2.2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
“协调”是发展的根本,也是党的“十”报告中对经济发展提出的硬性要求。人依赖自然,自然也会依赖人,如果人类只知道利用自然而不知道保护自然,那么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环境恶化,终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而海洋生态环境作为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与之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做到海洋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人海共赢,进一步推进未来社会的良性发展。
2.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变我国资源环境现状的急迫要求
尽管我国幅员辽阔、物藏丰富,但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均矿产资源、人均能源储量及野生动植物和海洋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与此同时,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建设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环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作为生命之源的海洋协调发展迫在眉睫。只有全面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改善我国当前资源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缓解我国生态建设中所存在的矛盾。
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人类社会、科技、经济等发展活动对于海洋的影响程度,特别是在沿海地区、近岸海域,人类活动的加剧尤其容易引起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海关系恶性循环。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海域生态尚属正常,7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工业、农业、养殖业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海域生态环境已经面临重要的问题。
3.1临海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近岸海域陆源污染程度较高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海海域污染物超标现象严重,海水的污染重度远远超过海域的自净能力。分析近岸海域污染物超标的原因,一是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临海工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态意识的薄弱,导致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提高;再者便是传统的海产养殖业迅速发展,造成了近岸海域新污染,在某些海水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养殖业的自身污染已成为近岸海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再加上围民生态意识的薄弱,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3.2产业链结构更新缓慢带来的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的问
海洋资源涵盖海底矿产、海洋航运和港口、海洋能、海水及海水化学、海洋旅游、海洋生物等资源。近年来,我国海洋资源开采领域及开发规模不断扩张,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但仍就面临着许多问题,制约着人海关系的良性循环和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应属对海洋资源不计后果的过度开发问题。因为说到底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链条上仍旧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国家,产业链结构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强,这样的现状极大的遏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过度,环境日渐恶化。虽说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总是“吃老本”。近些年来,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使得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得到了一些解决,但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3.3科学技术落后带来的海洋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2015年第4届世界海洋大会在青岛举办,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届海洋大会的科技展示区相比从前更加趋向于对海洋保护与海洋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创新技术进行展示,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型、节约型的海洋开发利用技术越来越受到青睐,而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俨然也已经成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然而,通过先进技术的展示,我们不得不承认,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创新仍显落后,受技术、管理等因素制约,我国海洋资源总体开发能力不高,许多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仍旧处在设计与建设阶段,尚未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与此同时,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也造成大量的浪费。资源利用率的低下,已成为制约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4.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4.1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科技兴海
海洋资源开采技术的落后一直是我国推进海洋生态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阻碍,技术革新的滞后性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环境恶化与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由此可见,我国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倡导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水平,以此改善当前因科技落后而导致的海洋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加快扶持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海洋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择优发展新型高端临海产业,尽快形成绿色环保低碳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4.2构建合理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海洋产业链结构的转型升级
突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不要发展,也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只大力改善环境,而是要从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海洋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也就是生态、发展两手抓,构建一种合理的发展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域规划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综合推进用海护海工作中,各相关部门的监察与协调工作机制的建设,构建合理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提升用海护海工作的效率水平。同时积极创新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方式,加快构建与扶持创新型临海产业,择优发展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新兴产业,以此来推动我国海洋产业链的升级,进而改善我国在世界经济链上的地位。
4.3提高国民的海洋生态意识
其实无论是在海洋生态文明还是陆地生态文明的构建过程中,人们自身的道德文明意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一个环节。因为如果人们生态文明观念淡薄,就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海洋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现状。可以这么说:公民缺乏生态意识是导致现代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的根本原冈之一。因此,要大力培养公民的海洋生态忧患意识、海洋生态价值意识、海洋生态道德意识和海洋生态责任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用海护海,人人有责”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4.4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
我国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但受制于科技因素,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海洋科技的发展进程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比较落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较大,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所以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短期的发展,确保海洋资源取之有道、用之有序。必须统筹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强化与海洋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通过法律体系的建设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行动方针真正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海洋环境不断改善,永续利用。
