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

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

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儿童理发 激发创意

儿童理发一向是父母最头痛的问题。当孩子理发的时候,往往先与父母讨价还价一翻,然后被软硬兼施带进理发店,怯生生地等待理发师的“宰割”。嚓!也许理发师还没开始剪,孩子早已哭得唏哩哗啦,或从椅子上跳下来,或是挂着泪珠逃走了。凡是有此经历的父母,都觉得给孩子理发简直就是一场没有收获的战争。因此,理发店要么常常将孩子拒之门外,要么草率应付,发型单一,不能突出孩子天真、活泼的个性。而且成人理发店的理发工具不带任何防护,经常会伤害到孩子,还存在很大的卫生问题。有没有一家专业的儿童美发店,可以让孩子理发的过程变成一种享受,去了一次下次还想去?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期盼。

2005年夏,石家庄市友谊北大街王淼女士开的儿童理发店来了一位陌生客人。他叫姜勇,是北京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经理。那天去石家庄拜访客户,恰巧路过,看见很多家长带着小孩从店里进进出出,好奇心促使他光顾了这家小小的儿童理发店。当他看见王淼热情地逗小孩玩,用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很快就给一个小孩理完了头时,眼前一亮,觉得开儿童理发专业店,是个很好的投资项目。于是,他以10万元高薪把王淼聘请到北京,认真总结开店经验。在他们的精心打造下,“小儿廊”――中国第一家专业儿童理发乐园一经问世,便成为倍受市场瞩目的新宠。

独特模式 演绎传奇

“小儿廊”专业儿童理发乐园是一家专门为儿童提供发型设计、创意编发、形象设计、化妆等多种美发服务,并融合休闲娱乐、婴幼儿纪念品制作、上门理发及数码摄影于一体的功能店,引进欧美专业儿童理发模式,营造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装修和设施,将理发、游乐、服务三者巧妙结合。

走进“小儿廊”,如同走进了儿童游乐园。店内的装修适合儿童特点,色彩鲜艳活泼,备有各种游乐器材和益智玩具、卡通动漫、故事书籍的娱乐空间,有“父母椅”、“卡通椅”等专用理发椅,每个理发位前还配置一个小电视和VCD,在孩子理发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全程参与孩子的安抚过程,孩子既可以安静地在“卡通椅”中理发,又不妨碍美发师的工作,从而把儿童娱乐和儿童理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个性新颖的理发设施和体贴周到的服务,缓解了儿童对理发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互动气氛中“享受”专业的理发服务,家长不必再为孩子理发而烦恼。

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报告,大陆地区0~12岁的儿童约有3.2亿,每年都有接近3000万左右的新生儿出生,再加上3000万左右的孕妈妈,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以某中等城市为例,市区人口50万,人口出生率为1.057%,每年约有5000个新生儿,便是60000人,若60%的家庭接受小儿廊的专业美发,按200元左右会员卡、15%的最低市场占有率来计算,这个城市可获得百万利润。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原来专业儿童理发是一个如此潜力巨大的市场!小儿廊儿童理发乐园以其无竞争、无库存、无风险、高利润的优势,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创富模式。

多点经营 多重获利

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1.针对儿科疾病特点和病种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及儿科心理护理内容

1.1 整理了儿科心理护理时机与技巧基本知识手册

主要内容有:(1)对于刚入院的患儿,家属的心情是尽快减轻患儿病痛,此时,就不能机械的进行心理护理,要等医生为患者诊治,家属情绪稳定、心平气和后进行心理护理、住院须知等;(2)喂养知识要在母亲开始给患儿喂奶时进行,并讲解如何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预防鹅口疮等知识;(3)药物知识要在患儿安静病情好转时进行,口服药给药法要在开始为患儿喂药前为家属讲解示范;(4)协助换尿布时,为患者宣教臀部护理知识及脐部护理知识;(5)晨间查房时为家属讲解小儿疾病知识、保温及卫生知识;(6)巡视查房时,根据患者家属需求为患者家属宣教有关各方面知识;(7)患者痊愈,将要出院时宣教基础免疫计划、健康体检、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等方面知识等等。

