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的文化发展

城市的文化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第1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注重城市文化建设的理念初步确立,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历史文化地区抢救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然而,我国的城市规划仍然存在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发展观念落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现有的城市规划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新发展。第一,经济和文化,一手硬、一手软。在城市发展中,过度强调经济发展,不惜毁坏历史文化资源。因而,城市规划往往是服务于经济,而不是为居民提供便利。第二,建筑设计日渐西方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城市设计全盘照抄或者模仿西方设计风格,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使得城市特色日渐丧失,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第三,在城市规划中,轻视地域特征、自然特征、文化底蕴,促使城市形象同质化,个性化明显缺失,降低了城市的内涵。

(2)民族特色缺失。

进入新世纪,西方社会凭借其科技、经济优势,给我国城市规划带来巨大冲击,加剧了本土文化的消解,使得城市规划中文化发展的话语权逐渐丧失。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城市规划中商业化、娱乐化、庸俗化的趋势日渐凸显,把城市地域特色抛之脑后;过度强调娱乐休闲,以致各种形象建筑拔地而起,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不重视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为了商业开发,肆意破坏文化资源,使得城市本土特色日渐势微;各地的城市规划纷纷要打造东方巴黎、东方迪拜、东风纽约等。在此理念指导下,各地城市建筑多为欧美、澳洲、罗马风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属于中华民族的特色正在消失殆尽。

(3)历史遗迹保护乏力。

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是城市规划的应有之义。但是,出于经济因素考虑,很多城市往往热衷于新建文化项目,发展文化旅游,也就是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对于一些没有明显经济收益的历史文化遗迹,置之不理,甚至为了经济利益而将其现代化改造、拆除。如张家界装电梯、南京梧桐树事件、武当山“太子养生堂”改造为宾馆等。不少城市兴建大型文化娱乐设施,而在老城市改造和维护上不愿进行投资,或者进行一刀切的拆除,使得很多历史文化建筑不复存在,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的自然人文环境。总起来说,一边是历史文化地区被夷为平地、居民被迫背井离乡,一边是商业娱乐地区大面积扩展,这种鲜明的对比破坏了城市固有的文脉,导致了城市功能的单一化。

2文化发展策略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强化文化发展策略,对于提升城市规划设计品味、加快推进人文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以城市设计、城市、社区等层面为切入点,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城市文化规划的有效路径。

(1)城市设计方面。

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赋予了城市独有的特色。文化发展策略具有深刻的艺术性,将其与城市设计结合,能够增加城市的魅力,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生活水平。同时,把文化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能够塑造优美景观,打造多功能的公共空间,符合城市规划中环境美的要求。因而,把文化发展策略融入城市规划,是倡导人文城市的必然要求,是回归城市美学的重要体现。一方面,把服务于整个城市的文化资源与城市中心区域发展相结合,采取集中发展的策略促进文化区域的形成,促进其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如北京的商务中心区域,集商业、文化、公共休闲、绿化系统等于一体,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另一方面,在社区的文化资源,采取分散发展的策略促进广覆盖文化区域的形成,满足居民步行范围内的文化需求,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凝聚力。总之,文化资源的布局,必须依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推进网络化布局的形成,不断完善文化空间网络,以文化特色助推城市经济发展。

(2)城市方面。

文化发展策略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就是城市,涉及基础设施的标准、规范。因而,把文化发展策略融入城市层次,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人文城市新理念,更加注重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区、产业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活动,着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城市软环境质量;二要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政策,以文化旅游、城市公园、公共艺术等的发展,提升城市品味;三要科学合理分布文化设施,大力发展城市公共艺术,推进城市设计完善与创新,把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当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要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构筑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激发公民参与文化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3)社区方面。

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发展策略融入社区层次,是“自下而上”城市规划的重要体现。一要深入实际搞调研,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培育社区大局意识。在社区规则中,注重公共文化设施,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便利;二要强化文化组织与社区的交流、合作,整合文化资源,积极举办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提升社区生活品味,增强社区的生机活力,打造特色文化社区;三要积极举办社区文艺活动,如社区歌唱比赛、体育比赛、读书会、晚会等,多举行历史文物资料展览,深入开展社区评优评先活动,促进文体发展与社区规划相融相通;四要打造社区生活性商业街,改造提升社区对外形象,积极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规划设计,赋予社区更多地实用特征、人文特征。

