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足球单元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指导;模拟上课;苏派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1-0028-02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在湖北大学结束,江苏队获得了团体总分一等奖。笔者作为江苏队第一届的选手获得过一等奖,本届比赛作为江苏队的教练组成员参与了江苏代表队的选拔、集训与比赛的全过程。笔者是足球专项,比赛中分别辅导了两位老师的足球模拟上课(具体内容是脚内侧传球与左扣右拨变向运球过人),两位老师分别获得了中学、小学组模拟上课的最高分。在此,结合两位老师的足球模拟上课,笔者介绍具有“苏派”特征的模拟上课模式,并把辅导两位选手模拟上课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模拟上课的特点
1.无“生”的特点
模拟上课有人也称之为“无生上课”,教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将某一项技能的教学流程与组织过程通过语言与肢体动作演示出来。虽然是没有学生的上课,但是教师心里时刻要装着“学生”,说话的对象依然是学生,动作的示范面也要参考“学生”的位置。比如足球脚内侧踢球的模拟上课,教师在足球场,没有学生的情况下,把足球脚内侧踢球教学的流程与组织过程要演示出来,教师需要做脚内侧踢球技术动作的示范、讲解动作的要领、解说练习的方法、安排好“学生”的练习过程等,讲解的技术要领也要适合学生,做示范要考虑“学生”所在的位置,做到场上无“生”、心中有“生”。
2.时间的限制
全国比赛对模拟上课限制了10分钟时间,在10分钟时间内教师应将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展示与解说,对于准备与结束部分则可以简短的带过,不必详述。
3.考察教师的教学技能
模拟上课考察的是教师的教学技能,而非学生的学习能力。模拟上课主要考察教师的动作示范能力、要领的提炼与讲解能力、易犯错误及纠错方法、教法的演示等。教师在模拟上课时不能遗漏这些项目。如足球左扣右拨变向运球过人模拟上课,教师要做动作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并提炼动作的要点:扣球移重心,移脚快拨球,加速过对手。还要能做出或说出学生易犯的错误动作并进行纠错演示,并组织“学生”进行左扣右拨变向运球过人的学练。
二、模拟上课的流程
经过两次的全国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我总结了模拟上课的一般流程,也是江苏选手采用的模拟上课模式,具有一定的“苏派”特征,它主要包含以下部分。
1.简短的开场白
开场白是不记入10分钟时间内的,一般先自我介绍(不可介绍自己的姓名与省份),然后表述所抽签的课题内容、预设的学生水平段、人数等学情、单元课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可根据需要进行增减,不宜长篇大论,每个内容表述简洁、清晰。如江苏程老师的开场白是: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8号选手,我抽签的内容是足球左扣右拨变向运球过人,本课是运球单元第三次课,教学对象为水平五高一年级男生40人。下面我开始模拟上课。程老师没有在开场白介绍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而是改在讲解动作要领时一并介绍,这也是可以的。
2.准备部分的处理
模拟上课开始后,对准备活动可进行简单的介绍,如“刚才我们做了一般性准备活动与足球的专项性准备活动,下面跟着老师一起做球性练习……”
3.完整动作的示范与讲解
完整动作示范与讲解是对教师技能考察的重点内容,模拟上课时应在演示完准备与球性练习后安排完整动作的示范与讲解。新课程后我们也常用“学生先尝试,教师后示范”的教学方式,在无“生”的模拟上课时,“学生先尝试”因没有学生真实的活动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故不建议使用。教师进行完整动作示范后,如不立刻讲解动作要领,也可放在稍后讲解。
4.主要技术动作的教的过程
技术动作教的过程是模拟上课的主要部分,也是考察教师教学技能的主要方面。要让你的模拟上课出彩,我想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的过程要清晰
教的过程是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经验的体现,针对某一技术动作设计教的过程要注意步骤的清晰、手段的有效、方法的递进。如江苏李老师的模拟上课——足球脚内侧踢球技术教的过程是:教师示范完整动作、分解练习一原地踏点(找到支撑脚的位置与球的关系)、上一步踏点、分解练摆动腿击固定球(掌握击球腿的动作要领)、分解练习三上一步踢固定球(支撑与摆腿结合)、完整练习两人近距离脚内侧踢球、两人拉开距离脚内侧踢球(助跑与踢球的结合)、传球进两个标志桶组成的“门”、传球过两腿形成的“门”、传球过多人两腿形成的“隧道”。以上设计采用了先分解后完整、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方法,设计过程层层递进,步骤清晰、完整。
(2)教学重、难点要有解决方法
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一旦确定了教学的重、难点,就要在教学中有解决或突破的方法,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如李老师脚内侧踢球课提出了重点是击球部位的准确,难点是传球的准确性。课中采用原地反复踢球的练习提高学生对击球部位的掌握,通过踢球过“门”与“隧道”来提高传球的准确性。
(3)错误动作要会纠正
模拟上课是一种无“生”上课的形式,在没有学生的情景下,教师很容易忽视学生的反馈,但是反馈、调整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模拟上课中反馈学生的错误动作并加以纠正,是教师对技术动作理解能力的体现,也是考察教师的内容之一。而反馈学生错误动作的时机可以放在教师的个别指导中,也可以是在集体的纠正中。错误动作的纠正不需要面面俱到,能有1-2处即可。
5.素质练习不宜缺
素质练习是目前公认的实践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模拟上课是实践课的“浓缩”,素质练习内容在模拟上课中不应缺失,教师介绍素质练习的方法,并演示组织形式即可,不必详细解说。
6.避免“虎头蛇尾”
避免草草收场,收模拟上课的“尾”,是对全课很好的诠释。课的结束常有放松与评价两个主要内容,放松的处理与准备部分的处理类似,简单带过。为了体现模拟上课的完整性,教师在最后应该对上课进行小结与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点评,一是技术动作的要领总结,二是学生的学习评价,包含情意表现。
三、指导体育教师模拟上课的心得
