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业思想是指人们在面对专业学习和面临专业工作时,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持有的一种认识观念和思想态度,也称专业观。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积极肯定的专业思想能促进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推动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有良好的专业观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良好学习生活状态,还关系到学生未来就业的良好素质基础,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事业最终目标。因此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并且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科学管理,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大学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措施
(一)从高考招生抓起来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加强对招生的宣传让学生了解每个专业,可以有效减少很多学生报考专业的盲目性。目前主要针对介绍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高校的招生宣传重点,而确很简单的对学科专业进行介绍,对专业的深层次内容涉及很少,因此要尽可能在招生宣传时,让报考的学生了解更多更详细的专业内容,减少报考的盲目性避免偏差。招生方式的改革减少了学生入学前选择专业的盲目性。目前很多高校在招生时,采取的方式是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选择好了具体的专业学生入学之后不得更改,这种方式虽然方便操作对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但是由于学生在入学前对大学的专业了解不够很容易对所学专业造成误解误报。所以建议学校招生可以按院系招生,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只选择填报院系,入校一段时间之后再根据学生意愿和学校情况确定所学专业;或者建议按专业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一段时间再选择所学具体专业方向,最终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专业。另外在调动专业时尽量满足学生自己的专业志愿。
(二)新生入学教育时做好教育端正专业学习态度。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和要求转换专业时,都不是理性的思考选择,而是盲目追求时下的热门专业,至于所选的热门专业到底学什么没有毫无知情,因此要对学生加强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尽快了解本专业中包括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及就业等的基本情况。与此同时进一步教育学生把自己的专业选择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消除学生在选择专业上的思想顾虑。让学生明白关键只有靠自身的后天努力和综合素质毕业后才能适应社会才能尽快成才,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实施名师导航行动强化学生的专业教育。学校各个相关部门可展开名师导航行动的联合实施,聘请学院各专业在教书育人方面比较知名的博士和专家等名师,通过专业思想教育报告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和领航人系列讲座等活动,达到巩固大一新生专业思想的目的,深化新生的专业教育从而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充分发挥学校知名博士和专家等教学名师导航引领作用,给大学新生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更多的指导,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和学习期向人生征程的转换期过渡。为大学新生学习和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开设学科导论课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要系统的介绍学科和专业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并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基本情况可以通过开设学科导论课实现。在内容上学科导论课应先讲解本专业的具体情况,例如培养目标、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验设备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种情况,让学生一目了然,一入学就知道通过四年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技能学好哪些知识,明确了学生的发展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向学生解释课程设置的思路和本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安排和开课目的时间等,让学生对今后所学的课程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时间,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根据近年来的统计状况介绍本专业在各行各业的运用情况和学生未来的就业形式以及专业的发展前景等,唤醒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让学生热爱所学的专业学好自己的专业,还要传授一些后续发展相关知识,如就业择业、终身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更高目标和思想准备。
近年来,关于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有关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在如何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以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有关的理论观点还不够完善。因此,通过各种途经和方法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将非智力因素引人大学生思想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一、非智力因素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
1.引入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更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观念。以往的思想教育往往把大学生单纯看作是消极被动的客体,教育者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硬性灌输给他们,并要求他们规行矩步、驯服听话。这种陈旧错误的教育观念自然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一个人只有当他的非智力因素获得良好发展,他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孟子云: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就是人们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表现,也就是其独立性的表现。将非智力因素引人大学生思想教育,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教育者必须承认和注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尊严,鼓励大学生大胆地进行独立思考,促使他们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此前提下,高校思想教育者就不能单纯地将大学生看作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大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能够在自己原有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对教育者的要求进行评价和选择,并且能够通过自己内部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吸纳教育内容、调整认知结构。这时,大学生的行为还会反作用于教育者,形成双向反馈或螺旋过程,从而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2.引入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明确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任务。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并使其健康成才。这里的“全面发展”表现为外在的身体与内在的“心”的和谐与协调,而内在的“心”的方面,归根到底就是智力与非智力的和谐与协调,其中以非智力因素为主导。因此,要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教育目标,就要在思想教育中引人非智力因素。其次,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看,大学生思想教育包括四项基本内容,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分别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在这四项品质中,心理品质居于中心和基础的地位。所有的心理品质都是由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组成的,所以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然要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范围。再次,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看,思想教育过程可分为认识阶段、情感阶段、信念阶段、意志阶段和行为阶段。这五个阶段中,除了认识阶段属于智力范畴外,其余四个阶段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也就是说,在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主导作用,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主要是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所以说,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应当是高校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3.引入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一是,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准确性,减少差错。思想教育一定要做到关键地方,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效率。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就能摸透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就能把工作做到点子上,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减少盲目性。二是,非智力因素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了解人的思想产生及其变化规律的钥匙。可以及时抓住大学生思想苗头,把思想教育做到前面,增强思想教育的预见性,取得工作的主动权。三是,有助于继承和发扬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学生思想教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优良的传统,其中,有些好的传统是自觉地研究人的心理的成功经验,有些是不自觉地运用了心理知识。学习非智力因素的理论,有利于把传统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的高度。