3结语

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文化 文化 城市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得以全面发展,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以倡导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文化丰富、社会和谐为主题的新一轮城市竞争也在各地展开,城市建设的目标也由以经济发展为传统而逐步趋向于以社会各领域均衡发展为旨趣,也使得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一道,成为决定城市发展的三要素之一。

1.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1.1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合理平衡

第一,以建设宜居城市的理念为指导,在综合发展战略的框架内,充分体现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城市的合理发展包括城市的规划、布局、产业活动、基础设施、休闲娱乐场所、公共文化设施等的合理性布局以及城市的各种功能利用的便捷程度。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营造城市的文化生态,突出硬件设施、建筑物的文化内涵,如城市功能设施上所体现的文化质素、文化理念和文化眼光。总体上说,必须按照宜居、环保、节约、文化丰富性的角度来定位、思考和规划城市发展的新格局,并且把这种规划体现在城市经营管理的具体实践当中。第二,促进文化创新与文化人才、能力的持续积累。着力建设现代城市的文化体系,以现代文化观念来指导创新,以创新来消化吸收城市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优长。在创新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文化能力”的积累和提升。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文化能力积累是提升城市文化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为此,需要加大文化制度建设的力度,完善法制文化、诚信文化、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领域的制度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引导,以及以相关的文化创造激励做为支撑,促进文化能力的持续积累。以发展奢侈品产业为例,就要总结城市已有的工艺设计文化传统,进行文化艺术精神的传承和品牌积累,借鉴国内外提升文化能力的经验,把握时尚潮流,拓展精品意识,从而以系统化的文化理念和能力来支撑奢侈品产业的发展。

1.2解放思想,实现观念上的转变

现有国办文化生产部门大多数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从而使文化生产部门具有文化事业和企业经营双重的性质。必须解放思想,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观,实现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载体即各种文化产品,既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效用,同时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必须按照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遵循文化发展内在的规律,把文化生产当作产业来办。既要面向市场,又要遵循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重新确认文化产品的两种属性(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两种功能(形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和两个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在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关系上,要走出 “自然论”误区,不能以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就必然发达。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作为商品进入消费领域,用市场机制来调节文化生产,把文化产品推向市场,让其创造价值并以价格形式表现出来。

1.3突出重点,培育文化支柱产业

城市文化产业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产业群,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从目前许多城市的财力情况看,除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外,大多数城市不可能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各城市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选择基础好、实力强、市场发育健全、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传媒业为文化支柱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重点突破现代传媒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改造提升文化娱乐业等传统文化产业,围绕重点,逐步形成一两个或者若干个文化产业链。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旅游业将以全新的姿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化旅游业将成为许多城市的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因此,应根据城市文化特色,勾勒旅游主线,点、线、面结合,形成强烈的文化生态氛围。力戒重复性开发和低层次开发,杜绝文物和环境的破坏性开发。目前,文化娱乐业正以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管理,鼓励多渠道投资兴建、改造和扩建各类健康的娱乐场所,形成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的文化娱乐业经营网络。

1.4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文化资源

我国具有文化传统悠久深厚的优势,城市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但可以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还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它与一般经济资源一个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它能不断增值,再生出财富来。比如教育培养出了人才,开发出人的更高智力和创造力,进而创造出更多的新价值,带来更多的新财富。各个城市应从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自身资源的特色和特质,着力打造自身城市文化的品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实现城市文化的最优化配置。首先要做好开发工作,发现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明确城市的历史轨迹和历史地位。其次,对现有的已经发现和发掘的城市文化资源,做好保护工作。

合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城市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并藉此提高城市文化的现实价值。对部分文化资源可以走城市文化产业化的道路,通过旅游业等相关行业来挖掘城市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2.总结