作为指导教师如何指导选手模拟上课?辅导时应关注什么呢?笔者有以下心得体会。
首先,要教会动作示范,讲好动作要领。全国比赛模拟上课环节要进行随机抽签,选手必须在自己的专项之外抽取某一内容进行模拟上课,而选手抽取的内容往往是自己不擅长的,或是多年不接触的运动项目,所以动作示范有时做不出该项目的特征,个别教师还会做出其他项目的特征。如个别女教师抽到足球项目,在做示范时总有健美操的感觉。不同项目的动作示范必须要做出各自项目的特征。足球项目的特征是低重心,做动作时常要求降低重心,教师在做足球传球、运球过人动作时,要能体现出这个特征,才能得到内行评委的认可。
其次,是设计模拟上课的流程。因模拟上课不是教师一人准备,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团队协作,共同进行教学设计,但上课教师本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完全听从别人的意见,要在自己的设计之上,再结合别人的建议,形成最后的流程,这样才能上出生动而有特色的模拟上课。
最后,就是反复进行模拟试上。指导教师担当评委,听取教师的模拟上课,并进行记录与计时,对教师的上课进行具体指导。这个过程可以反复进行多次,直至选手能清晰、完整的进行该内容的模拟上课。
关键词:接球;移动;判断;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8-0038-03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动作技术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但是所有的技术,在学习后都将通过运用才能形成技能,最终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如果我们“为了动作教动作,为了技术教技术”,学生学到最后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我们给的只是“鱼”,而不是“渔”。2013年6月,在浙江省教研室主办的“体育课程疑难问题培训”活动中,浙江省教研员余立峰老师提出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探讨单元构建的问题,目的是如何在“技术”和“体能”的教学基础上,通过“运用”维度,拓宽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让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同时获得“渔”,以落实2011年版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目标。本文通过“移动中的接球”为实例来分析如何在单元构建和课时实例中落实“运用”维度。
一、运用维度的理解
运用维度的提出,是为了达成运动技能目标,教师在选择和采用教学手段和策略时所需要思考的一个角度、一种思维方式。在体育教学中落实运用维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设运动环境,因为“一个动作技能的获得,至少要有在一个给定的环境中执行此项动作任务的机会[1]”。运动环境,是指教师为了让学生完成一定的动作任务所创设的练习情景,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处于某种环境而产生认识,提高技能。运动环境的呈现可以是游戏、体育活动或运动项目。“动作(做什么)、条件(在什么情景下做)、任务(做得怎样)”构成了运动环境的三要素。
这一维度的提出,不仅给水平四的教学提供了视角,同样在水平一~水平三中也能得到落实。如在水平三中根据篮球的位移技术、传球、运球、接球、投篮等,把这些技术置于“角篮球、抢断球、起起落落、三对三”等游戏或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根据即时任务完成技术动作。又如在田径类“投掷”技术动作的学习中,学生在水平一阶段会以“投、抛、滚”等多样的身体活动方式来呈现,而我们在教学时,从运用维度来思考并创设一定的条件,学生会根据不同条件择取不同的动作来执行(飞盘比远通常会择取“撇”的动作、近距离投进筐会择取“抛”的动作、纸飞机会择取“肩上投掷”的动作),这种不同的运动环境,会让学生根据运动环境的不同,将这些基本的投掷动作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丰富他们的动作经验和运动感知。此外,技术的运用还包括了技术的迁移,根据技术动作的共性特征,可以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进行运用,如“移动中的接球”可以在“篮球、足球、排球”中运用;“双手头上向前投掷”可以在“足球的掷界外球、篮球的头上传球、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中运用等。
二、单元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运用”视角下的本单元设计,就是以技术为核心,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学会如何运用该技术,实现“学以致用”。球作为身体练习的物质承载形式,其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运动特征,而个体面对这具有“运动并变化着的物体”需要具有多种技能才能进行合理地控制并与他人发生联系。如果我们仅仅以简单的技术动作来教学,那么就脱离了球本有的运动项目特征,学生不仅不会产生兴趣,而且对相关运动技能的形成没有促进作用。因此,根据不同球类的运动项目特征,创设运动环境,对学生掌握球类运动技能、参与球类运动项目练习具有很好的作用。
2.教学内容分析
水平三在运动技能学习方面提出“基本掌握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2]。球类项目中的接球,主要发生在“人―球―人”之间,因球的轨迹或落点是不定的――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学生需要对球的运动路线和落点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肢体空间移动,最后根据任务完成动作执行。因此,学生需要通过移动肢体空间,以获取最佳的时间和空间来截获运动物体。如跳起接球、跨步接球、跑动接球等。而这些组合动作的完成,除了需要对运动物体的判断以外,更需要执行技术――位移技术、接球技术等。而小学生在接球任务中“下肢从7~8岁开始有了明显的对上肢的协调配合动作表现;躯干在接球的过程中,从7~8岁开始,能够根据接球的任务,较好地控制身体的重心;从10岁开始,上下肢和躯干的双手接球任务协调趋向成熟”[3],这就证明,水平三学生已经具备学习此内容的能力。