1.2 根据婴幼儿不同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1)住院婴儿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分离性焦虑和恐惧感,如哭闹,反抗,避开和拒绝生人。住院时间长时,可表现为表情呆滞,抑郁及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护理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婴儿和母亲正在建立信任感的过程不致中断,如住院期间让母亲陪伴在患儿身旁,保证母乳喂养。通过母婴对视、照顾增进患儿舒适,安全感。给婴儿以身体上的接触如怀抱、抚摸等,以满足患儿身心需要。要有适当的环境刺激,如放一些明快而轻柔的音乐,在病室布置上力求做到不单调,有色彩。配置一些适当而安全的玩具,这样能使患儿不觉约束,感觉象在家中一样。除上述措施外,护理人员应做到:①向父母了解患儿在家时的习惯,尽量满足患儿的需要,如把患儿喜爱的玩具带到医院,以减轻患儿的焦虑;②要加强巡视观察,必须强调的是患儿的心理变化是观察的重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护理计划的制定,实施等是否有效,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生命体征的观察;③做好母爱的替代工作,做到爱心,细心,热心,耐心,恒心。(2)住院儿童心理特点患儿住院后会产生害怕新环境,害怕与父母分离的情绪,对医院的心理反应主要是分离性焦虑及神经心理发育发生退步现象。其可能形式有:羞怯,疑虑,甚至产生孤独和反抗。所以,向父母了解患儿在家中的生活习惯,尽量适应其习惯;对儿童病房尽量多摆放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上悬挂各壁画,以自然景色和卡通人物为主,使人心情愉快。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放置便捷的传呼系统,使患儿随时得到护士的帮助。

1.3 倡导符合患儿心理特点的服务模式

对患儿来讲,护士扮演多种角色: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患儿及家属造成深刻的心理影响。护士要注意仪表和风度,坚持文明礼貌用语,态度热情和蔼,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让患儿感受到母爱。加强非语言方式与儿童沟通,如护士通过和蔼表情态度,温柔语言声调等,增加患儿积极信任的情绪,对患儿起到安慰作用。选择机会让患儿适当表现其自主性,如让患儿自己吃饭,与小病友一起做游戏等,让患儿对护士有姐姐、老师、朋友的感觉。责任护士应象母亲一样关心接触患儿,以缓解其因疾病,陌生环境引起的恐惧和不安;对那些执拗,骂人,踢打的患儿尤其要宽容,在这种情况下护士不能用一种不理不睬的态度对待患儿,要用一颗宽大包容的心去接受、感化患儿,以促进治疗顺利进行,体现护理人员的高尚情操。对婴幼儿可抚摸、搂抱,用玩具逗其开心;对比较懂事的患儿可通过讲道理、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医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1.4 结合患儿心理特点

按照护理程序提供全程优质服务。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以减轻患儿对打针的恐惧心理,减轻患儿痛苦。适时安慰鼓励患儿。运用形象易懂的语言解释住院的原因,告知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就可以不用打针,使患儿确信住院是为了洽病而并非惩罚。诊疗操作完成后,鼓励患儿勇敢坚强、漂亮干净等,并表示坚信他会越来越棒的。这样,很多患儿能顺从地接受治疗。

1.5 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由于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儿童患病后家长会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情绪倾向可以转化为患儿的情绪倾向,会直接影响医患配合和患儿自身的康复。作为医护人员应充分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对患儿的不恭言语和家长的抱怨都忍让在先。适时地向家长介绍情况,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告诉他们稳定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儿的配合,减轻患儿的痛苦,并利于疾病的康复。

1.6 建立了心理护理效果评价制度

确保心理护理有效落实。进行每月一次的“心理护理有效率”调査,采用患儿和家属对心理护理内容知晓率的调查问卷,由专职的调査人员,每月一次对心理护理的患儿和家属进行有效率的调査,并将结果进行总结,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以及治疗效果均有大幅度提高。