总而言之,完善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化、立体化的实施过程,它需要社会系统的宏观把握和社会各领域的综合协调,决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所发挥的功能不可偏废,只有保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衡的城市建设才是良性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卢一先,范旭,舒扬.中国广州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

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第3篇

创新文化的培养和建设。受煤炭城市形成原因及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其创新文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煤炭城市创新文化建设可从价值观念、制度行为和环境条件3个维度,分别在个人创新文化、组

织创新文化和社会创新文化3个层次上构造创新文化体系。

关键词:创新文化;煤炭城市;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74-03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文化、政治与经济相互渗透和交融,关系越来越紧密。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的深远影响让我们意识到文化建设是保障政治稳定、强大,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我国大部分煤炭城市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间,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进行创新,而创新的持久动力则来源于创新文化的培养和建设。

一、知识、创新与创新文化

知识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创新的基本条件。但有了知识而没有创新文化的引导,创新则缺乏主动性和持久的动力。创新文化是能够激发和促进组织内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产生的,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组织文化,它是组织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统一体,主要包括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制度体系以及组织氛围、领导风格等内容。创新文化的核心是促进组织知识共享[1]。创新文化的作用渗透在创新的产生、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应用的整个生命过程中。Meng- leiMonicaHu,Jeou-ShyanHorng,Yu-HuaChristine(2008)[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团队的创新文化有利于知识共享,知识共享的结果又形成了更高的组织创新绩效。李前兵(2009)[3]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安徽4省范围内多家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也证实,企业的创新文化与企业的创新动力正相关。

基于以上概念和原理,将组织创新文化延展到城市区域的范围,研究创建怎样有利于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的创新文化环境是煤炭城市通过创新进行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

二、 煤炭城市创新文化的特征

孙建国、李晓轩等(2006)[4]认为,创新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价值观念、制度行为和环境条件3个方面。这与前面提到的创新文化的概念是一致的。从这3个维度来观察,煤炭城市的创新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 价值观念落后,缺乏知识创造的源泉

价值观念包括价值观、自信心、合作意识与创新氛围。

随着煤炭资源的逐年递减和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煤炭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感到了压力,也期望自身能够尽快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但多年来煤炭城市依托煤炭企业,煤炭企业依托煤炭资源和国家政策下的发展模式,致使大多数人把煤炭城市的转变寄期望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员工缺乏竞争意识、商品意识和创业精神。例如,大多技术部门只能完成引进管理和维护的功能,无力、也懒于对引进技术进行改造实现再创新,一味要求交钥匙工程,将知识创新转化成本和风险转移给研发方,从根本上抑制了科研方创新的积极性和知识共享的动力,破坏了合作共赢的氛围。

煤炭城市急于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迅速转型的目标与人才匮乏的矛盾突出,创新能力薄弱。最近5年,黑龙江省4个煤城平均每年考入其他省市的大学生大约1 500名,而同期毕业返回的却不足1%;煤炭城市区域内的许多高等学府相继搬迁到哈尔滨、大庆等经济较好的地市;4个煤城的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的专业科技人员3年外流450多人。所以,即使有好的高新技术项目,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新的项目也无法启动。

(二) 制度落实不到位,阻碍知识溢出和共享

制度行为包括产权制度、激励制度、组织发展和领导行为。

当前,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而占煤炭城市主导力量的国营大型煤炭企业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至今其所有制结构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产权分配中,国有股比重仍偏高,部分主管部门还是对企业“不放手”,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生产经营组织,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运营机制等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但要真正落到实处,让人们无形中都能遵守和执行这些约束还有待时间的积累。不但人们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地方政府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执行也不到位。因此,煤炭城市缺少对知识创造的激励和保障。

煤炭城市由于创立之初由国家直接调拨资金、技术和专业人员,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先天的资源禀赋,企业的日常生产主要依赖已有的技术装备,生产是企业的核心任务,企业领导主要关心的是产量指标,对技术,特别是先进的技术需求并不迫切,因此,对技术人员的点滴创新并不关注,企业内部缺乏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组织制度和创新氛围,想搞创新的人也缺乏相对的自由和充分的资源。虽然近年国家开始关注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投入部分资金鼓励煤炭城市的产业改造和经济转型,但对其需求来讲,只是杯水车薪。