据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在水平三篮球课程内容中确定以“各种形式的移动及组合”为内容标准,提出“认知:能简要描述快速移动的动作名称与方法。技能:能在活动中至少做出5种以上移动动作,如听(看)信号做出折返跑、变向跑、侧身跑、后退跑、跨步、急停急起以及多种移动动作的组合,表现出一定的速度、灵敏、协调;能将移动动作与控球动作有机组合,如跨步+接球、侧身跑+接球等,表现出一定的判断、移动、控球能力。情感:练习中积极进取、乐于竞争、善于合作,并乐意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4]的表现标准。
本单元是在《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下,是以“移动中的接球”为教学内容,以“各种方式的移动、跨步+接球、跑动中的接球”作为教材,把“位移技术、接球技术”融于具有篮球运动项目特征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来发展学生移动中接球的能力。
3.设计思路
(1)通过学习不同方式的位移动作,发展学生的位移技能;(2)通过不同路线的传接,丰富学生传接球的动作经验;(3)依据球类运动项目的规则,创设多样的运动环境(如无人防守、有人防守等),提高学生对运动项目技术特征的认知;(4)通过“学习一个动作(技术)、完成一个组合练习、进行一个游戏[5]”来落实运用维度,让学生在技术和运用两个维度融合之中学习,能够将篮球中的位移技术和接球技术在模拟情景中运用并获得技能;(5)以设定任务卡的形式进行评价,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样”。
三、单元计划《移动中的接球》课例(表1)
四、课例片段分析
以本单元第2课次《篮球:移动中的接球》为实例,通过教学中的三个片段作相应的分析,以说明如何在课堂中实现“运用”维度。
片段一:多种形式的传接球
技术动作:①完成“胸前传球、反弹球、头上传球”等三次不同的传球方式并准确传到同伴的位置;②原地运球后将球传到同伴的位置并接住。
运动条件:两人一组一球,相距3~5m,无人防守下进行传接。
运动任务:同伴间连续完成10次中6次成功的完成传接球而不掉球。
运用维度分析:本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能够根据距离的需要进行3~5m距离内不同方式的传球,这种练习是个性的、可选择的,改变了原有单一的动作练习;“原地运球后将球传出并接住”的练习,作为传球者,需要完成组合练习,即“运球+传球”;作为接球者,需要随时做好面对不同形式的来球进行接球的准备,以模拟篮球运动中的情景,使得学生在多变的、随机的情况下完成传接。
片段二:移动中的接球
技术动作:接“原地、左右运球后、换位运球后传出‘前、后、左、右、上’不同位置的球”,并做出准确判断球落点后快速行进“跳步、跨步、转身、侧滑”移动来接住球。
运动条件:两人一组一球,相距3~5m,无人防守下进行传接。
运动任务:能够连续完成3次在移动下接到球而不掉球。
运用维度分析:这一教学环节有3个练习。第1个练习是“接原地传出不同方向的球”,让学生能够明白接球时需要准确判断球落点后快速行进“跳步、跨步、转身、侧滑”移动。第2、3个练习是在第1个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组合练习,这两个练习,具有篮球运动项目中的传接球特征――传接球的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
片段三:游戏――抢断球
技术动作:运球+传球、移动中接球、抢断球。
运动条件:三人一组,两人相隔3~5m距离,一人中间防守(练习1:防守人中间位置防守;练习2:防守人防守接球人;练习3:防守人防守传球人);球被抢断后与传球失误或接球失误者互换角色。
运动任务:在同伴进行5次传接过程中能够成功抢断1次。
运用维度分析:本教学环节,主要是创设一个简单的篮球比赛情景。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运用传、接、抢断的技术,进行简单的实战练习。学生不仅参与兴趣很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此运动环境中把传球、接球技术不断得到呈现和强化。
三个教学环节都是以篮球的运动项目特征来设计练习的方法和规则,并把传、接的动作技术融入其中层层推进的,前面的“学”是为了后面的“用”,后面的“用”是为了提高前面的“学”。
五、单元教学反思
1.值得肯定之处:技术和运用两个维度,拓宽了球类教学思路
本单元在关注篮球单个技术教学的同时,增加了“运用”环节,这就突破了“教技术而教”的局限。单元课次内容上梯度的设置,技术维度明确,运用维度适时。第一课时的位移技术,第二、三课时的接球技术层层推进,并使技术始终融于运动环境之中。因为运动环境的多变,给学生带来了挑战,这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有个性化,并表现出探究行为。学生能够从一个方法中想到其他的方法,比如做出“跳起接球”动作,这是在教学设计中未提及的。3课时中,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高,练习密度大,学生在练习中表现出成功感和喜悦的心情。
2.需要改进的地方:运动环境的设计需要通过手段来落实
合理的运动环境才能将特定的技术得以运用。在预设的教学中,传球学生只有将球传到合适的位置并使得接球学生能够通过努力接到才能达成教学目的,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移动接球的技术,学生除了需要掌握位移技术和接球的动作技术外,还会受到传球路线的影响,如传球路线过大,则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跳步、滑步等位移技术完成身体空间位置的改变并及时拦截到球,这就需要对运动条件(路线、速度、距离)进行限制,否则此时的运动环境是虚设无效的。当然,这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把握能力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值得研讨之处
(1)运用维度是否能在其他的课程内容中得以实践
运用维度的提出,给球类教学提供了参考,但是否适合并运用于其他的课程内容(如体操、田径等),需要通过实证来进行检验。
(2)个体差异如何在课堂中做到“兼顾”
听课教师反馈,这样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而且,个体差异存在明显――女生弱于男生。这就导致了动作技术掌握不够全面的学生在运用维度下的练习较难完成,需要通过设置不同的运动环境来做到“兼顾”。
(3)规则意识将会影响运用维度的实现
学生有规则意识,将有助于运用维度的实现。从五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该年龄学生的位移基本动作已经成熟,但是在具体项目中运用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则才能完成,如在篮球的“抢断球”活动中,就需要学生知道并做到“正确的防守方法”,这就需要在课堂中渗透。
参考文献:
[1]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在当今这个弘扬以人为本的时代,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体育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这就是新课程下、新时代下我们所要极力倡导的体育教学“生活化”。
一、小学体育主题单元设计策略
(一)主体性策略
1.自主选择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在对学生进行分析,把握学生基础状态与学习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强调充分挖掘学生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每一节课留15分钟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学生可以自创,也可以参照教师提供的教材内容(跳绳、踢毽、玩纸牌片)练习。
2.互帮互学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确认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还可以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他们成为课堂的小老师。随着多元信息渠道的畅通,学生探究知识的渠道很多,我们理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操作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挑选感兴趣的活动(跳皮筋、纸牌片、跳方格的玩法),自由组合成4人一组,其中一人是小组长。
(2)分工合作寻找玩法,也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寻求玩法。
(3)教学展示。请几组上来同时表演,教师进行组织工作。
(4)每堂课教师上20分钟主教材,剩下的15分钟由学生2人一组合作活动,还有5分钟教师讲评。
“互帮互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各尽其能,相互启迪,各有所获,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呆板。
(二)生活化策略
体育生活化是体育积极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所需的体现。要实现小学体育生活化有效发展,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材毕竟是相对静止和有一定局限的,学生的生活则是丰富多彩和动态的,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1.模拟生活情境,增强生存能力
体育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体育素材,创设某种特定情境,设下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积极地发现生活素材或情景,使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体育的探究性学习,养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例如:水平一一年级《爬行》的教材,就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把爬行教材的设计重点放在通过语言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上。老师利用体操长凳,让学生模仿各种小动物爬行,在宽松环境下,学生欢快自主地进行练习,教师对所模仿的动作不作具体规定,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互相模仿、比较和讨论,琢磨“爬行”的主题。为今后学习队列体操中的高姿与低姿爬行打下基础,也为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需要打下基础。
2.模拟生活情境,解决环保问题
环境污染是目前人类面临十分严峻的全球性问题,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少年儿童是环保建设的生力军,怎样将环保这个社会化问题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呢?在设计“快乐的小足球”主题单元时,我根据水平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废报纸”作教具,自己设计障碍物,用有趣的练习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运球过障碍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开拓思维能力。用完的报纸请同学放进垃圾桶,让学生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也体验到环保工作的快乐。
3.模拟生活情境,探究合作学习
生活即教育,体育源于生活,更贴近生活,时下的独生子女体会不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陶行知先生的着名诗歌《手脑相长歌》形象地指明了教育的宗旨是既要让学生学会用脑,又要让学生学会用手。而体育教学的生活化设计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感悟生活,又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自主学习。《大丰收》这节课,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废报纸自制“丰收的果实”,通过自然而然的活动层层铺开(运动:播种——动手:浇灌——劳动:收割——搬运)。学生通过想象和模仿,学会了播种、浇灌、收割等基本技能,发展了学生的负重和奔跑能力,老师设置一个学生熟悉的丰收情境,不仅让学生学会丰收,在劳动中体会快乐,更重要的是在观察模仿、合作交流等方面有快乐的体验。
(三)趣味性策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恰当运用游戏、品德行为模拟再现等手段创设情境,借助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能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刺激,使之进入特定的氛围之中,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
1.游戏竞赛