1.7 经验反馈

将总结的有关经验内容由护理部反馈给儿科并对儿科全体护士进行经验培训,同时充实、改进了“儿科健康宣教时机与技巧”学习手册的内容,成为儿科护士对患儿心理干预的“掌中宝”,要求儿科全体护士尽快改变健康教育宣教方法和习惯,要求宣教时态度一定要诚恳,要富有同情心和爱心,时刻从一个家长的角度出发,为患儿着想。

2.体会

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在传统的儿科护理实践中,对幼儿疾病作出诊断以及对幼儿身体作出护理是主要的服务流程。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大众需求的多元化,儿科护理服务流程不仅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同时也逐渐得到发展与完善。在儿科护理服务流程的发展中,虽然一些医院受到经济等各类因素限制而不能做到完全到位,但是这并不影响儿科护理实践体现人文关怀并构建人性化的服务流程。一是在儿科护理区,有必要对整体布局作出合理规划。如医院应当考虑到家长在孩子生病后的焦虑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儿科护理服务流程效率。在此要求下,医院可以在儿科护理区设置专门用于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以及调度整个区域中儿科护理工作的服务台,从而确保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幼儿护理的情况以及确保儿科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医院中的儿科护理部门需要与儿科医疗就诊部门之间密切协作、相互协调,并在确保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提高儿科护理工作效率与质量;三是儿科护理部门有必要设置导医人员,从而为病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服务流程是否具有便捷性,不仅关系着患者所享受的护理质量,同时也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情绪产生着一定影响,所以,在儿科护理服务流程的改进中,有必要在对医院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的基础上将减轻病人及家属焦虑、提高服务效率作为重要的出发点,这些内容是儿科护理服务流程中对人文关怀的体现与应用,同时也能够让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体验到关爱与尊重。

二、人文关怀在塑造护理环境方面的应用

患者所看到的儿科护理环境是患者对儿科护理工作所产生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不仅影响着患者在接受护理中的心理与行为,同时也影响护理工作人员的情绪以及工作态度。作为幼儿,他们希望能够在自己所喜欢的环境中接受护理,而作为幼儿家长,更是希望护理环境能够体现出安静、温馨的特点。从对幼儿需求的满足方面来看,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环境的设计与塑造需要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作出了解与尊重的基础之上。在病区环境的设计中,不仅要确保病室的采光、通风、温度以及湿度能够满足幼儿的舒适性要求,同时有必要在细节方面作出改善,如使用防滑地板、卡通笔画、动画造型,改变墙壁颜色、被褥颜色,增加电视并播放动画片等。这些手段能够有效缓解与消除幼儿在接受护理中所具有的恐惧心理。作为护理人员,也应当主动将自身当作护理环境中的重要要素,并通过使用文雅的举止、轻柔的动作来开展护理工作,同时护理人员要重视与幼儿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消除幼儿对护理工作者所具有的陌生感,并体现出儿科护理工作所具有的人情味。护理环境的塑造也应当考虑家长尤其是陪床家长的需求。在此方面,有必要在病房外以及病房内部的闲置空间设置座位,并在座位旁边放上报纸、杂志、故事书等,这样能够有效消除看望病人的家属以及陪床家属的交流情绪,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可以消磨时间的项目。同时,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的幼儿,有必要设置无障碍通道,从而可以让家长以及护理人员能够方便地带领幼儿外出放松紧张情绪。另外,在儿科护理区,有必要设置明确的指示标识并保证有清洁的卫生,开水、针线包等物品不应当离病房具有太远距离。在对儿科护理环境的优化与改善中,医院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坚持围绕幼儿的身体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家长需求来对护理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塑造,从而在提升护理行业形象的同时推动社会大众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提高。

三、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良好的控制、组织与激励来对医院中的信息、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作出调节,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儿科护理管理中对人文关怀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医院精神和医院文化的塑造以及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方面。这里所提到的医院精神是指包括儿科护理人员在内的医院工作者在医疗和护理实践中所具备的群体意识,其中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等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医院精神是推动儿科护理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医院文化是指医院软文化,即医院在儿科护理的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等。每个医院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具有特色的医院文化,这种文化会对儿科护理工作者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在儿科护理实践的管理工作中,有必要针对儿科护理工作者采取奖惩机制,从而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并对其积极性进行调动。同时需要重视职业道德知识培训以及专业培训,确保儿科护理工作者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并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四、总结