【摘要】随着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提出,我国更加注意生态环保的发展,海洋渔业的管理直接关系到我国海洋资源的保护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对海洋渔政管理提高重视程度。面对我国海洋渔政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举措给予避免,才能够促进我国海洋渔政管理更加有条不紊的推进,促进我国海洋与渔海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分析当下我国海洋渔政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对于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海洋渔业 渔政管理 存在问题 有效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给我国渔业的发展与管理也带来了新的课题。渔政管理更加注重我国对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野生物的保护,因此,面对当下渔政管理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传统的渔政管理方式已经不符合当下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当下我国海洋渔政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有效的提高我国海洋渔政的管理水平,切实维护我国的水生态和野生植物的保护。
一、当下我国海洋渔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资源面临枯竭,给管理和保护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由于之前的过度捕捞,导致当下我国的海洋资源不断的衰退,这样造成了我国海洋业的发展更加的缓慢,导致了渔民的收入不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渔民们就会在禁渔期或者是禁渔区域进行违法捕捞,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另外就是渔民们开始使用非法的或者是禁用的渔具,造成资源的过度采伐,影响到我国资源的保护和野生水生动物的保护。
其次,在海洋渔政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执法不严、交叉执法等现象,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当下我国在对海洋渔政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在联合执法方面意识比较淡薄,这样就导致了执法混乱的现象。
再次,渔船的管理困难。虽然当下国际上社会以和平为主,但是部分的分裂分子依然存在,导致海域出现纠纷,导致政治问题的出现。所以说在海洋渔政管理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所以,在执法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再三,过度捕捞现象严重,损害到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当下面临着市场的需求,渔民们过度的捕捞,获取经济利益,这就导致了在禁渔期出现非法捕捞的现象,或者是在禁止捕捞的区域进行捕捞,这样就损害到了我国海洋生态的平衡。加之很多违法捕捞海洋野生动物的行为,直接导致了海洋渔政管理的难度增加,这种捕捞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
最后,执法队伍的管理不严,素质低也影响到了海洋渔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当下的渔政队伍建设中存在着把关不严的现状,导致了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专业知识都严重的不足,导致了在执法中,乱用权力,随意乱罚款、等问题频发,导致了海洋渔政管理工作开展的混乱不堪,还让渔民们怨声载道。
二、促进我国海洋渔政管理的有效对策
为了有效地解决当下我国海洋渔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举措,开创我国海洋渔政政管理的新局面,因此应该从以下追矫媾力:
第一,加强合作,促进海洋渔政管理的科学合理化,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加强海洋渔政管理的力度,促进统一执法行动,必须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执法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这样才能够形成合力,促进海洋渔政管理开创新局面,一方面要对当下的海洋渔政管理的机构进行整合,通过人员整合以及建立统一行动的方案,按照统一的方案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够实现统一行动,形成合力,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执法方案和执法计划。只有加大监督和执法的力度,才能够有效的监督渔民的行为,及时的查处违法行为,维护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
第二,提高海洋管理执法队员的素质,建立高素质的海洋管理执法队伍。面对当下海洋渔政管理中存在的、滥用权力的现象,必须要提高执法队员的素质,不仅要完善执法队员的执法技能,而且要增加法律知识,使得他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执法行动。另外要完善我国海洋渔政管理制度和法规,开展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法行动,提高执法效率,真正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促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也维护渔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平衡生态保护和渔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有效维护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渔民的利益。从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渔民们祖祖辈辈依托于打鱼为生,如果我国采取禁止捕鱼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生计,因此,国家在指定政策进行禁捕等行为时一定要采取政策为渔民的生活提供帮助,让渔民们转产转业,这样才能够让渔民们响应国家的政策,不仅减少了执法的阻碍和难度,而且帮助渔民寻找到新的出路,有利于维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野生海洋生物的繁衍。
第四,维护海洋生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对于非法渔船和非法捕捞严格制裁,形成威慑力量,消除这种违规行为。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为了有效保护我国的海洋环境,必须要对非法捕捞等行为进行严格的制裁,只有加大了监督和惩罚的力度,这样才能够形成威慑力量,避免其他人员进行效仿,从而让这种违法行为消失。在执法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国家各项保护海洋环境的规定得以落实,切实维护我国海洋生态的平衡。
总结:海洋资源作为我国的宝贵资源必须要给予保护,面对当下我国海洋渔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了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对海洋渔业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且通过规范执法,提高执法的合规合法性,同时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加强对渔船以及渔民的管理和教育,确实保护我国的海洋资源。同时,为了维护渔民的利益,国家要落实各种保护政策,帮助渔民们转产转业,从而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促进我国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崇友.荔波县山区渔政管理效果现状分析及对策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 2015(12):295-295.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107-03
一、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最初是在2007年由亚洲发展银行提出,具有极为丰富的含义。按照亚行的解释,所谓“包容性增长”指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单纯的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2010年9月,总书记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以国家层面发表了“包容性增长”的论述之后,国内外理论界对包容性增长的现实背景、科学内涵、理论贡献、影响因素、实践路径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论述。
包容性增长具有三大立足点:首先是平衡发展观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公平发展观的思想认识,最后是全面发展观的思想认识。包容性增长实际上是近几年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发展模式认识上的精炼和升华。
包容性增长这一全新理念包含的首要思想就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发展海洋经济时,如果不能建设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就无法实现包容性增长所要求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就很难实现和享受生态经济带来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生态经济系统
海洋生态经济是指在海洋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来建设的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海洋产业经济。海洋生态经济,是实现海洋社会和谐、海洋生态健康的海洋经济,是实现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eco-economic system)是由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需要与外界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同时,其内部子系统也时刻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系统。