心理学家根据游戏过程中游戏者的互动程度和性质把游戏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互动型游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设计互动型游戏竞赛,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游戏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成长的萌芽,有兴趣的人,就会感到生活丰富多彩,人生充满欢乐,从而视野开阔,胸怀豁达,保持乐观情绪和蓬勃朝气。有了兴趣,就能体验到愉快和满足,即使付出很大的体力或精力也不感到疲倦,而且小学阶段是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乐于动手,喜欢表现,是培养兴趣、锻炼意志的关键期。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其实是一种移情训练。学生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角色位置,尝试从他人的角度去感知社会情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这样的换位思考,使学生能更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言行,重新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四)体能化策略
1.素质练习
每一节课留出5分钟的时间进行身体的素质练习,作为体能储备。身体素质练习以补充性为主,比如:投掷课以上肢的练习为主,在素质练习阶段就以下肢练习为主。球类的练习中以下一节课的球感练习为主。素质练习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练习方法学生自主选择练习。
2.体能作业
学校的练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适当的体育体能家庭作业就是对体能贮备的补充,体能作业以适合学生练习的手段为主,应该简单易行。比如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柔韧性的练习等等。学生可以自己练习,也可以和家长一起练习。
二、小学体育主题单元设计的注意要点
体育生活化是以实践为主要方式,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外在表征,是学生的主体建构和创新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学习过程的总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生活化设计要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1.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让学生在与各种生活环境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此过程中,他们的道德情感会不断加深,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知识不断积累,从而会加深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意识,形成体育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和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
2.要课外活动,更重课内实践
生活化体育主要是学生的课内实践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必要的时候向课外多延伸,因此,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极为突出。然而教师往往认为实践活动之类的教学行为是属于课堂教学以外的事情,所以大多课堂教学内容,一旦延伸到课外去进行,便感到无所适从,发挥不出必要功能。所以我们在安排学生课外活动的时候,课堂之内的实践更重要,我们要利用课堂的人际资源,设计一定的实践模式,让学生在集体互助下完成对生活体育的实践,更能增加学习的有效性和实践效果的理想性。
3.热热闹闹不等于活动有效
一般来说,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有着曲折情节的故事。采用故事进行语言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对语言的关注度。当下,各个版本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语言知识的学多通过故事教学得以实现,如: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第一个板块就是story time。不过,随着年级的增高,除了听、说、读、写等方面技能的培养,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显性的阅读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阅读技能。
Unit 8 Our dreams 是译林新版《英语》六下的最后一个单元。教材旨在通过对这个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其胸怀梦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与以往的每个单元一样,story time是呈现话题和介绍语言内容的主要板块。课文中,Miss Li和孩子们在课堂上畅谈梦想:Liu Tao希望进入世界杯踢足球;Wang Bing 梦想成为飞向月球的宇航员;Nancy则很想成为一名儿童作家…… 以此为背景,教材向学生介绍了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I want to be a /an...以及与职业相关的单词,如:an astronaut, a writer, a dancer, a dentist 等等。本单元的课文既不涉及陌生的文化背景,也没有难以理解的语言知识,且新单词的类别比较单一,多为名词和动词,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即使像astronaut这个单词,初看似乎读音比较难记,但还是符合读音规则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预习作业还是通读课文、熟悉单词等,效果就不会很明显,相反,如果学生课前熟知内容,课堂上,他们就会失去好奇之心,教师设计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预测、分析、推理等有助于培养学习策略和思维能力的活动也就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我将课前预习的任务调整为搜集并整理日常生活中常见职业的单词,并将其作为学生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进行语言输出的知识准备。