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是今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2007年的调查,我国现有22所本专大学设立了特殊教育专业,培养学士、硕士学位的特殊教育师资。这远远满足不了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与俄罗斯、美国、英国等国家相比差距也很明显。另外,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医教结合培训多以短训班的形式进行,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国内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雷同于其他师范教育,尤其医学实训环节薄弱。

一、问题的提出

2011-2013年教育部都把“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改革实验和试点”作为年度特殊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1-3],对推动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和实践探索发挥了积极影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一般泛指与特殊儿童相关的医学领域和特殊教育的全面结合。其中相关医学领域包括:儿科、其他临床科、康复科、保健科、护理科等学科,这些学科的内容涉及特殊儿童的筛查、诊断、临床医疗、康复治疗、护理保健、建档、转介、综合干预等工作。而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只有与这些工作良好衔接,才能共同构成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4],比如,在聋儿构音时许多发音不清晰,主要是舌没有把握正确的发音部位导致口腔内气流不通畅所致,这时必要的医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借助简单的医疗器械将听障儿童的舌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不断地发音刺激并强化便可习得不同字母的发音。这需要每位教师比较系统地了解听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病因及表现症状,还要学习相关的康复教育方法对策及必要的医学知识。改变“康复与教育”二元分离模式的“医教结合”实践探索是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一条可行途径,但这对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师资培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局限在特殊教育的专业理论和教学手段的学习和运用上,专业的范畴比较广、培训内容比较宽泛、形式比较少,更没有形成医教结合的研究氛围,其理论研究更为匮乏。为了促进牡丹江地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实践工作,我们课题组对牡丹江地区特殊教育师资医教结合培训实践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牡丹江地区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六所及牡丹江市儿童福利院

2.研究工具及过程。本研究采用自编《牡丹江地区特殊教育师资医教结合培训实践状况调查表》,其内容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师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培训情况调查包括特殊教育师资医教结合培训形式、内容、考核、科研、态度等,共发放问卷212份,回收200份,回收率94%本研究采用spass16.0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1.表1数据显示,特殊教育一线教师参见“医教结合”培训比例为41%,其中教育方面内容较多为78%;医学方面为22%,多为病理生理学知识,可操作性不强。

四、讨论

1.科研情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这是每位教师成长和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如何搬掉这些绊脚石,教学科研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钥匙。科学研究可以促进学校师资水平的提升,但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科研训练及科研理念。冯建新[5]等通过调查,对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特殊教育教师科研意识淡薄其内在原因是教师内部科研动机不强烈,45.9%教师认为发表文章的动力源于评职称的需要或学校的要求,50%的教师不赞同教师参与科研;其外部原因是学校奖励机制存在问题,不能有效地推动教师参与科研,不能有效促进良好科研氛围形成。调查学校一线教师教学任务重,职业倦怠感也是制约科研工作的重要原因,医教结合方面课题仅有一项。

2.培训情况。全国特殊教育教师接受特教专业培训的平均比例为55.63%可见我地区接收培训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其培训的理论基础偏重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教师普遍缺少医学康复技能。包括听觉功能康复技能、言语功能康复技能等,培训模式以校本培训模式、交互式培训模式、短期培训模式为主,无法满足一线教师的工作需求,培训考核单一或缺失,使培训效果无法考量,也缺少对培训内容的反馈。

五、建议

1.医教结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虽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大多数教师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认为学校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场所,又不是医院,我们又不是医生,怎么搞医教结合?不能充分认识到教育、医疗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重要性。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对医教结合的重要意义、基本理念、路径方法等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2.加强培训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培训效果。组建专业化的培训队伍,聘请医院的康复专家讲座,开发系统、科学、规范的培训教材,合理安排培训课程;提供设施完备、配置有现代化教学、康复设备的培训场地。做好组织与制度保障;采用“建立区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医教结合专项工作制度;成立特教专职康复教师队伍、专兼职的特教保健教师、专兼职的巡回教师队伍;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医教结合工作的医生的专业化水平”[6]。