目前,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属于消耗较大、污染较高和效益较低的粗放扩张型海洋经济增长方式。浙江的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与浙江省正大力促进的“海洋兴省战略”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1)海洋经济的发展以海洋环境受到破坏和恶化为代价。部分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重点入海排污口污水超标排放依然比较严重,海水增养殖区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未见缓解。(2)海洋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海洋第三产业虽经多年努力已经大幅提高,但比重依然偏低;浙江省海洋捕捞产量占海洋渔业的比重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海洋养殖业发展相对滞后;并且,对于浙江目前经济结构中轻工业比例过高、重化工业不足的情况而言,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能充分发挥浙江临港优势的重化工业依然不足,无法为浙江经济打造更强大的经济骨架。(3)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不合理。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海洋资源的破坏较为严重。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4)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偏低,海洋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匮乏。“九五”以来,浙江省围绕发展海洋经济总体目标,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浙江省海洋科技现状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海洋科研机构及院校和海洋开发人才相对缺乏[1]。
综合以上分析,目前在发展海洋经济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冲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海洋开发必须实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但是在种种原因下,很容易重视经济目标、忽视生态目标,另外,由于资金缺乏、技术手段不足以及其他原因,在海洋发展经济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之间,也往往处于两难境地。
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的重大意义,大力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三、在包容性增长的视角下建设浙江海洋生态经济系统
包容性增长这一新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深度关注,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包容性增长思想对于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全员共享成长、实现持续发展的理念,体现了一种生态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要求把生态环境放到应有的高度,为海洋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二是包容性增长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统一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要求的发展海洋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是包容性增长的重要目标,包容性增长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价值观念上所做的又一跨越式发展。
在包容性增长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为尽快实现浙江省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海洋循环经济、海洋绿色经济,建设和完善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以实现包容性增长所要求的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处。
(一)发展浙江海洋低碳经济,实现海洋生态系统低碳化的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环境与经济相融合,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海洋低碳经济是注重海洋的深度科学开发和保护、注重科技创新积极引领海洋高端产业发展、注重海洋统筹布局、注重突出海洋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强化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永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海洋低碳经济为在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统筹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因此,强化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对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实现浙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必须强化经济发展的低碳意识、充分认识海洋碳汇的作用,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资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实现海洋经济低碳转型。
发展海洋低碳经济,要以低碳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并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以碳中和技术的应用为重点发展海洋新能源及碳封存产业,发展海洋新能源、探索海底封存二氧化碳技术;要推进海洋领域的节能减排,以实现海洋经济的低碳发展。
(二)发展浙江海洋循环经济,实现海洋生态系统可循环的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2]。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3]。循环经济通过改善资源利用的方式,不仅缓解了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还将环保理念引入经济运行机制,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遵循海洋生态学规律,把海洋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海洋生态系统之中,在海洋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是通过更有效地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海洋循环经济是具有海洋特色的循环经济,是发展海洋生态经济重要的发展模式。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解决海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是沿海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海洋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生态环境也必然会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而遭到破坏。因此,如何既保护好海洋资源,又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发展浙江海洋经济时,把循环经济作为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优先模式是浙江实现海洋生态经济、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依托循环经济理念和技术,整合相关资源,实现海陆经济大循环,实现浙江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有机协调和统一。
(三)发展绿色海洋经济,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绿色的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环境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式。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将先进技术、制度创新融入到经济建设中,使得一定时期内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实现提高,最终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要求不能因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社会的分裂和生态的危机,也不能因追求经济增长带来自然资源耗竭而无法持续发展。
绿色海洋经济以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标,将绿色理念融入到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部分,通过技术创新、海洋绿色制度创新以及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最终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海洋生态经济,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提高绿色海洋意识。要提升社会的环保危机感和责任感,把环境保护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核心工作和任务,发挥主导作用。其次,要建立海洋经济绿色评价体系。评价对经济工作起到了“扳道岔”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建立和完善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和评价体系,对海洋经济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有着深远的意义。最后,要大力推进海洋绿色制度创新。要建立海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海洋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通过制度创新促使、推动绿色海洋的建设。通过实施海洋排污权交易制度,不仅可以限定现有的环境容量下海洋排污的最大量,而且可以通过市场定价机制优化排污权利的资源配置。通过实施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对开发、利用海洋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海洋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种补偿金,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保护海洋环境与资源。
参考文献:
[1] 黄蔚艳,蒋逸民.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绩效及问题分析――基于产业协同角度[J].管理观察,2011,(13).