在故事教学中,Skimming和Scanning策略是最为常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文本都需要用相同的阅读策略,教师需要依据不同的文本内容和阅读目的指导学生选择使用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形式以对话为主,句子结构比较固定,主要是围绕不同人物的梦想而展开的问答,基于此,我将预测、判断、归纳、推理等方法融进听、说、读、写等多个任务中,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就是在运用这些策略。
从教材的编排体例和要求来看,单元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要通过四到五节课的教学达成。但是,不少教师在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中就添加了本该第二、三课时完成的任务,这给学生带来了过重的学习负担。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聚焦story time,将目标设定为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与职业相关的名词的意思并能正确朗读,进而尝试运用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I want to be a(an)...” “ I want to...”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梦想职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正确朗读并理解dream,future,care about, astronaut,spaceship, pianist 等单词。
2.学生能理解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和 I want to be a/an...的意思。
能力目标:
1.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表示职业的单词及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be?I want to be a/an...”询问并回答他人和自己的梦想。
2.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提高对文本信息的捕捉能力,并能根据捕捉到的主要信息进行复述。
【教学活动及意图】
Step 1 Warm-up and Lead-in
师生问候之后,教师先提出以下问题:What is the story about?然后在PPT上分页显示绘本内容,同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绘本内容是一个小男孩的梦境。在梦中,男孩从事不同的职业,有教师、厨师、钢琴家和医生等。借助绘本图片与情境的提示,学生能迅速获取关键信息并给出答案:It’s about a boy’s dream. dream一词尽管是本单元的生词,但在故事情节的帮助下学生能理解其中文意思,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将拼写和读音相互联系,以达到提高记忆效率的目的。
继第一个问题后,教师再提问题:What does the boy do in his dream?学生依据阅读时获取的信息,给出答案:He is a teacher in the dream. He is a cook in the dream. He is a doctor in the dream. He is a pianist in the dream. 绘本故事中的pianist 也是教材中的生词,但在上下文和图片的帮助下,学生能很快领悟其意思。教师重点要帮助学生正确朗读,特别要避免受piano的影响而把重音落在第二个音节上。
教师在PPT上呈现句子,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回答,补全信息:The boy wants to . 参照答案分别是: teach students, cook nice food, help sick people, play the piano for the people.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给出不一样的答案,但要能够突出职业特征。
给绘本添上题目,如:“Sweet dreams” “What’s in the dream?”等等。
【绘本语言是课文语言的有益补充。本节课,教师在导入部分使用绘本是希望达到三个目的:(1)铺垫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话题,即梦想和职业。(2)将课文中的部分生词提前处理,如:dream和pianist等,让学生更加顺利地进入课文学习的环节。(3)初步处理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结构want to do,让学生整体感知,做好故事学习前的知识准备。】
Step 2 Pre-reading
学生讨论并自拟绘本主题后,教师顺势引出本课课题Our dreams,并领读。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预测:What will Our dreams tell us about? Do they mean the same thing? 然后播放课文录音。通过对绘本故事与课文故事的理解和比较,引导学生区分dream的不同意思,一个是“梦境”,另一个指“梦想”。在此过程中,教师同步进行 in the future 的教学。
【选择听的活动作为文本学习的开始是因为材料本身涵盖的新的知识点并不多,且这个活动只需要学生整体理解,并不要求运用。不过,教师在布置听的任务之前,就有意识地渗透了策略的指导,教师让学生根据课题内容进行预测,然后在听的过程中不断核实或修正自己的预测。单词的教学是与听力活动同步进行的,但教师没有单独教future,而是把in the future作为一个词块让学生感知、理解,这种以短语为记忆单位的做法有助于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
Step 3 While-reading
教师在PPT上出示从课文中截取的三句话,要求学生根据其描述的内容说出对应的职业或身份,并同步学习新单词和短语care about, a spaceship, an astronaut, a dentist, the World Cup。选取的三个句子分别是:(1)Many Children don’t care about their teeth. I want to help them. (2) I want to fly a spaceship to the Moon. (3)I want to play in the World Cup some day.