(三) 环境条件恶劣,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不完善

环境条件包括工作条件和区域环境。

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如何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正确把握市场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以及乏力发展群众文化建设事业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城镇化建设方面相关学者的重点研究课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事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起到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了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展群众文化建设事业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切实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

群众文化事业;新型城镇化;推动作用

新时期,要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促进我国文化繁荣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文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味,增强城市的整体建设质量。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小城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十分有必要发展群众文化事业,进而以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促进城镇化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群众文化建设事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事业能够让中小城镇的社会大众在物质生活方面获得城市现代化的满足,享受一定的公共服务,并且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可以以相应的文化产品分享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进而满足其日益生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城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一)群众文化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其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各项相关工作的开展都应该将人作为中心,进而结合人的实际需求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质量,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物质精神生活。简单的说,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好的生活,这种更好不仅仅表现物质为生活的富足,如获得稳定工作、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得到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等,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社会大众在文化活动、消费、娱乐方面的需求,进而促使我国社会整体文明水平和道德水平得到相应的提升。而群众文化建设事业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则能够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和指导,满足社会大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进而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对城镇化建设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事业能够改善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长时间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将各项工作的重点集中在经济、教育、基建和交通等方面,对文化建设相对忽视,因此近几年新型城镇化精神文明建设效果都相对较差,对城镇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而事实上,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事业由于能够对社会大众的精神思想产生影响,甚至提升城镇群众的整体文明水平,因此对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发挥特殊的推动作用。首先,群众文化建设能够充分挖掘文化的基本内涵,进而彰显本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区域个性,最大限度的避免新型城镇化建设再次出现传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千城一面的弊端,促使新型城镇化化建设在现代社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适当的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能够促使人们在文化学习和宣传过程中不断沟通和交流,进而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等,共同为城镇化建设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最后,加强群众文化建设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体的文化素养,强化其基本素质和生产生活技能等。例如,在农闲时期可以将分散的农民合理组织起来参与各项文化培训班,对其进行普法、健康知识讲座等,在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同时,以文化教育强大的感染力增强本地区农民群众的凝聚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条件。

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得意传承和发展的血脉,对各项社会建设产生着相应的影响,在新时期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群众性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视,加强其与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之间的联系,进而促使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推进经济繁荣、美化生活环境的同时,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进而逐步提升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质量和水平。

(一)提升社会大众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认识,加强对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展群众文化建设事业,首先应该将转变工作人员和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作为重点内容,最大限度的摒弃传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和基础社会司建设而忽视人民群众思想的问题,而是应该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能够将促进社会大众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将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其综合素质作为核心工作内容,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在具体操作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建设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立相应的文化中心,并为基层群众文化宣传教育培养文艺骨干人员,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或自行组建群众性文化活动,进而促使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

(二)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与城镇项目建设的有机融合在各项相关工作中,组织规划都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对于城镇化来说也是如此,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的建设规划是城镇化的建设发展方向。新时期,国家逐渐认知到文化建设再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关注城镇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全面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并在科学的规划系统建设规划的指导下,突显城镇化的个性特征,促使我国城镇化假设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将群众文化建设事业纳入到新型城镇化的统筹规划中,对城镇化建设提出科学的指导,促使群众文化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共同发展。

(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文化载体建设从文化的本身性质看,群众性文化建设具有相应的系统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政府公共财政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组织社会民间经济力量加入到群众文化建设事业中,努力打破文化建设资源紧张的尴尬局面,为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支持,切实把群众文化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工程进行建设,提升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具体操作方面,政府可以联合社会民间资金,按照本地区社会大众的实际文化需求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建设相应的文化广场和图书馆等,为群众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提供广阔的平台。

(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激活群众文化发展活力从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的经验看,文化产业在未来社会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态势相对良好的地区,文化产业已经逐渐成为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甚至对民生问题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树立积极的社会文化品牌,并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而以此加大社会招商力度,吸引民间资本对本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开发,最终通过相应的产业化包装,拓展本地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影响力,促使城镇化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本地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三、结语

在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群众性文化建设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能够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所以,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视,充分发挥群众性文化建设的实际功效,促进城镇化建设事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吉宏.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J].现代经济信息,2015,7:451-451,453.