1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现状的分析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极速了对能源的需求,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我国近年来对水力资源进行了大力的开发。以水力发电缓解能源不足的现状。因此,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及水力资源开发在近年来达到了新的高峰。水利工程建设在提高我国水力资源利用开发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我国水力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深入研究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应用成为了目前我国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
2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1水利工程施工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在得到缓解旱涝灾害、提高水力资源利用的同时也相应的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以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土地等为代价得到了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目的。在近年来对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研究中发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后对地形条件、土壤、气候等影响,使得水利工程建设后,水域床底形态、水质、水环境以及水生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影响上下游生态环境。由于水利工程施工的建设造成了水域内水流流向、流速的变化,而且水域床底的形态也会受到施工影响发生变化。这些都将导致水环境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水域内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另外,水利工程建设后对周边地形的影响也将导致周边生态植被受到影响、导致周边生物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最终影响水利工程所在地区的综合生态环境。
另外,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由于水资源利用开发导致生态需水量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河流内的排沙、排盐能力,造成对水域环境生态的影响。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后,必然对工程内的水流、蓄水量等进行控制,其还将导致河流生态受这一因素影响发生改变。造成河流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河流流域内的生态结构。
2.2我国环境发展报告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在2010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专题报告中提出,我国流于大型水利工程过热已经导致河口生态环境负面效应凸显。报告中指出,我国河口与近海地区所发生的一些列生态环境额或问题均与上游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浮游生物组成与种群结构的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鱼虾产卵场的衰退等生态环境问题是最好的证明。在这次报告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等20余位科学家提出了《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政策研究》。在报告中,提出了我国水利工程导致河流入海径流与泥沙锐减,造成了河口三角洲的侵蚀后退。同时,报告中也指出大坝、水库的建设改变了原有河流的水流流态、水文、水质、底质等水文条件,造成了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将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降低,造成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河流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2.3水利工程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政策研究》报告中相关的研究指出了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指出水利工程建设对入海河口地区等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但是对水利工程建设本身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较少。笔者,针对这一情况搜集了相关的文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必将对工程周边植被造成影响,由于工程施工过程中运输、现场材料存放、设备等因素使得工程建设过程中将极大的毁坏周边植被,影响周边生态环境。另外,施工过程中对河流的截留、改道也将造成水生生物生态环境发生变化,造成水域生态生物急剧减少。施工过程的噪音、粉尘、以及人类活动还将造成工程所在地生物生存受到影响。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过程还将导致河流水域的水质受到影响,对河流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造成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在注重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重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展。
3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探讨
水利工程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能够以水力发电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水利疏导、存蓄应对旱涝灾害。但是在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必然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为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对生态环境改变的引导,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将水利工程建设所打破的环境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同时,建设施工相关单位还应通过环境评价、工程价值评价及长期跟踪评价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监控,对于发生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应对,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4结论