学生完成填空练习:Three boys are telling Miss Li their dreams. One boy wants to be , one boy wants to be and the other boy wants to be . 参照答案分别是:an astronaut, a dentist, a football player. 顺序可以不一致。
教师把文本中的人物 Liu Tao 的头像贴在黑板上,提问:你能判断上述三句话中哪一句是Liu Tao说的吗?由于教材中多个单元都曾提示学生,Liu Tao的业余爱好是足球运动,据此,他们能迅速回答:I want to play in the World Cup.
教师继续提问:另外两句话,你认为哪一句是Wang Bing 说的,哪一句是Mike说的呢?由于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进行判断有些困难,教师可以顺势要求学生打开书本,了解Wang Bing 和Mike的梦想。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教师没有像往常那样带领学生直接阅读文本获取信息。而是采用从文章中截取部分文字信息呈现给学生的方式,让他们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推理,然后判断,深入文本学习。这种方式就好比学生被带到了一条曲径通幽的小道上,尽管看不见前面的风景,却令他们充满无穷的想象。当学生对Mike和Wang Bing 的梦想感到好奇并形成阅读的期待后,教师才让学生打开书本寻找答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使用读前预测和寻读两种阅读策略,能迅速高效地获取信息。】
教师把学生通过阅读得到的关于三个男孩的梦想职业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逐渐呈现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和关键词的提示复述课文。
教师用问题:What do the girls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Su Hai, Yang Ling和 Nancy三个人的梦想。然后以两人一组的方式合作,参照黑板上的范例,完成女孩们梦想的思维导图,教师巡视并提供帮助。
继续以两人一组的方式合作,根据自制的思维导图和关键词的提示复述Su Yang, Yang Ling和Nancy的梦想。
教师提问 Does Miss Li have a dream? What is Miss Li’s dream? 引导学生预测答案,鼓励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答案。
阅读并回答 Does Miss Li have a dream? What is her dream?同步学习短语come true。
跟读录音,小组合作朗读。
【课文中谈论到了多个人物的梦想职业,学生在复述时会混淆不同人物的梦想,为了理清文章的脉络,帮助学生更加准确、有条理地复述,教师选择了思维导图。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尝试使用,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模仿教师的范例,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能反映思维的过程,且在本课教学中是随着课文的学习而逐步呈现的,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对它产生认同感并内化为自己能够运用的学习策略。】
Step 4 Post-reading
两人一组合作,完成情境对话。教师在PPT上呈现Liu Tao和爸爸交谈的图片,告诉学生,Liu Tao回家后告诉他爸爸课堂上小伙伴们谈论到的各自的梦想,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围绕课文内容,创编一段父子间的对话。
拓展运用,说说自己的梦想。四人一组,先在组内说说自己未来的梦想,然后了解组内成员的梦想,最后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和小组成员的梦想。教师巡视、提供语言帮助。
【读后活动常常以复述课文为主,但缺陷是复述时一般以叙述为主,不能模拟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体验使用语言交流的乐趣,所以在语言输出的环节,教师设计了创编对话的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言What do / does...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和... want / wants to be a/an...的交际作用。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从课文中的虚拟世界回到现实生活,要求学生参照课前预习时整理的关于职业的词汇,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梦想,实现了从说别人的话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的转变,此时,语言真正成为思想交流的工具。】
Step 5 Homework
1.课后跟读录音。
2.选择课文中的三个人物,说一说他们的梦想。
3.阅读一则英语故事。先预测故事情节,然后在阅读过程中找出和预测内容一致或不一致的内容,读后和同伴们分享故事内容。
关键词:微视频;跳起投篮;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67-02
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磨课、慕课、翻转课等模式不断涌现,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使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模式时眼花缭乱,不知何去何从;它亦使得教师在教授复杂教学技术时有了很多选择的机会。比如,在教授跳起投篮时,动作技术相对比较复杂,特别是泛化阶段的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把握比较难以建立系统的、直观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将较为复杂的跳起投篮技术分解为学生较易接受的步骤逐步教学,这时微视频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微视频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具体步骤
1. 技术动作的分解细化
复杂技术分解化是将复杂的跳起投篮动作技术分解为空中动作和手臂动作。在安排学生观看视频之前,教师要先选好素材,设计好教学内容,保证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掌握动作的要领,使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系统的动作轨迹。首先,教师需要选取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如可从网络上下载较为专业的教学分解视频,也可选取技术娴熟的学生录制视频。其次,教师在安排学生观看视频之前,要让学生明白观看什么,为什么观看,有哪些练习的方法等。例如,什么是跳起投篮,为什么跳起投篮,什么时候跳起投篮,要想快速提高跳起投篮的动作要领有哪些练习的方法等。这样,能使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明白自己要观看的重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探究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 技术动作重难点的渗透