3.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实用性。特殊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不同,专业知识结构不同,所处地位不一样,所以培训的要求也应有区别,实施主题培训、分模块培训等,这样才能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层次性、实用性,同时,在采用培训的模式时也应因人而异,使培训真正地达到预期效果。丰富原有培训模式,研究型培训模式能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并总结经验,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实效性强,可以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间建立起良好互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远程教育培训模式是特殊教育相对滞后的学校提高在职特殊教育教师医教结合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强专业化的重要方式[7]。因此,切实推进医教结合工作离不开专家,医生一线教师的深入互动,需要搭建跨部门的长效工作机制,全面保障培训的持续、深化、有效。

4.建立特殊教育师资医教结合培训评价体系。对于每种培训而言,考核不仅是对每位教师培训效果的检验,更是对整个培训模式的检验。贯穿始终的培训考核不仅有利于及时了解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靠有效地实现培训计划,更有利于受训老师在培训过程中进行培训内容实时反馈,根据自身特点随时对受训内做出调整,从而达到最为理想的培训效果。

5.改革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高素质、高质量的特教师资队伍是保证特教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同时也是医教结合康复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意义深远而重大。改革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包括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合作培养特殊教育人才;大幅提高特殊教育中医学类课程比例,加强学习生理学等医学类知识,使特殊教育师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我校秉承高职高专教育理念,学生在校三年时间调整为“2+1”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市内多家医院儿童康复中心及本地区特教学校紧密合作。同时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课程以模块化、弹性化和个性化为发展趋势。以课程模块和加大选修、实行学分制等体制改革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学前教育相关事业迎来了空前繁荣,幼儿园教育相关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相关文件和标准已明确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幼儿园教师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专业化、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对于提高实际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以就业为导向,探讨了在市场需求变化下对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进行的相应调整,对幼儿园教师相关专业标准进行了阐述,期望能更好的为高等师范院校有关学前教育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关政策性、理论性方面的支持,促进未来相关的改革及快速发展。

一、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再定位

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特别是学前教育备受重视。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对于学前教育人才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调整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内容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是否能与社会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进行定位和调整。

1.对专业课设置重新进行调整,完善专业课教育体系

强化专业课学习是培养学前教育专科人才相关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专业课设置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实际变化,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课设置和调整。比如儿童心理学就要成为必修课,而且要增加课时数,因为新形势下儿童的心理变化加大,形势发展较快,必须让准幼儿教师们掌握与幼儿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情况,才能更好胜任本职工作。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技能课要合理调整好比例,对教学内容要做科学的调整和安排。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幼儿园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准则和规范。在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中仅有“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容,而缺少明确“师德”培养内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把“师德为先”列人到幼儿园教师应秉持的基本理念之首,是因为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身心发育不成熟、情感和行为能力发展不完善的幼儿,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教师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模仿的对象。面对这样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幼儿教师必须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关怀呵护他们成长,须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要能够持之以恒的坚守;要有很强烈的职业热情。因此,师德不是接触幼儿后培养起来的,而是要贯穿于整个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教师职业道德》这门课之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所有课程都要把“师德”教育列入到教学目标之中,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该内容。

2.创新特色教育

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手段、新的教育方法不断涌现,学前教育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发展机遇期。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幼师素质的实际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的是专业素质过硬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1培养双语教学能力

幼儿教学内容较简单,但教学技巧和方法很难把握,要突出趣味性和互动性,特别是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掌握更多的有用知识,其中外语就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内容之一,双语幼儿园就是当下最为流行和普遍的模式,对于具备双语教学能力教师的需求十分强劲,我们从师资配备以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人才双语教学的能力,不断提升他们针对儿童的双语教学能力。

2.2引入蒙特梭利儿童教学法

相关的蒙特梭利儿童教学法风靡全球,相关的蒙台梭利幼儿园在我国各地也都有开办,蒙特梭利幼儿教师实际需求缺口较大,我们可以派专人到蒙特梭利相关的教育协会在中国的总部进行学习,积极邀请蒙氏教育方面的资深讲师来开办蒙氏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对于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我们也可以利用假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并考取相关的蒙氏教师资格证书。