二、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1.重视入学教育。经过紧张的复习备考,被选拔进各个高校后,大学生们都卸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然而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与中学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他们就像久困的小鸟被放飞,渴望自由却不知飞向何方。“郁闷”、“迷茫”、“空虚”等成了他们常挂嘴边的口头禅,这真实地反映了他们此时此刻的心境。因此,学校要不失时机。认真地搞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包括以良好的生活环境、热烈的迎新氛围来迎接新生,运用报告。录像、学习、参观、讨论等各种形式对新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对学校。专业的浓厚兴趣,将自我提高需要同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大学生在校期间以至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都能够始终保持对知识孜孜不倦的渴求,并且具备愉悦良好的心境。
2.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首先,教师必须要有这样一种认识,那就是非智力因素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现代教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而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在内容上体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业务水平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个人的专业学科知识、文化修养、教育素养、个性、人格。教风乃至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风格。人际关系都对学生起着导向和引领作用。再次,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为事业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教师通过言传和身教的结合,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和效果,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改进课堂教学。一是,应强化“两课”的课堂教学。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通过“两课”完成的,即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但如果“两课”教学仅仅是通过讲授灌输,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等内容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生活实际,通过生动活泼的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需要结构,从理论、思想上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激发他们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方面,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仅要训练学生理解领会知识和逻辑关系的能力,同时还要从目的、需要、动机、情感等方面,仔细领悟和体会前人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运用科学的胆识和思维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并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和创新的精神、坚毅的性格、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自学能力除了知识方面的因素外,主要取决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在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其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开发。
4.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文化活动、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校园环境以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事实证明,优秀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多元的载体。大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动机、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可以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得到充分培养和自由发展。它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还能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所在,从中激起他们朝着自己的方向继续探索和研究的信心和恒心;通过参与各种文艺活动,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通过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访问等各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刻认识社会和自我,培养他们爱国居民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另外,通过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大学生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人,这对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开朗乐观的性格能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5.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建立完整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寻求心理健康是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通过开设心理课程,使学生获得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增强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和调适能力,培养和完善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动力结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配备心理医师,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心理不适、冲突和矛盾问题,从而处理好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此外,可以利用校园网开辟“心理聊天室”,为大学生设置倾诉的平台,并且积极开展网上的正面宣传,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使他们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 微博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新平台
微博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新渠道,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同时,微博的应用和影响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信息失控,不良信息泛滥,个人隐私泄露,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在微博时代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从微博的特性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出发,探讨微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的意义。
一、微博及其特性
1.微博的兴起
微博译自英文micro-blogging,顾名思义,就是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是传统博客的一种变体。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M、E-mail、Web等方式向个人微博短消息,以140个字符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微博既是一种网络应用技术,也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2.微博的特性
微博以它独特的个性与魅力,迅速成为大众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概括起来,微博的突出特性具体表现在:(l)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微博诞生以后,信息更加的便捷。个人可以通过手机、IM、E-mail、Web等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将信息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受众接受信息也更加的自由和方便,只需要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就能轻松获取感兴趣的信息或是得到想要的答案,从而实现了信息、传递和接受的便捷性。(2)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微博信息传播渠道非常多样,既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微博网站,也可以通过特定的客户端了解微博网站中的好友动态,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WAP网站或手机客户端。信息者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及时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信息,受众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手段及时接收多媒体信息,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实现的。(3)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微博不仅支持用户传播文字、图片内容,还支持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人们利用时间碎片提交的信息保证了微博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微博的RT转发功能为内容的丰富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4)传播效果的扩散性。在微博上,每个人都可以形成一个自己的受众群落,用微博的方式,将个人的见解和观点给自己的受众,以最精炼的词汇来表达最高深的观点。与此同时,受众既可以通过所关注的对象阅读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转发把信息扩散出去,更可以把微博当作一个“自媒体”,让自己成为信息者,随时随地自己所闻所感。如此,不仅可以迅速地成为一个话题讨论和舆论关注中心,同时还具备了强大的组织和行动能力。而且这种扩散力和影响力是以几何级倍数增长的,力量不可小视。