一些学生在学习动作技术时,不能准确把握技术动作的重难点,机械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甚至在教室布置任务后不清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此时,技术动作重难点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的渗透会使学生进一步把握自己的方向,调整自己的航标。但对于复杂的技术动作,如跳起投篮技术动作等,即使教师明确动作的重点是手型的变化、动作的协调有力,但学生还是很难把握动作的要点。此时,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微视频的方式,将跳起投篮技术动作的重难点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在准确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明确自己为了达成目标需要采用的方式方法。学生在通过微视频的方式练习跳起投篮技术动作时,可以通过暂停、回放等方式不断巩固自己对跳起投篮技术技能掌握的程度。
3. 错误动作的采集演示
错误动作的采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易犯的共性错误和学生出现过的错误动作的采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技能时总会进入一个错误动作不断出现的阶段,此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但如果在学生出现错误动作之际,教师再来纠正,就为时已晚。特别是对于技术动作较为复杂的篮球跳起投篮动作,为了防止学生普遍性错误动作的出现,教师首先要将易出现的错误动作以微视频的形式直观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跳起投篮时没有拨指、手臂伸展不充分等共性问题,教师就可以将其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教师要将如何改善错误动作的练习方法呈现其中,使学生在发现错误动作时明白自己如何改善错误动作,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另外,教师也可适当将学生在练习跳起投篮技术时出现的错误动作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准确把握自己对技术动作掌握的程度,了解自己的动作轨迹,真正掌握跳起投篮的动作要领,改正错误动作的方式方法。
二、微视频在篮球跳起投篮技术教学中运用的价值
1. 目标明确化
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习动作要领时,一般以教师的示范为主要方式。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是以教师的口头表述为主。而微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可以在模块教学的第一节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以静态或是动态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微视频的方式了解教学目标。如学生跳起投篮全身协调用力、手臂的伸展充分、拨指及在比赛中熟练运用的程度等,都可以以视频展示人物动作轨迹的方式动态地呈现给学生。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了解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也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单元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清楚地把握后续学习的重难点。
2. 步骤清晰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完全跟随教师的教学步骤学习,学校像一个大工厂,教师像操作者,而学生就像生产出来的机器,教师输入指令,学生按照指令行动,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主观性,不知道自己当前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清楚自己要学习的东西价值是什么,怎么学习,后续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使得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效果低下。而微视频在较为复杂的篮球跳起投篮技术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清楚地把握了自己的学习任务与目标,将复杂的学习步骤清晰地呈现在学生视野中。如第一节微视频以学习目标、任务为主,第二节以技术动作的重难点解读为主,第三节以技术动作的细节讲解和错误动作解读为主,步骤清晰明了,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里,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安排具体练习内容。教师的放手,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学生不再是教学的“机器”。
3. 过程动态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动作示范主要以“身教”为主,即亲自示范,方式虽直观,但在复杂篮球跳起投篮技术教学中,教师的亲身示范会让学生难以把握动作的过程。由于教师的滞空时间存在一定的限制性,这就使得学生观察动作轨迹时找不到点。而微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就完全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它可以通过慢放、分解、细化、回放等方式,在每个学习阶段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准确把握动作的轨迹,了解技术动作的动态化过程。
三、结束语
总之,微视频在较为复杂的教育教学中应用,可使教学体系简单明了。同时,在目标明确化、教学步骤清晰化、教学过程动态化的微视频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在有限的课时内迅速掌握篮球的技术技能。当然,微视频不仅仅在篮球跳起投篮教学中能够运用,在其他教学项目如排球、足球等项目中都可以将其纳入教学设计中,进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
[2]郁彦妮.体育微视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01).
[3]庞亮亮.微视频在跆拳道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21).
[4]高萌.给予多媒体辅助佳偶限额篮球跳投的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