2.3组织情境课堂教学

我们根据相关教材,所用教学内容要求任课教师将班级作为基本单位,同时把宿舍作为基础小组开展相关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在教案设计以及活动组织还有语言表达以及师生互动等方面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开展学前教育专题“讲课大赛”,从中发现和评选讲课能手。通过组织相关的见习和实习活动,让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们都能具备课堂教学的工作能力。

2.4提高相关保育技能

对于学前教师而言保育方面相关技能是其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实践中从高师院校教育到去幼儿园相关实践重教轻保是较为普遍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做好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实际保育技能的培养工作:

(1)学前教育相关专科人才的培养计划中要实际列入保育技能培训项目,从思想认识上对保育技能的重要性加以强调;(2)将保教并重的相关现代保育观逐步在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中树立起来,开展讲座和培训等活动让学生对相关保育有所了解和掌握,特别是要掌握幼儿安全以及健康护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3)将保育技能的考核列入学生毕业考核内容,提高学生对保育知识和技能的重视程度,为今后工作打好基础。

二、相关课程结构的再调整

各高师院校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结合本校师资特点以及教育资源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

1.对课程类型相关结构进行重新审视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侧重艺术类相关课程,对教育类相关课程以及学科类相关课程重视不足,造成了学生毕业后在实际的幼师工作中出现专业基础不扎实等问题。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纠正相关错误做法。正确认识教育类课程以及学科类相关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意义,对优势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突出相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对艺术类课程实际难度进行降低,减少艺术类相关课程总的课时数,倡导相关艺术素养,相对于技能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更具有实际潜力,对艺术类课程相关内容进行甄选,体现精选和实用原则。

2.调整选修课相关设置以及课程内容

建议将选修课具体内容从4个方面进行调整:(1)艺术类相关内容,偏重于对艺术有浓厚兴趣以及对该方面内容进行补习的学生;(2)教育类相关内容,偏重于有进一步深造打算的学生;(3)管理类相关内容,偏重于有意从事幼儿园以及幼教相关机构管理的学生;(4)学科类相关内容,偏重于有意从事高一层次相关基础教育的学生。对选修课进行相关增加与调整,要本着对学生未来实际发展有利的原则。

3.对教育实践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

与教育实践相关的课程是学前教育方面专科人才培养水平的综合体现,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职业表现。一般而言第四学期安排见习为宜,第六学期安排实习为宜,总周数为10至15周。见习时间比较短,学生在幼儿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往往浮于表面;实习时间相对较长,但学生实践机会较少,所遇到的实践问题不能得到相应的合理的解决,毕业时带了很多问题,会形成不良影响。本着分散与集中以及学期与假期有机结合的原则重新规划教育实践相关课程,预留解决相关教育实践问题的时间,对学生在教育实践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的给予支持,让他们在择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就业导向下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的相关技能训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技能训练,一方面强化了学生技能,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第1学期工作中组织学生开展儿歌演唱会,强化学生对儿歌的掌握;在第2学期工作中会在学生中举办儿童故事大赛以及儿童诗歌朗诵大赛;第3学期在学生中开展相关儿童画方面的展览;第4学期在学生中举办教案设计艺术化大赛;第5学期举办儿童舞蹈大赛;第6学期举办包括钢琴等乐器以及弹唱和舞蹈还有双语展示和讲故事在内的全能大赛;在毕业生中开展手工作品及绘画展。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就业。

2.下大力度建设好学生实习基地

实习是学生正式工作前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实习的质量。学校积极与一些高水平公立及私立幼儿园沟通和协商,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更多的便利,提升实习质量。

3.开设专项教学提高学生的应聘能力

我们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特点和特长,指导他们设计建立,使用汉语和英语双语进行自我介绍;同时在弹唱一首儿歌;演奏钢琴曲;演绎儿童舞;讲好小故事;练好字以及公开课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这些专项教学活动,学生们信心满满的参加用人单位的招聘。

4.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帮助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