二、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微博的盛行,其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传统媒体。大学生通过微博,既可以方便各种信息,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微博所具有的独特的特性,日益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也是双向维度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是并存的。只有全面地了解了微博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我们才能够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地切实开展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微博对于大学生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信息空间,为大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提供了便利的途径。鼓励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满足了大学生的倾诉欲。微博资源的丰富性和流动性在信息传播的渠道上更胜于其它媒体形态。其次,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而言,微博还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不少大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学习资源等通过微博的平台出来,形成内容简洁、信息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其它同学自动获取所需资料,自主学习。第三,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交流平台,有利于大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观点等,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四,由于微博所具有的便捷性、多样性、丰富性和扩散性等特性,致使其所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但是大学生经过自主筛选,提高了甄别是非的能力。最后,微博还提供了全新的娱乐方式和交往途径,丰富和充实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2.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微博同其他新媒体一样都具有双重效应,其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诱导性和干扰性。因此,当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和自制力的时候,这些不良信息就会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概而言之,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些消极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具有侵害性,如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至上等消极文化观念通过微博而被放大和传播,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严重的侵蚀和危害。其次,微博对大学生的求知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容易造成他们浮躁的心态,如有些大学生通过微博传播内容等事情时有发生。第三,微博内容的复杂性容易引发大学生。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精力最为充沛、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但这一时期也是他们容易冲动、思想不够成熟的时期,因此容易受到煽动和利用,以致形成。最后,微博具有一定程度的虚拟性,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同时,这种当事人不直接接触的虚拟性还容易导致造谣中伤他人事件的发生。
微博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利弊并存的,通过对于这种影响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全面考察,有助于我们具体开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有效的对策。
三、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1.微博的开放性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微博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而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接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类信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通过微博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使大学生由消极被动地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互动交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2.微博传递的便捷性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等。而随着微博的兴起,以其灵活、快捷的特点,丰富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时语音、实时影像等功能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显示其独特优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开设微博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大学生,使其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可以通过微博所具有的互动形式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极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
3.微博的交互性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微博的交互功能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社会、从而有助于加速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同时,微博丰富的、个性化的内容反映了大学生的基本动向、思想状况,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架构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微博的虚拟性和个体性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任感,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微博的兴起,缩小了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减少了心理防范,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这种虚拟性可以使大学生将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迷惘等倾诉出来,教育双方可以在通过微博的平台“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畅所欲言。教师能够通过学生对微博内容的反映,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对于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组织讨论,会收到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可比拟的效果。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视微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认识并利用微博的优势,积极探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中的开发和应用,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经,进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积极转变观念,才能不断创新。创新就是要以变则变,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过程中,一定要贯穿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从全局上、战略上谋划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重点是实现“四个拓展”:即由单向性向多向性拓展、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拓展、由居高临下向深入基层拓展、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多侧面拓展。当前,特别要注意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导作用的同时,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处理加强和改进、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加强的基础上改进,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正确转变由旧到新、由错误到正确、由此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的积极转变;从不适应到适应也是一种积极的转变;从墨守陈规到不断创新才是一种大的转变。
2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正确定位
在高等学校的培养人才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塑造方面之一,是人最根本的素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迁。在这个变迁过程中,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等各种思潮不断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予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稳定、健康、向上。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所以要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定位就是要摆正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当副业,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程,定期研究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经常研究和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状况,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部署,同时检查。高职院校各单位、各部门要明确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把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好。坚持和完善听课制度,深入到师生中了解思想动态,通报情况,指导工作,形成领导关心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益的良好氛围。