关键词:瓯江口海域 环境质量评价 水质特征 富营养化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121-04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山溪型河流。河长379.93 km;流域面积18168.75 km2。瓯江口位于浙江省南部,北邻乐清湾,南接飞云江口。发源于浙南庆元县仙霞岭,流经龙泉、云和、青田、永嘉、乐清等县市,沿程有楠阴溪、宣于溪、好溪、楠溪江等支流汇入。瓯江河口为强潮河口, 感潮河段长78 km,潮区界到达温溪,多年平均年径流入海总量分别为133.47亿m3和14.58亿m3,合计总量为148.05亿m3;年际间最大与最小年平均流量和径流总量变化达3.4倍,径流实测资料年内变化统计,径流主要发生在3月~8月(占全年下泄流量的76.1%),瓯江最大流量主要出现在6月份,最小流量出现在10月~翌年2月份枯水季,同月内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变化达3~23倍。其径流携带着上游各县市乡镇生活污水和工农业废水进入河口海域。
由于近年来随着温州地区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及外来流动人口的激增,工农业污水、乡镇生活污水产生的污染物排海量迅速增加,特别是营养盐类和有机物质的过量排放,引起瓯江口海水水质下降和富营养化,从而给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分析当前瓯江口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该文根据2010年春季、2012年夏季和2013年秋季瓯江口海域环境质量监测主要结果进行评价,从海域生态环境方面探讨了瓯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程度,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和渔业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海域和分析方法
调查和监测海域和采样站位见图1,调查和监测时间为2010―2013年。根据《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2007) [1]和《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2]的要求,水质采样在大、小潮的涨、落潮时分别进行,水深小于10 m的站位仅采表层水样,水深大于10 m小于25 m的站位采表、底层水样,水深大于25 m的站位采表、中、底层水样;石油类仅采表层样。
水质样品的现场处理及分析测定均按《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2007)和《海洋监测规范》海水分析(GB 17378.4-2007)方法执行。NO3-N测定用锌片还原分光光度法;NO2-N测定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NH4-N测定用次溴酸钠氧化分光光度法;活性磷酸盐(PO4-P)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需氧量(CODMn)测定用高锰酸钾氧化法;重金属(Cu、Pb、Zn、Cd、Cr)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g用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s用原子荧光法分光光度法;石油类用荧光分光光度法。
2 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2.1 评价标准
本文主要从环境现状和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考虑,水质监测选用pH、溶解氧(DO)、CODMn、无机氮(NO3-N、NO2-N、NH4-N)、活性磷酸盐、石油类、重金属(Cu、Pb、Zn、Cd、Cr、Hg、As)等为主要评价因子;沉积物采用硫化物、有机碳、重金属(Cu、Pb、Zn、Cd、Cr、Hg、As)、石油类为主要评价因子。
瓯江口海域的主要海洋功能为农渔业区,因此水质现状评价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3]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进行;海洋沉积物质量按《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4]第一类标准执行。
2.2 评价方法
(1)单因子标准指数法。
水质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其计算方法如下:
――第i站评价因子j的标准指数;――第i站评价因子j的监测浓度(mg/L);
――评价因子j的评价标准(mg/L)。
(2)DO的标准指数计算。
DO的标准指数为:
DOj≥DOs
DOj
;
式中:Si,DO――第i站上溶解氧的标准指数(mg/L);DOi――溶解氧实测值(mg/L);DOf――现场温度和盐度下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DO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值(mg/L)。
3 结果与讨论
3.1 水质评价
3.1.1 2010年5月(春季)海水水质现状监测与评价
2010年春季瓯江口海域各水质现状评价因子的特征值详见表1。由表看出,各评价因子中,除了无机氮、活性磷酸盐、CODMn外,其他评价因子pH、DO、石油类以及重金属Cu、Pb、Zn、Cd的标准指数均小于1,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均超标,超二类标准的比例分别为100%和47.2%,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CODMn超二类标准的比例为5.56%。
3.1.2 2012年8月(夏季)海水水质现状监测与评价
2012年8月(夏季)瓯江口海域各水质现状评价因子的特征值详见表2。结果表明,各评价因子中,DO、CODMn和重金属Cu、Pb、Zn、Cd、Cr、Hg、As的标准指数均小于1,能满足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均超海水水质二类标准,超标率分别为40.7%和96.3%。
3.1.3 2013年5月(春季)海水水质现状监测与评价
2013年5月瓯江口海域各水质现状评价因子的特征值详见表3。由表可知,各评价因子中,溶解氧、pH、CODMn??、石油类、Cu、Pb、Zn、Cd、Cr、Hg、As的含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超标率100%,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率56.7%。
3.1.4 2013年9月(秋季)海水水质现状监测与评价
2013年9月瓯江口海域各水质现状评价因子的特征值详见表4。由表可知,各评价因子中,溶解氧、pH、CODMn??、石油类、Cu、Pb、Zn、Cd、Cr、Hg、As的含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超标率100%,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率94.7%,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