[2]郑慧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研究和探索[J].赤子,2014,6:61-61,321.

[3]张爱菊.城镇化进程中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1:196-196.

[4]李变花.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金融创新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z1:139-143.

[5]于燕.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J].财经科学,2015,2:131-140.

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城区;文化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56-01

一、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它是地区发展的根本精神方向标。如今,我国城区文化产业发展掀起新热潮,以区域中心城市以及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首,包罗各县级城市其发展力度如日中天。然而,各地区的文化发展程度及其措施受到诸如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等各类因素的制约,部分相对落后的地区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为迟缓,规模受到限制并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根本价值。对此,本文将浅析怎样使其发展速度加快,成长新型战略性产业,提升其附带价值,推动城市、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面向市场依附主业兴产业

文化产业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及其关联活动的集合。它共生着经济与公益的双重性,不仅要求满足市场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还要求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满足。因此,文化产业面临着市场与社会的双重考验,殷切依附主业带动产业发展。

依附主业是将那些大有可为的市场文化产业进行单独经营和发展。首先,形成以影剧院为首、表演为主的文化娱乐业;其次,形成以群众文化为主的文艺培训业;再者,形成以博物馆为首的装修经营业;然后,形成以电影放映中心为首的影视制作业;最后,形成以演艺中心为主的中介经纪业。于此,使各行业的优势得以发挥,分别占领市场份额,获取高额效益,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功的案例有大连国际服装节、潍坊风筝节等。

三、运用先进的生产力促发展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传统文化和新的形式相结合,完善产品结构,研发新产品,创造新口碑。它不但能使文化生产力得以提升,拓展新的文化市场,还能使文化产品趋于多样化、档次化发展,革新文化创意以提供新的机遇变革文化业态,从而更适应市场与社会的要求。

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使文化传播速度得以提升,从而实现最大程度地文化产品推广度。随着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文化产业合理利用其低成本、高效率使文化流通渠道得以拓展,能有效的促进文化产品交流,使产业及其成本的价值得以提升,提高产业经营水平。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高智商的人能使文化资源得以激活,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文化产业是极其蕴含思想、知识的,人是生产过程的核心,所囊括的资源决定着文化产品好坏。所以,高智商的从业者是文化产业最为珍贵的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

运用科技、传媒以及人才等先进的生产力,能有效的促进文化产业良性发展。

四、构建科学健全制度撑管理

“事业壳、企业体”,缺乏活力,效益低下是经营性文化单位普遍的体质特征现状,事企结合的管理制度使产业治理机构形同虚设,从而经营者产生强大的依赖心理,经营主体很难成为行之有效的市场主体和法人主体,导致动力不足严重抑制文化产业的发展;产权单一,政府是承担国有资产运行风险的主体,使得文化经营单位欠缺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内部机制较为死板,从而形成重负、高耗、高成本而低效益的呆滞体制。同时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准公益性文化单位难以形成有价值的规模。

构建科学而健全的制度,使文化单位成为自主经营、发展与管理的市场经济主体,以满足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同时,文化单位当敢于革新体制,使法人治理体系得以完善和健全,推行集责权利于一体的管理模式,使内部活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文化产业效率得以提升。

五、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现重组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部分文化产业其生产水平仍旧低迷,文化活动及其过程相对分离,严重制约着文化单位有效的经营。因此,须强化内部整合力度,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推行优势互补,将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进行重组,实现文化资源的最优使用价值。即,着重关停并转那些生产能力低、绩效差的文化经营单位,对那些市场适应力强、经济和公益效益高的文化产业单位进行扶持,从而对国有文化资源进行战略性布局调整;利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将文化生产相关单位推行产业化,从而使文化产业在市场中处于根本地位;融合社会资金,推行资产重组、资本聚集,实现多渠道并行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单位须尽可能地推行依附主业、利用先进生产力、构建有效的机制、实现经营重组等措施,提升城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城市与社会的良性发展,实现文化资源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