3 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由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关节点,其实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样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那就是方法的创新。
一是教育队伍和管理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高职院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具体承担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学
[1] [2]
业引导和事务管理等任务,是一支特殊的教师队伍。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充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并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使他们的实际收入与相应教师的平均水平相当。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鼓励他们钻研本职业务,为他们在业务方面发展创造条件,选拔推荐工作成绩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骨干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原来的辅导员、共青团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转向“三育人”,呈现为以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教师队伍、学校管理队伍和后勤服务人员组成的多维队伍体系,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共振效应”。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众所周知,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势必引起各种工作手段的变化,现在的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校企合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创新方法和手段,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信息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手段、方式、条件、效果带来了全新的变化。高职院校应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这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要不断创新。宣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广大师生的科技意识和人文素质。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教育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78-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界学者全面认识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也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所受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个性化、独立化和差异化越来越强。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及利己主义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为了避免诱发大学生产生信念危机,就需要进一步探索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就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与大学生成长成材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整化,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
科学、恰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情况,尤其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及人们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逐渐渗透和扩张,在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下,大学生的思想出现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等特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改变。为了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适应文化开放的新环境,促进社会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与科学化,就要科学准确的把握变化的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理想,最终达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1]。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要求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重新审视并且不断创新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首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完成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不断拓宽理论视野,丰富教育理念;必须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必须将固有的主体教育与如今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必须将先进性、未来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必须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2]。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度重视并且勇于适应这个以创新为主旋律的发展时代,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把大学生作为价值主体,满足他们的物质、精神、发展需要,关注其价值追求;还要把大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对原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以便贴近实际、生活和学生,加强信念教育、心理教育和自身意识教育,不断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方式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和机制。
1.灌输理论要创新
虽然灌输理论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社会发展迅速的现阶段,较简单较单一,但是不能减弱灌输的主导地位。因此就需要对灌输理论方法进行创新,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逐渐转换。理论灌输时应努力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避免生搬硬套马列主义词句,避免“满堂灌”、“单向式”,避免照本说教。如根据灌输对象年龄的不同,接受能力的不同,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用简单生动的实际例子来说明复杂深刻的道理。
在灌输内容上要克服断章取义和片面说教等,重视科学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的进行理论灌输。提倡符合大学生要求的鲜活内容,抓住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不断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深入大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呼声,不断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2.始终坚持“渗透”思路
想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的根本转变,就要积极广泛的开展隐形教育,使先进的思想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
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主题活动等环节在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的基础上,给其灌输我国的优秀传统思想、政治文化。比如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传统的历史文化遗址、军事革命博物馆、艺术展览馆或者文化展览馆德育基地等,加强环境的熏陶作用;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升国旗、国歌教育,鼓励大学生阅读我国主流的文学作品,创造大学生优秀成长的外部环境;广泛地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前沿学科的专家学者等给高校大学生做讲座报告,使广大的高校大学生受到文化教育;还可以运用实际典型示范、心理咨询辅导等多种手段,从多角度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
良好的沟通能使学校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社会与学生之间等方面认识上产生认同,情感上产生共鸣,实现增进理解,深化认识。通过沟通,做到明辨是非、团结统一、相互理解和信任,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比如学校可以定期请家长代表到学校与校领导、教师、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建立家长观察员制度;学校定期向学生家长寄去学生的成绩单,建立向家长定期告知学生成绩制度;学生辅导员可以尝试与学生吃住在一起,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和沟通;建立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学生接待日制度。
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的今天,外部环境及事物的变化发展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发展,通过深入研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日益发展的社会局面相结合,有效地提出解决办法和途径,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一贯方针,努力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和优秀成果,才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确保人才强国战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
参考文献:
[1]彭晓玲. 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