由数据统计结果表明,除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外,瓯江口海域其他水质评价因子基本能满足相应海域功能区海水水质的环境保护目标,该海域水质状况最为突出的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3.2 沉积物质量现状评价
瓯江口海域沉积物质量现状评价因子特征值详见表5~6。
由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监测中,瓯江口海域除铜外,沉积物质量能满足《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的第一类标准。铜超标率为50%。2012年夏季监测中,瓯江口海域除铜、锌、铬外,沉积物质量基本满足《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的第一类标准。铜超标率为60%,锌的超标率为6.7%,铬的超标率为6.6%。沉积物质量现状基本满足环境保护目标对沉积物质量的要求。
3.3 瓯江口海域环境质量演变趋势分析
为了分析瓯江口海域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和富营养化现状,本文收集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在瓯江口海域的监测资料,统计数据能反映瓯江口海洋环境质量整体变化趋势。从现有指标分析结果看,瓯江口海域水环境质量近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综合分析表明瓯江口海域的环境质量问题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通过对瓯江口海域的现状调查、监测与评价以及与以往的历史资料相比较,反映出该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目前已成为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比较突出的问题,冬季,瓯江口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普遍与江浙沿岸流有关。江浙沿岸流水系入海之前汇集了沿途地表河网所接纳的各类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大量由于面源的水土流失,使得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水体进入沿岸海域,造成浙江沿岸海域的营养盐含量较高。在夏季受到北上的台湾暖流的影响,台湾暖流是一支高温、高盐、低营养盐和透明度大的外海水,冲淡本海域营养盐的含量,加上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吸收了海水中的营养盐,因此夏季本海域营养盐的含量低于冬季。
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目前已成为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在冬季生物活动减弱,对氮、磷的消耗减少,该海域受到长江冲淡水与杭州湾(钱塘江等上游入海水)水系一起合并沿岸南下的影响。由于长江、钱塘江径流量大,流域面积广,入海之前汇集了沿途地表河网所接纳的各类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富含营养物质的农业面源污水,使得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水体进入沿岸海域,从而造成浙江沿岸海域的营养盐含量较高。目前瓯江口上游及周边的城镇生活污水大部分处于直排状态,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粪便污水。近年来乡村进行了城镇化建设,但村镇生活污水大多还没有纳管,瓯江口周边人口密度增大,城镇外来流动人口增多,生活污水大大增加,特别是乡村人都普及了自来水,家家户户都用起了抽水马桶,改变了农村原来将粪便作为有机农肥的传统观念,这样产生粪便全部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雨水与生活污水合流排放,这是导致瓯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瓯江位云江北面,相距不远,对该海域水质产生相互影响。
3.4 瓯江口海域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通过对瓯江口海域水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含量超海水水质标准。这表明周围海域水质已表现为富营养化,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含量均超标,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基本无环境容量,因此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环境承载力不足。
根据调查,瓯江上游的乡镇农村,尚未形成独立完善的排污系统,生活污水排入雨污合流管网或直接排入水体,对瓯江口海域环境质量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止水系污染,改善水源水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温州市正大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总量减排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
随着瓯江周边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厂的陆续建设和投入使用,排入附近海域的污染物将明显减少,瓯江口海洋环境质量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4 结论与对策措施
4.1 结论
通过瓯江口近年来的监测结果分析表明,瓯江口海水中,单项指标pH、DO、COD、油类、重金属含量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一类至二类海水标准的浓度范围,可满足各水质类别的要求,水体主要受无机氮和PO4-P的影响,瓯江口海域水质现状呈富营养化状态。
造成瓯江口海域水质富营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瓯江口上游乡镇人口密度大,城镇外来流动人口增多,生活污水大大增加,而乡镇污水大部分处于直排状态,排放了大量的无机氮和PO4-P化合物,对瓯江口海域的富营养化状态有很大的贡献。
瓯江口海域沉积物质量现状除铜外,沉积物质量基本符合环境保护目标对沉积物质量的要求,能满足相应海域功能区沉积物质量的环境保护要求。
4.2 对策措施
针对瓯江口海域水质现状的富营养状态,应在控制污染物入海量的同时,注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自净能力,使水体保持动态平衡。该文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1)加强对入江陆源污染的治理,加大沿岸中心城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生活污水纳管力度。
(2)加快周边各乡镇污水处理厂以及排污管网的实施进度,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纳管量,确保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标排放,减少生活污水对瓯江口海域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海洋调查规范[S].GB/T12763-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海洋监测规范[S].GB17378-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